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66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4~2005)图书

THE DEVELOPMENT REPOR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SSAPID:101-2292-0172-68
ISBN:7-80190-415-X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格局进行研究,涉及“全国区域经济比较”、“京津冀经济圈”、“上海与长三角”等专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区域发展蓝皮书
作 者: 景体华
编 辑:范广伟;周雪林;武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相关链接

 前言

 全国区域经济比较

  2004~2005我国三大经济带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 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1.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近况

    2.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近况

    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近况

    4.三大经济圈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二 三大经济圈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动向

    1.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动向

    2.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动向

    3.京津冀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动向

   三 三大经济圈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趋势

    2.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趋势

    3.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发展趋势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经济实力评价

   一 指标体系

   二 评价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

     1.数据处理

     2.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二)聚类分析法

   三 分析与评价

    (一)因素分析

    (二)两大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分析与评价

    (三)分类分析与评价

    (四)深沪穗苏四城市简评

   四 几点结论

  山东半岛城市群同京津唐城市群的比较研究

   一 在经济总量上,山东半岛城市群高于京津唐城市群而同京津冀北城市群基本接近

   二 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应的山东经济板块同与京津唐城市群对应的京津冀经济圈板块在经济总量上也基本接近

   三 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总体落后于京津唐城市群

   四 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协调和管理上优于京津唐城市群

   五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大城市弱于京津,但大中小型城市组合优于京津唐城市群

   六 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在区位上更靠近韩、日,近年来吸引外资已远远超过京津

   七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门户港青岛港的集装箱运输量也已超过京津唐城市群的门户港天津港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解析

   一 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与人均生产总值差距

   二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差距分析

    1.与全国的差距

    2.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三 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结构差距

    1.与全国就业结构的差距

    2.与东部地区就业结构的差距

   四 人民生活水平差距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

    3.农民人均纯收入差距

    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

   五 城镇化水平差距

   六 经济发展外向程度差距

    1.西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差距

    2.西部地区外贸贡献率差距

    3.西部地区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差距

 京津冀经济圈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

   一 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两大难点

    (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难点之一——产业合作的缺位

    (二)京津冀区域合作的难点之二——京津合作的缺位

   二 未来京津冀合作的主线——区域产业合作及产业集群化

    (一)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京津冀产业发展及其结构变动趋势分析

     2.北京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3.天津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4.河北及各市的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二)未来京津冀产业合作的基本框架

    (三)未来京津冀产业合作的首要环节:京津合作的实质性启动及京津三大产业分工的深化

     1.加长短板:京津分工的实质性启动

     2.京津三产分工的深化

    (四)未来京津冀产业合作的核心环节:京—津—冀工业协作的深化

     1.京津冀各自的工业行业选择

     2.工业化:北京不得已的选择

     3.京津冀工业振兴的不二选择——工业集群化道路

   三 京津冀合作中主导性的市场力量

    1.京津冀市场分割的现实及其地方性企业和行为

    2.京津冀合作中的市场一体化和资源配置的区域化

   四 京津冀合作的机制设计

    1.政府在区域合作中的任务

    2.一体化规划的制定

    3.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完善

    4.流动化人才库的建立和原创性技术的孵化与推广

    5.可持续性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合作的演化历程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末

    第三阶段:本世纪以来

   二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合作现状

    (一)产业发展方面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3.第三产业

    (二)基础设施方面

    (三)生产要素方面

    (四)其他方面

   三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缺陷

    (一)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性缺陷

     1.京津冀区域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过于突出

     2.京津冀区域中经济联系与互动的市场推动力不足

     3.明显缺乏“开放”与“包容”的传统

    (二)京津冀经济圈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

  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基础与“十一五”合作趋势判断

   一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产业合作基本条件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1)量化指标*

     (2)测算结果

    3.第三产业

   二 对“十一五”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趋势判断

    1.产业

    2.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

    3.生态环境建设和自然资源利用

    4.社会发展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趋势及重点领域判断

   一 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京、津、冀城市群定位和分工现状

     1.京津冀经济建设各具特色

     2.经济联合的优势突出、趋势明显

    (二)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布局不够合理

     2.三地重复建设严重

     3.三地经济水平落差较大

   二 “十一五”时期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三 “十一五”时期京津冀经济圈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1.以科技合作为先导,发展科研与生产的联合

    2.加强三地政策上的联合统一

    3.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一体化建设

    4.加快以交通运输为主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5.建立三方磋商协调机制

   四 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重点领域判断

    1.以梯度转移为重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缩小京津冀第三产业差距,形成互补格局

    3.旅游资源联合开发,共同获利

  京津冀经济协作与产业转移

   一 京津冀经济圈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的差距

   二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协作的重点和突破口

   三 产业转移也是发挥首都比较优势、优化北京产业结构的要求

   四 对京津冀经济圈产业转移的对策思考

    1.京津冀应根据三省市产业结构的梯度性和互补性实施产业的双向转移

    2.加快北京向冀北地区的产业转移,优化北京产业结构

    3.突出京津冀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合理进行区域分工

    4.统一规划京津冀城市布局和城市群发展

    5.建立京津冀统一开放的生产要素市场

    6.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引导作用,逐步消除地区经济封锁

    7.加快形成跨地区的技术协作机制

    8.充分发挥企业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主体性作用

    9.统筹规划,推动京津冀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合作

    10.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京津冀经济圈产业转移与经济协作的基本原则

  北京——在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升

   一 经济全球化驱动区域经济突起

   二 以产业集聚为依托的大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引擎

   三 北京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1.北京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北京20世纪最后十年的产业布局郊区化

   四 北京城市空间将从摊大饼走向轴向伸展的快速扩展期

   五 预计:21世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是北京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主动力

   六 结论

  北京产业辐射与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协调

   一 充分发挥北京产业辐射作用是促进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二 有利于北京产业辐射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1.北京具有一定的产业辐射能力

    2.津翼地区具有一定的接受辐射的能力

   三 不利于北京产业辐射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1.北京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2.北京与天津的合作共赢意识较差

    3.北京与河北的产业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四 北京产业辐射作用发挥的途径、现状及评价

    1.科技成果产业化

    2.北京作为研发、营销中心,津冀作为生产基地的产业链配置

    3.产业集群内的产业配套

    4.技术产权交易

    5.人才共享

    6.产业竞争

    7.产业转移

   五 促进北京产业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实现京津冀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基于河北的分析

   一 京津冀经济圈中河北省的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特征

    2.产业结构特征

    3.科技发展特征

    4.城市功能布局特征

    5.区域资源分布特征

   二 基于河北角度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现状与趋势

    1.河北与京津经济技术合作的项目分析

    2.河北与京津的人力资源流动分析

    3.河北与京津间的产业合作分析

    4.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和生态治理等方面的合作进展

   三 京津冀经济圈协调发展的评价及进程判断

    1.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与阶段判定

    2.空间一体化发展评价与阶段判定

   四 京津冀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河北的方向与路径

    (一)由“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向水平分工与垂直分工相结合的协作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合作过程中对接点的提升。在具体的产业调整及合作中走改善产业关联——加强梯度扩散——形成产业集聚的分阶段发展路径

    (二)整合空间布局的发展战略,推动空间一体化格局由京津唐内闭式的结构向京津唐、京石、京秦等多条轴线式发展的结构演变,在一体化进程中走中心城市强化——多条轴线发展——网络化都市区域的发展路径

    (三)加快京津冀合作的相关平台建设,由松散式的合作渠道向网络化、体系化的合作渠道转变,实现对河北内部资源、要素的深度整合

    (四)转变政府现有的推动模式,在加强政策引导的基础上,积极通过经济实力的内在提升,综合解决一体化进程的相关问题,最终实现河北经济发展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活动的协调统一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

   一 环京津贫困带的现状及特点

   二 环京津贫困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一)贫困带形成原因

     1.敏感的区位条件

     2.恶劣的自然条件

     3.自然资源严重超采和退化

     4.历史上多次人为破坏和重大决策失误

     5.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工作不能形成合力

     6.非市场化的资源环境分配方式

    (二)贫困带的影响分析

     1.威胁着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2.影响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

     3.直接影响北京国际大都市形象

   三 建立京津冀北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设想

    (一)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含义

    (二)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范围

    (三)建立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的思路和目标

     1.基本思路

     2.战略目标

    (四)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框架设计

     1.产业框架

     2.人口和劳动力就业框架

     3.城镇发展框架

     4.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框架

    (五)生态经济特殊示范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特殊示范区决策管理体制

     2.特殊示范区区域管理体制

     3.特殊示范区部门管理体制

   四 消除环京津贫困带的政策建议

    1.实行特殊的财政支持政策

    2.实行特殊的资源环境补偿政策

    3.特殊的人力资源开发支持政策

    4.实行特殊的技术经济政策

    5.制订特殊的资源环境法规

 上海与长三角

  着眼于长三角区域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一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目的和意义

    (一)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解决当前现实发展问题和实现长远战略目标有机统一起来

     1.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加快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

     2.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上海实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城市转型

     3.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科教兴市战略的实施

    (二)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自身发展与服务全国有机统一起来

     1.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

     2.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城市综合服务体系

     3.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4.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增强城市持续创新能力

     5.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内涵与重点

    (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内涵

     1.高层次

     2.外向性

     3.协调性

     4.服务性

     5.带动性

    (二)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现实要求

    (三)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重点

     1.在服务方向上,要从服务国内为主跃升到通过服务全球来服务全国、服务长三角

     2.在服务内容上,要从以产品服务为主跃升到以功能服务为主

     3.在服务能级上,要从低端服务跃升到高端服务

     4.在服务目的上,要从一般辐射跃升到发展引领

   三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方向和抓手

    (一)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方向

     1.国际航运服务体系

     2.国际金融服务体系

     3.国际商务服务体系

     4.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

     5.国际社会环境服务体系

     6.国际创新服务体系

    (二)全面提升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突破口

     1.抓历史性战略机遇,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2.抓独占性政策资源,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抓阶段性市场特点,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4.抓功能性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5.抓内外部环境,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6.抓长效性人才高地,突破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长三角15城市吸引FDI业绩与潜力分析

   一 引言

   二 “长三角”区域内各市利用FDI业绩指数比较

   三 “长三角”区域内各市利用FDI的潜力指数比较

   四 FDI业绩与潜力指数分布格局

   五 结论与建议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一 产业集群的界定指标

   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长三角共同打造世界制造中心的区域合作新思路

   一 国际制造中心建设中的产业分工合作

   二 国际制造中心建设中的发展机制融合

   三 国际制造中心建设中的项目合作

   四 建设国际制造中心建设需要完善竞争规则

  长三角苏、浙、沪三地制造业竞争力比较

   一 制造业竞争力的计算方法

   二 计算的结果及分析

    (一)浙江、上海、江苏3地制造业增长速度的比较

    (二)浙江、上海、江苏3地制造业的竞争力及结果分析

     1.上海制造业的竞争力

     2.江苏制造业的竞争力

     3.浙江制造业的竞争力

   三 结论

    1.长三角江、浙、沪3地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同构”的现象比较明显

    2.3地制造业各有特色和优势

    3.制造业竞争力的差异反映了江、浙、沪3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或战略

  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 上海服务业发展情況与国内其他大城市的比较

    (一)总体发展情况比较

    (二)上海服务业各行业的比较优势

   二 上海服务业发展水平与若干国际大都市的比较

 广东、珠三角与泛珠三角

  珠三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

   一 珠三角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问题

    1.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与保护

    2.水源地保护与协调

    3.城镇水气污染治理

    4.城镇(群)生态绿化隔离带建设

    5.珠江口生态环境保护

    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规划管理

   二 珠三角地区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行动建议

    (一)制度与法规建设

     1.建立以高品质环境为目标的规划体系

     2.完善区域协调机制

     3.运用经济杠杆促进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

     4.完善人居环境建设法规制定

     5.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二)行动领域

     1.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

     2.区域自然生态建设

     3.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4.城镇环境整治与改善

     5.乡村环境整治与改善措施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从战略构想到战略实施

   一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政府行为解释

   二 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三 困难与挑战:区域合作中的政府行为选择

   四 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广东省政府的作用

    (一)区域战略规划和政策的倡导者和制定者

    (二)区域合作制度的创新者和推动者

   五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政府的“有为”与“无为”

    (一)政府不唱主角但要提供好服务

    (二)创造制度环境实现四大自由流动

    (三)通过司法途径打破区域分割

  CEPA与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

   一 CEPA之前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合作状况

    (一)以“前店后厂”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优缺点

    (二)CEPA的出台及其对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含义

     1.CEPA的出台

     2.CEPA对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含义

   二 CEPA之后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一)CEPA实施的预期效果

     1.关税节约效应

     2.制造业回流效应

     3.投资刺激效应

     4.市场扩大效应

     5.市场竞争效应

    (二)CEPA的实施及其对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影响

     1.CEPA实施以来的实际情况

     2.对CEPA实施效果的分析

     3.目前CEPA对推动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合作的作用尚待观察

   三 如何通过放大CEPA的作用推动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一)充实CEPA的内容和扩大CEPA的作用

     1.扩大CEPA的实际政策效应

     2.继续增加和充实CEPA的内容

     3.提升CEPA的功能

    (二)通过开展跨境区域合作放大CEPA的作用

     1.有选择地在相关领域缔结一系列的城市同盟

     2.推动CEPA朝“共同市场式”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

     3.在CEPA框架下加快深港“同城化”的进程

     4.开展深圳-香港和澳门-珠海接壤地带的跨境合作项目

  珠三角及港澳制造业发展分析

   一 珠三角及港澳制造业发展分析

    (一)制造业结构的分析

    (二)制造业布局的分析

    (三)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分析

    (四)香港、澳门地区制造业发展分析

   二 珠三角制造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性严重

    (二)技术含量低、自主开发能力弱

    (三)劳动密集型产业分布形成刚性

    (四)资源低效配置,结构升级机制呆滞

    (五)集群企业缺乏根植性

    (六)产业集群间协作和关联不足

   三 珠三角制造业发展的策略与措施

    (一)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升级

    (二)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三)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和结构布局

    (四)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

    (五)培育产业集群企业的根植性

  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问题研究

   一 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计划经济体制对劳动力流动的抑制

    (二)改革后的制度变迁是劳动力流动的前提

    (三)劳动力流动的内在原因

    (四)珠三角地区吸引外来劳动力的制度变迁

   二 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现状的描述

    (一)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吸引外来劳动力的内在原因

    (二)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主要来源地分析

    (三)珠三角地区吸引外来劳动力的成本变化

    (四)外来劳动力的分布

   三 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对国家的贡献

    (一)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对原居住地的经济发展贡献

    (二)珠三角地区外来劳动力对流出地的经济贡献

    (三)深圳吸引外来劳动力对国家的贡献

   四 珠三角地区流入的外来工所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信息传递渠道不通畅,服务手段不完备,组织化程度低

    (二)流入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不稳定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四)劳动法规不完善,在外劳动力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

   五 规范外来劳动力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服务组织机构,提高劳动力流动的有序性和组织化程度

    (二)加强劳动力市场法规建设,完善劳动力就业法规体系

    (三)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建立新的户籍管理体制

    (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他经济圈

  环黄海经济圈的发展与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国内外的地位

   一 “环黄海经济圈”构想的提出与发展

    (一)环黄海经济圈侧重的是中日韩环黄海地区的一种地方与地方、城市与城市之间合作交流的区域经济性组织

    (二)APEC和环黄海经济圈的经济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使与日韩最临近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青岛、济南、烟台、威海等成为很多国际博览会、论坛和体育活动的举办地

   二 山东半岛城市群在连接环黄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经济区中的特殊地位

    (一)山东半岛城市群(或称青济都市区)是黄河中下游经济区龙头的理论已逐渐被国内外所承认

    (二)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东以其黄河流域的惟一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直积极发挥其在黄河流域的经济协作中带动作用及黄河流域经济带与环黄海经济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三)已开通的青岛—阿拉山口—中亚诸国的国际过境集装箱班列使青岛港更方便地服务于整个黄河流域的集装箱运输

    (四)山东省正在同河南省联合,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港口群为河南中原城市群通向韩、日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五)山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加速了山东与同属黄淮海经济区的安徽省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

   三 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国内沿海六大城市群中的竞争力发展趋势和目标

  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个龙头城市、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

   一 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同其他城市群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从龙头城市看,青岛的总量比上海、广州都低

    (二)济青烟三个中心城市在全国城市竞争力的排名中低于其他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二 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个龙头城市、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必要性

    1.济、青、烟金三角的形成,可以建立环黄海经济圈的跨国城市走廊

    2.龙头城市青岛市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半岛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 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一个龙头城市、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条件

    (一)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对外经贸的龙头城市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1.经济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基础

     2.青岛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3.山东半岛城市群由于在区位上更靠近韩日,近年来吸引外资已远远超过京津,青岛已成为目前韩国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城市,2003年青岛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超过北京和天津之和

     4.由于青岛港的区位更靠近国际主航道,2002年其集装箱运输量和外贸运输量已达天津港和大连港之和

     5.青岛市在培育海尔等大企业集团方面已具有了同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相竞争的实力

    (二)青岛、济南和烟台三城市正在形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金三角结构

  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一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及范围

    1.武汉城市圈——痛苦与恰如其分的选择

    2.范围及经济状况

   二 发展基础与环境

    1.基础设施一体化已初步形成

    2.武汉与周边8市分工定位发展,城市功能明确

    3.武汉城市经济圈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后劲

    4.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达成共识

    5.政策环境有利于推进城市圈经济一体化

   三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瓶颈

    1.行政分割导致各自为政

    2.行为扭曲导致过度竞争

    3.重复投资导致产业结构趋同

    4.龙头辐射作用还不强

    5.圈域交通、通信网络体系有空白

   四 加快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对策

    1.加强统一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2.集聚产业群,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

    3.加快共同市场建设,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

    4.建立完善协调机构,实现运作机制的市场化

    5.优先发展龙头,带动龙身和龙尾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一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态势

    (一)全省层面:重点培育三大主导产业集群

    (二)沿海经济密集区层面:重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

     1.福州市产业集群

     2.厦门市产业集群

     3.泉州市产业集群

     4.漳州市产业集群

     5.莆田市产业集群

     6.宁德市产业集群

    (三)内地经济发展区层面:重点培育区域性产业集群

     1.南平市产业集群

     2.三明市产业集群

     3.龙岩市产业集群

   三 优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布局

    1.依托中心城市,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2.依托沿海港口,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3.依托交通干线,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

   四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培育制造业增长极,壮大区域产业规模

    (二)突破区位约束,加快产业集群对接

    (三)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业集群分工协作体系

  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调整研究

   一 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尚未实现

    (二)投资结构单一导致的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工业化过程中竞争性工业发展明显不足

    (四)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五)针对西部在区域分工格局中相对不利地位的利益补偿机制发展滞后

    (六)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尚未完全形成

   二 新时期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任务的解读

    (一)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1.经济增长和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2.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提升的关系

     4.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关系

     5.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的关系

     6.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二)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

   三 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政策要点建议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调整方向建议

     1.生态环境建设政策要突出长效机制的完善

     2.产业扶持政策要着重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3.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于综合效益的提高

     4.重点地带开发的政策要突出集成效应

    (二)完善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要点

     1.持续、规范、量化的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政策

     2.发行地方公债

     3.成立西部开发专项基金

     4.允许西部城市设立基础设施建设彩票

     5.税收优惠与税收调整政策

     6.金融政策

     7.产业政策

     8.教育政策

     9.卫生保健政策

 2004年中国主要经济圈区域发展大事记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京津冀经济圈

  山东半岛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

李国平等:《首都圈结构、分工与营建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吴良镛等:《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胡序威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肖金成等:《打造中心城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李岚主编《河北经济宏观思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李京文主编《北京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景体华主编《中国首都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马野主编《环渤海经济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0。

谭维克、高起详主编《首都经济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王辉、万新平主编《环渤海经济圈:天津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王力丁主编《环渤海经济圈:北京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曾刚:《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年第3期。

崔大树:《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3期。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http://www.unctad.org/ch/docs//wir2002overview_ch.pdf,2004-06-22。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003。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统计年鉴(1991~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2。

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统计年鉴(1991~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2。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1991-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2。

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个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1期。

葛顺奇:《中国利用外资的业绩与潜力评价》,《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Porter,M. “Clusters &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11). vol.76 (6),pp.77~90.

朱英明:《产业集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黄勇:《浙江“块状经济”现象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5期,第58~60页。

徐维祥:《浙江“块状经济”地理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2期,第55~60页。

《上海统计年鉴2003》、《南京统计年鉴2003》、《苏州统计年鉴2003》、《杭州统计年鉴2003》、《宁波统计年鉴2003》、《绍兴统计年鉴2003》、《嘉兴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

魏后凯:《长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曾骅、朱敏彦等主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各城市相关年度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上海市统计局:《上海第三产业增长趋缓问题研究》,《2003年上海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报告》。

程大中、陈宪:《上海服务业发展的比较研究》,《社会科学》2003年第9期。

“确立‘世界城市’目标,开拓‘创新城市’路径”课题组:《建设世界城市——对上海新一轮发展的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周振华、陈向明、黄建富:《世界城市——国际经验与上海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朱庆芳、莫家豪、麦法新:《世界大城市社会指标比较》,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城市化“十五”计划》。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

穆光宗:《给“中国人口问题”一个准确的定位》。

深圳市外来劳动力管理课题组:《制度创新:建立外来劳动力管理新机制——外来劳动力管理问题调研报告》,深圳市劳动局就业处。

李应强:《深圳经济特区外来劳动力证件管理工作的回顾、问题及对策》。

辛本兰、石贤银:《深圳特区外来劳动力管理的基本经验》。

深圳市劳动局课题组:《我国经济特区劳动立法专题研究》。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马传栋:《论全面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东岳论丛》2003年第3期。

张兆安:《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正当其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武汉市人民政府课题组:《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武汉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吴传清、李洁、罗银航:《武汉城市经济圈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武汉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加快城市圈建设促进跨越式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研讨会”发言摘登》,2003年11月11日《湖北日报》。

钟惟:《湖北九城圈的路网瓶颈》,2002年12月2日《经济观察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的总体评价》,《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西部开发总体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78期。

王洛林、魏后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及效果评价》,《财贸经济》2003年第10期。

林凌、刘世庆:《审视西部大开发》,《改革》2003年第4期。

郭小平:《从“路径依赖”到“后发优势”——刍议西部大开发策略》,《北京大学学报》(国内访问学者、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3年。

杨荆楚:《西部大开发的新进展》,《满族研究》2003年第4期。

胡长顺:《西部大开发:重点、进展、政策与创新》,《经济地理》2003年第1期。

杜平:《西部开发的回顾与展望》,《首都经济杂志》2003年2月刊。

邓浪:《西部开发的历史与现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李未无、胡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效果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Luolin Wang and Houkai Wei,2004:Progress of Western China Development Drive,and Evaluation of the Results,China & World Economy / 20-33,Vol.12,No.2,2004.

陕西省发展研究中心:《重视解决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新问题》,《发展》2003年第3期。

邢淑芳:《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的研究与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第1期。郭小龙、周世健、詹新武:《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第2期。

李凌:《西部大开发亟须解决的四大矛盾》,《思想理论双月刊》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