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前言
综合篇
我国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一 三大经济圈战略调整与经济增长
(一)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态势*
1.生产总值方面
2.三次产业方面
3.三大需求方面
4.核心城市的比较
5.三大经济圈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二)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速有升有降
1.长三角
2.珠三角
3.京津冀
二 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状况评价与趋势判断
(一)长三角:在战略调整中将继续巩固领先地位
1.长三角经济发展面临战略转换
2.长三角的扩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3.长三角仍将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二)珠三角:增长方式转换与拓展发展空间
1.珠三角面临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换
2.依托区域支撑,优化区域协作,是珠三角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3.珠三角仍将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三)京津冀:把握机遇,推进南北平衡
1.京津冀面临区域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初步实施
2.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将成为京津冀区域新的重要发展引擎
3.抓住机遇,京津冀将实现较快发展
对我国区域经济战略调整的深层思考
一 如何解读历史新起点
(一)视角转换:从全球战略的高度看新起点
(二)新问题
1.在国际产业布局中,我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
2.生产的资源成本过高难以为继
3.“制造业大国”面临的尴尬
(三)新起点的“国家战略”
二 “京津冀”区域发展新机遇
三 对发展先行者难题的思考
(一)珠三角
(二)长三角
四 “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战略转型
1.高起点
2.以新理念引导投资北上
3.新思维:产业大融合与“类航天创新工程”计划
4.京津双核的“不同梯度、协同竞争”
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观
一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2.区域经济的互动性较差
3.区域经济的差距扩大
二 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1.区域平衡增长论
2.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3.区域阶段发展论
(1)倒U形理论(Reversed U-Shaped Theory)
(2)钟形发展理论(Bell Shaped Theory)
4.对上述理论的评述
三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战略选择
区域旅游合作
一 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现状比较
(一)京津冀地区旅游合作滞后
(二)长三角地区旅游合作成效显著
二 京津冀——长三角旅游合作条件比较分析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经济基础
1.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重叠、缺乏分工协作
2.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
(二)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
1.北京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空吸”现象
2.上海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龙头效应
(三)政府管制与制度限制
1.京津冀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作用:缺乏市场响应的政府推动
2.长三角区域合作中政府的作用:市场主导,政府疏导
(四)旅游资源吸引力
1.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互补性差
2.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互补性强
(五)区域交通状况
1.京津冀地区对外交通发达,内部交通不畅
2.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发达的现代交通体系
三 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对策研究
(一)转变政府观念
(二)倡导“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原则
(三)建立三方“合作共生”机制
(四)统一规划、整体宣传
(五)实施“畅通工程”
京津冀
天津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一)京津冀经济区中不利于滨海新区发展的因素
1.天津滨海新区所处京津冀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较弱
2.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低,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制约了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
3.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对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4.腹地经济发展落后,是制约滨海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京津冀经济区中有利于滨海新区发展的因素
1.京津冀地区资源、人才、科研方面的优势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京津冀地区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结构优势为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广阔的腹地及其丰富的资源和快速的经济发展为滨海新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1.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经济协作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出现了加速迹象,为作为该地区潜在经济增长极的滨海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奥运经济效应将为滨海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契机,使其同该地区其他城市一道共同分享举办奥运的好处
3.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后政策性因素在吸引外资中作用的淡化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加强,为政策优势不及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的京津冀地区和滨海新区今后加强外资引进提供了机遇
(二)滨海新区经济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1.京津冀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效果对该地区一体化进程和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挑战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先发优势对京津冀地区和滨海新区的后发优势提出了挑战
3.滨海新区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其经济发展的进程提出了挑战
天津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区域的地位、作用及趋势分析
一 滨海新区的发展优势
1.独特的区位优势
2.丰富的资源优势
3.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研发优势
4.齐备的多功能优势
5.综合的交通运输优势
二 2004年以来的滨海新区发展现状
1.提前一年实现阶段性目标
2.正在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新引擎
3.外商投资步伐不断加快
三 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区域中的地位
1.对滨海新区重新定位的理解
2.滨海新区必须做大做强比较优势,才能实现国家的功能定位
3.滨海新区要在三个层面发挥服务带动作用
四 “十一五”时期滨海新区基本发展趋势
1.滨海新区的未来规划走向
2.“十一五”规划目标
3.具体应对措施
“十一五”时期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的战略选择
一 “十一五”时期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面临的战略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国际战略背景
1.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新动向
2.产业集群的新趋势
3.现代服务业的网络化辐射
4.产业融合与大服务
5.“世界工厂”全球迁移与控制力集中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发展中面临的国内战略背景
1.我国经济结构的重大战略转型
2.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的新趋势
3.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正在提升
4.天津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启动
5.唐山曹妃甸有望成为河北“第一经济增长点”
二 “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理念
1.“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
2.“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理念
(二)“十一五”时期北京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思路
1.“助力”求同赢共好——通过助力滨海新区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发展,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北京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借力”疏压——通过借力滨海新区的开发和曹妃甸工业区的崛起,进一步打造北京的竞争优势
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一 环京津贫困带现状分析
1.与京津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存在很大落差
2.环京津贫困带的发展潜力要低于全国贫困县的平均水平
二 环京津贫困带长期存在对周围地区的影响分析
1.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2.环京津贫困带的长期存在,必然影响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
3.环京津贫困带的长期存在,必然影响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分析
1.贫困带所处生态和地理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
2.环京津贫困带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3.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这两个目标没有得到兼顾
4.对环京津贫困带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扶持力度不够,而且缺乏协调不能形成合力
5.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严重制约了贫困县的发展
四 环京津贫困带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建立“输血型”与“造血型”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机制
2.按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3.环京津贫困带各县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愤图强,强化自我发展
京津冀服务业区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1.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2.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发展梯度差
3.京津冀经济区服务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性
4.京津冀服务业的结构性矛盾
二 京津冀区域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预测
1.技术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发展迅速
2.生产性服务业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3.国际外包服务的全球化趋势渐强
4.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愈趋融合
5.城市产业聚集和结构优化拉动服务业发展
6.专业化服务是服务发展的现代趋势
三 对加快京津冀服务业区域发展的建议
1.制定构建京津冀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思路
2.积极推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
3.提高京津冀现代服务业行业水准和效率
4.加快服务业人才培养
5.扩大开放,推动京津冀生产服务业发展
6.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转移
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基于河北的分析
一 河北与京津间的实力落差较大,其深层原因来自科技
1.从GDP增长的角度看
2.从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看
二 河北与京津从资源到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有利于科技合作的全面展开
1.京津冀在科技资源领域存在着良好的互补性
2.京津冀产业梯度明显,产业结构呈明显的互补状态
3.河北与京津在科技发展的定位、目标上呈长期的互补态势
三 在京津冀科技合作中河北着重解决的问题分析与合作思路
四 京津冀科技合作过程中河北的模式选择
1.以服务中介为中心的科技流动模式
2.以产业梯度为依托的产业结构互动模式
3.以环京津区位为优势的技术产业园区模式
4.以创新体系建设为共同目标的政府科技合作模式
五 京津冀科技合作中河北的重点任务
1.加快科技市场一体化,推动河北省科技的流动与吸纳能力
2.针对京津冀科技合作进行组织创新,增强科技承接与成果转化能力
3.加强重点机制建设,形成以创新体系为依托的科技创新能力
六 京津冀科技合作中河北的政策措施
1.加强京津冀科技合作的组织建设
2.对内加强人才培养,对外借“智”发展,形成内外结合的科技人才投入
3.促进京津冀区域官、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加强企业与各类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
4.实现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良好对接
5.改善科技发展环境,规范科技市场秩序
京津冀城市圈中的京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BDA与TEDA的总体发展比较
1.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2.对地方经济贡献比较
三 BDA与TEDA的产业比较
1.高新技术产业比较
2.支柱产业比较
3.产业集群化发展比较
四 外向型经济发展比较
1.利用外资比较
2.经济外向度比较
3.对外贸易比较
五 结论与建议
1.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要特点、优势及不足
2.建议
(1)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形成“错位发展”产业战略
(2)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3)确立研发创新优势,向技术创新中心发展
(4)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十一五”发展构想
一 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1.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区域金融市场组织体系较为完善
3.区域金融市场体系完备,外部环境明显改善
4.天津市的金融创新领跑全国
5.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二 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区域内融资结构不合理,风险集中
2.区域内金融组织体系和功能不够健全
3.区域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制度性壁垒较多
4.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
5.区域内金融服务功能有待合理分工
三 推进京津冀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1.建立区域金融合作的新机制
2.尽快建立区域信用体系
3.健全地方金融法制
4.要研究制定区域金融业发展政策
5.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6.继续加快金融机构的区域聚集度
7.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
8.加大风险监测与外部监管
9.地方政府转变职能
京津唐城市密集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一 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 京津唐城市密集区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普遍性问题
1.水资源问题突出
2.沙尘暴
3.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4.城市空气质量
5.植被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地区特殊性生态环境问题
1.天津地区——工业污染
2.唐山地区-采矿生态破坏
(三)京津唐城市密集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1.外部性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环保投资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
3.重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
4.生态保护监管体制不健全
三 解决京津唐城市密集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一)解决问题的内因条件——树立科学的生态经济思想
1.明晰环境产权,调整资源价格体系
2.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3.发展高新技术和环境无害化技术
4.开展绿色消费的教育政策
(二)解决问题的外部促进条件——制度机制创新
1.生态功能分区定位确保安全
2.构筑京张承生态三角,建设京津冀北地区的生态屏障
3.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治理工业污染
4.对资源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应作为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持久目标
5.加强区域环保一体化合作,建立稳定的资源补偿机制
长三角
2005长三角区域发展:增速回落中的艰难调整
一 2005年长三角经济整体滑坡
二 对长三角发展减速原因解释的综述
1.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速回落是一种理性回归
2.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速回落是宏观调控和结构转型双重压力的结果
3.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速回落是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结果
4.认为长三角经济增速回落都是房地产业惹的祸
三 长三角经济发展走出窘境的根本出路在于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从长三角区域各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来考虑调整时期的增长空间
2.把经济增长从资源消耗模式转变为人力资本利用模式,从本质上实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3.把创新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与标志
4.进一步加强区域协作,从经济一体化角度打造长三角整体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有机的经济体系
长江三角洲城市服务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研究
一 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态势及其国际对比
1.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状况
2.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
二 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构建
1.服务业发展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
2.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体系的构建
3.评价模型的构建
三 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测算结果及其分析
1.服务业发展环境得分的测算及其分析
2.服务业竞争力得分测算及其分析
3.各年服务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得分的差异比较
4.服务业发展环境和竞争力关系的总体分析
四 加快长三角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动因与演变的实证分析
一 城市化动因的理论探析:中国特色的三元主体城市经济模型
二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演变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方程建立和样本说明
1.工业化率(记为I)
2.企业集中度(记为F)
3.城市化率(记为U)
4.市场开放度(记为M)
5.政策支持度(记为P)
(二)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演变的整体考察
(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分析
1.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化的发展演变
2.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演变
3.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演变
三 基本结论与改进
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及制衡机制研究
一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非均衡性制约
1.长三角区域经济非均衡性分析
2.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原因
三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非均衡制约的博弈分析
四 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非均衡制约的制衡机制研究
1.转变观念,整合区域市场
2.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道路
3.建立区域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
4.加强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5.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法制的建设
长江三角洲区域立法协调问题研究
一 长三角区域调实践综述
1.层次一:由中央政府牵头进行的区域协调
2.层次二:由长三角区域内各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的磋商协调
3.层次三:区域内各行政主体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
4.层次四:区域内民间团体的协调
二 国外区域法制协调实践综述
(一)成功经验之一:国家间立法协调的典型——欧盟
1.欧盟的法制协调原则
2.欧盟的法制协调机构
3.欧盟的法制协调机制
(二)成功经验之二:一国内部区域立法协调的典型——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
1.中央立法先行,为流域内统一法制建设提供支持
2.依靠有效的机构沟通区域内各行政主体
三 国内研究观点综述
1.成立新的行政区域
2.成立区域立法机构
3.由国家设立经济管理局
4.通过地方立法机构协调
四 设想和建议
五 结束语
区域统筹:“长三角”合力做大2010年世博会会展与旅游
一 问题的由来
二 “长三角”旅游业合力服务世博会的基础条件
1.“长三角”作为一个地理区域,具有良好的交通基础
2.“长三角”充裕的旅游服务资源,为世博会储备了可资利用的资源基础
3.“长三角”旅游合作如火如荼,为世博旅游奠定了区域合作的实践基础
三 做优做大世博会展旅游的六大统筹工程
1.统筹交通供给
2.统筹客房供应
3.统筹信息服务
4.统筹产品开发
5.统筹人力配置
6.统筹宣传营销
四 余论
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新趋势
一 长三角地区利用FDI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FDI对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
2.FDI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3.FDI对长三角地区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4.FDI对长三角地区就业水平的影响
二 长三角地区利用FDI新特点
1.FDI规模的变化
2.FDI区域分布的变化
3.FDI行业分布的变化
4.FDI来源地的变化
5.FDI投资方式的变化
三 跨国公司对长三角地区投资战略的调整
1.严格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2.加速实施研发本土化战略
3.渐进实施总部战略
4.实施“归核化”战略和集群化战略
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评价及实证分析
一 投资环境的主成分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主成分分析计算
(三)投资环境分析
二 对长三角主要城市投资环境聚类分析
三 进一步讨论
珠三角
珠三角:自主创新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一 传统的增长模式已日渐走到尽头
1.经济增速趋缓
2.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3.外贸环境日趋恶化
4.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不足
二 自主创新是成功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
(一)创新:先发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的成功经验
(二)产业高度化:当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特点和趋势
(三)自主创新:珠三角应对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的必然选择
1.通过创新提高珠三角的承接和吸收消化能力
2.通过创新提高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竞争力
三 自主创新是改善珠三角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位次的前提条件
(一)世界加工厂:当前珠三角所处的全球产业大系统中的位置
1.所谓的“世界制造基地”
2.处于产业链的低端
3.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二)创新与珠三角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位置的改变
(三)创新与珠三角产业调整升级主动性的增强
四 构筑平台,抢抓机遇,加快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1.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2.培育创新主体
3.依据区域发展水平,选择合理的自主创新的实现形式
4.搭建平台,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置于全球产业大循环中
大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和发展格局的战略调整与新格局
一 珠三角和香港、澳门的经贸关系——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构建
二 珠三角与内地的经济关系——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
三 珠江东岸与西岸的关系——珠三角区内的协调发展
四 制造业“缺钙”和产业结构“软化”——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向
五 内生与外生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的运用
“十一五”时期“深港一体与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
一 “深港一体化”与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的若干理论思考
二 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的战略作用
三 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的战略前景
1.龙头城市已经确立
2.经济特区先行先试
3.枢纽城市基本形成
4.珠三角内部重新整合
5.全国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6.对内将拉动经济强劲增长
7.对外将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衔接
四 “深港一体化”与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的若干实践思考
1.“深港一体化”是港澳珠三角“共同市场”的光行者和重要组成部分
2.“深港一体化”的几点实践探索
区域竞合互补:经济全球化下的泛珠三角—东盟合作探讨
一 区际竞合互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泛珠三角—东盟经济发展的趋同与竞争
(二)泛珠三角—东盟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前景
二 泛珠三角—东盟竞合互补面临的问题和障碍
(一)经济发展水平接近
(二)市场容量不足
(三)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产业分工尚未形成
(四)来自日、美的压力和干扰
(五)政治领域的摩擦与纠纷
(六)泛珠三角区域内部整合不足,竞争有余
三 建立泛珠三角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战略思考
(一)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互动发展的机制
(二)通过产业竞合,提高产业竞争力
1.农业合作
2.投资合作
3.能源合作
4.人才合作
(三)在中国—东盟已达成的制度框架下,加速双边贸易发展
1.开展自由竞争试点
2.拓宽贸易领域,提高贸易水平
3.大力推进产业内贸易
4.借鉴欧盟,实施统一产品政策,处理好区域贸易与环境问题
(四)依据发展的差异性和特点,“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区域合作
1.优势互补型合作
2.见缝插针合作
3.差异化(错位)竞争
4.增强大都市的经济辐射功能
5.加快“四沿”经济带的形成
(五)重点——泛珠三角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
(六)重视第三部门的作用
(七)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作用
CEPA架构下内地与香港服务业合作的问题与对策
一 当前CEPA实施中面临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两地法律制度和专业环境差异大,港人考取内地服务业执业资格难度大
(二)审批程序复杂,税收和收费太高
(三)市场准入门槛仍太高,具体的操作程序迟迟未出台
(四)不规范的港人“挂壳”北拓现象相当普遍,也产生不少的困扰和问题
(五)CEPA“香港城”盲目上马、货不对板,管理混乱现象严重
(六)内地营商环境复杂,资金调度困难和地方保护主义色彩浓重,影响了香港服务业在内地的投资意愿
二 对策与建议
(一)简化审批程序,消除贸易壁垒,增加营商法规透明度
(二)建立两地商务往来快速批核机制,积极改善过境交通拥堵状况
(三)香港服务业应调整服务心态,进行服务业转型和重新定位
(四)加快内地与香港服务业的制度对接与资源整合,妥善解决两地商业法律衔接的问题
(五)构建CEPA下的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两地服务业行业协会层面的合作
(六)适度放宽内地民企来港的政策限制,更充分发挥香港的对外商贸“平台”功能
关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思考
一 一个具有时代高度和重大现实意义的战略构想
二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客观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 以建设“文化经济”为枢纽,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跨越式发展
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与广东大型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一 国际产业转移进程新特点和趋势
1.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市场和前景成为海外投资的重要因素
2.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特征明显,出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相互转移的特征
3.高新技术产业链中的低价值环节转移加快,高价值环节的技术转移有所进展
4.国际产业转移出现组团式、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
二 广东大型企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现实条件
1.广东具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
2.广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1)企业国际经营能力不强,自主发展的信心不足
(2)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影响承接高度化产业转移的能力
(3)区位优势的逐渐消失,新的区位优势培育速度有待提高
(4)高素质人才不足,高技能劳动工人缺乏
三 国际产业转移对广东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和要求
1.国际产业转移对广东本土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弥补自身生产要素缺乏
(2)有利于企业学习新的技术
(3)有利于发展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
(4)有利于企业更新观念
2.国际产业转移对广东大型企业持续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
(1)要求广东大型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
(2)要求广东必须实现产业组织创新,大力发展内源性企业
(3)要求广东企业必须加快培育国际竞争力
(4)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有新的国际经济战略观念
四 在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中实现广东大型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1.实施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培育广东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2.企业家要有广阔的视野,培育国际化产业精神
3.确立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使企业的发展融入全球化产业链
4.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调整企业的产业战略
其他经济区
对青岛市建设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城市的分析
一 对青岛建设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的条件分析
(一)青岛作为龙头城市的条件和潜力
1.国际化大港口和航空港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分工、集聚生产要素、拉动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这方面青岛优势独具
2.青岛已经成为中国和山东省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3.有发达的山东经济和日益发展的黄河流域经济区作为港口和城市的腹地
(二)青岛作为龙头城市的差距分析
1.产业拉动能力不够强
2.城市规模不够大
3.服务业发展不够快
4.技术研发能力不够强
(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着青岛-龙头城市的崛起
二 以举办奥运海上项目为契机,构建有青岛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框架
(一)构筑起青岛有特色的国际大城市框架
(二)以举办奥运海上项目为契机,加快滨海宏大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及其配套工程建设,提高青岛老城区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
三 建设与龙头城市相对应的产业体系
(一)建设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促海尔集团成为全球500强企业
(三)大力发展青岛市的现代服务业
构建成渝经济区,打造西部经济增长极
一 成渝经济区在西部地区的重要地位
1.人口最稠密,经济总量最大,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最强
2.产业最集中,城镇密度最大
3.西部地区最大的消费市场
二 成渝经济区优势条件
1.经济互补性强
2.区内交通快捷便利
三 成渝经济区构建方略建议
1.联结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中介城镇发展方略
2.统筹成、渝两大中心城市的发展布局
3.加强川渝之间市场和生产要素的流动
4.共同推进巴蜀文化,增进成渝经济区凝聚力
四 结束语
武汉城市圈文化的发展与整合
一 武汉城市圈文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城市圈文化机构与文化资源概况
1.文化机构与设施概况
2.城市圈文物资源
3.城市圈舞台艺术资源
(二)城市圈社会文化事业与文化市场现状
(三)城市圈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城市圈内文化事业经费和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极不平衡
2.艺术表演团体建设和发展水平不平衡
3.武汉城市圈文博事业建设和发展不均衡,且没有形成联动优势
4.武汉城市圈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平衡
5.武汉市城市圈内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开放度不高
二 城市圈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三)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国内外文化发展态势对城市圈文化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 城市圈文化战略目标与实施举措
(一)城市圈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1.城市圈文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方针
2.城市圈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城市圈文化融合发展的举措
1.整合城市圈区域艺术资源,打造艺术精品
2.加快城市圈社会文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3.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互动的文化市场
4.改善文物事业发展环境,加快文博事业发展
5.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
6.举办大型文体活动,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7.发展新闻出版业,繁荣广播电视事业
“海峡西岸”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研究
一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达的交通设施支撑体系
1.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铁路设施支撑体系
2.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设施支撑体系
3.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港口设施支撑体系
二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能源设施支撑体系
1.福建省能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2.建立以电力为重点的能源保障体系
3.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稳定能源保障体系
4.加快电网联网建设
三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设施支撑体系
1.海峡西岸经济区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2.推进“三网”融合与综合管理
四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2.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对外交通和内部道路建设
3.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智能化交通管理
4.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其他设施建设
五 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1.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逐年下降
2.海峡西岸经济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重点
2005年西部经济运行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一 西部经济形势的基本回顾
1.经济总量明显增加,增长速度不断加快
2.宏观经济总体运行良好,物价稳定
3.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大,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建设有所加强
4.对外开放有所加深,但各省区表现不一
5.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平稳增长
二 西部发展中存在的旧问题和旧矛盾
1.资金短缺且使用效率不高
2.城市化滞后,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
3.贫困问题仍然严重
4.“三农”问题突出
5.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存在许多不足
6.教育问题突出
三 西部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1.国家战略与政策变化
2.生态环境问题
3.和谐社会建设
4.资源开发
四 今后的展望
乌(鲁木齐)昌(吉)经济区的构建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 区域空间开发的阶段与模式
1.(增长)极点开发
2.轴线延伸、拓展
3.网络开发
二 西部开发和新疆发展的空间架构
1.西部大开发的空间架构
2.新疆发展的空间架构
三 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和城市经济区
1.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带
2.城市经济区
四 围绕四大功能,提升优化经济结构
1.枢纽功能、创新功能、孵化功能、领航功能
2.提升三产、做强二产、转化一产
大事记
2005年长三角区域发展大事记
2005年珠三角及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大事记
2005年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发展大事记
200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发展大事记
成渝经济区区域发展大事记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编委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Rostow,W.W.(1960):
Friedmann,J.(2001):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The Story of a Collaboration,
Alonso,W.(1980):Five Bell Shaped Curves,
Myrdal,G.(1957):
Williamson,J.G.(1965):Regional Inequalities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Hirschman,A.(1974):
安虎森:《区域发展理论研究》,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1996。
罗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环境科学与工程出版中心,2005。
梁水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及战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3年第四期。
唐靖庭、程传海:《二元结构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开放导报》,2004年第二期。
权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六期。
焉香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一期。
程保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三大战略比较研究》,《经济评论》,2001年第六期。
李新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政策取向及效果研究》,《经济经纬》,2003年第一期。
江浩:《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布局调整》,《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三期。
刘乃全、郑秀君、贾彦利:《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财经研究》,2005年第一期.
颜鹏飞、阙伟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区域协调型经济增长极》,《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四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other4349/4456/20010228/405437.html),检索日期:2006年1月4日。
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new_ hgjj/pucha/index.shtml),检索日期:2006年1月4日。
各城市相关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
首都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研究,http://biz.icxo.com,2004-05-19。
卓勇良、黄建华:《长江三角洲:政府改革与区域合作》,《江南论坛》,2003年第3期。
刘重主编《现代服务业发展与预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麦特思:《服务运营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高斯:《美国商业服务外包方兴未艾》,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29期,2004年8月。
田贞余:《国际外包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经济论坛》,2004年24期。
《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北京统计年鉴》。
拉胡·森、M.沙伊杜·伊斯兰:《全球外包浪潮中的东南亚:趋势、机遇与挑战》,《东南亚纵横》,2005。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王淑蜻、陈忠暖、王开泳:《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城市服务业竞争力比较分析》,《热带地理》,2005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特别行政区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4。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4。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4。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香港经济年鉴编辑部:《香港经济年鉴(2004)》,经济导报社,2004。
任若恩、王惠文:《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方法、实例》,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尹继佐:《2004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创新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王洪庆、朱荣林:《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互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1期。
周振华:《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条件及其构建》,《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城市化进程稳中趋快》,1999年9月17日http://www.stats,gov.cn。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2002(北京)。
仇保兴:《我国城镇化的特征、动力与规划调控》,《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赵新平、周一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王红霞:《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H.钱纳里等:《发展的格局(1950~1970)》,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Fujita,Masahisa and Thisse,J.F.,1996,“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Journal of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Vol.10,No.4,pp.339~378.
Fujita,Masahisa,Paul Krugman,and Anthony J.Venables,2000,“The Spatial Economy”,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M.P.Todaro[1969].“A model of labor migration and urban unemployment in less developped countr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9,pp.138~148.
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段进军:《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城市化及产业发展态势分析》,《经济地理》,2002年第6期。
郝黎仁等:《SPSS实用统计分析》,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0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科学出版社,2000。
胡鞍钢:《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胡伟:《改革创新需要制度设计》,《外汇报》,2002。
邱华云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制度建设刍议》,《上海城市发展》,2003年2月。
靖学青:《西方国家大都市区组织管理模式——兼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协调管理机构的创建》,《社会科学》,2002年12月。
宣文俊:《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思考》,《社会科学》,2004年12月。
林建生:《大上海变革与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观察报》2003年1月6日。
丕浩:《发改委有意试点长三角一体化迈向国家战略》《国际金融报》2004年6月21。
汪怿:《长三角人才一体化新进程:新添三协议》,《人才市场报》2004年6月28日。
罗志军(南京市市长):《南京要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南京日报》,2003年4月4日。
王洪庆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新探》,《经济纵横》,2004年第5期。
叶必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法制协调》,http://www.yfzs.gov.cn/2004年11月15日。
左学金等:《长三角,需要怎样的协调》,《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3年6月25日。
吴焰:《沪苏浙再推人才一体化》,《人民日报·华东新闻》2004年6月21日第1版。
李建勇:《长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法律思考》,《政治与法律》2003年第5期。
刘汉杰、魏利民:《“长三角”法制一体化刍议》,http://www.yfzs.gov.cn/2004年11月17日。
吴振贵、刘伟东:《长江三角洲区域立法协调初探》,http://www.yfzs.gov.cn/2004年11月15日。
李春燕:《长三角地区立法协调机制初探》,hup://www.yfzs.gov.cn/2004年11月15日。
陈建勤:《2010年上海世博会旅游设施配置对策》,《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大讨论领导小组:《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世博专题研究报告》,2003。
上海市旅游委:《2010年世博会与上海旅游业》(专辑),2003。
上海市旅游委:《走向世界的上海都市旅游——上海都市旅游研究成果汇编》,2004。
江苏省旅游局:《2003年江苏省旅游业》,2004。
浙江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01。
江苏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委:《“世博与长三角”接待设施调查报告》,2004。
江苏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委:《“世博与长三角”旅游资源调查报告》,2004。
江苏省旅游局、浙江省旅游局、上海市旅游委:《“世博与长三角”旅游人力资源调查报告》,2004。
《世界经济语言的核心音节:长三角的骚动与烦恼》,www.cbinews.com,2005年3月14日。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兰绍瑞:《中国对外经贸的就业效应》,《江苏统计》,2000年第4期。
王洛林:《2003~2004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005~2007年跨国公司对华产业投资趋势调研报告》,商务部网站2005年3月24日。
《外资进入江苏出现五新动向开始向服务业渗透》,新浪网2004年4月11日。
沈玉芳:《长江经济带投资、发展与合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长三角成台商投资首选》,人民网2004年5月8日。
《跨国公司对华知识产权战略》,计算机世界网2002年4月28日。
《商务部报告称跨国公司借专利术“包抄”中国》,《北京晨报》2004年6月14日。
《跨国公司投资战略升级“头脑经济”激荡上海》,《国际金融报》2003年12月17日。
《海外研发中心登陆中国:跨国公司苦练功夫》,《金融时报》2005年2月21日。
《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已达86家》,新浪网2005年1月16日。
查志强:《台湾IT产业长三角发展态势研究》,中宏数据库2002年10月28日。
李锦珠、方文明:《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竞争力分析》,《统计观察》,2005年第6期。
周恩德:《湖北城市投资环境比较研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9~62页。
周玉翠、廖荣华等《湖南城市投资环境比较研究》,《热带地理》,2005年第1期,第62~66页。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阮桂海、蔡建琼等《统计分析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杨正位:《国际产业转移与我国的对策》,《经济日报》2005年2月4日。
刘崇献:《从珠江三角洲“民工荒”看产业转移问题》,《人民日报》华南版,2005年1月26日。
史眉:《国际产业结构变动基本趋势与经验》,《浙江经济》,2005年1月12日。
宋群:《东北和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将加快》,中宏网2005年7月24日。
熊晓云:《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25卷04期。
郭昌欣:《新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思考》,《科技日报》2005年6月8日。
汪泽清:《中国西部城市化的状况、制约因素和发展》,《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期。
殷孟波、齐亚莉:《论政府行为杠杆机制的构造与西部资金问题的破解》,《西南金融》,2004年第2期。
殷孟波、魏巍:《论西部资金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财经科学》,2004年第6期。
殷孟波、魏巍:《拓宽资金渠道提高资金效益》,《西南金融》,2004年第12期。
傅岳瑛、高全成:《西部地区科技教育发展概况》,《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高新才、腾堂伟、童长凤:《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夏绪梅:《西部对外开放程度的变化与东中部的比较》,《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董秘刚:《中国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的实证》,《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施连成:《全面改善投资环境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陈栋生:《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焦广辉:《新疆区域经济与投资环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
简 介:本书对于认识和了解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存,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持续发展的态势下,有效地处理不同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绩效多赢和利益共享的新格局,为我国在2010年全面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
周运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
|
简 介:本书从三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了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分析和预测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发展趋势,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12月
|
简 介:本报告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为时代背景,以快速发展中的中国经济特区为事实根据,考察了中国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透视了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前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4月
|
简 介:本书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描述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可行的政策选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
简 介:本书围绕北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带来的第三产业比重突破70%这样一条主线,对北京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后工业经济时代做了一个基本判断,并深入分析了奥运经济对北京的影响尤其是后奥运低谷效应的防范。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
简 介:本书综合进述了泛珠三角区的基础和条件,细讲了基础高施与生态环境,经济教育与科技,法律与政府管理等内容.指出了泛珠三角区发展策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6月
|
简 介:本书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描述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可行的政策选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
简 介:本书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描述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可行的政策选择。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