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9)图书
Annual Report o Urban Development of Henan (2019)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梳理研究了2018年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状况,对2019年河南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对全省18个省辖市2017年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价,并就如何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出了相关建议。
河南蓝皮书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主编简介
摘要
Abstract
法律声明
Contents
Ⅰ 总报告
B.1 以高质量城镇化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 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分析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1.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
1.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2.推动供给质量提升
3.推动增长动力转换
4.打造环境友好型经济
5.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三)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1.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构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2.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创新资源集聚
3.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
4.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 河南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河南推进城镇化的做法与成效
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高
2.农业转移市民化步伐持续加快
3.中原城市群平台作用不断增强
4.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
5.城乡融合发展迈入新阶段
6.关键领域改革积极推进
(二)河南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城镇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实现现代化的突出短板
2.城镇化质量不高
3.中原城市群集合效应仍需放大
4.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5.城市发展的融资模式需要调整
三 河南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和预测
(一)我国统筹区域协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要求
(二)全省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快速发展
(三)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四)国内外宏观形势仍相对严峻
(五)多方面制约性因素仍亟待解决
四 河南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高中原城市群建设质量,为城镇化提供良好的平台载体
(二)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强化城镇化核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
(三)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夯实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
(四)改善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
(五)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城市绿色发展
(六)转变城市工作模式,切实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五 以城镇化高质量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
(二)推动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四)构筑新型产业分工体系
(五)深化城镇化关键制度改革
B.2 河南城镇化质量评价报告(2018)
一 引言
二 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人口转移
(二)经济发展
(三)生活方式转变
(四)空间优化
(五)城乡统筹
(六)环境宜居
三 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指标数据标准化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权重的确定
2.客观权重的确定
3.组合权重的确定
(三)评价模型
四 评价结果分析
(一)省辖市城镇化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1.分层评价指标权重
2.省辖市人口转移指数
3.省辖市经济发展指数
4.省辖市生活方式转变指数
5.省辖市空间优化指数
6.省辖市城乡统筹指数
7.省辖市环境宜居指数
8.省辖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
(二)省直管县(市)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结果
1.分层评价指标权重
2.省直管县(市)人口转移指数
3.省直管县(市)经济发展指数
4.省直管县(市)生活方式转变指数
5.省直管县(市)城乡统筹指数
6.省直管县(市)环境宜居指数
7.省直管县(市)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
五 河南推进城镇化发展中的亮点与问题
(一)河南城镇化发展中的亮点
1.城镇化总体质量不断提升
2.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聚合效应不断增强
3.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高
4.县级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
(二)河南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偏低
2.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
3.城市空间利用和规模结构有待优化
六 河南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兼顾城镇化发展的数量和质量
(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
Ⅱ 综合研究报告
B.3 河南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效果评价研究*
一 引言
二 已有文献述评
三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赋权
1.物质资本
2.人力资本
3.社会资本
4.城市接纳
5.心理认同
(三)实证检验
1.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2.处理方法
3.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效果的多维度分析
(1)物质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效果
(2)人力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效果
(3)社会资本层面的市民化效果
(4)城市接纳层面的市民化效果
(5)心理认同层面的市民化效果
(四)研究结论
四 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保障与破局路径
(一)破局路径
1.积极探索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
2.发挥城市社区作用,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社会资本和心理认同度
3.完善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4.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资本
(二)制度保障
1.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2.推进财政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3.鼓励社会资本以PPP投融资模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B.4 河南城市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研究
一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 河南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要
(二)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河南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路径
(三)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河南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城市高质量发展是河南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 河南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发挥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和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作用
(二)发挥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
(三)发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的促进作用
(四)发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支撑作用
(五)发挥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作用
B.5 河南城市竞争力提升研究
一 关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思考
二 河南城市竞争力的总体概况
三 河南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思路及对策
B.6 河南城市品位提升研究
一 城市品位的内涵及提升的必要性
(一)城市品位的概念
(二)城市品位提升的必要性
1.城市品位提升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城市品位提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3.城市品位提升是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二 河南在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方面的做法与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在提升城市发展品位方面的做法
1.重视城市文化建设
2.重视城市功能与人居环境
3.注重城市景观营造
(二)河南在城市品位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 河南城市品位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城市形象定位
(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三)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四)提高城市生态宜居性
(五)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修养
B.7 河南城市社会结构优化研究
一 河南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的现状
(一)河南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催生“体制外”社会群体
(二)河南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三)河南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导致社会流动频繁
二 河南城市社会结构发展的问题
(一)城市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二)城市社会中间阶层结构不够稳固
(三)城市社会弱势群体规模不断扩大
三 优化河南城市社会结构的建议
(一)不断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社会就业机会
(二)实施并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扩充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三)引领社会保障制度与时俱进,改善城市弱势群体境遇
B.8 河南城市文明素质提升研究
一 城市文明的内涵
(一)“人的文明”:市民文明素质
(二)“社会的文明”:制度文明
(三)“物的文明”:环境文明
二 河南省城市文明素质提升主要做法
(一)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二)积极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
(三)全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
三 河南省城市文明素质提升存在的问题
(一)市民文明自觉意识尚未达成共识
(二)城市管理水平仍有上升空间
(三)文明创建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
四 推动河南省城市文明素质提升的建议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市民素质提升
(二)更新管理观念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三)加大支持促进全省创建工作均衡发展
B.9 河南城镇化人口优化研究
一 河南城镇化人口现状
(一)全省城镇常住人口稳步提升
(二)城镇居民受教育状况有所改善
(三)人口结构比例出现新的变动
二 河南城镇化人口方向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人口区域差异化问题突出
(二)人口质量水平不高
(三)人口结构不合理
三 优化人口资源提升城镇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区域发展规划,调整人口区域分布
(二)提高城镇教育投入,优化城镇教育资源
(三)完善人口结构,加强老年人力资本开发
B.10 河南城市营商环境优化研究*
一 河南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2.重点优化行政审批服务
3.有效推进投资创业支持政策
4.不断增强要素资源供给能力
5.加快构建法治公平的市场环境
6.积极支持先行先试改革
(二)主要成效
二 河南城市营商环境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简政放权改革不够彻底
(二)政务服务水平和政策效率仍待提高
(三)企业运行的成本负担依然较重
(四)城市“硬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
(五)重商亲商敬商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
三 河南加快优化城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以企业为中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
(二)瞄准堵点痛点,打通关键环节改革壁垒
(三)坚持破立并举,最大限度优化制度供给
(四)强化目标导向,开展营商环境监测评价
(五)加快城市建设,筑牢营商环境基础支撑
(六)培育营商文化,营造重商亲商良好氛围
Ⅲ 百城提质报告
B.11 河南县级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一 河南省县级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农业占据重要地位
(二)产业集聚式发展
(三)重视非公经济发展
(四)产业脆弱性明显
二 当前河南县级城市产业转型发展面临的几大难题
(一)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二)融资困难且风险高
(三)科技创新要素不足
(四)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
三 加快河南县级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打破产业发展路径依赖
(二)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三)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四)着力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B.12 河南县级城市基础设施研究
一 河南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经营理念比较落后,管理体制不顺
(二)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区域分布不均
(三)项目之间协调不够,造成不必要的支出
(四)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低,不能满足民众期望
二 河南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
三 河南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交通提升工程
(二)实施市政提升工程
(三)实施能源提升工程
(四)实施环保提升工程
(五)实施信息提升工程
(六)实施公共设施提升工程
四 加快河南县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创新经营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三)探索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四)完善土地评估办法用活土地政策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监督考核
B.13 河南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研究
一 提升河南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基本要求
(二)是实现河南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是完善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体系的战略举措
(四)是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河南提升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实力有限,制约了公共服务的供给
(二)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尚未形成,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三)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创新滞后,难以做到“以人为本”
(四)大中小城市之间配置失衡,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
三 提升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县级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二)加快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增加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三)切实加强公共服务要素资源保障能力
(四)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质量管理
B.14 河南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一 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考
二 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县级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县级城市文明程度
(三)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四)有利于引领和推动县域生态文明建设
(五)有利于夯实全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三 河南省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
(二)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三)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 河南省推进县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
(二)增强创新驱动
(三)完善投入机制
(四)理顺体制机制
B.15 县级城市特色塑造研究
一 我国县级城市发展与特色塑造现状
二 县级城市特色塑造的目标定位
三 县级城市特色塑造的原则
(一)因地制宜原则
(二)注重城市功用价值原则
(三)尊重自然和历史原则
(四)生态优先原则
(五)整体和谐原则
四 县级城市特色塑造的几点建议
(一)特色塑造规划先行,政绩考核具体细致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特色塑造根基
(三)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田园城市景观
(四)做好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工作,提升城市的发展实力
(五)全员参与特色塑造,携手共创城市辉煌
Ⅳ 城市发展报告
B.16 郑州提升首位度研究*
一 郑州城市首位度现状
(一)城市首位度的概念
(二)郑州城市首位度现状
二 郑州与主要城市首位度比较
(一)部分城市人口首位度和经济首位度现状
(二)郑州还未发展成为强核心首位城市
(三)其他城市提高城市首位度的政策借鉴
三 郑州提高首位度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提高高端产业发展能力
(二)着力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能力
(三)着力增强区域协调发展能力
(四)着力发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
(五)着力优化城市地域发展空间
B.17 许昌以转促优加快高质量发展
一 加强顶层设计,理清转型发展思路
二 突出结构调整,提升转型发展质量
三 强力推进综合创新,加快发展动能转换
四 通过改革开放两手发力,深层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五 大幅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夯实转型发展的平台和载体
六 加快建设美丽许昌,优化人居和发展环境
B.18 漯河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研究
一 漯河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培育中原城市群新增长极的客观需要
(三)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四)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门户的必由之路
(五)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
(六)新时代漯河更加出彩的历史担当
二 漯河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优势
(一)区域经济联系密切
(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
(三)主导产业带动较强
(四)城市功能相对完善
(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三 漯河建设豫中南地区性中心城市的基本路径
(一)强化规划引领
(二)提升承载能力
(三)夯实产业支撑
(四)加大开放力度
(五)持续深化改革
B.19 信阳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一 信阳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制度创新稳步推进,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二)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三)融资体系更加健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二 信阳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二)生态意识尚需提高
(三)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四)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三 促进信阳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强化制度保障
(二)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创新绿色发展方式
(三)构建生态文化体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四)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基本子库
黄光宇、陈勇:《生态宜居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王祥荣:《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韩坚:《全球化背景下新型产业分工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兼论长三角区域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6期。
赵勇、白永秀:《中国城市群功能分工测度与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11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
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
王建国主编《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杨嘉懿、李家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理论与现代化》2018年第2期。
王建国等:《质量并重:放大城镇化的聚合效应》,《河南日报》2018年3月12日。
王建国主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王建国、王新涛、易雪琴、郭志远:《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河南日报》2018年6月30日。
刘志彪:《理解高质量发展:基本特征、支撑要素与当前重点问题》,《学术月刊》2018年第7期。
任保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红旗文稿》2018年第24期。
仝志辉、韦潇竹:《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解乡村治理:文献评述与研究建议》,《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方创琳:《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规律性与重点方向》,《地理研究》2019年第1期。
李政通、姚成胜、邹圆、龚圆:《中国省际新型城镇化发展测度》,《统计与决策》2019年第2期。
张春玲、杜丽娟、马靖森:《县域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
王建国:《质量并重:放大城镇化的聚合效应》,《河南日报》2018年3月12日。
王建国:《河南新型城镇化改革与发展研究》,《城市》2015年第9期。
王元亮:《河南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空间格局演进》,《开发研究》2017年第3期。
王新涛:《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探析——以河南为例》,《党政干部学刊》2017年第2期。
河南省统计局:《2017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2月。
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程名望、乔茜、潘垣:《农民工市民化指标体系及市民化程度测度——以上海市农民工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3期。
朱冬梅、赵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周密、张广胜、黄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程度的测度》,《农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1期。
辛宝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4期。
谷建全、王建国等:《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5):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沈映春等:《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王伶、梅建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基于29个省(区、市)4275份调查问卷》,《农村经济》2015年第11期。
程名望、史清华等:《劳动保护、工作福利、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镇就业》,《统计研究》2012年第10期。
黄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3期。
李永友、徐楠:《个体特征、制度性因素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基于浙江省富阳等地调查数据的实证考察》,《管理世界》2011年第1期。
Bogardus,E.S,1925a “Social Distance and Its Origins”,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Measuring Social Distance”,Journal of Applied Sociology.
Démurger S,Gurgand M,Li S,et al. Migrants as Second-class Works in Urban Chin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9,37(4).
王春超、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潘垣、程名望:《农民工就业满意度与市民化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14年第4期。
王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8。
《中国行政管理》编辑部:《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1期。
迟福林:《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2期。
任保平、文丰安:《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判断标准、决定因素与实现途径》,《改革》2018年第4期。
杨增凡:《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研究》,《中州学刊》2018年第8期。
黄南:《探索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群众》2018年第7期。
李国平、宋昌耀:《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改革》2018年第4期。
蓝枫:《坚持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城乡建设》2018年第6期。
景治中、周加来:《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1期。
王立平:《关于打造合肥市核心竞争力的思考》,《华东经济管理》2004年第5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课题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王建国主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8。
王建国主编《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王建国等:《质量并重:放大城镇化的聚合效应》,《河南日报》2018年3月12日。
袁新国、陆东晓:《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品位塑造方式——从市民眼中的宁波说起》,《建筑与文化》2011年第4期。
谢禄生:《城市品位的内涵及塑造》,《河北城市研究》2011年第8期。
王红艳:《治理之道: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人民日报》2016年5月3日。
卢新华、梁嘉欣:《提升城市品位的思考——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范丽娟、邢军:《以文化提升安徽城市品位》,《中国城市报》2018年8月13日。
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
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河南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河南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河南城市发展报告》,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fx/qsfx/ztfx/article4265499d501b451d90b01fcec7ac87c6.html,2018年11月27日。
河南省统计局:《“十二五”时期河南人口发展报告》,http://www.ha.stats.gov.cn/sitesources/hntj/page_pc/tjfw/tjfx/qsfx/ztfx/article34d3ed67e0e04e99ae1d973c5e4a6cdd.html,2018年11月27日。
张海东、杜平:《从新社会阶层的崛起看社会治理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郑秀芹、毛维国:《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与阶层分析方法的价值》,《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年第4期。
邴正、蔡禾、洪大用、雷洪、李培林、李强、王思斌、张文宏、周晓虹:《“转型与发展:中国社会建设四十年”笔谈》,《社会》2018年第6期。
娄永红:《扩大昆明市中等收入阶层的必要性和对策研究》,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周永烽、朱宏洲、于会卿:《亦工亦农成过往 平等就业待实现——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报告》,《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3年第2期。
王沛栋:《河南构建多元社会治理结构的思路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2期。
屠启宇、苏宁、张剑涛:《国际城市发展报告》,《上海城市规划》2012年第3期。
尹丽:《青岛社会变迁与社会流动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胡联合、胡鞍钢:《中产阶层:“稳定器”还是相反或其他——西方关于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的研究综述及其启示》,《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徐建华、陈承明、安翔:《对中等收入的界定研究》,《上海统计》2003年第8期。
秋石:《如何认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求是》2002年第14期。
白杨:《社会分层理论与中国城市的类中间阶层》,《东方论坛》2002年第3期。
谭勇:《百城“提质”文明“花开”》,《河南日报》2019年1月3日。
金家厚:《城市文明的衡量维度与发展取向——以上海市为例》,《城市问题》2010年第10期。
彭丽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文史博览》2015年第6期。
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简报》2018年第2期,http://hen.wenming.cn/wmwj/201810/t20181031_4880950.html。
龚红、孙文晓、霍雯:《老年人力资本特征对其再就业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8期。
郑研:《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素质提升的策略研究》,《社区教育》2016年第3期。
都阳、蔡昉、屈小博、程杰:《延续中国奇迹:从户籍制度改革中收获红利》,《经济研究》2014年第8期。
颜咏华、郭志仪:《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
张威:《我国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理论学刊》2017年第5期。
任丽霞、孙焕章:《优化河北营商环境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现代经济信息》2018年第4期。
娄成武、张国勇:《治理视阈下的营商环境:内在逻辑与构建思路》《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张国勇、娄成武:《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营商环境优化研究——以辽宁省为例》,《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迟福林:《以完善公平竞争营商环境为重点的市场监管变革》,《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7年第9期。
姚华:《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当代广西》2018年第19期。
王小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车湘辉:《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中国市场》2013年第36期。
郭小燕:《河南县域经济的形势和任务》,《开放导报》2014年第2期。
生秀东:《大力发展河南县域经济研究》,《河南城市发展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吴海峰等:《新时期推进河南省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72期。
乔依德:《优化基础设施投融资须创新财政机制》,《第一财经日报》2019年1月17日。
范川、王晓东:《创新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浙江经济》2018年第9期。
于宏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学习》2018年第19期。
刘家宏、付潇然、王浩:《新形势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思路解析》,《给水排水》2018年第S2期。
胡超:《分析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要点》,《建设科技》2018年第4期。
黄艳、张睿:《新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PPP融资模式探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年第12期。
徐承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式思考》,《科技经济导刊》2018年第18期。
胡志林:《浅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市场》2018年第24期。
兀云飞:《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与对策》,《居舍》2018年第14期。
刘伟:《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金融经济》2009年第18期。
唐晓阳、代凯:《共享发展视域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岭南学刊》2017年第3期。
刘士林:《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中国城市报》201年第7期。
高汝仕:《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特征》,《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2期。
宗海勇:《空间社会学视阈下城乡空间关系演进研究》,《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吴正金:《对优化公共服务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0期。
俞可平等:《中国的治理变迁(1978~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俞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实质、体系特征与时代意义》,《中国环境报》2018年6月15日。
史玉:《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现代化》,《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王丛霞:《美丽中国建设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要》,《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0期。
彭俊杰:《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筑牢生态屏障》,《河南日报》2017年5月24日。
张占仓:《绿色发展:破解掣肘 绘就美丽未来》,《河南日报》2016年7月6日。
韩鹏:《生态文明视阈中河南省生态补偿问题与对策研究》,《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赵斌、骆逸、赵亮:《城市“语迹”——关于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的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8年第8期。
梁兴辉、熊荡、姜明雪:《中国县级市聚集经济效应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年第1期。
闫坤、鲍曙光:《经济新常态下振兴县域经济的新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环境保护》2018年第7期。
范楠楠、虞阳:《重启县级市设置:深层难题及其治理策略》,《社会科学》2017年第7期。
曾祥华:《县级城市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探讨》,《消费导刊》2018年第16期。
李肇娥、郭鹏、吴鹏等:《现代田园城市总体城市设计——西咸新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规划实践》,《城市规划》2014年第6期。
张弛:《法定规划体系下目标导向的城市设计管控——以英国为例》,《上海城市规划》2017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雷仲敏、康俊杰:《城市首位度评价: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4期。
高洁、伍笛笛、蓝泽兵:《基于城市首位度理论的成都“首位城市”发展研究》,《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王琛、黄凯悦:《城市首位度分析及相关对策》,《北方经贸》2016年第4期。
陈维民、雷仲敏、康俊杰:《青岛城市首位度评估分析及相关对策》,《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何利:《中国省会城市首位度结构特征研究——基于经济分布的实证分析》,《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年第6期。
董学彦:《转型发展的“许昌样本”》,《河南日报》2017年4月24日。
董学彦、王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许昌样板”》,《河南日报》2018年11月22日。
《2018年许昌市政府工作报告》,http://www.xuchang.gov.cn/。
何龙斌、李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机理与边缘地区接受辐射的实现条件》,《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
杨婷:《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研究》,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8。
王海江、苗长虹、乔旭宁:《中国公路交通联系的空间结构解析——兼论与贫困地区空间关系》,《经济地理》2018年第5期。
周德才、谢尧、卢晓勇:《基于引力模型视角下的“昌九一体化”实证分析》,《现代城市研究》2015年第5期。
韦瑞:《漯河市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发展探究》,《价值工程》2018年第34期。
胡召华、杨甲华、陈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第17期。
张修玉、植江瑜、汪中洋等;《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方法与思路》,《城乡规划》2018年第2期。
辛宏斌:《锦州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研究》,《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年第2期。
曾晓东:《立足于治着眼于防 以治促防综合治理》,《环境保护》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