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图书
Studies in Transmutation of Marriage Culture in Beijing(1949-1966)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改革是以婚姻为主线进行的,涉及家庭关系等诸多层面。本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北京市不同职业群体择偶模式的分析,阐述该地区婚姻文化的嬗变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民众从服从家庭权威向服从国家权威过渡;二是家庭内部权力从家长到个体成员的转移;三是男女两性的社会权益和婚姻权益从不平等逐渐趋向于平等;四是人们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变迁反映人性的自我完善过程。
相关信息
总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界定
1.北京市
(1)北京市区域的界定
(2)北京市的人口构成
2.时间界定
3.婚姻
4.婚姻制度
5.婚姻文化
三 学术史回顾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1)著作类
(2)论文类
四 资料介绍
1.档案、方志
2.报纸、杂志
3.回忆录、传记
4.文学作品、电影、戏剧
5.口述史料
6.文集
7.研究论著
五 理论与方法
六 研究框架
七 难点与创新点
1.难点
2.创新点
第一章 晚清、民国时期北京的婚姻状况
第一节 晚清时期北京的婚姻状况
一 晚清时期北京婚姻制度的特点
二 维新思想家的婚姻主张
三 晚清时期的婚礼
1.汉俗婚礼
2.满俗婚礼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北京的婚姻状况
一 婚姻制度的改革
二 新社会阶层*对传统婚姻的抨击和修正
三 民国时期的婚礼
1.旧式婚礼的改革
2.新式婚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一 苏联的婚姻立法内容
二 革命根据地婚姻立法内容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布
二 《婚姻法》的实施
1.《婚姻法》颁布以来的各项婚姻法规
2.《婚姻法》的宣传
三 成效与问题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初步实施
一 《婚姻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 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委员会的建立
三 检查和处理情况
四 宣传形式与方法
五 成效与问题
1.成效
2.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1953年“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一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前的准备
二 “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开展
1.试点工作的开展
2.宣传工作的开展
3.宣传内容
4.宣传形式
5.工作方式的特点
三 成效与问题
1.成效
2.运动中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择偶的社会模式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择偶模式
一 不同群体择偶模式的比较
1.不同群体的择偶标准
2.男女配偶的职业对比
二 不同群体择偶标准的特点
1.政治条件左右着人们的婚姻
2.没落行业劳动者择偶困难
3.男女有着不同的择偶标准
4.首都特殊的魅力使得北京市异质性成分逐渐增多
5.贞操观念仍然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
6.涉外婚姻困难重重
三 新时期择偶模式的原因分析
1.男女在本群体内寻找配偶的原因分析
2.一定阈限内流动的男高女低择偶模式的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不同婚龄的择偶模式
一 不同历史阶段的婚龄状况
1.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婚龄状况
2.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婚龄状况
二 男女配偶的婚龄差
三 婚龄与职业的关系
四 民众的早婚现象以及国家对晚婚的提倡
1.民众的早婚现象
2.国家对晚婚的引导和提倡
第三节 不同文化程度的择偶模式
一 婚配男女的文化程度概况
二 文化程度“差额”
三 传统婚恋模式的变异
第四节 择偶的政治取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婚姻的确立方式
第一节 恋爱的经历和特征
一 初恋年龄
二 恋爱的场所和方式
1.公园、动物园、大街、饭馆、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
2.电影院*、舞厅、礼堂等娱乐场所
3.家里、单身宿舍
4.其他方式
三 约会的频度和恋爱时长
1.约会的频率
2.恋爱时长
四 初恋成功率
第二节 婚姻结合的途径
一 包办婚姻
二 介绍婚姻
1.介绍人的来历
2.介绍人角色的转变
3.介绍人的介绍依据
4.介绍人的作用
三 自由婚姻
第三节 恋爱中的迷茫与困惑
一 个人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1.把恋爱建立在生理需要上
2.把恋爱建立在物质基础上
3.无法妥善处理恋爱与工作和学习的关系
4.强制性的恋爱
5.无法正确面对失恋
二 国家/社会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1.组织对恋爱的态度
2.社会舆论
第四节 国家倡导的恋爱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冲突下的婚礼仪式
第一节 国家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一 对彩礼的批判
1.彩礼在婚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彩礼的内容
3.国家对彩礼的批判
二 国家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第二节 婚礼时间的选择
一 婚礼日期的选择规律
二 个体对结婚日期的选择
1.在星期日举办婚礼的人数比较多
2.人们不再严格遵循以往请算命先生选个“吉日”举办婚礼的风俗
3.有的人选定在“五一”“十一”、元旦等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结婚
第三节 新时期下的婚礼仪式
一 茶话会形式的婚礼
二 农村的新式婚礼
三 集体婚礼
四 家庭举办的简约婚礼
五 旅行结婚
第四节 婚礼文化的生活化
一 婚礼中的食品
二 婚礼上的穿着打扮
三 婚礼中的运输工具
第五节 婚姻文化中的社会网络
一 婚礼参与者的社会网络
1.婚礼参与者
2.婚礼中收到的礼物
二 婚后的居住模式形成的社会网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婚姻的变异
第一节 离婚申诉理由
一 离婚申诉理由的定量分析
二 离婚申诉理由的定性分析
1.由于女方经济地位和独立意识强化而导致离婚
2.因遭受虐待而离婚
3.婚前缺乏足够了解而导致离婚
4.以纯粹获取利益为目而导致离婚
5.因“第三者”导致离婚
6.因女方劳动职业导致离婚
7.因经济问题而导致离婚
8.因家庭纠纷而导致离婚
9.因政治问题而导致离婚
10.婚后生活的现实与期望不同步而导致离婚
11.夫妻角色期望失调而离婚
第二节 社会阶层特征与离婚率
一 职业状况与离婚率
二 文化程度与离婚率
第三节 婚姻基础与离婚率
一 离婚申请者年龄与离婚率
二 初婚年龄与离婚率
三 婚后年数与离婚率
四 婚姻结合方式与离婚率
第四节 离婚案件的处理
一 处理离婚的方式
二 离婚案例解析
1.民政局处理的离婚案件
2.法院处理的离婚案件
三 执法机构处理离婚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国家对离婚问题的教育和引导
一 号召妇女自强自立
二 批评了对婚姻家庭不负责任的轻率离婚行为
三 夫妻之间应经常进行同志式的批评与帮助
四 突出了婚姻的阶级性
五 离婚以是否违反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标准来衡量
第六节 再婚和复婚
一 再婚者的基本情况
二 寡妇再嫁
1.寡妇再嫁所遇到的情况
2.国家对寡妇再嫁的支持与宣传
三 复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评价及启示
第一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评价
一 婚姻文化变化中的权力转移
1.民众从服从家庭权威向服从国家权威过渡
2.家庭内部权力从家长到个体成员的转移
二 男女两性的权益逐渐趋向于平等
三 婚姻文化的动态特性
四 婚姻文化的变迁反映了人性自我完善的进程
第二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启示
一 规范性社会文化的形成
二 规范性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
三 规范性婚姻文化的良性构建
1.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
2.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婚姻历程的人予以阶段性婚姻教育
3.树立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后记
编委会
康有为:《大同书》,中华书局,1956。
《康有为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谭嗣同全集》(增订本)下册,中华书局,1981。
《严复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6。
杨立新主编《大清民律草案·民国民律草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编《中国妇女运动史》,春秋出版社,1989。
北京市档案馆相关档案、朝阳区档案馆相关档案、崇文区档案馆相关档案(现藏于东城区档案馆)、东城区档案馆相关档案、丰台区档案馆相关档案、海淀区档案馆相关档案、门头沟区档案馆相关档案、石景山区档案馆相关档案、西城区档案馆相关档案、宣武区档案馆相关档案(现藏于西城区档案馆)
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综合卷·人口志》,北京出版社,2004。
报纸:《北京日报》(1952.10.1~1966.5.16)、《人民日报》(1949.1.31~1966.5.16)、《中国青年报》(1951.4.27~1966.5.16)、《清议报》(1901)、《天义报》(1907)。
杂志:《北京工人》(1950.5~1966.5)、《北京妇女》(1949.11~1952.4)、《新华月报》(1953.3)、《中国妇女》(1949.7~1966.5)、《人民画报》(1953)。
梁景和主编《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梁景和主编《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二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梁景和主编《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第三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白国琴编著《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旧婚丧嫁娶到新礼仪风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蔡畅、邓颖超、康克清妇女解放问题文选》,人民出版社,1988。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
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陈友华:《中国和欧盟婚姻市场透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定宜庄:《满族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戴可景译,商务印书馆,2001。
房绍坤、范李瑛、张洪波编著《婚姻家庭与继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劳动工资料1949~1985》,中国统计出版社,1987。
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高洪兴:《黄石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顾鉴堂、顾鸣堂:《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商务印书馆,1996。
黄传会:《天下婚姻:共和国三部婚姻法纪事》,文汇出版社,2004。
河南省民主妇女联合会宣传部编《如何正确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1955。
何勤华、殷萧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吉国秀:《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金受申:《金受申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刘宝驹:《社会变迁中的家庭——当代中国城市家庭研究》,巴蜀书社,2006。
刘创楚、杨庆堃:《中国社会:从不变到巨变》,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2001。
梁景和:《近代中国陋俗文化嬗变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嬗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梁景和主编《社会生活探索》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梁景和主编《社会生活探索》第二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梁景和主编《社会生活探索》第三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梁景和主编《社会生活探索》第四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梁景和主编《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梁景和主编《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梁景和主编《婚姻·家庭·性别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梁景和主编《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梁景和主编《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思想交汇》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华夏出版社,2002。
林语堂:《京华烟云》(上),作家出版社,1995。
李立志:《变迁与重建——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李劭南:《当代北京婚恋史话》,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
李秀华:《婚姻家庭妇女法律地位实证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李煜、徐安琪:《婚姻市场中的青年择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刘文明、刘宇编著《性生活与社会规范:社会变迁与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马起:《中国革命与婚姻家庭》,辽宁人民出版社,1959。
马守良主编《大转折时期的社会心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孟韶华等:《中国婚姻与婚姻管理史》,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
潘允康主编《中国城市婚姻与家庭》,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彭国亮主编《民生记忆六十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苏冰、魏林:《中国婚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沈崇麟、杨善华主编《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沙莲香:《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孙淑敏:《农民的择偶形态——对西北赵村的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孙晓:《中国婚姻小史》,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
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修订本),新星出版社,2006。
杨继绳:《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最新修订本),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阎云祥:《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李放春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巫昌祯:《婚姻家庭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巫昌祯:《我与婚姻法》,法律出版社,2001。
吴德清:《当代中国离婚现状及发展趋势》,文物出版社,1999。
巫昌祯、夏吟兰:《婚姻法执行状况调查》,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王家福法学研究与法学教学六十周年暨八十寿辰庆贺文集》,法律出版社,2010。
王丽萍主编《婚姻家庭继承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吴诗池、李秀治:《中国人的婚姻观与婚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新宇:《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婚姻家庭变动:20世纪30~90年代的冀南农村》,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肖爱树:《20世纪中国婚姻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谢振民编著《中华民国立法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赵超构:《延安一月》,上海书店,1992。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周建国:《紧缩圈层结构论——一项中国人际关系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6。
祝瑞开主编《中国婚姻家庭史》,学林出版社,1999。
张一兵、郎太岩:《中国婚姻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张希坡:《中国婚姻立法史》,人民出版社,2004。
张志永:《婚姻制度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1950~1956年河北省婚姻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刘新平:《百年时尚婚姻中国》,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
Alford,William P.,
Croll,Elsabeth Joan,
Davis,Deborah and Harrdll,Steven.,
Freedman Maurice.,
Leach,E.R.,
Link,Perry,Madsen,Richard and Pickowicz,Paul G.eds.,
Neil J.Diaman,
Wolf,Arthur P.ed.,
Yang,Mayfair Mei-hui,
〔德〕罗梅君:《北京的生育婚姻和丧葬——19世纪至当代的民间文化和上层文化》,王燕生等译,中华书局,2001。
〔法〕安·比尔基埃等:《家庭史》第一卷,袁书仁等译,三联书店,1998。
〔法〕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刘小幸、李彬译,商务印书馆1992。
〔美〕巴巴拉·安德森:《北京婚姻、家庭与妇女地位研究》,王树新、张坚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美〕尼姆·韦尔斯:《红色中国内幕》,马庆军、万高潮译,华文出版社,1991。
〔美〕史蒂文·达克:《日常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姜学清译,李德明校,上海三联书店,2005。
〔英〕埃德蒙·利奇:《文化与交流》,郭凡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艾华:《中国的女性与性相——1949年以来的性别话语》,施施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英〕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英〕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崔兰萍:《陕甘宁边区婚姻制度改革探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蔡华:《婚姻制度是人类生存的绝对必要条件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龚义江:《几个传统剧目中的婚姻与爱情问题》,《上海戏剧》1961年第10期。
黄桂琴、张志永:《建国初期婚姻制度改革研究》,《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贾鉴:《郭小川50年代叙事诗中的革命与恋爱》,《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吉国秀:《文献、田野与自我: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方法论的反思——以〈婚姻仪礼变迁与社会网络重建〉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3期。
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若建:《大跃进与困难时期的家庭、婚姻与生育研究》,《开放时代》2000年第5期。
李勤友:《休闲体育: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追求》,《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李秀清《新中国婚姻法的成长与苏联模式的影响》,《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刘鹏:《老北京的婚姻风俗》,《北京档案》2008年第11期。
陆子奇:《 关于当前婚姻财礼的性质及处理原则的探讨》,《法学》1957年第5期。
马起:《婚姻和家庭在历史上的演变》,《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56年第4期。
孟艳玲:《妇女·信仰·婚姻——从妇女神学角度探讨妇女面临的婚姻挑战》,《金陵神学志》2003年第2期。
〔美〕迈克尔·赫茨费尔德:《人类学:付诸实践的理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第3期。
庆格勒图:《建国初期绥远地区贯彻婚姻法运动》,《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第2期。
秦燕:《陕甘宁边区婚姻法规变动及其启示》,《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4期。
人大一分校婚姻问题调查组(尹石执笔):《北京工人恋爱、婚姻情况抽样调查简述》,《道德与文明》1983年第1期。
孙宝俊、高海萍:《观念的博弈——对1950~1953年我国婚姻法贯彻活动的历史考察》,《法学与法制建设》2007年第2期。
涂兵兰:《从婚礼仪式用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巫昌祯:《中国婚姻家庭法学四十年》(上、下),《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89年第4、5期。
肖爱树:《建国初期妇女因婚姻问题自杀和被杀现象研究》,《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
姚周辉:《论传统婚礼习俗中的性别歧视》,《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徐安琪:《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6期。
徐莉:《试论婚礼服饰的变迁》,《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郑长兴、上官绪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对我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民间婚姻礼俗》,《民国档案》1994年第3期。
张蕾:《满汉传统婚礼习俗的研究》,《才智》2010年第11期。
周云富:《略论城乡婚姻礼俗的演变与改革》,《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4期。
杜晓光:《论“红色经典”中的爱情叙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
甘琳琳:《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偏好及其影响因素》,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2007。
葛世涛:《新婚姻法于建国初期妇女婚姻家庭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2006。
黄东:《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2。
胡姝昀:《中国传统婚礼中吉祥话的顺应性研究》,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6。
贾大正:《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6—1966)》,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
李二苓:《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
李兴峰:《新中国初期北京地区家庭关系与家庭教育研究(1949—1966)》,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
李亚娟:《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历史系,2003。
罗慧林:《论解放区小说的爱情叙事》,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2004。
刘芳波:《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 》,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历史系,2009。
王增文:《百花时代.短暂的激情与永久的规则》,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09。
王宗燕:《50年代小说中的婚恋书写》,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历史系,2010。
王歌雅:《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历史系,2006。
文齐贤:《中国传统贞节观的嬗变与当代婚姻道德》,硕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历史系,2009。
姚立迎:《新中国十七年婚姻文化嬗变研究(1949~1966)》,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7。
姚红梅:《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若干问题探讨》,硕士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06。
张丽华:《择偶观与青年婚姻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2010。
张翼:《“革命+恋爱”再解读》,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历史系,2003。
周进:《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
戴煌:《九死一生——我的“右派”历程》,学林出版社,2000。
窦忠如:《梁思成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谷斯涌:《两代悲歌——陈布雷和他的女儿陈琏》,团结出版社,2006。
黄新原:《真情如歌——五十年代的中国往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李敏:《我的父亲毛泽东》,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第271页
李淑贤忆述,王庆祥撰写《我的丈夫溥仪》,东方出版社,1999。
沈美娟:《我的父亲沈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邵绡红:《我的爸爸邵洵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阎宇:《我的爸爸阎肃》,团结出版社,2007。
万耀球:《滚爬血腥路——忆我贱民平民人生》,香港,五七出版公司,2009。
郑必俊、陶洁主编《中国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张海惠:《一天又一天——六七十年代北京人生活素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赵青:《我和爹爹赵丹》,昆仑出版社,1998。
郑闻慧:《炎黄痴子——回忆我的丈夫黄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第41页
赵鑫珊:《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周一良:《钻石婚杂忆》,三联书店,2002。
东北戏曲研究院集体编剧《小女婿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儿女亲事》,《中国经典老电影·流金岁月·珍藏版》,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7。
郭宝昌:《大宅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郭小川著,郭晓蕙、郭小林整理《郭小川1957年日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罗点点:《红色家族档案——罗瑞卿女儿的点点记忆》,南海出版公司,1999。
《刘巧儿》,《中国经典老电影·流金岁月·珍藏版 》,福建省音像出版社,2007。
李文元:《婚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李準:《李双双小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
《劳工之爱情》,《中国早期经典电影1905—1955》,福建音像出版社
柳青:《创业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马烽、西戎:《结婚》,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王蒙:《恋爱的季节》,《王蒙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叶童、朗月:《激荡的情史——1949~1999中国的婚恋》,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燕秋:《我嫁给了烈士遗孤》,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
岩岩:《倾听名人之后的讲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张策:《无悔追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赵树理:《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华夏出版社,2008。
《1950年〈婚姻法〉与婚姻家庭法学研究》,http://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2790。
《大清律例》,http://eshuba.com/soft/30676.htm。
洪君彦:《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离婚前后》,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629/21/697426_130442412.shtml。
毛信真:《透视围城——婚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http://bbs.cenet.org.cn/html/board92523/topic8342.htm。
《社会决定论》http://baike.baidu.com/view/2549276.htm。
张志永:《1950年代初期中共干部婚姻问题初探》,http://hi.baidu.com/%B4%F3%D1%A9/blog/item/9b19b7cabc25d187c9176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