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图书
Social Change in China: Retrospet and Thinking of 60 Years
[内容简介]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也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30年。这3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巨变的30年。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的学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同时也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学努力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挑战,研究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规律,探讨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机制,探索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理论和实践道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使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创新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迈向繁荣的中国社会学
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欢迎词
主编后记
一 一等奖论文
社会学定量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以社会互动效应研究为例
一 引言
二 内生性问题的来源
(一)一般性遗漏变量偏误
(二)自选择偏误
(三)样本选择偏误
(四)联立性偏误
三 模型识别的策略选择
(一)解决遗漏变量偏误
(二)解决自选择偏误
(三)解决样本选择偏误
(四)解决联立性偏误和映射问题
四 结语
怨恨与承认
一 怨恨的现象学特征
二 怨恨与现代性状况
三 怨恨的社会学分析
四 当前中国社会中怨恨的主要成因
双重边缘性与个体化策略
一 代耕农——农民进城的另外一个途径
二 种菜的故事
三 卖菜的故事
四 收租及征地的故事
五 结论与讨论
城市贫困人口的个人特征对社会支持网模式的影响
一 研究主题和文献回顾
二 基本变量、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一)基本变量及操作化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三 研究结果
四 总结与讨论
制度创新、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
一 制度、市场与农村发展
二 农村市场发展需要何种制度创新
三 如何创新农村市场制度
四 小结
信息化时代如何养老
一 走向老年社会的中国城市
(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1.何谓人口老龄化
2.老龄化十年
3.不容乐观的未来
(二)难以满足的养老需求
1.现有养老方式的缺陷
(1)家庭赡养能力严重下降
(2)机构养老能力严重不足
(3)邻里社区养老存在局限性
(4)市场化养老方式存在若干隐患
2.难以满足的养老需求
(1)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2)重大的养老缺口
(三)中国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 为养老难题破局
(一)社区:一个独特场域
(二)信息化:一种有效手段
(三)信息化支撑下的社区居家养老:一种可能的养老方式
(1)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2)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联通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
三 社区信息化支撑下的为老协同服务
(一)信息化支撑下的服务流程重组
(二)信息化支撑下的服务联动与组织联动
四 融合多种形式、针对不同需求的新型为老服务模式
(一)一键式的服务模式
(二)综合式的服务内容
(三)多元化的服务对象
(四)以社区信息平台作支撑的多元化为老服务模式
家庭背景、体制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的代际传承(1978~1996年)*
一 引言
二 市场转型与中国农村精英流动
三 社会变革与精英的代际传承:一个文化的视角
四 数据、变量和方法
五 结果分析
(一)进入工薪职业类型
(二)进入私营企业主或个体职业类型
(三)进入农村干部职业
六 总结与讨论
白头偕老:新世纪的神话?*
一 研究背景
二 资料和方法
三 研究结果
(一)理想:白头偕老依然为大多数人所向往
(二)信念:幸福婚姻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被广泛认同
(三)原则:“婚外性”和“一夜情”受唾弃
(四)承诺:众多被访者表示尽力固守“围城”
(五)现状:高稳定的婚姻依然是当前社会的主流
1.从双方的离异意向和离异可能性看
2.从离婚率的国际比较看
3.从对目前的婚姻关系满意度看
(六)分析:终身婚姻价值的正向意义
四 小结和启示
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
一 小趋势:耽美现象
二 弱势的主体性张扬:已有的解释
三 大众文化潮流中的乌托邦冲动:对耽美的理解
四 同人女:想象的共同体
五 粉丝群体:女性化的组织
六 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
二 二等奖论文
中国社会问题研究主题的历史回顾
一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抽样框Ⅰ——通过摘要中的关键词筛选
抽样框Ⅱ——根据题目筛选
抽样框Ⅲ——确定研究最为集中的十类“社会问题”
二 结构型社会问题
(一)贫困研究
1.贫困原因的解释
2.贫困(线)的标准
3.贫困的应对对策
(二)户籍研究
(三)腐败研究
三 变迁型社会问题
(一)移民研究
(二)下岗研究
(三)流动人口研究
四 偏差行为型社会问题
五 相关的统计结论
(一)从时间上看
(二)从学术影响上来看
(三)从作者单位上来看
结构之外的社会:事件的社会学意味
一 社会学如何把握社会
二 结构化的社会观
三 结构的吊诡与事件的可能
四 迈向事件化的社会观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离”
一 相关研究背景回顾
二 福州市外来工子女就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公办学校就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2.民办外来工子女学校就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两种就学模式的差别与外来工子女的未来
三 总结与讨论
流动的樊篱与樊篱的流动
一 西方代际流动研究的指向:流动的樊篱
(一)“地位获得”范式
(二)“阶层流动”范式
二 代际流动问题在中国:社会樊篱的流动
三 数据上的支持:扩展UNIDIFF模型
(一)数据
(二)模型设定
1.条件独立模型:樊篱根本不存在
2.关联效应不变模型:樊篱存在,但不变动
3.UNIDIFF模型:樊篱存在,强度有变化,但樊篱布局不变化
4.扩展的UNIDIFF模型:樊篱存在,而且在强度变动的同时,樊篱布局也在变动
(三)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
(四)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解释
四 讨论:理论与方法上的反思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害救助中的社会政策反思
一 分析架构
二 社会—经济保障维度:宏观整体援助与微观分散扶持相结合,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三 社会凝聚维度:政策救助与真情行动相结合,修筑社会关系网络
四 社会包容维度:政策设计保障性与发展性结合,充分维护居民权益
五 社会赋权维度:政策的综合性与单一性相结合,积极加强居民的能力建设
六 政策反思与建议
1.政策对具有独特性的个体需求回应乏力
2.灾区居民能力建设不足,政策对象的社会参与性程度有待提高
3.安置标准的特征性差异,容易形成居民中的不公平感
4.重物质性社区重建轻社会心理性社区重建
5.社区重建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强调不充分
6.过分注重效率与速度,而忽略优先秩序
“谁来照顾?”
导言
文献综述与研究专题
研究方法与数据
调查结果
面谈结果
讨论与结论
婚姻状况与社会融合
一 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三 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方法
四 结果
(一)人口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因素比较
(二)社会融合状况比较
(三)婚姻状况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分析
五 讨论
中俄城市代际流动的比较研究:以上海和彼得堡为例
数据、变量和阶层划分
数据分析结果
绝对流动率
相对流动率(代际关联度)
结论与讨论
组织合法性的二维分析:农民合作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一 前言
二 关于组织合法性的理论探讨
三 永济农民协会的发展过程
(一)调查地点社会经济概况
(二)农民协会的发展历程
1.寨子科技中心——农民技术培训起步(1998~2000年)
2.妇女协会——丰富多彩的妇女文化活动(2001~2003年)
3.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的正式成立(2004~2006年)
四 永济农民协会的组织结构及其业务
(一)农民协会的组织结构
(二)公共服务部门的运作
1.村建理事会
2.富平农村社区发展学校
3.其他公共服务部门
(三)合作经济部门的运作
1.农资连锁店
2.生态园
3.寨子涂料工程股份公司
4.红娘手工艺作坊与手工馍作坊
五 关于农民协会合法性的分析
(一)农民协会的合法化分析
1.首先,我们将从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三个方面来讨论农民协会外部合法性的获得
2.其次,来看农民协会内部合法性的获得
(二)农民协会的合法性不足分析
1.农民协会的内部合法性不足
2.协会外部合法性不足
六 简要结论
1.自发性农民合作组织合法性获得的路径
2.自发性农民合作组织具有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功能特性
3.法律合法性与行政合法性不足是影响自发性农民合作组织外部合法性的主要因素
4.农民合作组织的内部合法性的获得,离不开合作金融
5.自发性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具有公益精神的社区精英的领导和参与
论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和适度普惠
一 多层次的社会福利与社会福利研究定位
二 社会福利视角下的社会需要:回到经典与反思现代
三 多元的社会福利发展道路与本土的经验
四 社会需要是中国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的强大动力
五 需要为本的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战略框架
六 不是结语:中国社会福利转型研究必须回应的问题
“后父权制时代”的中国
一 父权制的理论和中国的理论实践
二 欢欢一家的日常生活
三 从性别和年龄/辈分两个维度讨论家庭内部关系
四 “后父权制”时代的特征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
一 “差序格局”理论的演化
二 信息化条件下的家庭和社区
三 中国数字家庭应用策略
(一)数字家庭发展的基本目标
1.数字家庭的发展应当引导服务深化,惠及千家万户
2.数字家庭的发展应当发掘行业潜力,带动产业发展
3.数字家庭的发展应当推进社区参与,促进社会和谐
(二)数字家庭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数字家庭的应用特征
1.实用性
2.便利性
3.安全性
四 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
(一)社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社区信息化的基本原则
1.惠及居民,服务基层
2.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3.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4.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三)社区信息化的应用特征
1.搭建社区信息平台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基础
2.保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特征
3.关注应用和强调效果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保证
4.消除“数字鸿沟”是推进社区信息化的切入点
五 结束语
师徒关系合同化与劳动政治
一 引子:师徒制的危机
二 解释框架与研究准备:技能养成方式与企业治理机制
三 制度匹配:师徒技能传承有效性与非市场治理机制
四 制度不匹配:师徒技能传承失效与自由市场治理机制
五 师徒合同化结对实践中的劳动政治
六 进一步反思兼及结语
同城化的社会功能分析及社会建设视点
一 前言
二 同城化:一个发展概念的社会学科含义
(一)同城化是一种整合发展规划
(二)同城化是一种城际协作目标
(三)同城化是一种社会生活感受
三 同城化:一种社会行动的正向功能分析
(一)拓展社会发展空间
(二)扩充社会资源享用
(三)统筹社会事业发展
(四)缩小社会心理距离
(五)扩大社会交往范围
四 同城化:一种社会变迁的负面功能评议
(一)社会适应难度增大
(二)社会竞争压力增大
(三)社会分化程度增大
(四)社会管理难度增大
五 同城化:一种城市发展的社会建设视点
(一)加强社会规划,优化同城化的社会功能
(二)制定社会政策,协调同城化的社会利益
(三)发展社会事业,提供同城化的社会福利
(四)重视社会安全,维护同城化的社会秩序
(五)开展社会工作,解决同城化的社会问题
重新思考焦点小组方法
一 从焦点小组实践的经验说起
二 焦点小组方法的基础
三 焦点小组方法的取向和功能
四 焦点小组前的准备
五 焦点小组过程
六 焦点小组的结果
七 研究文本的写作
八 焦点小组中的角色
欧洲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新进展:述行学派
一 述行学派的起源
二 述行学派的方法介绍
1.经济学的述行性
2.述行学派的发展
3.对市场的独特分析
4.行动者—网络理论
三 述行学派的研究领域
1.金融及衍生品市场的研究
2.其他领域的研究
四 述行学派的未来发展方向
1.科学的述行性
2.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泛
3.对风险社会的研究
4.与其他研究方法的结合
深圳社工职业化进程及问题和建议
一 深圳社工职业化及专业化进程
二 深圳社会工作职业化及专业化的要素
1.服务购买
2.职业准入及社工薪酬
3.督导制度
4.监管与评估
三 深圳市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成就
1.深圳社工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2.深圳社工发展的主要成就
四 深圳社工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管理方面的问题
2.购买服务方面的问题
乡镇煤矿农民工工伤困境与利益表达
一 导言
二 G省某乡镇煤矿尘肺病矿工调查概况
三 初步的分析
1.新产业工人的形成与资本的逻辑
2.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与制度冲突
3.农民工的地方性知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动
4.国家、工会和社会支持组织
四 简要的结语
地方身份秩序、住房获得与竞争式地方政府本文曾在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西安)“移民与社会发展论坛”论坛上宣读,陈绍军教授、许佳君教授、朱秀杰博士对文章提出了宝贵建议,在此一并致谢!文责自负。文章曾在《人文杂志》2009年第6期上发表,特此说明。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得到中山大学二期“985工程”、“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市场转型与住房不平等”项目的资助。">*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户籍控制、福利分房与福利式政府
(一)户籍制度的产生与影响:因果分析还是功能分析
(二)户籍制度的确立与城乡居民地方身份秩序的形成
(三)两级财税制度:福利分房与福利式政府
三 户籍弱化、货币买房与竞争式地方政府
(一)市场改革两个变化的后果:竞争式地方政府的显现
(二)选择性接纳移民政策:竞争式地方政府的政治逻辑
(三)住房获得模式变化的结果:从政治控制到经济增长
四 总结与讨论
三 年会综述
2009年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综述
陈云松:《分析社会学:寻求连接微观与宏观的机制性解释》,《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李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95。
王天夫:《社会研究中的因果分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谢宇:《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谢宇:《奥迪斯·邓肯的学术成就:社会科学中用于定量推理的人口学方法》,《社会》2008年第3期。
章奇:《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及其分析方法》,《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Aaronson,D.,1998,“
Ammermüeller,Andreas & J?rn-Steffen Pischke,2006,“
Angrist,Joshua D. & Alan B.Krueger,1999,“Empirical Strategies in Labor Economics” In Orley Ashenfelter & David Card,(eds.)
Angrist,Joshua D. & Victor Lavy,1999,“Using Maimonides’ Rule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raujo,Caridad,Alain de Janvry,& Elisabeth Sadoulet,2004,“
Arcidiaconor,Peter & Nicholson,Sean,2005,“Peer Effects in Medical School”,
Asadullah,Mohammad Niaz & Chaudhury,Nazmul,2008,“Social Interaction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An Instrumental Variables Approach”,
Bayer,P. & S.Ross,2006,“Identify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Effects in the Presence of Sorting:A Neighborhood Effects Application”,NBER Working Paper 12211,Cambridge,United State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ayer,Patrick,Robert McMillan & Kim Rueben,2002,“What Drives Racial Segregation?New Evidence Using Census Microdata”,Working Papers 02-26.
Bentolia,S.,Michelacci,C.,Suarez,J.,2003,“Social Networks and Occupational Choice”,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Centre for Economic Performance,Mimeo.
Berk,Richard A. & Subhash C.Ray,1982,“Selection Biases in Sociological Data”,
Berk,Richard A.,1983,“An Introduction to Sample Selection Bias in Sociological Data”,
Betts,J.R. & A.Zau,2004,“Peer Group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Panel Evidence from Administrative Data”,Unpublished manuscript.
Blalock,1984,“Contextual Effects Model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Bobonis,Gustavo J. & Frederico Finan,2008,“Neighborhood Peer Effects in Secondary School Enrollment Decisions”,Working paper.
Boozer,Michael & Stephen E.Cacciola,2001,“Inside the‘Black Box’of Project Star:Estimation of Peer Effects Using Experimental”,Working Paper.
Bramoullé,Y.,H.Djebbari H. & Fortin B.,2007,“Identification of Peer Effects through Social Networks”,IZA Discussion Paper 2652,Bonn,Germany: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IZA).
Brock,William A. & Durlauf,Steven N.,2001,“
Bushway,S.,Johnson,B.,& Slocum,L.A.,2007,“Is The Magic Still There?The Relevance of the Heckman Two-step Correction for Selection Bias in Criminology”,
Cameron & Trivedi,2005,
Card & Krueger,1996,“School Resources and Student Outcomes: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New Evidence from North and South Carolina”,
Carman,Katherine,& Lei Zhang,2008,“Classroom Peer Effect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a Chinese Middle School”,Unpublished manuscript.
Cason,Timothy N.,& Vai-Lam Mui,1998,“Social Influence in the Sequential Dictator Game”,
Cipollone,Piero & Rosolia,Alfonso,2007,“Social Interactions in High School:Lessons from an Earthquake”,
Clampet-Lundquist,S. & Massey,D.,2008,“Neighborhood Effects on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Moving to Opportunity Experiment.”
Clark,Andrew E. & Youenn Lohéac,2005,“‘It Wasn’t Me,It Was Them!’Social Influence in Risky Behavior by Adolescents”,IZA Discussion Papers 1573,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IZA).
Conley,T.G. & C.R.Udry,2008,“Learning About a New Technology:Pineapple in Ghana”(Sept 2008 Revision),
Contreras,Dante,Diana Kruger,Marcelo Ochoa & Daniela Zapata,2007,“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in the Economic Opportunities of Bolivian Women”,Working paper.
Currie,Janet & Yelowitz,Aaron,2000,“Are Public Housing Projects Good for Kids?”
Cutler,David M & Glaeser,Edward L.,1997,“Are Ghettos Good or Bad?”
Delattre & Sabatie,2007,“Social Capital and Wages: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 of Social Networking’s Effects”,
DiPrete,Thomas A.,& Markus Gangl,2004,“Assessing Bias in the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Rosenbaum Bounds on Matching Estimates and Instrumental Variables with Imperfect Instruments”,
Duflo,Esther & Emmanuel Saez,2003,“The Role of Informat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In Retirement Plan Decisions: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Duncan G.,J.Brooks-Gunn J.,& Klebanov P.K.,1994,“Economic Deprivation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Duncan O.D.,Haller A.O.,Portes A.,1968,“Peer Influences on Aspirations:A Reinterpretation”,
Duncan,G.,Connell,J.,Klebanov,P.,1997,“
Duncan,Greg J.,Elizabeth Clark-Kauffman,& Emily Snell,2004,“Residential Mobility Interventions as Treatments for the Sequelae of Neighborhood Violence”,Working paper,Northwestern University.
Durlauf & Fafchamps,2004,“Social capital”,NBER Working Paper 10485.
Durlauf,Steven N. & Hisatoshi Tanaka,2008,“Understanding Regression Versus Variance Tests For Social Interactions”,
Durlauf,2002,“On the Empirics of social capital”,
Evans W.N.,Oates W.E.,& Schwab R.M.,1992,“Measuring Peer Effects:A Study of Teenage Behavior”,
Falk,Armin & Fischbacher,Urs,2002,“‘Crime’in the Lab-detecting Social Interaction”,
Galibiati,Roberto & Giulio Zanella,2008,“The Social Multiplier of Tax Evasion:Evidence from Italian Audit Data”,Department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Siena 539.
Glaeser,Edward L.Sacerdote,Bruce & Scheinkman,Jose A.,1996,“Crime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Graham,2008,“Identifying Social Interactions Through Conditional Variance Restrictions”,
Grogger,J.,1996,“School Expenditures and Post-schooling Earnings:Evidence from the High School and Beyond”,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78.
Gould,Eric D.,Victor Lavy & M.Daniele Paserman,2005,“Does Immigration Affect the Long-Term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Native’s Quasi-Experimental Evidence”,IZA Discussion Papers 1883.
Halaby,Charles N.,2004,“Panel Models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Theory into Practice”,
Hanushek E.,Kain J.F.,Markman J.M.,Rivkin S.G.,2003,“Does Peer Ability Affect Student Achievement?”
Hanushek,E.,Rivkin,S. & Taylor,L.,1996,“Aggregation and the estimated effects of school resources”,
Harding,D.J.,2003,“Counterfactual Model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The Effect of Neighborhood Poverty on Dropping Out and Teenage Pregnancy”,
Hartmann,W.R.et al.,2008,“Modeling Social Interactions:Identification,Empirical Methods,and Policy Implications”,
Hartmann,Wesley & Taylan Yildiz,2006,“Preferences for Joint Consumption and the.Implications for Targeted Marketing”,Working paper.
Heckman,J.,1976,“The Common Structure of Statistical Models of Truncation,Sample Selection and Limited Dependent Variables and A Simple Estimator for Such Models”,Annal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Measurement 5.
Hedstr?m & Swedberg,1998,
Hedstr?m,Peter,2005,
Hedstr?m,Peter,2008,“
Holland,P.W.,1986,“Statistics and causal inference”,
Hoxby & Weingarth,2005,“Taking Race Out of the Equation:School Reassignment and the Structure of Peer Effects”,Working Paper,Harvard University.
Hoxby,C.M.,2000,“Peer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Learning from Gender and Race Variation”,NBER Working paper.7867.
Hughes,M.R.,1997,“Sample Selection Bias in Analyses of the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Income Inequality Relationship”,
Ichino Andrea & Giovanni Maggi,2000,“Work Environment And Individual Background:Explaining Regional Shirking Differentials In A Large Italian Firm”,
Jacob,B.,2004,“Public Housing,Housing Vouchers & Student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Public Housing Demolitions in Chicago”,
Jencks,C.,Mayer,S.E.,1990,“
Kandel,Denise B.,1978,“Homophily,Selection,and Socialization in Adolescent Friendships”,
Katz,L.,Kling,J.,& Liebman,J.,2001,“A Moving to Opportunity in Boston:Earl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mobility experiment”,
Kawaguchi,Daiji,2004,“Peer effects on substance use among American teenagers.”
Kling,Jeffrey R.,Jeffrey B.Liebman,& Lawrence F.Katz,2007,“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Neighborhood Effects”,
Kling,Jeffrey R.,Jeffrey B.Liebman,Lawrence F.Katz & Lisa Sanbonmatsu.2004,“Moving to Opportunity and Tranquility:Neighborhood Effects on Adult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and Health from a Randomized Housing Voucher Experiment.” mimeographed,Princeton University.
Kling,Jeffrey R.,Jens Ludwig & Lawrence F.Katz,2004,“Neighborhood Effects on Crime for Female and Male Youth: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Housing Mobility Experiment.”
Krauth,Brian,2004,“Peer Effects and Selection Effects on Smoking among Canadian Youth”,
Lavy,Victor,Daniel Paserman & Analia Schlosser,2008,“Inside the Black Box of Ability Peer Effect:Evidence from Variation of Low Achiever in the Classroom”,NBER Working Paper No.14415.
Liebman,J.,L.F.Katz & J.R.Kling,2004,“Beyond Treatment Effects:Estim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ighborhood Poverty and Individual Outcomes in the MTO Experiment”,Princeton University Industrial Relations Section Working Paper No.493.
Lin & Ao,2008,“
Ludwig J.,Duncan G.,& Pinkston J.C.,2005,“Housing Mobility Programs and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Manski,C.,1993,“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ocial effects:the reflection problem.”
Manski,C.,2000,“Economic analysis of social interactions.”
Marsden,Peter & Jeanne Hurlbert,1988,“Social Resources and Mobility Outcomes: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Marsden,Peter V.,2001,“
Maurin,E & Moschion,J.,2009,“The Social Multiplier and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of Mothers.”
McEwan,Patrick J.,2003,“Peer effects on student achievement:evidence from Chile.”
McPherson,Miller.,Lynn Smith-Lovin,& James Cook,2001,“Birds of a Feather: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Moffit,R.,1995,“Selection Bias Adjustment in Treatment-effects Models as a Method of Aggregation”,1995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Moffit.Robert.2001,“
Morgan,Stephen L. & David J.Harding,2006.“Matching Estimators of Causal Effects:Prospects and Pitfal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Sociological Methods and Research 35:3-60.
Morgan,Stephen L. & Christopher Winship,2007,
Morgan,Stephen L.,2001,“Counterfactuals,Causal Effect Heterogeneity,and the Catholic School Effect on Learning”,Sociology of Education 74.
Mouw,Ted,2003,“Social Capital and Finding a Job:Do Contacts Matter?”
Mouw,Ted,2006,“Estimating the Causal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Nair,Harikesh,Puneet Manchanda & Tulikaa Bhatia,2006,“Asymmetric Peer Effects in Physician Prescription Behavior:The Role of Opinion Leaders”,SSRN working paper.
Nan Lin,2004,“
Palloni A.,Massey D.,Ceballos M.,Espinosa K.,Spittel M.,2001,“Social Capital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A Test Using Information on Family Networks”,
Rivkin,Steven & Tiebout Sorting,2001,“Aggregation and the Estimation of Peer Group Effects”,
Rosenbaum,Paul R. & Donald B.Rubin,1983,“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ropensity Score in Observational Studies for Causal Effects”,
Sacerdote,B.,2001,“Peer effects with random assignment:results with Dartmouth roommates”,
Sampson,Robert J.,2008,“Moving to Inequality:Neighborhood Effects and Experiments Meet Social Structure”,
Sanbonmatsu L.,Kling J.R.,Duncan G.J.,Brooks Gunn J.,2006,“Neighborhood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Results From the Moving to Opportunity Experiment”,NBER Working Paper 11909.
Sobel,Michael E.,1996,“An Introduction to Causal Inference”,
Soetevent,A.,2006,“Empiric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s:An Evaluation of the Approaches and Their Results”,
Soetevent,Adriaan R. & Peter Kooreman,2005,“Social Ties within School Classes:The Roles of Gender,Ethnicity,and Having Older Siblings”,
S?rensen,A.,2005,“Social Learning and Health Plan Choice”,
Stolzenberg,R.M.,& Relies,D.A.,1997,“Tools for Intuition about Sample Se-lection Bias and its Correction”,
van der Klaauw & van Ours,2003,“From welfare to work:does the neighborhood matter?” Working paper.
Vigdor,Jacob & Thomas Nechyba,2004,“Peer Effects in Elementary School:Learning from ‘Apparent’Random Assignment”,Unpublished manuscript.
Wegener,B.,1991,“Job Mobility and Social Ties:Social Resources,Prior Job,and Status Attainment”,
Winship,C. & Sobel,M.,2004,“
Winship,C. & Morgan,S.,1999,“The Estimation of Causal Effects from Observational Data”,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5:659-706.
Wooldridge,J.M.,2006,
Wooldridge,J.M.,2002,
Zimmerman,D.,2003,“Peer Effects in Academic Outcomes: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弗林斯:《舍勒的心灵》,张志平、张任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
霍内特:《为承认而斗争》,胡继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孔令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红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倪梁康:《译后记》,载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倪梁康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罗悌伦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a。
舍勒:《价值的颠覆》,罗悌伦、林克、曹卫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b。
汤森、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Bourdieu,Pierre & L.Wacquant,1992,
Nieschtze,Friedrich,2003,
Pye,Lucian,1992,
Rawls,John,1971,
Scheler,Max,1994,
陈国贲:《内地专业人才在香港的社会适应问题及其应对策略》,2008,http://www.cpu.gov.hk/english/documents/new/press/20080601%20HK’s%20Professional%20Immi grants%20from%20Mainland%20China%20and%20their%20Strategies%20of%20Adapta tion.pdf。
陈海真:《代耕农——新农村建设中的“租约农民”——以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为例》,《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S
池子华:《中国“民工潮”的历史考察》,《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过去解释现实》,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4。
——,《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郭伟和:《身份政治:回归社区后的北京市下岗失业职工的生计策略》,《开放时代》2008年第5期。
郭于华:《“道义经济”还是“理性小农”——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读书》2002年第5期。
李秉乾:《都市农业理论问题调查研究》,《都市农业》2000年第10期。
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培林:《村落终结的社会逻辑——羊城村的故事》,《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社会学研究》1996年第4期。
——,《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培林、李炜:《农民工在中国转型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态度》,《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卢晖临:《集体化与农民平均主义心态的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改革中的农村与农民: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马骏:《底层抗争的集体行动逻辑——民工讨薪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
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申群喜、胡波:《珠三角代耕农生存境况及相关问题研究》,《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沈原:《市场、阶级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时宪民:《中国沿海经济中心城市劳动力流动与体制选择——深圳特区流动劳动力管理研究》,《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3期。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程立显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弱者的武器》,何江穗等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农民工是洪水猛兽吗》,《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2期。
陶红军、徐华艳:《都市农业发展浅析——武汉市的实践》,《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王春光:《巴黎的温州人:一个移民群体的跨社会建构行动》,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王汉生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1期。
王毅杰、王微:《国内流动农民研究述评》,《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6期。
袁银传:《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折晓叶:《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
周敏:《唐人街:深具社会经济潜质的华人社区》,商务印书馆,1995。
周晓虹:《流动与城市体验对中国农民现代性的影响》,《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
朱力:《中国民工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Donal B.Cruise O’Brien,Saints and Politicians:Essays in Organization of a Senegalese Peasant Society,
Robert H.Bates,People in Villages:Micro-level Studies in Political Economy,
Walter Barrows,
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边燕杰等:《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开放时代》2005年第4期。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洪小良:《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胡荣:《社会经济地位与网络资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
李汉宗:《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网——以天津为例》,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李培林等:《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民政部:《2005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2006。
张文宏:《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和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Bian,Yanjie,1997,Br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and Job Search in China,
Burt,1992,
Granovetter,1973,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Ruan,Danqing,1993,Social Network in Urban China,Doctorate Dissertation,Columbia University.
Schweizer,Thomas et al.,1998,Person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in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alker et al.,1994,Statistical Models for Social Support Networks,in Wasserman and Galaskiewicz,eds.,
Wellman & Wortley,1990,Different Strokes From Different Folks:Community Ties and Social Support,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06。
仇逸、宋国梵:《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寿命首次突破81岁》,2008,解放网,http://www.jfdaily.com/gb/jfxww/jishibb/node40948/userobject1ai1936402.html。
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余江、黄志强译,中信出版社,2006。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2008。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城乡来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7。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张翼:《我国小康社会前20年就业压力大,后30年养老负担重》,2003,新华网(转载自《半月谈》),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8/25/content_1043533.htm。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对策咨询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问题和建议》,《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第5期。
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中国社会学网,2004。
边燕杰主编《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美国社会学者分析中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蒋勤:《人民公社时期‘钻空式’非农经济与农民谋生理性——以浙东N村为例》,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2006。
李猛:《布迪厄》,载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刘欣:《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理论争辩的焦点和有待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吴晓刚:《“下海”: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转型中的自雇活动与社会分层(1978~1996)》,《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6期。
——,《1993~2000年中国城市的自愿与非自愿就与流动与收入不平等》,《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
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
Allison,Paul,1982,“
——,1984,
Bian,Yanjie,and John R.Logan,1996,“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e of Power: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
Blalock,Hubert,1991,
Blau,Peter M.,1977,
Blossfeld,Hans-Peter and Gotz Rohwer,2002,
Bourdieu,P.,1977,“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pp.487-511 in
——,1997[1983],“The Forms of Capital”,pp.46-58 in
Ganzeboom,Harry B.G.,Paul M.De Graaf,and Peter Robert,1990,“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y on Socialist Ground: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equalities in Hungary”,
Gerber,Theodore P.,and Michael Hout,1998,“More Shock than Therapy:Market Transition,Employment,and Income in Russia,1991-1995”,
Lareau,Annette and Elliot B.Weininger,2003,“Cultural Capit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A Critical Assessment”,
Nee,Victor,1989a,“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1989b,“Peasant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Regulation in China”,pp.169-207 in
——,1991,“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
Oi,Jean C.,1989,
Róna-Tas,ákos,1994,“The First Shall Be Last?Entrepreneurship and Communist Cadre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ocialism”,
Swartz,David,1997,
Szelényi,Iván,1988,
Treiman,Donald J.,(ed.)1998,
Walder,Andrew G.,1996,“Markets and Inequality in Transitional Economies:Toward Testable Theories”,
——,2002a,“Markets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Rural China:Political Advantage in an Expanding Economy”,
——,2002b,“Privatization and Elite Mobility:Rural China,1979-1996”,The Asia/Pacific Research Center(A/PARC),Stanford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http://SPARC.stanford.edu).
——,2003,“Elite Opportunities in Transitional Economy”,
Weber,Max,1968,
Wu,Xiaogang and Yu Xie,2003,“Does Market Pay Off’s Earning Returns to Education in Urban China”,
Wu,Yuxiao,2008,“Cultural Capital,the State,and Educat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1949-1996”,
Zhou,Xueguang,2000,“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家庭论》,王献生、王宇译,商务印书馆,1998。
李银河:《北京市婚姻质量的调查和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夏季卷(香港),1996。
刘爽:《台湾人口婚姻:现状、特点与问题——兼与大陆地区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人口研究》2000年第4期。
潘绥铭、白维廉、王爱丽、劳曼:《当代中国人的性行为和性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唐灿:《中国城乡社会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王聪聪:《离婚率增高与“恐婚族”》,《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8期。
王雪莲:《试论“80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弱化及教育培养对策》,《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徐安琪:《婚姻关系评价:性别差异及其原因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春季卷(香港),2000。
徐安琪、叶文振:《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学术季刊》2002年第4期。
徐蓓:《准新人患“婚前恐惧症”》,2007年4月27日《解放日报》。
伊庆春:《台北地区婚姻调适的一些初步发现》,《国家科学委员会研究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台湾)1991年第1卷第2期。
袁亚愚:《中美城市现代的婚姻和家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曾毅、舒尔茨、王德明:《上海、陕西、河北三省市的离婚分析》,《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
张贵良、雷韬、梁海梅:《婚姻幸福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4期。
张汉湘:《城市的计划生育问题与对策》,《人口与计划生育》2001年第4期。
张杰:《“闪婚”与“啃老”——“80后”理性行为背后的文化逻辑》,《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
赵孟营:《跨入现代之门: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Amato,P.R.,Johnson,D.R.,Booth,A. and Rogers,S.J.,2003,“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arital Quality between 1980 and 2000”,
Amato,P.R. and Rogers,S.J.,1999,“Do Attitudes Toward Divorce Affect Marital Quality?”
Booth,A.,Johnson,D.,White,L. and Edwards,J.,1986,“Divorce and Marital Instability over the Life Course”,
Booth,A. and Edwards,J.,1985,“Age at Marriage and Marital Instability”,
Booth,A. and White,L.,1980,“Thinking About Divorce”,
Canabal,M.E.,1990,“An Economic Approach to Marital Dissolution in Puerto Rico”,
Conger,R.D.,Elder,G.H.,Jr.,Lorenz,F.O.,Conger,K.J.,Simons,R.L.,Whitebeck,L.B.,Huck,S.,& Melby,J.N.,1990,“Linking Economic Hardship to Marital Quality and Instability”,
Gottman,J.M. and Levenson,R.W.,2000,“The Timing of Divorce:Predicting When A Couple Will Divorce over a 14-Year Period”,
Heaton,T.B. and Albrecht,S.L.,1991,“Stable Unhappy Marriages”,
Kwon,Hee-kyung,Rueter,M.A.,Lee,Mi-Sook,Koh,S. and Ok,Sun Wha,2003,“Marital Relationships Following the Korean Economic Crisis:Applying the Family Stress Model”,
Levinger,G.,1976,“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Marital Dissolution”,
Lewis,R.A.,and Spanier,G.B.,1979,Theorizing about the Quality and Stability of Marriage;转引自徐安琪、叶文振,2002,《婚姻质量:婚姻稳定的主要预测指标》,《学术季刊》第4期。
Martin,S.P.,and Parashar,S.,2006,“Women’s Changing Attitudes Toward Divorce,1974-2002:Evidence for An Educational Crossover”,
Martin,T.C.,and Larry L.B.,1989,“Recent Trends in Marital Disruption”,
Norton,R.,1983,“Measuring Marital Quality:A Critical Look at the Dependent Variable”,
Peters,E.H.,1986,“Marriage and Divorce:Informational Constraints and Private Contracting”,
Previti,D.,and Amato,P.R.,2003,“Why Stay Married?Rewards,Barriers,and Marital Stability”,
Scanzoni,J.,2001,“From the Normal Family to Alternate Families to the Quest for Diversity with Interdependence”,
Stack,S.,and Eshleman,J.R.,1998,“Marital status and happiness:A 17-nation study”,
Udry,J.R.,1981,“Marital alternatives and marital disruption”,
Vemer,E.,Coleman,M.,Ganong,L. and Cooper,H.,1989,“Marital Satisfaction in Remarriage:A Meta-Analysis”,
Vinokur,A.D.,Price,R.H.,& Caplan,R.D.,1996,“Hard Times and Hurtful Partners:How Financial Strain Affects Depression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of Unemployed Persons and Their Spouses”,
艾华:《大众传媒中的妇女与性》,载李小江等主编《平等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戴锦华:《可见与不可见: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与女性的电影》,载李小江等主编《主流与边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时候间的第三领域》,见邓正来《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
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中的性、爱和爱欲》,陈永革、汪民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赵旭东、方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李春玲:《城镇的社会阶层分化与性别》,《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第4期。
李静鸥:《浅析耽美作品中的性、爱及其社会基础》,http://www.sexstudy.org/article.php?id=3831。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刘大坤:《公民社会的培育与民主政治的促进——“超女”及其“粉丝”现象解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刘芳鸣:《打造“粉丝经济”,促进“粉丝产业”健康发展》,《经济师》2008年第5期。
刘惠英:《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刘立荣:《“粉丝”受众研究——以“超女粉丝”为例》,天津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鲁哲:《论现代市民社会的城市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吕品:《现代性背景下网络趣缘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建构——以“同人女”群体以及耽美现象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
吕启祥:《梦在红楼之外》,《红楼梦学刊》1996年第2期。
潘建雷:《身份认同政治:研究回顾与思考》,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佩恩、扎莱纳:《小趋势》,刘庸安、贺和风、周艳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任敏:《青少年文化异化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3年第1期。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王燕平、侯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孙鹤:《肥皂剧起源初探》,《安徽文学》2008年第4期。
谭琳、苏珊·萧特、刘惠:《双重外来者的生活——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分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2期。
田旭:《价值观的沦丧抑或是社会文化的缺失——当“耽美”成为一种亚文化的流行指标》,《时代文学》2008年第5期。
佟新、梁萌:《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研究》,《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第2期。
瓦特:《小说的兴起——笛福、理查逊、菲尔丁研究》,高原、董红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王菲:《民主“超女化”与“超女式”民主——自由主义民主与民粹主义民主之辨》,《学海》2007年第5期。
王金玲:《从边缘走向主流:女性/性别社会学的发展(2001~2005)》,《浙江学刊》2006年第6期。
王培君、毕娟:《从“超女”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组织动员方式》,《经济师》2007年第12期。
王萍、刘电芝:《“同人女”现象的分析与思考》,《青年研究》2008年第10期。
王雅:《真人秀与互联网时代的粉丝——超级女声粉丝心理与行为研究》,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7。
吴迪、郑丹丹:《耽美现象背后的女性诉求——一项对耽美作品及同人女的考察(待发表)》,2009。
吴风:《从“超级女声”到“性别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角》,《批评派研究》2006年第4期。
吴玉军:《现代社会与自我认同焦虑》,《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谢玉进:《网络趣缘群体与青少年发展》,《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杨雅:《同人女群体:“耽美”现象背后》,《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7期。
余敏:《青少年亚文化视角下的耽美文化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士论文,2007。
张骋:《“05超女”现象——女权主义对男权主义的挑战》,《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
张宛丽:《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化与性别分层》,《浙江学刊》2004年第6期。
郑丹丹:《弥散的低度不平等——对我国性别分层状况的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钟雪萍:《“女人味”大观:中国大众文化中女性形象和女性话语的培育》,见李小江等主编《主流与边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朱伟珏:《爱与亲密关系:一种社会学的解读》,http://www.xici.net/b6891/d35289257.htm。
Benjamin,W.,The Storyteller,In
Cragin,B.& Simon,W.,1999,The Study of Gender in Culture:Feminist Studies/Culture Studies,In Chafetz,J.S.(ed.)
Radway,J.,1984,
Salmon,C.,& Symons,D.,2004,Slash Fiction and Human Mating Psychology,
Woledge,E.,2005,From Slash to the Mainstream:Female Writers and Gender Blending Men,
陈阿江:《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陈阿江:《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慈勤英:《“文革”、社会转型与剥夺性贫困》,《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2期。
慈勤英:《社会进步与城市贫困概念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5期。
范并思:《当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献分析(1978~1995)》,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费孝通:《对贫困地区发展规模商品经济的几点看法》,《农业现代化研究》1986年第6期。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顾东辉:《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和求职行为——上海的案例研究》,《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顾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郭于华、常爱书:《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一项对下岗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洪大用:《北京市职工失业下岗状况分析》,《新视野》2000年第5期。
洪大用:《失业(下岗)人员家庭与一般家庭生活状况的比较研究》,《中国社会工作》1997年第6期。
江立华:《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
江立华:《中外户籍登记与管理制度的比较——兼谈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景军:《社会学视野内的水库移民工程》,《中国农村观察》1989年第5期。
乐国安:《脑损伤可能导致“道德罗盘”失灵》,《政法学刊》2000年第4期。
李强:《市场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出现原因分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年第3期。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李若建:《城镇户籍价值的显化与淡化过程分析》,《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李若建:《小城镇人口状况与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人口与经济》2002年第4期。
李若建:《关于地方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法规的几点探讨》,《人口学刊》2003年第1期,2003a。
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2003b。
李亚雄:《反腐败与制度创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2期。
梁鸿、程远:《上海下岗问题与对策研究》,《城市问题》1998年第1期。
林闽刚:《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调适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2期,1994a。
林闽刚:《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界定》,《管理现代化》1994年第2期,1994b。
林闽刚:《国外关于贫困程度测量的研究综述》1994年第7期,1994c。
林闽刚:《建立我国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研究》,《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10期。
陆杰华:《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消除贫困研究》,《人口研究》1998年第1期。
陆杰华:《新时期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面临的突出问题及政策建议》,《理论视野》2007年第9期。
陆学艺:《要下决心及早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第18期。
陆学艺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5。
彭希哲、郭秀云:《权利回归与制度重构——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的思考》,《人口研究》2007年第7期。
邱泽奇:《中国乡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尝试》,《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人口研究》2006年第3期。
施国庆:《灾害移民权益保障与政府责任》,《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施国庆、陈阿江:《工程移民中的社会学问题探讨》,《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宋林飞:《城市移民的文化矛盾与社会安全》,《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童星:《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童星、曹海林:《转型社会腐败根源的社会学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童中贤:《反腐败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新探》,《学习论坛》2001年第5期。
王春光:《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王桂新、张蕾、张伊娜:《城市新移民贫困救助和社会保障机制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3期。
王汉生:《再就业政策与下岗职工再就业行为》,《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
夏国美:《卖淫女在想些什么》,《社会》1998年第8期。
夏国美:《吸毒女性的社会心理》,《社会》1999年第9期。
徐琴:《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项公共政策的功能变迁》,《学海》2000年第1期。
杨张乔:《青年自杀的现象与本质》,《青年研究》1991年第8期。
叶嘉国、风笑天:《我国社会学“学派”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界》2000年第1期。
张荆:《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整合与犯罪》,《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3期。
周长城:《腐败: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失范》,《探索与争鸣》1994年第11期。
朱力:《腐败探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朱力:《失业下岗问题的特征、难点与突破》,《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狄玉明译,商务印书馆,1995。
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李强等:《生命的历程——重大社会事件与中国人的生命轨迹》,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洞察》,载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肖瑛:《回到“社会的”社会学》,《社会》2006年第5期。
谢立中:《结构—制度分析,还是过程—事件分析?——从多元话语分析的视角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应星:《略论叙事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运用及其限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Allison,P.A.,1984,
Bauman,Z.,2006,Chasing Elusive Society,
Blossfeld,H.P.,& Rohwer,G.,2002,
Blumer,H.,1954,What is Wrong with Social Theory,
Burawoy,M.,2005,2004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address:For public sociology.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56(2).
Crothers,C.,1996,
Dahrendorf,R.,1968,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Socie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ronzosi,R.,1998,Narrative Analysis-Or Why(And How)Sociologists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Narrative,
Goldthorpe,J.H.,2000,
Gurvitch,G.,1995,On Some Deviatio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Structure,
Mains,D.R.,1993,Narrative’s Moment and Sociology’s Phenomena:Toward a Narrative Sociology,
McCabe,V.,& Balzano,G.J.,1986,
Richardson,L.,1990,Narrative and Sociology,
Seperson,S.B.,1995,What’s Wrong with Sociology?Its Public Image,
Small,A.W.,1895,Static and Dynamic Sociology,
Yamaguchi,K.,1991,
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甘满堂:《城市农民工与转型期中国社会三元结构》,《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公报》,2005年8月3日《中国教育报》。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卢国显:《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李春玲:《断裂与碎片: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李路路:《再生产的延续:制度转型与城市社会分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a。
——,《制度转型与阶层化机制的变迁:从“间接再生产”到“间接与直接再生产”并存》,《社会学研究》2003b年第5期。
——,《再生产与统治:社会流动机制的再思考》,《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李煜:《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Blau,P.M.,& D.O.Duncan,1967,
Erikson,R.,& J.H.Goldthorpe,1992,
Erikson,R.,J.H.Goldthorpe & L.Portocarero,1979,“Intergenerational Class Mobility in Three Western European Societies:England,France and Sweden”,
Featherman D.,F.Jones & R.Hauser,1975,“Assum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in the U.S.:The Case of Occupational Status”,Social Science Research 14.
Grusky,David(ed.)2001,
Hauser,R.M.,1978,“Structural Model of the Mobility Table”,
Walder,A.G.,1995,“Career Mobility and the Communist Political Order”,
Xie,Yu,1992,“The log-multiplicative Layer Effect Model for Comparing Mobility Tables”,
高红、林卡:《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质量理论的引进——论社会质量理论对于中国探索建设和谐社会的道路的意义》,《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
高鉴国:《灾区重建与社区工作模式》,《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国发〔2008〕21号文,《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李菲:《灾民安置与社群重建——都江堰市翔凤桥社区安置点6月4日实地调查与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林卡:《南京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背景资料》,“亚欧社会质量: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赋权的研究路径”《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年10月。
民政部网站,《民政部公告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2009年3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3/20/content_11041873.htm。
唐钧:《南京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背景资料》,“亚欧社会质量:促进社会团结和社会赋权的研究路径”《社会质量和社会建设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
温家宝:《努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2008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中国网,2009年1月13日,“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政策需求调查报告”,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099440_5.htm。《2009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钟开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执行:主要困境和对策建议》,《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12期。
Alan Walker,Draft,The Social Quality Approach-Bridging Asia and Europe,
Rosemary K.Chapin,
Tetsuo Ogawa,Social Quality and its Potential Role for Public Policy Making in P.R.China-Developing Social Quality Indicators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
Brody,E.M.,(2004),
Campbell,R. and B.Ingersoll-Dayton,(2000),“Variations in Family Caregiving in Japan and the U.S”,pp.231-247 in
Chao,P.,(1983),
Coward,R. and J.Dwyer,(1990),“The Association of Gender,Sibling Network Composition,and Patterns of Parent Care by Adult Children”,
Davey,A. and M.Szinovacz,(2008),“Division of Care Among Adult Children”,pp.133-159 in
Fei,X.T.,(1985),“Change in Family Structure:Maintaining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the Elderly”,pp.3-12 in
Finch,J. and J.Mason,(1999),“Obligations of Kinship in Contemporary Britain:Is There normative Agreement?” pp.300-320 in
Finley,N.J.,(1989),“Theories of Family Labor as Applied to 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egiving for Elderly Parents”,
Guberman,N.,Mahen,P.,& Maille,C.,(1992),“Women as Family Caregivers:Why Do They Care?”
Hermalin,A.I.,M.C.Chang,H.S.Lin,M.L.Lee,and M.B.Ofstedal,(1990),
Holzman,D.,(1998),“The Place of Filial Piety in Ancient China”,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1994),
Hong Kong Government,(2003),
Hooyman,N. and J.Gonyea,(1995),
Keating,N.,K.Kerr,S.Warren,M.Grace and D.Wertenberger,(2003),“Who’s the Family in Family Caregiving?” pp.103-123 in
King,A.Y.C.,(1992),
Kwok,H.K.,(2006),“The Son Also Acts as Major Caregiver to Elderly Parents:A Study of the Sandwich Generation in Hong Kong”,
Lam,R.C.,(2006),“Contradiction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and the Actual Performance:A Study of the Caregiving Roles of the Modern Sandwich Generation in Hong Kong”,
Lee,K.M. and H.K.Kwok,(2005),“Differences in Expectations and Patterns of Informal Support for Older Persons in Hong Kong:Modification to Filial Piety”,
Lee,M.K.,(1987),
Lee,P.L.,J.J.Lee,S.H.Yu,S.G.Sun and W.T.Liu.,(2000),“Living Arrangements and Elderly Care:The Case of Hong Kong”,pp.269-296 in
Lee.J.J.,(1999),“Family Care Based on Filial Piety”,
Liu,W.T. and H.Kendig,(2000),“Critical Issues of Caregiving:East-West Dialogue”,pp.1-26 in
Miller,B. and L.Cafasso,(1992),“Gender Differences in Caregiving:Fact or Artifact?”
Moen,P.,J.Robinson and V.Fields,(1994),“Women’s Work and Caregiving Roles:A Life Course Approach.”
Montgomery,R.J. and M.M.Datwyler,(1990),“Women and men in Caregiving Role”,
Morgan,D.H.J.,(2001),“Family Sociology in From The Fringe:The Three‘Economies’of Family Life”,pp.227-248 in
Ng,C.Y.,D.R.Philips and W.K.Lee,(2002),“Persistence and Challenges to Filial Piety and Informal Support of Older Persons in a Modern Chinese Society:A Case Study in Tuen Mun,Hong Kong”,
Ngan,R. and W.Wong,(1995),“Injustice in Family Care of the Chinese Elderly in Hong Kong”,
Piercy,K.,(1998),“Theorizing About Family Caregiving:The Role of Responsibility”,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2008),2008
Qi,Y.,(1999),“The Elder Population and Studies of Aging Chinese in Asia”,pp.9-21 in
Schneider,J.W. and L.Wang,(1994),“Mother Zhang,Children Du,Daughter Rong:A Story of Women and Caregiving from Tianjin”,pp.161-166 in International
Shanas,E.,(1979),“The Family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 Old Age”,
Stein,C.H.,V.A.Wemmerus,M.Ward,M.E.Gaines,A.L.Ferrberg and T.C.Jewell,(1998),“‘Because They’re My Parents’:An Intergenerational Study of Felt Obligation and Parental Caregiving”,
Stone,R.,G.Cafferata,and J.Sangl,(1987),“Caregivers of The Frail Elderly:A National Profile”,
Szinovacz,M. and A.Davey(2007),“Changes in Adult Child Caregiver Networks”,
Walker,A.J.,C.C.Pratt,H.Y.Shin and L.L.Jones,(1989),“Why Daughters Care:Perspectives of Mothers and Daughters in a Caregiving Situation”,pp.199-212 in
Wong,O.M.H.,(2000),“Adult Children and Children-in-Law As Caregivers in Hong Kong”,pp.297-321 in
Wong,O.M.H.,(2005),“Gender and Intimate Caregiving for the Elderly in Hong Kong”
Wong,O.M.H.,B.Chau and S.M.Kung,(2003),“Primary Caregivers:Experiences of Male and Female Adult Children in Providing Care for Elderly Parents”(in Chinese)
Xiong,Y.G.,(1998),“Views of Grown-up Children on Taking Care of Their Elderly Parents”,
Yue,X.D. and S.H.Ng.,(1999),“Filial Obligations and Expectations in China:Current Views from Young and Old People in Beijing”,
Zhan,H.J. and R.J.V.Montgomery,(2003),“Gender and Elder Care in China:The Influence of Filial Piety 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邓大松、胡宏伟:《流动、剥夺、排斥与融合:社会融合与保障权获得》,《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6期,第14~24页。
杜鹏、丁志宏、李兵、周福林:《来京人口的就业、权益保障与社会融合》,《人口研究》2005年第7期,第53~61页。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黄光国:《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黄玉琴:《礼物、生命仪礼和人情圈——以徐家村为例》,《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88~100页。
李树茁、姜全保、伊莎贝尔·阿塔尼、费尔德曼:《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 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4期,第1~7页。
李树茁、任义科、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人口与经济》2008年第2期,第1~8页。
莫丽霞:《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后果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
韦艳、靳小怡、李树茁:《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压力和应对策略研究——基于YC县访谈的发现》,《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5期,第2~12页。
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曾旭晖:《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研究: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个案》,《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3期,第34~38页。
Alwin,D.F.,Converse,P.E.,Martin,S.S.,Living Arrangements and Social Integration,
Barrett,Anne.E.,Social Suppor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Never Married: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Age,
Campbell,K.E.,& Barrett A.Lee,Sources of Personal Neighbor Networks:Social Integration,Need,or Time?
Cumming,Elaine,and William Henry,
Gross,N.,& W.E.Martin,
Hodge,R.W.,Social Integration,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he Socioeconomic Correlates,in
Hudson.V.,Den Boer AM.Bare Branches:The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Asia’s Surplus Male Population.Cambridge,Mars:The MIT Press,2004.
Keith,P.M.,and Andre Nauta,Old and Single in the City and in the Country:Activities of the Unmarried,
Landecker,W.S.,Types of Integration and Their Measurement,
Lofland,Lyn,The “Thereness” of Women:A Selective Review of Urban Sociology,in
Myers,S.M.,Childhood Migrat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Adulthood,
Otto,L.B.Social Integration and the Status-Attainment Process,
Pinquart,M.,Loneliness in Married,Widowed,Divorced,and Never-Married Older,
Scott,R.A.,Deviance,Sanctions,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Small-Scale Societies,
Seccombe,Karen and Ishii-Kuntz,Masako,Gender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Never-Married,
Shanas,Ethel,The Family as a Social Support System in Old Age,
Stafford,Mark C.,and Jack P.Gibbs,Chang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rital integration and Suicide Rates,
Waehler,Charles A.,Selected Rorschach Variables of Never-married Men,
Weiss,R.,Marital Sepa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75.
陆学艺等,2004,《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Blau,Peter M.,and O.D.Duncan,1967,
Featherman,David L.,Frank L.Jones and Robert M.Hauser,1975,“Assumptions of Social Mobility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Case of Occupational Status”,
Featherman,David L. and Robert M.Hauser,1978,
Gerber,Theodore P. and Michael Hout,2004,“Tightening Up:Declining Class Mobility during Russia’s Market Transition”,
Tyree,A.,1973,“Mobility Ratios and Association in Mobility Tables”,
Wu,Xiaogang,and Donald J.Treiman,2006,“Inequality and Equality under a State Socialist Regime: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Xie,Yu,1992,“The Log-Multiplicative Layer Effect Model for Comparing Mobility Tables”,
陈林,2006,《瑞安农协:新型合作化之路》,《人民论坛》第9期。
高丙中,1999,《合法性概念:理解第三部门的兴起》,载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
康晓光,1997,《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研究》,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熠煜,2004,《当代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成因研究》,《人文杂志》第1期。
马丁·瑞夫、理查德·斯科特,1997,《组织合法性的多维分析:制度变迁中的医院生存》载于张永宏编译,2007,《组织社会学的新制度学派》,上海人民出版社。
马克斯·韦伯,2006,《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谢菊,2006,《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10期。
徐家良、孙钰林,2006,《论社会团体的内部合法性》,《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
杨团、孙炳耀、毕天云,2008,《日本农协考察报告》,载杨团、葛道顺主编《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赵孟营,2005,《组织合法性:在组织理性与事实的社会组织之间》,《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周雪光,2003,《组织社会学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常宗虎,2001,《聆听历史的教诲:近50年来中国社会福利史的启示》,《民政论坛》第4期。
成海军,2008,《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第5期。
黄黎若莲,2001,《边缘化与中国的社会福利》,商务印书馆。
景天魁,2006,《论“底线公平”》,《党政干部文摘》第7期。
景天魁、毕天云,2009,《从小福利迈向大福利:中国特色福利制度的新阶段》,《理论前沿》第11期。
李友梅,2008,《从财富分配到风险分配:中国社会结构重组的一种新路径》,《社会》第6期。
马克思,19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19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彭华民,2008a,《社会福利与社会需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彭华民,2008b,《社会需要路径与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框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第三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主题发言论文。
彭华民、宋祥秀,2006,《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社会》第6期。
王思斌等,1998,《中国社会福利》,中华书局。
杨敏、郑杭生,2007,《个体安全:关于风险社会的一种反思及研究对策》,《思想战线》第4期。
张世雄,1991,《社会福利的理念与社会安全制度》,唐山出版社。
周健林、王卓祺,1999,《关于中国人对需要及其先决条件的观念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第25期。
周沛,2007,《论社会福利的体系构建》,《南京大学学报》第6期。
Culpitt,I.,1992,
Doyal,L.,& Gough,I.A.,1991,
Esping-Andersen,G.,1990,
Flew,G.N.,1977,Wants or Needs,Choices or Commands.In Fitzgerald,R.ed.,
Fujimura,M.,2000,The Welfare State,Middle Class and The Welfare Society.
Gates,B.L.,1980,
Gil,D.G.,1992,
Goodman,A.B. & Craig,T.J.,1982,A Needs Assessment Strategy for An Era of Limited Resources.
Hawkins,M.S.,1980,Dynamic Needs Assessment:An Example.In Davenport III,J. and Davenport,J.A.(eds.)
Ife,J.,1980,The Determination of Social Need:A Model of Need Statements in Social Administration.
Langan,M.,1998,The Contested Concept of Need.In Langan,M.(ed.)
Lefebvre,H.,1982,
Macarov,D.,1995,
Marshall,T.H. & Bottomore,T.,1992,
Martin,E.,1982,A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Different Judgments of Social Need.
Maslow,A.H.,1970,
Midgley,J.,1995,
Plant,R.,1980,Needs and Welfare.In Timms,N.(ed.)
Rodger,J.J.,2000,
Spicker,P.,1995,
Taylor-Gooby,P. & Dale,J.,1981,
Taylor-Gooby,P.,1980,Need,Welfare and Political Allegiance.In Noel Timmms,ed.,
Titmuss,R.M.,1974,
UNDP,2000,
Wilensky,H.L. & Lebeaux,C.N.,1965,
柏隶:《平等与差异:西方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载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金一虹:《父权的式微——江南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性别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Sinha,Mrinalini,《如何以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张颖译,“社会性别研究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报告,2009。
沈奕斐:《特定政治政治领域的性别主流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唐灿:《评2003~2006:国内家庭婚姻研究》,《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
王金玲:《女性社会学的本土研究与经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徐安琪:《家务分配及其公平性——上海市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
——,《夫妻权利和妇女家庭地位的评价指标:反思与检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郑丹丹、杨善华:《夫妻关系“定势”与权力策略》,《中国社会学》第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周颜玲:《男权制的概念和理论之批判与初步探索》,金一虹等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妇女与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左际平:《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社会》2005年第1期。
左际平:《从多元视角分析中国城市的夫妻不平等》,《妇女研究论丛》2002年第1期。
Acker,Joan,The Problem With Patriarchy,
Andors,Phyllis,1983,
Davis-Friedmann,Deborah,1991,
Deutsch,Francine M.,Filial Piety,Patrilineality,and China’s One-Child Policy,
Fong,Vanessal L.,China’s One-Child Policy and the Empowerment of Urban Daughters,
Gottfried,Heid,Beyond Patriarchy?The Thoerising Gender and Class,
Hamilton,Gary G.,Patriarchy,Patrimonialism,and Filial Piety:A Comparison of China and Western Europe,
Johnson,Carol,Does Capitalism Really Need Patriarchy?Some Old Issues Reconsidered,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Forum,Vol.19,No.3,pp.193-202,1996.
Johnson,Kay Ann,1983,
Kandiyoti,Deniz,Bargaining With Patriarchy,
Moghadam,Valentine M.,Patriarchy in Transition:Women and the Changing Family in the Middle East,
Stacey,Judith,1983,
Walby,Sylvia,Thoerising Patriarchy,
Whyte,Martin King,Revolutionary Social Change and Patrilocal Residence in China,
Yan,Yunxiang,Girl Power:Young Women And The Waning of Patriarchy In Rural North China,Ethnology,Spring 2006,Vol.45 Issue 2,pp.105-123.
Zuo,Jiping & Yanjie Bian,Beyond Resources and Patriarchy:Marital Construction of Family Decisiong-Making Power in Post-Mao Urban China,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2005,《北京市数字鸿沟研究报告2005》,中国发展出版社。
卜长莉,2003,《“差序格局”的理论诠释及现代内涵》,《社会学研究》第1期。
邓郁、杨潇,2009,《“我知道你在做什么”——欢迎来到twitter时代》,《南方人物周刊》第26期。
杜瑛,2006,《国内“差序格局”研究的文献综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1期。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路路、李汉林,2000,《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浙江人民出版社。
孙松滨,1999,《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特征》,《科技与管理》第3期。
田毅鹏、刘杰,2008,《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社会科学》第5期。
王颖,2008,《社区信息化:关注民生的桥梁与纽带》,《中国电子报》第24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国法制出版社。
边燕杰等《结构壁垒、体制转型和地位资源含量》,《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经济的起源》,黄树民等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57]1989。
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2006年第3期。
冯同庆:《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社会分化》,《中国研究》1997年第3期。
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08。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学制度学派》,未刊稿,2008。
高梁:《国企改革现状及其对策》,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6/200606/7632.html,2006。
哈里·布雷弗曼:《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方生、朱基俊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1979。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1996。
金福:《企业高级技工师徒制培训模式新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3期。
科尔内:《短缺经济学》,张晓光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80]1986。
李铒金:《车间政治与下岗名单的确定——以东北两家国有工厂为例》,《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李猛、周飞舟、李康:《单位:制度化组织的内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6年第6期。
李中建:《国有企业员工磨洋工行为及其治理》,《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吕妍、古继宝:《我国现代企业师徒制重构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4期。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迈克·布洛维:《制造甘愿——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历史变迁》,林宗弘等译,台湾:群学出版有限公司,[1979]2005。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1999。
尼尔·弗雷格斯坦:《市场的结构》,甄志宏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008。
裴宜理:《上海罢工——中国工人政治研究》,刘平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2001。
石秀印:《社会经济制度转型中的工人阶层及其与管理阶层之间的关系》,《经济管理文摘》2004年第8期。
田毅鹏、漆思:《单位社会的终结——东北老工业基地“典型单位制”背景下的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天涯》2006年第1期。
王乃峰:《试论铁路高技能人才开发》,《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年第11期。
王星:《单位政治述评》,《二十一世纪》(香港)2007年第10期。
——,《调控失灵与社会的生产——以房地产业为个案及个案拓展》,《社会》2008年第5期。
闻翔、周潇:《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詹姆斯·斯科特:《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1986]2007。
张静:《利益组织化单位——企业职代会案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张翼:《国有企业家族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
Acemoglu & Pischke,1998,“Why Do Firms Trains?Theory and Evidence”,
Burawoy,M.1985,
——,1998,“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2001,“Neoclassical Sociology from the End of Communism to the End of Classes”,
——,2003,“For a Sociological Marxism:The Complementary Convergence of Antonio Gramsci and Karl Polanyi”,
David Knights & H.C.Willmott(eds),1987,
David Soskice,1991,“The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K and Germany”,In
DiMaggio,Paul J. & Powell,Walter W.,1983,“The Iron Cage Revisited: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 Field”,
DiMaggio,Paul J. & Walter W.Powell,1991,“Introduction”,pp.1-38 in
Edwards R.C.,1979,
Elger A.,1982,“Braverman,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Deskilling”,in S.Wood(ed.),
Esping-Andersen,1990,
Friedman A.,1977,
J.Chesneaux,1968,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1919-1927,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J.R.Hollingsworth & Robert Boyer,1997,
Kathleen,Thelen.2004,
——,2001,“Varieties of Labor Politics in the Developed Democracies”,in Peter A.Hall & David Soskice(ed.)
Lin,Nan,1995,“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on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Margarita Estevez-Abe,Iversen and Soskice,2001,Social Prot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Skills:A Reinterpret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in P.A.Hall & David Soskice,2001,
Mark W.Frazier,2002,
Martin Hǒpner,2005,“What Connects Industrial Relation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xplaining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3).
Masahiko Aoki,1994,“The Contingent Governance of Teams: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Meyer,John W. & Rowen,Brian,1977,“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Pepper D.Culpepper,2001,Employers,Public Policy,and the Politics of Decentralized Cooperation in Germany and France,in P.A.Hall & David Soskice,2001,
P.A.Hall & David Soskice,2001,
Walder,Andrew G.,1995,“Local Government as Industrial Firms”,
Wolfgang Streeck,1988,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胡幼慧主编《质性研究——理论、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实例》,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6,第147~148页。
卡林·诺尔-塞蒂纳:《制造知识——建构主义与科学的与境性》,王善博等译,东方出版社,2001。
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孙耀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秦金亮:《国外社会科学两种研究范式的对峙与融合》,《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4月。
石英、江波主编《贫困对健康的呼唤——西部贫困农村医疗与农民健康的一项质性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石英、江波主编《贫困对教育的呼唤——西部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一项质性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Creswel J.W.,(1994),
Merton,Robert K.,Fiske,Marjorie,and Kendall,Patricia L.(1990),
Morgan,David L.,(1998),
Beamish,Thomas D.,2007,“Economic Sociology in the Next Decade and Beyond”,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50(8):993-1014.
Beckert Jens,2007,“The Social Order of Markets”,MPIFG Discussion Paper.
Beunza D,Stark D.,2004,“Tools of the Trade:the Socio-technology of Arbitrage in A Wall Street Trading Room”,Industr.Corp.Change 13:369-400.
Biggart,Nicole Woolsey and Loren Lutzenhiser,2007,“Economic Sociology and the Social Problem of Energy Inefficiency”,
Callon,Michel,2005,“Why Virtualism Paves the Way to Political Impotence:A Reply to Daniel Miller’s Critique of The Laws of the Markets”,Economic Sociology:European Electronic Newsletter 6:3-20.
Callon,Michel,2007,“What Does It Mean to Say That Economics Is Performative?” pp.311-57 in
Callon,Michel and Fabian Muniesa,2005,“Economic Markets as Calculative Collective Devices”,
Callon,Michel,ed.,1998,
Callon,Michel,2002,“Technology,politics and the market: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Callon”,
Callon,Michel,2006a,“Can methods for Analyzing Large Numbers Organize A Productive Dialogue with the Actors They Study?”
Callon,Michel,2006b,“What does it mean to say that economics is performative?” CSI Working Papers Series.
Cochoy,F.,1998,“Another Discipline for the Market Economy”,in M.Callon(Ed.),
Conference,2008,Performativity as Politics:Unlocking Economic Sociology[M],University of Toulouse,October 23rd,24th & 25th,2008.
Fligstein Neil and Luke Dauter,2007,“The Sociology of Markets”,
Fourcade Marion and Healy Kieran,2007,“Moral Views of Market Society”,
Fourcade Marion,2007,“Theories of Markets and Theories of Society”,
Goede Marieke de.,2004.“Repoliticizing Financial Risk”,
Granovetter,M.,McGuire,P.,1998,“The Making of An Industry:Electri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In M.Callon (ed.),The Laws of the Markets(pp.147-173),Oxford,UK:Blackwell.
Guala F.,2001,“Building Economic Machines:The FCC auctions”,
Holm Petter and Kare Nolde Nielsen.,2007,“Framing Fish,Making Markets:the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s (ITQs)”,
Law John.,1992,“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Actor-Network:Ordering,Strategy,and Heterogeneity”,
MacKenzie D.,2006,
MacKenzie Donald,2004,“The Big,Bad Wolf and the Rational Market:Portfolio Insurance,the 1987 Crash and the Performativity of Economics”,
MacKenzie,D.F.,Muniesa,L.Siu,2007,
MacKenzie,Donald and Yuval Millo,2003,“Constructing A Market,Performing Theory: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A Financial Derivatives Exchange”,
Mcfall Liz,2009,“Devices and Desires:How Useful Is the‘New’New Economic Sociology for Understanding Market Attachment?”
Miller,Danie,2002,“Thinking Callon the Right Way Up”,
Mirowski,P.,& Nik-Khah,E.,2004,“Markets Made Flesh:Callon,Performativity,and A Crisis in Science Studies,Augmented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FCC auctions”,Paper presented to the workshop “The Performativities of Economics”,Paris.
Smith-Doerr,Laurel & Walter W.Powell,2003,“Networks and Economic Life.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edited by Neil Smelser and Richard Swedberg,2005,Russell Sage Foundation 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Zelizer,Viviana A.,2007,“Past and Futures of Economic Sociology”,
冯钢:《企业工会的“制度性弱势”及其形成背景》,《社会》2006年第3期。
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改革以来工人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龚小夏译,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
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瑄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具海根:《韩国工人》,梁光严、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消除原始式的劳动关系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中国劳动关系现状与调节模式选择》,《经济要参》2004年第15期。
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李真:《工殇者——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爱玉:《国有企业制度变革过程中工人的行动选择——一项关于无集体行动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卢海元:《走进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2期。
王奋宇、赵延东:《流动民工的经济地位获得及决定因素》,《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韩水法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经济研究》2001年第2期。
尹萸:《2003年全国尘肺病报告发病情况分析》,《中国职业医学》2005年第32卷5。
于建嵘:《当代中国工人的“以理维权”》,《凤凰周刊》2006年第14期。
占少华、韩嘉玲:《中国的农民工非政府组织:经验与挑战》,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shzc/t20050624_6321.htm,2006年9月28日。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赵树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Anita Chan,“Revolution or Corporatism?Workers and Trade Unions in Post-Mao China”,
Burawoy,M.,
Della Porta,Donatella & Diani,Mario,《社会运动概论》,苗延威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
Koo,Hagan,“From Farm to Factory:Proletarianization in Korea”,
Nan,Lin,“Local Market Socialism:Local Corporatism in Action in Rural China”,
Oi,Jean,
Scott,James,
Turaine,A.,
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丁水木:《现行户籍制度的功能及其改革走向》,《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6期。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第10期。
李静君:《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载李友梅、孙立平、沈原主编《转型与发展》(第1辑),第55~88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李若建:《城镇户籍价值的显化与淡化过程分析》,《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刘亚平:《退出—呼吁与转型期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商务印书馆,2003。
路风:《中国单位体制的起源和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3年第5期。
吕建德:《从福利国家到竞争式国家?全球化与福利国家的危机》,《台湾社会学》2001年第2期。
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王宁:《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围绕城镇职工消费生活与劳动动机的制度安排及转型逻辑》,《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3期。
王朔柏、陈意新:《从血缘群到公民化:共和国时代安徽农村宗族变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吴玉山:《回顾中国大陆产权改革》,《香港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4期。
许建明:《军营经济:1949~1978年中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机制—兼与林毅夫教授等人商榷》,《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秋/冬季第28期。
殷淑敏:《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人口研究》2000年第6期。
殷志静、郁奇虹:《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张静:《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自治单位——问题与回顾》,《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张庆五:《户籍手册》,群众出版社,1987。
张曙光:《放开粮价,取消粮票——中国粮食购销制度变迁研究》,载张曙光主编《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1996,第266~304页。
张闫龙:《财政分权与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的演变——对20世纪80年代A省财政体制改革中政府间关系变迁的个案研究》,《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周飞舟:《生财有道:土地开发和转让中的政府和农民》,《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1期。
周雪光:《“逆向预算约束”:一个政府行为的组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周业安、冯兴元、赵坚毅:《地方政府竞争与市场秩序的重构》,《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简 介: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重新构建了一套全新的社会救助体系。1949-1956年新中国政府推行的社会救助工作,吸收了民国以来社会救助发展的基本经验,借鉴了现代社会救助的思想内涵,不但具有丰富的救助措施、规范的救助程序和机制,还将救助推广到最大范围之内,使底层民众真正的开始享有...
作者:
李小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4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