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4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80

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探索图书

Study on Transition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SSAPID:101-2396-8831-71
ISBN:978-7-5097-0319-9
DOI:
ISSN:
关键词:

经济改革 探索 转型

[内容简介] 中国当前正经历着从传统农耕文明转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最深刻的结构变革过程。本书从体制与制度模式、收入分配、所有制改革、资本市场、农区工业化等不同角度透视和见证了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从体制转轨到社会转型的演化过程,讨论并尝试回答了不同时期与社会前进方向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学术研究的轨迹。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耿明斋
编 辑: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制度与体制模式

  从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到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践

   一 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

   二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历史发展

   三 农业生产责任制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内容要求的经济形式

  略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一 初步改革遇到的难题

   二 难题解决了多少

   三 难题的症结何在

   四 我们所设想的目标模式

  论布鲁斯“分权模式”的局限

  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和思考

   一 对改革进程的回顾

    (一)农村改革

    (二)城市改革

    (三)改革的方向、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二 对改革方向和目标模式的思考

    (一)对改革的方向如何评价

    (二)选择比较理想的改革目标模式

   三 对改革策略选择的思考

    (一)是“一揽子”改革还是渐进式改革

    (二)改革是否需要一个宽松的经济环境

    (三)价格改革与企业改革何者优先

   四 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考

  刺激——反应:政企合一的乡镇企业模式之制度分析

   一 一个分析框架

    (一)企业目标及目标总收益最大化

    (二)交易费用与目标总收益最大化

    (三)刺激——反应模式

    (四)一个补充性说明

   二 制度约束的回应

    (一)刺激:制度约束及企业目标

    (二)制度约束、企业目标与交易费用

     1.实现单一目标形成的费用

     2.多目标协调费用

    (三)反应:政企合一的乡镇企业模式

   三 结论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投资领域的再界定

   一 成熟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投资领域的界定

   二 我国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1.政府预算内投资范围宽泛

    2.广义政府投资规模大、效率低

    3.财政资金不能满足政府投资需求

   三 重新界定和调整我国政府投资领域的原则与思路

    1.在政府投资领域界定上的模糊认识

    2.我国政府投资领域界定的原则

    3.我国政府投资领域调整的思路

  论投资、投资体制及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 投资体制

   二 当前投资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实物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2.金融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三 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目标模式

    1.实物投资领域

    2.金融投资领域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考

   一 关于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二 影响投资拉动作用之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1.按不同经济类型划分的投资结构效应

    2.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的投资结构效应

    3.按产业划分的投资结构效应

    4.影响投资拉动作用的消费结构效应

   三 政策建议

    1.为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

    2.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个人私营经济加大投资力度

    3.缓冲“瓶颈”制约,继续保持能源、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

    4.重视第一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优化第三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5.改变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

  政府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

   一 西方国家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政府是战略决策者

    2.政府是政策制定者

    3.政府是投资者

    4.政府是政策实施的保证者

    5.政府是环境保护者

   二 我国政府在西部开发中应发挥的作用

    1.做好规划,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

    2.实施有利的发展政策

    3.加大对西部的投资

    4.保护生态的平衡

    5.加快改革,创新体制

    6.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

 收入分配

  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和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双重分配

   一 马克思关于产品分配的一般原理

   二 马克思论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三 社会主义现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

  论我国国营企业工资改革的总体设想

   一 现行工资制度必须来一个根本的变革

   二 关于我国国营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总体设想

    1.调整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工资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2.让企业直接从它的总成果中支付它的工资总额

    3.企业工资总额的确定方法

    4.关于工资的结构

  关于开封市龙亭区属集体企业内部分配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一 改革的共同出发点

   二 不同的解决办法

   三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于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 来自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改革的启示和困惑

   二 两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三 深化改革的方向

  关于股息和红利性质的理论思考

  关于股份制企业收入分配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股息和红利的来源

   二 关于股份制与国家对企业税后留利使用方向的控制问题

   三 关于集体股红利的再分配问题

   四 关于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比例问题

   五 关于股份制企业收入分配中的消费需求膨胀倾向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变动趋势分析*

   一 农民收入水平变动原因探析

    (一)农民绝对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的原因

     1.农业的弱质性决定农民增收的艰难性

     2.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3.农村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存在弊端,导致农民负担较重,农业投资不足,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技推广效率低下,农业和农村经济缺乏发展后劲

     4.农业资源约束加剧,农村劳动力供给量日趋增加,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增加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农民利益受到侵害,农民收入被侵蚀

     6.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程度较低

    (二)农民相对收入水平逐年下滑的原因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所导致的工农业产品过大“剪刀差”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

     2.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3.城乡不同的利益分配制度对城乡居民具有不同的收入效应

   二 改善农民收入状况的新思路

    1.贯彻城镇化、一体化的思路,务实地促进农民增收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组织创新

    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4.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农民的融资环境

    5.加快改革行政体制和民主决策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运作机制,维护广大农民利益

  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思考

   一 高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偏低

   二 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无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三 现象背后的原因

   四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的若干思考

 所有制改革

  论所有制范畴的实质

   一 所有制范畴的二重规定

   二 所有制和生产关系

   三 所有制和劳动

  论公有制范畴的实质

   一 马克思有关公有制的论述

   二 公有制范畴内在矛盾的分析

   三 结论

  社会主义股份论

   一 社会主义股份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一)资本主义股份制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股份制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二 国营企业股份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及其耦合条件

    (一)国营企业股份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股份制与利改税的关系

     2.国有企业股份化还涉及政府职能问题

     3.实行股份制,必须保证股东的利益

    (二)国有企业股份化的耦合条件

   三 河南省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营企业股份化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协同效应

   一

   二

  进一步改革国家所有制关系的思路

  股份合作制的新探索

   一 诸城市企业产权改革的动因

   二 诸城市企业产权改革的基本做法

    1.尊重职工群众首创精神,确定企业全部股份由企业内部职工分别持有的改革模式

    2.严格资产评估,科学界定待售资产,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售卖成功

    3.股东民主选举董事和监事,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快机制转换步伐

   三 诸城市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1.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

    2.把企业真正推向了市场

    3.政府较好地转变了职能

    4.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5.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

   四 诸城市企业产权改革的成功经验

    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不唯上,只唯实

    2.改革要勇于实践,坚持说了算,定了干,一抓到底

    3.改革要上下左右配合,同心协力、齐抓共管

    4.改革要做好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但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1.关于股份合作制的性质

    2.股份合作制能否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般模式

    3.企业内部股东和非股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需要认真对待职工与股东身份分离的可能性

    4.股份交易问题势必要解决

    5.诸城市企业产权改革过程中有关部门提出疑点最多的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6.关于集体资产的处置办法

    7.关于“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

  应该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长期激励机制

   一 激励的内涵

   二 激励的主要形式

    1.非物质激励

    2.物质激励

   三 我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现状和问题

    1.企业经营者报酬长期偏低,不能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2.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的经营者在工资收入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3.报酬形式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

    4.一半的企业经营者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

    5.一部分公司管理者不从公司领取报酬

    6.经营者收入与公司的经营绩效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四 应该在国有企业中建立起长期激励机制

 资本市场

  股票期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激励功能

   一 期权和股票期权

   二 股票期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1.人力资本理论

    2.委托—代理理论

   三 激励报酬合同模型

    1.线性报酬合同委托—代理关系的中心问题被认为是“保险”(insurance)和“激励”(incentive)的交替问题

    2.企业绩效的评价

    3.激励报酬合同的变形

   四 股票期权制度的激励功能

    1.较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薪酬分配形式的不足

    2.避免公司人才流失,并能为公司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3.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由于体制原因而存在的固有矛盾

    4.减轻了公司的日常现金支付负担

    5.弥补了股票激励方式的缺陷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方案评介

   一 我国股票期权制度实施方案

    1.北京方案

    2.武汉方案

    3.上海方案

   二 比较与评论

  企业产权转让研究八题

   一 什么是企业产权和产权转让

   二 企业产权为什么要转让

   三 为什么企业产权转让必须是有偿的

   四 企业产权价格应该如何计算

   五 转入产权企业所得的增量资产归谁所有

   六 转出产权企业所得收入由谁管理

   七 转出产权企业职工的身份要不要改变

   八 要不要政府的行政干预

  社会主义证券市场

   一 证券市场发展的一般历史考察

    (一)股份公司与证券市场的产生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和规范化

    (三)证券市场的新特征

     1.融资证券化

     2.证券市场的多样化

     3.证券发行和交易手段的现代化

     4.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二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及现状考察

    (一)旧中国证券市场及其命运

     1.股票、债券在中国的出现

     2.旧中国的证券交易市场

     3.旧中国的证券交易法规

     4.旧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启示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

     1.1949~1978年

     2.1978年之后

   三 培育和发展证券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之义

    (一)证券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作为融资的桥梁

     2.分散投资风险

     3.引导资金流向,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4.信息传递的作用

     5.宏观调控功能

    (二)我国建立证券市场和客观必然性

     1.发展社会主义证券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发展证券市场是适应多元所有制结构的有效方式

     3.建立证券市场是推行股份制的需要

     4.发展证券市场有利于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和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果

     5.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可以减缓通货膨胀的压力

   四 我国社会主义证券市场发展的目标选择

    (一)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1.加强立法,规范运行

     2.建立权威性的证券管理机构

     3.尽快解决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相互脱节的问题

     4.法人股的转让要尽快实施

     5.抓紧建立全国性的证券交易网络

    (二)我国社会主义证券市场发展的目标选择

     1.发展法人持股和法人股之间互相转让为主,个人持股占一定比例的证券市场

     2.从债券市场起步,逐步发展股票市场

     3.以柜台交易为主,积极稳妥地发展证券交易所

     4.以区域性证券市场为先导,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证券交易市场

     5.搞好宏观调控,切忌一哄而起,盲目发展

  发展我国区域性证券市场的思考

   一 发展我国区域性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

    (一)显著特征

    (二)基本原因

   二 借鉴与选择:西方证券市场发展之路与我国的发展方向

  发展股票场外交易的思考

   一 发展股票场外交易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1.股票必须进行交易

    2.大量股票必须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交易

   二 国内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现状

    1.国内股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已呈风起云涌之势

    2.我国股票市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可能

  抓住机遇 快速扩容 把淄博证券市场发展推向新阶段

   一 淄博证券市场对淄博经济发展的意义

    1.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渠道

    2.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

    3.初步奠定了淄博作为鲁中金融中心的地位

    4.印花税收入潜力巨大

    5.为淄博经济注入了活力,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6.使淄博市和淄博市的企业获得了免费广告,提高了淄博市本身和企业的知名度

    7.分流了部分富余职工,有利于社会安定

   二 淄博证券市场在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1.淄博证券市场是新中国建立最早的场外交易市场

    2.淄博是运作最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

    3.淄博是上市公司最多的场外交易市场

    4.淄博是成交量最大的场外交易市场

    5.淄博是辐射地域范围最广的场外交易市场

    6.淄博是唯一有政策依据的场外交易市场

   三 淄博证券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机遇

    2.挑战

   四 淄博证券市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措施

    1.淄博证券市场发展的目标定位

    2.快速扩容

    3.打破常规

    4.主动出击

    5.进行形象定位策划

    6.加强与券商沟通

    7.培养和积蓄人才

    8.理顺体制

    9.继续给予政策优惠

    10.解决交易场地,改善办公条件

    11.对市场发展进行系统策划

  重新认识我国场外交易市场

   一 场外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二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的场外交易市场

     1.灰色交易阶段(1984~1986年)

     2.柜台交易的前期阶段(1986~1989年)

     3.柜台交易后期阶段(1990年1~11月)

    (二)证券交易所成立后的场外交易市场

   三 当前积极推动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的必要性

    1.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是完善资本市场的必然要求

    2.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股份制改革的推进需要场外交易市场

    3.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是建立创业风险投资体系的重要内容

    4.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利于证券市场“退市机制”的顺利实施

   四 政策建议

  中国股市发展15年: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

   一 中国股市发展的两个阶段

    1.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1年)

    2.向成熟市场迈进阶段

   二 中国股市发展的意义

    1.带动了国有企业股份化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

    2.促进优势企业规模扩张

    3.加快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

   三 中国股市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1.中国股市当前存在的问题

    2.中国股市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有关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一 资产证券化概述

   二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增强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总体盈利水平

    2.增进银行资产的安全性

    3.改善信贷结构,优化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

    4.开拓银行业与证券业合作的新领域

   三 我国实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

    1.可证券化的资产不足

    2.资产证券需求主体的制约

    3.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4.中介服务机构的质量有待提高

   四 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选择

    1.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整合资产

    2.组建特设载体(SPV),实现真实出售

    3.对资产组合的证券进行信用增级

    4.进行发行评级,安排证券销售

    5.交易品种

    6.资产证券化的外部环境

 农区工业化

  论英国小农彻底灭亡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

   一 小农所依存的土地占有和使用制度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二 发达的毛纺工业,促成小农灭亡的外部条件

   三 小农在家庭手工业形式中日益脱离土地并逐渐受到资本控制的过程

   四 地主、贵族和商人为了发财而掠夺土地的圈地运动直接导致了小农的彻底灭亡

    1.土地成了可以用来获得货币财富的手段

    2.商人、贵族和大地主对小农土地的掠夺

    3.一个不断把耕地变为牧场的过程

   五 几点启示

  也谈中国农业面临的战略选择

  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

   一 关于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 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道路选择

   三 政府在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1.向农民灌输工业化发展的意识

    2.选准工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3.培植支柱产业

    4.教给农民从事工业化生产的技术

    5.建立内生外引的资金筹措机制

    6.推动企业集中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过程

    7.引导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

  欠发达农区应走“政府主导型”工业化道路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

   (一)我国农业区工业化的三种模式

   (二)可以用“欠发达平原农业区”来概括我国北方主要农业地区区域经济的特征

   (三)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发展起步阶段的内外部资源及环境条件

    1.鼓励劳动力流出

    2.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4.改革政府架构,转变政府职能

    5.启动城市化进程

    6.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7.转变观念,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替代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观念

  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

   一 工业化反而是在相对闭塞和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率先开始的

    1.地处偏远,相对闭塞

    2.资源贫乏,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3.工业化在偏远、闭塞、资源贫乏和较差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上起步

    4.生存压力和较低的制度成本是工业化发展的推动力量

   二 工业化的起点是劳动力的外流

    1.人口外流孕育出了一代企业家

    2.人口外流打开了产品市场

    3.人口外流促成了长垣县域外产业的发展

   三 工业化的扩散得益于企业内部分工的社会化

   四 企业散布于农村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有其客观必然性

    1.农村工业的空间布局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2.长垣县农村工业空间分布的实际形态与理论分析存在矛盾

    3.农村工业分散布局的合理性

    4.集中布局作为一种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五 思考和政策建议

    1.一个地区的工业化道路究竟是先天被客观决定的还是后天主观选择的

    2.研究长垣县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意义何在

    3.地方政府应当和能够做什么

  河南科迪食品集团土地“承租返包”模式研究

   一 现行土地使用制度中隐含的矛盾

   二 “承租返包”模式产生的背景

   三 “承租返包”模式的运作方式

   四 “承租返包”模式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原土地承包户的收益

    (二)再承包户的收益

    (三)公司的收益

   五 “承租返包”模式的普遍意义

   六 “承租返包”模式运行的条件和推广价值

  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 西方空间结构理论回顾

    1.古典区位理论

    2.现代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

    3.新经济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空间结构发展实践与理论的回顾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空间结构发展的实践

    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回顾

   三 空间结构理论阐述

    1.空间结构的涵义

    2.影响空间结构形成的要素

    3.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特点及调整开发秩序的战略思路

   一 研究目的及思路

   二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及特点

   三 河南经济空间结构中的问题及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思路

    1.河南空间结构中的问题

    2.“十一五”期间河南省调整空间结构、协调空间开发秩序的战略思路

  论城市的功能及“经济城市”的基本思路

   一 现代城市是经济活动的载体

   二 “经营城市”就是把创造和提供共享基础设施服务的功能纳入到市场化的运作轨道

   三 “经营城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

  关于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 城市群不仅是城市在空间上的聚集,更是各城市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互补与互动

    1.城市群的内涵

    2.城市群的特征

    3.城市群的本质

   二 建设中原城市群既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加快财富积聚和生成、实现中原崛起的基本途径

    1.城市群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

    2.城市群又是财富积聚和财富生成的载体

   三 努力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1.在全国各大城市群中,中原城市群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第三层次

    2.在中部三城市群中,中原与长株潭和大武汉并驾齐驱

    3.中原城市群是中西部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增长极

   四 加快群内城市一体化步伐,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城市之间结构和功能的互补与互动,并与外部对接

    1.中原城市群是全省经济要素集聚程度和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

    2.从城市群发展的规律看,中原城市群尚处于城市群发育的初级阶段

    3.群内一体化及资源充分流动和互补与互动机制的形成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基本途径和面临的最大挑战

    4.外部实现与发达经济体的对接是快速提升发展水平,建设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捷径

  “郑汴一体化”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探讨

   一 应该如何理解郑汴一体化

   二 为什么要提郑汴一体化

    1.一体化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2.郑汴一体化是城市群一体化的切入点

    3.郑汴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落差大,要素价格落差大,实现一体化和要素无障碍流动所带来的效益最明显

    4.郑汴两市之间城市功能互补性较强

   三 如何实现一体化

    1.城市规划对接

    2.城市道路(快速路及轨道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绿地、水、电、气等)对接

    3.免收过路费,降低要素流动成本

  河南在中部崛起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河南经济在中部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河南的GDP总量在中部六省中稳居第一位

    (二)河南的人均GDP也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三)河南是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

    (四)河南的市场化进程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

   二 河南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

    (一)产业转移形成新的增长极与聚集地的区位条件与规律

    (二)河南省是东部产业转移与递推聚集地的最佳区位

   三 河南在中部崛起中发挥作用的思路与对策

    (一)打造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中心

    (二)承接东部转移产业,推动产业升级

    (三)推动非农化和农区工业化进程,提高经济效率

    (四)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步伐,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

  农业区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分析

   一 引言

   二 农业剩余增加和手工业从农业的分离

   三 市场、组织和技术——手工业蜕变的条件

   四 制度架构和自由主体的诞生

   五 文化价值观的约束

 经济学方法

  论对《资本论》的科学态度

   一 毫不含糊地把《资本论》作为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立足点

   二 实事求是地对《资本论》所阐述的经济理论作一分析

   三 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向一个新阶段

  关于绝对地租的来源

   一 只要遵循规律,就不能用农产品价值以上的“垄断加价”来说明绝对地租的来源

   二 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使农产品价值中内在地包含一个超过平均利润的剩余价值部分,土地所有权攫取了这个部分并把它转化为绝对地租

   三 真正由垄断价格产生的地租只能是少量的

   四 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两段话

   五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社会资本平均构成以后,绝对地租就会消失

   结束语

  兰格社会主义资源最优配置理论介评

   一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二 资本主义如何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三 社会主义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试验错误方法

   四 几点评论

  布鲁斯的价值规律作用理论述评*

   一 关于价值规律作用的界定

   二 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三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四 几点评论

  经济学的方法

   一 经济学家之间为什么会有分歧

   二 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是否一定要有一个决定一切的范畴或关系

   三 是从既定的理论出发来解释、评价和规范现实,还是从现实出发来检验、评价既有的理论,并寻找、探索更有效的理论

   四 如何理解抽象法

   五 一个初涉经济学领域又有志于成为经济学学者的学生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文化纳入经济分析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一 文化的内涵

   二 文化应该纳入经济分析框架

   三 文化纳入经济分析的方法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经济学人*

 后记

[1]王金洪:《改革以来我国农业政策变动与农民利益的相关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1期。

[2]杨继瑞、张志勇:《90年代我国农民收入缺口形成的深层原因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3]张晓山、崔红志:《关键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农民增收问题之我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0期。

[4]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九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状况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5]杨强:《从城乡不同的制度安排看城乡收入差距》,《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年第10期。

[6]姜长石:《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0期。

[7]姚达添:《入世后应保证8亿农民广为受益——访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经济世界》2002年第5期。

[8]曾国安:《论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

[9]张文松、李曙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2年第4期。

[10]李敏:《论农民增收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农业经济导刊》2002年第4期。

[11]D.GaleJohnson,《1978以来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了吗?》,《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

[12]郭建军:《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特征、面临的矛盾和对策》,《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6期。

[13]覃巍:《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第1卷),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美〕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上册,中文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耿明斋:《发展股票场外交易市场的思考》,1997年8月14日《期货导报》。

[1]安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资产选择及制度障碍》,《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4期。

[2]王智:《资产证券化悄悄走近市场》,《投资与证券》2001年第8期。

[3]张余文:《资产证券化——债券与贷款抵押证券在资产管理公司中的运作》,《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8期。

[4]关颖、王德静:《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有效途径研究》,《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8期。

[5]李丹:《资产证券化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应用》,《金融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7期。

[6]娄祖勤:《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7]《中国金融热点问题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8]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美〕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9。

[2]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

[3]金碚:《中国工业化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美〕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辜胜阻:《非农化及城镇化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燕:《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综述》,《当代财经》2003年第12期,第86~88页。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刘朝明:《区域经济新空间经济学:21世纪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3期,第104~108页。

[5]苗泽华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定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2年第10期,第28~78页。

[6]张炜:《论中国经济空间发展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7~12页。

[7]刘再兴等:《生产力布局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8]陆大道:《50年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济地理》2000年第1期,第2~6页。

[9]安虎森、邹璇:《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及其趋势》,《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1期,第180~186页。

[10]陆玉麒:《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01年第7期,第468~476页。

[11]安虎森:《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1期,第63~67页。

[1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12]吴殿廷:《区域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03。

[1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经济研究》 1994年第12期,第28~33,12页。

[14]耿明斋:《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第13~16页。

[15]闫国祥、王彦武:《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16]耿明斋:《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本部分有关河南省及各市的相关数据均出自河南省统计局编相关年份的《河南省统计年鉴》。

[2]衡量河南省内四大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Nich指标出自周玉翠、齐清文、冯灿飞《近10年来中国省际经济差异动态变化特征》一文(载《地理研究》2002年第6期)。

[3]耿明斋:《平原农业区工业化道路研究》,《南开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区域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欠发达平原农业区工业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第13~16页。

[4]肖金城:《协调空间开发秩序和调整空间结构研究》,见肖金城2004年9月在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的演讲。

[1]《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3]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4]徐晓霞、王发曾:《中原城市群的功能联系与结构有序升级》,《河南大学学报(自科版)》2003年第2期。

[5]杨迅周、杨延哲、刘爱荣:《中原城市群空间整合战略探讨》,《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5期。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2]姚洋:《高水平陷阱——李约瑟之谜再考察》,《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聂辉华:《“刘翔读博”与“李约瑟之谜”》,《环球》2004年第22期。

[5]姚晓维:《“李约瑟之谜”的寻租理论剖析》,《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4期。

[6]J.Needham.Sciencein Traditional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1.

[7]文贯中:《中国自陷于农本社会怪圈的经济地理学析解》,http://WWW.tecn.cn/homepage/index.php,2005-01-30。

[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

[9]〔美〕汤普森:《中世纪经济社会史》,商务印书馆,1983。

[1]A.L.Kroeber and Clyde Kluckhohn,1952,Culture and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Harvard University Papers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American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Vol.47.

[2]詹姆斯·A.道等编《发展经济学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米尔顿·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尼尔·斯麦尔琴:《经济社会学》,《经济学译丛》1982年第12期。

[5]汪丁丁、叶航:《理性的追问——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韦森:《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上海三联书店,2001。

[8]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9]肯·宾默尔:《公平博弈》,《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5。

[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13]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14]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15]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

简 介:中日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各自表现出鲜明的特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先发展军事工业,再逐渐发展民用工业,但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的,中国最终没有走上完全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逐步建立了新的工业体系,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从发展传统工业转而进一步发展现代工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推行,中国逐渐加快实现工业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