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14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图书

The Spatial Turn and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Criticism

SSAPID:101-2306-5858-09
ISBN:978-7-5097-819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刘进 李长生
编 辑:王玉敏;赵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文学理论

 引言

 第一章 西方传统中的空间观念

  第一节 西方古代传统中的空间观念

   一 古希腊的“虚空”概念

   二 柏拉图的“处所”概念

   三 亚里士多德的“处所”概念

  第二节 西方近代传统中的空间观念

   一 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空间观念

   二 德国古典主义的空间观念

  第三节 西方现代传统中的空间观念

   一 柏格森的空间贬低论

   二 早期海德格尔“此在在世”的空间思想

   三 梅洛-庞蒂的身体空间论

 第二章 “空间转向”与当代西方空间观念

  第一节 空间转向的基本内涵与路径

   一 空间的问题化与空间转向

   二 空间转向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空间转向”的本体论之维

   一 “空间转向”与二元对立模式

   二 “空间转向”与形而上学传统

   三 “空间转向”与历史决定论

  第三节 “空间转向”的现代性之维

   一 现代性的多重面相

   二 现代性问题与“空间转向”

 第三章 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空间问题

  第一节 地理—物理—自然空间

   一 城乡分离与劳动分工

   二 自然条件与劳动生产率

   三 地理大发现和全球市场的出现

   四 交通工具的变革

  第二节 社会—经济—历史空间

   一 剩余价值生产——时空重构

   二 资本流通过程——用时间消灭空间

   三 城市化——工人阶级的住宅问题

   四 新的历史观——循环时间与不可逆时间

  第三节 文化—心理—美学空间

   一 从民族文学到世界文学

   二 文化殖民

   三 文化与资本结盟

 第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空间转向”

  第一节 景观空间

   一 “景观空间”与城市化

   二 作为“异化”和规训工具的城市化

  第二节 社会空间

   一 城市空间

   二 全球空间

   三 资本主义与空间问题

  第三节 身体空间

   一 身体的空间化

   二 空间的身体化

  第四节 网络空间

   一 网络空间的兴起

   二 网络空间的功用

    (一)信息主义的发生

    (二)网络空间的出现

    (三)新的文化与身份认同

  第五节 “第三空间”

   一 索亚与“第三空间”的提出

   二 “第三空间”的基本内涵

  第六节 “异托邦”

   一 福柯与“异托邦”的提出

   二 “异托邦”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批评与文学研究

  第一节 西方当代空间观念与文学观念

   一 西方当代空间理论中的空间特性

   二 彰显“空间”的西方当代文学观念

  第二节 空间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

   一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与文学批评

   二 作为意识形态建构与挑战意识形态的文学批评

   三 空间批评:向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回归趋势

  第三节 个案研究(一):雷蒙德·威廉斯对英国现代文学的空间批评

   一 威廉斯文学批评的空间视野

   二 乡村:异质文化力量较量的文学空间

    (一)早期“乡村别墅诗”:诗意“乡村”中的文化抵制

    (二)“乡村别墅诗”的流变:现实“乡村”中的文化冲突

    (三)“幸存的乡下人”:“乡村”空间的多维文学呈现

   三 城市:“文化革命”的文学新空间

    (一)“庞然大物”:“乡村”视野下的城市空间

    (二)“黑暗”与“光明”:城市空间的现实呈现

    (三)“聚集”:作为革命新场所的城市空间

   四 “边界”:城乡交错空间的文学呈现

  第四节 个案研究(二):戴维·哈维对法国文学的空间批评

   一 哈维空间观念的三重维度

   二 对巴尔扎克与法国文学中的现代性空间体验的解读

   三 对波德莱尔与现代都市景观的解读

  第五节 个案研究(三):詹姆逊及其空间批评

   一 “认知测绘”与总体性

   二 空间批评视野中的“第三世界文学”

 结语

 后记

本书以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为背景,以“空间转向”为切入点,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空间转向”中所呈现的新型批评形态——空间批评为核心研究对象,探讨“空间转向”与西方当代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而深入发掘西方当代社会转型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批判精神实现途径的变革,完成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学批评在西方现实语境中的价值的评判和缺陷的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化、当代化提供借鉴意义。

〔英〕阿雷恩·鲍尔德温、布莱恩·朗赫斯特、斯考特·麦克拉肯、迈尔斯·奥格伯恩、格瑞葛·斯密斯等:《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

〔美〕爱德华·W.苏贾:《第三空间——去住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美〕爱德华·索亚:《后大都市:城市和区域的批判性研究》,李钧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三联书店,1998。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1。

〔法〕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吴士栋译,商务印书馆,2005。

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法〕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英〕彼得·桑德斯:《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张浩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日本〕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赵京华译,三联书店,2003。

〔美〕罗伯特·戈尔曼编:《“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重庆出版社,1990。

〔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英〕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英〕布赖恩·特纳主编《社会理论指南》,李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陈嘉映:《〈木存在与时间〉读本》,三联书店,1999。

〔英〕戴维·洛奇:《小世界》,罗贻荣译,重庆出版社,1992。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英〕戴维·莫利、凯文·罗宾斯:《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英〕戴维·钱尼:《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戴从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澳〕丹纳赫、斯奇拉托、韦伯:《理解福柯》,刘瑾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三联书店,1989。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宏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86。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

〔德〕马丁·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陈小文、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1996。

杜小真主编《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澳〕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杨善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冯雷:《理解空间》,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冯宪光:《20世纪西马文论的本体论形态》,《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

〔法〕弗朗索瓦·多斯:《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0世纪思想主潮》,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李自修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钱佼汝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詹姆逊文集》(五卷本),王逢振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王逢振、陈永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马丁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苏〕符·约·斯维杰尔斯基:《空间与时间》,许国保、戎象春、李浩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德〕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罗岗主编《帝国、都市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高燕:《视觉隐喻与空间转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意大利〕葛兰西:《狱中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德〕汉娜·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张旭东、王斑译,三联书店,2008。

〔德〕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薛华、钱广华、沈真译,商务印书馆,1980。

侯斌英:《空间问题与文化批评》,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哲学动态》2011年第11期。

〔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96。

纪怀民等:《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江冰:《空间与效益》,《天津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蒋孔阳、朱立元:《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金元浦主编《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评论》,梁虹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三联书店,1957。

〔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李秋零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德〕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邓晓芒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马晓冬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1。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4、23、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1987。

〔德〕莱布尼茨,克拉克:《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陈修斋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光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三联书店,2005。

〔英〕雷蒙德·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王尔勃、周莉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英〕雷蒙德·威廉斯:《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祁阿红、吴晓妹译,译林出版社,2014。

〔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高晓玲译,吉林出版集团,2011。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悲剧》,丁尔苏译,译林出版社,2007。

〔英〕雷蒙德·威廉斯:《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2。

〔英〕雷蒙德·威廉斯:《乡村与城市》,韩子满、刘戈、徐珊珊译,商务印书馆,2013。

〔英〕雷蒙德·威廉斯:《政治与文学》,樊柯、王卫芬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李春敏:《马克思恩格斯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三重变革》,《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1期。

〔美〕理查德·桑内特:《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黄煜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张国清译,商务印书馆,2000。

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7。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刘彬:《作为理念的绝对空间》,《哲学研究》2012年第6期。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三联书店,1998。

〔匈牙利〕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重庆出版社,1989。

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2006。

〔法〕路易·阿尔都塞、艾蒂安·巴里巴尔:《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美〕曼纽尔·卡斯特:《千年终结》,夏铸九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夏铸九、黄丽玲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王志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郑波、武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俄〕米哈依尔·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钱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

〔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2003。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郇建立等译,学林出版社,2002。

〔英〕齐格蒙特·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

〔英〕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郭国良、徐建华译,商务印书馆,2001。

〔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美〕乔治·瑞泽尔、D.L.古特曼:《现代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三联书店,1997。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美〕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张逸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91。

孙江:《“空间生产”——从马克思到当代》,人民出版社,2008。

唐旭昌:《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2。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任文科、郑义译,新星出版社,2011。

〔英〕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译,商务印书馆,2004。

童强:《空间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德〕瓦尔特·本雅明:《巴黎,19世纪的首都》,刘北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德〕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贾顺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汪民安主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王宁、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王晓磊:《空间与实践——西方空间观念的历史演变、局限与出路探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王晓磊:《论西方哲学空间概念的双重演进——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美〕大卫·哈维:《巴黎城记:现代性之都的诞生》,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美〕大卫·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高泳源、刘立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大卫·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刘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美〕大卫·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缘起的探究》,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

〔美〕大卫·哈维:《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叶齐茂、倪晓晖译,商务印书馆,2014。

〔美〕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大卫·哈维:《新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王志弘译,群学出版社,2008。

〔美〕大卫·哈维:《新自由主义简史》,王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美〕大卫·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胡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美〕大卫·哈维:《资本的空间》,王志弘、王玥民译,群学出版社,2010。

吴国盛:《希腊空间概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德〕西美尔:《货币哲学》,陈戎女、耿开君、文聘元译,华夏出版社,2002。

奚广庆、王谨、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3。

谢纳:《空间生产与文化表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谢少波:《抵抗的文化政治学》,陈永国、汪民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谢少波、王逢振编《文化研究访谈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德〕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王才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徐开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阎嘉:《戴维·哈维的地理学与空间想象的维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当代文坛》2011年第6期。

阎嘉:《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13。

阎嘉主编《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商务印书馆,2002。

〔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德〕约·科克尔曼斯:《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陈小文等译,商务印书馆,1996。

〔美〕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美〕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

张浩军:《空间性与身体性——论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空间之思的现象学差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张佳:《大卫·哈维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

张一兵:《社会批判理论纪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赵国新:《背离与整合:威廉斯与英国文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赵奎英:《从“存在与时间”到“栖居与空间”——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空间化转向及其生态美学意义》,《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周宪:《超越文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美〕H.S.塞耶:《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上海外国自然科学哲学著作编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以〕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旷新年、王爱松译,三联书店,2006。

Agnew,John,Duncan,James S.,eds.,The Power of Place:Bringing Together Geographical and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s,Boston:Unwin Hyman,1989.

Atkinson,David,Jackson,Peter,Sibley,David,Washbourne Neil. eds.,Cultural Geography:Critical Dictionary of Key Concepts,London,New York:I. B. Tauris & Co Ltd.,2005.

Bakhtin,Mikhail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Four Essays,Ed. and Trans.by Caryl Emerson and Michael Holquist,Austin,TX: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Benko,Georges,Strohmayer,Ulf. eds.,Space and Social Theory:Interpreting Modernity and Postmodernity,Oxford:Blackwell,1997.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Carter,Erica,Donald,James,Squires,Judith,eds.,Space and Place:Theories of Identity and Location,London:Lawrence and Wishart,1993.

Castells,Mannel,The Urban Questions:A Marxist Approach,London:Arnold Ltd.,1979.

Cloke,Paul,Philo,Chris,Sadler,David,Approaching Human Geo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Debates,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1.

Crang,Mark,eds.,Thinking Space,London:Routledge,2000.

Featherstone,Mike,Lash,Scott,eds.,Spaces of Culture:City-Nation-World,London:Sage,1996.

Foucault,Michel,Of Other Space,Diacritics,Spring,1986.

Foucault,Michel,Power/Knowledge:Select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Trans. by Colin Gordon,New York:Pantheon,1980.

Gregory,Derek,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Oxford (UK),Cambridge,MA:Blackwell,1994.

Gregory,Derek,Ideology,Science and Human Geography,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78.

Gregory,Derek,Martin,Ron,Smith,Graham,eds.,Human Geography:Society,Space and Social Science,London:Macmillan,1994.

Gregory,Derek,Urry,John,eds.,Social Relations and Spatial Structure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85.

Gregory,Derek,Walford,Rex,eds.,Horizons in Human Geography,Totowa:Barnes & Nobel Books,1989.

Hamnett,Chris,ed.,Social Geography:A Reader,London:Arnold,1996.

Harvey,David,Justice,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Oxford:Basil Blackwell,1996.

Harvey,David,Spaces of Capital: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1.

Harvey,David,The Limits of Capital,Oxford,Basil:Blackwell,1982.

Harvey,David,The Urban experience,Oxford (UK),Cambridge (USA):Blackwell Publishers,1989.

Harvey,David,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capital urbanization,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Jameson,Fredric,Postmodernism,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1.

Jameson,Fredric,The Cultures of Globalizati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8.

Jameson,Fredric,The Geopolitical Aesthetic:Cinema and Space in the World System,Bloomington,I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2.

King,Anthony D.,eds.,Re-presenting the City:ethnicity,capital and culture in the 21st-century metropolis,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 and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6.

Lefebvre,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by Donald,Nicholson-Smith,Oxford,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1.

Lefebvre,Henri,The Survival Capitalism: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s of production,Trans.by Frank Bryant,London,Allison & Busby Ltd,1976.

Low,Setha M.,Lawrence-zuniga,Denise,eds.,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Locating Culture. Malden,Oxford,Carlton,Berli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3.

Peet,Richard,ed.,Radical geography:Alternative Viewpoints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Chicago:Maaroufa Press,1977.

Poster,Mark,Foucault,Marxism and history:Mode of Production versus Mode of information,Cambridge:Politic Press,1984.

Said,Edward W.,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Random House,1993.

Said,Edward W.,Orientalism,New York:Random House,1978.

Shields,Rob,Love and Struggle,Spatial Dialectics,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9.

Soja,Edward W.,Postmetropolis: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regions,Oxford,Malden,Mass:Blackwell,2000.

Soja,Edward W.,Postmodern Geographies:the reassertion of space in critical social theory,London,New York:Verso,1989.

Soja,Edward W.,Thirdspace: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and-imagined places,Cambridge,Mass:Blackwell,1996.

Wolfregs,Julian,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