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1

丝路文化新聚焦图书

SSAPID:101-2179-3117-91
ISBN:978-7-5097-261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岁月钩沉:把握文化新动脉”“采珠撷玉:挖掘地域新宝藏”“瑰丽苍凉:诗意人生新咏怀”“异彩纷呈:感知艺术新韵律”四个部分,共30篇文章,从出土文献、岩画、石窟壁画、音律、敦煌学、考古学等多个方面研究了丝路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代文化新视角”丛书
作 者: 梁超
编 辑:王琛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K2 中国史

 总序

 岁月钩沉:把握文化新脉动

  佛教传入龟兹时间考

   一

    (一)中国学者

     1.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说:

     2.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说:

     3.黄文弼《塔里木盆地考古记》说:

     4.季羡林《佛教传入龟兹和焉耆的道路和时间》说:

     5.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说:

     6.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说:

     7.吴焯《从考古遗存看佛教传入西域的时间》说:

     8.宋肃瀛《试论佛教在新疆的初传》说:

     9.荣新江《陆路还是海路?——佛教传入汉代中国的途径与流行区域研究述评》说:

     10.温玉成《佛教传入路线及早期佛教图像问题》说:

    (二)国外学者

     1.日本羽田亨《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说:

     2.日本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说:

     3.英国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说:

     4.日本镰田茂雄《中国佛教通史》说:

   二

   三

   四

   五

   六

  前秦与西域东部关系考

   一

   二

  龟兹学与国学

  论“索国”与突厥部的起源

   一 近现代史学家对突厥起源研究成果综述

   二 关于突厥来源的史料剖析

   三 关于“索国”(前突厥部)的原住地

   四 “国遂被灭”或曰为“邻国所破”解

   五 前突厥部(索国)扩展为四大部

   六 阿史那氏就是阿恶氏

   七 关于《酉阳杂俎》的故事

   八 关于“平凉杂胡”说

   九 小结

  敦煌学百年: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敦煌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 关于敦煌学理论

    二 敦煌学转型与中层理论

    三 理论与研究方法

   对未来我国敦煌研究的一些看法

    一 缘起

    二 过去与现在

    三 未来

   从吐鲁番文书看敦煌文物及其地域情况

   敦煌吐鲁番学与内陆欧亚学

   敦煌吐蕃文化研究前景广阔

  近百年来的高昌政治史研究概况

   一 高昌纪年与年号

   二 职官制度和行政区划

   三 政治事件

  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出土遗物与新疆于阗佛教关系考

   一 “安葬舍利”碑与于阗佛教辨析

   二 鎏金银棺图像与中古于阗佛教信仰

   三 石函、银棺上涅槃和举哀图像与新疆石窟壁画

  试论新疆地区的密教信仰

   一

   二

   三

   结语

  新发现的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相关问题解析

   一 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的具体情况

    (一)从洞窟的整体形状来看非常对称和规则

    (二)洞窟为大像窟的形制,左右侧壁近洞窟窄,洞窟高10余米,洞窟整体比例较高,主室的进深浅,顶部能够判定为券顶

    (三)洞窟中凸出的岩石犹如石蕊像的石蕊,石蕊像见于葱岭东西的巴米扬石窟和龟兹石窟

    (四)从地理位置来看,古代大像窟即建于石窟寺,同时也大多位于交通要道

    (五)现洞窟底部淹没在河水中,石窟怎能建于水中

    (六)在石窟遗址中,大像窟周围多有其他类型的洞窟相配置,此大像窟现只有一个洞窟

   二 塔什库尔干地区古代的佛教

   三 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的位置与古代交通路线的几个问题

   四 塔什库尔干河谷大像窟与葱岭以东、以西大像窟的相关问题

  图理琛西使动因小议

  徐松及其西域著作研究述评

   一 生平研究

   二 《西域水道记》及其相关著作研究

   三 其他著述研究

 采珠撷玉:挖掘地域新宝藏

  国法与乡法

   一

   二

   三

  高昌戊己校尉的设置

   一 戊己校尉的背景

   二 戊己校尉的隶属

   三 戊己校尉的性质

  《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补正

   一 需要订正的部分

   二 注释补充的部分

   三 错漏字词补正的部分

  《隋书·西域传》的若干问题

   一

   二

    (一)高昌国“去敦煌十三日行”

    (二)安国“国之西百余里有毕国”

    (三)石国“南去汗六百里,东南去瓜州六千里”

    (四)焉耆“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五)龟兹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

    (六)疏勒国“都白山南百余里……东去龟兹千五百里,西去汗国千里,南去朱俱波八九百里,东北去突厥牙千余里,东南去瓜州四千六百里”

    (七)于阗国“都葱岭之北二百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国三千里,西去朱俱波千里,北去龟兹千四百里,东北去瓜州二千八百里”

    (八)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东去疏勒千里,西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北去石国五百里,东北去突厥牙二千余里,东去瓜州五千五百里”

    (九)吐火罗国“都葱岭西五百里。……南去漕国千七百里,东去瓜州五千八百里”

    (十)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南去漕国千五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五百里”

    (十一)米国“西北去康国百里,东去苏对沙那国五百里,西南去史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四百里”

    (十二)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旧康居之地也。……北去康国二百四十里,南去吐火罗五百里,西去那色波国二百里,东北去米国二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五百里”

    (十三)曹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东南去康国百里,西去何国百五十里,东去瓜州六千六百里”

    (十四)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东去曹国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国三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

    (十五)乌那曷国“东北去安国四百里,西北去穆国二百余里,东去瓜州七千五百里”

    (十六)穆国“东北去安国五百里,东去乌那曷二百余里,西去波斯国四千余里,东去瓜州七千七百里”

    (十七)波斯国“西去海数百里,东去穆国四千余里,西北去拂 四千五百里,东去瓜州万一千七百里”

    (十八)漕国“北去 延七百里,东去 国六百里,东北去瓜州六千六百里”

   三

   四

  唐诗“交河”语汇考论

   一

    其一,指向突厥汗国,体现隋末唐初征战突厥的豪情壮志

    其二,指代边塞功业,体现大唐兴盛与士子追逐功名的心态

    其三,专指西域交河,体现盛唐之际西域境况与中原的联系加强

    其四,意指藩镇之乱,体现唐中后期国家形势的变迁和人民疾苦

   二

  回鹘文《大白莲社经》一叶残卷研究

  塔里木盆地“沙埋古城”的两则史料辨析

   一

   二

   三

   四

 瑰丽苍凉:诗意人生新感怀

  高适、岑参与盛唐边塞诗的人性内涵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伊犁将军西域诗论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以战求和:唐代边塞诗的主旋律

  延客与惑君

   一 延客的酒家胡

   二 惑君的胡旋女

   三 安史之乱后胡姬的走向

  论葛逻禄诗人廼贤的丝绸之路诗歌

   一

   二

   三

   四

  清代西域风情诗三论

   一 民族风情的独特画面

   二 详尽纪实的艺术特征

   三 天下一统的创作心态

 异彩纷呈:感知艺术新韵律

  西域石窟壁画中的图案艺术

  论新疆传统地毯的传承保护与创新

   一 新疆传统地毯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汉文古籍文献中的记载

    (二)文物考古发现

    (三)民间传说

    (四)新疆传统地毯在我国地毯源流中的重要影响

   二 新疆传统地毯的文化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一)新疆传统地毯的地域文化景观

    (二)新疆传统地毯的审美文化

    (三)新疆传统地毯的多元文化内涵

    (四)新疆传统地毯的经济价值

   三 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新疆传统地毯工艺濒临衰落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二)新疆传统地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1.民族民间文化是国家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的重要体现

     2.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3.民族民间文化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基础

     4.民族民间文化是其他造型艺术的基石

     5.当前加快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具有紧迫性

    (三)新疆传统地毯作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必要性

     1.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的特征

     2.民族民间文化所含的内在价值具有公共属性

     3.民族民间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收益性

    (四)新疆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地毯)传承保护应采取的措施

   四 新疆传统地毯的产业化发展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二)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1.优化环境是新疆地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

     2.资源整合是新疆传统地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征

     3.打造传统地毯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4.运用高新技术,吸收新材料新工艺,培植新兴地毯产业

     5.加大新疆传统地毯产业化人才培养

     6.加大政府对传统地毯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7.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扎滚鲁克墓地出土缋罽研究

   一 动物纹缋罽

    (一)白地骆驼、野猪纹缋罽残片(85QZM4:23)

    (二)黄地鱼纹缋罽裙残片(85QZM4:23-1)

    (三)黄地虎、野猪纹缋罽袜残片(85QZM4:56)

    (四)白地龙纹缋罽长袍残片(98QZIM113:26-1A)

    (五)白地虫纹缋罽残上衣(98QZIM103:1-1B)

   二 几何纹缋罽

    (一)黄地螺旋纹缋罽单(85QZM4:80)

    (二)黄地螺旋纹缋罽单(85QZM4:69)

    (三)黄地螺旋三角纹缋罽单(85QZM4:79)

    (四)黄地网格纹缋罽裤残片(96QZIM68:2A)

    (五)黄地螺旋纹缋罽残片(89QZM2:13)*

   三 缋毡帽

   四 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缋罽墓葬的年代

   五 几点认识

  论新疆传统织毯图案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一 民族地域文化与传统织毯图案

    (一)新疆传统织毯图案的地域文化内涵

    (二)新疆传统织毯图案的审美文化内涵

    (三)新疆传统织毯图案的多元文化内涵

   二 传统织毯图案的装饰艺术特色

    (一)新疆传统织毯的图案纹样

     1.开勒昆式织毯图案

     2.卡其曼式地毯图案

     3.阿娜尔古丽式地毯图案

     4.艾地亚勒式织毯图案

     5.博古式织毯图案

     6.拜垫毯

    (二)新疆传统织毯的色彩运用

  汗都春与曲子剧比较研究

   一 剧种的同源与分野

    (一)共同的源头——西北地区的剧(曲)种

     1.曲子剧的形成

     2.汗都春的产生

    (二)汗都春的分野——语言转换

   二 社会属性与戏俗的比较

    (一)社会属性

    (二)传播方式

    (三)班社与戏酬

    (四)习俗与禁忌

   三 艺术特征比较

    (一)表演、声腔与念白

    (二)行当

    (三)曲牌与音调

     1.曲牌类别与数量

     2.曲牌的使用特征

     3.音调

      (1)汗都春平调曲牌[下四川]与曲子戏平调曲牌[下四川]比较

      (2)汗都春平调曲牌[划船调]与曲子戏平调曲牌[推船调]比较

      (3)汗都春越调曲牌[落江月]与曲子戏越调曲牌[落江雁]比较

    (四)乐器使用

    (五)舞台表演与装扮

   四 几点结论

    (一)汗都春与曲子剧的关系

    (二)汗都春与曲子剧的两极发展

    (三)汗都春的意义

  中国新疆塔塔尔族民歌之存现及其原因探析

   一 塔塔尔族民歌之存现

   二 塔塔尔族民歌之生存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散居的地理环境阻隔了民歌的生存空间

    (二)语言流失导致了民歌的衰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现代文化新视角”丛书编委会

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本书从吐鲁番学研究、敦煌学研究、龟兹学研究、文学与艺术、文物考古、历史地理文献等角度对这一特定区域的丝路文化展开深入探讨与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赵丰:《西北风格 汉晋织物》,香港艺纱堂/服饰出版,2008。

[2]季羡林:《季羡林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季羡林:《季羡林说自己·镜头人生》,中国书店,2007。

[4]季羡林:《鸠摩罗什时代及其前后龟兹和焉耆两地的佛教信仰》,《龟兹学研究》(第2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

[1]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2]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牛汝极:《充分挖掘丝路文化资源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4]张亨德、韩莲芬:《新疆民间美术丛书系列:民间毡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5]胡惠林、陈昕:《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9卷、第1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6]宋生贵:《当代民族艺术之路——传承与超越》,人民出版社,2007。

[7]王嵘:《西域艺术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8]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1]贾应逸、张亨德:《新疆地毯史略》,轻工业出版社,1984。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贾应逸:《高昌石窟壁画精粹》,《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4]李肖冰:《中国新疆古代佛教图案纹样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5]李安宁:《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6]张亨德、韩莲芬:《新疆民间美术丛书系列:民间毡毯》,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6。

[7]贾应逸、李文瑛、张亨德:《新疆地毯》,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8]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刊编辑部编印《中国新疆地毯新图案》,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刊编辑部,2008。

[9]莫合德尔·亚森:《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10] 董馥伊:《论新疆传统地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马大正等:《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2]苗普生、田卫疆:《新疆史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白友寒:《锡伯族源流史纲》,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4]肖夫等:《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

[5]贺灵、佟克力:《锡伯族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

[6]傅谨:《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7]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8]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中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0]朱哲:《眉户西行与新疆曲子》,《当代戏剧》2000年第6期。

[11]《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5。

[12](清)黄浚:《红山碎叶》,同治甲子。

[13]李富:《新疆子戏考》,《新疆艺术》2000年第6期。

[14]罗绍文:《新疆曲子戏考》,《新疆艺术》1987年第1期。

[15]《中国戏曲音乐》(新疆),中国ISBN中心,1996。

[16]《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3。

[17]《御制增订清文鉴》,奇车山译,1781。

[18]《中国曲艺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2009。

[1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国少数民族存籍整理研究室:《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锡伯族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1]周泓:《我国塔塔尔族历史来源略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2]王远新:《加强人口较少民族语言的调查及弱势和濒危语言的保护》,《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3]文体记者:《塔塔尔:中国穆斯林人口中最为奇特的现象》,《民族团结》2000年第3期。

[4]李建新:《新疆塔塔尔族调查研究——现状、问题与思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4期。

[5]周建华:《新疆塔塔尔族文化构成分析》,《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6]李晓霞:《新疆两乡民族混合家庭调查》,《新疆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7]曲笛:《论塔塔尔族民间音乐纯正性及相关问题》,《石河子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8]张敬仪、阿克赞:《关于“塔塔尔”一词的多种解释》,《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9]《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1998。

[10]刘维新主编《西北民族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