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0

引证文献

7 !

参考文献

136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报告(2017~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Internet Use and Reading Practice of Chinese Minors (2017-2018)

SSAPID:101-2316-9620-63
ISBN:978-7-5201-3207-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的最新成果。本次调查首次对未成年人阅读实践情况做出研判。书中以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意识、网络交往、网络空间自我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热点应用等热点现象作为分析重点,结合近十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领域变化趋势的比较,并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青少年蓝皮书
编 辑:桂芳;伍勤灿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中国皮书网

 主要编撰者简介

 法律声明

 摘要

 Content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和阅读实践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一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基本现状

    (一)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总体特征

     1.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继续提高,城乡地区之间的差异变小,首次触网更趋低龄化

     2.未成年人上网频率增加,超过1/3的人每天上网,他们的上网频率与父母的感情状况、父母平时使用电脑频率有一定关系

     3.上网设备多样化,上网方式的城乡差异减少,手机上网成为最主要上网方式使上网地点从家庭为主变为随时随地,且与父母的感情影响着上网方式

     4.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仍是娱乐放松,网络应用更加多样,学习用途占比有所增加

     5.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正在全面更新,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使用率较低

    (二)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运用的认知与态度

     1.生活、学习正在逐渐成为娱乐休闲之后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

     2.未成年人对于互联网的利弊评价从保守转向宽容,从负面转向正面

     3.未成年人及其父母在互联网运用方面的良性互动和认同大大增加,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态度变得更加客观理性

    (三)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和交往的状况

     1.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交往以网络聊天为最主要的形式

     2.多数未成年人能够以理性的态度进行以熟人为主要对象的网络社会交往

     3.数字阅读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重要学习方式,但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制约了其作用和效果提升

    (四)未成年人近十年互联网运用状况比较

     1.在线的自主学习、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方式

     2.未成年人在上网对于生活学习的利弊分辨认识上更加理性,对其重要性的认知更加明确和成熟

     3.未成年人网络学习的即时性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4.互联网对于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信息长期存在

     5.未成年人社交媒体多元,网络熟人社交成为未成年人网络交往的主要方式

     6.游戏、音乐和视频一直是未成年人网络娱乐的主要方式

     7.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逐年上升之势,同时伴随一些风险的出现

   二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未成年人首次触网更趋低龄化,遭遇不良信息的程度不断加大,并呈常态化

    (二)未成年人在线学习成为新亮点,但对移动互联网的运用还缺乏有效的监管引导,出现了“过度上网”“自律学习不足”等新的网络依赖问题

    (三)未成年人容易接受网络产品、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等网络文化元素的影响,网络模仿学习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四)父母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和技能,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监管和辅导

   三 改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政策建议

    (一)应该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建设集指导、宣传、监管、服务、奖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治理体系

     1.全社会共同建设完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安全、健康、法治、文明的环境

     2.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独特需要,保障在线知识学习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完善互联网的内容建设、平台建设和认证机制,提供更多的优质免费在线课堂、在线辅导等教育资源

     3.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建立专业监管平台,严格控制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以确保未成年人健康地运用互联网

    (二)学校及相关教育、宣传、研究部门应着力推进全社会的公共网络素养教育和研究,以此作为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基础工作,不断地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三)重点纠正父母、学校和社会对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认知偏差,发挥家庭、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社会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塑造未成年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网络文化观念

 Ⅱ 分报告

  B.2 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

   一 前言

   二 互联网运用现状

    (一)“Z世代”几乎人人使用互联网,普及率接近100%

    (二)上网设备多样化,以手机接入为主

    (三)上网地点从家庭扩展到随地

    (四)网络接入方式的城乡差距缩小

    (五)孩子网络接入方式与孩子跟父母的感情相关

    (六)手机成为主要上网方式,接近总体网民水平

    (七)近七成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前

    (八)首次触网年龄与多项属性显示出相关性

    (九)未成年人上网频率增加,1/3的人每天上网

    (十)父母对于未成年人上网频率产生较大影响

    (十一)上网时长得到控制,七成人控制在一小时以内

    (十二)上网时长在年级、是否寄宿和与父母感情状况方面呈现一定的差异

    (十三)娱乐放松仍是主要目的,学习用途增加

    (十四)“在线学习”的应用明显增加,通过互联网学习的诉求增加

    (十五)网络运用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十六)未成年人新闻获取方式全面更新

   三 互联网行为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一)互联网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必备,学习助手功能开始凸显

    (二)手机拥有和移动上网重新定义学习、娱乐与社交

    (三)未成年人网络行为和习惯受网络流行产品和文化的影响大

    (四)父母对未成年人网络运用影响持久而深远

   四 对策建议

    (一)大力推进网络素养教育,亟须网络素养教育的规范和标准

    (二)保障公开免费获取的在线知识的准确与权威性

    (三)提供更多的优质免费在线课堂、在线辅导等教育资源

    (四)重视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

  B.3 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及态度

   一 前言

   二 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情况

    (一)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以放松休息为主,以“被动”式获取信息为辅

    (二)未成年人上网渠道选择倾向:以学校网站、知名网站为主,社交媒体不显著

    (三)未成年人上网触及的内容及甄别能力分析

     1.网络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但是未成年人有一定的抵制能力

     2.网络不良信息扩散主要来自广告,来自网友的比例不大

     3.未成年人对网上信息源以及网络信息的辨识具有相当的能力

     4.网络对于未成年人行为的影响

   三 影响未成年人认识和使用网络的因素分析

    (一)未成年人认为家长对自己上网行为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和管理

    (二)未成年人和父母形成了较好的互动

    (三)未成年人对家长上网普遍好评

   四 思考与建议

    (一)家长:提高信息素养,构建互联网思维和现实空间的联系

    (二)学校:注重校园网站的内容建设,优化网络教育功能

    (三)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和完善网络法规,建立网络分级制度

  B.4 未成年人手机上网与微信运用基本状况

   一 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一)未成年人的手机拥有率大于70%,手机是主要的上网设备

    (二)随着年级的升高,未成年人手机的拥有率和上网频率都大幅提高

    (三)未成年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时段是周末及节假日

    (四)QQ和微信是最受未成年人青睐的两个手机应用

    (五)使用手机获取新闻资讯的比例低

    (六)超过八成未成年人使用过微信

    (七)随着年级的升高,未成年人使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支付的比例成倍提高

    (八)超过八成的未成年人拥有独立微信号,城乡略有差异

    (九)约六成未成年人不发或不转朋友圈信息

    (十)大部分未成年人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少于十个

    (十一)微信运用以熟人社交为主,微信运用与上网频率相关

    (十二)小学生偏好微信社交,初中和高中生偏好QQ社交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人亲戚群对未成年人的社交影响较大

    (二)“羊群效应”在未成年人App使用上体现明显

   三 对策建议

    (一)养成合理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

    (二)全方位、多角度增加未成年人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

    (三)严格规范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

    (四)进一步制定和修订法律法规,增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可操作性

    (五)强化提升未成年人使用微信支付的安全意识

  B.5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一 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一)互联网高度介入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

     1.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在学习与生活中使用互联网

     2.在线学习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重要目的

     3.互联网提升了未成年人的学习效率与效果

    (二)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网络学习行为的关键因素

     1.父母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互联网的运用效果

     2.良好的家庭情感交流能够使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3.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

    (三)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影响呈现阶段性差异

     1.互联网的学习功能在较低年龄段有更为明显的体现

     2.“网宅”在未成年人成长阶段有着不同的体现

     3.互联网运用体现出的未成年人“青春期变奏”

   二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过度上网”挤占未成年人正常学习与健康作息时间

    (二)“浅阅读”对未成年人的阅读方式和学习习惯带来较大影响

    (三)“网游沉迷”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四)“信息迷航”成为未成年人的上网困扰

    (五)未成年人“知网”、“用网”的启蒙教育缺失

   三 对策建议

    (一)家校联动,加强对未成年人用网的引导

    (二)政府监管与法律保障,维护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生态

    (三)产、学、研联动,鼓励扶持优质学习资源的网络拓展

  B.6 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的基本状况

   一 前言

   二 未成年人互联网社会交往基本状况

    (一)“熟人社会”的延续

    (二)腾讯平台作用凸显

    (三)未成年人网络社会交往的“双面效应”

   三 未成年人网络交往的“微社群”特征

    (一)微社群中的信息披露:警惕且清醒

    (二)微社群中的“角色塑造”:凸显自我的心理镜像

    (三)微社群中的“社会交往”:谨慎且消极

   四 未成年人网络交往中的“依恋”行为特征

    (一)深度沉浸网络社交场域

    (二)浅层参与网络集体行为

   五 对策建议

    (一)推动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完善,将相应的网络违法行为入刑

    (二)教育部门应该按照疏堵结合的思路,不断出台和完善配套政策

    (三)未成年人网络社交行为治理需要多个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

  B.7 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关注

   一 引言

   二 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关注的基本状况

    (一)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进行自我表达和社会关注的主要平台是QQ

    (二)在互联网自我表达上,几天更新一次的未成年人占比最大

    (三)展示自己兴趣爱好是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自我表达的主要内容

    (四)自己在心里想事是未成年人烦恼宣泄的主要途径

    (五)性别、年龄成为未成年人在网络交往上公布最多的个人隐私信息

    (六)浅度参与成为关注社会热点事件的主流倾向

    (七)多数未成年人不愿配合参与中性的网络行动

    (八)多数未成年人不愿参与过激的网络行动

   三 未成年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关注的现象特征

    (一)在社交软件的使用及自我表达上存在差异

    (二)在社交媒体上的社会关注方面存在差异

   四 思考与建议

  B.8 互联网运用上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相互影响

   一 互联网运用上未成年人的自律性正在提高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的一种必需品

    (二)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主要功能方面正在发生变化

    (三)未成年人在互联网运用上的自律性正在逐渐提高

   二 互联网运用上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父母对于孩子上网表示担忧的一些方面正在发生变化

    (二)父母和孩子在互联网运用方面形成了较为良性的互动局面

    (三)未成年人向父母传授上网知识和技能的情况逐渐增多

   三 促进两代人在互联网运用上的互助共进

    (一)向成年人学习仍然是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二)理性地直面互联网运用上同辈学习现象的兴起

    (三)向未成年人学习是成年人互联网知识更新的途径

    (四)代际学习是互联网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机制

  B.9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行为特征比较

   一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行为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一)农村未成年人对手机上网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城市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偏低

    (三)城市未成年人上网频率更为频繁

    (四)农村未成年人单次上网时间较长

    (五)城乡未成年人常用网络功能差异不大

    (六)城乡未成年人新闻获取途径较为一致

   二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未成年人对手机上网的过度依赖现象值得关注

    (二)城市未成年网民年龄低、上网勤的问题值得思考

    (三)农村未成年网民单次上网时间过长应该引起注意

    (四)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行为差异日趋减小

   三 对策建议

    (一)改变未成年人移动互联网运用的监管缺位状况

    (二)明确家长承担引导城市未成年人上网的首要责任

    (三)发挥多元主体对农村未成年人上网的引导作用

    (四)启发未成年人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学习辅助功能

  B.10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及态度比较

   一 前言

   二 城乡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认知与态度的总体特征

    (一)城乡未成年人均以放松休息为主要上网目的,以完成学业为次要目的

    (二)获取知识的便利性成为最受城乡未成年人肯定的变化

    (三)城乡未成年人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不好的影响分别是视力下降和户外活动减少

    (四)城乡未成年人信息辨别能力自我评估较高,对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五)网络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被盗号对于城乡未成年人最为常见

    (六)网络语言和行为已经融入未成年人生活,城乡未成年人最喜欢学唱流行歌曲

    (七)对于城乡未成年人而言,在线学习是最为重要的功能

    (八)城乡未成年人基本都能感知父母对其上网的担心

    (九)大多城乡未成年人上网受到父母管理,也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帮助

    (十)网络技术的代际交流很普遍

    (十一)大多数学校都提供互联网或上网知识的专门课程,自学、同学和朋友是城乡未成年人获得网络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

    (十二)多数城乡未成年人遭遇过不良信息,广告为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

   三 问题分析

    (一)互联网对于城乡未成年人而言,利弊共存

    (二)城乡未成年人在遭遇负面影响上存在的差异需要关注

    (三)家长与学校并不是城乡未成年人获得网络技术的主渠道

   四 思考和建议

    (一)尊重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主动利用,并加以引导

    (二)清楚认识互联网对城乡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将新媒体教育纳入正规的学校课程中

    (三)正视网络教育对农村未成年人的重要意义

 Ⅲ 趋势分析篇

  B.11 十年来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变化趋势

   一 前言

   二 重要变化及整体趋势

    1.未成年人互联网接触率持续上升,远高于整体互联网普及率

    2.城乡未成年人触网率的差距逐步缩小

    3.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低龄化趋势明显

   三 网络接入:手机主导下的多样化链接

    1.拨号—宽带—移动

    2.网吧成为历史

    3.手机变成上网主要终端

   四 上网行为:健康科学上网、随时随地按需上网

    1.随时随地、一天多次上网成为现实

    2.多次短时上网代替一次性长时间上网

    3.关注长时间上网对于视力和身体健康的影响

   五 网络应用:从玩到学,从单一应用到丰富多样

    1.娱乐休息类一直是未成年人最为主要的网络应用

    2.网络社交应用多样

    3.网络学习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已有网络学习内容和服务仍不能满足需求

   六 上网技能的获取和增长:自主学习胜过父母/老师帮助

    1.主动学习能力很强,学校课程日渐普及和丰富

    2.父母对未成年人的指导虽有改进,但是难有大的突破

   七 网络运用特征:追逐潮流下的坚持和钟爱

    1.QQ是持续的钟爱

    2.微信迅速成新宠

    3.没法上网成为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最大阻碍

   八 被忽视的背景及问题反思

    1.未成年人触网率十年变化曲线的背后

    2.调查和问卷变革的背后是互联网发展的现实

    3.未成年人上网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

   九 对策建议

    1.保障网上所获知识类信息的可靠性、科学性

    2.网络游戏防沉迷系统的有效性评估

    3.对网络交往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门打击

    4.未成年人网络购物和数字支付的安全隐患,需尽快防范

  B.12 十年来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认知及态度变化趋势

   一 未成年人对互联网认知的总体特征

    (一)未成年人以放松休息与完成作业为上网目的趋势增强(2010~2017年)

    (二)未成年人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先升后降(2006~2010年),对主流媒体信息的信任趋势增强(2011~2017年)

    (三)未成年人对互联网整体持肯定态度的趋势增强(2006~2017年)

    (四)未成年人对专门网站的建设需求增加(2010~2012年),并对专门网站的在线课程学习与辅导的需求增加(2010~2017年)

    (五)父母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有所规定的趋势增强,农村父母比城市父母对未成年人有更严格的规定(2010~2017年)

   二 未成年人关于网络认知与态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1.遇到不良信息的未成年人百分比先升后降(2010~2017年),广告为不良信息的主要来源

     2.模仿网络行为的未成年人百分比增加,以模仿娱乐行为和网络语言为主(2010~2017年)

     3.半数未成年人认为父母的上网技术不如自己(2010~2013年)

    (二)原因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未成年人社会化进程和方式的冲击

     2.不良信息多元化和模仿行为的增加与消费社会的到来有关

     3.不良信息的转型和网络技术的完善增加了监管难度

   三 思考与建议

    (一)增加线下互动,强化学校与父母的社会化主体作用

    (二)满足未成年人阅读需求,发挥纸质书刊的影响力

    (三)建立未成年人的分级专门网站,加强对未成年人主流网站趣味性学习内容的开发

    (四)完善相关法规,控制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

  B.13 未成年人手机上网与微信运用状况的变化趋势

   前言

   一 未成年人手机上网和微信运用变化情况

    (一)未成年人手机上网变化情况

     1.手机上网已经普及,手机逐渐成为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途径

     2.手机上网频率总体下降

     3.社交和娱乐是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的主要功能

    (二)微信运用变化情况

     1.微信运用比例大幅上升

     2.发语音、朋友圈和群聊是未成年人微信运用的主要功能,微信支付悄然兴起

     3.未成年人倾向于只看、不发微信朋友圈

     4.同学是未成年人微信好友的主要组成部分

     5.微信日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获取源相对集中

   二 未成年人手机上网和微信运用变化中呈现的问题

    (一)睡觉前玩手机影响身心健康

    (二)对未成年人做作业时使用手机需加以关注

    (三)微信深度嵌入未成年人生活引发一定问题

    (四)线上社交逐步代替线下交往不利于适应现实

    (五)网络不良信息带来负面影响

   三 对策和建议

    (一)借助意见领袖引领正确价值观

    (二)多方面有效推进媒介素养教育

    (三)未成年人隐私保护机制亟待完善

    (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加大网络监管力度

  B.14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影响的变化趋势

   一 前言

   二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影响的变化趋势

    (一)在线学习、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未成年人对互联网学习的认知渐趋理性

    (三)未成年人互联网学习的需求呈现增长趋势

    (四)模仿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五)网络熟人社交成为未成年人重要的交往方式

    (六)游戏、音乐和视频成为未成年人主要的网络娱乐方式

    (七)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增长趋势

    (八)未成年人对专属网站的熟悉度总体偏低

   三 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影响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学习逐渐重构传统的教育系统,但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亟待提高

    (三)警惕未成年人在互联网上的失范行为

   四 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立法,尽快出台针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法规

    (二)加强监管,指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

    (三)统一规划,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B.15 父母对孩子互联网运用态度的变化趋势*

   一 前言

   二 十年来父母对孩子上网态度的纵向比较

    (一)父母对孩子上网的实际接受度提升

     1.未成年人上网人数不断增加

     2.10岁以下低龄儿童上网人数逐渐增加

     3.孩子首次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明显

     4.父母认同初中及以前上网的比例增加

     5.孩子自有上网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

     6.未成年人在家上网比例不断提升

    (二)父母对不同网络运用的态度趋于理性分化

    (三)父母采用“监管+指导”的积极干预方式的比例提高

    (四)父母对孩子向自己传授互联网知识与技能的接受度提高

   三 父母管理孩子上网中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对孩子上网管理的意愿与能力不匹配

    (二)在孩子上网监管与指导上存在父母亲间的角色失调

    (三)在孩子上网监管和指导问题上仍存在城乡失衡

    (四)孩子向父母传授互联网知识与技能的程度不够

    (五)父母对孩子社交媒体运用的管理与指导不足

   四 改善父母对未成年人上网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父母对孩子上网行为的认知水平,建立管理权威

    (二)汲取技术红利,提高父母技术监管水平

    (三)建立参与基础上的家庭网络监管模式,设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体系

    (四)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家校、家社监管联盟

    (五)赋权儿童,鼓励家长从保护向培养孩子媒介素养转变

 Ⅳ 前沿热点篇

  B.16 中外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保护性法律法规

   一 前言

   二 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法律法规现状

    (一)法律内涵比较笼统,针对性不强

    (二)各类法律法规数量繁多,法律位阶不一,管理分散

   三 其他国家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相关法律机制

    (一)美国的未成年人法律保护规定详细

    (二)英国的政府、行业、民众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三)韩国全面立法管理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

    (四)日本的内容分级、过滤制度

   四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的管理规制的建议

    (一)推进立法的体系化和法律规定操作性的增强

    (二)加强行业自律,形成政府、行业共同管理机制

    (三)净化未成年人生活、学习场所的上网环境

  B.17 中外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培养工作比较

   一 国外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培养工作的发展历程

    1.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培养主体

    2.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培养工作的发展脉络

    3.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能力的相关理论

   二 西方主要国家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的培养

    1.北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的培养方式

    2.英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的培养方式

    3.澳大利亚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的培养

   三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培养工作发展概况

   四 西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素质培养工作的启示

    1.培养内容和实施方式的借鉴意义

    2.教育理论的借鉴意义

  B.18 网络阅读成为未成年人课外阅读的新动向

   一 前言

   二 未成年人阅读的基本状况与主要特征

    (一)课外活动:看课外书是未成年人课外的主要活动之一

    (二)图书阅读量:未成年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可观,网络阅读者占七成

    (三)阅读载体:阅读工具多元,除纸质书外各种载体使用率不高

    (四)图书喜好:兴趣广泛,且随年龄发生变化

    (五)阅读设施:对硬件基本满意,对软件的满意度差异较大

    (六)影响阅读的因素:未成年人普遍反映课业压力大

   三 未成年人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阅读的质与量都有待提高,城乡未成年人阅读不均衡

    (二)未成年人阅读环境建设亟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发力

    (三)网络阅读快速普及,传统阅读的创新推广需要加强

   四 进一步改善未成年人阅读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阅读质量:政府、教育系统、媒体、社会组织等应向未成年人多推荐好书

    (二)联合社会力量,消弭未成年人阅读的城乡鸿沟,把好书送到农村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

    (三)走好最后一公里,努力消除未成年人阅读校内、校外、家庭的断点问题

  B.19 未成年人数字化成长及网络素养状况

   前言

   一 数字化成长历程及网络素养基本状况

    (一)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数字化成长迅速

    (二)自主性、交往性、娱乐性、展示性中儿童数字化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5岁、10岁和14岁为数字化成长的显著关键期

     1.5岁:自主小玩家

     2.10岁:活跃小用户

     3.14岁:积极小创客

    (四)“数字代沟”显现,14岁为分水岭

    (五)儿童网络安全问题突出,10~14岁为高发期

     1.网络安全意识差

     2.易于网络成瘾

     3.网上文明守法意识弱

   二 家庭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实施家庭儿童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Ⅴ 附录

  B.20 “第九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2017)技术报告

   一 调查内容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抽样

   四 问卷回收情况

   五 被调查未成年人的样本结构

   六 调查实施过程

 基本子库

 编委会

 Abstract

今天的未成年人都出生于21世纪,被称为“00后”。他们成长于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他们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互联网已经高度嵌入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了解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状况,以及为他们的互联网运用创造更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不仅是全社会的一种关切和责任,更是一项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的国家战略。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的最新成果。该调查项目自2006年启动,截至2017年底已经完成九次全国调查。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了一批专家结合调查数据就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开展了深入研究,2010年第一部青少年蓝皮书面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书是第四部青少年蓝皮书,主要基于2017年度的全国调查数据,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最新状况进行深度研究分析。本次调查增加了未成年人阅读实践的专题研究,首次对未成年人阅读实践情况做出研判。阅读实践作为未成年人群体的重要学习活动,与互联网运用深度结合,多媒体阅读、数字阅读成为当前未成年人学习阅读的重要方式和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蓝皮书以当前中国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网络意识、网络交往、网络空间自我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热点应用等热点现象作为分析重点,结合近十年来的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领域变化趋势的比较,并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发现包括:未成年人上网普及率持续提高,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未成年人的上网频率提高,手机上网成为最主要的上网方式,超过1/3的人每天都上网;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但在线学习正逐渐成为又一主要目的,在线自主学习、互动学习逐渐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方式,但也出现了“过度上网”“自律学习不足”等新的网络依赖问题;未成年人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正在全面更新,数字阅读已成为未成年人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碎片化、娱乐化的特征制约了其作用和效果的充分体现;未成年人容易受到网络产品、网络行为和网络语言等的影响;网络模仿学习成为未成年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未成年人网络消费呈现逐年增加之势,但同时也有一定风险。就此,本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应该围绕未成年人保护建立起集指导、宣传、监管、服务、奖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综合治理体系,落实相关主体责任,建立专业监管平台,加强控制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对未成年人上网内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等青少年组织,学校,社会教育机构和网络平台的引导作用,帮助未成年人树立向上向好的价值观和网络文化观念。——协调教育、宣传、研究等相关机构和组织,推进新时代网络素养的培育与践行,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李文革、沈杰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来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谷歌:《Z世代:青少年“手机第一心态”的新洞察》,Think with Google,Generation Z:New Insights into the Mobile-first Mindset of Teens。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来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zong_he/201804/t20180426_1597254.shtm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来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张琴霞:《未成年人社交媒体的使用与自我呈现》,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魏兰蕴、刘濛、李松等:《未成年人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网络使用偏好的中介效应》,《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第2期。

朱婷:《关于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2期。

闫寒:《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对未成年人群体的影响》,《时代教育》2013年第13期。

覃骏龙:《移动互联网对未成年人学习和心理的影响研究》,《青春岁月》2018年第1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来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tjbg/201808/t20180820_70488.htm。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EU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GDPR)[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2018年5月,https://www.eugdpr.org/。

Coleman,J.S.,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8,94,S95-S120.

王平、袁珍珍:《城市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表现与关联——来自中国某中部城市的样本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7年第4期。

孙宏艳:《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王海明、任娟娟、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特征及其与网络认知的相关性研究》,《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黄荣怀等:《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第1期。

曾天山、周越:《我国农村青少年流动人员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陈卫东:《中国青少年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特点及影响分析——基于全国8省市抽样调查数据》,《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丹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张燕:《技术·利益·伦理 风险社会与网络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英〕约翰·鲍尔比:《依恋》,汪智艳、王婷婷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喻国明、焦健、张鑫:《“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 文字图像与声音的新世界秩序》,中信出版集团,2016。

〔英〕约翰·鲍尔比:《分离》,万巨玲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美〕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陈力丹、闫伊默:《传播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吴风:《网络传播学 一种形而上的透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黄楚新、商雅雯:《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青年生活方式的嬗变》,《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董艳春:《未成年人互联网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状况调查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期。

俞冰、杨帆、许庆豫:《高校社会参与:提升高校学生公民意识的一种基本路径与相关因素》,《教育研究》2017年第2期。

彭洋洋、钱乐琼:《小学生自我表达的发展特点研究》,《湘南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刘芹芹:《自媒体时代自我表达的把握境况——基于近年来微博热点事件的探讨》,《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9期。

高崇:《冲突视角下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学生自我表达》,《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10期。

王井云:《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青年探索》2014年第6期。

李亚妤:《互联网使用、网络社会交往与网络政治参与——以沿海发达城市网民为例》,《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

楚亚杰:《社会交往与手机使用:上海受众手机使用的实证研究》,《新闻大学》2010年第2期。

莫书亮、段蕾、金琼、孙葵、周宗奎:《小学儿童的友谊质量:社会交往技能、心理理论和语言的影响》,《心理科学》2010年第2期。

曹文、陈红、高笑、Todd Jackson:《选择、自我表达与选择扩散效应》,《心理学报》2009年第8期。

常昌富:《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李永健:《单向度视野下媒介对未成年人影响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李文革、沈杰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沈杰:《青年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视角》,《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第3期。

〔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曾胡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迟英杰、费喜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问题的研究》,《吉林教育》2017年第40期。

冯薏儒:《“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服务未成年人的探讨——构建为未成年人服务的个人互联网图书馆》,《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年第12期。

符明秋、校嘉柠:《未成年人手机成瘾的原因、危害与预防》,《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何勇海:《未成年“屏奴”过亿的忧患》,《视野》,2014,第22页。

梁文悦、黄燕银:《未成年人手机上网谁来规范监管》,《南方日报》2013年3月27日第A13版。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刘虹、周伶:《手机新媒体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期。

毛振华:《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日趋低龄化》,《中国消费者报》2015年5月27日第B02版。

汤成霞:《网络科普现状及发展策略》,《科协论坛》2014年第11期。

王平、袁珍珍:《城市未成年人互联网利用行为差异:表现与关联——来自中国某中部城市的样本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17年第2期。

王平:《国外未成年人互联网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情报资料工作》2018年第1期。

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章剑林、陈德人:《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国科学:信息技术》2015年第1期。

吴庆:《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公共治理——世界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8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1-31/2018-3-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年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http://www.gov.cn/shuju/2017-01/23/content_5162411.htm,2017-1-23/2018-3-17。

范方、苏林雁、曹枫林、高雪屏、黄山、肖汉仕、王玉凤:《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倾向与学业成绩、心理困扰及家庭功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10期。

Lesley-Anne Ey and C. Glenn Cupit. Exploring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Risks Associated with Internet Usage and Their Concepts of Management Strategies.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2011 9:1,53-65.

Sonia Livingstone,Giovanna Mascheroni,and Elisabeth Staksrud. European Research on Children’s Internet Use:Assessing the Past and Anticipating the Future,New Media & Society. 2017 20:3,1103-1122.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调查课题组:近十年来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共九次调查报告、数据。

李文革等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李文革等主编《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2011~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李文革等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英〕亚当·乔伊森著《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任衍具、魏玲译,商务印书馆,2010。

乐国安、沈杰:《社会心理学理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

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陈允明、王克仁、李华山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译,商务印书馆,2011。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仇子明、李兰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李文革等:《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王利明:《中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立法的成就与展望》,央广网,2017年12月4日。

陈映:《手机不良内容的规制路径、框架和手段——英国的经验及启示》,《新闻界》2014年第13期。

王国珍:《青少年的网瘾问题与网络素养教育》,《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谷楠:《未成年人微信、微博运用状况》,《北京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吴江华:《手机上网对青少年的异化及应对措施》,《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Eun-Mee Kim:《社交媒体与青少年:从政策与制度到媒介素养》,朴之贤、金义猷译,崔波涛校,《全球传媒学刊》2017年第2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自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李文革、沈杰、季为民主编《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13~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Gregory K.Fritz. Social Media Use and Adolescents:A Guide for Parents. The Brown University Child and Adolescent Behavior Letter,2014.

喻国明、赵睿:《网络素养:概念演进、基本内涵及养成的操作性逻辑》,《新闻战线》2017年第2期(上)。

杜涛、王欢:《“进步”的幻象: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马克·鲍尔莱恩:《最愚蠢的一代》,杨蕾译,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状况及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

《2016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编委会:《2016年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年12月增刊。

万新娜:《“保护”到“超越保护”:媒介技术与儿童发展研究脉络梳理》,《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11期。

龚界文、胡静:《“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青年探索》2004年第5期。

王平:《国外未成年人互联网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启示》,《情报资料工作》2018年第1期。

吴娜:《儿童互联网使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父母监控的作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夏琼、余榕:《媒介环境学视域下触屏媒体对幼童积极影响探析》,《当代电视》2018年第2期。

刘婧:《美国儿童网络阅读资源建设的启示——以“美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IPL2)”为例》,《现代情报》2014年8月。

Albert Kienfie Liau & Angeline Khoo & Peng Hwa Ang. Parental Awareness and Monitoring of Adolescent Internet Use,Curr Psychol(2008)27:217-233.

Gustavo S.Mesch,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net Use among Adolescents in Israel,Social Science Quarterly,Vol.82,No.2(June 2001),pp.329-339.

Wong Su Luan,Ng Siew Fung,Mokhtar Nawawi and Tang Sai Hong,“Experienced and In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s among Pre-Service Teachers:Their Use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Internet”,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Vol.8,No.1(January 2005),pp.90-103.

黄晓林、李妍:《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实践及对我国启示》,《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年第4期。

张若琳:《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建设域外经验及借鉴》,《信息安全研究》2017年第12期。

卢家银:《未成年人网络立法保护的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教育传媒研究》2016年第4期。

张小罗:《论网络媒体之政府管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姜闽虹:《英国的互联网管理及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7期。

陈昌凤:《网络治理与未成年人保护——以日韩青少年往来保护规制为例》,《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11期。

严健:《英国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监管问题》,《人民日报》2012年4月24日第4版。

白净、赵莲:《中美儿童网络隐私保护研究》,《新闻界》2014年第4期。

蒋玲、潘云涛:《我国儿童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2年第17期。

葛秋芳:《英国网络管理重在保护青少年》,新华网,2006年5月21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21/content_458339.htm。

Wilfred W.F.Lau,Allan H.K.Yuen.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aternal and Maternal 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Home Internet Use and Usage[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6,102.

Mark Wilson,Kathleen Scalise,Perman Gochyyev. Rethinking ICT Literacy:From Computer Skills to Social Network Settings[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5,18.

Yan Ru Guo,Dion Hoe-Lian Goh,Brendan Luyt,Sei-Ching Joanna Sin,Rebecca P.A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nce of an Affective Information Literacy Tutorial[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5,87.

张帆、程旺:《国内网络素养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CNKI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牛凯、张洁、韩鹏:《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加强与改进》,《青少年犯罪问题》2016年第2期。

陈晨:《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17年第3期。

1.史竞男:《我国阅读指数首次发布,去年人均阅读纸书4.66本》,http://203.192.15.131/content/20180419/Articel02008BB.htm,2018年4月19日。

2.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主持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年调查数据。

3.农家书屋简介,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403/250517.html。

4.“光华公益书海工程”乡村阅读公益平台,http://shgc.ghstf.org/html/2016-06/zy-14.htm。

5.刘忆斯:《中国:“垃圾书”出版大国?》,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5-04-22/0918736980.shtml。

6.郝天韵:《阅读力,让中国更有力量》,http://www.chinaxwcb.com/2017-06/09/content_356711.htm。

Livingstone S.,Mascheroni G.,Staksrud E.,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ing Children’s Onlin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in Europe[Z]. 2015.

利文斯通:《儿童与互联网:现实与期望的角力》,郭巧丽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3.0》,云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张海波:《苹果世代:“00后”儿童的媒介化生存及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

《2017年世界儿童状况:数字时代的儿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7年12月。

张海波:《互联网+时代儿童在线风险及对策》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

张海波:《家庭媒介素养教育》,南方日报出版社,2016。

简 介:本书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网络行为、网络认知、网络交往、网络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素养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报告,对网络流行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是同时对港澳台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简 介:本书对于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网络行为、网络认知、网络交往、网络表达、网络学习、网络素养等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报告,对网络流行文化、人工智能技术、网络课程、网络游戏等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讨论,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中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特别是同时对港澳台青少年互联网运用现状进行分析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9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持的“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项目最新成果。全书结合本年度区域最新数据分析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新情况、新特点,针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保护和规制的不同主体、不同侧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网络安全、网络文化、相关政策法规等进行了建设性思考和研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