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辑)图书

SSAPID:101-2305-5266-63
ISBN:978-7-5097-2099-8
DOI:
ISSN: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第2辑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根本要求、实现路径、方法论原则等作了全方位研究,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模式转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创新思路与制度安排作了深入探讨。书中一组关于如何撰写一部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的访谈录,则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该书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社会发展理论与道路的研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编 辑:孙以年;王琛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期特稿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一

   二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

   一 单纯“中国向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局限性

   二 “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一 贵在形成我们自己的当代文化体系

   二 中华文化的丰厚土壤

   三 从现实的批判做起

  出场与差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的哲学反思

   一 出场与差异: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的主题

   二 新全球化时代反思的问题学: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路径

   三 中国问题、中国立场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

   四 大众化:回归主体本真立场和话语方式的行动纲领

  空间、时间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维度

   一 空间维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存在的灵魂

   二 时间维度: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命

   三 主体性维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和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提出和意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和内涵

   三 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执行者和促进者

  实践标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锐利武器

   一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二 只有运用实践标准,才能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实现路径和创新功能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根本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现路径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创新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方法论问题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方法论

    1.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4.中国与世界的统一

    5.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探索的方法论

    1.从中国实际出发并正确地提出问题

    2.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中国问题

    3.总结中国实践经验并使之上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4.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价值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意蕴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诉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价值路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与问题

   一

   二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与时代形态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

    1.关于辩证唯物主义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3.实践哲学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形态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态与时代形态的统一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现实条件

    1.实践发展的要求

    2.理论创新的需要

    3.人民大众的期待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价值指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塑造时代精神为价值目标

    2.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引领时代前进为历史使命

    3.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解决时代课题为根本任务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路径选择

    1.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丰富哲学内涵

    2.从人类文明的成果中汲取精华

    3.从对社会主义的反思中明确方向

    4.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借鉴成果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思考

   一 坚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进工作、改造社会

   三 弘扬革命的批判精神

   四 改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教育方式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略探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时代价值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与大众化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其实践特色的内在要求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是增强其实践特色和推进创新的群众基础

  从历史与现实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

   一

   二

   三

   四

  哲学大众化时代实践的自我批判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包含着批判性

   二 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自我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的具体体现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批判提供了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

  谈谈哲学研究模式转换问题

   一 哲学研究模式转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要求哲学研究模式转换

    (二)借鉴苏联的教训要求哲学研究模式转换

    (三)我国哲学发展的现状要求哲学研究模式的转换

   二 推进模式转换必须确立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

    (一)确立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现代性视野

    (二)确立合理安置工具理性的价值理性视野

    (三)确立超越单纯“是非逻辑”的正义性视野

   三 在模式转换中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竞逐真理的能力

    (一)在多样互补的对话机制中竞逐真理

    (二)在由多到一的引领机制中竞逐真理

    (三)在相对独立的发展机制中竞逐真理

  防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证化倾向

   一 “消灭哲学”是让哲学回归现实

   二 “真正的实证科学”是对经验事实“一般结果的概括”

   三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对旧哲学的超越

  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

   一 同一个人物,两种极端的评论

   二 “库尔曼式”的“启示”方式

   三 “精神王国”的论证和展示

   四 “潜入新世界的规则”

  唯物史观研究应注意的三个“文本”

   一 “经典—理论文本”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

   二 “历史—现实原本”与唯物史观的现实基础

   三 “实践—对象底本”与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

  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解读

   一 鲍德里亚是如何解析马克思自然观的?

   二 对鲍德里亚思想盲点的批判

   三 结语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

   一

   二

   三

  探索21世纪的民族精神

   一 哲学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传播者和定位者

   二 当代社会转型对民族精神提出的挑战

   三 当代民族精神发展面临文化整合与冲突的矛盾

   四 哲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五 民族精神的新发展与当代哲学面对的前沿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道路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解读现代世界秘密的哲学范式

    1.资本批判的主线: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作为现代社会体系的轴心

    2.克服民族的界限和偏见:资本的伟大的历史方面和文明作用

    3.在历史与伦理之间:保持批判与建构的张力

   二 中国道路:资本逻辑、财产权法则与法治自由

    1.商品货币资本关系:作为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2.资本悖论: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3.尊重财产权:现代财产权利的普遍物权观念

    4.交换价值和世界贸易:现代自由平等权利和观念的现实基础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二

   三

  分配正义: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

   二

   三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谈人的全面发展

   一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过程

   三 当前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对生产力概念认识的深化

    (二)通过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深化了对生产关系的认识

   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研究的新进展

    (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进展

   三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

  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一 转变发展观念,以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大力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充分激发文化创造力

   二 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 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二 提升发展质量、增大发展空间、拓宽发展道路

   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四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大众哲学》访谈录

  《大众哲学》与《通俗哲学》

  当代需要一部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

  关于编写《新大众哲学》的几点看法

   一 如何体现《新大众哲学》的“新”

   二 关于体系化和系统性

   三 关于命题和问题

   四 关于通俗化和实证化

 书评与综述

  坚持实与理的统一

   一 务实为本 实干兴邦

   二 实事求是 据实求理

   三 实中有理 善于总结

   四 知行结合 理实统一

  一本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

   一 教材充分反映了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认识,突出了科学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二 教材充分反映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突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

   三 教材充分反映了我国哲学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以一系列新的学术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内涵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