篇章数

3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0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eijing

SSAPID:101-2398-0102-97
ISBN:978-7-5097-0024-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带来的第三产业比重突破70%这样一条主线,对北京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后工业经济时代做了一个基本判断,并深入分析了奥运经济对北京的影响尤其是后奥运低谷效应的防范。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蓝皮书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主报告

  2007~2008年北京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一 北京2007年经济形势

    (一)经济增长高位运行,波动幅度保持稳定

    (二)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五)价格水平保持相对平稳

    (六)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二 2007~2008年北京经济发展预测

    (一)潜在经济增长率和适度经济增长区间

    (二)2007~2008年北京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三 北京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一)后工业社会及其特征

     1.经济方面

     2.职业分布

     3.核心原则

     4.未来的方向

     5.制定决策

    (二)北京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工业经济时代

     1.北京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是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必然结果

     2.北京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客观结果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北京经济的特点

     1.与发达国家相比北京经济已呈现三个趋同

     2.与全国相比北京经济发展有五个不同的特点

    (四)后工业经济时代北京服务性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1.进一步提高对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和定位

     2.进一步明确服务性经济在北京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进一步认识生产性服务业在现阶段北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 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一)奥运会的举办在长期对北京经济发展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奥运拉动北京经济增长

     2.奥运促进北京居民收入提高

     3.奥运创造就业岗位

     4.奥运带来巨额旅游外汇收入

     5.奥运增加北京地方税收

    (二)后奥运低谷效应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1.固定资产投资显著下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

     2.房地产价格大幅回落,房地产泡沫破灭

     3.消费需求大幅减少

     4.赛后场馆的运营和维护成本高,使用效率低

    (三)奥运会后北京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1.从经济增长角度看

     2.从投资的角度来看

     3.从房地产市场来看

     4.从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

     5.从场馆建设的角度来看

    (四)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2.将举办奥运的科技成果积极转化为经济产出

     3.借奥运机遇,积极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

     4.改善奥运场馆的经营模式,灵活使用场馆,提高场馆使用效率

   五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北京经济发展全局

    (一)总体思路:统筹兼顾

     1.统筹兼顾各类服务业的发展

     2.统筹兼顾大企业和小企业

     3.统筹兼顾北京经济发展与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4.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

    (二)北京今后应该大力发展四种经济,即信息经济、总部经济、循环经济、创意经济

     1.信息经济:发展各类服务业的基础条件

     2.总部经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结合点

     3.循环经济: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共同繁荣的有效方法

     4.创意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必然要求

 综合分析篇

  北京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及2008年发展思路

   一 2007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3.发展活力增强

    (二)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

     1.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保取得良好效果

     2.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1.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好运北京”测试赛顺利进行

     2.生态环境建设和整治工作成效明显

     3.交通和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4.城市管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入

     1.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3.郊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增强

     4.支农惠农力度继续加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五)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 2008年面临的形势和基本思路

    (一)基本形势

    (二)基本思路

    (三)主要指标

   三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统筹奥运筹办与服务保障,全力办好奥运盛会

     1.高质量完成奥运筹备

     2.高效率做好服务保障

     3.高起点推进赛后发展

    (二)深入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继续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2.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3.切实抓好节能降耗减排

     4.扩大消费,优化投资,稳定市场

    (三)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1.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2.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

     3.扩展基本公共服务

     4.改进社会管理和服务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1.继续推进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

     2.进一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3.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1.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以城带乡,分阶段推进新城建设

     3.健全四类区域政策调控机制

    (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发展活力

     1.继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2.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3.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当前首都经济的发展形势与主要任务

   一 当前首都经济的发展特点

   二 首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三 2008年首都经济工作思路

    (一)统筹谋划,着力保持后奥运时期首都平稳发展

    (二)优化结构,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节约资源,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改善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以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北京新发展

   一 适合首都特点的科学发展方式是实现北京新发展的关键

   二 基于创新创意创业驱动的科学发展方式是北京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以科学发展方式实现北京新发展的战略对策

    1.进一步建立健全全面、协调、活力的创新创意创业体制

    2.实施输出市场导向的创新创意创业战略

    3.树立以高科技产业、金融和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文化产业为主导指向的创新创意创业驱动战略

    4.实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创新创意创业战略

    5.实施社会发展型创新创意创业战略

    6.实施双重多中心网络型创新创意创业战略

  2008年北京市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一 2008年影响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环境分析

    (一)全球经济平稳增长,但次债危机影响显现、国际石油价格居高难下将增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二)国内政策环境稳中趋紧

     1.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定的高增长周期

     2.2008年宏观调控政策将继续保持稳中趋紧

    (三)空间规划布局有利于促进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互补合作

    (四)促进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将是促进北京市潜力发挥和实现和谐发展的着力点

    (五)奥运年带来奥运景气,也将对城市管理、能源调节提出挑战

   二 2008年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一)物价上涨的连锁反应有待关注

     1.食品类价格上涨向其他领域的扩散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并切实影响到居民生活

     2.缘于价格形成机制的约束,资源能源类价格长期低位运行,将加大节能减排的难度

     3.三是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资产价格、资本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之间的关联作用须引起关注

    (二)产业发展格局对人口布局的影响有待关注

    (三)区域和城乡差距扩大需引起高度关注

     1.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3.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带来更大差距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任重道远

     1.节能减排成效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2.企业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值得关注

     3.自主创新力度和动力不足,内涵式增长的特征不明显

   三 2008年北京市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一)2008年我市经济增长呈现高位趋降

    (二)消费增长强劲,投资略有回落,消费投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三)产业高端化、集聚化特征进一步增强

    (四)居民消费价格小幅上涨,有望在年中达到阶段性高点,并在下半年逐步回落

   四 政策建议

    (一)积极转变奥运会后工作重心,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抓手,增强整体产业发展后劲

    (二)加强园区建设与管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三)应对物价上涨影响要由应急救助向以普惠为理念重构社会福利制度转变

    (四)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五)制定差异化政策,促进功能区域协调发展

  北京市2007年经济增长效益分析与2008年展望

   一 2007年经济增长效益的基本态势及主要特点

    (一)经济较快稳定增长

    (二)财税收入大幅提高

    (三)企业效益明显改善

    (四)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五)经济增长总体效益提高,收益分配格局有待调节

   二 2008年经济增长及其效益变化趋势

    (一)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利于北京经济发展

    (二)北京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高效的稳定发展态势

    (三)经济效益将持续提高

   三 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2007年北京市宏观经济景气分析及2008年走势判断

   一 2007年北京市宏观经济景气分析

    (一)2007年北京市宏观经济运行呈现较快增长态势,达到了近年来的景气高峰

    (二)2007年北京市宏观经济虽然趋热,但仍不存在过热情况

    (三)宏观经济运行总体步入黄灯区域,个别指标呈现过热和趋热状态

    (四)全年主要指标景气分析

     1.GDP增速较快

     2.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高位增长

     5.地区出口增长高位趋稳

     6.地方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强劲增长

     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

     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中略升

   二 2008年走势判断

    (一)从先行合成指数走势看,预计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宏观经济增长将呈现高位缓慢回落态势

    (二)从先行扩散指数看,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宏观经济不排除趋热状况的持续,但不会出现过热状况

 专题研究篇

  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分析

   一 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发展状况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新趋势

     1.劳动力供求两旺

     2.短期市场劳动力供给趋缓

     3.职业匹配率较低

    (二)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高

    (三)劳动力市场存在行业分割

    (四)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较大

   二 北京市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分析

    (一)北京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但变化不明显

     2.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

     3.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正在加大

     4.总体居民收入差距正在拉大**

    (二)北京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行业间工资水平差异拉大

    (三)北京市城乡低收入群体比重偏大

    (四)制度外收入膨胀,实际收入分配水平难以准确衡量

   三 影响北京市收入分配的劳动力市场因素分析

    (一)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是形成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因素

    (二)垄断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业分割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三)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和歧视造成的农民工低工资加剧了城乡收入差异

    (四)当前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未能有效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四 完善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二)打破行业垄断,削减城镇收入差距

    (三)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以高就业率减少贫困人群数量

    (四)提高劳动性收入的比重,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五)有计划地调节外来人口的流入,以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实现收入分配公平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北京的影响及对策

   一 天津滨海新区乘势而上

    (一)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二)制造业优势日益突出

    (三)物流功能持续壮大

    (四)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二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北京的主要影响

    (一)京津两市功能互补的格局更加明晰

    (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促进北京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有效促进京津冀的合作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新型工业化的主导

     2.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当前首都经济的亮点

     3.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有更大半径市场的支撑

     4.天津滨海新区制造业的发展将创造大量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5.京津塘发展轴将成为京津冀产业合作的着力点

    (四)从当期看,滨海制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挑战北京制造

    (五)从长远看,潜力巨大的滨海服务将会挑战北京服务

     1.滨海新区对与生产紧密配套的科技研发资源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2.滨海新区将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恢复天津作为“中国北方金融中心”的优势

     3.滨海新区通过大项目带动和改革涉外经济体制加大物流优势

    (六)运用国家战略和积极的区域合作,天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北京的总部优势

   三 北京市的对策与措施

    (一)更主动、更密切地开展区域合作

    (二)更优质、更广泛地提供生产性服务供给

    (三)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更高层次、更大力度地坚持发展高技术制造

    (四)更快速、更趋国际化地升级各类产业集聚区

    (五)重视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市工业经济提升与发展

   一 北京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北京市工业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末期,北京迅速成为重要的新兴工业基地

     2.第二阶段:从1980年代初期至1990年代中期,是北京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的酝酿准备期

     3.第三阶段:1990年代中期至今,是逐步推进北京工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时期

    (二)北京市工业发展现状

     1.北京市工业增长较为平稳

     2.北京市工业发展不及广州、天津和上海

     3.工业结构调整加快

     4.工业布局郊区化调整初见成效

   二 北京市工业经济提升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北京市工业发展优势分析

     1.政府的大力扶持

     2.优越的区位发展优势

     3.丰富的智力资源优势

    (二)北京市工业发展劣势分析

     1.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2.布局不合理

     3.能源资源紧缺

     4.缺乏自主创新

   三 北京市工业经济提升与发展战略

    (一)以京津“双核式”发展为模式,实施环渤海区位发展战略

    (二)以资源条件为前提,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优化工业结构和布局,实现可持续发展

     2.加大环保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三)以核心优势为主导,实施集群战略

     1.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产业集群的比较

     2.星网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探讨

    (四)以奥运经济为契机,实施工业品牌战略

     1.政府搭台,工业企业唱戏

     2.借鉴世界著名品牌成功经验

     3.把技术创新作为争创品牌的核心

  北京“后奥运低谷”与对策分析

   一 后奥运低谷的表现形式

    (一)由投资下降导致的经济增长波动

    (二)体育场馆利用不足带来的资源闲置

   二 经验借鉴

    (一)韩国:场馆功能多元化

    (二)巴塞罗那:改建原有的体育场馆

    (三)悉尼:营销奥运举办经验

    (四)雅典:赛后利用四原则

   三 经济增长波动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一)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分析

     1.近20年来北京市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二)后奥运低谷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三)避免经济增长波动的若干建议

     1.合理规划,平抑投资规模

     2.引导投资方向,防止投资结构的大波动

     3.优化产业政策,加大对滑坡产业的支持力度

     4.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增加健康产业的消费能力

   四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和赛后运营

    (一)北京奥运会新建场馆分析

    (二)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和赛后运营的政策建议

     1.选择适当管理模式

     2.开发奥运体育场馆的无形资产

     3.大量引进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

     4.利用场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会展产业

  论北京经济转型中的绿色经济发展*

   一 经济发展模式概论

    (一)物质经济增长模式

    (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三)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二 北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占地严重

    (二)水资源浪费

    (三)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

    (四)大气污染严重

    (五)城市规划不尽合理

   三 北京经济的绿色转型

    1.区域创新能力保证“绿色转型”实现

    2.政府发展战略促进“绿色转型”实施

    3.教育培训力量推广“绿色转型”理念

    4.绿色奥运宣传推动“绿色转型”行动

   四 北京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一)“绿色经济发展”的发展定位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内涵

     1.减物质化(Dematerialisation)

     2.非物质化(Immaterialisation)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北京绿色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系由三个环节构成

     2.北京绿色经济在于发展“绿色创造”和“绿色服务”

   五 北京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开发绿色产业经济

    (二)制订新的绿色发展战略规划

    (三)制订北京绿色产品科技战略

    (四)提倡绿色消费方式

    (五)开发环保投资新领域,培育绿色市场

    (六)构建北京绿色管理机制

    (七)建立绿色物流配送系统

  北京与国际大都市的比较分析*

   一 当代世界城市格局

    (一)全球性世界城市

    (二)区域性世界城市

    (三)国际性大城市

   二 北京与世界城市比较

    (一)经济发展

    (二)人口规模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四)国际化经济功能

    (五)国际金融功能

    (六)信息化

    (七)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八)对外交通

    (九)科技创新

    (十)国际会展

    (十一)国际化人才

   三 结论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北京的影响与对策建议

   一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与发展现状

    (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

    (二)滨海新区的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虽小于深圳、浦东,但有后来居上之势

     2.增长速度——深圳、浦东增长率有所下降,滨海新区正高位运行

     3.发展水平——深圳生活指标领先,浦东单位面积产出最高,滨海生产指标第一

     4.经济开放度——外贸和外资依存度高于深圳和浦东

     5.发展空间——滨海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

     6.产业结构——滨海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正处于投资拉动特征明显的经济扩张期

     7.面对挑战——深圳与浦东急需经济转型,滨海新区急需产业集聚与扩张

     8.发展阶段——处于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上升期和增长极极化阶段

    (三)建设进展与发展目标

     1.建设进展

     2.发展目标

   二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给北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1.为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空间

     2.为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

     3.为北京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基地

    (二)竞争挑战

     1.工业竞争

     2.项目投资竞争

     3.金融竞争

   三 对策建议

    (一)主动参与滨海新区建设,拓展工业发展空间

    (二)参与天津海港、东疆保税港区建设,并以北京机场、天津港、天津机场为中心,构建京津现代物流体系

    (三)将北京科技研发优势与滨海新区制造业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打造我国科技高地

    (四)将北京金融业优势与滨海新区金融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我国北方金融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与首都人口发展对策

   一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发展比较

    (一)经济总量方面

    (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方面

    (三)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构成方面

   二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区域人口发展

    (一)“发达的中心,落后的腹地”——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二)“核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过强,周围城市人口集聚能力不足”——京津冀地区人口现状

     1.从京津冀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来看

     2.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比较

    (三)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产业布局调整——破解人口高度密集的“秘籍”

   三 京津冀一体化下的首都人口发展建议

    (一)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将北京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人口转移到河北

    (二)增强天津和河北的城市集聚人口的能力,增大城市的人口容量,提升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引导京津冀城市群尽快形成层级网络城市

    (三)加强引导,采取京津冀一体化的人口就业政策,实现人口总量调控与人口素质结构优化的目标,加强人才信息资源共享

    (四)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完善的京津冀都市交通圈

  总部经济推动北京服务业升级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 总部经济对北京服务业发展具有强劲带动作用

    (一)企业总部对服务业的强大需求,为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总部经济优化了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了服务业发展层次

    (三)总部经济促进了服务业集群发展,增强了产业集聚效应

   二 总部经济提升北京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实证分析

    (一)商务中心区(CBD)

    (二)金融街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

     1.带动了创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2.金融、法律、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

     3.中关村的购物中心、星级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

   三 推动北京总部经济与服务业进一步互动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围绕企业总部需求,发展商务服务等现代知识型服务业

    (二)聚集全球知名服务业企业的地区总部,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三)依托城市特色总部聚集区,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四)创新政府服务,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细化和完善鼓励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2.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为企业总部服务的意识,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3.建立政府与企业总部的沟通机制

     4.完善城市商务配套设施,营造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良好发展氛围

  北京房地产市场形势及未来走势预测

   一 2007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形势

    (一)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高位加速上涨

    (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快速回升

    (三)住宅类商品房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大幅下滑

    (四)商品房销售面积大幅下滑

    (五)经济适用房新开工面积快速增长

    (六)新楼盘均价11月首次下跌

   二 北京与全国及各直辖市房地产市场基本数据的比较

    (一)房屋销售均价

    (二)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

    (四)商品房销售面积

    (五)房价收入比

   三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基本特征

    1.价格起点高

    2.投资起步快

    3.空间摊大饼

    4.1999~2004年房屋均价保持平稳,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快速增长

    5.从2005年开始房价加速上涨,商品房销售面积冲高回落

    6.房价收入比相对偏高,普通市民感到购房压力很大

   四 北京市房价近几年加速上涨原因分析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

     1.物业需求方面

     2.居民收入方面

    (二)人口的快速增长

    (三)投资和投机需求的高涨

    (四)外地高收入者在京购房

    (五)人民币升值效应

    (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降低

    (七)房地产开发商捂盘惜售

   五 北京未来房价走势预测

  2007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状况及银行信贷风险分析

   一 2007年北京房地产市场总体情况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先抑后扬

     1.商品住宅投资增幅回升

     2.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缓慢,新开工面积降幅较大

     3.商品房竣工面积增速趋缓

     4.商品房期房、现房销售面积持续下降

     5.经济适用房住宅施工面积降幅较大

     6.90平方米以下新开工住宅面积比重仍然较低

    (二)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进一步扩大

     1.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增长持续加快

     2.远郊区县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最高

     3.五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接近一万四千元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仍以金融贷款为主

   二 北京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一)成本拉动

    (二)供求矛盾

    (三)结构错位

    (四)心理预期

    (五)其他因素

   三 北京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房价上涨速度过快

    (二)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四 宏观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一)2007年之前宏观调控政策及效果

    (二)2007年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及效果

     1.提高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及上浮贷款利率

     2.九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利率

     3.五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

     4.《物权法》正式实施

     5.确保廉租住房建设

     6.新土地政策

     7.新限外政策

   五 银行信贷系统可能面临的风险

    (一)银行对房地产信贷投入增长速度偏快

    (二)银行房地产信贷的潜在风险较为突出

     1.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较高

     2.房地产不良贷款比重偏高

     3.房地产贷款抵押资产价值风险加大

   六 相关政策建议

    (一)转变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

     1.加快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2.提高土地供应管理水平

    (二)鼓励量力选择分层消费

    (三)降低二级市场交易门槛

    (四)限制多套住房消费行为

  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问题与对策

   一 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现状

    1.总体状况

    2.产业结构

    3.种植结构

    4.经济效益分析

   二 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问题

    1.农业设施在建设中的问题

    2.现有的农业设施的结构不合理

    3.农业设施的机械化水平低

    4.作物品种单一,品质不高

    5.农业设施的生产主体(农民)的科学素质低

   三 北京市设施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设施农业建设的支撑体系

     1.建立一个适合的生产农业设施的生产支撑体系

     2.建立投资运行支撑体系

     3.建立科技创新保障支撑体系

    (二)发展设施农业的具体建议

     1.在设施农业建设方面

     2.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3.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经营一体化

     4.加强人力资源的培训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北京对外贸易新增长点

   一 北京货物贸易发展态势和主要特点

    (一)外贸出口增长强劲回升,进口增长相对乏力

    (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继续高速增长,在出口结构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增强

    (三)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规模巨大,高档消费品进口大幅上升

    (四)加工贸易出口迅猛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居主导地位

    (五)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增长有所放缓,私营企业增势强劲

    (六)对主要贸易伙伴整体向好、对美贸易呈下降态势

   二 软件出口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成为北京贸易增长新引擎*

    (一)软件出口凸显北京贸易优势

     1.软件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出口规模居全国首位

     2.软件出口层次正在逐步提升,领军企业加快拓展国际市场

    (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异军突起

     1.以信息服务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加速发展

     2.汇集了一批外包企业总部,产业集聚效应初现

     3.外资公司发挥着引领作用,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增势迅猛

     4.以承接日本服务外包为主,欧美和香港外包业务快速发展

     5.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向研发领域延伸

   三 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正逢其时

    (一)离岸服务外包发展空间广阔

    (二)政府推动与扶持

    (三)外资持续看好北京服务业发展前景,服务业吸引外商投资快速增长

    (四)北京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优势

    (五)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的主要障碍

     1.中国服务外包的整体品牌形象有待塑造

     2.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竞争力不足

     3.人才瓶颈

     4.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

     5.信息安全体系、诚信体系还不完善

   四 推动北京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路径

     1.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

     2.利用现有的制造业基础发展外包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外包

     3.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几点具体建议

     1.加快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人才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

     4.加强对北京服务外包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宣传,打造“北京服务”的国际品牌形象

     5.推动鼓励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

  北京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一 引言

   二 北京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

    (一)高科技产业基于产业链进行延伸,与服务业融合形成新型的高技术服务业业态

    (二)服务业在与高新技术的融合中实现产业升级

    (三)数字内容产业进一步实践产业融合

    (四)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 北京服务业与高科技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在融合中进一步将新兴高技术服务业做大做强

    (二)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融合中共同实现产业升级

    (三)以融合进一步促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四)促进现代制造业通过融合高技术服务业提高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

 财政金融篇

  北京市2007年财政运行情况与2008年财政收支预测

   一 2007年北京财政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一)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总量已超过2006年全年水平

    (二)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带动营业税和所得税增收明显

    (三)四类功能区特色化发展带动区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十五区县提前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坚持成果共享,围绕奥运筹办,切实保障重点支出,着力提升城市承载和服务能力,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首都城市面貌

    (六)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

   二 2007年全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预测分析

    (一)2007年财政收入预计完成情况分析

     1.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2.一次性和非经常性因素带动收入增长

     3.新出台的税收征管政策及措施带动收入增长

    (二)2007年财政支出预计完成情况分析

   三 2008年财政收支预测

    (一)财政收入预测

    (二)财政支出的主要方面

     1.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支持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

     3.着力支持解决民生问题

     4.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7年北京市金融运行形势分析*

   一 北京市金融运行基本形势

    (一)各项存款情况

     1.人民币存款增长呈现较大波动

     2.企业存款大幅度增加,但稳定性减弱

     3.储蓄存款同比增速持续走低,并在多个月份出现存款负增长

     4.外汇存款余额继续下降

    (二)各项贷款情况

     1.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

     2.短期贷款呈现加速增长趋势

     3.中长期贷款增速低于短期贷款

     4.票据融资余额持续下降

     5.外汇贷款余额逐步回升

    (三)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1.货币市场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2.股票市场快速发展,交易金额大幅提升

     3.保险市场稳步发展

   二 金融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相关影响值得关注

     1.资本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

     2.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货币市场的关系更紧密

    (二)总部经济对金融运行的影响持续增强

     1.总部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带来了冲击

     2.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较大的缓冲

     3.资金监控难度加大

    (三)需要关注信贷总量快速增长带来的风险

     1.防范部分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带来信贷资产损失风险

     2.防范资产价格下跌带来的信贷资产抵押品价值不足的风险

     3.防范利率汇率波动带来的信贷资产收益下降的风险

     4.防范市场波动过大带来的信贷人违约风险

    (四)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三 政策建议

    (一)认真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1.严格执行适度从紧的稳健货币政策,加强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监测,完善流动性预测体系

     2.加强窗口指导

     3.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

    (二)以信贷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1.大力支持符合首都经济特点的高科技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2.加大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

     3.积极扩大消费信贷需求

     4.防范信贷风险

    (三)认真研究总部经济效应对金融运行的影响

     1.加强对企业集团资金运作情况的分析预测,减少企业存款的波动

     2.积极开展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3.建立及时信息反馈系统

     4.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四)保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协调发展

    (五)发挥利率在资金配置中的主要作用

    (六)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

  北京市国税系统税收收入分析

   一 总体收入状况

   二 2007年1~3季度收入状况

    (一)2007年税收收入主要特点

     1.从总体情况看,各项收入和税收收入规模双双超过上年全年

     2.从各级次情况看,地方级税收收入超过上年全年,增幅高于中央级

     3.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不断提高,与首都产业发展方向基本趋同

     4.从行业结构看,税收收入规模较大的行业依次是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采掘业

     5.从各功能区情况看,税收区域构成与首都各功能区定位基本一致

     6.从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看,强化房地产业管理使房地产所得税大幅增长

    (二)主要税种分析

     1.工、商业增值税增幅与北京市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

     2.国内消费税平稳增长

     3.营业税在保险业的带动下增幅较高

     4.企业所得税增幅和增量均居各税首位

     5.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受特殊因素影响增幅最低

   三 2007年底至2008年收入形势分析

   四 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总部经济与汇总缴纳

    (二)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

  北京地方税收产业结构分析

   一 2007年北京地方税收完成特点

    (一)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业成为2007年税收增长最快的行业

    (二)房地产业税收总量和增量始终保持各行业之首

    (三)建筑业税收增幅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

   二 北京市地方税收产业结构分析

    (一)地方税收分产业构成情况

    (二)地方税收主体行业构成情况

   三 从产业分析得到的启示

 功能区和区县发展篇

  北京市区县经济发展评价与分析报告

   上篇 区县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一 城市功能核心区的经济发展态势

     1.东城区:内涵式增长,服务业独秀

     2.西城区:金融中心,财富集聚

     3.崇文区:增量改革,商业主导

     4.宣武:宣南文化,工商密集

    二 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经济发展态势

     1.朝阳区:商务中心,奥运主场

     2.海淀区:产业高端,创新高地

     3.丰台区:组团发展,后来居上

     4.石景山:主动转型,数字领跑

    三 城市发展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

     1.顺义:工业重镇,跨越发展

     2.通州:综合服务,实力大增

     3.亦庄:经济集约化,产业高度化

     4.房山区:多元支撑,产业提升

     5.大兴区:注重内涵,增强后劲

     6.昌平:优化结构,充满活力

    四 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资源条件与发展态势

     1.门头沟:资源保护,统筹发展

     2.怀柔:内外兼修,突出生态

     3.延庆:生态涵养,绿色经济

     4.密云县:环境立县,首都水源

     5.平谷区:繁荣城乡,加快发展

   下篇 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

    一 研究方法

    二 北京市区县经济综合发展的因子分析

    三 结果与讨论

  北京市四类功能区域发展成效与形势判断

   一 四类功能区域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整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二)差异化发展格局开始形成

    (三)重点建设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四)政策倾斜效果初步显现

   二 主要问题

    (一)中心区人口与功能疏解效果不理想

    (二)区域之间发展仍然不够协调

    (三)主导功能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四)区域调控政策缺乏统筹和规范

    (五)区域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三 今后推进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的几点考虑

    (一)四类功能区域发展开始进入深化和提升阶段

    (二)要把促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化水平的协调适应作为深化区域功能定位的核心

    (三)推进功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安排和长效的政策机制

    (四)应进一步细化发展要求和明确阶段性重点

    (五)完善促进落实区县功能定位的政策体系

  通州区宏观经济形势与2008年发展重点

   一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加快规划编制工作,新城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迈出新步伐

    (四)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新城承载力取得新提高

    (五)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绩

    (六)紧抓奥运决战之年契机,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

    (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八)着力改善民生状况,和谐社会建设开创新局面

   二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一)切实加快产业发展,壮大综合经济实力

    (二)紧抓奥运契机,高标准做好后奥运各项准备工作

    (三)保持投资适度增速,促进经济稳步增长

    (四)加快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服务功能

    (五)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增强新农村建设实效

    (六)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西城区发展改革成效及2008年发展思路

   一 西城区2007年发展改革成效及特点

    (一)坚持并深化了发展思路,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

     1.以金融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

     2.按照“统筹功能街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强化功能街区特色定位、提升功能街区品质”的思路,功能街区实现新发展

     3.各项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二)放大政府投资作用,加快重点工程及奥运环境建设

     1.奥运训练、测试场馆改造加快,奥运环境建设扎实推进

     2.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的改造进展顺利

     3.路网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大力发展高水平的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增强

     1.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3.文化和体育事业日益繁荣

    (四)注重改善民生状况,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

     1.注重百姓就业及社会保障问题

     2.积极改善居民住房条件

   二 2008年西城区工作思路及重点

   三 2008年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保障工作

    (二)促进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中关村科技园区探索自主创新之路

   一 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新和发展情况

    (一)围绕国家战略、首都发展和科技奥运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自主创新,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标准不断涌现

    (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增长,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的原则,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信用、人才资源、产学研结合、协会组织等体制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国家和北京市的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先行先试经验

    (四)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约、高端产业集聚、循环发展的要求,加快建设生态型专业园和产业基地,完善一区多园多基地的空间格局

   二 中关村科技园区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一)大力扶持企业创造数量更多、水平更高的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夯实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自主创新优势

    (二)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发挥中关村科教资源优势,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和“技术转移战略”

    (三)继续抓好中关村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科技在首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四)要在投融资、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协会和中介服务、政府采购、政府职能转变等改革试点方面走在前列,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高新技术企业集聚

    (五)大力推进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工作,使中关村成为首都高端人才创业就业的聚集区

    (六)进一步推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关村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生态涵养发展区发展成效与政策思路建议

   一 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产业发展更加符合功能定位要求

    (三)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 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压力依然较大

    (二)产业转型尚未完成

    (三)城乡公共设施水平与区域功能定位不匹配

    (四)城镇化水平偏低

   三 今后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分析判断

    (二)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1.继续实施生态建设与治理

     2.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3.引导发展山区重点镇和重点发展村

     4.推进历史文化古村落建设

   四 有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生态建设与管护长效机制

    (二)出台促进涵养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的政策

    (三)规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引导人口相对集聚的鼓励政策

    (五)探索制定针对产业转型地区的特殊政策

    (六)调整生态涵养发展区区划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2007~2008)》编委会

 Abstract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北京经济发展报告》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紧紧围绕北京市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突出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全局性、战略性、倾向性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的综合研究成果,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中的“拳头”产品。本报告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梅松研究员牵头,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研究人员为核心团队成员,由北京市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首都著名高校的教授、北京知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共同研究完成。本报告集中体现了两个主题,一是北京经济在进入后工业经济时代后的积极转型,二是奥运经济对北京的影响尤其是后奥运低谷效应的防范。本报告围绕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带来的第三产业比重突破70%这样一条主线,对北京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后工业经济时代作了一个基本判断,归纳和总结了北京经济进入新阶段后的特点,对今后北京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报告,我们更加前瞻性地关注后奥运时期北京经济是否会出现大的波动,北京应该如何应对后奥运低谷效应的风险。此外,本报告还预测2007年北京市GDP增幅将达到12.8%;在北京奥运会带动下,2008年北京市GDP增幅将达到13%左右。本报告在篇目安排上,与以往相比,突出了两点关注。一是关注北京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对于北京市民非常关注的焦点热点篇目,如房地产市场方面、收入分配方面、首都人口发展方面等等;二是关注功能区和区县经济发展,增加了北京市功能区和区县经济发展篇,其中,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县经济研究课题组首次推出的“北京市区县经济发展评价与分析报告”,根据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对每个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建立区县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本报告在作者队伍的挑选中,为突出专家学者在研究讨论北京经济发展中的话语权,还加大了专家学者在整个作者群中的比重。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数说北京》(内部资料),2007。

丁向阳:《2006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与探索》,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景体华主编《2006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景体华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孔泾源:《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任红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适度性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6。

王秋娟:《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北方工业大学学服》2005年第4期。

刘扬:《北京市居民收入总体状况实证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刘扬,纪红:《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北京劳动和社会保障网咨询中心,http://bjld.gov.cn/zxzx/gqxx。

《北京统计年鉴》,1997~2006年。

《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6年。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编《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7。

景体华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9页。

北京市人事局、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主编《首都经济与产业发展》,文津出版社,2005,第194页。

吴德进:《产业集群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73页、第192页。

陈利华、吴添祖、蔡国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兼对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9期。

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网站,http://www.bjid.gov.cn。

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后奥运低谷与对策研究》课题,陈剑、钟宏武、王起静等。

陈剑:《降低奥运经济风险的国际经验与对策研究》,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2007年第10期。

康伟:《对国家游泳中心赛后运营问题的思考》,《2006北京奥运经济报告》,北京出版社,2007,第264页。

林显鹏:《2008年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及赛后利用研究》,《2006北京奥运经济报告》,北京出版社,2007,第111页。

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2005北京奥运经济报告》,北京出版社,2006,第433页。

陈剑:《节俭办奥运的借鉴与启示》,《2005北京奥运经济报告》,北京出版社,2006,第429页。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

北京市人民政府:《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规划建设》2006年第5期。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5~2006》,科学出版社,2006。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年鉴(2007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吴亚梅:《关于人口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3月上旬刊,第56页。

龚刚、林毅夫:《过度反应:中国经济“缩长”之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4期,第53页。

赵海东:《中国农民陷入温饱陷阱的原因与出路》,《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第9期,第553页。

张维庆、孙文盛、解振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干部读本》,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4页。

何传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三次浪潮》,《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年第3期,第185页。

黄海峰,刘京辉:《德国循环经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第326页。

陈安忠:《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1~15页。

郭志刚:《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初步理论思考》,《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6期。

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同心出版社,2004,第1~20页。

聂华林、高新才、杨建国:《发展生态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第1~5页。

杨筠:《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第1~5页。

北京市环保局:《2006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bjepb.gov.cn/bjhb/portals/0/fujian/zwgk/2006.pdf>,检索日期:2007年10月7日。

北京市环保局:《2005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bjepb.gov.cn/bjhb/tabid/68/InfoID/7622/Default.aspx>,检索日期:2007年10月7日。

北京市环保局:《2004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www.bjepb.gov.cn/bjhb/tabid/68/InfoID/2620/Default.aspx>,检索日期:2007年10月7日。

Joseph Huber (1998).“Towards Industrial Ecolo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a Concept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http://www.soziologie.uni-halle.de/huber/docs/towards.pdf>.检索日期:2007年10月28日)。

陈剑、夏沁芳:《北京离现代化有多远》,北京出版社,2003。

李廉水、〔美〕Roger R.Stough:《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科学出版社,2006。

姚为群:《全球城市的经济成因》,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周振华、陈向明、黄建富:《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八田達夫:《東京一極集中の経済分析》,日本経済新聞社,1999。

富田和暁、藤井正:《図説大都市圏》,古今書院,2002。

国土交通省都市地域整備局:《大都市圏のリノベ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東京圏京坂神圏)》,財務所印刷局,2001。

Gottdiener,Mark R.,Claudia C.Collins and David R.Dickens.Las Vegas: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an All-American City,Boston,MA:Blackwell Publishers,1999.

G.B.Government Office for London.Four World Cities:A Competitive Analysis of London,Paris,New York and Tokyo,London,Llewelyn Davies Planning,1996.

Orum,Anthony M.and Xiangming Chen.The world of Cities:Places in Comparative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Boston,MA:Blackwell Publishers,2003.

Peter Hall,The World Cities,Weidenfeld & Nicolson,London,1984.

Saskia Sassen,The Global City:New York,London,Tokyo,Second Editi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2001.

景体华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王岐山市长:《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006年1月15日。

韩正市长:《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2006年1月16日。

戴相龙市长:《关于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006年1月16日。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天津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年)》。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吴瑞君:《上海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张兆安:《大都市圈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兼论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吴良镛:《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二期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景体华主编《2004~2005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景体华主编《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景体华主编《2006~200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赵国岭:《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06》,同心出版社,2006。

潘文卿等:《环渤海区域发展报告2006:历史、现状与趋势》,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人口与发展:首都人口与发展论坛文辑(第一辑)》,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王君超:《环首都贫困带之状》,2007年5月7日《学习时报》。

《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带[DB/OL]》,城市规划网,http://info.upla.cn/html/2007/10-17/56187.shtml,2007-10-17/2007-10-30.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京津冀2005~2020年区域产业与就业发展趋势研究》,内部资料,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

赵弘主编《2007~2008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7。

《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分析》,北京市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课题研究报告汇编,2007年4月。

何德旭主编《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北京服务业空间布局》,2007年1月31日《北京商报》。

张耘、施昌奎主编《2007年北京行业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美〕丹尼斯·迪帕斯奎尔(Denise Dipasquale)、威廉·C·惠顿(William C.Wheaton)著《城市经济学与房地产市场》,龙奋杰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唐勇:《北京市房地产市场症结分析及趋势预测》,《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杨永华:《论房价和房价收入比》,《经济学家》2006年第2期。

梁云芳、高铁梅、贺书平:《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王小广:《我国房地产增长走势及政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3期。

唐勇:《“十五”期间北京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实证分析》,《2006年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干部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第2页。

王耀林:《国内外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农业科学》2001年第1期。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中国农学通报》第23卷第3期,2007年3月。

宗锦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促进设施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在中国温室园艺行业2007年年会上的讲话,2007年11月28日,http://www.aweb.com.cn。

熊波、宫福生、常晓莲:《北京的设施农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北京农业实用技术》2007年第4期。

陈水乡:《农产品生产高端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编《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景体华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马健:《产业融合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上)》,《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李时椿:《以信息化加速我国制造业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0期。

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赵弘:《总部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编《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景体华主编《2007年:中国首都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董光器编著《城市总体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丁成日、宋彦、Gerrit Knaap、黄艳:《城市规划域空间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科学出版社,2002。

张文彤主编《Spss11统计分析教程高级篇》,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郭志刚主编《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方修琦等:《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城市规划》2002年第4期。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地理科学》1996年第3期。

何春阳等:《大都市区城市扩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扩展模拟为例》,《地理学报》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