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4

2005:中国农村情况报告图书

2005 Status of Rural China

SSAPID:101-2333-0311-38
ISBN:7-80230-037-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2006年农村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学术文库
作 者: 李小云 叶敬忠
编 辑:陈文桂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前言 2005年的农村发展:有关政策与结构矛盾的简评

 第一章 2005年中国农村情况总体回顾

  一 2005年农村形势的背景

  二 农村政策的实施及其影响

  三 农民权益保护的进展

  四 农村人口流动和农民工问题

  五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六 农村科学、技术传播与教育问题

  七 乡村治理问题

  八 农村自然保护与环境问题

  九 农村社会安全网问题

  十 2006年中国农村情况展望

 第二章 2005年中国农村政策及其影响情况*

  一 2005年农村主要政策及其实施背景

  二 农村社会保障类政策及其影响

   (一)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

   (三)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

  三 农村税费支出减免类政策及其影响

   (一)农村教育“一费制”

   (二)农村税费减免改革

   (三)农村教育“两免一补”

  四 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类政策及其影响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二)粮食主产区粮食、良种和农机补助

   (三)贫困人口医疗救助

   (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

  五 基础设施建设类政策及其影响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农村电网改造

   (三)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四)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六 人力资源开发政策及其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七 环境保护类政策及其影响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二)退耕还林工程

   (三)退牧还草工程

   (四)自然保护区建设

  八 2005年政策实施总结与展望

   (一)农村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对农民减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

    3.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得到提升

    4.生态环境问题得到缓解

   (二)政策实施过程仍需完善

   (三)对贫困人口的关注还应进一步强化

 第三章 2005年中国农民经济社会权益情况*

  一 农民经济社会权益的基本情况

   (一)土地和农资产品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权益问题

   (二)农民负担总体情况较好,个别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民土地权益经常受到损害

   (四)生产经营自主权基本得到实现

   (五)半数以上农民能参与村集体事务的决策

   (六)司法和行政救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二 农民经济社会权益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对法律缺乏了解

   (二)执法部门能力不足

   (三)国家法律不完善

   (四)农民缺乏顺畅的利益表达渠道

  三 结论和建议

 第四章 2005年中国农民工流动情况

  一 农民工流动总体状况

   (一)基本现状

   (二)国家行动

  二 当前农民工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进展

   (一)对农民工的歧视问题

    1.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

    2.农民工子女就学歧视问题

    3.问题的解决

   (二)农民工的就业与培训

    1.新产业工人的崛起*

    2.农民工的非正规就业*

    3.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三)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的制定

    1.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现状

    2.有关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情况

   (四)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1.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

    2.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 2006年农民工流动问题展望

 第五章 2005年中国农村贫困和反贫困情况*

  一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宏观情況

   1.贫困人口数量估计

   2.贫困人口分布

   3.贫困结构和贫困程度

  二 我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微观观察

   1.贫困农户的生计特点

   2.贫困村的基本情况

  三 政府的反贫困努力

  四 我国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如何保证宏观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向穷人倾斜

   2.如何保证地区性发展的同时促进贫困地区和穷人受益

   3.如何保证农村发展政策瞄准穷人

   4.如何将多元测量贫困的方法运用到我国的实践中

   5.如何保证专项扶贫项目能够更加瞄准穷人

   6.如何促进以穷人为目标、以社区为基础的扶贫方式的创新

 第六章 2005年中国农村性别不平等与贫困状况*

  一 政治权利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1.妇女参与选举程度很低

   2.在村干部竞选中处于劣势地位

   3.在村组织机构中,妇女干部基本居于辅助性的职位

  二 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1.土地占有及控制的性别不平等

   2.金融资产占有的性别不平等

  三 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1.学校设置不具有性别意识

   2.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态度日趋平等化,但父母对男孩的预期受教育程度高于女孩。在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会偏向男孩

  四 健康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1.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本地区的男性

   2.患病女性看病次数低于男性,对病情的拖延较男性更严重

   3.公共医疗设施和医疗服务性别敏感度低下,妇女保健缺乏保障

   4.在家庭营养摄取上存在着性别不平等

   5.生育控制权的不平等

  五 就业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1.农业领域中就业的性别不平等

   2.非农就业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

   3.外出务工领域中的男女不平等

  六 结论和建议

 第七章 2005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情况*

  一 引言

  二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

   (二)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情况

   (三)留守儿童的学习监督情况

   (四)留守儿童的学费交纳情况

   (五)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及理想

  三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的日常饮食和衣着卫生

    1.饮食状况

    2.衣着卫生状况

   (二)留守儿童的疾病照料状况

    1.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一般疾病的照料情况

    2.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严重疾病的照料情况

   (三)留守儿童劳动负担的变化

    1.留守儿童的农活负担

    2.留守儿童的家务负担

   (四)留守儿童的上学方式

   (五)留守儿童零花钱的使用情况

    1.留守儿童零花钱的数量

    2.留守儿童零花钱的使用情况

   (六)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情况

    1.留守儿童与社会成员的网络关系

    2.留守儿童的交友情况

  四 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

   (一)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和沟通状况

    1.留守儿童对外出父母工作性质的了解

    2.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长短及回家频率

    3.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联系方式

    4.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频率

    5.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通话时间

    6.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通话内容

   (二)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沟通状况

    1.监护人的感受以及对留守儿童的了解

    2.留守儿童与监护人的情感沟通

   (三)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的心理感受

   (四)留守儿童的愿望

  五 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

   (一)单亲监护

    1.单亲监护的形成原因

    2.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

    3.单亲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

   (二)隔代监护

    1.对儿童的生活照顾不理想

    2.对儿童的学习辅导与监督束手无策

    3.与儿童思想沟通的欠缺

    4.对儿童行为的管教少

   (三)上代监护

   (四)同辈监护

  六 研究结论与建议

   1.留守儿童现象在研究社区比较普遍,农民的外出务工造成了家庭的不完整

   2.留守儿童家庭以父亲外出为主,外出者打工地点普遍较远,回家频率低

   3.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父母的联系很有限,电话是主要的联系方式

   4.研究社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为主,隔代监护带来的问题最多

   5.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其中劳动负担的增加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娱乐

   6.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带来很多影响,少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出现下滑

   7.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情感世界影响较大,他们普遍思念在外的父母,同时也只能无奈地面对现实

   8.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打工后生活变化的认知是心理负担和劳动负担有所加重,而自己的生活独立性增强

   9.学校、社区和政府部门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重视,几乎没有相应措施

   10.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其他影响

   1.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让留守儿童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

   2.增加社区家长学校中针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项目,改变外出父母及监护人的教育方式及观念

   3.政府发挥作用,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4.充分发挥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

   5.农村社区建立生产和生活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过重的压力

   6.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

   7.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

   8.城市中农村劳动力的雇主(单位和个人)为务工人员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创造方便的条件

 第八章 2005年中国农村科技的供求、传播与应用情况*

  一 研究方法及被调查对象的概况

  二 农业科学技术的供求、传播与应用状况

   (一)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和看法

   (二)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基本情况

   (三)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的影响因素及遇到的困难

   (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民所关注的各种问题中的位置

   (五)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

  三 信息传播状况、媒介使用情况及信息对农民的影响状况

   (一)乡村居民拥有家庭电器及电子媒介的基本情况

   (二)村民最需要的信息种类

   (三)通常获取农业政策、文化知识、市场类信息的媒介渠道

   (四)电视媒介的使用情况

    1.村民能收到的电视频道:

    2.收视质量调查:

    3.最经常收看的电视频道和电视节目:

    4.闲暇时间经常做的事:

   (五)信息传播的效果情况

    1.对农业政策、农业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类等信息的关注情况:

    2.对广播、电视中播放的农业政策和新技术的理解情况:

    3.对农业政策信息作用的认识情况:

    4.信息反馈情况:

   (六)信息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情况

  四 小结

 第九章 2005年中国农村发展和技术决策过程中农民参与情况*

  一 被调查机构和项目的情况简介

   (一)机构介绍

   (二)项目介绍

    1.关于农业畜牧业技术开发方面的项目

    2.关于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项目

    3.关于社区层次上的扶贫与综合发展方面的项目

  二 决策过程中促进农民参与的主要方法

  三 农民参与决策的类型和程度

   (一)合作型和咨询型在研究阶段的重要性

   (二)合作型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三)咨询模式在扩散过程中是最受偏好的

  四 结论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第十章 2005年中国农村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情况*

  一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概况

   (二)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凸显的问题

    1.保护区与社区相关的法律建设相对滞后

    2.保护区社区工作能力欠缺

    3.保护区快速扩张引发新矛盾

  二 农村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

   (一)竞争与冲突

    1.权属冲突

    2.资源竞争

    3.生计影响

   (二)促进农民与保护区合作的因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保护区的正外部性

  三 农村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共管的情况

   (一)各地不同的共管实践及其经验

   (二)运用、推广与提升保护区共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 改善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关系的展望与建议

   (一)充分考虑中国农村社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保护区域类型设定

   (二)明确保护区建立过程中与社区有关的程序,尊重和保障社区的合法权益

   (三)倡导建立关于保护区的合作管理(共管)体制,激励社区群众的保护与参与

   (四)关于自然保护区法的立法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2005年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基本情况*

  一 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

   (一)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进展

   (二)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发展仍面临着严峻形势和压力

   (三)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

    1.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公共性质定位不清、投入偏低

    2.以“保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难以达到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

    4.涉及农民个体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体系立法滞后

  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救助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情况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一)占用农村耕地激化矛盾,失地农民和社会面对严重的权益保障问题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备受关注,保护耕地和纳入城市保障制度体系为各地改革方向

   (三)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

  四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建设缓慢发展,农村贫困老年群体养老保障问题深化了社会对农村养老的认识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

本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5年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2006年农村发展进行了展望。本书重点对中国支农政策的实施和影响、农民经济社会权益、农民工流动、农村贫困和反贫困、农村性别与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农村科技的供求传播和应用、农村发展和技术决策中的农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专题进行了总体分析和讨论。全书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可靠,对三农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邓鸿勋、陆百甫:《走出二元结构——农民就业创业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3.丁月牙:《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问题——来自三都水族村寨的个案调查》,《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4.杜洁:《“妇女保健”及“提高妇女地位的机制”的社会性别视角——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43次会议议题评述》,《妇女研究论丛》1999年第2期。

5.杜旭宇:《农民权益的缺失及其保护》,《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中国人口》2005年第1期。

7.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8.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青年研究》2005年第3期。

9.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与计划生育常用数据手册》,1999,第61~65页。

10.国家统计局:《2003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001~2004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4。

12.韩俊:《建立保护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2005年2月8日《中国经济时报》。

13.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200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报告。

14.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孩子”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教书育人》2004年第11期。

15.李强、唐壮:《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

16.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9期。

17.李实:《农村妇女的就业与收入——基于山西若干样本村的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18.李卫宁、尹毅:《村民自治进程中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1月。

19.李小云:《村民自治选举中的性别问题》,《中国妇运》2002年第9期。

20.李小云、叶敬忠、张雪梅:《参与式扶贫调研报告》,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2003。

21.李小云:《中国新世纪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瞄准与偏离的分析》,英国国际发展部,2005。

22.联合国:《审查和评议联合国妇女十年成就世界会议报告》,内罗毕,1985。

23.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1997。

24.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5.刘鸿雁:《生殖健康中的社会性别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9期。

26.商春荣、黄燕:《农民问题:整体与各分层权益的保护》,《南方经济》2004年第11期。

27.盛洪:《让农民自己代表自己》,2003年1月27日《经济观察报》。

28.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9.世界银行:《国别报告:中国战胜贫困(中英文)》,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0.世界银行:《中国国别社会性别报告》,2002年6月。

31.宋伟、李静:《两委交叉任职对农村妇女进入村委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第4期。

32.陶春芳、萧扬:《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新世纪出版社,1995。

33.王艳波、吴新林:《农村“留守孩”现象个案调查报告》,《青年探索》2003年第4期。

34.王佐芳、王云仙、赵群、冯媛:《妇女和扶贫政策及措施专题报告》,2003年5月。

35.吴霓等:《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简报》,教育发展研究部网(http://www.cnier.ac.cn),2004年。

36.夏国美:《就业竞争中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平等》,《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37.萧扬:《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生殖健康》,《浙江学刊》2001年第5期。

38.徐秀丽、朱玖田、李超:《2002年中国农民生计状况专题报告》,《2002中国农村情况研究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39.张敏杰:《城市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及其权益保护》,《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40.郑安云、靳连冬:《贫困地区女童就学障碍的社会性别分析及对策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9期。

41.郑真真、牛瑞琴、邢立强:《中国10~18岁青少年就学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教育》2002年第4期。

4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的性别差异:事实与数据》(讨论稿),2005。

43.周作翰、张英洪:《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破除二元社会结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44.朱力等:《社会问题概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5.朱玲:《农地分配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46.朱庆芳:《31省市区社会发展发生新变化》,《瞭望新闻周刊》2000年第10期。

47.朱维东:《农民权益保护法渐行渐近各界人士建言》,www.sannong.gov.cn,2004年7月14日。

48.左停、李小云、于华江、任大鹏:《农村发展中的农民权益维护-当前农民公民和社会经济权益的若干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49.Chambers,R.:“Rural Appraisal:Rapid,Relaxed and Participatory”. IDS Discussion Paper 311.Brightton,UK:IDS,1992.

50.DFID:“Sustainable Livelihood Guidance Sheets”. London:DIFD,2001.

51.Martin Ravallion,Chen Shaohua:China’s(Uneven)Progress against Poverty,Research report for World Bank,www.worldbank.org.

52.Sally Baden with Kirsty Milward:Gender Inequality and Poverty:Trends,Linkages,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BRIDGE(development-gender)Report No 30 October 1997.

53.World Bank:Globalization,growth and Poverty,World Bank,Washington DC,2002.

54.Zoe Oxaal:《Education and Poverty——A Gender Analysis》,June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