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63

资源、权力与经济利益分配通论图书

The General Theory of Resources Power and Economic Interest Distribution

SSAPID:101-2381-0809-78
ISBN:978-7-5097-4278-5
DOI:
ISSN: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内容简介] 权力是人类社会一个极为普遍而又重要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政治和法律领域,而且还存在于经济领域。其实,经济和政治一开始并不是分离的,经济学是从政治学中孕育出来的。《资源、权力和经济利益分配通论》一书认为,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经济活动中,个人、企业和政府不仅表现为利益主体,同时凭借所掌握的不同资源也表现为相应的权力主体,表现出权力经济人的特征。利益是通过分配得到的,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制度的形成又是各种权力博弈的结果,分配体系与权力体系是同构的,权力的格局决定分配的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自的权力边界决定了各个权力主体的资源配置范围,任何权力主体对其它权力主体的行为替代,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为了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进而实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福利的优化,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实现权力对等,而对于同一经济主体达到权力与责任的对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屹山
编 辑:陈凤玲;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后记

 摘要

 索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问题的探索

 2 权力与经济权力范式

  2.1 权力概念的界定

   2.1.1 权力的含义

    1.权力的定义

    2.权力的属性

    3.权力的结构

   2.1.2 权力的分类

    1.政治权力

    2.社会权力

    3.经济权力

   2.1.3 权力的来源

    1.元资源

    2.衍生资源

  2.2 经济权力范式产生的历史根据

   2.2.1 权力关系逐渐形成的史前社会

   2.2.2 权力结构绝对失衡的奴隶社会

   2.2.3 权力结构相对封闭和失衡的农业社会

   2.2.4 权力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早期工业社会

   2.2.5 20世纪以后工业社会的权力结构

    1.资本所有权的地位在弱化

    2.经济权力结构表现为商品的垄断与资源控制权的集中

    3.国家从“守夜人”到对经济不断加强的干预

    4.资本权力借助本国政治权力在全球配置资源

  2.3 经济权力范式产生的逻辑根据

   2.3.1 古典“经济人”假设

   2.3.2 新古典的“完全理性经济人”

   2.3.3 “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2.3.4 从交易经济人到契约经济人

   2.3.5 “权力经济人”假设的提出

 3 经济权力与企业契约安排

  3.1 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形成与配置

   3.1.1 企业契约的本质

   3.1.2 权力观点与效率观点

   3.1.3 契约剩余与企业的控制权

   3.1.4 经济权力与控制权的配置

  3.2 企业的定价机制与利益分配

   3.2.1 企业的剩余收益

   3.2.2 经济权力与公司治理

   3.2.3 企业的定价功能与分配效应

  3.3 经济权力与企业绩效

   3.3.1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合作

   3.3.2 权力结构与企业收益分配

   3.3.3 利益分配与企业绩效

 4 基于权力范式的交易价格理论

  4.1 价格理论回顾

   4.1.1 均衡及非均衡价格理论

   4.1.2 新制度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4.1.3 信息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4.1.4 现有价格理论的局限性

  4.2 市场权力及其形成的基础

   4.2.1 市场中的权力及其特性

   4.2.2 市场的权力主体及行为

    1.生产者

    2.消费者

    3.政府

  4.3 权力博弈与价格形成

   4.3.1 经济理性的重新认定

   4.3.2 市场主体的权力博弈及价格均衡

 5 商品市场及其交易价格决定

  5.1 商品价格的性质

   5.1.1 均衡价格与交易价格

   5.1.2 价格的分配功能

  5.2 商品交易方式与讨价还价过程

   5.2.1 谈判制

   5.2.2 拍卖

   5.2.3 卖方标价制

   5.2.4 买方标价制

   5.2.5 招标

  5.3 讨价还价模型与成交价格

   5.3.1 模型的假设

   5.3.2 模型的求解

    1.谈判成本为零时的报价序列

    2.谈判成本不为零时的成交价格

     (1)当买方B感到得不偿失时

     (2)当卖方感到得不偿失时

   5.3.3 成交价格的初步分析

  5.4 讨价还价力的来源

   5.4.1 初始报价

    1.S的初始报价X0

    2.B的初始报价Y0

   5.4.2 强硬性指标

   5.4.3 谈判成本

   5.4.4 结论分析

  5.5 经济权力与商品市场的效率

 6 金融市场及其交易价格决定

  6.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

   6.1.1 外汇市场

   6.1.2 货币市场

   6.1.3 证券市场

  6.2 金融商品交易价格的本质及决定过程

   6.2.1 金融商品价格的二重性问题

   6.2.2 资源、权力与金融商品交易价格——一个理论逻辑

  6.3 权力博弈与汇率的决定

   6.3.1 汇率与国家利益

   6.3.2 基于汇率理想区的建模思想

   6.3.3 国家的经济权力与行为选择

   6.3.4 博弈策略及影响因素分析

  6.4 利率决定权及市场利率决定

   6.4.1 利率决定理论及其局限

   6.4.2 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决定

   6.4.3 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决定

  6.5 资金、信息与证券交易价格决定

   6.5.1 证券交易价格均衡过程的理论再思考

   6.5.2 资金量对定价策略的影响分析

    1.博弈模型构造

    2.博弈求解过程简述*

    3.博弈均衡结果及其经济含义解释

   6.5.3 信息非对称对交易价格的影响分析

    1.符号说明

    2.模型建立和分析

 7 劳动力市场及其价格决定

  7.1 劳动力市场的理论综述

  7.2 普通劳动力市场

   7.2.1 普通劳动者工资的决定

   7.2.2 工会的集体谈判对工资的影响

    1.管理权模型

    2.效率模型

  7.3 高级技术劳动力市场

   7.3.1 高级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7.3.2 高级技术劳动力市场的特征

    1.资源的稀缺性

    2.个人所有性

    3.资源的非显现性

    4.资源的递增性

    5.贡献难测度性

   7.3.3 技术人力资本化及其效应

  7.4 高级管理劳动力市场

   7.4.1 高级管理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及相关理论

   7.4.2 高级管理劳动者的薪酬决定

   7.4.3 管理者激励与薪酬调整

    1.基于前期管理业绩的薪酬设计

    2.期权激励

   7.4.4 约束机制对管理者薪酬的影响

 8 政府介入经济活动的理论依据与边界

  8.1 市场失灵与经济权力失控

   8.1.1 经济主体的权力范围与表现形式

   8.1.2 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经济权力失控

  8.2 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经济活动的理论依据

   8.2.1 市场调节能力的局限性

   8.2.2 政府管制与调控

    1.政府直接管制

    2.政府间接管制

    3.政府的宏观调控

    4.行政权力与经济权力博弈的案例分析

   8.2.3 基于外部性的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权力博弈

    1.外部性问题的博弈模型表征

    2.外部性的经济效益与权责关系

    3.外部性的交易模型

     (1)消费者拥有初始外部性权力模型

     (2)生产者拥有初始外部性权力模型

  8.3 政府行政权力介入经济活动的理论边界

   8.3.1 政府行政权力对企业经济权力边界的影响

   8.3.2 政府参与下企业和消费者权力博弈的纳什均衡

   8.3.3 政府行政权力边界的选择

   8.3.4 政府规制效果的案例分析

    1.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

    2.博弈模型的求解

     (1)零售商决定收取进场费的数额

     (2)零售商之间的零售价格博弈

     (3)均衡结果的含义及例证

     (4)进场费规制效果的理论分析

     (5)结论

 9 经济权力结构与生产要素最优配置

  9.1 经济权力与要素配置

  9.2 权责对称与经济效率

   9.2.1 经济权力与经济利益分配

   9.2.2 管理者对于委托人的权责对称与经济效率

   9.2.3 管理者对于团队的权责对称与经济效率

    1.权责对称条件下的经济配置

    2.权责扭曲情况下的经济配置

  9.3 权力对等与市场出清

   (1)支出部门(货物市场)

   (2)货币部门(货币市场)

   (3)生产部门(劳动市场)

 10 制度变迁的权力逻辑

  10.1 制度的本质

   10.1.1 制度的基本内涵:约束性

   10.1.2 制度的基本属性:分配性

   10.1.3 制度变迁的分类:效率标准

  10.2 权力博弈均衡与制度的内生化

   10.2.1 国家悖论与交易费用悖论

   10.2.2 制度的内生化与权力的外生性特征

   10.2.3 制度的形成:分配结构的固化

   10.2.4 权力结构的改变:制度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10.3 经济制度变迁模型

   10.3.1 基本假设

    1.经济制度

    2.生产函数与经济权力

    3.政治权力

   10.3.2 制度变迁的单期博弈模型

    1.期初状态

    2.博弈结构与支付函数

     (1)A提出制度变革要求(ξA>ξB)

     (2)B提出制度变革要求(ξA<ξB)

    3.各种制度均衡出现的条件

    4.制度变迁的效率

   10.3.3 制度变迁博弈模型的多期递推

   10.3.4 多期制度变迁的数值模拟分析

    1.资源-权力-制度变迁的代表性过程

    2.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性

    3.制度变迁的效率

 Abstract

 序

[1]阿塞莫格鲁:《政治发展的经济分析:专制和民主的经济起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阿塞莫格鲁:《制度: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南大商学评论》(第10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安烨:《博弈——升值压力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选择》,《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5]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97。

[6]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布坎南:《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蔡彤:《工会与集体谈判理论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9]陈惠雄:《“经济人”假说的理论机理与利己一致性行为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4期。

[10]陈稳进:《东亚经济体汇率制度选择: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特区经济》2007年第5期。

[11]程昆:《非正规金融利率决定机制——一个信息基本对称的NASH议价解析》,《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12]程启智:《政府社会性管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13]崔之元:《郎咸平是想让中国建立一个“好的”市场经济》,http://www.dajun.com.cn,2004。

[14]戴维·杜鲁门:《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15]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6]丹尼斯·朗:《权力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7]杜玉申、张屹山、刘玉红:《进场费的政府规制效果分析——基于权力范式的渠道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3期。

[18]段兴民、张志宏:《中国人力资本定价研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9]多纳德·海:《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0]范炜烽:《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的产生、运行及互动关系初探》,《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6期。

[21]方竹兰:《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兼与张维迎博士商榷》,《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22]封学军、徐长玉:《劳动力市场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学术交流》2008年第4期。

[23]高鸿业:《私有制、科斯定理和产权明晰化》,《当代思潮》1994第5期。

[24]顾娟、刘建洲:《信息不对称与股票价格变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传导机制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5]关柏春:《传统做法的荒谬性与流行理论的庸俗化》,《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6]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7]何帆、李志远:《汇率变动与汇率制度变革的政治经济分析》,《世界政治与经济》2002年第11期。

[28]胡放之:《西方200年来工资决定理论概述》,《咸宁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

[29]胡学勤:《劳动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0]胡剑萍:《德美两国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干预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5期。

[31]黄凯南:《主观博弈论与制度内生演化》,《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32]加尔布雷斯:《权力的剖析》,时代文化出版社,1992。

[33]贾俊雪、郭庆旺:《市场权力、财政支出结构与最优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研究》2010年第4期。

[34]金碚:《竞争秩序与竞争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5]蒋敏、柳欣:《博弈视角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开放导报》2007年第3期。

[36]江曙霞、秦国楼:《信贷配给理论与民间金融中的利率》,《农村金融研究》2000年第7期。

[37]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2002。

[38]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9]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7。

[40]李凤城:《汇率制度选择中的利益权衡与博弈行为》,《国际商务研究》2003年第2期。

[41]李富强、张屹山:《企业剩余分配:一种以经济权力为状态依存特征的动态均衡》,《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5年第12期。

[42]李增刚、董丽娃:《双层博弈框架下的汇率决定——以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为例》,《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43]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1991,载于陈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4]刘大可、朱光华:《试论所有制结构理论中的出资者与利益相关者》,《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

[45]刘金全、张屹山:《宏观经济分析的微观基础》,《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6]卢周来:《企业内部权力的来源与配置:一个批判性综述》,《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3期。

[47]卢周来:《合作博弈框架下企业内部权力的分配》,《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48]罗素:《权力论》,商务印书馆,1991。

[4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人民出版社,1991。

[50]马汉:《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

[51]麦克南:《当代劳动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52]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商务印书馆,2005。

[53]梅纳尔:《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55]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56]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57]权小锋、吴世农:《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58]任不寐:《灾变论》,成家出版社,2003。

[59]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0]萨缪·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1]施雪华:《论政府权力的获得及其对政府能力的影响》,《杭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9期。

[62]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63]孙刚、邓黎阳:《人民币汇率合理性判断——用平行数据单位根对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经验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10期。

[64]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65]时勘等:《提高素质——个体投资者心理行为研究》,载于《诊断与治疗:解释中国的股票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66]王广亮、张屹山:《权力视角下的企业契约分解与变迁》,《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10期。

[67]于维生、张屹山:《经济权力视角下的外部性问题》,《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5期。

[68]王松奇、史文胜:《论汇率的决定机制、波动区间与政策搭配》,《财贸经济》2007年第4期。

[69]王万山、伍世安:《马歇尔后的价格机制理论的发展述评》,《经济评论》2004年第2期。

[70]王一鸣、李敏波:《非正规金融市场借贷利率决定行为:一个新分析框架》,《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71]韦森:《哈耶克式自发制度生成论的博弈论诠释——评肖特的〈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72]魏巍贤:《汇率战略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应用》,《统计研究》2004年第4期。

[73]文宗瑜:《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价及其交易》,《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3期。

[74]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商务印书馆,1977。

[75]肖欣荣、田存志:《股票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与散户:一种投机博弈分析》,《世界经济》2002年第5期。

[76]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77]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

[78]亚当·斯密:《国民财富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商务印书馆,1974。

[7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

[80]姚允柱:《从博弈论看劳动价值的成因》,《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81]杨灿明:《公共利益与财政政策》,《财政研究》2003年第2期。

[82]杨河清、王守志:《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3]杨瑞龙、杨其静:《专用性、专有性与企业制度》,《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

[84]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85]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6]杨玉生:《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评述》,《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12期。

[87]约翰·N.德勒巴克:《新制度经济学前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8]岳华:《国际汇率制度选择的博弈论分析》,《华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89]赵春明、王怀民:《大国政府间的汇率博弈——中美巨额贸易差额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1期。

[90]赵涛、郑祖玄:《信息不对称与机构操纵——中国股市机构与散户的博弈分析》,《经济研究》2002第7期。

[91]赵泉:《人力资本定价与企业家报酬》,《东岳论丛》2000年第9期。

[9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93]张维迎:《产权安排和企业内部的权力斗争》,《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94]张屹山、董直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企业剩余分配不均衡的权力解读》,《财贸经济》2005年第12期。

[95]张屹山、董直庆:《股权价值决定:一种基于经济权力的证券资产定价模型》,《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

[96]张屹山、方毅:《中国股市庄家交易操纵的模型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

[97]张屹山、韩丽荣:《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有关问题的探讨》,《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9期。

[98]张屹山、金成晓:《真实的经济过程:利益竞争与权力博弈》,《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4期。

[99]张屹山、孔灵柱:《基于权力范式的汇率决定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100]张屹山、刘海英:《权力视角下经济主体博弈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2期。

[101]张屹山、王广亮:《资本的泛化与权力博弈》,《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7期。

[102]张屹山、王广亮:《经济学研究的权力范式导论》,《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1期。

[103]张屹山、于维生:《经济权力结构与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经济研究》2009年第6期。

[104]张建军:《从民间借贷到民营金融:产业组织与交易规则》,《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105]Acemoglu,D. and James A. Robinson,“Political Loser as a Barrier to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2000.

[106]Acemoglu,D. and James A. Robinson,“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 (91),2001.

[107]Acemoglu,D.,“Reversal of Fortune: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2002.

[108]Acemogulu,D.,“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Weak and Strong State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2),2005.

[109]Acemoglu,D.,“Institutions a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Long-run Growth”,www.mit.edu,2005.

[110]Acemoglu,D.,Economic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11]Acemoglu,D.,“The Consequences of Radical Reform:The French Revolution”,CEPR Discussion Papers(7245),2009.

[112]Aidit and Tzannatos,“Trade unions,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39),2008.

[113]Alchian,A. and Demsetz,H.,“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1972.

[114]Atieno,“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Lending Policies and Access to Credit by Small-scale Enterprises in Kenya:An Ampirical Assessment”,African Economic Research Consortium Research Paper (111),2001.

[115]Adams D. and D.Fitchett,Informal Finance in Low-income Countries (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92).

[116]Allen F.K. and Gale D,“Stock-Price Manipulation”,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5),1992.

[117]Ariel Rubinstein,“A 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Econometrica (50),1982.

[118]Abhinay Muthoo,Bargaining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119]Aghion,P.,A. Alesina and F. Trebbi,“Endogenous Political Institu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2004.

[120]Bruce,C. and E. Stiglitz,“Externalities in Economie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Incomplete Market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1),1986.

[121]Bowles,S. and H. Gintis,“Power in Economic Theory”,P. Arestis and M. Sawyer,The Elgar Companion to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y (Edward Elgar,1994).

[122]Canzoneri M.B. and Henderson D.W,Monetary Policy in Interdependent Economics:A Game Theoretic Approach (Cambridge,MA:MIT Press,1991).

[123]Caminal,R. and C. Matutes,“Can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Market be Excessive?”,CEPR Working Paper (1725),1997.

[124]Commons,R.,Institutional Economics: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Macmillan,1934).

[125]Cyert,R. M. and March,J.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Prentice Hall,1963).

[126]De Long,J. Bradford,“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Journal of Finance (45),1990.

[127]Dietrich,M,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d Beyond:Towards a New Economics of the Firm(Routledge,1994).

[128]Douglas Gale,Strategic Foundations of General Equilibrium:Dynamic Match-ing and Bargaining Gam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29]Fors,H. C. and Ola Olsson,“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 after Independenc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51),2007.

[130]Galbraith and John Kenneth,The Anatomy of Power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3).

[131]Gabriel A.,Comparative Politics:A Theoretical Framework (New York: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2001).

[132]Gardner,Roy and Elinor Ostrom,“Rules and Games”,Public Choice (70),1991.

[133]George J. Stigler,“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9),1961.

[134]Grossman,S.J. and Hart,O.D.,“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1986.

[135]Grossman and Stiglitz,“On the Impossibility of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Marke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1980.

[136]Greif,Avner and David D. Laitin,“A Theory of Endogenous Institutional Change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2004.

[137]Ghate P. Informal Finance,Some Findings from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38]Giavazzi,F. and Pagano,M,“The Advantage of Tying One’s Hands:EMS Discipline and Central Bank Credibility”,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2),1988.

[139]Goodhart,“The Two Concepts of Money Implica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Optimal Currency Areas”,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4),1998.

[140]Hart,O.D. and Moore,J.,“Foundations of Incomplete Contract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6),1999.

[141]Jeffry A. Frieden,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erspectives on Global Power and Wealth (Boston:Bedford/St. Martin’s,2001).

[142]Jeffrey Frankel,“On the Renminbi the Choice between Adjustment under a Fixed 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under a Flexible Rate”,NBER Working Paper (11274),2005.

[143]Hodgson,G. M,Evolution and Institutions:on Evolutionary Economics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s (Northampton,MA,E. Elgar Publishing,1999).

[144]Kingdon and John W.Agendas,Alternatives,and Public Polices (USA.Ron Newcomer & Associates,1984).

[145]Khwaja A.I. and Mian A,“Price Manipulation and Phantom Markets —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a Stock Market”,Working Paper,Harvard University,2003.

[146]Koskela E. and Stenbacka R.,“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Bank Competi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4),2000.

[147]Laffont J.J. and Maskin E.,“The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and Insider Trading on the Stock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989.

[148]Nelson,R.R.,and Winter,S.G.,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Belknap Press,1982).

[149]Oliver E. 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Free Press,1985).

[150]Palemo,“Economic Power and the Firm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wo Conflicting Problems”,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34),2000.

[151]Pfeffer,J.,Power in Organization (Pitman Publishing,1981).

[152]Penard,“Game Theory and Institution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ed. Eric Brousseau and Jean-Michael Glacha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53]P. V. (Sundar) Balakrishnan and Jehoshua Eliashberg,“An Analytical Process Model of Two-Party Negotiations”,Management Science (41),1995.

[154]Qian,Yingyi,“A Theory of Shortage in Socialist Economies Based on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1994.

[155]Rajan,R. and Zingales,L.,“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1998.

[156]Sened,I.,The Political Institu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57]Stiglitz,J.E.,“Information and the Change in the Paradigm in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2002.

[158]Sugden,R.,“Spontaneous Order”,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3),1989.

[159]Weingast,B.,“The Economic Role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Market-Preserving Federal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Law,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1),1995.

[160]Williamson,Oliver E.,Markets and Hierarchies (Free Press,1975).

[161]Weibull,J.W.,“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So Far”,Working Papers,Industrial Institut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2002.

[162]Young,P.,“Firms’ Market Power,Endogenous Preferences and the Focus of Competition Policy”,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2),2000.

[163]Young,H.P.,Individual Strategy and Social Structure: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Institutions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