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2010-2011)
[内容简介] 2011年,“十二五”开局,本书揭示了区域联动与统筹发展对转方式的支撑:东部产业有序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产业结构的提升、转型创造了条件。目前东中西部出现的增长差,有利于调整期的“软着陆”,是我国“稳中求进”,深入改革的必要战略路径。另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是:全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实于各区域的一个个国家战略规划,相关方面的改革试验在区域层面铺开。本书从五个层面展现了2011年全国一盘棋、区域互补性改革全方位突进的特色。2012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个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年份,同时也是重大战略突破期的发力年份。以下三方面的区域改革值得关注。一是,以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为主导,区域将更加注重差异化的策略。二是,在发达国家提出“重回制造业”的国际形势下,抓紧调结构,促转型,加强我国实体经济,包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打牢实体经济基础;加大金融改革与创新力度,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等等,我国在这方面的改革任重道远。三是,区域改革将改变经济、社会一手硬、一手软。2012年,努力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将成为各区域改革创新、奋力拚搏又一大亮点。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蓝皮书系列编委会
法律声明
BⅠ 总报告
B.1 “十二五”开局区域经济发展走势的评析与展望
一 世界经济大格局的变化
(一)进入后金融危机阶段,发达经济体国债危机发酵,经济复苏步履艰辛
(二)新兴经济体,开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三)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动中,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博弈,将给世界经济缓慢的复苏进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及不稳定性
二 “入世”10年我国体位的提升以及遇到的新问题
1.“入世”加速了我国的市场化步伐,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2.我国“入世”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促进了全球贸易,不仅出口商品物美价廉,为国外消费者带来实惠,还给交易国经济输入了活力
3.遇到的新问题
三 我国区域经济在战略转型中的新思路、新步伐
(一)在区域联动中,中西部加速,发展方式整体转型步履加快
(二)区域改革开放进入逐步深化、全方位调整过程
1.成渝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
2.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
3.粮食核心区的“三化”协调发展
4.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软实力,助力发展转型
5.加大沿边地区口岸建设,深化开放格局
四 展望
(一)在中西部加速的态势下,区域协调发展将以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进行规范
(二)做强实体经济,打牢基础;完善金融体系,做好金融服务
1.强化实体经济升级与转型
2.发展中小企业
3.金融改革与创新
(三)区域改革将改变经济和社会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BⅡ 综合篇
B.2 我国当前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演变
二 新时期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十大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
(二)经济要素向“三轴”集中的态势明显
(三)中西部开发力度逐步增强,经济增长呈现多极化态势
(四)四大地区成为区域战略和政策的空间载体
(五)空间拓展与国土整治同步推进
三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工业分散发展,行政区经济影响要素合理流动
(二)人口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严重不匹配
(三)区域内部产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四)城乡建设用地低效扩张
(五)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趋于恶化
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以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人口政策
(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政策
(三)实行有利于产业转移的差别化产业政策
(四)健全引导城市紧凑发展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政策
(五)制定对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的补偿政策
(六)完善环境保护的政策
B.3 “十二五”时期区域公共投资政策体系建设
一 区域公共投资政策的地位与作用
(一)区域公共投资政策的地位
(二)区域公共投资政策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有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3.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水平
二 “十二五”时期区域公共投资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内容
(一)区域公共投资政策体系构建的依据
1.区域公共投资的政策体系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2.国家相关战略决定了区域公共投资的导向
3.区域公共投资必须与区域发展现状紧密相联
(二)区域公共投资政策体系的目标构成
1.经济发展目标
2.社会和谐目标
3.生态良好目标
(三)区域公共投资政策体系的基本内容
1.组织体系
2.投资体系
3.融资体系
4.监管体系
5.评价体系
三 区域规划与区域公共投资政策
(一)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区域公共投资政策
1.优化开发区的区域公共投资
2.重点开发区的区域公共投资
3.限制开发区的区域公共投资
4.禁止开发区的区域公共投资
(二)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公共投资政策
B.4 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一 2010年全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评价分析
(一)全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序分析
(二)全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序变化比较分析
二 2010年全国区域创新投入能力评价分析
(一)全国区域创新投入能力排序分析
(二)全国区域创新投入能力排序变化比较分析
三 2010年全国区域创新产出能力评价分析
(一)全国区域创新产出能力排序分析
(二)全国区域创新产出能力排序变化比较分析
四 2010年全国区域创新环境能力评价分析
(一)全国区域创新环境能力排序分析
(二)全国区域创新环境能力排序变化比较分析
五 结论
(一)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分布格局
(二)2010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动态格局
BⅢ 环渤海区域
B.5 2011年北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一 2011年北部沿海经济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2.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3.内需平稳较快发展,出口下滑幅度较大
4.地方财政收入继续高速增长、城乡人民收入稳步提高
二 区域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迈入新阶段
三 结语
B.6 发展“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对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影响
一 2011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
(一)京津冀执行的地方战略各不相同,但发展实绩烁然
1.北京市率先降速转型,发展质量持续优化
2.天津实施“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
3.河北省环首都地区和沿海地区投资聚集效应初显
(二)京津冀区域合作渐有起色,但缺乏国家层面规划引导
1.北京已进入后奥运时代,跨区域产业转移呈小幅加速趋势
2.天津市的跨越式发展,始终受到总量扩充与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
3.河北省左右逢源,环绕京津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
(三)“中国CDP质量指数”对京津冀地区发展给予客观良好评价
1.“CDP质量指数”具有较为理性的结构设计
2.“CDP质量指数”能客观反映我国各地的科学发展水平
二 构建环首都经济圈的现实意义与认识障碍
(一)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现实意义
1.环首都经济圈概念弥补了我国城市群发展的理论空白
2.促进河北省从“被动服务首都、服务京津”向“主动借力京津、融入京津”转变
3.进一步申明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为河北省争取第二个国家战略做了铺垫
(二)构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认识障碍
1.对宏观环境的外部变化缺乏足够的考虑
2.对首都高端产业持续“外扩”期望值过高
3.对环首都区域建成首都“后花园”过于自信
三 认识与建议
(一)对于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总体认识
(二)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几点建议
1.对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北京市应有更积极的响应
2.天津市应向河北省学习,更加主动地融入首都经济圈
3.均衡三方利益,是河北省建设环首都经济圈的现实操作基础
B.7 京津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及应对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京津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一)基于地区生产总值的Theil系数分析
(二)基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Theil系数分析
(三)基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Theil系数分析
(四)基于财政收入的Theil系数分析
三 缩小京津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区域内区县经济协调发展
1.天津市区县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2.北京市区县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二)深化京津间的区域合作
1.推进两地产业的错位发展和功能联动
2.加强两地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
3.深化京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B.8 “十二五”时期京津冀区域经济结构特征及其发展预测
一 京津冀经济结构演进与评价
二 京津冀地区经济基本特征
三 京津冀地区发展预测
四 促进京津冀发展的对策建议
1.建立京津冀地区快速交通体系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基础所在
2.将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具体要求,推进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体系
3.加强环境规划和改善,优化生态系统格局
B.9 关于以“首都蔬菜产业圈”推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构思
一 以“首都蔬菜产业圈”为契机,构筑环首都绿色经济圈
1.建立“首都蔬菜产业圈”的设想
2.建立“首都蔬菜产业圈”,需要处理好批发市场流通和农产品直销的关系
3.建立“首都蔬菜产业圈”,需要处理好“直销”与“对接”的关系
4.建立“首都蔬菜产业圈”,支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直销,就要大力培育和发展蔬菜产业
5.建立“首都蔬菜产业圈”,就要支持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直销,强化产销衔接平台的建设
二 关于北京蔬菜产业圈流通创新与实践的启示
B.10 河北省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良性互动发展研究
一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背景下京津冀的战略目标
二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河北广阔腹地的强大支撑
1.北京建设世界城市需要河北广阔腹地的繁荣和支撑
2.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范围及其比较优势
3.围绕首都建设三个新城
三 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产业对接及合作发展
1.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主要经济指标
2.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产业对接及合作发展现状
3.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
四 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与北京良性互动发展路径
1.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2.缩小差距协调发展
3.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B.11 加强生态山东建设,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一 山东生态建设与保护面临的新形势
(一)战略机遇
(二)制约因素
二 生态山东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建设目标
(二)重点任务
1.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降低资源能源消耗
3.加强污染综合防治,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4.保护建设生态环境,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三 生态山东建设的区域布局
(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三)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四)鲁南经济带
四 生态山东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考核监督体系
(二)加强法制建设,健全生态建设法规体系
(三)深化价格改革,推进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四)完善生态补偿,明晰权利责任制约关系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环保投资力度
(六)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环保科技支撑能力
(七)加强社会协同,构筑生态山东共建格局
BⅣ 长三角与泛长三角
B.12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2011年分析与2012年展望
一 2011年长三角经济运行概况与特征
1.经济增长速度降低,但在预期目标内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2.投资增速低于全国,全年走势和拉动效应区域差异较大,内部结构有所优化
3.国内消费比较活跃,但消费增速不同程度减缓回落,内需拉动力下降
4.对外贸易明显降温,出口增速大幅下滑且持续下行,外需拉动力减弱
二 2012年长三角经济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
1.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复杂,外需对长三角的拉动效应将进一步减弱
2.转变发展方式仍面临多重矛盾与压力,国家经济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势将对长三角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3.长三角仍处战略机遇期,但转型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复杂,经济减速慢行的趋势还将持续
B.13 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群协调体制机制研究
一 长三角沿海发展概况
(一)区位优势极其突出
(二)海洋经济实力雄厚
(三)科教创新能力强大
(四)港航资源十分优越
(五)海洋空间资源巨大
(六)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七)海洋能源蕴藏惊人
(八)海洋文化深厚迷人
二 国家战略层面的长三角海洋经济发展
(一)长三角地区
(二)上海市
(三)江苏省
(四)浙江省
三 长三角沿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与国际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二)国家规划与各省市规划对接不够
(三)各省市规划与发展自行其是
(四)政府间缺乏综合性协调平台
(五)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强度不够
(六)对国家要求落实不够
(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海洋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四 长三角沿海城市群协调体制机制的框架设计
(一)设立长三角沿海地区发展专题组
(二)构建长三角沿海城市群协调体制机制
结语
B.14 欧盟基金工具对长三角泛化后经济合作的启示
一 长三角泛化后遇到的挑战
(一)城市间的“群散性”倾向进一步加大
(二)多层治理模式的发展滞后于区域一体化发展
(三)陷入“囚徒困境”,城市合作项目难以得到实质性推进
二 欧盟基金工具给予长三角城市合作的启示和借鉴
(一)基金工具在欧盟区域政策演变中发挥的作用
1.基金工具与欧盟区域政策演变的关系(以结构基金为例)
2.基金工具效用的评价
(二)欧盟结构基金对长三角城市合作的启示与建议
1.以基金工具为调节手段,使区域政策目标更趋于聚焦
2.以基金工具为连接纽带,使区域合作主体间形成更紧密的制度安排
3.以基金工具为执行保障,使合作项目的设立、实施更有效率
B.15 加快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 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矛盾
二 发展思路
(一)坚持“四化方向”
1.产业业态现代化
2.产业布局集聚化
3.产业分工国际化
4.区域发展特色化
(二)抓住“两个着力”
(三)推动“两个不断”
1.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创新能力
2.不断提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
三 发展重点
(一)突出抓好一批服务业重点行业
(二)突出提升一批服务业重点载体
(三)突出培育一批服务业品牌企业
(四)突出推进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
四 政策建议
(一)健全发展政策
(二)鼓励服务创新
(三)加快人才建设
(四)提升开放水平
(五)加强区域协作
BⅤ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
B.16 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目标的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
一 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的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现状
(一)珠三角内部一体化在若干重大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区域体制机制层面的合作框架逐步完善,重大利益协调机制开始建立
2.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率先突破,为珠三角城市群同城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产业合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推进程度不一
4.广佛同城化初见成效
(二)大珠三角一体化的图景逐渐清晰,世界级城市群共建开局良好
1.签署了合作框架,明确了合作的总体战略目标
2.建立了更加紧密的长效工作机制
3.形成向中央争取扩大合作开放先行先试的合力
4.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合作取得新突破
二 制约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协议机制约束力不足
(二)社会参与度不够,协调主体单一
(三)行政分割
(四)产业互补性弱
三 以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为目标,加快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1.把握国际国内发展新趋势,编制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规划
2.树立现代新理念,善用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3.建设城市经济连接新节点,推动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合作
4.加快建立区域性统一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5.建立和健全与区域一体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法律保障
B.17 珠三角实现“四年大发展”中期评估研究
一 评估研究介绍
二 评估分析与结论
(一)整体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二)七大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三)七大任务综合工作进展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四)七大任务具体情况的评价与分析
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3.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
4.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整体提升文化软实力
5.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6.改善和保障民生,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7.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B.18 珠三角劳工模式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一 候鸟劳工时代将于2020年前后终结
二 中国经济的低成本增长模式也将随之改变
三 珠三角需要及早谋划的主要问题
1.预防与消解城市老居民与低收入新移民阶层的利益冲突
2.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问题
3.实行渐进的可控制的城市化进程
4.构建多层次城市体系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四 对积分入户制度的改革建议
五 结语
B.19 2011年闽台经济形势分析与建议
一 2011年闽台经济发展情况
(一)福建省
(二)台湾
二 闽台三大产业发展态势
(一)农业
(二)制造业
(三)服务业
三 闽台三大需求发展态势
(一)投资增长态势
(二)对外经贸态势
(三)消费增长态势
四 2011年前三季度闽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价高位运行
2.信贷规模紧缩
3.企业经营困难
4.出口增长压力加大
五 推动闽台经贸合作的建议
(一)闽台两地经贸合作策略
(二)闽台两地经贸合作重点
1.两岸服务业错位竞争互动发展
2.两岸制造业错位竞争互动发展
3.持续扩大两岸农业合作领域
BⅥ 中西部区域
B.20 2011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一 2011年中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一)在全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的环境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亦出现下滑,且中部地区下滑幅度略大于西部地区下滑幅度。但中西部降幅较东部地区显然要缓得多
1.中部地区经济增速普遍下滑,长江中游经济区下滑幅度略大于黄河中游经济区
2.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下滑,各地表现略有差异
(二)中西部三大需求保持增长,出口增长迅猛,超过东部地区
1.中部三大需求持续增长,出口增长快
2.西部三大需求增长,出口逆势上扬
(三)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明显,但收入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 中西部的跨境区域合作态势
(一)构筑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二)兴边富民,改善民生,构筑跨境沿边开放新格局
1.新疆两大经济特区开放,密切与中亚、南亚、西亚地区的经贸合作
2.云南桥头堡——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
3.广西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加快形成与东盟国家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三 中西部地区间的区域合作探索
(一)西部增长极的构建与区域内的省际合作
1.中国区域经济第四增长极——成渝经济区
2.省区合作,构建能源基地
(二)中部与东部的区域互动——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探索
(三)解决“三化”协调发展的中国式难题——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四)以民生为导向的城乡统筹的探索——重庆的城乡统筹发展
(五)特色产业的探索之路——西部资源大省的产业转型
1.优势资源产业的转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内蒙古“十二五”将向“多极支撑”的产业转变
3.宁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
四 中西部未来面临的挑战和重任
B.21 新形势下成渝经济区发展评析
一 成渝经济区增长极展露雏形
二 成渝经济区发展态势
(一)地区经济增长强劲
(二)消费市场持续活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运行
(三)民间力量凸显活力
(四)“十一五”以来四川、重庆工业经济增长全国领先
1.四川kml_2/sbgt_53/gzdt/sjtj/201102/t20110212_1129109.shtml。">*
2.重庆*
(五)四川和重庆产业调整各有侧重*
1.四川地区第一产业占比较重庆地区下降更慢
2.四川地区第二产业占比较快上升,占比略低于重庆
3.重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较四川地区略快
(六)经济区内要素加速流动
三 “新区”建设为成渝经济区插上翅膀
(一)四川天府新区建设
(二)重庆两江新区建设
四 成渝经济区一体化过程中的障碍因素
(一)行政壁垒引致市场割据
(二)市场建设滞后产业发展
(三)“城市化失衡”导致“极化效应”
(四)地方利益抑制区域协作
五 成渝经济区发展趋势研判
(一)“十二五”经济增速加快,可能提前完成《成渝经济区规划》目标
(二)区内中小城市加速发展、核心城市竞争加剧
(三)对西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辐射带动能力
B.22 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总体构想
一 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二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试验示范
(二)有利于提升江河通航能力,打造长江“黄金水道”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四)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五)有利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中国经济的“第四极”
(六)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三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可行性分析
(一)地域相连、文化相近、人缘相亲
(二)经济社会联系紧密
(三)城市密集区的雏形业已形成
(四)共同的利益诉求
(五)交通立体网络正在形成
(六)坚实的基础条件
四 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目标定位
(一)实现五个一体化
(二)打造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国家典型示范区
(三)打造“第四极”
五 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路径
(一)以交通为突破,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综合交通网络
(二)加强产业合作,促进产业融合
(三)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促进农业整合
(四)以“一江两湖”为重点,共同加强河流湖泊的治理
(五)加快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全方位的政府交流合作平台
(六)加快实施重大项目,推进一体化建设
B.23 新疆经济形势:2011年分析与2012年展望
一 2011年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
(一)三次产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二)需求增加,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三)对口援疆开局良好,成效明显
(四)民生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二 2011年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新情况
(一)石油天然气开采增长缓慢,致使工业增速持续偏低
(二)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且不可控因素增多
(三)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约束趋紧
(四)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不协调因素增多
(五)重点项目和领域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值得关注
(六)农业增效、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 2012年经济形势展望
BⅦ 东北地区
B.24 2011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一 2011年东北地区经济运行情况
(一)东北地区经济保持较高增速
(二)东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向好,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三)经济增长动力中,投资、消费拉动作用增强,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略高于城市居民
(五)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二 2011年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融合态势
(一)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能力不断增强,沿边开放格局不断优化
(二)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积极务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1.东北三省间正走向务实合作阶段
2.为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采取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3.促进物流业一体化发展,加速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三 东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转型探索路径
(一)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惠农民、安天下、稳民心”
(二)三大战略构筑起辽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1.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2.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
3.辽西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三)吉林以长吉图区域发展助推东北亚区域合作
结语
B.25 东北地区构建新型产业基地研究
一 东北新型产业基地建设的新进展
(一)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势头良好
(三)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取得新突破
(四)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迅猛
(五)外向型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
二 东北新型产业基地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
(二)传统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
(三)重化工业粗放发展与能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突出
(四)以专业化为基础的生产组织结构缺失
(五)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三 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新型产业基地的产业基础
(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提供强大动力
(三)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对新型产业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发挥经济区和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符合新型产业基地要求的区域布局
(五)加快改革开放,为建设新型产业基地提供体制保障
(六)建立和完善长效节能减排激励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B.26 东北三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
一 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主要特征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成因素不断进步
1.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2.畜牧养殖业成为主导产业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农业生产水平实现新突破
1.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2.科技转化对农业贡献不断增强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
1.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主要农产品、高效经济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3.绿色特色农业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
2.农民产业转移加快非农收入水平提高
3.社会保障不断完善使农民收入相对增加
二 东北三省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缓慢,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目标难度加大
(二)土地刚性减少且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气候条件对农业影响日益增多,城市要素对农业农村带动不足
(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科技对农业生产增长的核心作用不明显
(五)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日益增强,农业人力资本质量急剧下滑
(六)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弱,农业经济质量低,农业生产稳定和持久性差
三 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长期稳定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二)农业技术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旺并存
(三)农业整体效益低
(四)结构变动不协调
四 东北三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策建议
(一)扩大财政支农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拓宽农业融资渠道,逐步建立长期稳定高效的投资机制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和持续增产
(三)深化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力度,建立农业综合科技开发区,增强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提升农业生产要素质量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持续增值
(五)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渠道,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
(六)整合社会资源要素,加快城市对农业农村带动能力,加大工业对农业反哺力度,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经济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BⅧ 大事记
B.27 2011年京津冀经济圈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B.28 2011年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B.29 2011年珠三角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B.30 2011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B.31 2011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大事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1~2012)》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陈耀:《区域经济空前活跃背后的问题和难点》,2011年3月21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樊杰:《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优化国土空间结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7。
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2。
宏观院课题组:《“十二五”时期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课题报告,2010。
刘新卫:《中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中国地质出版社,2006。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地理学报》2001年第3期。
陆大道:《环境危机已由局部扩散》,网易财经,2010年12月28日。
马泉山:《新中国工业经济史(1966~1978)》,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王建:《用城市化创造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汪晖、陶然:《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的“浙江模式”——制度起源、操作模式及其重要含义》,《管理世界》2009年第8期。
魏垂敬、党国英:《江苏沛县:民主协调建新村》,《改革内参》2011年第34期。
肖周燕、苏扬:《人口承载力视野的政策应用与调控区间》,《改革》2010年第11期。
肖金成:《“十二五”期间编制空间规划的基本思路》,《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
蔡翼飞、张车伟:《地区差距的新视角:人口与产业分布不匹配研究》,会议论文,2011。
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殷强:《中国公共投资效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赵志耘:《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马胜杰、夏杰长:《公共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9。
徐梅:《地方公共投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刘兵:《公共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Douglas Holtz Eakin.Public Sector Capital and the Productivity Puzzle[J].
Etsuro Shioji. Public Capital and Economic Growth:A Convergence Approach[J].
欧斌:《政府公共投资效应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11期。
孙群力:《公共投资、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刘忠敏、马树才、陈素琼:《我国政府支出和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效应分析》,《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尹贻林、卢晶:《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影响的经验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3期。
刘卓珺、于长革:《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及其最优规模分析》,《经济科学》2006年第1期。
王威:《公共投资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韩仁月、常世旺:《中国省级公共投资的区域效应: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财经研究》2010年第4期。
杨大楷、孙敏:《公共投资与宏观经济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2009年第4期。
娄洪:《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贾康:《政府公共投资、社会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姚光业:《我国公共投资监管模式研究》,《中共中央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
于长革:《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财经研究》2006年第2期。
詹正茂、王裕雄、孙颖:《创新型国家建设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3月16日。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1年6月9日。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1年11月27日。
贾乃玉:《环渤海区域去年达成1952个项目,合作金额1205亿》,北方网,2012年2月6日。
崔玲:《“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如何破题》,《经济》2011年第8期。
牛文元:《中国GDP质量指数》,《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第5期。
江国成、刘铮:《牢牢把握战略基点——解读2012年扩大内需政策要点》,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jrzg/2011-12/16/content_2022583.htm。
邢春生:《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 促进京津一体化发展》,《求知》2010年第1期,第25~28页。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都之窗,http://zhengwu.beijing.gov.cn/ghxx/sewgh/t1176552.htm。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网,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yw/201103/t20110322_3483726.html。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29页。
刘刚、赵欣欣:《京津冀都市圈产业发展和演进趋势分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64~68页。
马云泽、刘春辉:《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10年第5期,第9~14页。
蔡玉胜:《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变化》,《经济界》2011年第4期,第58~70页。
刘晶、马丹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动力的实证分析》,《城市探索》2011年第9期,第23页。
邢子政、马云泽:《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倾向与协同调整之策》,《现代财经》2009年第9期,第50~58页。
踪家峰、曹敏:《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实证分析——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22~128页。
戚本超、景体华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0~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陈佳贵、李扬主编《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上海对外开放形势研究报告》,2011年12月。
《长三角经济直面“转型之痛”》,新华网江苏频道,2011年12月24日。
张汉亚:《2012年经济发展分析》,《中国投资》2012年第1期。
胡雅龙主编《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崛起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沪苏浙社科规划办编《海洋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10月。
孟建耀主编《浙东文化》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卷第二辑。
张伟主编《浙江海洋文化与经济》第三辑,海洋出版社,2009。
莫建备等主编《区域一体化发展:拓展和深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省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江苏省统计局:《加快推进江苏服务业发展思路探讨》,http://www.jssb.gov.cn。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2008年12月。
朱小丹:《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共创泛珠合作美好明天》,在2011年12月21日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演讲。
陈瑞莲:《欧盟的经验与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学术研究》2009年第9期。
刘品安、陈再齐等:《创新机制加快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专报》2010年第16期(总第18期)。
Gottmann J. Megalopolis: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
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3。
秦尊文:《长江中游经济区的建立与发展》,《江汉论坛》2003年第12期。
赵凌云、秦尊文、张静、汤鹏飞:《关于启动和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7期。
彭智敏:《长江中游城市群应力争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2010年10月21日《第一财经日报》。
江景和:《湘鄂赣合力,共建汉长昌高速公路环路》,《面向21世纪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中国言实出版社,1998。
李红:《当前新疆经济运行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16期。
李红:《当前新疆经济形势分析》,《新疆财经》2011年第3期。
定军:《种粮成产粮大省的财政包袱?》,2011年12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刘大毅:《世界500强加速布局沿海经济带》,2012年1月14日《辽宁日报》。
张安顺、李龙熙:《抢抓最佳历史机遇推动延边开发开放》,2011年9月2日《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