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6~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Beijing Social Mentality (2016-2017)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突出了社会心态中的“社会认知”研究,从自我认知、家庭认知、群体认知和国家认知四个层面了解北京居民的社会认知特点,并从社会角色、个体心理特征、行为及行为倾向和人际交往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北京居民社会认知影响因素,从政府部门、企业工作、居民个人三个角度提出思考和建议。
相关信息
《北京社会心态分析报告(2016~2017)》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子库介绍
法律声明
Content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序言
Abstract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探析社会认知现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一 社会认知研究综述
(一)社会认知定义及研究综述
1.社会认知定义
2.社会认知研究综述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框架
二 北京居民社会认知特点
(一)自我认知特点
1.身体自我认知特点:四成多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态不佳
2.心理自我认知特点:三成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亟须关注,居民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生活意义感处于较高水平
3.社会自我认知特点:近六成居民对自我人际交往状况满意;年轻居民的邻里交往是其人际交往的短板
(二)家庭认知特点
1.婚姻质量特点:多数居民婚姻幸福体验较高;婚姻中平等协商的现代家庭观念占主导
2.生育观特点:近六成北京居民理想子女数为两个;对现代生育观认同度高于传统生育观
(三)群体认知特点
1.社会凝聚力认知特点:北京居民认为北京的社会凝聚力水平较高
2.自我阶层认定特点:自我阶层认定水平逐年提高,全民弱势心态依然突出
(四)国家认知特点
1.国家治理方针认知特点:居民对国家治理方针认知度总体偏低,呈现“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不为居民所了解
2.国家治理能力认知特点:居民对当前国家治理能力比较满意,对未来的国家治理能力较有信心,但过半居民认为国家治理主体“亲民”能力有所不足
3.国家治理效果认知特点:居民对当前政策和工作总体满意度处于中上水平,八成以上居民获得感处于中上水平
三 北京居民社会认知影响因素探析
(一)社会角色
(二)个体心理特征
1.价值观:越看重社会价值取向的居民社会认知越积极乐观
2.心理预期:对未来生活预期越积极的居民社会认知越积极
3.自我知觉偏向:自我知觉偏向影响居民的社会认知
(三)行为倾向
(四)人际交往能力
四 研究启示和建议
(一)对政府部门工作的启示
1.社会认知监测长效化,建立消极社会认知预警机制
2.宣传教育立体化,避免认知偏差形成消极的社会认知
3.心理服务常态化,促进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4.推动社会参与全民化,引导居民积极社会认知的形成
(二)对企业工作的建议
1.定期、及时组织时事教育活动
2.实施员工帮助计划
(三)对居民个人的建议
1.树立有益于社会的价值观,多参加社会活动
2.多读有益身心的书籍、定期参加培训讲座
Ⅱ 自我认知
B.2 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调查
一 前言
二 2016年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
(一)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
(二)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群体状况
1.不同年代出生居民的主观幸福感:“70后”、“80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低
2.不同学历水平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别,学历较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指数较高
3.不同婚姻状态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离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较低
4.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中上收入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最强
5.不同户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外地农业户籍居民幸福感指数最低
6.不同政治面貌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党员的主观幸福感最强
7.不同工作状态和职业的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无稳定工作居民的幸福感最低
三 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口变量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三)社会与经济地位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1.政治面貌与主观幸福感
2.学历与主观幸福感
3.工作状况与主观幸福感
4.收入与主观幸福感
(四)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五)人格、自我评价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六)社会认知因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七)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小结
四 提高北京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建议
(一)关注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减轻居民生活压力
(二)加大相关工作力度,拓宽社会支持提供渠道
(三)弘扬家庭新风尚,建设和谐、文明家庭
(四)推动人格教育,帮助居民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五)重建社会信任,引导居民形成理性的社会认知
B.3 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调查
一 前言
二 《一般生活意义感》量表编制
1.个体访谈
2.项目分析
3.探索性因素分析
4.信度和效度检验
三 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的基本状况
(一)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的总体状态
(二)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的群体状况
1.不同出生年代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2.不同学历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3.不同婚姻状态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4.不同月收入水平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5.不同户籍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6.不同政治面貌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7.不同工作状态居民的一般生活意义感
(三)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内容分析
四 2016年北京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的影响因素
1.年龄、婚姻状态和信仰等因素与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
2.经济、社会地位与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
3.人格、自我认知与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
4.社会认知与居民一般生活意义感
B.4 北京居民人际关系认知调查
一 前言
二 北京居民人际关系认知主要特点
(一)人际关系意义认知:多数人认同人际关系重要
1.近1/3的北京居民认同:人际关系是使“人生有意义”的重要因素
2.八成居民认为:好的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开端
3.愉悦心情、拓宽生活门路是大众从良好人际关系中获得的主要收益
(二)在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上:以外地务工者、无业者为最低;从年龄上分析,“80后”的满意度也很低
(三)人际交往认知:注重与亲友、同事的交往,工作领域人际交往压力大
1.看重亲情友情、来往频繁,工作中注重同事交流,与领导关系重视有余,交往不足
2.人际交往压力以工作领域最高
3.人际交往方式因交往对象不同而异
(四)人际关系定向选择:内在品质是决定交往是否继续的考量因素
三 人际关系满意度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因素分析
1.自我效能感
2.积极情绪
3.人际交往困扰
4.心理健康水平
5.年龄
(二)社会因素分析
1.社会阶层主观认定
2.社会支持水平
3.朋友交往活跃度
四 提升人际关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道德与法制建设,营造社会和谐氛围
(二)秉承诚信原则,善用幽默化解冲突,维系良好人际关系
(三)优化家庭环境,改善家庭人际交往能力
(四)平等宽容、有效沟通,提高单位人际关系
B.5 北京市居民自我意识状况调查报告
一 前言
二 居民自我意识一般特点
(一)居民自我意识
(二)居民私我意识
(三)居民公我意识
(四)居民社交焦虑
三 居民自我意识深入分析
(一)私我意识:年龄小、民主党派、学历较高、有一定信仰、职业稳定的居民私我意识较高
(二)公我意识:年龄小、学历高、未婚、共青团员、信仰西方民主自由、工作稳定的居民公我意识较高
(三)社交焦虑:年龄小、未婚、信奉命运、工作不稳定、私企工作的居民社交焦虑感较高
四 研究启示
(一)对北京市居民自我意识的整体状况有所了解,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二)北京市居民整体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三)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为居民积极自我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B.6 北京居民自我效能感概念、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自我效能感及其内涵
(二)居民自我效能感
三 研究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结构的研究
(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操作性定义与维度构想
1.题目选择
2.维度构想
(二)研究程序
(三)初测问卷和再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1.研究对象
2.抽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3.初测问卷的项目分析与筛选
4.初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5.再测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四)问卷的信度分析
(五)问卷的效度分析
1.问卷的构想效度
2.问卷的结构效度
四 研究二:北京居民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一)研究工具
1.自编的居民自我效能感问卷
2.成人心理健康问卷(AMHT)
(二)研究对象
(三)抽样方法与数据处理
(四)结果与分析
1.参与调查的居民基本情况
2.居民自我效能感概况分析
(1)社会交往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析
(2)经济能力自我效能感分析
(3)消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析
(4)积极情绪表达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析
(5)经济预期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析
(6)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分析
(7)居民自我效能感总分分析
3.居民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1)居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2)居民成人心理健康状况与其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五 基本结论
(一)居民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结构及测评工具概述
(二)社区特点变量对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三)个体因素学变量对居民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四)居民自我效能感与居民心理健康的关系
六 建议与对策
(一)聚焦社区治理的重点区域与群体
(二)完善城市社区服务和社区工作
(三)构建完备的社区教育体系
Ⅲ 家庭认知
B.7 北京居民婚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
一 整体状况
(一)平等协商的现代家庭观念占主导,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仍有影响
(二)超过半数居民整体上满意家务分工状态,男性比女性更满意目前的家务分工
(三)多数家庭共同享有家庭重大决策权,选择共同决策的男性有更现代的性别观念
(四)多数北京居民不经常与配偶冲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子女教育
二 相关分析
(一)婚姻观念与婚姻质量
(二)婚姻状况与婚姻质量
(三)家庭冲突与婚姻质量
(四)收入差距与婚姻质量
三 启示与建议
(一)倡导平等协商的婚姻观念,弱化夫权主导的传统婚姻观念
(二)提倡公平的家务分配理念,尊重双方的家务劳动付出
(三)提升有效的婚姻沟通技巧,善于化解婚姻冲突
B.8 全面二胎政策背景下北京居民生育观研究
一 北京居民生育观总体概况
1.近六成北京居民理想子女数为两个孩子
2.北京居民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
3.北京居民没有明显的性别偏好
4.北京居民对现代生育观念认同度高于传统生育观念
二 北京居民生育观的时代变迁
1.北京居民生育意愿逐步降低
2.随着时代变迁,男孩偏好逐渐消失
3.生育动机:生育的必要性逐步降低
三 北京居民生育观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对北京居民生育观的影响
2.家庭及社会因素对北京居民生育观的影响
四 政策建议
B.9 夫妻婚姻生活与人格发展要素关系及心理求助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报告
一 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本项研究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二 基本内容和总体框架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研究方案及流程
3.统计分析
三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1.调查状况
2.人口学资料
3.社会状况
4.WMPI评分情况
5.婚姻各量表均分
6.婚姻求助倾向量表均分
四 北京市夫妻婚姻生活与各基础因素关系调查结果
1.人口因素对婚姻状况的影响分析
2.婚姻各要素与婚姻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3.婚姻各要素与夫妻交流相关性分析
五 北京市夫妻婚姻生活与各基础因素关系调查结果
1.忆溯性人格发展量表与婚姻相关量表相关性分析
2.婚姻各维度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1)婚姻满意度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2)性格相容性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3)夫妻交流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4)经济安排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5)性生活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6)亲友关系与人格发展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六 婚姻求助倾向量表相关调查结果
1.婚姻求助倾向量表的得分情况
2.婚姻状况与婚姻求助倾向相关性研究
七 讨论与结论:基于本调查的政府决策建议
1.本次调研的基本情况
2.文化程度对于夫妻交流及经济安排具有积极作用
3.经济安排、性生活及亲友关系对婚内生活的影响
4.人格发展要素对夫妻婚姻生活的预测
(1)人格发展要素对婚姻满意度的预测
(2)人格发展要素对夫妻间性格相容性的预测
(3)人格发展要素对夫妻交流的预测
(4)人格发展要素对经济安排的预测
(5)人格发展要素对夫妻性生活状态的预测
(6)人格发展要素对家庭亲友关系的预测
(7)居民的人格培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婚姻生活
5.心理治疗改善婚姻质量的可能性
6.婚姻求助倾向调研的政策启示
7.本调查过程中的问题
8.结论
Ⅳ 群体认知
B.10 北京居民自我社会阶层认同状况调查报告
一 前言
二 总体情况
(一)形势历年最好
1.本年度,居民自我认同中上与中等社会阶层的居民比例创历史新高
2.居民自我社会阶层认同情况正逐年好转
(二)总体态势仍然不容乐观
1.全民弱势心态仍然突出
2.阶层向上流动的效能感与信心都表现为一般
三 影响居民自我社会阶层认同的因素分析
(一)受居民自身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
1.居民对自身所属阶层的认知主要依据收入水平,高收入者对自己的社会阶层认同更乐观
2.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居民对自身所属阶层的认同更靠上
3.收入来源稳定的居民社会阶层的认同越往上
4.稳定性高或者收入高的职业群体社会阶层认同状况较好
(二)受居民自身一些主观认知的影响
四 思考
(1)引导居民理性看待社会分层
(2)鼓励居民“撸起袖子加油干”
(3)创造稳定、繁荣和公平的大环境促进阶层流动
B.11 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一)“社会焦虑”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二)以往研究的潜在问题
(三)研究目的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工具
1.自编社会焦虑问卷
2.自编基本信息问卷
3.标准化的心理学量表
三 研究结果
(一)被调查居民的人口学特征
(二)北京居民的焦虑水平远高于中国常模,同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焦虑
(三)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主要来源
(四)北京居民社会焦虑的影响因素
1.人口学特征
(1)性别:女性群体的社会焦虑更高
(2)年龄:中年群体的社会焦虑最高
(3)学历:高学历(硕博士)群体的社会焦虑更低
(4)小家庭人数:小家庭规模越大,社会焦虑越高
2.社会经济特征
(1)职业:机关与企事业单位的一般职员的社会焦虑最高
(2)月收入:较高收入群体(税后月收入高于六千元)的社会焦虑低
(3)人均拥有房屋面积:达到一定标准后,社会焦虑显著降低
(4)有无房贷:有房贷者,对住房购买的政策显著更焦虑
(5)交通时间:交通时间最短者,自评焦虑最低
3.身心特征
(1)身体情况:身体的健康程度越差,对国家发展和政策制度的焦虑越高、生存焦虑也越高
(2)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应对策略运用越多,社会焦虑越高
四 讨论与建议
附录 一份对北京市居民的调查问卷
B.12 北京居民对利他行为的认知与行为倾向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利他行为的界定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三 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3.抽样方法与研究程序
(1)抽样方法
(2)研究程序
4.统计分析
四 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
(二)北京居民对利他行为的认知现状
1.总体认知度
2.北京居民利他认知的来源
3.不同区域居民利他行为认知度比较
(三)北京居民利他行为倾向特点
1.北京市居民利他行为倾向比较
2.不同职业人群利他行为倾向比较
3.北京居民的利他意愿
4.北京居民的利他动机
(四)影响北京居民利他认知与行为倾向的主要因素
1.性别
2.年龄
3.学历
4.户籍所在地
5.家庭特征
6.经济状况(以月收入水平为依据)
7.政治面貌
8.志愿者经历
五 基本结论
(一)北京居民对利他行为有一定的认知,但认知水平不高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呈多元趋势
1.社会影响
2.成本影响
(三)不同人群的利他认知与行为倾向差异显著
1.相比男性,女性对利他行为具有更高的认知度
2.老年人的利他意愿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3.党员的利他意愿最高
4.高学历人群的利他动机高于其他学历的群体
5.不同职业人群在四种利他行为倾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6.经济收入与利他意愿呈接近倒“U”型关系
(四)北京居民在志愿者行为上的差异
六 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部门加强利他、助人文化与价值观的教育,出台利他、助人行为的奖励机制和政策,使得社会有章可循
1.引导北京居民建立利他、助人的社会风尚
2.从城市居民入手,鼓励居民的利他、助人行为
3.加强农村居民的利他、助人教育
(二)媒体及时宣传利他、助人行为,树立利他、助人榜样
(三)各组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加强员工利他行为教育,对利他、助人行为给予及时的正强化,鼓励员工利他和助人的行为
(四)学校加强学生利他行为教育,从小树立利他、助人的价值观
1.从娃娃抓起,加强道德教育,树立利他、助人理念
2.鼓励大学生的利他、助人行为,把利他、助人行为纳入思想品德的评价标准
(五)社区鼓励和支持利他、助人的家庭并作为好家庭的评价标准
1.鼓励老年人的利他、助人行为
2.鼓励以家庭为单位,争做利他助人的优秀家庭
B.13 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调查研究
一 问题提出
(一)核心概念界定与结构探讨
1.社会规则定义及其结构
2.社会规则意识及其结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 课题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路径
(二)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法
(1)问卷条目编制
(2)问卷标准化
(3)问卷施测
(4)被试信息
2.访谈法
3.行为观察记录法
(1)行为观察目的
(2)观察记录对象(根据政府相关文件分类)
(3)观察记录要求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总体特点
(二)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性别差异
(三)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年龄差异
(四)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区域差异
(五)社会经济地位对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影响
1.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职业差异
2.不同收入水平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差异
3.不同受教育程度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差异
4.社会经济地位对一般规则意识水平的预测
(六)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行为倾向特点
1.北京居民对周围人社会规则意识强度的感知
2.是否会提醒或制止生活中见到的违规行为
(七)北京居民对日常违规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1.北京居民最容易联想到的规则
2.北京居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违规现象
3.北京居民对本应遵守而大家普遍没有遵守规则的认知
4.北京居民最反感的违规行为
(八)北京居民认知中最可能违规人群
四 讨论
(一)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整体状况喜中有忧
(二)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男性优于女性(去除学生被试)
(三)北京居民的社会规则意识总体上显示出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的趋势
(四)首都核心功能区的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相对更强
(五)社会经济地位对北京居民社会规则意识的影响
(六)北京居民在社会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之间应提高“知行统一”
(七)北京居民最容易联想到的规则和经常真实遇到的违规现象
(八)北京居民认知中最可能违规人群——刻板印象和环境所迫
五 建议
(一)全面性规则意识教育与区别化规则意识教育相结合
(二)规则意识教育与规则行为习惯教育相结合
(三)规则制度建设、宣传与规则制度的严格执行相结合
(四)规则意识教育与规则环境建设相结合
(五)从我做起与善意提醒别人相结合
B.14 北京居民社会包容度调查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关于包容的引申意义研究
(二)包容性城市建设现状研究
(三)包容性社会的建构策略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核心变量的界定
(二)研究方法
(三)样本基本情况
四 研究发现
(一)社会包容度整体上偏低
(二)先赋性角色的社会包容度
1.不同性别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2.不同年龄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3.不同民族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三)自致性角色的社会包容度
1.不同文化程度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2.不同职业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4.不同收入水平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5.不同政治面貌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四)中性角色的社会包容度
1.不同区县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2.不同主观阶层的北京居民的社会包容度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实行多方兼顾的社会政策
2.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民间组织的宣传帮扶作用
3.依靠基层民众自治组织,改善双方互动模式
B.15 北京市居民社会信任感调查研究报告
一 导论
(一)信任的概念和维度
(二)社会信任的类型
(三)社会信任的作用
(四)社会信任的影响因素
(五)以往社会信任的调查结果
二 社会信任问卷的编制
(一)项目确定
(二)社会信任问卷的预测及结果
1.项目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3.验证性因子分析
4.信度指标
5.效度指标
三 北京市居民社会信任感调查
(一)样本基本情况
(二)总体情况
(三)不同个人特征居民的社会信任
1.北京居民总体社会信任水平的性别差异
2.北京居民社会信任的年龄差异
3.居住年限对北京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
4.不同职业类型的居民社会信任差异
5.收入水平对北京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6.受教育情况对北京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7.婚姻状况对北京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
8.北京居民不同政治面貌者的社会信任差异
9.户口所在地对北京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
四 政策建议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
(二)建设和谐社区文化,增强居民社会关系
(三)惩恶扬善,严惩消极社会事件,培育积极的社会信任
Ⅴ 国家认知
B.16 北京市居民政府环保满意度调查
一 问卷调查的目的与内容
二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项目分析
(2)结构效度检验
(3)信度检验
三 北京居民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的问卷结果
(1)不同的居住城区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
(2)不同的文化水平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
(3)不同的职业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
(4)不同的月收入水平对满意度各维度的影响
四 在线数据分析的目的与内容
五 在线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六 北京居民对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的在线数据分析结果
(1)水环境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2)空气环境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3)噪声环境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4)辐射环境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5)生态环境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6)环境卫生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7)政府其他监督管理工作满意度的在线调查结果
七 提高居民政府环保工作满意度的干预措施
(1)有重点,分层次,逐个击破环保难题
(2)重视环保舆情的分析与控制
(3)法律政策的修订和完善
(4)区域协同共治,提倡全民参与
(5)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B.17 北京居民的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调查研究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框架设计
(一)有关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2.前景理论
(二)问题与基本假设
(三)变量的操作化处理
(四)抽样方法和样本情况
三 分析结果
(一)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态度和评价
1.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大体持赞同态度,对其发展前景较为看好
2.北京居民普遍认为京津冀一体化会对生活的各方面带来较大影响
3.多数北京居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对个人和三地的影响利大于弊,但认为对河北、天津利大于弊的人,认为对京津冀地区整体发展利大于弊的人的比例高于认为对北京利大于弊的人,认为对北京居民个人生活质量利大于弊的人比例更低
4.京津冀一体化相关政策或建议支持度较高,但经济一体化略低于其他领域
5.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的相关观点的态度
(二)现状满意度和前景预期对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的影响
1.北京居民对北京现状越满意,越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各项政策或建议
2.北京居民对发展预期越乐观,越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各项政策或建议
(三)一体化政策关注度和了解度对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的影响
1.居民对一体化的关注度越高,越支持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或建议
2.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规划越了解,越支持一体化的相关政策或建议
(四)切身利益是影响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的重要因素
1.北京居民从现有资源中受益越多,对京津冀一体化规划的支持度越低
2.对个人生活影响的利弊权衡,影响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
(五)不同特征群体在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上的差异比较
1.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群体与其他受教育程度群体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2.是否有北京户口影响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
3.居住在不同区县的北京居民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4.在京生活时长不同的各群体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5.不同婚姻状况的各群体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6.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各群体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7.不同工作单位性质/职业的群体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支持度有显著差异
四 结论与讨论
五 提升京津冀一体化认同度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民主地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提高民众预期
(二)加大对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中各项政策的解读性宣传
(三)协调各方利益,对京津冀一体化规划中的利益受损者给予补偿
(四)均衡公共服务,建立更多的跨行政区划机构
(五)要素市场和三地服务平台需要统一,文化融合是重要的突破口
主要编撰者简介
BANDURA A.. Self-efficacy. Wiley Online Library,1994.
BANDURA 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BANDURA A.,FREEMAN W.,LIGHTSEY R.. 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
ZHANG J.X.,SCHWARZER 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SHERER M.,ADAMS C.. The Self-Efficacy Scale:A Construct Validity Study. 1983.
JUDGE T.A.,BONO J. E.. Relationship of Core Self-evaluations Traits-self-esteem,Generalized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and Emotional Stability-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Job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
JUDGE T. A.,EREZ A.,BONO J. E.,et al. Are Measures of Self-esteem,Neuroticism,Locus of Control,and Generalized Self-efficacy Indicators of a Common core Construct?.
SCHWARZER R.,B. LER J.,KWIATEK P.,et al.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German,Spanish,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BANDURA A.,CAPRARA G. V.,BARBARANELLI C.,et al. 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i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吴莹:《职场排斥,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14。
黄丽娜:《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来自两个群体的证据》,吉林大学,2012。
BOARDMAN J. D.,ROBERT S. A.. Neighbo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erceptions of Self-efficacy.
刘贵云、刘洁心、廖梨伶等:《社区居民绿色消费行为之媒体介入成效研究》,《卫生教育学报》,2002。
王春胜:《居民社区参与行为之影响模式研究》,国立中山大学,2008,第2~23页。
THOMSEN M. K.. Citizen Coproduction The Influence of Self-Efficacy Perception and Knowledge of How to Coproduce.
FUJITA T.,ANIEL T.,BARBATO E.,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Falling Self-Efficacy of Senior Citizen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Cities of Sapporo and Abashiri.
TAKEDA S.A. Dementia Prevention Program for Senior Citizens:Understanding and Self-Efficacy for Dementia Prevention.
CHAO Y. Y.,SCHERER Y. K.,WU Y. W.,et al. The Feasibility of an Intervention Combining Self-efficacy Theory and Wii Fit Exergames in Assisted Living Residents:A pilot study.
HILLER S. E.. The Validation of the Citizen Science Self-Efficacy Scale(CSSES).
ROSDIANA B. M.,MAHENDRA WIJAYA S.. Resident Self-efficacy to Regardless of Drug Addiction Through Resident Characteristics In Tanah Merah Rehabilitation Center,Samarinda.
高媛媛、江宜霖、黄希庭:《居民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幸福感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心理研究》2014年2期。
王子元、杨凤池、姚怡明等:《北京市农转非人群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调查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年第33期。
BANDURA A.,LOCKE E. A.. Negative Self-efficacy and Goal Effects Revisited.
CAPRARA G. V.,DI GIUNTA L.,EISENBERG N.,et al. Assessing 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
李彩娜、党健宁、何姗姗等:《羞怯与孤独感——自我效能的多重中介效应》,《心理学报》2013年第11期。
陆昌勤、凌文辁、方俐洛:《管理自我效能感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
海曼:《中学生效能感系统,学业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4。
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心理科学》2009年第3期。
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5期。
肖玲玲:《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杭州师范大学,2012。
姚金玉:《经济自我效能感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宁夏为例》,宁夏大学,2009。
孟慧、范津砚、柳菁:《目标定向与适应:社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第1期。
刘视湘、郑日昌:《职业评定量表(VIESA)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第1期。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CUIEFORD J..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4th(Ed),NY McGraw Hill.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王中杰、王宇中、赵江涛、贾黎斋、郭娜、张海涛:《夫妻的人格特质及匹配类型与婚姻质量》,《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年第3期。
孙小博:《亲密关系成长性、依恋风格以及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郑州大学,2015。
薛伟:《人格、婚姻质量对女性抑郁的影响》,华北理工大学,2015。
范国平:《荣格人格类型理论在婚姻咨询中的应用研究》,华南师范大学,2003。
张小红、陈红:《人格特质对婚姻影响的研究概述》,《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4期。
祁雅琼:《婚恋依恋、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西北师范大学,2009。
徐红红、胡佩诚:《年轻已婚女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第6期。
张姝婧:《年轻已婚女性人格、社会支持与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杜玉凤、李宇彤、何雪娟:《婚姻质量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分析》,《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5期。
凌四宝、杨东明、舒曼:《父母婚姻状况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比较研究》,《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刘鹂:《夫妻人格特质与其婚姻质量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4期。
刘惠娟:《大学生家庭环境、自立人格与婚恋观的关系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贾黎斋:《夫妻人格及人格维度组合与婚姻质量关系》,《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蒋丽平:《关于人格因素与婚姻质量相关分析的综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
袁晓娇、杨阿丽、曹洪健、方晓义:《中国夫妻的神经质人格、婚姻归因与婚姻质量》,《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中国心理学会,2012年第1期。
郭娜:《人格、人格匹配类型及人口学变量对婚姻质量的影响研究》,郑州大学,2011。
王会:《新婚夫妇婚恋匹配与婚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浙江理工大学,2012。
陈咏媛:《西方有关人格影响婚姻满意度的最新进展——大五人格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第7期。
何群群、丁道群:《由弗氏人格理论解析现代婚姻》,《社会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
曹晨晨:《牺牲、人格特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3。
石霞:《研究生婚恋观与人格特质以及性别角色的关系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2。
贾黎斋、王宇中、张海涛、许宪伦:《夫妻婚姻态度、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实证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第39期。
吴忠民:《应重视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学术评论》1993年第2期。
吴忠民:《社会焦虑的成因与缓解之策》,《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
赵鑫:《精神病时代——当代中国社会全民焦虑解读与对策》,《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1期。
庞召川、王新洋、张柏霖:《对中国正进入“全民焦虑”时代的研究》,《商品与质量》,2011。
张艳丽、司汉武:《青年群体的社会焦虑及成因分析》,《青年探索》2010年第6期。
高光华、马翠英:《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问题研究述评学理论》2013年第22期。
林高财:《当代中国社会焦虑现象人学解读》,华南理工大学,2014。
芮守胜:《谈转型期的社会焦虑问题及应对机制》,《商业时代》2009年第35期。
邱敏:《社会焦虑——一个微观层面的社会问题》,《社会》2003年第3期。
汪磊:《网络舆情视阈下社会焦虑的蔓延及其缓解》,南京大学,2014。
郝若婷:《转型期社会焦虑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2013。
颜赶:《社会焦虑的生成及其纾解——基于公平正义的视角》,南京师范大学,2014。
郭留军:《社会焦虑现象及其疏导与缓解》,《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刘平海:《疏导与缓解社会焦虑的法治途径探索》,《商业文化月刊》2011年第11期。
张艳丽:《转型时期的社会焦虑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郭燕梅:《相对剥夺感预测集群行为倾向:社会焦虑的调节作用》,山东师范大学,2013。
乐国安:《化解焦虑的密码》,《人民论坛》2010年第2期。
叶柯霖:《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安徽大学,2015。
Zung,W.W.,Arating instru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9。
Cohen,S.,T. Kamarck & R. Mermelstein,A global measure of perceived stress.
Zhang,J.X. & R. Schwarzer,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Thornberg,R.(2008a). Values education as the daily fostering of school rules.
Thornberg,R.(2008b). A categorisation of school rules.
Thornberg,R.(2010). A study of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school rules by investigating their judgements of transgressions in the absence of rules.
Taylor,J. M.,Bailey,S. F.,& Barber,L. K.(2015). Academic entitlement and counterproductive research behavior.
安艳宾:《青少年法制教育应是一种规则教育——厘清中小学校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基本问题》,《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2期。
蔡秀敏、刘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相关性研究——对济宁学院2007级大一学生的调查分析》,《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陈忠:《规则论》,人民出版社,2008。
但咏梅:《浅议中国公民规则意识》,《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0。
金盛华主编《社会心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贾新华:《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与培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李和民:《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国林业教育》2007年第1期。
罗杨雄:《浅谈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科学导报》2015年第15期。
梁志娟:《规则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基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饶世权:《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青年研究》2007年第2期。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李鲁宁、赵立玮、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吴神达:《学校规则的德育功能探析》,《教育探索》2005年第8期。
徐博文:《公民的规则意识、法治秩序与社会和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5期。
许壮飞、许为:《大学生社会规则意识调查分析》,《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杨柳:《如何对学生进行公民规则意识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27期。
Rousseau,D.,Sitkin,S.,Burt,R. Camerer,C.(1998). Not So Different After All:A Cross-descipline View of Trust.
Rotter,J. B.(1971).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1,26(5):443-452.
Morgan,R. M.,& Hunt,S. D.(1994). The Commitment-trust Theory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ournal of Marketing,20-38.
Hosmer,L. T.(1995). Trust: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heory and Philosophical Ethic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2),379-403.
Mayer,R. C.,Davis,J. H.,& Schoorman,F. D.(1995).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Robinson,S. L.,& Morrison,E. W.(1995).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nd OCB:The Effect of Unfulfilled Obligations on Civic Virtue Behavior.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6(3),289-298.
林卡、柳晓青、茅慧:《社会信任和社会质量:浙江社会质量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评估》,《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4期。
Werner Wolff(1950). Values and personality:An existential psychology of Crisis.
董妍:《情绪影响人际信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22日。
Dong,Y.(2010). The Role of Trust in Social Life.
Dincer,O.,Uslaner,E..(2010). Trust and growth. Public Choice,142(1):59-67.
张宁、张雨青、吴坎坎:《信任的心理和神经机制(2010)》,《心理科学》第5期。
Yan,Z.,Dong,Y.,Niemi,V.,&Yu,G.(2013). Exploring Trust of Mobile Applications Based on User Behaviours:an Empirical Study.
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2007)》,《心理发展与教育》第1期。
刘国芳、林崇德:《构建信任指数建设和谐社会(201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何劭玥、于晓琪、董妍:《从整体视角提高社会信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7日。
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Rotter,J. B.(1967). 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1.
Johnson-George,C.,& Swap,W. C.(1982).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Interpersonal Trust: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to Assess Trust in a Specific Other.
Rempel,J. K.,& Holmes,J. G.(1986). How do I Trust Thee.
Survey Research Center(1969). 1964 Election Study,Ann Arbor,Michigan:
董海军、代红娟:《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影响因素、路径分析及反思性》,《中国名城》2014年第6期。
方福前:《当代西方公共选择理论及其三个学派》,《教学与研究》1997年10期。
孔志国:《公共选择理论:理解、修正与反思》,《制度经济学研究》2008年第1期。
连玉明:《首都战略定位》,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
李国平主编《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2016》,科学出版社,2016。
娄文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量和比较》,《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2期。
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Kahneman and Tversky. 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Ri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