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治理:河南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图书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ance: The Evalua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New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研团队的重要成界,全面展示了中原经济区河南省范围内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状况。全书分为“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治理”“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土地流转与公司下乡”“其他”四篇,内容涵盖新型农村社区、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反映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发展过程中亟须解决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总序
城镇化发展与乡村治理篇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报告
一 构建评价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具体解释
1.人口城镇化指标
2.社会服务指标
3.资源环境指标
(二)权重及综合指数的计算
(三)得分及综合排名
二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现状
(一)6个地市人口城镇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社会保障覆盖率偏低
(三)生活设施建设地区差异较大
(四)资源环境建设不均衡
三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二)地区差异明显
(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四 分析与思考
(一)创新涉农政策与政府体制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三)创新农业服务供给体制
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
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立家业,激发就业动力
1.新建中心社区
2.实施购房奖补
3.推进确权颁证
(二)扶创业,夯实就业基础
1.支持居民创业
2.设立创业园区
3.发放创业贷款
(三)兴产业,扩展就业空间
1.以农兴业
2.以商造业
3.以游联业
4.以工建业
(四)保就业,增强就业后劲
1.开展技能培训
2.完善就业安置
3.健全社会保障
二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杠杆效应
(一)保证耕地供应,解决人地冲突
(二)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粮食增产
(三)打破内需困境,消费投资良性互动
(四)改善居住环境,优化公共服务
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以人为本,协调好农民受益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突出就业,协调好产业培育和居民就业的关系
(三)尊重群众,协调好群众主体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四)因地制宜,协调好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方向
(一)探索“建得成”的问题
(二)探索“住得起”的问题
(三)探索“管得好”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应注意“难点村”治理
一 城乡一体化之前的L村——平静祥和
二 城乡一体化之后的L村——四大困境
(一)人地矛盾突出
1.人地矛盾的表现
2.人地矛盾的原因
(二)群众关系疏远
1.群众关系疏远的表现
2.群众关系疏远的原因
(三)干群关系疏离
1.干群关系疏离的表现
2.干群关系疏离的原因
(四)村庄选举异化
1.村庄选举异化的表现
2.村庄选举异化的原因
三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难点村”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合理征地方案,从源头上解决“难点村”问题
1.确定村庄人数,解决户籍难题
2.制定补偿标准,严格执行政策
3.做好安置工作,解决后顾之忧
(二)密切干群关系,从策略上解决“难点村”问题
1.加强干部素质培养,促进干部职能转换
2.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增强干部工作积极性
3.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提升村民实际地位
(三)强化制度规范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难点村”问题
1.完善民主选举,确保选举的公平性
2.加强民主监督,保障农民基本权益
3.创新信访制度,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四)构建多元参与机制,携手推进“难点村”治理
1.激发民众参与热情,形成多维参与网络
2.构建工作平台,进行综合性治理
新型农村社区何以建成?
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A村实践
(一)基本特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合理规划,科学构建新型社区
2.注重工作方法与艺术,引导农民实现有序搬迁
3.完善监督机制,做好民心质量工程
4.做好耕地增减挂钩工作,力保民生
5.成立专门合作组织,引领农民走合作化之路
二 个案评析:A村建设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效
1.新社区,提升农民幸福指数
2.新产业,夯实新民居建设基础
3.新机制,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居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民适应能力较差
2.制度:新型农村社区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3.资金:新型社区财政支出存在诸多障碍与问题
三 结论与思考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乡村资源整合:由机械式向有机式转变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外推式向内源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农民参与式发展转变)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妥善处理的几个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研究
一 调查之一:组合型城中村建设调查
(一)组合型城中村的基本状况
1.组合型城中村产生的社会与经济基础
2.组合型城中村社会管理运转状况
3.组合型城中村继续建设情况
(二)组合型城中村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的实践智慧
1.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硬件规划、设计先行
2.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契合民生变化需要
3.基本单元区公共服务与基层群众自治共存共用
(三)组合型城中村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的不足
1.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硬件建设不足
2.基本单元区公共服务供应不够
3.基本单元区公共服务与基层群众自治不衔接
二 调查之二:组合型乡里村建设调查
(一)Y县组合型乡里村建设基本情况
(二)组合型乡里村建设的实践智慧
1.以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为核心的组合型乡里村建设满足青壮年外出打工后农村生存质量提高的现实需要
2.以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为核心的组合型乡里村建设契合改造“空心村”增加耕地资源的需求
3.以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为核心的组合型乡里村建设适应农村多数人口事实上很长时期内不可能城镇化的国情
(三)组合型乡里村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的缺陷
1.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对文化传递功能缺乏关注
2.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的建设不突出
(1)盲目的社区建设硬件规模要求
(2)公共服务建设没有确定为建设的核心
3.农民集中居住的经济基础不牢固
(1)农民集中居住经济基础规划层面突出
(2)农民集中居住经济基础上自然演化少
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立法
(二)制定组合型社区自治国家法律规范
(三)政府集中精力进行公共服务基本单元区建设
私人治理
一 治理体制的私人化
(一)“不让村干部摸一分钱”“不给村集体留一分收益”
(二)利用基层社会力量进行治理
二 治理组织的私人化
(一)吸纳社会力量进入治理组织
(二)吸收边缘势力充当治理先锋
(三)治理资源的私人化
1.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为私人治理资源
2.将公共利益化作私人治理资源
三 私人治理的形成原因
(一)门子结构:从积极到消极
(二)乡村关系:利益维系
(三)村治动力:获取经济收益
四 私人治理的后果
(一)乡村治理去政治化
(二)乡村社会冷漠化、灰黑化
农村党组织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 Z村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的个案背景
(一)农村社区化建设和公共服务下沉的政策要求
(二)“不便、不畅和不优”的村情民意
1.公共服务不够便捷
2.信息渠道不够畅通
3.服务质量不够优良
二 Z村党组织服务功能建设的创新实践
(一)立足方便村民,建立“民事村办”服务体制
(二)立足信息畅通,实施“金喇叭”工程
(三)立足为民解难,实施“金钥匙”工程
三 Z村党组织服务功能创新实践的个案经验
(一)以服务为转型导向,运用机制创新推动党组织功能转型
(二)以党员为工作主体,提升党员群体的服务意识和有效性
(三)以村民为创新动力,倾听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声音
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验研究*
一 政府力量: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点
(一)文化项目
(二)中央政策
(三)领导机制
二 社会资源: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量源泉
(一)企业
(二)演员
(三)节目源
(四)剧场
三 群众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行动指针
(一)以综合性演出满足大众化需求
(二)以专场演出满足“小众化”需求
(三)以动态监控把握群众需求动态
现代农业与粮食安全篇
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思考*
一 当前农村发展呼唤现代农业
(一)多层次理解现代农业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四种制约”
1.体制与政策的制约
2.组织农民的制约
3.农民意识的制约
4.区域差异的制约
二 发展现代农业亟须思路创新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四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
2.包容性原则
3.稳定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五种创新”
1.政府体制与政策创新
2.农业经济体制创新
3.农业产业体系创新
4.农业服务供给创新
5.农民组织体制创新
三 现代农业的未来是和谐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盼与忧”
一 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知差异
(一)不同年龄层的认知差异
(二)不同学历层的认知差异
(三)不同收入层的认知差异
(四)不同职业层的认知差异
二 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盼与忧”
(一)盼科技化发展农业,忧知识储备少
(二)盼多元化农业服务,忧质量无保证
(三)盼规模化经营土地,忧生活无保障
(四)盼专业化合作组织,忧运行不透明
三 四大联动机制“解忧给盼”
(一)创新现代农业科技化服务机制
(二)完善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健全农村就业及社会保障机制
(四)建立农业合作组织监督管理机制
“排难促转”:推动农业现代化
一 当前X市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一)流转方式向出租和转包集中
(二)流转对象以农户与农户为主
(三)流转期限以短期为主
(四)流转用途因地而异
二 当前X市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租金涨幅与物价上涨速度不适应
(二)租金形式与农民意愿不一致
(三)规模经营与土地精细管理不同步
(四)公司收益与农民经济收入不对等
(五)集约管理与农户分散经营不协调
(六)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民利益诉求不匹配
三 解决X市土地流转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打消农民顾虑
(二)鼓励多方参与,确保农民满意
(三)推动公司运作,提高农地效益
(四)创新股份合作,维护农民利益
降“本”增“利”:合作组织解民忧
一 首峰植保专业合作社的运转机制
(一)以健全的机构为运转支点
1.健全机构设置
2.明确机构分工
(二)以完善的制度为运转杠杆
1.衔接到位的工作制度
2.阳光规范的财务制度
3.协调共生的基金制度
(三)以群众参与为运转动力
1.参与服务
2.参与监督
3.参与决策
二 首峰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效
(一)经济效益:保增产,促丰收
1.防治病虫保增产
2.降低成本促增收
(二)社会效益:保稳定,促和谐
1.经济发展保稳定
2.关系贴近促和谐
三 首峰植保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借鉴意义
(一)在发展理念上,以“农”为本,政府扶持
(二)在发展主体上,以“民”为主,重点培育
(三)在发展机制上,以“新”导航,联动推进
“主体多元、功能扩展”:现代农业公共服务
一 X市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成为公益性服务供给主体
(二)农民参与成为公益性服务的补充
(三)农业公司是经营性服务的供给主体
(四)合作组织成为经营性服务的补充
二 X市现代农业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政府供给相对滞后,重建轻管
(二)公司运作发展缓慢,制度束缚
(三)合作组织功能简单,缺少资金
(四)农民参与规模较小,缺乏引导
三 发展X市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实行多样化分类供给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公司化运行体制
(三)推进服务多元,实现合作组织功能扩展
(四)鼓励群众参与,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能力
河南:谁在种粮,种得如何?
一 河南省粮食生产与销售情况
(一)粮食生产情况
1.水稻小规模种植比重高,大规模种植比重下降
2.玉米以小规模种植为主,中大规模种植比重上升
3.小麦种植以中小规模为主,大规模种植比重上升明显
4.水稻的种植比重下降,小麦和玉米的种植比重相对上升
5.专业种植大户数量增多,种植规模仍比较小
(二)粮食销售情况
1.约七成农户销售粮食
2.农民售粮数量呈上升趋势
3.粮食收购价格上涨较快
(三)种粮主体特征
1.约七成农民种粮,种粮人数呈现倒V形变化
2.中老年人是种粮的主力,青年农民种粮比重小
3.男性是种粮的主力,但女性比重有上升趋势
4.种粮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近八成农民学历为初中及以下水平
二 河南省种粮投入与收益状况
(一)种粮投入情况
1.种粮投入不断增高
2.生产投入与家庭收入有一定相关性
3.农户的文化程度影响其生产投入
4.不同职业的农民家庭生产投入存在差异
5.老年人生产投入偏低
(二)粮食产出情况
1.粮食产量总体上变化不大
2.粮食产量与种植规模成正比
3.粮食产量与农业补贴成正比
4.专业化务农农民种粮产量高
5.青年农民种粮产量最高
6.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户种粮产量偏高
7.生产投入增速高于粮食产出增速
8.农业投入越大粮食产量越高
9.机械投入越大农业产出越高
(三)种粮收益情况
1.种粮收益低
2.农业补贴标准高于全国平均标准
3.务工收入远高于务农收入
4.种植规模与补贴收入成正比,但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粮食种植处于下降趋势
三 河南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效益不高
1.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2.土地流转率不高
3.家庭式分散种植为主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2.农业技术支持能力不强
(三)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1.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2.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弱
四 对河南省未来种粮的几点建议
(一)鼓励规模经营,促进种粮人员的专业化
1.推动土地适度集中化
2.培育专业种粮大户
(二)健全补贴机制,带动农民的种粮热情
1.加大技术投入
2.加大补贴力度
(三)完善保障机制,增强农民的种粮信心
1.落实农业保险制度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对农资产品价格的监管
(四)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
1.加快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2.鼓励农企互动合作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研究*
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一)样本县基本概况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卷化的主要表现
二 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卷化的原因分析
(一)合作社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不相容
(二)合作社具有名不副实的“暧昧面目”
(三)农民的行为逻辑仍然是生存理性
(四)合适的合作社领头人极其缺乏
三 启示
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一 “陈曹经验”的突出特点
(一)管天
(二)管地
(三)管水
(四)管人
二 “陈曹经验”的基本经验
(一)立足实情
(二)谋划长远
(三)运用科学
(四)提升管理
三 “陈曹经验”的借鉴意义
(一)政策支撑
(二)科技支撑
(三)人才支撑
(四)服务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一 K村农民上访事件
(一)K村简介
(二)K村农民上访的起因
(三)K村农民上访的经过
(四)K村农民上访的结果
二 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的现状分析
(一)低
(二)难
(三)大
(四)多
(五)少
三 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探析
(一)政策缺失
(二)制度缺失
(三)法律缺失
(四)组织缺失
(五)政府缺位
四 维护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权益的对策思考
(一)加快土地流转政策制定
(二)面向市场培育新型农民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规
(五)全面推进基层村民自治
土地流转与公司下乡篇
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探究
一 土地经营和管理的现状
(一)稳定承包经营权
(二)建立管理机构,建立纠纷调处机制
(三)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并规范流转行为
(四)土地流转的多样化促使加快流转
(五)规模经营有利于形成集中种植
二 实施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农户经营权属不清或流转不规范,引发土地纠纷
(二)管理力量薄弱,工作出现脱节
(三)补偿费未及时到位,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四)土地耕作零散,成片规模种植程度较低
(五)承包期限短,阻碍农业产业化发展
(六)以租代征,违法用地
(七)规划混乱,土地浪费
(八)农民住宅未批先建,无法获得合法的宅基地使用权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农村土地管理机制
1.健全组织机构
2.培育中介机构
3.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土地
4.改善优化基础设施,为流转土地创造条件
(二)探索新的承包制度,稳定种粮大户
1.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2.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试点
3.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促进集中规模经营
4.及时、有效地处理矛盾和纠纷
(三)推进农户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
1.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
3.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确保耕地平衡
1.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五)节约用地,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
1.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2.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复垦
3.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鼓励农民自愿放弃宅基地
(六)完善征占用地制度,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参与
1.完善对集体建设用地管理
2.逐步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
3.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中原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出路
一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一)租赁型
(二)反租倒包型
(三)股份合作型
(四)互换型和置换型
(五)托管型
(六)抵押型
(七)土地银行型
(八)使用权拍卖型
二 中原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尚需完善,无序流转严重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理顺,农民顾虑重重
(三)农村劳动力需要合理配置,确保各尽其才
(四)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五)政策法规的软件建设滞后,制度设计须进一步加强
三 中原农村土地流转的出路何在
(一)直接途径是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维护农民市场主体的权益
(二)重要途径是完善土地流转法规,加强相关制度设计
(三)关键途径是理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必要途径是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五)根本途径是合理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民的非农化
公司下乡要警惕乡村关系行政化
一 公司下乡中乡村关系行政化问题
(一)乡镇政权借机控制村级“两委”
(二)村级“两委”矛盾激化导致权力外送
(三)土地流转中村级“两委”的权力被架空
(四)村级“两委”对乡镇政权形成依赖
二 公司下乡中乡村关系行政化的原因
(一)乡镇政权利用强势地位谋利
(二)村级“两委”间因权限不清相互争夺
(三)法律不健全与司法监督不力
(四)村级组织财权缺失、信息缺乏
三 公司下乡中建立均衡多元乡村关系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乡镇职责,规范乡镇政府行为
(二)划清村级“两委”权限,加强村级“两委”建设
(三)健全法律法规,明确村级主体地位
(四)加强村企沟通,增强村级“两委”财权
游离在政府与市场之间
一 公司下乡后的现状分析
(一)政府主导助力公司规模化发展
(二)市场诱导推动公司集约化经营
(三)单一化生产制约公司长远发展
(四)高社会效益影响公司规模扩大
二 涉农公司下乡后的问题解析
(一)政策扶持,公司市场化经营程度低
(二)政府主导,公司独立经营能力较差
(三)契约缺失,公司与农民共同利益少
(四)农民弱化,土地流转意愿持续性弱
三 涉农公司下乡的路径探析
(一)分类供给,建立政府扶持的合理机制
(二)金融扶助,拓展多元有效的融资渠道
(三)农民参与,形成公司与农民的利益体
(四)市场运行,提升公司经营制度化水平
真正的自治要接地气
一 涉农公司下乡对村庄治理的具体影响
(一)乡镇强力介入,村委出现虚置
1.选举失败,村委班子“漂浮”
2.变主为客,村委职能“漂浮”
(二)企业“吞噬”村庄,村委成为附庸
(三)农民抵制企业,村委沦为“地保”
二 涉农公司下乡后村庄治理的有益经验
(一)经济能人竞争,村庄运行有序化
(二)知识精英牵头,村民维权理性化
(三)农民组织崛起,村治主体多元化
三 涉农公司下乡后村庄治理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制度设计,适应村治新变化
(二)理清村企关系,建立对话新机制
(三)促成双向对接,开创村治新形式
公司制农场:资本下乡与规模经营的困境*
一 规模化经营与大户
(一)外来资本进村,形成规模化经营
(二)以高效农业为取向的大户经营
二 公司式农场:外来资本的经营管理
(一)公司制的乡土依赖
(二)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大户经营与村庄关系
三 大规模经营的问题与困境
(一)种植环节效益过低,大户逐渐退出种植环节
(二)管理成本过高,管理体制水土不服
四 土地分包:公司制农场的退出与调适
(一)土地分级承包
(二)“公司+大户”模式成型
五 扩展的讨论: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未预后果”
(一)谨防出现土地食利者阶层
(二)大规模土地流转能否保障粮食安全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其他
河南省城市居民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调查研究*
一 调查过程和方法
二 调研结果分析
(一)生态文明意识
(二)生态文明知识
(三)生态文明行为
(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广泛宣传动员,培养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居民生态文明行为,改变知“强”行“弱”的状态
(三)大力推动不同层次居民的生态文明教育,分类引导,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度和重视度
(四)社会、政府齐抓共管,拓宽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美丽乡村建设勿忘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一 美丽乡村建设背后的乡愁情思
二 美丽乡村建设勿忘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三 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所做的点滴努力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