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 第12辑图书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Politics of Contemporary China

SSAPID:101-2167-9807-02
ISBN:978-7-5097-557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从执政党建设、政治民主实践、地方政府创新、公共组织改革、底层政治发展、台湾政治变迁等六个专题,勾勒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具体篇目包括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多党合作的政治资源、协商民主的中国形态、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个案、行政组织的绩效评估、廉政建设与干部选拔、社区选举与社会抗争等。本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有助于阅读者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生动脉搏。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卫平 汪永成
编 辑:李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执政党建设

  社会大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的角色转换

   一 特殊国情国家的社会大转型与中共的特殊角色

   二 从“利益代替”到“利益代表”:转换中的中共角色

   三 角色专门化:巩固“利益代表”角色的基础

   四 政治理性化:角色制度化的基本条件

   五 重构核心价值:角色制度化的基本保障

  中苏俄政治改革战略的比较分析*

   导言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改革战略的组成要素

    政治改革目标的设定

    双重转型的优先顺序

    渐进式的体制改革

   围绕中国政治改革战略的政治力学

    稳健的政治改革战略

    避免改革激进化的陷阱

    改革共识的扩大

   政治主导权的丧失过程和被动的“三重转型”

    从稳健的改革向激进的自由化的转换

    民主化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被动的三重转型

   结语

  中层设计与中国的改革

   一 中层设计的诱发条件

    (一)结构性诱发条件

    (二)过程性诱发条件

   二 中层设计的实践效果——以省级党委书记自主性的发挥为例

    (一)中层设计的成功实践

     1.普遍自主性发挥的典范——万里在安徽的改革

     2.特殊自主性发挥的典范——习仲勋在广东的改革

    (二)中层设计的失败实践

     1.普遍自主性发挥的失败——以上海为例

     2.特殊自主性发挥的失败——以重庆为例

   三 中层设计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结构性困境

    (二)过程性困境

   四 扩大中层设计作为空间的途径

    (一)结构性困境的突破

    (二)过程性困境的突破

    (三)优秀中层政治家的培育

  组织制度化: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活动和中国政治发展初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组织制度化:中国共产党组织行为的研究视角

   三 中国共产党政党活动的历史、变迁和特征

    1.中国共产党政党活动的组织克里斯玛性

    2.中国共产党政党活动的组织有效性

    3.中国共产党政党活动的组织动员性

   四 结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活动和中国政治发展

  权力监督和制约的党内处理方式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新加坡2012年议员政治桃色事件回顾

   三 新加坡朝野两党处理涉绯闻议员方式比较

    (1)公开承认有绯闻与逃避不回应的不同

    (2)及时向选民道歉道别与不告而别的不同

    (3)向本党自招有绯闻与近一个月不向党表态的不同

    (4)主动辞职与被开除党籍的不同

    (5)离职后仍获党肯定与被党撇清关系的不同

    (6)党不允许婚外情与对婚外情没有表态的不同

   四 对党内处理的政治学分析

    (一)党内处理是否有效

    (二)党内处理的有效性还取决于一定的宏观制度和政党组织特性

    (三)涉绯闻议员与党组织关系的切割能否成为党内处理的一项原则

   五 总结

 政治民主实践

  试论有效开发多党合作的政治资源与制度资源

   一 进一步明晰民主党派各自的社会基础

   二 更加重视民主党派在政权中的作用

   三 切实加强民主党派对执政党的监督

   四 结论

  基层“本土化”协商民主的逻辑演进及现代性内涵*

   一 “地方性知识”与“本土化”:基层协商民主的孕育及聚合

    (一)协商民主的兴起与借鉴

    (二)基层协商民主的“本土化”聚合效应

   二 探索与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样本分析

    (一)“民主恳谈”

    (二)“八郑规程”

    (三)“夏履程序”

    (四)“村民议事会”制度

   三 兼容与联动:基层民主的协同治理

    (一)促进和完善了“票决民主”

    (二)促进基层民主治理向纵深拓展

    (三)呈现多元主体的复合型治理特征

    (四)促进公共协商达成共识

   四 现代性:基层协商民主的示范效应

  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一 人民政协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

   二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重要性所在

   三 人民政协深入发挥重要渠道作用的基本路径

   四 结论

  2012~2013年上海人大代表间接选举观察报告*

   一 选举观察的组织

   二 上海市人大代表的选举

   三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

   四 结论

 地方政府创新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趋势(2000~2012)

   (一)这12年间政府创新四大类别各自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二)这12年间政治改革中各个子类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三)这12年间行政改革中各个子类的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四)这12年间公共服务类政府创新中各个子类的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五)这12年间社会管理创新中各个子类的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六)这12年间政府创新的主体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七)这12年间五大行政区划层级在政府创新方面的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八)这12年间政府创新在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三大地区中的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九)这12年间各省政府创新活跃程度分析

   (十)这12年间政府创新的城乡分布比例及其变动趋势

  地方治理的“双轨共治”趋势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三 案例分析

    (一)社会的自治性与参与性不断增强

    (二)社会组织完全处于政府控制之下

    (三)社会组织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

   四 地方治理的趋势:双轨共治

   五 双轨共治原因的初步考察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体制演进逻辑的必然

    (三)“政策试验”的推动

   小结

  大部制改革中的自我建构与改革误区

   一 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议题——转变政府职能

   二 大部制改革是政府的自我建构过程

    (一)自上而下:观念扩散和实践动员

    (二)自下而上:环境调适与组织学习

   三 大部制改革的误区:内在动因与表现形式

    (一)改革误区的内在动因:议题偏移和组织压力

    (二)改革误区的表现形式

   四 对策性思考:走出大部制改革的误区

    (一)实现职能整合,而非职能聚合

    (二)打破职责同构,完成职责异构

    (三)维护中央权威,下放地方权力

    (四)借助政策资源,开发制度资源

    (五)增强制度化水平,减少主观性色彩

 公共组织改革

  制度设计与中国反腐败

   制度设计与反腐败改革

   反腐败规则与制度

   作为规则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作为制度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

   结论

  谁是平衡发展最好的政府*

   一 平衡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环境保护

     1.指标选择与变量特征

     2.基于因子分析的地区排名

      (1)基础性人居环境排名

      (2)提高性人居环境排名

      (3)环保投入排名

     3.基于指标构建的“环境保护”地区排名

    (二)城乡差距

     1.指标选择与变量特征

     2.基于因子分析的地区排名

    (三)区域差距

     1.指标选择与变量特征

     2.基于因子分析的地区排名

   二 平衡发展综合指标构建与地区比较

    (一)综合指标构建

    (二)地区综合排名

   三 区域间比较

   四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不平衡发展源于经济因素,但实现综合平衡发展仍需持续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二)东部沿海地区平衡发展绩效领先,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对比较优势”

    (三)环境保护成为同等经济发展水平下提升平衡发展绩效的重要突破口

    (四)省内区域间绩效能力差异化现象显著,可能成为未来平衡发展“软肋”

  当代中国行政机构升格现象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与简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1.西方行政组织结构理论的研究

     2.西方行政机构改革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综述

     1.国内行政组织结构方面的研究

     2.国内行政机构改革领域的研究

   三 行政机构升格现象的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行政机构升格问题的理论依据

   四 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的合理性

    (二)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失范的主要表现

     1.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擅自升格

     2.受“长官意志”影响而升格

     3.借行政区划调整和改革时机而升格

     4.高规格配备领导干部而升格

     5.解决官员待遇问题而升格

    (三)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失范的原因分析及消极后果

     1.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失范的原因分析

     2.当前我国行政机构升格造成的消极后果

   五 未来规范行政机构升格的策略选择

    (一)行政机构升格应遵循的原则

    (二)规范行政机构升格的策略

     1.培育现代行政文化并转变政府管理方式

     2.健全行政组织法律体系

     3.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4.完善行政监督体系

   六 结论

  选拔制下干部年轻化的挑战与极限*

   一 以党管干部为核心的组织人事制度

   二 改革前中委老龄化问题与改革之初干部年轻化的举措

   三 中央委员会平均年龄的演变趋势

   四 结语:“干部年轻化”的极限与挑战

 底层政治发展

  制造确定性:中国城市社区选举中的违规操作现象分析*

   一 中国基层社区选举与民主化进程:来自上海的经验

   二 行政压力与选举结果的确定性:违规操作的原因分析

   三 案例分析:X居委会2009年换届选举

   四 陪选、制造误差与样板票:“看上去很美”的选举

    1.选举的准备和动员阶段

    2.投票阶段

    3.计票阶段

   五 结论与讨论:迈向“质量”取向的基层民主

  私人治理本文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与贺雪峰教授、杨华博士、焦长权博士、袁明宝博士、仇叶学妹等人的讨论,特此感谢。">*

   一 问题提出

   二 L村的私人治理

    1.征地拆迁中的“私人治理”

    2.纠纷解决中的“私人治理”

    3.资源下乡中的“私人治理”

   三 “私人治理”的后果

    1.乡村治理去政治化

    2.乡村社会冷漠化灰黑化

   四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发展及其治理*

   一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时代背景

    (一)就社会大环境看,社会转型期具有两重性和极端复杂性

    (二)从社会抗争主体看,权利意识日益明晰的利益主体维权意识不断增强

    (三)就制度层面看,国家制度性因素是当前社会抗争日益频发的重要原因

    (四)就社会管制看,政府的治理方式容易激化矛盾,引发更多更强烈的社会抗争

   二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发展

    (一)社会抗争的发展方式,主要有以身抗争、以气抗争、以理抗争、以法抗争

    (二)从社会抗争的发展看,具有分布的扩散性、目标的利益化、结果的制度化、影响的双面性等特质

   三 当代中国社会抗争的治理趋向

    (一)转变治理理念,实现社会抗争治理模式的转型

    (二)加强政治沟通,构建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三)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使社会抗争的治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四)实现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使社会抗争尽可能在社会层面解决

 台湾政治变迁

  公民意识、社会正义认知与政治参与

   一 研究缘起

   二 公民意识与民众政治参与

    (一)公民意识

    (二)政治参与

    (三)研究数据与变量建构

     1.因变量

     2.自变量

   三 资料分析

    (一)常规政治参与的分布

    (二)非常规政治参与的分布

    (三)影响台湾民众政治参与的因素

   四 结论

   附录一:相关变量处理方式

   附录二:主要自变项次数分布

  论两岸统一过渡期和平发展法律框架

   一 两岸统一过渡期的提出及其秩序特征

   二 海内外关于过渡方案的理论探讨

   三 两岸统一过渡期和平发展法律框架的主要条款设计

   结语

本辑报告立足于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从执政党建设、政治民主实践、地方政府创新、公共组织改革、底层政治发展、台湾政治变迁等六个专题,勾勒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形态。具体篇目包括执政党的角色转变、多党合作的政治资源、协商民主的中国形态、地方政府创新的类型与个案、行政组织的绩效评估、廉政建设与干部选拔、社区选举与社会抗争等。本辑报告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有助于阅读者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生动脉搏。

陈雪莲、杨雪冬:《地方政府创新的驱动模式——地方政府干部视角的考察》,《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3期。

韩福国:《政府创新:持续力何在?》,《浙江人大》2011年第11期。

韩福国:《地方政府创新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基于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差异的跨案例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陈家刚:《地方政府创新与治理变迁——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案例比较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04年第4期。

何增科:《政治合法性与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一项初步的经验研究》,《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俞可平:《改革开放30年政府创新的若干经验教训》,《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李凡:《地方政府创新式民主的出现和发展》,《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6期。

张小劲、李春峰:《地方治理中新型社会组织的生成与意义——以H市平安协会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于晓虹、张小劲:《中国基层治理与创新:宏观框架的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

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Sebastian Heilmann,“From Local Experiments to National Policy:The Origins of China’s Distinctive Policy Process”, The China Journal,No.59,2008.

Sebastian Heilmann,“Policy Experimentation in China’s Economic Rise”, Studies of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Vol.43,No.1,Mar. 2008.

Sebastian Heilmann and E.J.Perry,“Embracing Uncertainty:Guerrilla Policy Style and Adaptive Governance”, China Mao’s Invisible Hand: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