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1978-2018)图书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s Economy

SSAPID:101-2209-2287-93
ISBN:978-7-5201-2434-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书中首先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最后,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发展的包容性,并从科技体制改革与生产率的回顾认识中国的创新发展。

相关信息

丛书名:改革开放研究丛书
作 者: 蔡昉
编 辑:恽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6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出版者前言

 推荐阅读书目

 主要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附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阶段划分

 索引

 绪论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不惑

  一 引言

  二 世界经济中的中国:从分流到趋同

  三 改革开放历程的回顾

  四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新阶段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一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国际比较

   1.中国高速增长

   2.中国崛起重塑世界经济新格局

   3.中国经济从高波动、高增长向低波动、中高速增长的成熟经济转变

  二 增长阶段的跨越与体制转型

  三 中国经济结构的现代化

  四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与效率模式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演进与创新

  一 1978~1996年:抑制经济过热和遏制通货膨胀

   (一)改革开放初期:“十年规划”和经济调整

   (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次经济过热

   (三)20世纪80年代后期:第二次经济过热

   (四)20世纪90年代初期:第三次经济过热

  二 1997~2012年:应对外部冲击和有效扩大内需

   (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

   (二)2003~2007年:入世后的经济繁荣期

   (三)2008~2012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三 2013年至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 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演进的基本脉络

   (二)在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创新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1.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调控目标

    2.更加注重从投资导向转向消费导向

    3.更加注重拓宽财政政策作用空间

    4.更加注重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5.更加注重加强政策协调配合

    6.更加注重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7.更加注重建立健全决策支持体系

    8.更加注重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财税改革的一个基本脉络

  一 引言

  二 1978~1994年:为整体改革“铺路搭桥”

  三 1994~1998年:踏上制度创新之路

  四 1998~2003年: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五 2003~2012年: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六 2012年至今: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结语

 金融体系的演变和改革

  一 引言:我国金融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 人口红利时期的中国金融体系

   1.1978~1993年:混沌初开的金融体系

   2.1994~2009年:金融约束体制的建立

   3.金融约束体制与人口红利

  三 后人口红利时期的金融体系

   1.2009年后金融体系的变化:非银行金融部门的崛起

   2.非银行金融部门崛起的背后:地方政府和居民加杠杆

   3.非银行金融部门崛起的背后:金融加杠杆

  四 后人口红利时期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

 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一 价格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二 价格改革的主要历程

   (一)1979~1984年以调整不合理价格体系为主,为此后大规模放开价格创造条件

   (二)1985年以后以放开价格为主,1985~1988年消费品价格逐步放开

   (三)1984~1991年中国实行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及顺利并为市场价格单轨制

   (四)21世纪初提出并在此后逐步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三 价格改革的若干规律性

   (一)价格改革包括价格体系改革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两大方面,应着力通过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推动价格体系的合理化

   (二)价格改革要逐步推进,大体走一调二放三挂钩的路子

   (三)从狭义价格改革扩展到包括生产要素的广义价格改革

   (四)价格改革的难点和主要矛盾在于既要通过体制转型理顺价格关系,又要稳定物价水平

  四 中国价格改革展望

 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扩大

  一 引言

  二 劳动力市场发育和改革

  三 就业扩大和就业结构变化

  四 增长与分享:人口红利双重效应

  五 结语和劳动力市场展望

 区域政策与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

  一 区域政策、区域发展及相互关系

  二 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

  三 区域格局的重大变化

   1.经济几何重心快速南移

   2.区域差距持续扩大

  四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 区域战略的拓展、加强与深化

  六 国际经验值得重视

  七 区域政策的改进方向

   1.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加大扶持问题地区发展的力度

   3.着力促进要素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

   4.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社会性规制

 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一 引言:从大包干到城乡融合发展

  二 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一)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现状和问题

    1.农村集体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存在

    2.农村集体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法律上的空白

   (二)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1.多元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2.农户对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及演进

    3.成员权与用益物权之间的矛盾

    4.探索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有效实现形式

    5.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三)当前农村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

    1.为什么要土地确权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是在农村土地制度变革顶层设计相对滞后的背景下开展的

    3.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工作

   (四)深化改革,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1.农村集体所有制凸显的弊端呼唤改革

    2.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呼唤改革

    3.集体所有权的权能如何行使

    4.农民的“三权”在什么范围内让渡

    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非户籍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落户要良性互动

   (五)余论

    1.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对农民还权赋能,但明晰产权、实现农民的选择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2.所有权的绝对性必须伴之以社会性和义务性

    3.要注重农村土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

  三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粮食安全政策的演进和创新

    1.农产品购销体系的演进历程

    2.新形势下要调整粮食安全政策

    3.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价补分离

    4.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引发两个相关的矛盾

    5.创新确保粮食安全和种粮农民收入的思路和政策

   (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需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1.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下,家庭承包经营也面临新的挑战

    2.顺应历史潮流,因势利导,通过综合配套的制度创新,促进农业经营体制演进

    3.一个悖论:中国农业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4.如何看待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环节的经营

   (三)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对接

    1.中国式的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带动的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导的农业纵向一体化

   (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1.以往的农业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通过综合配套改革,促进乡村振兴

   (一)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战略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3.建设美丽乡村

   (二)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实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

    2.脱贫攻坚进入精准扶贫新阶段

    3.精准脱贫后如何让脱贫人口和地区可持续发展

    4.如何帮助徘徊在贫困边缘的人口脱贫

    5.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农村金融改革亟待破题

    1.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艰难历程: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

    2.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基本思路尚未能落实

    3.农村金融改革未来的路怎么走

  结语

   (一)深化宏观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二)农村的制度变革与利益格局的均衡

   (三)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农民民主权利的实现

   (四)处理好改革与现行法律之间的悖论关系

   (五)改革要上下联动

 “新国企”是怎样炼成的

  一 引言

  二 “放权让利”时期:1978~1992年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三 “制度创新”时期:1993~2002年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四 “国资管理”时期:2003~2012年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五 “分类改革”时期:2013年至今

   (一)理论研究

   (二)实践探索

  六 国企改革下一步:破解“行之惟艰”

  结语

 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

  一 引言

  二 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解释

   1.改革前收入差距状况

   2.转型期农村收入差距演变

   3.转型期城镇收入差距的变化

   4.转型期中全国收入差距的变化

  三 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

  四 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结语

 改革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演变

  一 引言

  二 社会保障改革的背景与基本线索

   (一)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前的准备(1978~1985年)

   (二)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新制度缓慢生长(1986~1992年)

   (三)为市场经济服务,制度急剧变革(1993~1997年)

   (四)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体系(1998~2008年)

   (五)从长期试验性改革走向成熟、定型发展阶段(2009年以来)

  三 社会保障改革的成就与经验

   (一)社会保障改革的成就

    1.实现了国民社会保障观念从单纯依靠国家到接受责任分担的革新

    2.实现了新旧制度的整体转型,新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确立

    3.助力经济改革,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4.社会保障制度惠及全民,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

   (二)社会保障改革的中国经验

    1.坚持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相互促进,将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基本制度保障

    2.坚持共建与共享相结合,建立以权利义务相结合的社会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3.高度重视解决贫困问题,通过有效的社会救助和有力的扶贫开发,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并最终消除贫困

    4.渐进改革与收入增长替代的策略是成功的,使中国渡过了社会保障改革的难关

  四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深化改革的取向

   (一)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

    1.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

    2.制度自身的挑战

   (二)深化社会保障改革的合理取向

    1.尊重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关系的历史逻辑,强化中央政府统筹责任,真正构建起有序组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2.优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责任分担机制,切实维护制度可持续发展

    3.促进并维护就业与社会保障之间的良性互动

    4.重视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让社会保障制度尽快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结语

 科技体制改革与生产率提高

  一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1.科技体制重建阶段(1978~1984年)

    2.调整和创新科技体制阶段(1985~1994年)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阶段(1995~2005年)

    4.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2006~2011年)

    5.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2012年至今)

   (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效果

    1.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2.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热情和市场的活跃度

    3.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和水平的跃升

   (三)科技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建议

  二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一)全要素生产率内涵和测算方法的确定

   (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

   (三)各类生产要素贡献比较分析

    1.全要素生产率贡献

    2.各类生产要素贡献比较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书的设计初衷便是通过全方位总结各个领域的改革,展示中国改革故事,并尝试提炼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的思路是把消除传统经济体制对生产要素积累和配置的束缚作为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把中国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从而潜在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分析促进高速发展的各种贡献因素。首先,本书作者介绍了宏观经济政策演进与创新,包括公共财政与财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市场与金融体制改革、产品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市场化改革。其次,作者讨论了产业、区域和要素市场发育的问题。最后,本书也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领域,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发展的包容性,并从科技体制改革与生产率的回顾认识中国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