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74

生计过程中的农民行动逻辑图书

Action Logic in Process of Peasants Livelihood

SSAPID:101-2269-7093-69
ISBN:978-7-5201-4081-2
DOI:
ISSN:

[内容简介] 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实现农村和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农民生计是农民生活诸多面向的重要体现,在面对和适应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民生计也体现出了很多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本书以河北省的两个村为个案,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农民的生计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特征、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通过窥视社区中农民的生计社会,说明中国农民生计过程中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侯婧
编 辑:胡庆英;孙智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第一章 研究进入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一种本土化的研究视角

   2.地方性知识的可靠案例

   3.为理解乡土特性提供可能的启示

   4.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 研究中的核心概念界定

  三 研究框架

  四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论

   3.研究方式

   4.个案的研究

   5.资料收集及分析方式

 第二章 理论准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

  一 关于生计的研究

   1.生计概念的梳理

   2.有关生计决策的研究

    生计策略相关研究

    生计途径相关研究

  二 关于社会行动的研究

   1.关于社会行动的理论研究

   2.关于行动逻辑的研究

    行动逻辑概念界定

    对农民行动逻辑的分析

  三 关于农户行为的研究

   1.经典小农行为理论

    理性小农

    生存小农

    剥削小农

    有限理性

   2.国内学者对农民行动的研究

  四 已有研究总结

 第三章 调查地点介绍

  一 县域、乡域概况

   1.张北县概况

   2. H乡概况

   3.东村概况

   4.元村概况

  二 村庄自然资源状况

   1.东村资源简介

    种植情况

    养殖情况

    基础设施

   2.元村资源概况

    种植状况

    养殖状况

    基础设施

  三 村庄中的大事件

   1.地震——部分村民的新起点

   2.水库堵塞——生计发展的障碍与契机

  四 融入社区

 第四章 个体意愿、家庭行动与群体影响

  一 模糊的个体行为、具体的家庭行为

  二 家庭生计行动达成的可能途径

   1.赞同

   2.顺从

   3.折中

   4.冲突

  三 村头效应——农民行动的重要参考

 第五章 适应与调整的逻辑

  一 人与自然

  二 水资源——影响当地农民生计的首要因素

   1.水库修建——水资源受益群体的扩大化

   2.水资源的管理——村民间利益的协调

   3.水库的堵塞——村民生计方式的改变

  三 适应自然——农民调整生计的准则

   1.公与私:如何使用资源的判断标准

   2.有限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适应土地:土地的人性化管理

   4.农时的制约——农民的适应与调整

  四 生产链的延续——农民的基本考量

   1.种植对于养殖——饲料的提供

   2.养殖对于种植——畜力的提供

   3.完整的生产链

  五 祈雨:望天乞水的仪式

   1.龙王庙——当地唯一供奉神灵的场所

   2.祈雨仪式——权力的凸显

 第六章 作为“社会人”:农民行动与社会资源

  一 外出打工过程中资源的充分利用

   1.外出打工——村民的普遍选择

   2.打工过程中资源的获得性差异

  二 不出村的收入:村内资源的利用

   1.村庄中的额外收入

   2.村支书的权限

  三 差序格局的理性化:生产互助过程中的资源对等

   1.交往圈与合作圈

   2.生产互助:以资源对等为前提

   3.生产过程中的博弈——主动与被动

  四 合作的可能性——几个典型事件

   1.放牛过程中利益的“可见性”使合作成为可能

   2.水库使用过程中的“公”“私”认知——合作从可能成为不可能

   3.买药——未能实现的合作

 第七章 市场影响下的农民行动

  一 日益增长的现金需要——农民生计行动的根本“动力”

   1.消费与收入——农民试图实现的均衡

   2.“欲望消费”向“需求消费”的转变

   3.村庄中的小贩

   4.品牌意识——时尚的村民

  二 追求市场利润过程中的农民付出

   1.市场波动——自然风险外的另一风险

   2.偏远地区——较高的交易成本

   3.种菜的经历——农民的“卖难”

  三 市场因素渗入后农民种植结构发生变化

   1.不再种植小麦——经济的选择

   2.经济作物与外出打工——“退却”方案

  四 从被动到主动——农民对政府介入的反应

   1.甜菜的种植——响应政府的号召

   2.农民的主动——自我利益的衡量

 第八章 个体特殊性

  一 农民行动的阶段、阶层论

   1.“安全第一”“追求利润”,农民发展的不同阶段

   2.需求差异——不同层次农民的行动特征

   3.有限理性——农民理性的不同体现

  二 个体农民的行动逻辑——几个案例

   1.探索创新型

   2.风险规避型

   3.劳苦规避型

   4.试错型

   5.从众型

   6.顽固型

   7.惯习型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讨论

  三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农民作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是实现农村和农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农民生计是农民生活诸多面向的重要体现,在面对和适应不断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民生计也体现出了很多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本书以河北省的两个村为个案,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以农民的生计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特征、逻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书通过窥视社区中农民的生计社会,说明中国农民生计过程中的行动特征和逻辑。

安迪,2003,《可持续生计框架:对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针对性》,许建初翻译整理,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社区生计部研究报告》。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编,2004,《21世纪与中国社会学:庆祝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20周年学术讲座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曹锦清,2000,《黄河边的中国》,上海文艺出版社。

曹锦清、张乐天,1992,《传统乡村的社会文化特征:人情与关系网——一个浙北村落的微观考察与透视》,《探索与争鸣》第2期,第51~59页。

曹阳、潘海峰,2009,《人际网络、市场网络:农户社会交往方式的比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1期,第5~12页。

陈传波等,2005,《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传波,2004,《中国小农户的风险及风险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陈定洋,2007,《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农民的行动逻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认识》,《农业考古》第3期,第90~95页。

陈辉,2007,《“过密化”背景下华北小农的行动逻辑》,《古今农业》第1期,第48~53页。

陈文通,2004,《政府行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

陈屹松等,2005,《耕地稀缺地区农户自然资源利用行为研究——以安徽省歙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6期,第944~948页。

程化雨,2003,《农户土地利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池泽新,2003,《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农业现代化研究》第5期,第368~371页。

邓大才,2006,《社会化小农:动机与行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第9~16页。

邓大才,2009,《在社会化中研究乡村——中国小农研究单位的重构》,《社会科学战线》第5期,第35~44页。

邓万春,2008a,《从主观到客观:农民市场参与的风险归因》,《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11期,第120~130页。

邓万春,2008b,《关于农民市场风险的一种表述——市场“规则”与“场所”的关系逻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45页。

董海荣,2005,《社会学视角的社区自然资源管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方卫华,2004,《基于人类行动逻辑的组织分类:社会中介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研究冲突的解决思路》,《中国行政管理》第12期,第70~78页。

费孝通,2008,《乡土中国》,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风笑天,2001,《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弗兰克·艾利思,2006,《农民经济学》,胡景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高恩新,2008,《过程、行动者与管理危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

苟天来、左停,2007,《农村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405~410页。

管晓玲,2006,《拟剧分析:选举背后生活逻辑的呈现》,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

郭景萍,2006,《帕雷托:非逻辑行动中的情感研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第22~25页。

郭于华,2006,《“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第5期,第108~109页。

《国际行动援助组织》,http://baike.baidu.com/view/1261723. htm,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1日。

韩露,2006,《“信任”:穷人的一种生计策略——以宁夏盐池县青山乡常山子村为研究社区》,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何君,2009,《国家引导型发展中的乡镇政府及其行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河北省历史上惨不忍睹大地震回顾》,http://tieba.baidu. com/f?kz=763573642,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1日。

贺卫光,2003,《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在经济上的互补与非平衡需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32~38页。

贺雪峰,2006a,《公私观念与农民行动的逻辑》,《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第153~158页。

贺雪峰,2006b,《公私观念与中国农民的双层认同——试论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行动逻辑》,《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第56~60页。

贺雪峰,2006c,《行动单位与农民行动逻辑的特征》,《中州学刊》第5期。

贺雪峰,2007,《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开放时代》第1期,第105~121页。

贺雪峰,2011,《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社会科学》第3期,第70~80页。

贺雪峰,2004,《熟人社会的行动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5~7页。

贺雪峰,2009,《土地与农村公共品供给》,《江西社会科学》第1期,第19~24页。

贺雪峰,2003,《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侯甫坚,1995,《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出版社。

侯婧,2008,《现代性冲击下乡土经验的消逝》,《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第188~190页。

侯婧、左停等,2010,《农村社会研究中案例研究的路径与视角》,《青海社会科学》第4期,第67~71页。

胡豹,2004,《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户决策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

胡军、王继新,2014,《有效需求视角下的农民“信息贫困”问题》,《甘肃社会科学》第5期,第19~22页。

奂平清,2016,《华北乡村集市变迁、社会转型与乡村建设》,《社会建设》第5期,第81~93页。

奂平清,2005,《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博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

黄光国等,2005,《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红东,2007,《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农民文化惯习探析》,硕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

黄鹏进,2008,《农民的行动逻辑:社会理性抑或经济理性——关于“小农理性”争议的回顾与评析》,《社会科学论坛》第 8期,第65~73页。

黄平,1997,《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黄应贵,2005,《作物、经济与社会:东埔社布农人的例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3~28页。

黄宗智,2000a,《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

黄宗智,2000b,《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

黄宗智,1986,《略论华北近数百年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兼及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第2期,第9~15页。

吉登斯,2001,《失控的世界》,周红云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江永红、马中,2008,《环境视野中的农民行为分析》,《江苏社会科学》第2期,第62~67页。

姜太碧,1998,《农技推广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第1~11页。

金晓霞、郭岭等,2007,《农民生计多样性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丰都县为例》,《中国农学通报》第 8期,第619~623页。

《经典小农理论范式回顾与反思》,http://dzl.ias.fudan.edu. cn/ShowTopic.aspx?topicid=1485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1日。

康云海,1998,《农业产业化中的农户行为分析》,《农业技术经济》第1期,第6~11页。

孔祥智,1999,《中国农家经济审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蓝宇蕴,2005,《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李斌、李小云、左停,2004,《农村发展中的生计途径研究与实践》,《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第10~16页。

李斌,2004,《农户生计与资产配置的发展学研究 ——以宁夏盐池县青山乡研究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李斌,2005,《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三位一体”项目对宁夏盐池县农户生计影响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李琳一、李小云,2007,《浅析发展学视角下的农户生计资产》,《农村经济》第10期,第100~104页。

李向振,2017,《跨地域家庭模式:进城务工农民的生计选择》,《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5期,第63~71页。

李云河,1985,《农村“户”学初探——对“双包到户”的理论思考》,《浙江学刊》第1期,第17~23页。

刘滨,2009,《农民行为逻辑与合作能力:一个新的阐释视角》,《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第30~34页。

刘炳涛,2008,《地域环境与村民营生方式选择——基于明清时期黄河小北干流西岸地区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刘彩华、周艳波等,2000,《农业技术进步与农民决策行为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 4期,第34~36页。

刘金海,2007,《社会化小农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4期,第2~7页。

刘义强,2004,《选举背后的村庄生活逻辑》,《中国农村观察》第2期,第61~67页。

刘易斯·A.科瑟,1991,《社会学思想名家》,石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鲁静芳,2008,《为了发展的农业?一个西南山村农业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支持的案例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陆宏生、李利浩,《波动中的农民——对经典农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陆宏生、李利浩,2009,《波动中的农民——对经典农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51~53页。

陆学艺,200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陆益龙,2007,《权利:认识农民问题的一个视角》,http://www. 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xuejierenwu/luyilong/2007-10-11/362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1日。

吕俊彪,2003,《“靠海吃海”生计内涵的演变——广西京族人生计方式的变迁》,《东南亚纵横》第10期,第52~56页。

马克思,1972,《路易·波拿马的雾月十八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马流辉,2016,《“脱嵌”的土地流转——实现机制与社会效应》,《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第5期,第159~165页。

孟德拉斯,2005,《农民的终结》,李培林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孟蔚,2008,《戈夫曼戏剧分析理论述评》,《黑龙江史志》第5期,第58~59页。

欧阳晓明,2002,《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研究的回顾与评析》,《九江师专学报》第2期,第48~51页。

彭文平,2002,《农民理性行为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6期,第23~26页。

恰亚诺夫,1996,《农民经济组织》,萧正洪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秦红增、唐剑玲,2006,《瑶族农民的生计转型调查研究——以广西大化县七百弄布努瑶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85~91页。

秦晖,1996,《传统与当代农民对市场信号的心理反应——也谈“农民理性”问题》,《战略管理》第2期,第18~27页。

秦晖,2003,《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

邱国军,2001,《农户在蔬菜生产中IPM采用行为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农业大学。

《社会化》,http://baike.baidu.com/view/79745.htm?fr=ala 0_1,最后访问日期:2018年4月11日。

施坚雅,1998,《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史清华,2005,《农户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浙江十村千户变迁(1986—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

宋圭武,2002,《农户行为研究若干问题述评》,《农业技术经济》第4期,第59~64页。

孙立平,1996,《“关系”、社会关系与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20~30页。

孙立平,2000,《“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惯习的实践形态》,载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

孙秋、周丕东,2008,《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利益相关群体分析》,《贵州农业科学》第4期,第192~194页。

田凯,2001,《柯尔曼的社会资本理论及其局限》,《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90~96页。

田义双,2006,《诚信场域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

仝志辉,2007,《“后选举时代”怎样促成真正的村民自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64~167页。

童小溪,2014,《从“乡土中国”到“离土中国”》,《湖南社会科学》第5期,第83~87页。

万江红等,2006,《社会学视野下的乡村高利贷》,《农业经济》第3期,第53~55页。

王铭铭、王斯福,1997,《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铭铭,2004,《溪村家族》,贵州人民出版社。

王庆明,2007,《“离乡不离土”——中国西部麦客现象的社会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文军,2001,《从生存理性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19~30页。

吴承明,1985,《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理财,2007,《治理转型中的乡镇政府》,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西奥多·舒尔茨,1987,《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商务印书馆。

萧正洪,2000,《传统农民与环境理性——以黄土高原地区传统农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例》,《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3~91页。

邢安钢,2005,《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行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农业大学。

熊婧,2008,《农户粮食销售行为的逻辑与变迁——以湘北白玉村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

徐秀丽、李小云、左停,2003,《农业科技政策应以支持农民生计改善为导向》,《中国农村经济》第12期,第4~10页。

徐勇,2007,《如何认识当今的农民、农民合作与农民组织》,《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1~3页。

徐勇、项继权,2006,《回到原点关注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1页。

徐勇,2006,《“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2~8页。

杨国枢,2004,《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1999,《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善华、侯红蕊,1999,《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趋势》,《宁夏社会科学》第6期,第51~58页。

杨雪吟、罗意,2007,《云南澜沧拉祜西人土地制度与生计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 43~46页。

杨宜音,2005,《“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叶敬忠等,2005,《农产品涨价对农户生产收益与家庭生计的影响研究》,《农村经济》第5期,第5~8页。

叶敬忠、饶静等,2004,《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生猪养殖户的影响研究》,《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第49~52页。

尹世洪,2010,《差序格局在社会变革中的变化——以江西安义古村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10期,第199~206页。

玉时阶,2007,《美国瑶族生计方式的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35~38页。

曾光,2017,《云蒙湖水源地农户生计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农业大学。

翟学伟,1998,《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第 1期,第123~130页。

翟学伟,2001,《中国人行动的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詹姆斯·C.斯科特,2001,《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

詹姆斯·C.斯科特,2007,《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

张爱明,2016,《生计多样与职业分化:近代晋南农民的生存策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34~38页。

张丙乾、汪力斌等,2007,《多元生计途径:一个赫哲族社区发展的路径选择》,《农业经济问题》第8期,第31~36页。

张乐杰,2007,《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农业大学。

张蓉,200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仕平,2006,《乡村场域变迁中的农民外出就业》,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

张晓平,1999,《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农户行为分析》,《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期,第61~64页。

张以明,2006,《思辨的逻辑与实践的逻辑——韦伯和余英时经济伦理研究的不同理论路径》,《学习与探索》第4期,第43~48页。

赵靖伟,2014,《贫困地区农户生计安全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109~114页。

郑丹丹,2006,《社会意识的行动逻辑》,《浙江学刊》第5期,第196~207页。

郑杭生,2003,《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郑杭生、汪燕,2005,《农户经济理论再议》,《学海》第3期,第66~76页。

钟涨宝等,2007,《有限理性与农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13~118页。

周海涛,2007,《蔬菜农户的销售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以苏北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农业大学。

周亚,2006,《环境影响下传统水利的结构和趋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

周祯祥,2002,《道义逻辑、行动逻辑和规范逻辑》,《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期,第61~69页。

朱爱岚,2004,《中国北方村里的社会性别与权力》,胡玉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Ashley,C.and Carney,D.1999..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Barlett,P.F.1980.“Adaptive Strategies in Peasant Agricultural Product.” 9.

Buszkowski,W. and Palka,E..2008.“Infinitary Action Logic:Complexity,Modelsand Grammars.” 89(1).

Cancian,F..197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arney,D.2002.. London: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arter,M.R.and Ikegami,M..2006.. CPRC-Draft.

Chambers,R.and Conway,G.R.1992.“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Practical Concepts for the 21st Century.”,No.296.

Chonchol,J..1990.“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Peasant Strategies in Latin America.” 42(2).

Conway,G.R.and McCauley,D.S.1983.“Intensifying Tropical Agriculture:The Indonesian Experience.” 302.

Ellis and Allison,E..2004.“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Access.” 9.

Ellis,F.200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tch,B.1963.“A Logic Analysis of Some Value Concept.” 28(2).

Henrik Von Wright,Geor.1968.“An Essay in Deontic Logic and the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 21.

Kanger,S.1957.. Stockholm.

Kollmair,M.and Gamper,St.2002.. Development Study Group.

March,J.G.and Olsen J.P.1989.. The Fress Press.

Olivier de Sardan,Jean-pierre.1998.“Peasant Logics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Logic.” XXVIII.

Ortiz,S.R.1973.. New York Humamties Press.

Popkin,S..1997.. 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Press.

Scoones.1998.“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72.

Scott,J.C.1976.. New Haven,CT:Yale Univ.Press.

Segernerg,K..1992.“Getting Started:Beginnings in the Logic of Action.” 51.

Simon,H.A.1971. Free Press.

Von Wright,G.H.1971.“A New System of Deontic Logic.” 1.

Wiegel,V.2005.,-.Eth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