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1

现代律师的生成与境遇图书

A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Professional Situation of Modern Lawyers——Focus on the Beijing Lawyers in the Republic China

SSAPID:101-2309-5993-08
ISBN:978-7-5097-3402-5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治观念传入中国,律师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也随之形成,并对中国近代法治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本书作者秉承制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和地方史与整体史相结合的思路,广泛收集了有关北京律师的各种历史资料,如律师会员簿,会议记录,办理案例,与法院、检察厅、警察署等机构的往来公函,以及档案、报刊、回忆录、文集等史料,通过史料的详细梳理、解读,展示民国时期北京律师群体的整体特征、专业养成、职业意识、角色期待以及执业境遇与实践,揭示律师群体的萌生、发展过程以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地位和影响。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邱志红
编 辑:吴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绪论

 索引

 第一章 社会变迁与现代律师阶层的兴起

  第一节 从“讼师”到“律师”:名义与内涵之透视

   (一)“讼师”与“律师”之区别

   (二)西方lawyer等相关词汇的早期引入和翻译

   (三)现代意义上的“律师”一词在中国的早期出现

   (四)各种名义之混用及现代律师概念的定型

  第二节 从清末到民国:律师制度的萌生与发展

   (一)清末修律运动与近代中国律师制度雏形的出现

   (二)民国律师制度的建设历程

   (三)民国律师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第三节 清末民初中国早期律师业的演进

   (一)外国律师在华执业及影响

   (二)科举之废及知识分子的职业分流

   (三)中国近代法律教育的兴起与新式法律专业人才的诞生

 第二章 北京律师公会与北京律师群体

  第一节 北京律师公会的创建与发展

   (一)李方与北京律师公会的诞生

   (二)北京律师公会的发展

  第二节 北京律师公会的机构设置

  第三节 北京律师群体综合透视

   (一)北京律师群体的籍贯分布

   (二)北京律师群体的年龄、性别特征

   (三)北京律师群体的素质状况

  第四节 北京律师群体的经济状况透视

   (一)律师收入来源之一:公费

   (二)律师收入来源之二:谢金

   (三)北京律师群体的实际经济状况

 第三章 律师的养成:朝阳大学与北京律师

  第一节 朝阳大学的创办与发展

  第二节 朝阳大学的法学教育与对律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一)朝阳大学的办学宗旨

   (二)朝阳大学的雄厚师资

   (三)朝阳大学的律师教育

  第三节 做法官还是当律师?——朝阳大学法科学生的职业选择与社会出路

  第四节 朝阳大学及朝大毕业的律师们

 第四章 北京律师的执业境遇

  第一节 “非律师”的执业干扰

   (一)新桃换旧符:“非律师”的身份认定

   (二)生存博弈:“非律师”与律师之间紧张

  第二节 司法人员的轻视

   (一)律师与法官之间的转职

   (二)律师与法官之间的回避

   (三)律师同法官等司法人员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当事人的责难

 第五章 律师与社会的互动:自我认知与社会评价

  第一节 律师的自我认知与角色期待

  第二节 社会各界对律师的印象与看待

   (一)政府的评价

   (二)法学家的评价

   (三)一般社会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律师与社会(上):以律师界的法律援助运动为例

  第四节 律师与社会(下):以1935年北平“刘逯”情杀案为中心的讨论

   (一)选任律师背后的暗潮涌动

   (二)过渡时代:法律与感情的胶着

   (三)辩护策略:“法律主义”与“公众感情”的投射

   (四)结论

 附录一 律师暂行章程

  第一章 律师资格

  第二章 律师证书

  第三章 律师名簿

  第四章 律师职务

  第五章 律师义务

  第六章 律师公会

  第七章 惩戒

  附则

 附录二 律师章程

  第一章 职务

  第二章 资格

  第三章 证书

  第四章 名簿

  第五章 义务

  第六章 公会

  第七章 惩戒

  附则

 附录三 律师法

 附录四 修正北京律师公会暂行会则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资格

  第三章 入会及退会

  第四章 职员

  第五章 会规

  第六章 职务

  第七章 权利义务

  第八章 公费

  第九章 风纪规程

  第十章 礼节

  第十一章 称谓

  第十二章 附则

 附表 北京律师公会历届职员一览表

 后记

清末民国时期,随着西方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法治观念传入中国,律师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也随之形成,并对中国近代法治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本书作者秉承制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相结合,地方史与整体史相结合的思路,广泛收集了有关北京律师的各种历史资料,如律师会员簿,会议记录,办理案例,与法院、检察厅、警察署等机构的往来公函,以及档案、报刊、回忆录、文集等史料,通过对史料的详细梳理、解读,展示出民国时期北京律师群体的整体特征、专业养成、职业意识、角色期待,以及执业境遇等内涵,揭示了律师群体的萌生、发展及其在近代中国的命运、地位和影响。

北平市社会局J2。

北平邮政管理局J10。

各省会馆J19。

北平私立朝阳学院J27。

北平地方法院J65。

北平市参议会J146。

北平地方法院检察处J174。

北平市警察署(局)J181。

河北高等法院检查处J187。

河北北平第一监狱J191。

国民政府司法部零散档案汇集J194。

民国时期档案汇集J220。

《北平地方法院刑事判决案卷》,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5。

《法律评论》、《法政学报》、《法政浅说报》、《法律评论季刊》、《法学新报》、《法学季刊》、《法学杂志》、《法令周报》、《法学丛刊》、《法商周刊》、《法部公报》、《法律周刊》、《法政杂志》、《中华法学杂志》、《法令周刊》、《法学月刊》、《当代法学》、《法律知识》、《政法月刊》、《法学新报》、《现代评论》、《妇女杂志》、《社会科学季刊》、《社会科学杂志》、《东方杂志》、《国代竞选周刊》、《法光特刊》、《朝大季刊》、《朝阳》、《新朝大》、《晨报》、《申报》、《大公报》、《益世报》、《京报》、《北平(京)晚报》、《世界日报》、《国闻周刊》等

蔡鸿源编《民国法规集成》,黄山书社,1999。

《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印本。

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中华民国现行司法法令》,商务印书馆,1914。

世界书局编辑所编《国民政府现行法规大全》,世界书局,1928。

司法行政部编《司法法令汇编》第四册,《律师法令》,上海法学编译社,1946。

唐济安律师事务所书记办公厅编《中华民国刑法新旧全文对照表》,唐济安律师事务所书记办公厅发行,1935。

《中华民国法令大全》,商务印书馆,1915。

《曹汝霖一生之回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郭嵩焘日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李贵连:《沈家本传》,法律出版社,2000。

林鍼:《西海纪游草》,岳麓书社,1985。

沈家本:《寄簃文存》,商务印书馆,1976。

《史良自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

载泽:《考察政治日记》,岳麓书社,1986。

凌善清编《全国律师民刑诉状汇编》,大东书局,1923。

凌善清编《全国律师民刑诉状新编》,大东书局,1926。

周东白编《全国律师民刑新诉状汇览》,世界书局,1924。

襟霞阁编《律师诉状菁华》(1923年印行),见于合订本襟霞阁编辑、秋痕楼主评校《新编评注刀笔菁华》,共和书局,1925。

陈和祥:《民刑撰状指导全书》,世界书局,1930。

陈和祥编《当代全国律师民刑诉状汇览》,世界书局,1931。

《罗文幹等被告诈财及伪造文书案调查证据意见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印本。

郭卫、周定枚:《律师办事手续程式汇述》,会文堂新记书局,1932。

施沛生编《海上名律师新诉状》,上海中央书店,1937。

陈忠倚编《皇朝经世文三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金匮阙铸补斋编《皇朝新政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经世文社编《民国经世文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0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8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伍廷芳:《伍秩庸先生公牍》,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66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伍廷芳集》,中华书局,1993。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杨凤藻编《皇朝经世文新编续集》,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宜今室主人编《皇朝经济文新编》,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29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87。

《朝阳大学毕业同学录》,1923。

《北京朝阳大学大学部丙寅毕业同学录》,1924。

《北平朝阳大学毕业同学录》,1930。

《朝阳大学教职员录》,1930。

《朝阳学院大学部毕业同学录》,1931。

《朝阳学院概览》,1933。

《朝阳学院大学部毕业同学录》,1933。

李逢初:《中华民国律师协会运动收回法权写真》(1930~1949),中华民国律师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印本。

上海律师公会:《上海律师公会报告书》第31期,编者自印,第33期。

《国际律师协会总会报告书》,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馆藏印本。

阮湘主编《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

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

郭阳、马维国主编《中华名律师辞典》,华龄出版社,1993。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史》编写组:《北京史(增订版)》,北京出版社,1999。

曹子西主编《北京通史(9)》,中国书店,1994。

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陈同:《近代社会变迁中的上海律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程燎原:《清末法政人的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英〕威尔弗雷德·波雷斯特:《欧美早期的律师界》,傅再明、张文彪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日〕河合弘之:《律师职业》,康树华译,法律出版社,1987。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韩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何一民:《转型时期的社会新群体:近代知识分子与晚清四川社会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何一民主编《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年》,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李贵连:《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现代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李明伟:《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1897~192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启成:《晚清各级审判厅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文教事业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李新、孙思白主编《民国人物传》,中华书局,1978。

李学智:《民国初年的法治思潮与法制建设——以国会立法活动为中心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李严成:《民国律师公会研究(1912~1936)》,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美〕林郁沁:《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陈湘静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刘震:《律师道德论》,刘震律师事务所,1926。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罗志渊:《近代中国法制演变研究》,台北政治大学,1976。

茅彭年、李必达主编《中国律师制度研究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1992。

邱远猷、张希坡:《中华民国开国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任拓书:《中华民国律师考试制度》,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

桑兵:《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学林出版社,1995。

〔日〕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三联书店,1983。

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孙晓楼:《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汤能松等:《探索的轨迹——中国法律教育发展史略》,法律出版社,1995。

王辑康:《上海租界问题》,商务印书馆,1924。

王健:《中国近代的法律教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王健:《西法东渐——外国人与中国法的近代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晚清西方法的输入与法律新词初探》,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王立民:《上海法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王申:《中国近代律师制度与律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日〕滋贺秀三等著《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王亚新编译,法律出版社,1998。

吴经熊:《超越东西方》,周伟驰译,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谢佑平:《社会秩序与律师职业——律师角色的社会定位》,法律出版社,1998。

谢振民编《中华民国立法史》,正中书局,1948。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徐家力:《中华民国律师制度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徐茂明:《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2004。

徐小群:《民国时期的国家与社会:自由职业团体在上海的兴起(1912-1937)》,新星出版社,2007。

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徐忠明:《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薛君度、熊先觉、徐葵主编《法学摇篮:朝阳大学》(增订版),东方出版社,2001。

杨湘钧:《帝国之鞭与寡头之链——上海会审公廨权力关系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叶孝信主编《中国民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曾宪义:《台湾律师制度》,法律出版社,1993。

张礼恒:《从西方到东方:伍廷芳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演进》,商务印书馆,2002。

张建安、金人主编《民国名人诉讼案》,群众出版社,2004。

张晋藩总主编,朱勇主编《中国法制通史·清末中华民国卷》,法律出版社,1999。

张晋藩:《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9。

张仁善:《司法腐败与社会失控(1928~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李荣昌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朱英、魏文亨主编《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周天度:《七君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Alison Conner,“Lawyers And the Legal Profession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in Kathnhardt and Philip Huang,Civil Law in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Anatol. M.Kotenev,Shanghai:Its Mixed Court and Council,Material Relating to the History of the Shanghai Municipal Council and the History,Practice and Statist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Mixed court,North-China daily news & herald,limited,1925.

Magali Larson,The Rise of Professionalism,A Sociological Analysis,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7.

Paul Brand,The Origins of the English Legal Profession,Cambridge,USA:Blackwell Publishers,1992.

Roscoe Pound,The Lawyer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 Time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r Associ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West Publishing Co.,1953.

Wilfrid Robertson Prest(ed.),Lawyer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nd America,London:Croon Helm Ltd,1981.

Xu Xiao-qun,Chinese Professionals and the Republican State:the Rise of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s in Shanghai,1912-1937,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王建国:《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职业流动与社会变迁》,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论文,2000。

何树宏:《从晚清到民国时期的婚姻诉讼看近代中国的法制转型》,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学博士论文,2001。

孙慧敏:《建立一个高尚的职业:近代上海律师业的兴起与顿挫》,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历史学博士论文,2002。

张丽艳:《通往职业化之路:民国时期上海律师研究(1912~1937)》,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博士论文,2003。

杨昂:《学风、世变与民国法学——朝阳大学研究(1912~1946)》,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论文,2005。

〔美〕康雅信:《培养中国的近代法律家:东吴大学法学院》,王健译、贺卫方校,贺卫方主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第248~297页。

陈同:《略论近代上海外籍律师的法律活动及影响》,《史林》2005年第3期。

陈同:《在法律与社会之间:民国时期上海本土律师的地位和作用》,《史林》2006年第1期。

陈时伟:《中央研究院与中国近代学术体制的职业化(1927-1937)》,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3年第3辑。

郭卫东:《近代中国利权丧失的另一种因由——领事裁判权在华确立过程研究》,《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郝铁川:《中国近代法学留学生与法制近代化》,《法学研究》1997年第6期。

侯欣一:《民国晚期西安地区律师制度研究》,《中外法学》2004年第4期。

黄兴涛:《清末民初新名词新概念的“现代性”问题——兼论“思想现代性”与现代性“社会”概念的中国认同》,《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审判中的感情因素:记1935~1936年戏剧性的审判——施剑翘奇案》,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2005年第6卷第2辑。

孙慧敏:《中国律师制度的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观察(1911~1912)》,《法制史研究》(台北)第2期,2001年12月。

孙慧敏:《从东京、北京到上海:日系法学教育与中国律师的养成(1902~1914)》,《法制史研究》(台北)第3期,2002年12月。

孙慧敏:《清末中国对律师制度的认识与引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台北)第52期,2006年6月。

王汎森:《“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戊戌前后的几种日本因素》,氏著《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熊先觉:《朝阳大学——中国法学教育之一脉》,《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张军、董芳:《朝阳大学与中国近代法学教育》,《法学杂志》2004年第11期。

张庆军、孟国祥:《民国时期的讼师》,《民国春秋》1997年第1期。

张庆军、孟国祥:《民国时期的律师》,《民国春秋》1997年第2期。

张志铭、张志越:《20世纪的中国律师业》,载苏力、贺卫方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第382~4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