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23

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研究图书

SSAPID:101-2372-9071-72
ISBN:978-7-5097-934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大的格局背景下,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对中国西南能源问题做了综述性研究,归纳总结了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
作 者: 陈利君
编 辑:孙以年;孙美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综合研究项目·研究系列”编委会

 总序

 序言

 第一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新格局

  第一节 美国优势地位明显

   一 美国能源储量相对丰富,能源产量居世界前列

   二 美国对全球能源资源的战略控制

    (一)美国“大中东计划”谋求对中东油气资源的影响力

    (二)加强对中亚-里海区域的石油战略控制与影响

    (三)加大对非洲石油的军事化控制

    (四)控制全球能源运输通道

   三 美国拥有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改善能效的优势

   四 美国拥有核能替代优势

  第二节 OPEC控制力下降

  第三节 俄罗斯地位不断上升

  第四节 非洲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第五节 其他国家影响不容忽视

 第二章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

  第一节 能源争夺日趋激烈

  第二节 能源外交日益活跃

   一 美国新能源外交成效显著

    (一)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军事控制与政治外交

    (二)奥巴马政府:减负中东,以能源为武器实现全球战略

    (三)经济制裁

    (四)美洲成为美国能源外交重心

   二 俄罗斯能源外交

    (一)乌克兰政治危机搅乱俄罗斯与欧盟能源合作步伐

    (二)针对美欧制裁,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

    (三)与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大国开展能源合作

    (四)恢复在中东、非洲地区的影响

   三 印度能源外交

    (一)加强与邻国的能源合作

    (二)挺进非洲

    (三)进军中亚

    (四)紧盯波斯湾

    (五)远眺拉美

    (六)加强与大国的能源合作

     1.印度与俄国的能源合作

     2.印度与美国的能源合作

   四 日本能源外交

    (一)日本的中东能源外交

    (二)日本的非洲能源外交

    (三)日本的中亚-里海能源外交

    (四)日本的俄罗斯能源外交

   五 欧盟的能源外交

  第三节 能源格局不断变化

   一 能源探明储量格局的变化

   二 能源产量格局的变化

   三 能源消费格局的变化

    1.能源消费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2.化石能源消费格局发生变化

  第四节 中国能源形势日益严峻

   一 中国能源供需矛盾突出

   二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急需优化

   三 中国能源来源地及能源战略通道面临挑战

   四 周边邻国借领土争端与我争夺油气资源

    1.中日东海之争

    2.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南海之争

 第三章 中国西南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第一节 东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一 东南亚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价值

   二 中国与东南亚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战略

  第二节 南亚能源地缘政治环境

   一 南亚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价值

   二 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战略

   三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西南能源地缘角色

 第四章 中国西南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第一节 云南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云南能源资源储藏状况

   二 云南常规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一)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

     1.云南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比重在60%左右

     2.水电资源一直占云南能源消费总量的18%~20%

     3.石油消费占云南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加大,缺油少气的问题将更加严重

    (二)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三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一)沼气

    (二)太阳能

    (三)生物质能源

   四 云南能源安全评价

  第二节 广西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广西能源资源储藏状况

   二 广西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1.原煤的生产和消费比重下降

    2.石油的生产和消费上升

    3.电力的生产和消费缓慢下降

    4.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

   三 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四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一)以木薯产业为主的生物质能源

    (二)沼气

    (三)风能

    (四)太阳能

   五 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第三节 贵州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贵州能源资源储藏状况

   二 贵州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三 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四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一)沼气

    (二)生物油料

    (三)煤层气

    (四)风电

   五 贵州能源安全评价

  第四节 重庆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重庆能源资源储藏状况

   二 重庆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

   三 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四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一)风能

    (二)生物质能源

    (三)太阳能资源

    (四)地热能资源

   五 重庆能源安全评价

  第五节 四川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四川能源资源储藏状况

   二 四川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三 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四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

    (一)生物质能源

    (二)核能

    (三)太阳能

    (四)风能

    (五)新能源汽车

   五 四川能源安全评价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疆周边国家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第一节 越、老、缅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越南能源安全状况

    (一)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二)石油加工水平

    (三)电力和煤炭开发利用状况

   二 老挝能源安全状况

    (一)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二)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三 缅甸能源安全状况

    (一)油气资源状况

    (二)电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泰柬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泰国能源安全状况

    (一)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二)油气加工水平

    (三)其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二 柬埔寨能源安全状况

  第三节 印度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印度的能源概况

    (一)煤炭

    (二)石油与天然气

    (三)核能

   二 印度的能源形势

    (一)能源缺口加速凸显,海外能源依存度不断提高

    (二)搭建多渠道的能源输送路线,积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能源合作

    (三)拓宽新能源合作领域

    (四)私有公司和外资公司进入印度能源工业领域

  第四节 巴基斯坦、尼泊尔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巴基斯坦能源安全状况

    (一)油气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

    (二)矿产资源整体情况

    (三)电力行业发展情况*

     1.发电能力

     2.供需情况

     3.存在问题

   二 尼泊尔能源安全状况

  第五节 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孟加拉国能源安全状况

   二 斯里兰卡能源安全状况

    1.电力结构不尽合理

    2.电站规模小效率低,发电成本居高不下

    3.电力行业欠账多,制约经济发展

    4.用电普及率低,电价高昂

  第六节 不丹能源安全状况评价

   一 不丹能源资源分布情况

    (一)化石能源储量有限

    (二)不丹水力资源丰富

    (三)其他可再生资源丰富

   二 不丹能源发展概况

    (一)不丹能源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二)新世纪不丹能源产业发展成就

     1.电力装机能力及发电量迅速增加

     2.农村能源使用情况得以改善

     3.能源出口创汇收入大幅度增加

     4.能源消费结构得到改善

    (三)不丹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资金短缺的挑战

     2.电力普及率较低

     3.能源损失严重

     4.不丹能源安全受印度影响甚巨

   三 不丹能源发展政策

    (一)成立能源发展机构

    (二)加大水电发展力度

    (三)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四 不丹能源产业改革新举措

 第六章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第一节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中国能源发展状况及能源结构

    (一)中国能源基本情况

    (二)中国能源结构

   二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开展深层次的能源合作

    (二)中国与东盟在能源合作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三)中国与东盟面临着共同的现实问题

    (四)中国与东盟具有良好的能源合作基础

   三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现状

    (一)双方能源贸易规模、范围不断扩大

    (二)中国和东盟成员国能源联合勘探和开发的力度加大

    (三)中国与东盟间的能源合作机制初步建立

   四 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前景

  第二节 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能源合作

   一 中国与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现状

    (一)中印能源合作现状

    (二)中巴能源合作现状

    (三)中孟能源合作现状

   二 中国和南亚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南亚的地缘局势影响能源安全合作

    (二)管理和技术因素

    (三)地缘战略因素

    (四)政治互信的制约

  第三节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能源合作案例

   一 中国与缅甸能源合作——以电力为例

    (一)缅甸的水能资源

    (二)缅甸电力产业发展现状

    (三)缅甸经济发展前景及电力需求状况

     1.缅甸经济发展状况

     2.缅甸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3.缅甸经济发展规划与电力需求预测

    (四)外商投资缅甸电力产业现状

    (五)中国(云南)与缅甸电力合作现状与合作前景

     1.中国(云南)与缅甸电力投资贸易现状

     2.中国(云南)与缅甸电力产业互补性分析

     3.中国(云南)企业投资缅甸电力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六)中国(云南)企业投资缅甸电力产业的对策建议

     1.积极发展友好关系

     2.大力推进经贸合作

     3.签署电力合作框架协议

     4.扩大电力合作范围

     5.搞好电力贸易规划

     6.完善我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

     7.建立风险评估防范机制

     8.建立境外电力资源前期勘探风险基金

     9.组建强势投标联合企业

     10.加强与缅甸国有电力部门的合作

   二 中国与巴基斯坦能源合作

    (一)中巴能源合作的现状

    (二)中巴开展能源合作的条件

     1.中巴关系长期友好

     2.中巴面临共同的能源不安全环境

     3.中巴鼓励外资进入能源领域

     4.中巴能源合作潜力大

     5.中国对外投资能力大大增强

     6.巴正在大力开发能源

    (三)进一步推进中巴能源合作的建议

     1.继续扩大能源合作范围

     2.建立高层次能源合作机制

     3.推进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4.加强水电与火电合作

     5.推进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6.推进核能的和平利用

     7.推进中巴“能源走廊”建设

 第七章 中国西南周边国家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第一节 越、缅、泰、老、柬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一 加大引进外资力度,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能源开发

    1.油气资源开发领域

    2.油气加工领域

    3.电力领域

   二 能源战略日益多元化、多样化

    (一)能源战略多元化

     1.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

     2.加强区域能源合作

    (二)能源来源多样化

     1.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

     2.着眼长远、发展核能

    (三)开源节流

     1.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国公司投资

     2.限制能源出口、建立石油储备

  第二节 南亚国家能源外交战略与政策

   一 区域内部、邻国之间的合作多

   二 重视与域外大国、发达国家的开展合作

   三 不断拓宽新能源合作领域

   四 重视核能的利用

   五 鼓励外资、国内私人资本进入能源领域

   六 拓宽原油进口渠道

 第八章 加强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第一节 立足国内构筑能源安全体系

   一 加快油气资源勘探步伐,增加油气供应量

   二 加快煤炭和煤层气开发

    (一)合理开发煤炭资源

     1.加大对西南煤炭资源地质勘查投入力度,加快地质勘查步伐

     2.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努力增加煤炭产量

     3.推进区域煤炭资源整合,加快西南煤炭工业结构调整

     4.加强综合治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5.建立区域煤炭资源开发协调机制,促进共同发展

     6.加快推进国外煤炭资源开发

    (二)推进煤层气资源开发

     1.积极推进煤层气开发

     2.加大对煤层气开发的支持力度

     3.提高科技水平

     4.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

     5.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6.完善煤层气开发优惠政策

   三 促进能源产业健康发展

    1.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2.加快电力产业发展

    3.建立西南能源合作机制,构建区域能源安全体系

    4.多渠道多形式促进西南能源产业发展

  第二节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优化发展化石能源

   2.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3.加快能源科技装备创新

   4.加强节能减排

   5.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6.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7.调整优化能源布局

   8.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9.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

   10.加快节能步伐

  第三节 建设西南国家战略储备体系,保障石油供给安全

   1.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2.树立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

   3.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西南石油储备基地建设

  第四节 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的投资与开发

   1.树立全球战略意识,统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加强海外开发

   2.制定长远的海外投资战略规划

   3.实施多元化能源战略

   4.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

   5.加强对项目的可行性评估

   6.区别对待,突出重点

   7.确保投资安全

   8.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储备

   9.促进共同发展,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10.加强信息化建设

   1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12.注意防范风险

  第五节 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1.进一步提高认识,鼓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2.加快水电资源开发

   3.加快风电基地建设

   4.积极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新能源

   5.稳步推进核电等新能源建设

   6.加快能源通道建设

   7.强化人才支撑

 附录 世界能源形势一览表

本书分析了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和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能源安全环境,在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大的格局背景下,聚焦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安全形势,对中国西南能源问题做了综述性研究,归纳总结了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对外能源战略与政策,阐述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能源合作的情况,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维护中国西南边疆能源安全的对策建议。相信本书的出版可以为那些希望了解中国西南能源安全的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和资料,为中国以及其他地区建设能源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林钰:《能源价格变动与经济安全》,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倪健民、郭云涛:《能源安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迟春浩:《中国能源安全监测与预警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陈元:《能源安全与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肖炼:《中美能源合作前景与对策:改善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2008。

黄进:《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研究——法律与政策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人民出版社,2005。

修光利、侯丽敏:《能源与环境安全战略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能源问题与国际安全》,时事出版社,2009。

何维达、吴玉萍:《国家能源产业安全的评价与对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管清友:《石油的逻辑——国际油价波动机制与中国能源安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刘光富、胡冬雪:《绿色技术预见理论与方法——以新能源汽车为对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陈会颖:《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欧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电力、油气、核能》,科学出版社,2011。

李金铠:《能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与实证》,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综合卷》,科学出版社,2011。

毛宗强:《无碳能源:太阳氢》,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张百良:《生物能源技术与工程化》,科学出版社,2009。

鞠美庭、张裕芬、李洪远:《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刘传庚:《中国能源低碳之路》,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丹米尔巴斯:《生物燃料——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保障》,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张晓红:《次贷危机与中国能源》,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刘广青、童仁杰、李秀金:《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林伯强:《高级能源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赵剑:《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中国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科学出版社,2009。

张爽:《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美洲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杨言洪:《海湾油气与我国能源安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孙霞:《权力与规范: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崔宏伟:《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刁秀华:《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安全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蔡建国:《东亚区域合作——能源、环境与安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石油储备办公室:《石油供应安全——2000年国际能源署成员国应急潜力》,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李晓辉:《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杨泽伟:《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

钱学文:《中东、里海油气与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7。

陈利君、杨思灵、柳树:《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

陈利君、杨思灵、杨晓辉:《中印能源合作战略与对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于宏源、李威:《创新国际能源机制与国际能源法》,海洋出版社,2010。

夏义善:《中国国际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陈凯、史红亮:《清洁能源发展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刘琳:《新能源》,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伍福佐:《亚洲能源消费国间的能源竞争与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魏双燕、谢刚:《能源概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07。

陈岳、许勤华:《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09)》,时事出版社,2009。

张国宝:《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中国经济形势与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经济形势与能源发展报告(2010)》,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徐宏峰、李林河:《美国的中亚能源外交(2001-2008)》,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国网能源研究院编著《2010国际能源与电力价格分析报告》,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裴晓睿、傅增有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泰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张瑞昆:《走进老挝》,商务印书馆,2006。

安尼瓦尔·阿木提、张胜旺:《石油与国家安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张蕴岭:《中国与周边国家:构建新型伙伴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郑必坚:《论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陈乔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郭梁:《21世纪初的东南亚社会与经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廖少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马晋强:《当代东南亚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沈红芳:《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汪慕恒、周明伟:《东盟国家外资投资发展趋势与外资投资政策演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康云海、马勇:《2009-2010云南经济发展报告》,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王士录:《东南亚报告:2009-2010》,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瞿健文:《GMS2007》,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郭云涛:《中国能源与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曹云华:《新中国—东盟关系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黄素逸、高伟编著《能源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刘汉元、刘建生:《能源革命》,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

阙光辉:《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外文出版社,2007。

魏一鸣、廖华:《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李果仁、刘亦红著《中国能源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红旗出版社,2009。

贺圣达、马勇、王士录:《走向21世纪的东南亚与中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刘仁伍:《东南亚经济发展地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冷战后东盟国家对美国战略》,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邓仕超:《从敌对国到全面合作的伙伴:战后东盟-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何维达、吴玉萍:《国家能源产业安全的评价与对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

陈励、王红林、方利国编《能源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邹忠全、周影:《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贺圣达、李光辉主编《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和云南的参与》,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林伯强:《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崔民选:《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编《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科学出版社,2011。

陈利君:《加快中印能源合作的战略思路》,《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孙金诚:《中越构建“两廊一圈”与中国—东盟“一轴两翼”的关系》,《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5期。

史丹:《回顾与展望:能源供需关系及其影响》,《新视野》2006年第5期。

李涛、刘稚:《浅析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3期。

张俊勇:《当前泰国的能源安全》,《南洋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曹云华:《东南亚国家的能源安全》,《当代亚太》2000年第9期。

张抗:《越南石油生产和出口形势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世界地理研究》2009年第2期。

李晨阳:《中国与东盟的能源合作》,《世界知识》2006年第8期。

陈铁军:《西电外送 中国晋身“东南亚能源库”》,《广西电业》2009年第5期。

鲍晟:《能源的中国式难题》,《双周刊》2009年第3期。

管清友、何帆:《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1期。

李计成:《中国与东盟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9期。

杨思灵:《印度能源形势与发展趋势分析》,《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赵宏图:《东北亚能源安全合作前景广阔》,《参考消息》2005年1月23日。

刘珵、范楼珍:《通过〈BP世界能源统计2008〉解读中国能源状况》,《应用能源技术》2009年第2期。

张明亮:《越南的能源与中越能源合作》,《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1期。

张学刚:《东南亚各国能源安全战略》,《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第2期。

杨思灵:《中印参与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杨海:《论我国与东南亚能源合作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张森林:《越南电力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年第5期。

陈利君:《孟中印缅能源合作问题探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杨思灵:《印度与其大周边地区的能源合作》,《亚非纵横》2009年第2期。

刘书坦:《国际能源新形势下的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年第10期。

王立敏:《供需失衡挑战能源安全—〈BP世界能源统计2008〉解析》,《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第7期。

徐小杰:《新世纪的油气与地缘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王家枢:《石油与国家安全》,地震出版社,2002。

吴磊:《中国的石油安全与中东五大产油国的石油政策》,《西亚非洲》2002年第2期。

杨敏英:《IEA各国的石油安全应急对策体系》,《中国能源》2002年第3期。

崔民选主编《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能源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茅于轼:《我国能源政策中的几个问题》,《发展》2005年第9期。

苏立功:《关于完善煤炭成本核算框架的构想》,《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马胜宏:《实施风力发电、生物质直燃发电、光伏发电溢出成本全网分摊的可行性分析》,《中国能源》2005年第10期。

刘新华、秦仪:《中国的石油安全及其战略选择》,《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12期。

聂锐、张炎治:《21世纪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选择》,《资源经济》2006年第5期。

周凤起、周大地:《中国中长期能源战略》,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课题组:《西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50期。

赵文谦:《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四川水能资源开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赵媛:《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陈小沁:《中俄能源合作的地缘政治视角》,《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5期。

〔美〕斯泰格利埃诺:《美国能源政策:历史、过程与博弈》,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美〕李伯:《即将来临的能源崩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麦克尔罗伊:《能源展望、挑战与机遇》,王聿绚、郝吉明、鲁玺译,科学出版社,2011。

〔美〕凡奇:《能源:21世纪的展望》,王乃粒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俄〕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加拿大〕阿米塔·阿扎亚:《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王正毅、冯怀信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越南〕黎士兴:《东盟能源安全保障合作》、李太生译,《东南亚纵横》2009年第5期。

BP,Summary Review 2010,http://www.bp.com/.

BP,Annual Report and Form 20-F 2010,http://www.bp.com/.

IEA,Renewables Information,2011.

Head,Oil Industry & Markets Division,Medium-Term Oil and Gas Markets 2007,IEA,2007.

Kat Cheung,Integration of Renewables,Status and Challenges in Chin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2011.

EIA,Short-Term Energy Outlook,2011.

Kazuya Fujime,India’s Economic Development,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Energy Security,IEEJ,December 2001.

Tsutomu Toichi,Energy Security in Asia and Japanese Policy,IEEJ,July 2003.

Hidehiro Unoki,Toshihide Ohnuma,Asia Outlook of Supply and Demand Trends of Petroleum Products and Crude Oil,IEEJ,February 2006.

Tetsuya Nakanishi,Ryoichi Komiyama,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on Petroleum Products and Crude Oils for Asia and the World,IEEJ,August 2006.

Koichi Koizumi,Kiminori Maekawa,Kouzou Yudate,Nobufumi Inada,Coal Supply and Demand Trends in India,Role of Coal and its Future,IEEJ,October 2006.

Hiroyuki Ishida,Energy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India,IEEJ,October 2006.

Peter Hartley,International Natural Gas Market Developments to 2030,James A. Baker III Institute of Public Policy Rice University.

DR. Ken Koyama,Perspectives on Asian Oil Demand:Outlook and Uncertainties,IEEJ,February 2007.

Hiroyuki Ishida,Energy Strategies in China and India and Major Countries’ Views,IEEJ,March 2007.

The 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Japan,Asi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Focusing on China and India Energy Outlook,IEEJ,November 2007.

Kokichi Ito,Asia/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Focusing onChina and India,IEEJ,November 2007.

Results of the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forecast for Asia and the World,IEEJ,November 2007.

William C. Ramsa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China and India Insights,Singapore,November 2007.

Atsuo Sagawa,Trends in Asian Coal Markets,Key Points of Outlook for 2008,IEEJ,March 2008.

Atsuo Sagawa,Coal Supply-Demand and Price Trend,IEEJ,May 2008.

Ken Koyama,The Oil Price and the Global Oil Market,IEEJ,July 2008.

Jonathan Stern,Natural Gas in Asia:The Challenges of Growth in China,India,Japan and Korea,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Japan Tokyo,July 11,2008.

Tetsuo Morikawa,Summary of “Natural Gas Market in Asia:Measures for Stabilization”,IEEJ,August 2008.

Patrick Clawson and Simon Henderson,Reducing Vulnerability to Middle East Energy Shocks:A Key Element in Strengthening U.S. Energy Security,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November 2005.

David Pollock,Kuwait:Keystone of U.S. Gulf Policy,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November 2007.

Simon Henderson,Energy in DangerIran,Oil,and the West,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June 2008.

Daniel Fink,Assessing Turkey’s Future As an Energy Transit Country,The Washington Institute for Near East Policy,Number 11-July 2006.

Government of India,Ministry of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XIthPlan Proposals for New and Renewable Energy,December 2006.

Government of India,Department of Atomic Energy,Annual Report 2007-2008.

Government of India Planning Commission Integrated Energy Policy,August 2006,New Delhi.

Indian Economic Survey (2000-201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5-2011),http://www.bp.com

IEA,Medium-Term Oil Market Report,June 2009.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d Energy 2009.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d Energy 2011.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World Energy Outlook 2009.

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er,A Quest for Energy Security in the 21st Century:Resources and Constrains(Institute of Energy Economics,Tokyo,Japan,2007),p.1;Benjamin K. Sovacool,Reassessing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Trans-ASEAN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 in Southeast Asia,Pacific Affairs,Volume 82,No.3,Fall 2009,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p.467.

Andrew T. H. Tan,“The Security of the Asean Energy Supply Chain”,Seminar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ergy Security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22 and 23 April 2008),p.23;Benjamin K. Sovacool,Reassessing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Trans-ASEAN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 in Southeast Asia,Pacific Affairs,Volume 82,No.3,Fall 2009,Proquest Asian Business and Reference,p.468.

J. Moore,Smaller companies dominate Southeast Asia E&P expansion,World Oil,Aug 2008.

Andrew Symon,Regional Outlook:Southeast Asia,Singapore:2009/2010.

Benjamin K. Sovacool,Reassessing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Trans-Asean Natural Gas Pipeline Network in Southeast Asia,Pacific Affairs,Volume 82,No.3,Fall 2009,p.469.

Energy Planning Department,Ministry of Energy Union of Myanmar,Developments in Myanmar Energy,Greater Mekong Subregion,Second Meeting of the Subregional Energy Forum,Ho Chi Minh City,Vietnam,22 November 2008.

Tuli Sinha,China-Myanmar Energy Engagement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es for India,IPCS,New Delhi,December 2009.

Myat Thein and Myoe Myint,BIMSTEC-Japan Cooperation in Energy Sector:Myanmar Perspective,Centre for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evelopment(CSIRD),Kolkata,May 2008.

U Hla Kyaw and Thandar Kyi,Status and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iofuels and Rural Renewable Energy,Myanmar,Asian Development Bank,2009.

Thet Thet Han Yee,Su Su Win,and Nyein Nyein Soe,Solar Energy Potential and Applications in Myanmar,World Academy of Science,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08.

Namrata Panwar,India and China competing over Myanmar Energy Resources,University of Leicester,Leicester,Working draft for BISA Conference,2009.

Anton Khlopkov and Dmitry Konukhov,Russia,Myanmar and Nuclear Technologies,Center for Energy and Security Studies,2011.

San Thein,Biomass Energy Production:Prospects and Potential in Myanmar.

The EC-ASEAN Business Facilitator National Energy Policy Review,Vietnam,Carl Bro & Intelligent Solutions,December 2003.

Mr. Bui HuyPhung,Vietnam Energy Situation,EC-ASENA Cogen Programme Phase III,Hanoi,Vietnam,30 August 2002.

Nguye Thanh Nhan and Minh Hu-Duong,Economic Potential of Renewable Energy inVietnam’s Power Sector,Published in Energy Policy,Dec.2008.

Chuenchom Sangarasri Greacen and Palang Thai,Energy Sector Development in the Mekong Region:Current Plans,Key Concerns and Alternatives,Workshop on Mekong Environment and Livelihood:The Changing Situation and Trans-Boundary Implications,Feb.2010.

Shhinji Omoteyama,Energy Sector Situation in Vietnam(Summary),IEEJ,May 2009.

Key Points of Energy Efficiency Policy in Vietnam,Asia Pacific Energy Research Centre Workshop,Manila,the Philippines,Dec.2008.

Wongkot Wongsapai,Thailand Energy Situation:Prospective for Future,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Faculty of Engineering,2006.

Phongjaroon Srisovanna,Thailand Energy Situation,EC-asean cogen Programme Phase Ⅲ,Aug.2002.

Phongjaroon Srisovanna,Thailand’s Biomass Energy,Energy Conservation Center of Thailand,Bangkok Thai Tower,108 Rangnam Rd.,Payathai,Ratchathevi,Bangkok,Jan.2004.

Amaraporn Achavankool,Energy Efficiency in Industry in Thailand,Department of Alternativ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 Ministry of Energy,The CTI Workshop on Energy Efficiency for Asian Countries,Oct.2004.

S. Prasertsan and B. Sajjakulnukit,Biomass and biogas energy in Thailand:Potential,Opportunity and barriers,Thailand Research Fund,Department of Alternativ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2003.

Siriporn Silasuta,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ailand,The Department of Alternative Energy Development and Efficiency,2004.

The World Bank,Thailand:Making Transport More Energy Efficient,Mar.2009.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 Agency,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y in Asia Project Implementation in Lao PDR,www.un.org/esa/sustdev/csd/casestudies/e2_e10_laos.pdf

Final Report on Energy Status in Lao PDR,Renewable Ener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sociation,Nov.2005,www.sunlabob.com/documents/energy_issues/O-05-11-Laos.

Decentralized Biofuel Development Study in Lao PDR,Japan Development institute,Sep.2007.

StudyReport,Cambodia Bio-energy Development Promotion Project,Engineering and Consulting Firms Association,Japan;Japan Development Institute(JDI);Kimura Chemical Plants Co.,Ltd.Feb.2007.

Nnsima Akter,Alternative Energy Situation inBangladesh:A Country Review,July 1997.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g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Course on Alternative Energy Technologies,Organized by APPROTECH ASIA Philippine Social Development Center,Philippines.

Ministry of Power,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Renewable Energy Policy of Bangladesh,Nov.2008.

Ahsan Uddin Ahmed,Ener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Bangladesh,Sustainable Energy Watch 2002 Report,Helio International,2002.

M. Young and R. Vilhauer,Sri Lanka Wind Farm Analysis and Site Selection Assistance,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oratory,Aug.2003.

K. Rajmohan and J. Weerahewa,Household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in Sri Lanka,2004.

South Asia NGO Capacity Building for Poverty Reducing Sustainable Energy Solutions Project,National Energy Situation Survey Report:Nepal-Focus on Renewable Energy & Poverty Reduction,Centre for Rural Technology Nepal,May 2005.

Energy for All of Nepal:A Strategy for Accei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Nepal’s Rural Energy Services,Prepared for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Mar.2003.

Energy,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 Issues:Nepal,A Study by the Asian Reginal Research Programme in Energy,Environment and Climate(ARRPEEC),1998.

Narayan Prasad Adhikari,Proposal for Electrifying Poor Rural Communities through deploying small-scale wind power systems in Nepal,The 2nd Meeting of the Energy for ALL partmenrship working Group on Wind power,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Mar.2010.

Department of Energy,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Royal Government ofBhutan,Overview of Energy Policies of Bhutan,IEEJ,May 2009.

Chhimi Dorji,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Scenario inBhutan,Apr.2008.

联合早报:http://www.zaobao.com/

凤凰网:http://www.ifeng.com/

新加坡海峡时报:http://www.straitstimes.com/

星岛环球网:http://www.stnn.cc/

人民网:http://people.com.cn

新华网:http://xinhuanet.com

国际能源网:http://www.in-en.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http://wmfzj. 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http://jjhzj. 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援助司:http://yws.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vn.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la.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联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mm.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柬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cb.mofcom.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http://th.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