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7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图书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SSAPID:101-2251-3899-01
ISBN:978-7-5097-3168-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为立足点,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深刻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消极影响及其成因,从理论上探讨了科学、完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体系基本结构。同时,立足于宏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就如何培育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关信息

丛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
作 者: 廖志诚
编 辑:关晶焱;周琼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序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

 文库编委会

 后记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三 概念界定

   (一)社会转型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

  四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 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1.课题研究的指导理论

    2.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借鉴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状况

  一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三)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凝聚剂

  二 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一)价值观领域的新变化

   (二)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新变化

   (三)思想活动呈现新变化

  三 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

   (一)帮助人们树立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

   (三)激发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五)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

 第二章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

  一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的源泉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变化规律的内在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根本要求

   (三)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党的优良传统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当坚持“六个统一”

   (一)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

   (二)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四)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五)真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六)发展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创新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五)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其影响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认同度低

   (二)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意识弱化

   (三)思想理论领域杂音增多

   (四)思想理论研究滞后

   (五)学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佳

   (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欠佳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消极影响

   (一)理想信念模糊

   (二)价值取向扭曲

   (三)道德行为失范

   (四)心理问题突出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成因

  一 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剧变

   (一)经济全球化淡化了国家和民族意识

   (二)政治格局分化组合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三)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威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四)社会变迁引发价值标准混乱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因素失调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1.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统一、方向不明确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完善*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灵活

   (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一 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1.注重启发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强调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3.重视环境对人的思想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三)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1.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力量

    2.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4.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

  二 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1.国家控制

    2.教会推动

   (二)西方近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三)西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1.政府高度重视

    2.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合力作用

    3.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三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观

   (一)无产阶级运动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二)巩固政权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三)人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任务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构成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类型

   (一)元动力与驱动力

   (二)直接动力与间接动力

   (三)个体动力、群体动力与组织动力

   (四)正动力与负动力

   (五)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与制度动力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宏观层面

    1.经济环境新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素材

    2.政治环境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方向和效果

    3.文化环境的新变化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4.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中观层面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微观层面

  三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开放性

   (三)稳定性

   (四)转换性

  四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系统的功能

   (一)启动功能

   (二)维持功能

   (三)强化功能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培育与激发

  一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培育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基础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

    3.建设先进文化是核心

   (二)积极构建社会化网络教育体系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2.重视家庭的教育引导作用

    3.强化社区的思想政治建设

    4.切实抓好企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5.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1.宏观制度建设与微观制度建设双管齐下

    2.准确把握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的激发

   (一)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是前提

    1.需要是人的本性

    2.满足物质需要是人生存的保障

    3.满足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要求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第八章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合成机制

  一 目标导引机制

  二 协调配合机制

  三 信息沟通机制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为立足点,着眼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对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状况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深刻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不足的消极影响及其成因,从理论上探讨了科学、完善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体系的基本结构。同时,立足实践活动,就如何培育和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提出了应对策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

[9]《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90。

[11]《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3。

[14]《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

[15]《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17]《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18]《孙中山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5。

[1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0]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2。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

[2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9。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

[29]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编《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3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学习出版社,2003。

[3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3]中共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

[3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民出版社,1997。

[35]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理论热点18题》,学习出版社,2004。

[36]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7]山东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组编《社会协调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全面发展思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38]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9]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40]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1]贺善侃:《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形态研究》,学林出版社2003年。

[42]张光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

[43]傅忠贤等:《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3]童一秋、纪康保:《诚信中国——中国企业信用危机报告》,中国盲文出版社,2002。

[44]毕红梅:《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5]成有信等主编《教育政治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46]苏振芳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7]苏振芳:《道德教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8]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49]李田贵等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构建与应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50]刘志迎主编《管理科学理论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1]吕会霖主编《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媒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3]张雷声、郑吉伟、李玉峰编著《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

[55]万斌、张应抗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6]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7]孟伟、张岩鸿、王连喜:《转型期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

[58]孙慧玲、张应杭:《困惑与思考——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热点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9]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

[60]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62]邓卓明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以构建和谐校园为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

[63]朱力:《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4]CCTV“对话”栏目组编《对话: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焦点问题》,新华出版社,2007。

[65]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6]鱼小辉:《社会转型期的若干社会问题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7.赵晖:《社会转型与公民教育:中国公民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的建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68]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70]张晓明等主编《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1]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72]杨信礼:《科学发展观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

[73]黄凯锋主编《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

[74]王玄武等:《比较德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75]李萍:《中国道德调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5。

[76]徐晓萍、金鑫:《中国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7]刘智峰主编《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8]滕建勇主编《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微》,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79]郑永廷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

[80]叶南客等:《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1]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82]沈壮海:《先进文化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3]夏兴有主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解放军出版社,2003。

[84]唐帼丽:《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5]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86]郭德宏、易炼红主编《先进文化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87]顾晓鸣:《有形与无形:文化寻踪》,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88]黄鸣奋:《需要理论及其应用》,中华书局,2004。

[89]侯惠勤、姜迎春、黄明理:《冲突与整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0]段忠桥主编《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91]侯惠勤主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92]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民出版社,2005年。

[93]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94]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学林出版社,2004。

[95]《中国新闻周刊》:《重构中国精神》,文汇出版社,2005。

[96]林和生:《悲壮的还乡——精神家园忧思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97]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8]冯刚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9]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0]袁贵仁:《人的哲学》,工人出版社,1987。

[101]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102]王勤:《非理性的价值及其引导》,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103]韩震、王炳林主编《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

[104]徐国亮:《思想政治教育学——基于新视野的系统分析》,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105]〔美〕塞缪尔·亨廷顿、彼得主编《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康敬贻、林振熙、柯雄译,新华出版社,2004。

[10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107]〔奥〕L.贝塔朗菲著《一般系统论》,秋同、袁嘉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08]〔日〕绫部恒雄著《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09]〔美〕乔治·萨拜因著《政治学说史》上册,盛葵阳、崔妙因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110]〔美〕卡扎米亚斯等著《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111]〔美〕摩里斯·贾诺威茨、斯蒂芬·韦斯布鲁克编《军人的政治教育》,郭力谭、晓雯译,解放军出版社,1987。

[112]〔美〕安东尼·奥罗姆著《政治社会学》,张华青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14]〔美〕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115]〔美〕E.希尔斯著《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1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王锋、范贤睿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117]〔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18]〔法〕爱弥尔·涂尔干著《道德教育》,陈光金、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19]〔苏〕B.B.姆什韦尼耶拉泽著《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王浦劬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0]〔美〕阿列克斯·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21]《马卡连柯全集》(第4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122]David Rothkoph,“In Praise of Culture Imperialism”,In Foreign Policy,No.107,Summer.1997.

[123]Robert J.Nash.Answering the‘Virtuecrats’:a Moral Conversat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New York and London:Teachers Colleges,Columbia University,1997.

[124]David C.Paris. Ideology & Educational Reform:Themes and Theoris in Public Education.Boulder:Westview Press,1995.

[125]Julian M.Birkinshaw,Neil Hood,Multinational Corporate Evolution and Subsidiary Development,London:Macmillian,1998.

[126]Anthony Giddens,Runaway Word:How Globalization is Reshaping our Lives,London,Profile Books,1999.

[127]D.Bell,The End of Ideology,London:Cambridge,1998.

[1]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与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2]江传月、郑永廷:《论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的偏差及其矫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1期。

[3]谢相勋:《试论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1期。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建设的创新实践——以“16号文件”为例》,《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5]任福全:《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探索》,《求实》2011年第3期。

[6]石书臣:《时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课题》,《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4期。

[7]韦美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9期。

[8]常运立:《教育范式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9]刘新庚:《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5期。

[11]曹和修:《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飞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2]张骥:《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机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4期。

[13]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4]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在比较研究中改进和创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2期。

[15]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16]何宇红、郑永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取向——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17]马福运:《江泽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18]金芙蓉:《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33期。

[19]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内在规律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20]李智:《论全球传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21]胡菊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中的研究方法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22]欧阳新:《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创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S1期。

[23]周方遒:《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方法创新研究》,《理论探讨》2010年第3期。

[24]张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维创新》,《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

[25]艾红梅:《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2期。

[26]陈秀丽:《多元社会思潮背景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学术交流》2010年第12期。

[27]田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凝聚力》,《新视野》2010年第6期。

[28]葛彦东:《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2期。

[29]聂丽琴:《大众文化的传播特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模式创新》,《求实》2010年第11期。

[30]梁亚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意识形态领域根本问题的解决》,《前沿》2010年第19期。

[31]周耀宏:《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2]谢利平:《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33]王必胜:《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大众视野》,《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2期。

[34]郑又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辩证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35]祖嘉合:《试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关联性》,《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36]邱柏生:《试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话语体系支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

[37]邱柏生:《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7期。

[38]潘玉腾:《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追求的四维路径》,《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39]潘玉腾:《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0]潘玉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1]邱柏生:《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42]余玉花:《论文化软实力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3期。

[43]张耀灿:《新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8期。

[44]吴潜涛:《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与成就》,《红旗文稿》2009年第13期。

[45]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命线”作用与新的使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7期。

[46]刘社欣、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4期。

[47]王贤卿:《论传播学受众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48]韩迎春:《论非智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作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49]冯周卓:《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道德与文明》2009年第6期。

[50]张丽芬:《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方式与传播途径》,《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51]苏振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7期。

[52]郑又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特征的辩证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12期。

[53]郑又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3期。

[54]郑永廷、董伟武:《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及其发展》,《江苏高教》2008年第5期。

[55]刘书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新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56]郑永廷、朱白薇:《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

[57]陈永森:《和谐社会与公民的公共精神》,《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

[58]陈永森:《公私文化与公共行政的成本困境》,《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59]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道德与文明》2008年第3期。

[60]余玉花:《解析道德教育的时代困境》,《伦理学研究》2008年第4期。

[61]余玉花:《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1期。

[62]杨建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属性和建设路径》,《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3]杨建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环境》,《思想理论教育》2007第Z1期。

[64]邱柏生:《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特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0期。

[65]张耀灿:《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

[66]吴潜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1期。

[67]熊建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体系论纲》,《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期。

[68]于海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理念的创新》,《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11期。

[69]崔华华:《创新语境下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比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70]陈洁营:《论以人为本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5期。

[71]乔海彬:《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72]邢洪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河北学刊》2007年第4期。

[73]王翠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研究》2007第3期。

[74]赵勇:《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学术论坛》2007年第3期。

[75]徐海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众文化”中的转化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76]贺新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77]陈锡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构》,《理论探讨》2007年第1期。

[78]陈桂蓉:《传统危机意识的现代价值及其反思》,《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79]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若干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80]张栓兴、武炎曼、单舒平:《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保障机制》,《理论导刊》2006年第3期。

[81]姚红波、许悦联:《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求实》2006年第1期。

[82]周湘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83]田建国:《构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体系要突出“七性”》,《青少年研究》2006年第3期。

[84]李康平:《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的新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10期。

[85]刘居安:《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化》,《前沿》2005年第6期。

[86]彭未名:《大学德育:在文化动力中生成》,《高教探索》2005年第5期。

[87]彭庆刚:《思想政治工作持久精神动力问题初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88]丁太魁:《论个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体系》,《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89]任者春:《道德动力的公正诉求》,《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90]宋明:《大学生道德动力建构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91]潘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及其现实启迪》,《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4期。

[92]刘俊、黄明理、余小江:《物质利益原动力论:当代我国价值观的新理念》,《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93]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94]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江汉论坛》2004年第9期。

[95]陈文卿、陈刚、贺菊英:《论道德构建的动力模式》,《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6]孙富林:《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之意蕴要义》,《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97]雷骥:《论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98]刘孙成:《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时代潮》2004年第16期。

[99]骆郁廷:《论精神动力的整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1期。

[100]黄丽春、郝登峰:《论精神动力的现代价值》,《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

[101]郝登峰、刘梅:《论精神动力及其激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年第3期。

[102]骆郁廷:《精神动力的层次及其结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2期。

[103]骆郁廷:《现代社会条件下精神动力的价值》,《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104]骆郁廷:《“精神动力”范畴分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05]郭凯:《支持和谐发展的精神动力论》,《济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06]张雯:《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动力原则》,《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07]宋志泉:《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源泉》,《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3年第2期。

[108]蒋宪君:《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学习导报》2002年第6期。

[109]侯衍社:《关于恩格斯社会发展的合力思想及其启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10]吴晓敏:《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辨证动力观》,《求实》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