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图书

SSAPID:101-2255-5259-90
ISBN:978-7-5097-905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承贵
编 辑:卫羚;周志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2 中国哲学

 导言

 一 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何为君子?

  君子人格要素

  君子人格之检讨

 二 论杨简的儒学观

  以“心”解经的新尝试

  以“一”摄德的新路径

 三 《易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

  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观照

  几点相关的结论

 四 颜钧的平实之学

  闭关悟道

  勤勉布道

   (一)布道方法多样,不拘一格

   (二)布道对象广泛,没有贫富贵贱智愚之限制

  侠行践道

   (一)坦诚无私的气度

   (二)急人所难的侠骨

   (三)轻财好施的豪气

  奇解创道

   (一)关于《大学》《中庸》的题解

   (二)关于《大学》《中庸》《易经》三者关系

   (三)关于“放心”

   (四)关于“人心道心”

   (五)关于“日用”

  结语

   (一)率性而行:儒家圣学的特殊实践

   (二)儒禅兼济:儒家思想的新型构架

   (三)放心体仁:儒家修养的新方式

   (四)自立无私:儒家人格的生动写照

 五 高攀龙的佛教观及其儒学本色

  佛教义理之失

  佛儒不是一家

  佛教之害

  儒学本色

 六 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

  内生性要求

  经验性要求

  生存性要求

  意义性要求

  可能性要求

 七 百年来儒学开展方向主要论说及评论

 八 宋明新儒学“儒佛合一”说之检讨

  “儒佛道三教合一”说述略

  “儒佛合一”说例案分析

   1.关于本体论思维

   2.关于修养方法

   3.关于心性论

  思想的兼容与思想的创新

 九 当代儒学开展的三个向度

  生活的向度

  批判的向度

  信念的向度

 十 儒家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儒学当代困境的五种表现

   (一)主体的困境

   (二)存活的困境

   (三)认知的困境

   (四)能力的困境

   (五)实践的困境

  化解当代儒学困境之道

   (一)创造宽松的条件和氛围

   (二)展开“本我性”诠释和确立科学的态度

   (三)确定儒家思想的人文学科归属

   (四)提升、夯实儒家思想的能力

   (五)坚持儒家思想的生活化走向

 十一 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宗教儒学

  政治儒学

  哲学儒学

  伦理儒学

  生活儒学

  五种形态的意蕴

 十二 论宋儒重构儒学利用佛教的诸种方式

  否定肯定式

   1.否定佛教“私利”观念,凸显儒学“公义”理念

   2.否定佛教教规,恢复儒学伦理

   3.否定佛教“离物谈真”方法,恢复儒学“格物致知”

  诠释赋义式

   1.对“空”的诠释

   2.对“心”的诠释

  改造更新式

   1.对“性”的改造

   2.对“道体”的改造

  直接移用式

   1.思维方式的引用

   2.表述方法的移植

  几点启示

   1.宋代新儒学重构与佛教的关联性是直接的、全面的

   2.佛教对于宋代新儒学复兴主要表现为三种作用

   3.宋代新儒学中的佛教定位

   4.文本理解状况与思想创新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十三 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

  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

   1.思维模式上的自然主义

   2.生死观上的自然主义

   3.行事处世上的自然主义

   4.人生境界上的自然主义

   5.智慧来源上的自然主义

  儒家思想中的自然主义之特点

   1.儒学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生机的自然主义

   2.儒学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积极的自然主义

   3.儒学中的“自然主义”是一种精神的自然主义

 十四 书院能否孵化出大师?

 十五 人文儒学:儒学的本体形态

  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根本内容

   1.人文主义思想界定

   2.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3.人文主义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生长之源

   1.“仁”是儒家人文主义思想生长的源头

   2.儒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概以人文主义为中心

  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开掘之匙

   1.人文主义切近儒学本有特色

   2.以人文主义方法开掘儒家思想的实践

  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学科化之果

   1.从百科全书儒学到人文儒学

   2.人文儒学是被分化出来的儒学学科体系之核心

   3.被边缘化显示人文儒学的本体地位

  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应对挑战之法

   1.儒学功能诉求过多所形成的挑战

   2.儒学开出“新外王”所形成的挑战

   3.儒学价值遭受质疑所形成的挑战

   4.儒学价值难于落实所形成的挑战

 十六 “人文儒学”何以可能

  如何超越“以西释中”的是与非?

   1.关于人文主义内涵

   2.应该如何评价“以西释中”范式?

  怎样走出理解儒学的困惑?

   1.唯物史观是理解思想、学说的基本原则,但绝不能庸俗化使用

   2.“巫术化家族血缘制度”与儒学的关系

   3.儒家思想是一独特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飘浮在夏文中的朵朵疑云

 十七 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

  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1.“客观心”

   2.“包容心”

   3.“同情心”

   4.“批评心”

   5.“求善心”

  国学研究的方法意识

   1.国学内容的多样性决定方法的差异性

   2.国学研究过程的差异性决定方法的多样性

   3.国学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决定方法的具体性

  国学研究的评估规则

   1.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历史与现代的统一

   3.观念与实行的统一

   4.特殊与普遍的统一

   5.本体与末用的统一

 十八 怎样看儒家思想的普适性

  本体性根据

  主体性根据

  内在性根据

 十九 王国维的儒学范畴诠释及其范式意义

  任天之“命”

   1.“命”表现为一种“有命论”

   2.“命”表现为无忧无畏的意志与精神

   3.“命”表现为一种“任天主义”

  直觉之“仁”

   1.“仁”乃生生之理,是绝对之观念

   2.“仁”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主义

   3.“仁”有普遍与特别之分

  本体之“诚”

   1.“诚”乃人之本性、万物之根本

   2.“诚”具有智力功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3.“诚”是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

   4.“诚”之一元论转向“诚”“欲”二元论

  可范之“行”

   1.实现了儒学范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对接

   2.使儒学范畴的精义清晰化

   3.展示了一种积极健康的诠释方向

   4.仍可商榷之处

 二十 儒学的传承与开新

  “理”之体性

   1.实有之“理”

   2.至足之“理”

   3.创生之“理”

  从“天理”到“物理”

   1.“理”之流行为心、物,满足知识科学之要求

   2.“理”之流行无偏私,满足民主政治之要求

   3.“理”之流行显权宜,满足自我调整要求

  意义的延伸

   1.与宋明儒言“理”之异

   2.对诸种异议的批评

   3.熊十力释“理”之意蕴

 二十一 儒学传道的四种方式

  以身传道

  以文传道

  以事传道

  以心传道

 二十二 方东美生态思想及其意蕴

  对哲学范畴的生态理解

  对哲学学说的生态理解

  方东美生态思想的意蕴

   1.与中国哲学特质相契的认识

   2.点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思想

   3.对中国生态思想的提升和发扬

   4.与时代课题相呼应的见识

 二十三 性理与事理:宋明儒与清儒的分界

  事理?还是性理?

  以“气”言理?以“性”言理?

  对两个疑难的疏解

   1.“理”,杀人呼?

   2.“理”,轻物乎?

 二十四 当代儒学流派的基本格局及其走向

  保守主义儒学

  马克思主义儒学

  自由主义儒学

  理性主义儒学

  论评

   1.多元走向是当今儒学发展的主打色调

   2.取长补短是儒学四大流派的内在义务

   3.对立重叠是儒学四大流派的奇特景观

   4.更新弘扬是儒学四大流派的共同理想

   5.各得其所是决定了儒学四大流派与儒学的真实关系

 二十五 生生:儒家思想的内在维度

  “生生”何以是儒家思想根本理念?

   1.“生生”是儒家理解宇宙万物的根本方式

   2.“生生”是儒家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3.“生生”是儒家自觉的学说追求

  儒家“生生”理念要义

   1.创生

   2.养生

   3.护生

   4.成生

   5.贵生

   6.圆生

  儒家“生生”理念特质

   1.自生性

   2.生态性

   3.无邪性

   4.开放性

 二十六 当代儒学的四大使命

  义理的梳理

  百姓的教化

  社会的批判

  价值的落实

 二十七 百余年来儒学的宗教性诉求及其不同意蕴

 二十八 儒家榜样教化论及其当代省察

  儒家榜样教化的展开

   1.圣人君王:教化的主体

   2.修身自律:榜样的素质

   3.圣凡相通:教化的基础

   4.举善荐贤:教化的方式

   5.襁负而至:教化的效应

  儒家榜样教化的反思

   1.人性论基础

   2.对君王的约束

   3.自我担当意识

   4.榜样作用的绝对化

   5.榜样主体的精英化

   6.转型的方向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