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02

长寿的代价图书

For the Value of Longevity:The Influence of the Population Aging on the Socioeconomic

SSAPID:101-2127-7855-15
ISBN:978-7-5097-262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快,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社会保险支出的增加、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养老服务及医疗机构的增多、年轻人就业模式的变化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凡事预则立”,老龄化还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社会,对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陈绍军 黄润龙
编 辑:杨桂凤;戚晶晶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序言

 前言

 专题一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一)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二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一)挑战社会养老保障

     1.养老经济负担加重

     2.老年贫困问题突出

    (二)挑战医疗保障

     1.挑战医疗卫生费用

     2.挑战医疗服务质量

    (三)挑战长期照料

     1.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2.残疾老年人的照料需求

     3.独生子女父母、留守父母进入老年

   三 人口老龄化创造的经济机遇

    (一)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三)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

     1.高级人力资源丰富

     2.发挥低龄老年人的照料作用

   四 基本判断与对策建议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理论思考之一:老龄化进程是否可控

   理论思考之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窄义老龄化和广义老龄化

   一 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1.劳动生产率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2.过高的社会保障支开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3.降低了资金积累规模

    4.家庭规模缩小、老年人孤独感强

    5.老年人患病率高、生活自理困难

   二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正面影响

    1.人口老龄化与人均GDP(用国际美元PPP$表示)成正比

    2.人口老龄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3.老龄化形成机会真空,人口流入节省了大量抚养费用

    4.促进了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

    5.推动保险事业的发展

    6.推动了社会新制度的建立

    7.降低了生育率、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

    8.移民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 客观地认识人口老龄化

    1.老龄化对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限

    2.老年人消费的增加将会促进未来的生产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抵消了老龄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 结论

  江苏老龄产业发展研究

   一 江苏省老龄产业的市场需求

    (一)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二)江苏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

     1.老年人的购买力不断提高

     2.老年人的购买欲望日益多样化

   二 江苏省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养老服务机构严重不足

    (二)养老服务项目内容单一

    (三)老年物质产品供给不足

    (四)老年精神文化产品稀少

   三 江苏老龄产业的发展基础

    (一)第三产业将是未来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二)第三产业贡献率呈稳定上升态势

    (三)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契机

   四 江苏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重视老龄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强对老龄产业与市场的深入研究

    (三)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营造老龄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增强老年群体的整体购买力

     2.建立健全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3.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提高政府管理和监督水平

    (四)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地发展老龄产业

     1.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培育老年消费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老龄产业发展

     3.形成社会化、多层次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

     4.加快发展老龄产业与服务人才的培养

     5.加强老年产品的研发

     6.启动老龄产业建设试点工程

   五 结语

  人口老龄化对江苏储蓄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及储蓄现状分析

    (一)江苏省老龄化现状

    (二)江苏省储蓄现况

   三 储蓄水平与相关指标的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回归分析

   四 不同时间段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储蓄水平影响的差异分析

    (一)1982~1996年的回归分析

    (二)1988~2002年的回归分析

    (三)1994~2008年的回归分析

    (四)不同时期回归模型的比较

   五 结论与讨论

 专题二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影响

  老龄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影响的调查及思考

   一 研究背景

   二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转型的理论依据

   三 人口老龄化对政府社会管理影响的现实表现

    1.人口老龄化引发政府公共服务产品供需矛盾

    2.人口老龄化及高龄化使政府在老年人权益保护上的工作压力增大

    3.人口老龄化对政府老龄事业管理体制和机制提出了挑战

    4.人口老龄化有助于促进政府培育社会管理的多元主体

   四 相关思考及对策建议

    1.改善供给结构,努力构建居民需求导向型的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模式

    2.发动及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及部门协调的机制

    3.创造宽松环境,推动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4.确定老龄工作的重要地位,改革和完善养老工作的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

  人口老龄化与宜居社区建设研究

   一 人口老龄化与社区建设

    (一)人口老龄化态势及其特征

    (二)社区建设——中观层面应对老龄化的选择

   二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

    (一)建设老年宜居社区的必要性

    (二)老年宜居社区的发展

   三 关于宜居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政府在养老服务业中的作用

   一 我国养老服务的现状

    1.我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2.我国养老服务方式

   二 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

    1.美国以多种形式向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

    2.日本重视老人居家福利

    3.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三 我国养老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严谨,凸显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问题

    2.制度不健全,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管理难度大

   四 政府在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中的定位分析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服务体系的构建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老年人口规模庞大

    2.老龄化发展迅速

    3.老年人家庭空巢趋势显著

    4.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5.失能老人大幅增加

   二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服务业的影响

    1.养老保障服务形势更加严峻

    2.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压力日益沉重

    3.老年社会服务需求急剧膨胀

    4.老年服务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三 老年服务体系的框架

    1.老年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2.老年服务体系的主要服务方式

   四 构建老年服务体系的对策

  人口老龄化与江苏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方法

   二 江苏城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意愿现状

   三 问题分析

    1.部分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安排与居住方式意愿不符

    2.社区养老服务比较缺乏,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机构养老能力不足

   四 对策分析

    1.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

    2.提供多样的住宅形式,可以重点发展“两代居”住宅

    3.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五 结论

  社区居家养老

   一 家庭养老——传统养老模式的衰退

    1.家庭小型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2.空巢家庭增多

    3.老年人口高龄化

   二 机构养老——发展困难重重

   三 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发展下理想的养老模式选择

    1.养老新方式

    2.若干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扶助社区居家养老

     (2)不断完善社区的助老服务,支持社区居家养老

     (3)建立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体系,参与社区居家养老

     (4)培育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服务社区居家养老

     (5)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机制,规范社区居家养老

   四 结语

 专题三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老年社会福利

   一 中国老年人口的变化

    1.中国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2.中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变化

    3.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 中国老年人福利待遇的发展变化

    1.中国老年人退休金领取的情况

    2.老年人的福利设施及福利优待政策的发展状况

   三 老年人社会福利工作的需求和发展建议

    1.老年人的福利需求日益增加

    2.进一步发展老年福利工作的建议

  江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一 发达国家积极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启示

    1.从养老保障体制改革看,责任主体多元化有利于切实增强制度供给的可持续性

    2.从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看,运作机制市场化有利于提高抵御人口老龄化风险的能力

    3.从养老保障供给改革看,服务管理社会化有利于满足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多种需求

   二 江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特色形成机理分析

    1.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先导,形成富有创意的多元化养老保障服务体系

    2.以“社会事业社会办”为原则,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

    3.以“精神关爱示范活动”为载体,形成“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三 江苏人口快速老龄化进程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面临挑战

    1.快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加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养老保障制度供给后劲乏力

    2.老年人口净增量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养老保障基金扩面征缴难度大

    3.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与社会化养老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养老保障家庭服务责任重

    4.“空巢”留守老人增多与人口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养老保障子女承担新题多

   四 江苏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特色创新必须以“幸福老年”为目标

    1.以国民幸福指数(GNH)为标志,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幸福老年保障体系

    2.以“六个同时,老有所得”为重点,形成全方位投入的幸福老年保障机制

    3.以“过得自如自在”为基准,创设多形式养老的幸福老年保障条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研究

   一 引言

   二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养老困境

    (一)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二)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土地保障功能减弱

    (三)情感支持不足,缺乏精神慰藉

    (四)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比例低

   三 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因素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淡化

    (二)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家庭内聚力下降

    (四)农村老年人自养能力低

   四 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一)继续维持家庭养老功能,依法保障老年人权益

    (二)逐步建立农村社区养老保障机制

    (三)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机制

    (四)大力倡导老人自养,逐步完善自我养老机制

  对我国老龄照护问题的思考

   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及老年人对照护的需求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

    (二)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进一步加速

    (三)照护的需求进一步加剧

   二 我国老年照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家庭照护

    (二)社区照护

    (三)社会性养老机构照护

   三 对我国老年照护的一些建议

    (一)适时调整政策,用政府补贴或购买服务的方式缓解家庭的压力

    (二)政府加大对社区、社会性养老机构的扶持与规范化管理

    (三)加快专业照护人员的培养,建立职业准入制度

    (四)践行并积极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四 小结

  深度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

   一 深度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一)深度老龄化对城市养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深度老龄化对城市养老的影响

      (1)对传统养老方式的影响

      (2)对养老服务资源的影响

      (3)人口流动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4)对住房的影响

     2.城市养老的对策分析——加快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

    (二)深度老龄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1.深度老龄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

      (1)对农村传统养老方式的影响

      (2)对养老质量的影响

      (3)人口流动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4)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影响

      (5)对养老观念的影响

     2.农村养老的对策分析

   二 深度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影响

    (一)对于养老保险基金,我们重点从四个方面把握深度老龄化对其的影响

    (二)加强对养老基金的管理,确保深度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养老

   三 深度老龄化对医疗保障的影响

   四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适宜的养老模式

    (一)养老靠自己的模式

    (二)住房养老模式

    (三)储蓄养老模式

   五 结语

 专题四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险基金的影响

  江苏人口老龄化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研究

   一 人口老龄化趋势

    (一)趋势预测

    (二)趋势分析

     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水平高

     2.抚养比呈不断上升态势

     3.人口老龄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二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及精算分析

    (一)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现状分析

    (二)精算分析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

      (1)个人账户基金收支情况预测

      (2)社会统筹账户基金收支情况预测

     2.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精算分析

     3.个人账户空账规模精算分析

   三 基金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一)人口因素

    (二)政策因素

     1.退休年龄

     2.替代率

     3.个人账户空账

     4.隐性债务

    (三)其他因素

     1.基金收益率

     2.工资总额与缴费基数

   四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养老保险相关经验借鉴

    (一)发展多元化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扩大保险基金来源

     1.增加社会保障税

     2.增加缴费年限,提高缴费基数

    (三)减少保险基金支出

    (四)加强投资管理

    (五)采取平稳渐进的方式进行过渡

    (六)政府承担转制成本

   五 政策建议

    (一)统筹层次问题

    (二)隐性债务问题

     1.明确界定养老保险中的政府责任

     2.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3.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三)个人账户“空账”问题

     1.多渠道筹集资金并减少支出,做实个人账户

     2.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后的配套措施

      (1)管理方面

      (2)科学的监管体系

  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投资的影响关系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现状研究

    (一)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与变化

    (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变化

   三 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一)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1.推拉理论

     2.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理论

    (二)基本假设

    (三)模型的确定与计算检验

     1.单位根检验

     2.协整检验

     3.格兰杰检验

   四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优化与计算

    (二)居民收入与社会保障投资之间影响关系的分析

     1.收入的增加推动了居民长期、稳定的社会保障投资的增加

     2.收入的增加能够影响居民社会保障投资的倾向,促进社会保障的替代性作用更好地发挥

     3.居民社会保障投资的增加能够加速调节收入差距

   五 结论与展望

    1.完善制度建设,保障居民的收入稳步增长,刺激投资增加

    2.灵活运用社会保障的再分配功能,调节收入差距,确保分配公平

    3.充实社会保障投资市场,利用多渠道的投资手段拉动经济收入增长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压力探析

   一 引言

   二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概况

    (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的特点及存在的风险

   三 事业单位离退休金总额的演变趋势——以HH大学为例

    (一)HH大学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有关情况分析

    (二)对HH大学离退休金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三)HH大学离退休金总额预测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影响

   一 引言

   二 模型的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三 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误差修正模型

     1.ECM构建

     2.参数估计

    (四)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五 结论与讨论

 专题五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

  农村独生子女父母(50+)的亲子关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调查背景

    1.调查地基本情况

    2.调查过程与方法

    3.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三 独生子女父母(50+)的家庭结构

    1.家庭代际结构

    2.空巢家庭类型

   四 父母对与子女关系的认识

    1.对子女养老作用的认识

    2.对子女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的态度

   五 父母与独生子女间的互动

    1.父母对子女的经济补贴

    2.子女对父母的经济补贴

    3.对依靠子女养老的预期

   六 小结

  老龄化背景下失地老人精神赡养现状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三 失地老人精神赡养现状

    (一)家庭精神赡养

     1.人格尊重

     2.成就安心

      (1)失地带来的子女职业转换使老人安慰

      (2)征地拆迁引发的家庭矛盾影响子女对老人的精神赡养

     3.情感慰藉

      (1)居住模式变化催生新的情感慰藉模式

      (2)村落文化的遗存降低了失地老人对子女情感慰藉的期待

      (3)失地老人对情感慰藉存在不同的性别期待

    (二)社会精神赡养

     1.邻居社会支持

     2.社区支持

      (1)社区基础设施缺乏

      (2)社区组织力量薄弱

   四 结论与讨论

    1.在部分失地家庭中萌生了新的精神赡养模式

    2.“失地”成为家庭精神赡养中的敏感因素

    3.安置小区的不完善使失地老人的社会精神赡养更加薄弱

  老年妇女再婚现状及困境研究

   一 绪论

   二 老年妇女再婚现状

    (一)不同类别的人群对老年再婚的态度

     1.老年人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

     2.中青年人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

    (二)老年妇女再婚呈现的特点

    (三)“搭伴养老”现象

    (四)老年妇女再婚的原因

   三 老年妇女再婚难的原因

    (一)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

    (二)子女的干涉

    (三)社会环境的制约

    (四)经济和住房的制约

    (五)老年妇女自身存在的问题

    (六)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利于老年人再婚

    (七)性别比偏低

    (八)代际婚姻

   四 减少老年妇女再婚障碍的方法与建议

   五 结语

  长寿老人的困境和对策思考

   一 引言

   二 长寿老人的困境

    1.长寿老人没有或缺乏经济来源

    2.生活照料问题

    3.医疗问题突出

    4.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三 对策思考

    1.国家、社会、家庭各尽其力,多方位提供综合经济支持

    2.生活照料方面

    3.医疗方面

    4.精神生活方面

  我国老人自杀死亡现象急需社会关注

   一 每年老人自杀死亡数量减少

   二 老人自杀死亡数占自杀死亡总人口比例越来越大

   三 老年人口粗自杀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四 农村老人自杀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

   五 我国男性老人的自杀死亡率高于女性老人的自杀死亡率

   六 我国老人自杀死亡的原因及防范

 专题六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应对

  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应对

   一 积极应对,化弊为利

   二 提前应对,有备而老

   三 科学应对,对症下药

   四 全面应对,统筹治理

  老龄化背景下江苏人口流动趋势分析及政策应对

   一 江苏省人口流动的基本特征

    (一)流动人口规模大,流动人口聚集区的特征明显

    (二)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较轻,年轻流动人口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三)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式与罗吉斯典型模式基本一致

    (四)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区域分布不平衡

   二 老龄化背景下江苏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

    (一)流动人口规模增速减缓,省外新增净流入人口总量开始下降,省内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有限

    (二)流动人口年龄结构将趋于“壮年化”,3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比例将大幅攀升

    (三)性别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仍然偏低,但高于农村非流动人口

    (四)流动人口仍主要向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集中,区域人口密度差距继续拉大

    (五)老年流动人口的规模将持续扩大,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老年人口养老问题严峻

   三 老龄化背景下江苏省应对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对策

    (一)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适度引进高素质的省外人才,弥补年轻劳动力不足,缓解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的不利影响,分担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二)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

    (三)高度重视留守老年人口和老年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掌握老年人口的流动和分布特征,合理配置老年服务公共资源

  老年精神关爱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

    (二)政府对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重视

   二 老年人的身心与精神关爱需求状况

    (一)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二)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

    (三)老年人的压力状况

   三 老年精神关爱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一)老年精神关爱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基本框架分析

     1.社区(街道、机构)老年精神关爱工作评价指标子体系

     2.政府老年精神关爱工作评价指标子体系

    (三)核心评价指标的诠释

     1.管理制度

     2.组织文化与宣传

     3.老年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4.政府财政投入机制

    (四)指标评分细则

   四 评价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条件与途径

    (一)评价工作实施的条件

    (二)评价的途径和程序

   五 完善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建议

    (一)在全社会树立老年精神关爱理念

    (二)创新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建立老年精神关爱的社会支持和保障体系

    (四)加快老年精神关爱人才队伍建设

    (五)营造老有所为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市老年人社区互助养老方式:“时间银行”

   一 前言

   二 概念界定及现状

    1.“时间银行”概念的界定

    2.“时间银行”在社区中运行的现状

   三 社区“时间银行”对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义

    1.通过社区“时间银行”达成生活照料的“供需”平衡

    2.通过社区“时间银行”达成精神照顾的“供需”平衡

   四 社区“时间银行”在实际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高龄失能老人参与“时间银行”面临“时间”只取不存的问题

    2.时间储蓄计量的标准问题

    3.“时间银行”储户能够提供的和需要的服务内容无法协调的问题

    4.“时间银行”服务者的问题

    5.社区“时间银行”的信任问题

    6.“时间银行”的日常管理问题

    7.“时间银行”运行中人员的不稳定问题

   五 “时间银行”运行的建议

    1.争取政府支持,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2.建立完整、系统的“时间银行”组织体系

    3.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4.提高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

    5.“时间”的“支取”适当地向高龄老人和特困老人倾斜

    6.与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合作

    7.将“时间银行”发展为“家庭时间银行”

   六 总结

 后记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健康水平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富裕程度。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很大,将给社会投资、生产、流通、分配、就业、储蓄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可能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和社会医疗保障、投资结构调整及分配制度改革等产生根本的影响。深入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制,并釆取相应措施建设健康的老龄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社会,对适应当前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客观形势,实现我国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制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Jackson R. and N.Howe. 2004. The Graying of the Middle Kingdom:The Demographics and Economics of Retirement Policy in China. Washington: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and Prudential Foundation.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2005. OECD Economic Surveys,China,2005. Paris:OECD.

Qiao,H. 2006. “Will China Grow Old Before Getting Rich?” Washington:Goldman Sachs,Global Economics Paper,No.138.

《全国老龄人口占比12%万亿元规模银发产业待撬》,http://news.hexun.com/2009-12-05/121924041.html。

白天亮:《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六连涨”接近翻一番》,http://unn.people.com.cn/GB/14748/82703/11073812.html,2010。

卜云彤、郑玮娜:《我国2010年老年人消费将超过1.4万亿元》,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6-10/24/content_ 5242204.htm,2006。

丁志宏:《我国老年残疾人口:现状与特征》,《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

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人口研究》2006年第1期。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2005年第6期。

胡泊、任德曦、丁联池、李艳如:《老龄化的挑战与战略取向》,《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黄斌华:《广州80岁以上老人将享高龄津贴》,2009年11月18日《老人报》。

金永红:《老年人医疗费上涨过快 建立退休职工医保平衡基金很有必要》,《家庭中医药》2006年第9期。

莫龙:《1980~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定量研究》,《人口研究》2009年第3期。

塞尔比、谢克特主编《老龄化的2000年——对社会的挑战》,新蔚、黄育馥译,三联书店,1987。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杨河清、陈汪茫:《中国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乘数效应研究——以城镇居民面板数据为例》,《社会保障研究》2010年第3期。

杨慧、吕静:《基于认知层面的代际关系分析——重阳节调查报告》,《河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翟德华:《发展农村老龄服务的机遇》,《老龄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

张车伟:《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后果及其战略对策》,《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张再生:《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社会和经济后果》,《南开学报》2000年第1期。

赵喜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发展老年产业分析》,《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辑《老龄问题研究——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资料辑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2/26/content_10903441.htm,200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http://www.gov.cn,2002。

U.S. Social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1996. Social Security Programs Throughout the World-1995. 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陈传书:《在全国老龄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第3期。

陈红:《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4期。

陈可冀:《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陈奕平:《美国老年人口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人口学刊》2003年第3期。

陈友华:《关于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的几点反思》,2010年两岸社会福利学术研讨会“人口高龄化与社会服务”会议论文,2010.6。

杜鹏:《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影响》,《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1期。

顾纪瑞:《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理论与实践》1987年第3期。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洪英芳:《人口高龄化问题的国际比较与分析》,《人口学刊》1990年第1期。

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姜向群:《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影响问题研究的回顾与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李承惠:《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与银发经济开发》,《北京统计》2004年第3期。

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学海》2005年6期。

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与社会含义》,1988。

联合国:《人口趋势的影响因素及其后果》,1973。

刘纯彬:《农民工需要解决的10个突出问题》,《人口研究》2005年第5期。

罗淳:《从老龄化到高度老龄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万克德:《山东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

王红茹:《全国养老金空账达8000亿 引发“延迟退休”呼声》,2006年11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

武元晋、徐勤:《中国人口老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的影响》,《老龄问题国际讨论会文集》,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

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徐晓俨:《美国人口老龄化对公众规划的影响》,《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第1期。

杨雪:《欧盟国家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政策的影响》,《人口学刊》2002年第5期。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

张再生、王乃利:《老年健康产业发展现状、规划与对策探讨》,《人口学刊》2001年第2期。

江苏省委联合课题组:《加强老龄工作、服务产业、精神关爱的研究报告》,2008。

李佳丽:《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11期。

李心海:《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河南省财政厅老干部之窗,2008年12月29日。

刘渝琳:《养老质量测评:中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商务印书馆,2007。

王守法:《现代服务产业基础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吴东权:《银发魅力》,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曾霞:《我国老龄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7。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2010。

周瑜、郑垂勇:《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灰色预测》,《水利经济》2007年第5期。

Charles Yuji Horioka and Junmin Wan. 2006. Why does China Save so much?Massachuset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Sumer Institute.

Modigliani,Franco and Cao Shi Larry. 2004.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 New York: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42.

Wakabayashi,Masayo and Landis Mackellar. 1999. Demographic Trends and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Schlossplatz:Interim Reports on work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 Analysi.

保罗·舒尔茨:《人口结构和储蓄:亚洲的经验证据及其对中国的意义》,《经济学》2005年第4期。

黄健元:《人口老龄化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人口研究》2004年第5期。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与储蓄》,《人口与经济》1996年第3期。

陈钟翰:《上海区域人口变动与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以静安、普陀、闵行为代表的三类区域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2010。

丁华:《香港的养老服务体系》,《西北人口》2004年第3期。

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14卷第3期。

赫然:《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制度构想》,《行政与法》2007年第11期。

蒋少云:《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以广西贵港市为例》,《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焦亚波:《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的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2009。

曲静:《加强我国地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研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论文,2009。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2008年新区政协年末视察社会事业发展(浦东新区养老事业发展情况)》,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2008。

唐碧:《我国城市政府在居家养老中的职能定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9。

吴瑞君:《人口老龄化的正面效应及其引导机制——上海市个案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5期。

吴瑞君等:《促进闵行区人口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2009。

吴瑞君等:《静安区各街道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研究》,2008。

吴瑞君等:《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统筹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嘉定区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对策研究》,2010。

夏学銮:《老龄化社会对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发出强烈呼唤和挑战》,http://www.zglry.org/Newsxs.asp?xwid=55&SmallClassName=2007%C4%EA7%D4%C2,2008-10-08。

杨冬梅:《高速老龄化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参与中国养老体系之探析》,《学理论》2010年第6期。

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朱彦东、王海渊:《人口老龄化与交通安全问题探讨》,《交通与运输》2001年第4期。

陈友华:《人口老龄化与城市社区老年服务网络建设》,《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李丽萍、吴祥裕:《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全国老龄办:http://www.cncaprc.gov.cn/,2010年9月9日。

张文忠:《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地理科学》2007年第27卷第1期。

朱国宏:《老龄化与社区养老保障——以上海为个案》,《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年第7期。

朱鹏、姚亦峰、张培刚:《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初探》,《河南科学》2006年第1期。

窦玉沛:《在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6。

范建:《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姜向群:《我国老年人社会服务及其改革方向》,《人口研究》1995年第4期。

台恩普:《“老有所为”应因地制宜贵在落实》,《老龄问题研究》2004年第1期。

汪生夫:《扎实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社会福利》2007年第3期。

王顺冬、张桂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湖南长沙市的实证分析》,《职业圈》2007年第8期。

吴玉霞:《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研究》,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宁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杨会英、彭嘉琳:《在推进老年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扮演的角色》,《社会福利》2003年第11期。

袁静:《江苏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探析》,《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1期。

张文范:《顺应老龄社会的时代要求建构孝道文化新理念》,《人口研究》2004年第1期。

周良才:《老年福利社会化探讨》,《理论界》2006年第6期。

国务院新闻办:《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导刊》2007年第1期。

回良玉:《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apw.com.cn,2009-02-23。

李本公:《在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经验交流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shfl.com.cn,2006-07-14。

全国老龄办:《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2007年12月18日《中国老年报》。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7月14日。

王瑞文:《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天津院商学学报》2006年第7期。

王石泉:《中国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与服务体系的重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徐祖荣:《城市社区照顾模式研究》,《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20。

周运清、彭锦:《空巢老人玫瑰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联合国预测世界人口2050年将突破90亿》,http://news.qq.com/a/20090312/000159.htm,2009。

李红:《城市空巢家庭的社区养老模式研究》,陕西财经大学,2008。

孙燕丽、张肖敏主编《2009年江苏人口发展研究报告》,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王江萍:《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研究》,《城市规划》2002年第3期。

张恺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经济论坛》2006年第11期。

李爱芹:《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实证研究——以徐州市为个案》,《社会工作》2007年第3期。

李峰清、黄璜:《我国迈向老龄社会的两次结构变化及城市规划对策的若干探讨》,《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第7期。

刘飞燕:《居家养老模式探讨》,《江苏商论》2006年第12期。

刘维:《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学分析》,《前沿》2010年第9期。

刘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思考》,《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孟艳春:《对中国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9期。

阎安:《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模式的新选择》,《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2期。

张凯悌、郭平主编《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PRB). 2000. World Population Data Sheet.

陈卫:《中国生育率转变与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1993年第5期。

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国家统计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黄艺红、刘海涌:《城市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实证研究》,《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宋晓梧主编《完善养老保险确保老有所养》,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邬沧萍、杜鹏等:《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化与挑战》,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

徐勤:《加速建立农村老年保障安全网》,《老龄问题研究》2005年第12期。

姚新武、尹华编《中国常用人口数据集》,中国人口出版社,1994。

郑子轩:《中国社会日益老龄化 养老体系能否应对挑战?》,2004年4月23日《南方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编辑部编《中国人口年鉴(198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国家统计局人口司:《中国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抽样汇总数据》,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1.mohrss.gov.cn/gb/zwxx/2010-05/21/content_382330.htm,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http://www.molss.gov.cn/gb/zwxx/ghytj.htm,2010-04-15。

郭金龙、张许颖:《国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视野》2008年第17期。

江苏省联合课题组:《积极应对我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加强老龄工作、服务产业、精神关爱的研究报告》,2009年12月26日。

蒋慧琼:《英国社会照顾服务改革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的借鉴》,《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

曲范祥:《美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对我们的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江苏省计生委、江苏社科院等:《改革开放30周年与江苏人口与发展高层论坛暨长三角人口发展研讨会论文汇编》,2009。

李翠霞:《我国农村养老制度的缺失与重构》,《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24卷第4期。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唐康芬:《四川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张凤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体系探讨》,《西安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陈可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预测和战略选择》,载《老龄化中国:问题与对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陈卓颐、黄岩松、罗志安:《关于提高养老照护从业人员素质的思考》,《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年第1卷第26期。

贺银凤、周英华:《我国老龄照料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人口学刊》2009年第4期。

荆涛:《长期护理保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李本公:《关注老龄化深化居家养老》,http://talk.39.net/gcdh/083/11/272393.html,2008年3月11日。

李兵:《中国老龄政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李军:《人口老龄化经济效应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刘海涌、黄艺红:《我国城市老龄群体社会服务需求的调查与思考》,《经济纵横》2006年第10期。

卢少萍、谢银均:《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区护理》,《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第1卷第25期。

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岳颂东:《日本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http://www.csia.cn/hknr/200803/t20080325_183140.htm.,2008.03.25。

曾毅:《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2010。

郅玉玲:《对发展城镇社区老龄服务产业的思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靳丽君:《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影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刘昌平、殷宝明、谢婷:《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吕学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苗瑞凤、邬沧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到底有多严重》,《西北人口》2004年第5期。

王丹妮:《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刍议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改革》,《管理与创新》2008年第4期。

王树新:《中国养老保障研究》,华龄出版社,2004。

郑勇:《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年第2期。

朱芳芳:《“安全网”和“减震器”——中国社会保障问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Hari,Norbert,Anja De Waegenaere,Bertrand Melenberg and Theo E.Nijman. 2007. Longevity Risk in Portfolios of Pension Annuities. Insurance: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Lawrence Thompson:《老而弥智——养老保险经济学》,孙树菡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高建伟、丁克诠:《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模型及其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年第2期。

黄健元等:《基于预测分析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问题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黄健元:《人口老龄化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米红、邱晓蕾:《中国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评估方法与实证研究——兼论不同收入群体替代率的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宋晓梧:《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管理世界》1997年第1期。

孙祁详、孙立明:《中国养老保险基金运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1999年第3期。

孙祁祥:《“空账”与转轨成本——中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效应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谭湘渝、樊国昌:《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偿付能力的精算预测与评价》,《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期。

王鉴岗:《社会养老保险平衡测算》,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王晓军:《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精算平衡状况的分析》,《人口与经济》2001年第10期。

张思峰等:《社会保障精算理论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8。

刘慧:《社会保障支出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首都经贸大学硕士论文,2010。

许小君、郑军:《社会保障支出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研究》,《前沿论坛》2009年第1期。

杨天宇、王小婷:《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第5期。

赵亮:《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0。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008。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6。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

葛延风:《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研究》,外文出版社,2003。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卢驰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财政压力分析》,《理论探索》2008年第1期。

张洪涛:《改革案例分析——制度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Bovenberg,Lans and Anja van der Linder. 1997. Pension Policies and the Aging Society: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OECD Observe,4.

Crystal,M.Siegel. 2008. Health Benefit Sustainability for Elderly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IMPA. The Gerontologist,10:83.

何文炯、徐林荣等:《基本医疗保险“系统老龄化”及其对策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2期。

拉姆·拉玛纳山:《应用计量经济学》,薛菁睿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林宝:《人口老龄化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卢元:《论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谢安:《改革现行养老保险体制应对人口老龄化》,《管理世界》2005年第4期。

左学金:《面临人口老龄的中国养老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3期。

邓大松、王增文:《我国的养老风险及其规避问题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何筠:《关于农村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人口研究》2000年第1期。

卡德尔:《生育率下降的财富流理论》,载顾宝昌《社会人口学的视野——西方人口学要论选择》,商务印书馆,1992。

李建民:《建立农村计划生育夫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重大的民生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4期。

潘金洪:《独生子女家庭空巢风险分析》,《西北人口》2006年第5期。

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人口研究》2005年第2期。

谭琳:《新“空巢家庭”——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人口现象》,《人口研究》2002年第4期。

田遇春、刘玲琪:《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障机制研究》,《人口学刊》2007年第1期。

王广州:《中国独生子数量结构及未来发展趋势分》,《人口研究》2009年第1期。

肖结红:《空巢老人问题探析》,《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周长洪:《大量独生子女家庭将导致社会性养老困境》,《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7期。

Burt,R. 1987. A Note on Strangers,Friends and Happiness. Social Network,9.

Campbell,K.E. & Lee,B.A. 1992. Sources of Personal Neighbor Networks:Social Integration,Need,or Time?Social Forces,70.

陈绍军:《失地农民和社会保障——水平分析与模式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陈新立、姚远:《社会支持对老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4期。

方菲:《影响家庭养老精神慰藉的因素分析》,《社会》2001年第5期。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郭晋武:《家庭结构与老人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1997年第17期。

贾云竹:《北京市城市老人对社区助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人口研究》2002年第2期。

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三联书店,1993。

陆杰华、白铭文、柳玉芝:《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研究——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为例》,《人口学刊》2008年第1期。

穆光宗:《老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穆光宗:《中国都市社会的养老问题——以北京为个案》,《社会学》2002年第10期。

谢桂华:《老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的赡养行为》,《社会》2009年第5期。

杨菊华、李路路:《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3期。

姚远:《养老: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人口研究》1996年第6期。

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与代际交换》,《人口学刊》1995年第6期。

傅殿贵:《代际婚姻难圆夕阳梦》,2003年8月8日《老年时报》。

姜向群:《“搭伴养老”现象与老年人再婚难问题》,《人口研究》2004年第3期。

金一虹:《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学海》2001年第1期。

林红:《浅谈中国古代寡妇的再婚权》,《兰台世界》2007年第2期。

吕荣斌:《对老年再婚问题的理论探讨》,《学术交流》1994年第4期。

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王俊宁、张小山:《影响老年人再婚质量的个人和社会因素》,《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增刊。

王磊:《中国妇女再婚制度的历史沿革与法律透视》,《哈尔滨学报》2003年第3期。

王茂库:《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问题》,《老年学杂志》1994年第1期。

王致诚:《聚焦老年人再婚后的离婚现象》,《山西老年》2004年第5期。

徐勤:《老年妇女——女性人口中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脆弱群体》,《人口学刊》1995年第5期。

徐若兰:《老年人再婚的社会学思考》,《社会福利》2003年第8期。

曾晓桃:《农村老年妇女再婚“五怕”》,《乡镇论坛》1994年第5期。

张文霞、朱冬亮:《家庭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Dooghe,G.. 1992. Informal Caregivers of Elderly People:An European Review. Ageing and Society,12:369-380.

http://www.chinasocialpolicy.org/Page_Show.asp?Page_ID=414

蔡文媚、柳玉枝:《高龄老人健康长寿问题的社会人口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

樊新民、周军、韩辉:《我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的调查报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黄佳豪:《革命老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大连干部学刊》2008年第1期。

柳玉芝、张纯元:《高龄老人的经济和医疗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思考》,《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1期。

肖亚洲、陈立章:《我国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的问题与对策》,《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年第28卷第18期。

张多来、黄秋生、张旭敏、曾建国:《湖南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保障的对策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

赵宝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对策研究报告》,华龄出版社,2002。

刘华清、费立鹏:《中国城乡老年人(1990~1994年)自杀死亡问题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1期。

马剑侠:《我国目前自杀的主要特点、社会心理分析与对策》,《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马敬东、刘筱娴:《1996~2000年湖北省麻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群伤害死亡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第1期。

田雪原、沙吉才、杨子慧:《中国老年人口》,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魏立和、薛德旺、费立鹏等:《中国老年与青年人自杀死亡特征的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第5期。

徐慧兰、肖水源、陈继萍等:《湖南省城乡部分老年人口自杀流行学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14期。

杨子慧:《中国城乡人口自杀死亡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第2期。

袁辑辉、王因为等:《当代老年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陈功:《社会变迁中的养老和孝观念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桂世勋:《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的照顾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哈尔·肯迪格等:《世界家庭养老探析》,中国劳动出版社,1997。

穆光宗:《从“未备先老”到“有备而老”》,《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第7期(a)。

穆光宗等:《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时不我待》,《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第5期。

穆光宗:《老年发展论:构筑成功老龄化的战略框架》,《人口研究》2002年第5期。

穆光宗:《论“和谐老龄化”》,2007年4月3日《光明日报》。

穆光宗:《挑战孤独·空巢家庭》,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穆光宗:《“文化养老”之我见》,《社会科学论坛》2009年6月上半月刊(总第191期)。

穆光宗:《政府责任和养老机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2010年第3期(b)。

穆光宗:《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王梅:《活得长≠活得健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邬沧萍:《重新审视我国人口未富先老的命题》,2007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谢联辉、宋玉华:《全球行动——迎接人口老龄化》,华龄出版社,1998。

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中国老龄协会、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国的养老之路》,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人的价值与社会共享》,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中国老年学学会:《实现健康老龄化》,中国劳动出版社,1995。

中国老年学学会:《中华孝文化专辑》,五洲文明出版社,2004。

中国老年学学会:《走向积极的老龄化社会》,华龄出版社,2003。

丁金宏等:《小区域人口迁移年龄模式的定义与解读》,《人口研究》2003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黄健元、刘洋:《流动人口预测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3期。

刘同昌:《论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社会支持系统》,《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王进、张晶:《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熊汉富:《子女家庭养老压力及其化解》,《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杨艳东:《中国老年社会服务政策的发展与完善》,《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张琳:《我国精神赡养立法的不足与完善》,《理论探索》2009年第3期。

高竟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马贵侠:《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王晓文:《“农村公益养老时间银行”系统研究——以山东某地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

王泽淮:《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社区》2003年第12期。

许爱花:《中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之反思》,《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学海》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