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5 !

参考文献

236

国家文化安全论图书

Study on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Strategy

SSAPID:101-2153-8053-63
ISBN:978-7-5097-429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现,国家间的竞争与较量逐渐向非军事领域转移。其中,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文化主权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文化利益逐渐成为核心战略利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安全。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公共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些都必须纳入国家安全的视野。本书以全球化为背景,挖掘文化安全的基本理论,通过明晰战略形势、分析战略任务,从而为建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韩源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77 各国政治

 Abstract

 后记

 导论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论问题

  导论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全球化的含义及实质

    一 全球化概念辨析

    二 全球化的实质

     1.作为客观历史进程的全球化

     2.作为西方国家主观战略的全球化

   第二节 全球化与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

    一 全球产业结构、国际经济关系与世界政治秩序

    二 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与世界秩序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1.全球化对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冲击

     2.经济相互依存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3.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后果导致国家主权受到削弱

     4.世界秩序主体的多元化趋势

     5.在多元的世界秩序主体中,国家仍然居于核心地位

    三 世界秩序的双重性质:国际性秩序与全球性秩序

   第三节 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凸显

    一 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凸显的全球化根源

    二 全球化加剧了国家间文化利益的争夺与矛盾

   第四节 国家文化安全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一 究竟什么是国家文化安全

     1.安全

     2.国家安全

     3.国家文化安全

    二 国家文化安全的相关核心概念

     1.国家文化利益是界定国家文化安全的最核心概念

     2.国家文化主权是与国家文化利益紧密相连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三 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在结构

    四 国家文化安全的空间维度

    五 决定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基本变量

    六 国家文化安全的外部关系

 上篇 战略形势

  第一章 全球文化体系中的三大战略关系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与资本主义文化体系

    一 资本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二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历史与现状

    三 全球文化的未来走向:资本主义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节 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

    一 西方文化体系的现状与特征

    二 东方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三 东方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其重构

   第三节 民族性文化体系与世界性文化体系

    一 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的含义及现状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1.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2.世界文化体系与民族文化体系的融合

  第二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文化战略态势

   第一节 冷战后的国际文化格局转换

    一 冷战后国际文化战略格局转换的特点

     1.意识形态终结了抑或文明的冲突加剧了?

     2.多元文化和文明共存取代了二元对立的冷战思维

     3.文化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二 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具体的文化战略

     1.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文化发展战略,也更加注重文化影响力的建设

     2.各个国家根据自己本国的国情及其文化传统,力图建立富于自己本国特色的文化战略体系,特别注重本国的文化政策选择有利于本国总体上的国家安全

     3.各个国家在强调文化建设的时候,明显表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

     4.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形成健康、向上、独特的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第二节 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及俄罗斯的文化战略

    一 苏联解体的文化因素分析

     1.苏联国家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异化

     2.冷战时期西方持续的文化渗透

     3.只有批评、缺少建构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

    二 俄罗斯国家战略中的文化因素

     1.普金主义

     2.大国梦想

     3.东正教伦理

   第三节 第三次开国与日本的文化战略

    一 日本的三次开国与“文化立国”的提出

     1.第一次开国与日本的发展

     2.第二次开国与日本的崛起

     3.第三次开国与日本文化的拓展

    二 “经济强国”梦想实现之后的“文化大国”梦想

    三 向世界“输出文化”,走实现政治大国的渐进之路

    四 借助文化产业的发展,向世界各地推广日本文化

   第四节 “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战略

    一 “世界体系论”中的世界文化体系

    二 “世界体系论”关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

    三 “世界体系论”的文化发展观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的意义

    四 “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战略

     1.拉美地区的文化战略

     2.非洲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对外文化战略

   第一节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演变与目的

    一 美国对外文化扩张战略的根源

    二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演变过程

    三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目标与本质

   第二节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手段和特点

    一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手段

     1.对外输出文化产品,通过大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进行文化产业形态的殖民入侵,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追求实现文化蜕变

     2.开展教育交流,通过交换留学生和访学、文化援助等方式对其他国家的青年进行美国价值观的重塑,以此促使“非民主国家”发生变化

     3.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通过新闻、无线电广播、电视转播等传统媒介手段,对外展开文化、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宣传攻势

     4.通过英语的扩展传播美国文化

     5.利用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收集和传播系统,操纵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以此推广美国的文化意识和生活方式,重塑世界文化体系

     6.通过社会科学研究和理论输出,占领文化制高点,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制度重建和模式选择,吸引人才资源并操纵对国际规则的制定

    二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特点

     1.隐藏本质,迷惑众生

     2.主动输出,积极扩张

     3.整体设计,系统安排

   第三节 美国文化扩张战略对世界文化安全的影响

    一 美国对外文化战略对世界文化安全的影响

     1.美国文化的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民族文化受到压抑,失去“活性”,随着同化程度的加深,将导致发展中国家文化独特性的消失,出现国家认同危机

     2.冲击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性,导致国家政权体系价值基础的丧失,引发政权合法性危机,带来社会分裂和动荡

     3.对民族国家的文化主权带来影响,使国家行为自主性丧失,导致“软政权化”,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4.在宏观上,美国的对外文化战略,打破了世界多元文化并存的应然格局,形成超级大国主宰文化的局面,导致国家间文化、民族和社会冲突

    二 对待美国文化扩张战略的理性态度

  第四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环境

    一 全球化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给中国文化发展的社会基础带来深刻变革

    二 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多维向度与主导文化建设的矛盾冲突

    三 文化市场的非对称开放,给中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带来挑战

    四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身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给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带来影响

    五 以美国为主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境况

    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二 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远未完成

    三 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存在盲点

    四 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模式亟待转变

    五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面临考验

   第三节 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中华文化积累的“文化势能”已不占优势

    二 中国文化的创新力令人忧虑

    三 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面临后冷战时代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

    四 中国民族文化传播面临网络及数字技术发展的挑战

   第四节 中国公共文化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文化生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失衡

    二 文化形态呈现精英与大众断裂的迹象

    三 真善美的文化导向被淡化

   第五节 中国文化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一 在文化领域我们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文化管理高度集中

    二 对思想文化实行严格控制,以思想文化的单一性取代多样性,以钦定风格流派的垄断代替各种风格的自由竞争

    三 中国文化领域的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体制、发表及出版体制存在根本性欠缺,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下篇 战略任务

  第五章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重心定位

   第一节 创新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思维

    一 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念

    二 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思维创新的出发点

    三 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的建立

     1.模型要素的确定

     2.要素相互关系及运行轨迹分析

     3.意识形态立体发展模型简要概括

    四 主导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的效用检验与实证分析

     1.儒家意识形态“超稳定”的玄机

     2.“文化大革命”发生之谜

     3.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淡化”与“多元化”的奥妙

    五 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取向

     1.构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同时作为观念、制度和心理的三重身份

     2.推动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国家化,构建现代意义的国家意识形态

     3.实现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结构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一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 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 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五 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六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积蓄文化势能

   第三节 引导公共文化健康发展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大众文化建设

    二 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现代意识融入公共文化生活

    三 重视对网络文化的合理引导

    四 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1.正确处理集中分治与全时“统治”的关系

     2.正确处理文化活动自由与鉴别不良因素的关系

     3.正确处理积极引导与加强监管的关系

     4.正确处理文化产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5.正确处理文化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6.正确处理系统建设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第六章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措施运筹

   第一节 强化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

    一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简况

    二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思想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建立健全中国文化安全研究思想库

   第二节 建立健全国家文化安全决策管理系统

    一 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1.改革和理顺国家文化宏观管理体制

     2.进一步完善文化法律法规

     3.合理区分不同管理对象,进行分层分类管理

    二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安全危机管理机制

   第三节 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创新力

    一 文化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

    二 文化创新的基本思路

    三 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创新

   第四节 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文化传播力

    一 以文化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文化传播力的物质基础

     1.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改革文化投融资体制,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

     3.推动文化人才政策创新,为文化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4.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5.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重视文化产业的品牌建设

     6.建立发展创意文化产业的政策导向

    二 加强对外文化外交与文化交流,提升文化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

     1.加强对文化外交的领导,推进文化外交的规范化与法制化

     2.处理好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的关系

     3.实现文化外交与文化交流的融合,构建立体化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4.积极主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思想,推动国际社会在文化安全领域集体安全的实现

  第七章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底蕴开发

   第一节 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

    一 中国卷入全球化的三重逻辑

    二 中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三条基本线索

   第二节 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的三大矛盾

    一 科学与价值的矛盾

    二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

    三 民族与世界的矛盾

   第三节 “一指三中”作为繁荣和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总目标的确立及其科学含义

   第四节 贯彻“一指三中”的关键环节:分层分类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第五节 贯彻“一指三中”的重要措施:建立动态的学科结构体系

  第八章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环境优化

   第一节 国际文化秩序的含义与构成

    一 国际文化秩序的含义

    二 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单元

   第二节 当代国际文化秩序的基本特点

    一 文化传播的技术性资源分布不均衡

    二 文化信息流量与流向不对称

    三 文化传播为政治服务

    四 文化信息的内容存在偏见

   第三节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总体构想与实现途径

    一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逻辑延伸

    二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总体构想

     1.多元共存,相互包容,和而不同

     2.倡导对话,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3.反对霸权,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三 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基本途径

     1.调适文化外交秩序

     2.规范文化贸易秩序

     3.改革信息传播秩序

 索引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显,国家间的竞争与较量逐渐向非军事领域转移。其中,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文化主权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文化利益逐渐成为核心战略利益。美国在克林顿政府时期就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领导权列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安全。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公共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保障,这些都必须纳入国家安全的视野。本书以全球化为背景,挖掘文化安全的基本理论,通过明晰战略形势、分析战略任务,从而为建立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人民出版社,197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日报》2006年4月23日。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

韩源等:《全球化与中国大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马也:《历史是谁的朋友——全球化:定义、方法论和走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李琮:《经济全球化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花建:《软权力之争——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潮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梅孜编译《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汇编》,时代出版社,1996。

王辑思:《文明与国际政治——中国学者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上海三联书店,2005。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

季正矩、王瑾:《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6。

宋瑞之:《俄罗斯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朱威烈:《国际文化战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编《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商务印书馆,2005。

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柳静:《西方对外战略策略资料》第1辑,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梁云彤等:《美国和平演变战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

陈卫星主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曹荣湘选编《解读数字鸿沟——技术殖民与社会分化》,上海三联书店,2003。

王列、杨雪冬编译《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张宏毅主编《美国人权与人权外交》,人民出版社,1993。

金鑫:《中国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许明等:《文化发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宋慧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王南湜:《从领域合一到领域分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赵汀阳主编《年度学术(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北京太平洋国际战略研究所:《应对危机——美国国家安全决策机制》,时事出版社,2001。

李惠斌:《全球化:中国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潘忠岐:《世界秩序:结构、机制与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朱金平:《舆论战》,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刘杰:《秩序重构: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机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裔昭印:《世界文化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徐迅:《知识分子立场——民族主义与转型中国的命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苏〕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曹葆华译,三联书店,1962。

〔意〕葛兰西《葛兰西文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译,人民出版社,1992。

〔英〕约翰·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译,三联书店,1989。

〔英〕厄内斯特·盖尔纳:《民族与民族主义》,韩红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德〕特纳·特茨拉夫主编《全球化压力下的世界文化》,吴志成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意〕安东尼奥·波立陶:《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殷雄、田培义译,新华出版社,2001。

〔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利的转移》,任小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辜正坤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美〕约翰·费克斯:《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俄〕普京:《普京文集》,张树华、李俊升、许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美〕鲁丝·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商务印书馆,1990。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尤来寅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吕丹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美〕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5。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布热津斯基:《大失控与大混乱》,潘嘉玢、刘瑞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美〕雷迅马:《作为意识形态的现代化——社会科学与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牛可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通俗文化理论导论》,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1。

〔德〕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朱红文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俄〕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第3卷,满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英〕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胡品清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美〕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经济全球化与人类的未来》,张世鹏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编《1996年世界投资报告》,储祥银等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

〔美〕芭芭拉·沃特、〔美〕勒内·杜博斯:《只有一个地球》,《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美〕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何小东等译,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韩源:《略论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双重性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7期。

韩源:《全球化与世界秩序的深刻变革》,《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4期。

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

韩源:《国家文化安全引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年第6期。

韩源:《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形势评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韩源:《从电脑游戏“红色警戒”看美国的文化渗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第7期。

韩源:《意识形态发展模型研究——兼论中国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取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谢华:《反全球化问题剖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鲁品越:《产业结构变迁和世界秩序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世界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李景治、李鑫炜:《全球化进程对国家的影响》,《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1期。

赵旭东:《新技术革命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浅议》,《现代国际关系》1997年第7期。

宋士昌、李荣海:《全球化:利益矛盾的展示过程》,《哲学研究》2001年第1期。

谢晓娟:《非传统安全中经济安全对文化安全的牵制与推动——兼论中国的综合安全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第4期。

焦国成:《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念》,《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1期。

刘金源、潘美娟:《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到社会主义全球化——卡斯特罗的反全球化观点评析》,《拉丁美洲研究》2005年第4期。

邵龙宝:《中西方文明交融冲突中的儒学价值及其命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田德文:《西方文化霸权与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4期。

蔡德贵:《东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6期。

房广顺:《略论资本主义对文化的双重影响》,《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季羡林:《21世纪:东方文化之光必将普照世界》,《今日中国》1996年第2期。

万俊人:《儒家伦理:一种普世伦理资源的意义》,《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第5~6期。

鲍宗豪:《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兼论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黄皖毅:《国外文化全球化研究述介》,《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谭颖沁:《中西文化整合与我国文化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7期。

李金齐:《文化安全释义》,《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黄章晋:《大清洗之路》,《凤凰周刊》2008年第1期。

黄章晋:《一个国家的自残》,《中国报道周刊》2008年1月19日。

庞大鹏:《“普京计划”的延续——2008年梅德韦杰夫总统国情咨文政治内容评析》,《当代世界》2008年第12期。

庞大鹏:《俄罗斯的政治转轨》,《欧洲研究》2007年第5期。

老青:《俄罗斯的不确定性——读〈重新崛起之路〉》,《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2期。

谢韬:《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炎黄春秋》2007年第2期。

姚勤华:《19世纪俄国斯拉夫主义思想和运动研究》,《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6期。

左凤荣:《俄罗斯的民族传统与普金的强国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陈树林:《东正教信仰与俄罗斯命运》,《世界哲学》2007年第4期。

骆莉:《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东南亚研究》2006年第2期。

丁兆中:《战后日本文化外交战略的发展趋势》,《日本学刊》2006年第1期。

徐世刚:《日本政治大国战略与我国的战略对策》,《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刘海霞:《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安然:《论沃勒斯坦的现代化思想》,《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沈洪波:《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思想战线》2007年第3期。

王晓德:《美国对外关系的文化探源》,《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

王晓德:《天主教伦理与拉丁美洲不发达的文化根源——兼与新教伦理对美国发展作用的比较》,《拉丁美洲研究》2006年第4期。

程洪:《试论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贸易》,《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4期。

吴志华:《巴西文化产业政策初探》,《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4期。

林华:《阿根廷文化产业的发展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拉丁美洲研究》2007年第4期。

李保平:《传统文化对黑非洲政治发展的制约》,《西亚非洲研究》1994年第6期。

李保平:《韩国现代化与非洲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西亚非洲研究》1998年第1期。

刘鸿武:《黑非洲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主题》,《西亚非洲研究》1996年第1期。

廖志诚:《论美国文化霸权的产生根源及其实现形式》,《福建论坛》2007年第2期。

胡惠林:《论文化冷战与大国文化战略博弈》,《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

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2期。

胡惠林:《论20世纪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变》,《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刘永涛:《文化与外交:战后美国对外文化战略透视》,《复旦学报》2001年第3期。

金元浦:《美国政府的文化外交及其特点》,《国外理论动态》2005年第4期。

郝良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王沪宁:《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3期。

彭文波:《对国际版权贸易的文化安全思考》,《出版科学》2006年第5期。

丰子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

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赵立坤:《20世纪民族主义浪潮试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王彬:《大众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3期。

范玉刚:《文化面向市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兼及市场中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人文杂志》2004年第6期。

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历史见证——论90年代中国影视文化》,《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王晓华:《学术失范与中国学术的深层危机》,《学术界》2001年第5期。

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尹保云:《现代化意识形态发展的模型》,《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任吉悌:《解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学术界》2003年第6期。

宋惠昌:《意识形态:政治无意识》,《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戴焰军:《论社会心理的层次性及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唯实》1998年第6期。

萧功秦:《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新自由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刘卫东:《全球化: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5期。

李宗桂:《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民族性》,《人民论坛》2000年第3期。

许全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区分》,《理论前沿》2003年第18期。

陈春萍:《网络文化的道德维度》,《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邹逸安:《国外思想库及其成功的经验》,《中国软科学》1999年第6期。

宋惠昌:《现代思想库:性质、价值与方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3期。

张建丽、孙萍、周丽梅:《中国思想库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

全哲洙:《弘扬主旋律需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8期。

于芳:《政府危机管理预防预警机制的构建与完善》,《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魏友苏:《浅议网络文化发展问题与管理思路》,《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S1期。

柳斌杰:《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 全面提高新闻出版行政工作水平》,《中国出版》2007年第7期。

李艳:《文化产业的品牌管理》,《理论建设》2008年第4期。

杨鸿玺:《传承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文化外交》,《当代世界》2005年第3期。

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王小章:《从韦伯的“价值中立”到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哲学研究》2008年第6期。

李慎明:《另一种全球化的替代: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程恩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6期。

刘云山:《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求是》2003年第6期。

刘云山:《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体会》,《求是》2004年第11期。

周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进一步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3期。

周济:《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9期。

董京泉:《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学科制度建设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明安香:《略论新世纪的国际传播格局》,《现代传播》2006年第6期。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媒体突围与表征悖论》,《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4期。

雷兴长、曹文环:《当今文化贸易国际格局特征分析》,《社科纵横》2008年第10期。

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8期。

郭景哲:《西方国家广播电视的扩张战略》,《世界广播电视参考》2004年第6期。

沙奇光:《对世纪初国际舆论形势及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对外宣传参考》2002年第12期。

洪沫:《西方对外广播规模、实力、部署情况调查》,《国际广播》1999年第10期。

人类进步基金会:《共同创造地球的未来》,《国外理论动态》1994年第19期。

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致力于构建和谐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求是》2007年第22期。

李忠杰:《怎样认识和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瞭望新闻周刊》2002年第25期。

高放:《“全球化”一词的由来》,《学习时报》2001年5月14日。

赵平:《日本扶持文化艺术事业的新趋势》,《中国文化报》1998年3月3日。

金雁:《普金时代:即将落幕还是刚刚开始》,《南方周末》2008年1月17日。

方宁整理《世纪之交: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光明日报》1999年7月22日。

许钧:《语言·翻译·文化的多样性》,《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6月28日。

卢渝:《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人民日报》2008年1月3日。

仲言:《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人民日报》2003年3月10日。

盛和泰:《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光明日报》2004年1月14日。

《严厉打击网络侵权盗版 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国家版权局、公安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1日。

《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民日报》2003年8月13日。

齐勇锋:《关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光明日报》2003年1月15日。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转移》,《光明日报》2006年1月20日。

沈亚军:《如何消解中国文化赤字》,《光明日报》2007年4月26日。

〔埃及〕加利:《国际关系应民主化(接受记者专访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1年9月14日。

《我代表在联大四委发言指出应建立国际新闻和传播新秩序》,《人民日报》1993年10月29日。

王国庆:《建立世界传播新秩序》,《人民日报》2002年9月26日。

沈洪波:《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政治专业,2005。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行政管理专业,2006。

缪开金:《中国文化外交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国际政治专业,200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国(境)外学科划分与专业设置情况调研报告》,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01921b48767f5acfa1c7cd8f. 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吴建民:《开展文化外交的几点思考》,中国政协新闻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1/90780/90789/603034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中国将在白俄罗斯建立孔子学院》,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 com/overseas/2006-11/16/content_5339896.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诸葛亮成小乔情人 委员:网游恶搞混淆青少年视听》,人民网,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2/35010/6065728.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庹祖海:《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管理》,文化部网站,http://www.ccnt.gov.cn/xwzx/whbzhxw/t20070828_44297.htm,最后访问日期:2012年12月20日。

〔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99年第9期。

〔美〕弗兰克·宁柯维奇:《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

〔美〕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4期。

Frank Ninkovich,“Culture in U.S. Foreign Policy Since 1900,” in Jongsuk Chay(ed.),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Praeger,1990.

Loren Baritz,City on a Hill:A History of Ideas and Myths in America,New York:John Wiley and Sons,1964.

Perry Miller,Thomas Johnson(eds.),The Puritans,a Sourcebook of Their Writings(Vol.1),New York:Harper & Row,1963.

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Enduring Principles in an Era of Constant Change,U.S. Department of State Dispatch,October 1997.

Arthur Schlesinger,The Cycles of American History,Boston:Praeger Inc.,1986.

Frank Ninkovich,The Diplomacy of Ideas:Foreign Policy and Cultural Rel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Robert H.Thayer,“America’s Cultural Relations Abroad,” The Annuals of America,Vol.17,1976.

Joshua Muravchik,Exporting Democracy,Washington D.C.: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Press,1991.

George Bush,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Washington 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

Joseph S.Nye,Jr.,William A.Owens,“America’s Information Edge,” Foreign Affairs,(March-April),1996.

Mann,J.,“Framing China,” Media Studies Journal,(Winter),1999.

简 介:本书通过对当前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的典型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隐患,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经验到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对症中国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思路并展开了宏观层面的思考。本书反映了中国经济腾飞背后文化的强大复兴,中华...

作者: 张小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简 介: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冷战结束后,非传统安全开始凸现,国家间的竞争与较量逐渐向非军事领域转移。其中,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国家文化主权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文化利益逐渐成为核心战略利益。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家文化安全。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民族文化认同的维护、公共文化生活健康...

作者: 韩源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4月

简 介: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

作者: 薛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

简 介:本书通过对当前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问题的典型调研,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概括与提炼,从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威胁到中国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内部隐患,从发达国家的文化安全经验到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对症中国文化安全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性思路并展开了宏观层面的思考。本书反映了中国经济腾飞背后文化的强大复兴,中华...

作者: 张小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简 介:本书全面具体地分析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与确立,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基本状况、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重点梳理了儒家文化主流地位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主流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其带给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的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介绍了美国、苏联和日本主流文化认同的经验;提出了强化当代中国主流文...

作者: 薛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