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210

2007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n-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2007)

SSAPID:101-2260-3336-72
ISBN:978-7-80230-67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经济学家梁庆寅、陈广汉担任主编,蔡禾、魏明海等担任副主编,汇集了众多研究珠三角发展问题的专家、学者关于区域合作与发展方面的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关信息

丛书名:泛珠三角蓝皮书
编 辑:范广伟;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编委会

 法律声明

 第一部分 总论篇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新进展*

   一 第三届泛珠三角洽谈会取得的成果

    1.粤港澳地区的合作项目增多,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2.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重点

    3.制造业合作项目比重加大

    4.以文化为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成为投资关注的新热点

    5.民间商会和民营企业在区域合作中的主体作用日益显现

    6.开拓东盟市场成为投资者抢滩的重点

   二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领域的扩展

    (一)旅游文化合作

     1.旅游合作会议

     2.旅游合作协议

    (二)基础设施

     1.能源合作

     2.交通合作、港口合作

     3.管道

    (三)投资与贸易合作

     1.贸易合作

     2.服务业合作

     3.投资贸易项目合作

     4.投资贸易区域建设合作

    (四)劳务合作

     1.深圳启动泛珠劳务合作

     2.滇粤劳务合作

     3.“川军”将南下深圳

    (五)房地产合作

     1.泛珠合作促房地产资本流动

     2.《和谐人居宣言》

     3.泛珠地区房地产产业链将形成

    (六)农业合作

     1.泛珠三角九省区将对上黑榜的劣质农资产品进行联合封杀

     2.泛珠农副产品交易

    (七)信息化建设

     1.泛珠三角信息产业合作联席会议

     2.泛珠安全生产合作

    (八)卫生防疫

     1.促进泛珠口岸联合执法

     2.食药监管合作

   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完善

    (一)两大合作平台的成绩

    (二)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协调机制

    (三)构建了开放、公平、公正的区域市场环境

    (四)编制和实施了区域合作发展规划

   四 泛珠与东盟合作的扩展

    (一)泛珠与东盟合作的优势

    (二)泛珠与东盟合作领域的发展现状

     1.泛珠与东盟贸易呈加速势头

     2.泛珠-东盟通道建设

    (三)泛珠与东盟的合作机制

    (四)如何加强泛珠与东盟合作

  泛珠三角九省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与分析*

   一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测度

    (一)何谓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测度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评述

     2.本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泛珠三角九省区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方法及思路

    (一)评估方法

    (二)评估思路

   三 泛珠三角九省区可持续发展基本状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

     2.对外开放程度

    (二)人口及社会发展状况

     1.人口状况

     2.社会发展情况

    (三)资源禀赋与利用效率状况

    (四)环境污染及治理状况

   四 九省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估报告

    (一)因子分析

     1.计算相关矩阵

     2.提取因子

     3.因子旋转及命名

     4.因子得分并计算每个样本在各子系统中的总得分

     5.计算综合得分及其可持续发展排名

    (二)聚类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一)评估结论

     1.泛珠三角九省区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

     2.泛珠三角九省区内部可持续发展极端不均衡

     3.泛珠三角九省区可持续发展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可持续发展Ⅰ暂缺)

    (二)政策建议

     1.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和谐的区域发展道路

     2.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快培育和完善统一的区域性要素市场,通过产业整合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形成地域生产综合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积极开展区域内资源联合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一 区域合作中的“市场失灵”

   二 政府与区域合作

   三 泛珠三角合作的体制创新

    1.建立旨在缩小合作成员之间发展差距的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

    2.建立具有一定行政权限的、跨越行政边界的“合作体制”

    3.法律基础建设

   四 结束语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的意义与条件探讨*

   一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的意义

    (一)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既体现了区域合作发展的“效率优先”,又体现了区域合作发展的“兼顾公平”

    (二)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既包括并正在形成区域合作发展的“单向机制”,又包括并正在打造区域合作发展的“双向机制”

   二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发展的条件

    (一)禀赋因素的异质与互补

     1.客观自然条件的异质与互补

     2.主观人口条件的异质与互补

    (二)经济因素的异质与互补

    (三)文化因素的异质与互补

     1.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

     2.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

  腹地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一 区域经济合作中腹地发展的重要性

   二 泛珠三角:中心区的困境和腹地发展的新选择

   三 腹地在泛珠三角合作中的新机遇:承接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当前选择

    (二)中心——腹地产业转移的内涵*

    (三)中心——腹地产业转移的内外因素

    (四)中心——腹地产业转移的效应

   四 腹地必须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核心功能

    (一)充分利用香港的国际金融市场

    (二)充分利用中心地区的现代物流口岸

    (三)积极融入中心地区发达的会展经济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收敛性分析

   一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二 区域经济收敛性分析

   三 收敛条件的有益探索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主体功能区划与泛珠三角自然资源的空间配置

   一 主体功能区划对泛珠三角自然资源空间配置的支撑效应

    (一)主体功能区划的政策导向效应

    (二)主体功能区划的配置依据效应

    (三)主体功能区划的制度保障效应

   二 关于泛珠三角自然资源空间配置的基本观点

    (一)实现人地和谐与区域协调发展是配置的核心目标

    (二)效率与公平是配置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凸显大珠江三角洲的龙头地位是配置的基本区域构架

   三 泛珠三角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

    (一)土地资源状况

    (二)土地资源的使用绩效

    (三)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

   四 泛珠三角能源的空间配置

    (一)能源供给情况

    (二)能源消费情况

    (三)能源使用绩效

    (四)能源的空间配置

   五 泛珠三角水资源的空间配置

    (一)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二)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水资源的空间配置

   六 结语

 第二部分 区域篇

  湖南在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发展策略

   一 发挥湖南优势产业策略

   二 承接珠三角产业的策略

    1.自然资源严重不足

    2.劳动力首次出现紧缺

    3.技术升级处于阵痛时期

   三 总结

  湖南与泛珠三角区域贸易合作

   一 湖南参与泛珠三角贸易合作的现状

    (一)湖南与广东贸易合作现状

    (二)湖南与港澳地区贸易合作现状

    (三)湖南与泛珠其他七省区贸易合作现状

   二 湖南参与泛珠三角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湖南向泛珠三角其他省区出口的农产品加工水平较低

     2.湖南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3.在泛珠三角区域农产品贸易合作中,湖南缺乏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二)劳务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服务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贸易产品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区域贸易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湖南参与泛珠三角贸易合作的对策分析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创建湖南农产品在泛珠三角区域的优质品牌

    (二)加强对外出劳务者的组织及培训,促进湖南与珠三角的进一步劳务贸易合作

    (三)进一步加快湖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的服务贸易发展

    (四)优化湖南在泛珠三角区域内的贸易产品结构

    (五)加强湖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政府的合作,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湖南与泛珠三角区域投资合作

   一 湖南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投资合作现状

    (一)湖南与港澳地区的投资合作

    (二)湖南与广东的投资合作

    (三)湖南与泛珠三角其他省份的投资合作

   二 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投资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湖南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湖南与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合作少

    (三)湖南的优势企业“走出去”动力不够强劲

    (四)引资的总体规模偏小,重大项目少

    (五)引资的地区分布不均

   三 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投资合作对策与建议

    (一)面向粤港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

    (二)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份,实现互利共赢

    (三)发扬湖湘文化优势,培养开拓型企业

    (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行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共同打造泛珠三角公共信息交流平台

  政府调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 区域发展差距扩大及其成因

   二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政府应当做什么

   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互补性

   四 推进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

   一 云南省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功能定位评价

    (一)区位优势:云南省在泛珠三角区域与GMS、南亚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1.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通往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

     2.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助推器

     3.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与GMS合作的试验示范区

     4.云南是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南亚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二)资源优势:云南省在泛珠三角经济圈中的资源基地作用

     1.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的能源库

     2.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的旅游胜地

     3.云南省是泛珠三角区域的物种基因库

     4.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重要的矿产基地

    (三)生态优势:云南是泛珠三角区域的上游生态屏障

   二 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分析

    (一)合作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的合作

     2.产业与投资领域的合作

     3.商务与贸易领域的合作

     4.旅游领域的合作

     5.农业领域的合作

     6.劳务领域的合作

     7.科教文化领域的合作

     8.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合作

     9.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

     10.卫生防疫领域的合作

     11.其他领域的合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还处于以政府为主体的阶段

     2.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投入能力弱

     3.投资环境相对较差,产业分工难度大

     4.与粤港澳发展落差大,弱化了内部经济联系

     5.周边国家市场不确定性强,云南的桥梁作用发挥不足

   三 云南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合作机制

    (二)制定发展规划

    (三)重点加强八大工程

    (四)充分利用“昆交会”的资源、举办第三届“珠洽会”

    (五)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

  贵州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 超出国家范畴的比较优势模型

   二 贵州省与东盟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贵州省与东盟的贸易现状

    (二)贵州省与东盟的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不适应贸易自由化要求

     2.贸易和投资规模较小

     3.竞争对手相对较多

    (三)贵州与东盟贸易合作的比较优势

     1.农业比较优势

     2.工业比较优势

     3.第三产业比较优势

   三 扩大与东盟贸易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利用互补优势,扩大与东盟的贸易

    (二)贵州要进入东盟市场,应首先找准切入点

    (三)根据不同对象制定相应对策

    (四)利用互补优势尽快走出去

    (五)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与东盟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香港金融业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一 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金融中心

    (一)制度优势

    (二)规模优势

    (三)技术优势

    (四)与内地密切的经贸联系

   二 香港金融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

    (一)为内地经济发展融通资金

    (二)推动内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提升内地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澳门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定位与战略选择

   一 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与港澳的定位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客观必然性

     1.泛珠三角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产物

     2.泛珠三角的产生是中国入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步骤

    (二)香港:世界级服务业的空前延伸与区域的循环枢纽

    (三)澳门:泛珠三角中独特的经贸平台

   二 澳门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选择

    (一)澳门产业区位优势与竞争因素的分析

     1.澳门产业在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区位优势分析

     2.澳门产业竞争力因素的简要分析

    (二)澳门在区域一体化中产业布局的思考

     1.强化最擅长的领域

     2.抢占新兴的竞争性产业发展先机

     3.制造业与零关税、跨境工业区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产业合作探讨

   一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产业合作的历史回顾

   二 中国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产业合作的机遇和空间

    (一)东盟将为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舞台

     1.东盟的政策转变以及它与中国紧密的经济关系,为中国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企业在东盟投资提供了机遇

     2.东盟的经济发展、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都极具吸引力

     3.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中国泛珠三角区域将继续成为东盟对中国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1.中国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2.中国与东盟近年签订的经济协定

     3.东盟自身的变化

   三 中国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产业合作的进一步探讨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两个因素

    (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国际化战略探讨具有紧迫性

     1.政府层面

     2.企业层面

   四 小结

  泛珠三角和东盟经贸合作的障碍与政策建议

   一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现状透视

    (一)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独特优势

     1.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在经济资源结构的互补与合作

     2.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在科技领域的互补与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互补与合作

     4.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在进出口商品中的互补与合作

    (二)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取得可喜进展

     1.经贸合作

     2.双边贸易

     3.项目建设

     4.旅游开发

    (三)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前景分析

     1.自由贸易区的启动

     2.投资环境的改进

     3.政治决心的增强

   二 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经贸发展显著不平衡

     1.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

     2.东盟各国经济差距大

    (二)产业结构、信息沟通的配合度不够

     1.同质竞争

     2.信息不对称

    (三)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的贸易模式有待完善

     1.单一性的经贸模式

     2.区域经贸合作的政策障碍

    (四)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各国的市场体制、文化体制不统一

     1.区域分割

     2.文化差异

   三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坚持协调发展观,建立和完善内外部互动发展机制

     1.协调区域发展目标

     2.抓好制度建设

     3.实施经济合作走廊战略

    (二)提升产业合力,建立信息互动平台

     1.加强产业互补

     2.强化产业内贸易

     3.建立信息互动平台

    (三)采取灵活经营的贸易模式,加快区域经贸融合

     1.全面经贸合作

     2.多方共赢原则

     3.集约型发展模式

    (四)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文化体系

     1.资源要素禀赋的自由流动

     2.文化整合与融合

   四 小结

 第三部分 专题篇

  泛珠三角区域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的发展与合作

   一 信用担保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二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担保机构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迅速,总体资金实力粗具规模

    (二)以市场为主导,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

    (三)担保机构以中小企业为服务主体

    (四)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代偿的比例最高

    (五)担保决策与担保风险管理具有鲜明的特色。

   三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担保机构监管部门与行业规范有待明确

    (二)担保机构面临较大的系统风险

    (三)担保机构自身的信用能力不足

    (四)再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缺位

    (五)担保风险分担机制尚不完善

   四 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与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泛珠三角区域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

    (二)建立和完善担保风险补偿与分散机制

    (三)整合现有信用担保机构,成立区域信用担保联盟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现实进程与合作空间

   一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合作基础

   二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各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的进度及侧重点各有不同,整体上都处于起步阶段

    (二)信用体系建设标准缺失,为区域内信息资源共享及数据库对接埋下了隐患

    (三)区域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职能不明确、监管不到位及重复建设的问题

    (四)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成果的运用与共享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使得企业征信无法可依

     2.信用数据的封锁已成为征信行业发展的瓶颈

     3.行业自律不足,执业技术规范不统一

    (五)各地征信法规之间存在差异以及国家信用立法的缺失对区域信用体系合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 泛珠三角区域信用体系建设与合作的构想与建议

    (一)构想

    (二)建议

     1.促进统一框架模式与区域建设模式共同发展

     2.推进泛珠区域内信用标准化工作

     3.促进商业征信机构发展

     4.加快统一征信立法的进程

   四 结语

  泛珠三角区域贸易与投资新形势*

   一 泛珠三角区域贸易分析

    (一)贸易发展状况

     1.泛珠三角贸易发展现状

     2.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特点

    (二)泛珠三角区域贸易发展前景

   二 投资分析

    (一)港澳与九省区的相互投资现状

     1.港澳对九省区的投资

     2.九省区对港澳的投资

     3.九省区相互投资

    (二)泛珠三角区域投资形势及应对措施

     1.泛珠三角区域投资形势

     2.内地各省区如何应对区域投资的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的合作与发展

   一 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分析

    (二)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差异分析

   二 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分析:基础条件与合作领域

    (一)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结构差异分析

    (二)推进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的重点领域

     1.会展业

     2.金融业

     3.旅游业

     4.环保

     5.物流

     6.信息化

    (三)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发展态势

   三 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的优势、障碍与发展对策

    (一)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优势

     1.密切合作的传统

     2.经济上的互补性和梯度性

     3.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差异

     4.CEPA提供的机遇

    (二)泛珠三角区域服务业合作的障碍

     1.制度的差异

     2.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3.行政区划的障碍

     4.目标的多元化

    (三)推进泛珠三角服务业合作与发展的对策

     1.构建统一、规范的制度平台

     2.加强整个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3.突破行政壁垒,加强政府合作

     4.建立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泛珠三角产业比较优势的实证研究

   一 产业比较优势的测定方法

   二 样本数据和计算说明

   三 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四 泛珠三角九省区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五 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香港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及启示

   一 股市规模显著扩大

    1.香港股市的发展特点

    2.香港股市发展的条件

   二 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快速

   三 资产管理中心功能增强

   四 银行业存放款加快反弹

   五 债市与人民币业务发展缓慢

   六 几点启示

  香港在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近年来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态势分析

    (一)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走势分析

     1.从总体上说,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旅游合作向务实、纵深方向发展

     2.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不断加强

    (二)泛珠三角区域内旅游市场建立和发展的要求

     1.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区域市场特点相适应

     2.泛珠三角旅游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

     3.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发展应休闲度假、商务会展与观光游览并重

   二 泛珠三角区域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利好因素分析

    (一)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升级

    (二)有利于减少和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三)有利于联合整治市场秩序

    (四)旅游合作将为泛珠三角整体区域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 香港与泛珠三角其他省区旅游资源的互补作用

   四 香港在泛珠三角内地省区旅游业的中转功能

   五 香港现代旅游业发展对泛珠三角内地省区的辐射作用

   六 夯实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特色品牌,融入世界现代旅游业发展体系

   七 结语

  泛珠三角集装箱港口网络发展与合作

   一 集装箱运输系统构成

    1.陆上集装箱运输系统

    2.海上集装箱的轴辐网络

   二 泛珠三角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情况

   三 集装箱港口集中在沿海一带

   四 泛珠三角港口集装箱运输的航线组织情况

   五 泛珠三角集装箱运输的港口轴辐系统

    (一)国际性集装箱枢纽港

     1.国际集装箱中转枢纽港——香港

     2.国际集装箱始发枢纽港——深圳

    (二)区域性枢纽港

     1.珠三角港口群——广州港

     2.东南沿海港口群——厦门港

    (三)地区性枢纽港——防城港

  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的进展与趋势

   一 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的背景

    (一)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是本区域经济产业升级的需要

    (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是本区域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二 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的进展

    (一)政府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二)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

    (三)高校与地方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

    (四)港澳与泛珠其他省区在高教方面的合作加深

     1.港澳和内地科研合作深入开展

     2.港澳和内地三地相互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五)高层次人才资源互动的加速为高校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合作策略

    (一)整体规划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培养合作

    (二)加大高等院校学术交流,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依据各省区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合作

    (四)积极推进粤港澳高等教育合作的深化

  泛珠三角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背景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危机的界定

    (二)研究手法

   二 泛珠三角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一)泛珠三角突发公共事件总体介绍

     1.自然灾害类

     2.事故灾难类

     3.公共卫生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时间分布

    (三)突发公共事件的地区分布

   三 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因素分析

    (一)突发公共事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二)突发公共事件与流动人口的关系

     1.常住人口成为“谋财”的主要对象,流动人口成为“害命”的主要对象*

     2.流动人口是犯罪的主体,也是犯罪的重要被害者

   四 结语

甘开鹏:《欧盟区域政策及其对泛珠三角经济合作的启示》,《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杨再高、陈来卿、陈亚鸥:《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机制与前景》,《珠江经济》2006年第9期。

朱名宏、杜家元、刘碧坚:《中心城市互动,促进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珠江论坛》2006年第7期。

肖建成、杨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战略构想》,《商场现代化》2007年1月(中旬刊)。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资本流动效应分析》,《粤港经济》2006年第6期。

桑燕鸿等:《广东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评价》,《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8期。

王黎明、毛汉英:《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研究》,《地理研究》2000年第19卷第2期。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6年第15卷第4期。

陈群元、宋玉祥:《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14卷第1期。

张德平、米红:《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征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陈长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期。

张丽君:《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国际进展》,《国土资源情报》2004年第4期。

王伟中:《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9期。

贾绍凤、毛汉英:《国外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综述》,《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第14卷第6期。

谢洪礼:《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述评之一、二、三》,《统计研究》1998第6期、1999年第1期。

匡耀求、孙大中:《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式探讨》,《热带地理》1998年第3期。

匡耀求、黄宁生等:《广东可持续发展进程2001》,广东科技出版社,2001。

叶正波:《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梁庆寅主编《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林江、骆俊根:《港资对广东技术进步的影响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4期。

林江、夏育松:《CEPA效应下香港与内地贸易流量的实证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李坤望,陈雷:《APEC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5年第9期。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刘金山:《泛珠三角地区经济收敛性分析及趋势估计》,《当代财经》2005年第4期。

程玉鸿:《泛珠三角经济圈区域差异分析》,《学术研究》2005年第3期。

R.J.Barro & Sala-i-Martin,Xavier,“Technological Diffusion,Convergence and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7,vol.2,No.3,pp.1-26.

Ben-David,Dan,“Convergence Clubs and Subsistence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Economics,1997,vol.55,No.2,pp.153-169.

Sala-i-Martin,Xavier,“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s and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4,vol.38,No.3,pp.739-747.

Xavier,Sala-i-Martin,“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The Economic Journal,1994,vol.106,No.437,pp.1019-1036.

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地区所课题组:《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思考》,《宏观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

邓玲、杜黎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4期。

任勇、俞海、冯东方等:《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战略与政策框架》,《环境保护》2006年第10期(A)。

王一鸣:《深圳应加快深港经济融合和腹地资源整合——兼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与珠三角经济合作》,《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0期。

李继东、胡靖:《广州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与经济腹地拓展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陈潇潇、朱传耿:《试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管理的影响》,《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2期。

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中国发展观察》2006第11期。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汪宇明:《行政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问题与讨论》,《科学时报》2007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

蒋少龙:《两岸四地经济的互补促进与西部开发》,《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2期。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成都日报》2004年2月4日。

周扬:《寻找“十一五”规划的区域着力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10月13日。

韩清华、聂惠星:《成渝经济带冲击中国经济第四极》,《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7日。

陈秀珍:《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的计量研究》,《开放导报》2005年第5期。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1日。

胡少维:《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开放导报》2006年第2期。

何伟:《政府应以捍卫社会公平为己任》,《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5月30日。

《扭转贫富差距扩大趋势》,《文汇报》2006年11月29日。

蒋少龙:《川渝经济圈框架下的四川经济发展战略》,陈栋生等主编《区域协调发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叶民强:《我国东中西部三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2期。

《区域差距的政府调控:趋势预测与阶段性目标选择》,《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

杨先明、李娅:《基于能力结构的泛珠江区域合作》,《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刘稚:《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与中国国家安全》,《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邱膑扬、廖春花、明庆忠:《云南参与泛珠、澜-湄次等多重外向区域科技合作的区位优势对云南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发展措施》,《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

骆华松:《云南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南亚》2006年第1期。

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的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学术探索》2005年第4期。

姚翔:《加大云南重要矿产资源整合力度 实现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云南省国土资源厅网站(http://www.yndlr.gov.cn/)。

云南泛珠三角合作信息网(http://yunnan.pprd.org.cn/)。

祁新华、陈烈:《云南在泛珠区域合作中的作用研究》,《江苏商论》2006年第5期。

高军:《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开发问题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9期。

明庆中、骆华松、邹平:《区域合作研究的系统思维范式研究——以云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为例》,《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蔡定昆、骆华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的比较优势及其区域合作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2期。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董正华、赵自勇、庄礼伟、牛可:《透视东亚“奇迹”》,学林出版社,1999。

徐松:《评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体系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00第12期。

杨正伟:《突破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尴尬: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东南亚纵横》2003年第2期。

张震:《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张蕴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机遇和挑战》,《亚太经济》2003年第3期。

陈政:《贵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意义》,《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6期。

柳晓东,《贵州与东盟经贸合作探讨》,《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4期。

宋明、王前、魏霞、白雪冰:《贵州省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前景与策略》,《贵州省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霍伟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陈广汉等:《粤港澳经济关系走向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金融管理局2005年年报》,2005。

W.Enders(2004),Applied Econometric time series,Hoboken:Wiley.

F.MOSHIRIAN(1994),“What Determines the Supply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ervice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No. 18,pp.495-504.

R.A.MUNDELL(2002),“Currency Areas,Exchange Rate Systems 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Reform”,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Vol.3,No.2,pp.217-256.

PAN Siyu,ZHANG Guiping(2004),“On Hong Kong’s Financial Status in China-Asian Economic Cooperation”,Around Southeast Asia,No.2,pp.57-60.

D.ROMER(1996),Advanced Macroeconomics,N.Y.:McGraw-Hill.

S.Jung Woo(1986),“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Vol.34,No.2,pp.333-346.

香港“2022基金会”:《连接珠三角——珠江三角洲的桥梁》,2003。

米高·恩莱特等:《香港与珠三角:经济互动》,牛津出版社,200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台湾)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杨汝万、沈建法:《泛珠三角与香港互动发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5。

邱丹阳:《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东亚合作中的地位和影响》,《南方经济》2005年第12期。

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2004年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2004。

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2005澳门统计年鉴》。

澳门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对外贸易统计2004》;《直接投资统计2004》;《本地生产总值统计2006》。

各年度在《广东经济统计年鉴》。

洪银兴:《长江三角洲区域共同市场建设》,《上海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隋广军:《广东处于转折点》,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严法善:《“长三角”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和前景》,《上海综合经济》2004年第8期。

世界银行:《世界投资报告》,2004。

ASEAN Secretariat:ASEAN Secretariat website.

ASEAN Secretariat,2004,2006,ASEAN Statistical Yearbook.

D.R.Belli,2000,Th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ata Collection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27 January.

P.Buckley,& M.Casson,1976,“A Long-run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In F.Contractor & P.Lorange(Eds.),The Futur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

J.Dunning,1988,Explain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Unwin Hyman.

H.Hymer,1976,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s of National Firms: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Cambridge,MA:MIT Press.

B.Kogut & U.Zander,1993,“Knowledge of the Firm and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4,no.4,pp.625-646.

M.Porter,1990,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

F.Root,1996,“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In M. Warner (Ed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London:Routledge.

United Nations,2004,World Investment Report,New York:Author.

P.Liu,1996,A View of Guangdong Economic Investment,Hong Kong:Shang Wu Press.

H.Wen & H.Li,2003,“China’s FTA policy and practice”,In Kim Yangseon and Chang Jae Lee(eds.),North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Prospects for a Northeast Asian FTA,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KIEP).

O.Yong,2004,“Transforming the Region for Cross-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speech at the 2nd ASEAN Business and Investment Summit 2004,27 Nov.,Vientiane,Lao PDR.

O.Yong,2004,“Prospering ASEAN-China Relations”,Keynote address,the Chinese business leaders summit global entrepolis at Singapore 2004,Singapore.

O.Yong,2004,“Investing in ASEAN:Potentials and Opportunities”,forum 21 Munich.

A.Yong,2003,“The Future Role of China,”in J. Teunissen(ed.),China’s Role in Asia and the World Economy,FONDAD(the Netherlands)and KIEP(Korea).

邹建军、胡庆亮:《泛珠三角区域与东南亚华人经济合作分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3期。

华晓红、汤碧:《香港:CAFTA框架下泛珠三角与东盟经济合作的平台》,《亚太经济》2006年第4期。

曾凯生、卞瑜:《与东盟经济互动中,泛珠三角产业战略探讨》,《特区经济》2006年第3期。

杨炼:《加快泛珠与东盟的合作进程——第三届泛珠三角经济区(9+2)社科院科研协作会议概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7月11日。

丘杉、梁育民、黄霓等:《深化泛珠与东盟的合作,打造更为紧密的经济圈》,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2005年11月5日。

夏令、符信:《泛珠与东盟加强经济合作》,《信息时报》2005年12月6日。

宗和:《泛珠与东盟将构成“活力经济圈”》,《市场报(网络版)》2006年6月29日。

王林、石雨:《东盟可借与泛珠合作登陆中国》,新华网(http://www.pprd.org.cn),2006年6月9日。

游蔼琼:《经济互补带给泛珠三角与东盟无限合作潜力》,《国际商报》2006年1月18日。

俞文岚:《关于泛珠三角区域企业联合开拓东盟市场的思考》,《珠江经济》2006年第8期。

陈秀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开放导报》2006年第5期。

吴明革:《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经营方式的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6年第22卷第5期。

刘养洁、王为一:《泛珠三角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大幕开启》,《中国国情国力》2006年第7期。

胡树植:《把握机遇准确定位泛珠三角中的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因素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4月55期。

王自立:《泛珠企业走向东盟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8期。

李红:《从中国-东盟贸易新态势看合力拓展区域市场》,《珠江经济》2006年第7期。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报告》,中信出版社,2005。

李善民、余鹏翼:《中小企业在泛珠三角经济区投融资行为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王丽娅:《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对制度和金融的依赖》,《金融与经济》2005年第3期。

林平、袁中红:《信用担保机构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张晓峰、欧江波、李华军:《CEPA条件下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融资问题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王树华:《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整合》,《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第4期。

张维迎:《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

刘少波、蒋海:《信誉机制、信用资源的有效供给与信用缺失治理》,《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晏艳阳、刘弢等:《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指标体系说明书》、《湖南省信用信息系统指标解释》,2006。

王地宁、晏艳阳、刘弢等:《征信标准体系框架编制说明》、《征信标准体系框架》、《征信标准体系表》,2006。

《征信数据元:数据元设计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

《征信数据元:个人征信数据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

《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第一部分:信用评级主体规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

《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第二部分:信用评级业务规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

《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第三部分:信用评级业务管理规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2006。

《福建省企业信用信息征信管理暂行办法》,2006。

《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2005。

《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广西),2006。

《关于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云南),2006。

《海南省征信和信用评估管理暂行办法》,2006。

《湖南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2006。

《江西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2006。

《四川省行政机关征集与披露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2006。

Marco Pagano and Tullio Jappelli,“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e,Dec.1993.pp.1693-1718.

T.Jappelli and M.Pagano,“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A Survey”v,Working Paper No.36,Centr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University of Salerno,March,2000.

D.Klein,“Promise Keeping in the Great Society:A Model of 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Economics and Politics,1992,pp.117-136.

Miller Majnoni,Mylenko and Powell,Public Credit Information Systems:Evaluating Available Information,World Bank,2003.

M.Miller,Credit Reporting Systems Around the Globe:The State of the Art in Public and Private Credit Registries,mimeo,World Bank.

Jose Negrin,Credit Information Sharing Mechanisms in Mexico:Evaluation,Perspectives and Effects on Small Firm Credit,Mimeo,2001.

Jorge Padilla and Macro Pagano,“Endogenous Communication among Lenders and Entrepreneurial Incentive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10,No.1,1997,pp.205-236.

T.Jappelli and M. Pagano,“Information Sharing,Lending and Defaults:Crosscountry Evidence,”Working paper No.22,Centr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University of Salerno,May,1999.

Joseph Stiglitz and Andrew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1,1981,pp.393-410.

James Vercammen“Credit Bureau Policy and Sustainable Reputation Effects in Credit Markets,”Economica,Vol 62,1955,pp.461-478.

毛璇:《泛珠三角合作中湖南扩大招商引资的策略分析》,《珠江经济》2005年第4期。

姚阳:《泛珠三角外商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前景》,《珠江经济》2005年第7期。

马宇:《泛珠三角投资促进的竞争与合作》,《大经贸》2004年第5期。

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

张广端、刘德谦、魏小安:《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梁庆寅主编《2006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胡春林:《泛珠三角区域旅游整合策略与推进措施》,《经济纵横》2004年第8期。

邓燕萍:《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求实》2006年第5期。

吴水田、郭盛晖:《“泛珠三角”地区文化旅游合作探讨》,《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年3期。

赵晓燕:《旅游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江传月:《论泛珠三角的旅游经济合作》,《消费经济》2005年第1期。

《变争抢资源为共享 大西南旅游区域协作谋共赢》,新华网,2005年8月30日。

《泛珠三角旅游合作搭建新平台》,中国旅游网,2005年10月25日。

陈文鸿:《香港在泛珠三角扮演中介角色》,《南方日报》2004年6月1日。

《香港在泛珠三角的新发展机遇》,《中国商情快讯》2005年第2期。

谢鹏飞等主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发展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景体华主编《2005~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广东统计年鉴2006》。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5》。

《香港经济统计年鉴2003》。

《香港经济统计年鉴2006》。

《中国统计年鉴2003》。

《中国统计年鉴2006》。

董平、郭瑞鹏、王永军:《公共危机发生理论及诱因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2期。

马金书:《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尚仲生:《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孙立平:《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谭兵:《社会救助的理念与功效》,《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王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与政府协调》,《特区经济》2006年第7期。

王郅强、麻宝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探讨》,《长白学刊》2004年第2期。

吴开松、曹蕾钰:《公共管理危机与危机管理》,《理论月刊》2004年第9期。

许金柜:《转型期我国政府微机管理的对策选择》,《实事求是》2005年第2期。

徐晓红、陈忠暖、史铁丑:《泛珠三角各省(地)区产业结构比较分析》,《热带地理》2005年第4期。

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CPA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薛澜、张强、钟开斌:《防范与重构:从SARS事件看转型期中国的危机管理》,《改革》2003年第3期。

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杨安华:《近年来我国公共微机管理研究综述》,《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叶健夫、彭启鹏、黄春红等:《广东流动人口研究》,《南方人口》2003年第1期。

应松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

袁金辉:《论社会转型期的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张维平:《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兰州学刊》2005年第3期。

简 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是一种优化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的艺术。本书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的首创之作。全书共10章。第一章是在界定区域、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战略等基本概念基础上阐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章评述相关理论;第三章阐明为研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对区域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战略分析;第四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作者: 李成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简 介:本书对于认识和了解在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存,区域合作不断推进,一体化进程持续发展的态势下,有效地处理不同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整合,逐步实现区域合作绩效多赢和利益共享的新格局,为我国在2010年全面加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 周运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