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Beijing (2017-2018)
[内容简介] 本书以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文化中心核心职能为背景,以2017年首都文化年度发展为重点,以2017年为前瞻,围绕2017年首都文化发展动态与现状等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建设新进展和新动态、城市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等内容。本书通过调查研究,认真总结2017年北京文化事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经验,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7~2018)》编委会
北京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视野中的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二 2017年北京文化发展现状与动态
(一)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纳入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1.全面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布局,明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2.大力推进核心区的文物腾退和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3.积极推进“三个文化带”研究,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
4.文物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持续深化
(二)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深化发展
1.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首都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2.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3.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开辟公共文化空间,利用“互联网+”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出台相关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政策,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2.加快文化财政金融创新,构建文化创意产业联动融资服务体系
3.培育扩大服务消费和优化升级商品消费,推动文化消费经济增长
(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传播影响力
1.发挥多元主体协同作用,积极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
2.利用多种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形式,提高北京文化影响力
3.利用国际化品牌化展示文化创新成果,推动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三 2017年北京城市竞争力和文化实力国际国内比较分析
(一)北京与国外重要城市的综合实力与城市文化相关性比较分析
(二)北京与国内城市综合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比较分析
四 问题与建议
(一)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北京文化中心的阶段性目标,全面推进首都文化建设发展
(二)加强北京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和研究,使北京文化资源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
(三)加强“三个文化带”顶层设计和规划,积极推进“三个文化带”建设
(四)完善历史名城保护模式,彰显历史名城古都风韵
(五)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市民文化生活品质
(六)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向高端发展
Ⅱ 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
B.2 2017年北京文化建设新进展
一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城市建设新格局
(一)成立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北京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总体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绘制北京未来发展新蓝图
二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重塑文化古都形象
(一)推进古建筑腾退工作,加大文物建筑安全监测力度
(二)三个文化带建设全面开展,打造北京古都文化新地标
(三)非遗保护体系渐趋完善,不断延伸宣传推广渠道
三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领作用
(二)组织扶持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市民生活
(三)拓宽文化供给渠道,提升文化资源质量
四 投融资领域建设成效显著,文化市场繁荣活跃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保障文创产业发展
(二)银行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资本提供有力支撑
(三)文化消费稳步增长,大力开发市场潜力
五 立足国际交往中心,不断扩大文化影响力
(一)承办国家级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中国文化展示窗口
(二)面向国内外展示北京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
(三)结合展会推进文化贸易,开拓文创产业发展渠道
六 问题与建议
(一)疏解保护相结合,加大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模式,拓宽文化资源供给渠道
(三)创新文创产业发展模式,开发文化消费潜力
(四)加强北京文化内涵挖掘,拓宽文化“走出去”渠道
B.3 新城市总体规划视域中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战略
一 创意城市是符合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发展实际的高端定位
1.创意城市定位符合城市性质的发展需求
2.创意城市定位符合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
3.创意城市定位符合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
二 推进北京创意城市建设的路径探索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3.构建个性鲜明的城市整体景观格局
三 推进创意城市建设需要着力理顺的几组关系
1.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的辩证关系
2.城市保护与创新发展的互动关系
3.城市高端与低端产业的结构关系
4.城市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的协调关系
B.4 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背景下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分析
(一)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1.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
2.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3.内容生产成为产业主导
4.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日益紧密
5.一批老旧厂房成功转型为文创园区
6.文创产业吸引资金超过3000亿元
7.文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8.文化“走出去”成效越来越好
(二)产业发展创新驱动不足
1.产业政策滞后于产业发展
2.统计监测体系不适应产业需求
3.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4.文化创意企业多而不强
5.“文化+”深度和广度不够
二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定位
(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全力推进
(二)北京市正向减量谋发展转变
(三)努力构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
(四)“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确立了总体框架
(五)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
(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新小微特融”的新特征
三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一)产业聚焦新业态
1.数字创意
2.创意设计
3.网络文化
4.IP与泛娱乐
5.数字音乐
6.工业文化
7.创意农业
8.文化体育
(二)布局再造新空间
1.腾笼换鸟,利用“三旧”改造拓展文创新空间
2.挖掘文化内涵,依托三个文化带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
3.加强规划引导,实现城市副中心文创产业跨越式发展
4.深化部市合作,共建朝阳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和东城文化金融合作示范区
5.创建文创小镇,统筹城郊文创产业均衡发展
6.发展“飞地经济”,探索协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新路径
(三)企业扶持新计划
1.努力打造航母型文创企业,发挥“头雁”作用
2.大力支持成长性文创企业,形成“群狼”效应
(四)创新激发新活力
1.激发中央文化单位的创新活力
2.激发文创产业市场主体活力
3.激发文化对外开放活力
四 加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加大政策红利
(三)加强人才保障
(四)优化营商环境
(五)健全统计监测
B.5 基于“四个中心”功能定位的北京城市创新发展报告
一 新时期的城市功能定位与创新路径选择
二 “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下的北京城市创新发展
1.高精尖与减量发展相辅相成的创新之路
2.践行“四个中心”定位,以科技创新领跑创意城市发展
3.践行“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文化创意作为首要抓手
4.城市创新竞争力与创新发展潜力
三 “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下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相关建议
B.6 2017年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及对策
一 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相关政策梳理
二 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
(二)现代文化
三 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的特点
(一)京津冀三地文化的相容性
(二)政府和民间力量在文化协同发展建设中实现联动
(三)新技术和新媒体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带来新机遇
(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互相推动
四 京津冀三地在文化协同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京津冀三地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京津冀三地文化资源整合与利用力度不够
(三)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中的人才缺失
(四)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建设宣传力度不够
五 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造有利的协同发展环境
(二)整合三地优势文化资源,打造京津冀文化品牌
(三)培育和引进文化展演与文化产业管理相关人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在“互联网+”模式下利用新媒体形式加大对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的宣传力度
Ⅲ 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B.7 2017年北京“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分析报告
一 “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的相关背景与政策
(一)“三个文化带”文物资源的丰富性与文化形态的多样性
(二)建设“三个文化带”相关政策
(三)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京津冀历史文化遗产共同保护的需要
二 “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的现状
(一)对文化带区域内的部分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保护修缮
1.长城文化带
2.运河文化带
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二)不断推进“三个文化带”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研究
1.“三个文化带”的研究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2.“三个文化带”的出版物渐成体系
3.大力推动“三个文化带”的宣传工作
4.加强“三个文化带”沿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有效推进“三个文化带”周边环境整治
1.长城文化带
2.运河文化带
3.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三 “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上缺乏统一的部署、规范与行动
(二)部分文物利用不足,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整体上的资源统筹度还不够
四 “三个文化带”建设与利用的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三个文化带”建设与管理机制,实现多区联动、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
(二)重视“三个文化带”及其沿线文物遗产保护利用,明确重点、区别对待、分类实施和综合利用
(三)强化“三个文化带”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文化带沿线的各类文化、生态、经济资源
B.8 2017年北京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一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新政策措施
(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二)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质提升
(三)加强京津冀三地公共文化协同
二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进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成果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进展
(三)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
(四)首都群众文化活动取得新成果
(五)“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
三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存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须继续提升
(二)居民住宅区配套文化设施存在缺口
(三)文化服务效能须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参与度须提高
四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推广文化云等数字服务平台
(二)积极盘活现有基础设施资源
(三)文化设施向城市文化综合体发展
(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建设
B.9 2017年北京全民阅读与阅读空间发展状况
一 北京全民阅读发展现状
(一)综合阅读率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纸质阅读需求增长
(三)购书渠道以实体书店为主,阅读相关文化需求提升
(四)居民在书籍选择上价值取向和内容偏好更为明确
(五)数字阅读时长高,“一小时”阅读成主流
(六)树立阅读推广与分享阅读新风尚
(七)促进书店多样化发展,开展特色全民阅读活动
二 北京市全民阅读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状况
(一)国有公共图书馆系统服务状况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及服务状况
(三)实体书店和民营阅读场馆充当重要力量
三 推进北京市全民阅读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依托现有街道图书馆资源,联合办馆,形成新型的馆店结合模式
(二)政府采取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和大型商场与民营书店、图书馆合作
(三)提供实体书店补贴与图书购置优惠政策,为实体书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鼓励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扶持阅读推广体系的建立,实现阅读资源的共享
B.10 2017年北京民营书店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 我国民营书店概况
(一)民营书店概念
(二)民营书店的发展脉络
(三)民营书店的功能定位
二 北京市民营书店发展现状
(一)北京民营书店的主要类型
1.综合类书店
2.学术社科类书店
3.文艺类书店
4.专题类书店
(二)北京民营书店的业态趋势
1.产品多元化
2.平台社群化
3.管理专业化
4.书单个性化
5.空间风格化
三 北京民营书店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一)北京民营书店的经营困境
1.外部原因
2.内部原因
(二)北京民营书店的发展机遇
1.政策机遇
2.市场机遇
3.技术机遇
四 北京市民营书店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北京民营书店发展思路
1.构建首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2.营造体验式文化休闲环境
3.耕耘精专性文化细分市场
(二)创新北京民营书店深度经营策略
1.横向策略:柔性化知识代理
2.纵向策略:生态化产业联动
3.转型策略:社会化定位更新
B.11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现状与提升策略
一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的新动向
(一)博物馆文创向全面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故宫、国博引领博物馆文创进入IP时代
(三)博物馆文创体系日趋专业化并初见成效
二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博物馆文创产业整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
(二)博物馆现有管理方式与文创产业发展的未来期待不对称
(三)博物馆文创在各类大型主题活动中的显示度不够
(四)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始终存在,产业链发展动力不足
三 面向新时代的博物馆文创产业提升策略
(一)继续坚持以展陈和教育为优先的文创开发原则
(二)探索合理高效的博物馆文创产业体制机制
(三)突出“文博+”深度融合,提升文创产业层次
(四)有鉴别地吸收国外博物馆文创同行的成功经验
(五)打造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产业联盟,带动京津冀一体化
Ⅳ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
B.12 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研究
一 创意强度概念的内涵
二 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状况分析——以海淀区为例
(一)海淀区文化创意产业总体情况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2.产业格局清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仍居主导地位
3.产业规模居全市首位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企业基本特征
三 国内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
(一)国家层面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
(二)地方各省市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认定标准
B.13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性问题研究
一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发展与问题概况
二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说明
(二)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1.数据与指标
2.分析结果
(三)区域竞争情况分析
1.数据与指标
2.分析结果
(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行业结构性不均衡
2.区域结构性不均衡
三 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立足主导产业,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2.加快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3.注重不同区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均衡发展
4.拓展资金渠道,加大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
B.14 2017年北京文化财政金融创新进展、问题与对策
一 北京市文化财政金融的创新
(一)政府文化财政投入方式创新
1.完善各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2.创新文化消费支持方式
3.细化文化财政扶持政策
4.联合金融机构助力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二)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创新
1.银行不断深化文化产业金融服务
2.互联网金融助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3.PPP模式升级服务文化产业
4.资本持续聚焦文娱行业
二 北京市文化财政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扶持项目的综合评估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二)中小微文化企业的专属金融服务有待提升
(三)文娱资本市场盲目性特征初显
三 解决北京市文化财政金融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完善扶持项目的综合评估考核体系
(二)加强中小微文化企业专属金融服务
(三)谨慎面对文娱资本市场
B.15 2017年“旅游+”融合创新中的北京旅游发展报告
一 2017年北京旅游政策红利
(一)十九大“新时代、新征程、新理念”思想指引
(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方向性指导
(三)《北京市旅游条例》的指引
二 2017年北京旅游业发展的主线及重点
(一)发展主线: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传统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2.“旅游+”平台的结构性创新
(二)发展重点:全域旅游与区域协作
1.全域旅游视角下公共服务品质的优化
2.区域合作需求下协同共享的促进
三 冬奥会申办成功对市民冰雪旅游消费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二)冰雪旅游消费群体特征
(三)冬奥会申办成功对冰雪旅游消费的影响
1.申办前后消费意识对比
2.冬奥会申办前后冰雪旅游消费行为对比
(四)冰雪旅游发展建议
四 北京旅游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新时期北京旅游发展的供求不平衡矛盾分析
1.多样需求与创新供给之间的矛盾
2.接待规模与体验品质之间的矛盾
3.美好生活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
4.错峰旅游与集中休假之间的矛盾
(二)新时期北京旅游业功能定位探讨
1.旅游发展对“政治中心”的建设意义
2.旅游发展对“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
3.旅游发展对“国际交往中心”的建设意义
4.旅游发展对“国家形象”的建设意义
(三)北京旅游业未来发展趋势
1.走集约创新的路径
2.承担一定的国家形象建设使命
3.鼓励旅游产能参与文化创新和文化推广战略
B.16 2017年首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一 政策利好:助推首都电影产业发展
二 资本市场:趋于理性,优化整合
三 电影企业:市场风云变幻,竞争加剧
(一)国有龙头企业业务重心偏移
(二)老牌民营企业表现喜忧参半
(三)新兴及互联网电影企业异军突起
四 电影生产:类型多元,分众化凸显
(一)总体特征:两极分化,竞争加剧
(二)内容供给:类型多元,分众化明显
(三)新主流电影:工业化制作和类型化叙事成标配
(四)小众电影:实现市场突围
五 发行与放映:尝试分线发行,影院差异化发展
六 首都电影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企业发展:做好内容把控和风险管控
(二)电影生产: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多元化观影需求
(三)影院放映:提供个性化、人性化与特色化体验
B.17 2017年北京艺术电商行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 艺术电商的概念与类型
1.综合性电商平台中的艺术板块
2.艺术品综合电商平台
3.移动手机APP平台
4.微信社交平台
二 艺术电商行业的发展特点
1.艺术电商行业生产端实力雄厚
2.艺术电商交易体系系统完善
3.艺术电商线上大数据分析与线下交易相结合
三 艺术电商行业存在的问题
1.运营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
2.品牌意识与自身定位模糊
3.信用缺失,专业服务意识不强
四 艺术电商行业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
1.完善国家政策、法规,强化制度保障
2.优化和培育艺术电商市场
3.深耕艺术电商的专业化运营
4.推动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Ⅴ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文化交流传播
B.18 2017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新进展
一 2017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年度重点工作
(一)明确名城保护顶层设计,凸显名城景观体系
(二)核心区域风貌逐渐恢复,东西城夯实老城保护管控
(三)三大文化带保护取得新进展,自然和文化遗产日活动精彩纷呈
(四)文物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文博教育与研究持续深化
(五)历史文化传承谱新章,古都文化彰显年轻气质
二 当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主要问题
(一)老城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二)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名城文化传承
(三)文物古迹保护与区域环境维护
三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逐步完善名城立体保护模式
(二)从“见物”到“见人”的转变
(三)从文物保护走向构建全域历史文化景观
B.19 2017年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整体格局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主旋律,提升非遗传播整体氛围
(二)文化中心战略定位日益明确,推动北京成为全国非遗文化荟萃之地
(三)国际交往中心地位凸显,促进非遗传播国际化
(四)京津冀文化合作不断深化,丰富非遗文化活动内容
(五)非遗名录体系建设规范化,丰富非遗资源
(六)人才与科教优势充分彰显,推动首都非遗研究与人才培训事业发展
(七)法制建设持续深入,促进非遗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亮点分析
(一)老把式玩出新花样
(二)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三)老传统遇上新时尚
(四)老商号对接新市场
(五)老艺人遇到新媒体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分析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分析
(一)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确保非遗文化发展良好的外部氛围
(二)加强非遗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探索更为高效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模式
(三)借助中心城区疏解的契机,努力扩大非遗项目生存空间
(四)加强“三个文化带”非遗项目保护力度,促进区域间非遗文化发展平衡
(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为京津冀非遗文化交流提供稳定保障
B.20 2017年北京文化传播分析报告
一 在地传播:具有快速、协同、创新的特点
(一)快速:2017年北京文化传播快速发展,多个项目再创新高
1.北京演出市场票房收入再创新高
2.北京电影领跑全国
3.北京动漫游戏产业产值增长迅猛
(二)协同:各地区各单位协同合作,举办覆盖全市的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
(三)创新:借助互联网进一步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1.以直播为代表的“互联网+文化”新形式
2.借助大数据进行更高效、多渠道的文化传播
二 北京文创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政府的宏观政策更加有利
(二)以大赛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面临挑战,需要重视
三 国内传播:北京文化持续辐射全国
(一)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二)以优秀文化作品与大型文化活动起到文化辐射作用
四 国际传播:北京文化海外交流活跃
(一)持续推进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
(二)文化贸易同比增长相对稳定,但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五 2017北京文化传播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在地传播: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公共服务效能
(二)国内传播:以需求为旨归,满足民众的文化“获得感”
(三)国际传播:以文化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强化文化贸易的世界影响力
B.21 2017年城市公共外交推动北京文化“走出去”深入发展
一 北京文化“走出去”深入发展
(一)对外文化贸易稳步增长,提升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
(二)多元主体协同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带动文化“走出去”
(三)多种媒介全面传播中国文化影响力
(四)依托城市主场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
二 目前北京文化“走出去”所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严峻的世界市场环境
(二)涉外资源多元但整合利用不够
三 进一步拓展城市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和外事能力
(二)提高文化产品的品牌影响力,推动文化国际贸易广泛发展
(三)遵循城市发现规律,多元化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四)发挥首都媒体优势,提升国际话语权
(五)前瞻性谋划好国际交往功能的空间布局,打造现代化“主场”
B.22 首都文化传媒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一 首都文化传媒国际化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国家重视文化传媒国际化发展,扶持性政策不断出台
(二)日新月异的数字传播技术为文化传媒业带来跨越式发展机会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推动文化传媒业重构转型走向深化
二 首都文化传媒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一)新媒体保持强劲的市场活力
(二)文化传媒“走出去”步伐加快
(三)文化传媒与金融融合趋势明显
三 首都文化传媒国际化发展的问题
四 首都文化传媒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建议
五 结语
B.23 2017年北京文化发展纪事
B.24 后记
皮书数据库阅读使用指南
主编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