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小舞台 大剧目
出版说明
第一篇 进入过渡期的澳门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对澳门经济的影响
一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
二 中国内地的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对澳门经济的影响
(一)澳门与内地之间互相进行的投资活动日益加强和扩大
(二)澳门与内地之间的旅游事业迅速扩展
(三)内地通过澳门吸取信贷金额显著增加
(四)澳门对内地的贸易近年增长幅度较大
三 澳门与内地经济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一)澳门与珠海经济特区及其他内地开放区的关系
(二)澳门能否发展成为地区性金融中心
(三)澳门对内地投资会否影响澳门经济的发展
(四)澳门与内地的劳务合作问题
(五)关于进一步发展与内地贸易的问题
(六)关于内地多渠道来货问题
澳门过渡期发展经济面对的矛盾及出路选择
一
二
三
(一)加强依托和充分利用优势
(二)出路的选择
1.工业中仍然保持劳动密集型生产,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优势优质产品
2.引进稍高层次的科技,降低整体经济的劳动密集程度,在部分工序实行科技密集,从而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3.保持现有的经济架构,改革工业体系,由工业多元化过渡到专业化,同时由劳动密集型转为科技密集型
4.改革现有经济架构,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将人口增加到100万人,以扩大内销市场和劳力资源,减低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传统工业及博彩业
(三)分阶段地实现升级、换代和转轨
1.目标
2.时间
3.步骤
4.方法
澳门经济的发展及对1990年代前景的探讨
一
二
澳门与微型经济体系
一 澳门的再定位
(一)经济活动总量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参与程度
(五)社会发展同步化程度
(六)国际联系的紧密度与多方位性
(七)居民综合生活素质和外出自由度
二 微型经济体——有待经济学界认真关注的领域
(一)微型经济学及其理论框架
(二)微型经济界定标准与发展态势评估
(三)微型经济体定位、定向思考原则
1.遵循普遍规律意识
2.坚持国情(区情)意识
3.实事求是意识
4.配角意识
5.持续效应意识
(四)澳门是微型经济世界中加速启动的一员
三 澳门微型经济的基本优势和主要制约
(一)基本优势
(二)主要制约
四 澳门近15年发展加速度的启示
五 构建一个更加发达的现代微型社会
关于澳门经济定位与未来经济政策取向
一 关于澳门经济定位
(一)目前关于澳门经济定位的几种意见
(二)明确澳门经济定位对澳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三)澳门经济定位,必须从澳门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扬长避短
(四)澳门未来经济定位
二 关于未来经济政策取向
(一)有效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积极的不干预”作用,维护市场有效运行,弥补市场缺陷和失灵,其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检讨、改革和完善现行专营制度
(三)加强对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制定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
(四)制定产业政策,扶植和引导有关产业发展
(五)确定合理的人口规模,制定中长期人口政策和规划
(六)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善用周边环境的条件和优势,在区域性合作分工中寻找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澳门的投资环境与政府角色
一 世界各国积极争取外资
二 澳门的经济发展与外资分不开
三 澳门投资环境的“软件”不足
(一)税制和鼓励方面
(二)加快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三)行政效率与透明度
(四)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四 世界各国及地区的吸引投资模式不尽相同
(一)中国内地
(二)香港
(三)马来西亚
(四)新加坡
(五)英国、荷兰和爱尔兰
五 结论:成立“重大投资项目评审委员会”
澳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一 前言
二 澳门经济计量模型的设定
三 澳门经济计量模型的估计
四 澳门宏观经济特征
五 模型预测能力
六 内生政府支出与经济预测
七 结语
数据附录
多纤协定的逐步废除与澳门纺织成衣业的转型问题
一 前言
二 多纤协定的演变趋向与澳门纺织品出口的关系
三 澳门纺织成衣业的处境及转型问题
提高产品品质、增强竞争能力
一 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是澳门工业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 提高产品品质,重建优势——澳门工业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
三 官商共同努力,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强竞争能力,重振澳门工业
澳门旅游与穗港澳旅游大三角
一 充满活力、成绩斐然的澳门旅游业
(一)澳门接待人数与旅游收益,按面积与人口比例处于较高水平
(二)经营管理力求向国际标准看齐
1.强调经济效益
2.注重域外推广,主动打入国际市场
3.重视设备与服务配套
4.重视古迹文物保护,强调本身特色
(三)“博彩—观光”模式是澳门旅游传统,也是现阶段澳门旅游的优势
1.第二个主体经济支柱
2.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
3.容纳大量人员就业
4.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社会公益事业
5.属市场外向型行业
(四)澳门对外独具引力,旅游发展仍大有潜力
二 中国内地对外开放后远东旅游市场格局的变化
(一)1978年后中国逐步成为远东旅游市场竞争力强、吸引力大的中心区域之一
(二)澳珠岐旅游小三角
(三)作为多功能国际经济中心,香港旅游令人瞩目
三 旅游大三角的完善与区域协调
(一)增加合作格局的效益
(二)加强三地旅游合作的可行途径
(三)当前问题的关键
四 结束语
澳门金融与经济成长
一 导言
二 理论
三 1984~1993
四 1994~1995
五 结语
数据附录
对澳门税制之检讨
一 序言
二 税制之目的
三 税制改革
四 税制改革之国际趋势
五 澳门之税制
(一)按收益课征之税项
1.职业税
2.所得补充税
3.市区房屋税
(二)税务优惠
1.一般之税务优惠
2.酒店业或同类工业*
3.发展居屋之合约*
4.文物建筑之保养及维修
(三)按收益课征之特征
(四)法例及行政方面之修改(1978~1990)
1.职业税
2.所得补充税
3.市区房屋税
4.补充法例
(五)法例及行政修订之特征
(六)税务行政
六 澳门税制修订之建议
(一)法律之修订
1.对公司及其他法人课征
2.对个人课征
(二)税务稽查
七 结论
(一)经对税制目的之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二)加速税务改革实有必要
(三)将澳门的所得税与国际的税务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可见税制修订趋势的特征
(四)澳门税制是由针对开支、资产或财富及收益为课征对象的各种税项所组成
(五)改善收益课征法律及行政程序
(六)要进行税务改革,必先要进行行政改革,因高质量的行政是税制得以运作的必备条件
(七)澳门税制修订建议提及的简化及公平之目的
(八)税务行政当局的责任
澳门城市形态与城市规划
一 城市性质的演变
二 土地利用
三 城市的区域开发与区域构成
(一)商业住宅区
(二)住宅区
(三)工业区
(四)机关文教区
(五)港口运输区
(六)旅游区
四 城市发展与规划
(一)填海开发与港口建设
(二)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第二澳氹大桥的建设
(三)城市规模
(四)开发离岛
伶仃洋与海底隧道之议
一
(一)经济因素
(二)交通因素
1.陆上交通
2.水上交通
3.空中交通
二
三
以稳定的经济基础迎接回归
一 总思路
(一)现阶段经济形势的评估
(二)新的挑战、新的机遇
(三)提出新发展模式的必要性
(四)实现新突破的内外因素
1.利好因素
(1)内部
(2)外部
2.不利因素
(1)内部
(2)外部
(五)寄希望于第二代产业结构的加速重塑
(六)澳门城市规模与功能
二 若干认识的探索、提升、被认同
(一)规范经济法规、经济政策与宏观引导
(二)整体规划、基础设施
(三)区域合作
(四)科技兴区、人才兴区
(五)重视中国内地因素
三 澳门工业与外贸发展策略的选择及解决对策建议
(一)澳门工业出口现存问题
(二)发展策略选择
(三)解决对策建议
1.内地方面
2.澳门方面
四 振兴澳门旅游业的若干构想
(一)做好国际机场通航后旅客进出澳门和中国内地的各项衔接工作
(二)内地有关部门宜对内地来澳游客的问题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三)进一步做好澳门旅游的对外宣传推广工作
(四)制定澳门旅游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五)中资企业应继续推动澳门旅游业的发展
(六)几项政策性问题
五 澳门房地产市场的现况、分析和对策
(一)情况
(二)原因
(三)分析
(四)对策、建议
1.减少供应
2.引入和扩大需求
六 关于澳门与内地关系的几个问题
1.及早成立内地与澳门或粤澳大型建设协调机构
2.广珠铁路延伸至澳门困难大
3.关于拱北海关24小时通关问题
4.尽量放宽澳门的汽车进入珠海与内地其他地区
5.建议架设氹仔—横琴间或路环—横琴间的桥梁
七 澳门发展对外关系的两个问题
(一)关于吸引香港投资方面
(二)关于吸引台湾投资方面
八 小结
第二篇 进入特别行政区发展新阶段的澳门经济(上)
特别行政区发展与现代发展观的导向
一 澳门新一轮发展的方向、目标、依托
(一)主体目标
(二)发展成果与发展思路之间存在很大相关性
(三)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力求掌握发展主动权
(四)有待促进并加速达成的几项目标
二 建立现代发展观,实现特区发展的新飞跃
1.科学定位观
2.资源善用观
3.优势发挥观
4.借力借势观
5.质量优先观
6.竞争多赢观
7.逆境开拓观
8.思维创新观
三 认真解决好几个相关关系
1.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加速
2.一业为主与相对多元化的关系
3.基础薄弱与合理嫁接的关系
4.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关系
5.经济措施与非经济措施的关系
6.依靠体力与依靠智力的关系
7.政府施政引导与民间开拓的关系
8.传统理念与新经济意识的关系
9.发展的无限性与认识的有限性关系
四 向更高的目标攀升
何厚铧特首关于“发展与改革”的施政理念与实践
一
二
三
四
小结
澳门产业结构优化与适度多元化研究
一 澳门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潜在风险
二 澳门产业适度多元化的路径设计
三 澳门适度多元化的产业发展目标
(一)综合性旅游业
(二)会议展览业
(三)航空运输业(包括航空物流业)
(四)离岸服务业
(五)中高等附加值及中高等技术制造业
四 澳门推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的公共政策
澳门经济多元化的理据与选择
一 前言
二 澳门经济的波动
三 经济多元化之路
四 结论
现阶段澳门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 当前澳门经济运行的整体情况
(一)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二)博彩业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三)国家优惠政策效果明显
二 当前澳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人力资源配置不均
(二)其他产业发展缓慢
(三)经济风险不断增大
(四)贫富差距继续拉大
三 利好经济政策影响下的澳门经济展望
(一)“自由行”带动旅游博彩业持续发展
(二)CEPA政策为工业提供发展空间
(三)跨境工业区带动产业多元化发展
(四)泛珠三角合作强化澳门“平台”的作用
四 建议与对策思考
(一)把握经济繁荣的时机,善用中央的优惠政策
(二)丰富旅游博彩业的内涵,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援助弱势群体,建立和谐社会
全球化中独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一 产业集群理论回顾
二 产业集群的例证
三 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四 澳门独特产业集群的发展理据
五 产业集群与竞争力
把澳门的经济港湾挖深
一 澳门没有凯因斯
二 把港湾挖深的道理
三 政府补贴——“四两拨千斤”的学问
四 工资与物价的因果结
五 学学“大钟寺”的办法
六 结语
澳门如何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一)不可模仿性检验
1.具有物理独特性的资源
2.需要长时间积累的资源
3.导因模糊(cause ambiguity)的资源
4.具有经济威慑的资源
5.具有数量效率的资源
6.需要互补性资产的资源
(二)持久性检验
(三)可专有性检验
(四)可替代性检验
(五)竞争优越性检验
二 澳门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三 澳门建立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浅析澳门的“后发”和“先发”优势
澳门博彩业发展的综合规划刍议
一 引言
二 综合规划对发展澳门博彩业的现实意义及重要性
三 有步骤地加快完善本地的相关法规制度
四 制定博彩业与旅游业及本土经济的整体发展措施
五 对人力资源的发展进行系统规划
六 进一步完善对外及内部客运系统的效率
七 结语
澳门博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 推动澳门博彩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一)内地对博彩娱乐的强劲需求
1.彩票市场增长强劲
2.非法赌博普遍
3.公安机关每年查获赌博案件40多万起
(二)内地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三)更多的休闲时间
(四)对博彩的接受程度增加
(五)对居民出境旅游的限制减少
二 制约澳门博彩产业发展的因素
(一)周边国家(地区)赌场的竞争
(二)赌场赌博成为大宗产品(Commoditization of casino gambling)
(三)博彩服务自身的生命周期规律
(四)内地对腐败官员到澳门赌博日益关注
(五)内地和香港经济的波动
三 对澳门博彩企业的对策建议
澳门博彩业社会成本分析
一 导言
二 社会成本之经济学观点*
(一)“社会成本”定义
(二)盗窃之社会成本
(三)病态赌博之社会成本
(四)“社会成本”与“外在效应”
(五)博彩之社会成本
三 澳门博彩业之社会成本
(一)刑事司法成本
(二)博彩业监管及征税成本
(三)旅游博彩业推广及博彩从业人员培训成本
四 总结
“博彩爆炸”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澳门的启示
一 博彩业的特点
二 两个独立经济体之间“开赌”与“不开赌”的关系分析
三 多个独立经济体之间“开赌”与“不开赌”的关系分析
四 对澳门的启示
博彩与消费行为关系
一 博彩过程是消费行为
二 消费研究的理论回顾
三 博彩与消费的关系
四 博彩旅游对消费的贡献
(一)增加消费的形式
(二)改变消费结构
(三)总体消费的增加
(四)带动其他产业成长
五 博彩业与澳门经济关系
(一)澳门经济增长的动力
(二)澳门经济结构的中流砥柱
(三)博彩消费的发展前景
1.扩大博彩业的原有规模
2.引入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3.博彩以外的行业引入
4.法律制度为博彩业继续发展作出准备
六 澳门博彩业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一)减少病态赌徒,以理性的博彩消费作为长远发展目标
(二)重视治安工作,保证博彩安全
(三)关注澳门居民的博彩风气
(四)注意城市的接待能力
(五)与邻近地区的协调
论码佣竞争
一 问题的提出
(一)码佣是一块宏观效益很小的成本开支
(二)提高码佣率并不会提高迭码仔的工作效率
(三)码佣率的提高,会增加迭码仔的人数供应
(四)码佣率的提高,会减少博彩公司对迭码仔的需求量
(五)码佣战的存在,会加大博彩公司间的税负不均和不公平竞争
(六)码佣竞争绷紧了政府与博彩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七)码佣战可能会成为澳门客源外流的工具
二 实行码佣的政府专营——不是办法的办法
澳门中央银行制度的实务运作
一 前言
二 货币目标及货币发行局制度
三 货币操作
(一)掉币合约
(二)金融票据计划
(三)储备金要求
四 外汇操作
五 政府的银行家
六 金融系统的监管
七 研究及统计编制
八 结论
澳门居民消费习惯与货币支出分配研究
一 澳门经济现状与内部消费之关系
二 澳门消费函数的估计
三 使用消费函数分析澳门居民的收入分配
四 可行策略不足
五 消费市场前景探讨和前瞻
六 结语
澳门房地产市场发展近况简析
一 政府统计资料
二 房地产市场发展近况
三 澳门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主要的利好因素
(二)主要的调整因素
四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五 结论
澳门填海造地、海岸线变迁的历史及土地利用
一 澳门半岛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历史
(一)1862~1913年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
(二)1924~1938年的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
(三)1939~1985年的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
(四)1986~1996年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
(五)1997~2005年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
二 氹仔路环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的历史
(一)氹仔路环海岸线的变迁
三 澳门填海拓地海岸线变迁对澳门的影响
(一)人文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
(三)澳门城市土地利用
附录
土地资源开发与轻轨交通策略
一 公共交通不发达妨碍经济发展
二 开发土地资源战略选择
三 关系澳门可持续发展的抉择
四 澳门建轻轨之路不平坦
五 决策时机已成熟
六 公交优先,大力发展集体运输系统
第三篇 进入特别行政区发展新阶段的澳门经济(下)
学习型社会与知识密集型劳动者
一 新形势与新发展要求
二 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性
三 功能扩大化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高等教育基本功能
1.知识普及与传授功能
2.造就专业化人才功能
3.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4.国际交流功能
(二)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三)现代高等教育的若干特点
四 有效管理与管理有效性
(一)博深的知识结构
(二)通才型的智能结构
(三)创造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结构
(四)民主型的管理作风结构
五 社会性开发与自我开发
(一)尤其需要强调自我开发
(二)优化社会运作环境
(三)坚持爱国爱澳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大关注点
六 几个有待进一步关注的事项
(一)合理界定人口规模
(二)人口质量或居民素质决定整体性综合竞争力
(三)社会性开发与自我开发相结合
(四)学习型社会、精品型社会是客观要求,也是必然选择
(五)人力资源发展委员会大有作为
(六)资源适度向教、文、科、研倾斜
澳门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建议
一 前言
二 澳门人力资源近况分析
(一)人口概况
(二)职位空缺远超人力资源供给
(三)人口老年化
(四)人口出生率及自然增长率低
(五)人力资源趋向单一化
三 相关建议
(一)鼓励生育政策
(二)吸纳青壮年、高学历或高技能移民
(三)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四)引才回流
(五)输入专才
对提升澳门人力资源素质的思考
一 引言
二 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性
三 澳门的教育与人力资源素质
四 提升本地人力资源素质的若干意见及建议
(一)正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角色与关系变化
(二)提高大学生入学和毕业的学术标准
(三)推行“学券制”
(四)立例规定适龄学生必须接受强制教育
(五)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六)协助本地大学与海外世界级高等学府建立合作联盟
(七)加强学生对外交流学习
五 结语
澳门人才开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前言
二 人才开发的基本内涵
三 澳门人才开发的主要机遇
四 澳门人才开发新发展的挑战
五 对策与措施
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
一 引言
二 经济发展水平
三 量度收入
四 量度收入不均
五 计算坚尼系数
六 基准研究对改善收入分配的一些启示
七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八 结论
附录1 衡量收入分配不均指标
附录2 《澳门行业分类第一修订版》
Ⅰ
Ⅱ
Ⅲ
澳门的贫穷问题与对策思考
一 世界各地的贫穷问题
二 澳门的贫穷问题
(一)贫穷人数
(二)贫穷标准
三 较可能属于贫困的人群
(一)失业者和低收入人士
(二)“双失”青少年
(三)妇女和单亲家庭
(四)老年人
(五)弱能人士
四 造成贫困的原因
五 解决贫穷问题的对策
(一)扶贫策略分类系统
(二)澳门现有各项扶贫工作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特别津贴
4.医疗保障
5.义务教育
6.社会房屋
7.有资助的职业培训
8.以工代账
9.各类社会服务
10.鼓吹社会互助
11.企业社会责任
12.减费
(三)建构和完善澳门的扶贫工作
六 结语
浅谈澳门的经济增长与居民生活素质
一 引言
二 经济增长中的基层劳动者
三 经济增长背后的社会成本
(一)消费物价指数上涨削减购买力
(二)火热楼市烧起民怨
(三)贫富两极化
四 意见及建议
(一)保障本地工人劳动及薪酬权益
(二)使出“有形之手”
(三)认真改善贫富不均状况
五 小结
澳门“世遗”与旧区重整
一 前言
二 澳门“世遗”的巨大价值
(一)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
(二)澳门“世遗”的丰厚表现
三 澳门“世遗”的保护
(一)对澳门“世遗”实施全民全社会保护
(二)对澳门“世遗”实施整体保护
(三)对澳门“世遗”实施人文科学的保护
(四)保护澳门“世遗”须立足现代和今天
(五)保护澳门“世遗”须推行全面深入措施
四 重整旧区应以保护澳门“世遗”为依归
(一)旧区重整应以澳门“世遗”为依归
(二)旧区重整须以城市规划为前提
(三)旧区重建须依法办事
调整发展思维与构建强势合作体系
一 港澳在国家整体发展中地位突显
二 澳门是验证“一国两制”的一个范例
三 澳门发展形势喜人
四 观察、认识澳门的几个突出点
(一)澳门具有四大优势系列
(二)澳门有望成为四大中心
(三)澳门要建立四种基本思维
(四)澳门要思考四个发展策略
(五)澳门要成为四个类型社会
五 “9+2”可寄厚望,“2+2+1”更须重视
六 结语
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澳门竞争力
一
二
三
发挥商贸平台独特作用,创建区域合作更大市场
一 走向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国
二 “走出去”: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战略选择
三 内地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和隐含风险
四 澳门作为商贸服务平台的优势
五 澳门:可提供的商贸服务平台
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意义
二 澳门与泛珠三角合作前景
澳门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定位与作用
一 泛珠三角的崛起与港澳的定位
(一)泛珠三角崛起的客观必然性
1.泛珠三角的产生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必然产物
2.泛珠三角的产生是中国入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步骤
3.资本的相互渗透是泛珠三角形成的客观基础
(二)香港:世界级服务业的空前延伸与区域的回圈枢纽
(三)澳门:泛珠三角中独特的经贸平台
二 澳门区域一体化战略的选择
(一)澳门产业区位优势与竞争因素的分析
1.澳门产业在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区域中的区位优势分析
2.澳门产业竞争力因素的简要分析
(二)澳门在区域一体化中产业布局的思考
1.强化最擅长的领域
2.抢占新兴的竞争性产业发展先机
3.制造业与零关税、跨境工业区
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澳门科技体系现状研究
一 引言
二 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一)创新系统的概念溯源
1.国家创新系统
2.区域创新系统
(二)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
三 区域创新系统框架下的澳门科技体系现状
(一)政府
(二)企业
(三)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
(四)中介机构
四 结论与建议
“一国两制”、“泛珠”合作与横琴开发
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经贸联系中的澳门平台定位刍议
一 前言
二 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重要性
(一)促进“南南合作”
(二)符合政治利益
(三)抑制“台独”
(四)符合经济利益
三 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商贸合作的现状
(一)商贸合作关系的特点
(二)互补作用仍未充分发挥
(三)制约进一步合作的因素
四 平台有助于促进中国与非洲葡语国家商贸合作
(一)与非洲葡语国家具有广泛的联系
(二)“一国两制”的政治制度优势
(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四)中西交融的历史文化
(五)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
(六)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
(七)广泛的资讯与国际网络
五 进一步提升服务平台层次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强对澳门服务平台功能的宣传
(二)不断培养和引进综合性人才
(三)进一步挖掘非洲葡语国家的商机
(四)善用非洲葡语国家的辐射能力
(五)强化澳门本地对非洲葡语国家的产、官、学研究
(六)贯彻《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精神,积极为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而努力
(七)增设“信用认证”平台功能机制,提升商贸往来的数量与质量
“十一五”规划对澳门企业的影响
一 澳门回归后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一)国家支持,澳门经济持续发展
(二)澳门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三)澳门面对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
二 国家“十一五”规划扼要介绍
(一)总体规划介绍
(二)涉及港、澳部分介绍
三 澳门发展前景展望
(一)国家政策确保澳门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澳门将有多方面的新发展机遇
(三)政府更加关注和扶助中小企发展,有利更好把握“十一五”期间内地经济的发展机会
1.Clark,J.,Maurice,“Business Acceleration and the Law of Demand:A Technical Factor in Economic Cycles”,
2.Friedman,M.,
3.Kopcke,Richard W.,“The Behavior of Investment Spending during the Recession and Recovery,1973-1976”,
4.Kopcke,Richard W.,“Forecasting Investment Spending:The Performance of Statistical Models”,
5.Kopcke Richard W.,“The Determinants’of Investment Spending”,
6.Koyck,Leendert M.,
1.Brian J. Arnold:《国际税务改革的发展方向》,《澳洲税务论坛》,1988,第451~469页。
2.Bill Lam,Kaushal Tikku:《在香港经营的税务问题》,《加拿大税务杂志》,1987年11月~12月,第1467~1491页。
3.David Flux:《香港的税制——法律与实施》,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1992。
4.黎溢年:《澳门地区的公共收入:起源与进展(1980~1989)》,《行政》,总第10期,澳门,行政暨公职司,1990年,葡文版第761~778页,中文版第887~899页。
5.黎溢年:《澳门税制的研究》,《澳门商业周报》,第3~5期,1991年5月4日,8月3日及11月16日,经济副刊。
6.黎溢年:《澳门税制修订的若干建议》,《澳门商业周报》,第5期,1991年11月6日。
7.José Joaquim Teixeira Ribeiro:《税制改革》,科英布拉:Editora SARL.,1965,第32~33页。
8.李慕士:《税务行政暨咨询组织》,
9.吴国昌:《澳门经济政策与珠江三角洲内区际互动》,《行政》,总第7期,澳门,行政暨公职司,葡文版第51页,中文版第191页。
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达国家的税制:由法国财政部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务委员会主办的国际税务研讨会》,巴黎,1987。
1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制与国际投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税务改革与九十年代的展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税务参考资料)》,巴黎,1990年6月。
12.Richard A.Musgrave,Peggy B. Musgrave:《公共财政的理论与实践》,新加坡,McGrawHill书局,1987。
13.Richard M.Bird:《发展中国家税制的角色》,《澳洲税务论坛》,第395~410页。
14.S.I.Chelvathurai:《英联邦国家的税制去向何方?》,
15.Ved P.Gandhi.et al.:《论发展中国家的税务政策》,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87。
16.Veerinderjeet Singh,Lee Beng Fye:《马来西亚:税制改革——概论与建议》,
1.《珠江三角洲经济》,第4期,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1994年。
2.郑天祥:《珠江三角洲与香港铁路建设之管见》,第2期,《特区与港澳经济》,1995年。
3.《珠江三角洲经济》,第2期,中山大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1995年。
4.澳门统计暨普查司:《统计月刊》,1994~1995。
5.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1992~1993年热带风暴》。
6.广东、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年鉴。
1.Acemoglu,D. and F.Zilibotti,“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Risk,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
2.Ades,A. and E.Glaeser,“Evidence on Growth,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3.Archer,B.H.,“Tourism and Island Economies:Impact and Analysis”,in C.P.Cooper(ed.),
4.Berezin,P.,A.Salehizadeh and E.Santana,“The Challenge of Diversification in the Caribbean”,
5.Burkart,A.J. and S.Medik,
6.Burns,A.,“Progress Towards Economic Stability”,
7.Chan,S.S.,
8.Chan,S.S.,“Macau’s Economic Positio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Strategy”,
9.Chan,S. S.,
10.Chan,S.S.,“The Nature of Unemployment in Macao and Its Policy Implications”,
11.Chan,S.S.,“Some Initial Thoughts about Sectoral Diversification in Macao SAR(in Chinese)”,
12.Cheng,H.I.,
13.Harrigan,J.,“Specialization and the Volume of Trade:Do the Data Obey the Laws?”,in J.Harrigan and K.Choi(eds.),
14.Imbs,J. and R.Wacziarg,“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
15.Kang,D.,“Macroeconomic Consequence of Deindustrialisation-the Case of Korea in the 1990s”,
16.Knight,F.H.,
17.Koren,M. and S.Tenreyro,
18.Korem,M. and S.Tenreyro,
19.Krugman,P.,
20.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21.McKercher,B.,“Cross-Border Tourism:An Empirical Study of Tourism into the Peral River Delta”,
22.Prasad,E.S.,K.Rogoff S.Wei and M. A. Kose,“Effects of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on Developing Countries:Some Empirical Evidence”,
23.Penrose,E.T.,
24.Rowthorn,R. and R.Ramaswamy,“Deindustrialization:Causes and Implications”,
25.Sam,K.S.,“Macro Economic Model of Macao (in Chinese)”,
26.Sinclair,M.T.,“Touris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Survey”,
27.Sinclair,M.T. and A.Tsegaye,“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Export Instability”,
28.Tisdell,C.,“Fostering Tourism to Diversify and Develop Small Economies:Brunei’s Policies in a General Context”,
1.李晓西:《新世纪中国经济轨迹——2001~2004年分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王跃生、张德修、李树甘主编《CEPA与新世纪的内地香港经济关系》,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杨道匡、郭小东:《澳门经济述评》,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4.杨允中等著《论澳门产业转型》,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5.徐永胜主编《澳门经济概论》,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6.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美〕曼昆(N.Gregory Manklw):《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西武编著《马太效应——从成功走向成功的快捷方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何永燊:《澳门经济展望》,澳门金融管理局季报,总第10期,2004年1月。
10.何永燊:《回归以来澳门的经济发展》,澳门金融管理局季报,总第14期,2005年1月。
11.澳门统计暨普查局网页,http://www.dsec.gov.mo/c_index.html。
1.岑锦燊:《澳门宏观经济计量模型》,载《澳门2001》,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
2.张作文:《澳门经济复苏与振兴之对策》,载《澳门2001》,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澳门社会大典》,香港,网联国际出版社,1999。
5.《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6.《2000年统计年鉴》,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1。
7.Sau-san Chan,
8.郑国明:《四厘补贴 所为何事》,载《澳门2002》,澳门,澳门基金会,2002。
9.郭小东:《澳门财政研究》,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10.Frederic S.Mishkin,
11.杨允中:《微型经济:定位与发展》,澳门,澳门经济学会,1999。
1.Arrow,K.J.,“Economics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Nelson,R.R.(ed.),
2.Arrow,K.,“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3.Arthur,W.,“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4.Cantwell,J.,
5.Cantwell,J.,
6.Foss,N. J. & C.Knudsen eds,
7.Ghemawat,P.,“Sustainable Advantage”,
8.Hamel,G. & A.Heene ed,
9.Hamel,G.,Y.Doz & C.Prahalad,“Collaborate with Your Competitors and Win”,
10.Penrose.E.T.,
11.Porter,M.,
12.Prahalad.C.K. & G.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13.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14.Sterne,D.,“Core Competences:The Key to Corporate Advantage”,
15.《澳门高科技产业发展之路》,澳门基金会委托中国国家科委专家组进行之研究报告,1994。
16.顾宝炎、谢庆茜:《论澳门旅游业的发展前瞻》,载《旅游科学》,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2001年第1期。
17.廖春、杨来科:《知识经济时代澳门经济面临的竞争压力及缓解》,载《特区经济与港澳台经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1。
18.苏树辉:《澳门旅游博彩业有待进一步挖潜》,《中华儿女》(海外版),2001。
1.《统计年鉴》,澳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2。
2.刘品良:《澳门博彩业纵横》,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3.Cheng,H.I. & Siu,Ricardo C.S.,
4.Pina-Cabral,Jo?o,
5.Siu,Ricardo C.S.,
1.Block,Alan A. & Frand R.Scarpitti,“Casinos and Banking:Organized Crime in the Bahamas”,
2.Chang,Semoon,“Impact of Casinos on Crime:The Case of Biloxi,Mississippi”,
3.Eadington,William R.,“The Legalization of Casinos:Policy Objectives,Regulatory Alternatives,and Cost-Benefit Consideration”,
4.Eadington,William R.,“Measuring Costs from Permitted Gaming:Concepts and Categories in Evaluating Gambling’s Consequences”,
5.Friedman,Joseph,Simon Hakim,and J.Weinblatt,“Casino Gambling as a‘Growth Pole’ Strategy and its Effect on Crime”,
6.Goodman,Robert,“Grand Illusions”,
7.Goodman,Robert and Edward Feser,
8.Grinols,Earl L.,“Gambling as Economic Policy:Enumerating Why Losses Exceed Gains”,
9.Grinols,Earl L. and David B.Mustard,“Business Profitability Versus Social Profitability:Evaluating Industries with Externalities,the Case of Casinos”,
10.Grinols,Earl L. and J. D.Omorov,“Development or Dreamfield Delusions?Assessing Casino Gambling’s Costs and Benefits”,
11.Hicks,J.R.,The Valuation of the Social Income,
12.Kaldor,Nicholas,“Welfare Propositions of Economics and Interpersonal Comparisons of Utility”,
13.Kindt,John Warren,“U.S.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Strategic Economic Impacts of the Legalization of Gambling Activities”,
14.Lynch,Rob,“Crime in Relation to the Sydney Harbour Casino”,
15.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NORC) & et al,
16.Ochrym,Ronald George,“Street Crime,Tourism and Casinos:An Empircial Comparison”,
17.Posner,Richard A.,“The Social Costs of Monopoly and Regulation”,
18.Samuelson,Paul Anthony,
19.Thompson,William N.,Ricardo Gazel and Dan Rickman,“Casinos and Crime in Wisconsin”,
20.Thompson,William N.,Ricardo Gazel and Dan Rickman,“Social and Legal Costs of Compulsive Gambling”,
21.Topoleski,Julie H.,
22.Tullock,G.,“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
23.Walker,Donglas Michael,“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Social Cost of Gambling Studies”,
24.Walker,Douglas Michael and A.H.Barnett,“The Social Costs of Gambling:An Economic Perspective”,
1.Duesenberry,J.S.,“Income-consumption Relations and Their Implications”,in
2.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口味的经济学分析》(
3.Leon G.Schiffman,Leslie Lazar Kanuk:《消费者行为》(
4.Hall.R.F.,“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
5.Leland,Hayne E.,“Saving and Uncertainly:The Precautionary Demand for Saving”,
6.〔美〕迈克尔·R·所罗门(Michael R.Soloman):《消费者行为》(
7.〔美〕罗格·D·布莱克韦尔(Roger D.Blackwell)、〔美〕保罗·W·米尼德(Paul W.Miniard)、〔美〕詹姆斯·F·恩格尔(James F.Engel):《消费行为学》(
8.陈炳强、陈秉松:《博彩业与发展商机》,澳门,经纬出版社,2001。
9.孙凤:《消费者行为数量研究——以中国城镇居民为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0.贺菊煌等:《消费函数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澳门基金会,2005。
2.Robert C.Hannum & Sudhir H.Kalf,“The Mathematics and Marketing of Dead Chip Programmes:Finding and Keeping the Edge”,
3.王五一:《“大股东”的难题与使命》,载《澳门博彩》,2005年第2期。
4.王五一:《澳门博彩借贷立法的症结何在》,载《澳门经济》,2004年第1期。
5.王五一:《提出一个讨论:澳门需要一个小政府还是大政府》,载《澳门理工学报》总第11期,2003。
6.刘品良:《澳门博彩业纵横》,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2。
7.Kathryn Hashimoto,Sheryl Fried Kline,George G Fenich,
8.Terri C.,
1.Bagehot,W.,
2.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3.Bartolini,L.,“Foreign Exchange Swaps”,
4.Bordo,M.D. and A.J.,Schwartz,
5.Borio,C. and P.Lowe,
6.Capie,F.,“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ing”,in G.Caprio and D.Vittas(eds.),
7.Capie,F.,C. A.E.Goodhart,S.Fischer and N.Schnadt,“The Development of Central Banking”,in Capie,F.,C.A.E.Goodhart,S.Fischer and N.Schnadt(eds.),
8.Cukierman,A.,
9.Chan,S.S.,
10.Chan,S.S.,
11.Chan,S.S.,“Monetary Statis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the Macao Example”,
12.Chan,S. S.,“The Condu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Macao”,
13.Dziobek,C. and M.Jin,
14.Fischer,S.,“Modern Central Banking”,in F.Capie,C.A.E.Goodhart,S.Fischer and N.Schnadt(eds,),
15.Fischer,S.,“Central Banking:The Challenges Ahead-Maintaining Price Stability”,
16.Glennerster,R. and Y.Shin,
17.Gooddhart,C.A.E.,“The New York Money Market and Finance of Trade,1900-1913”,
18.Goodhart,C.A.E.,
19.Goodhart,C.A.E.,“Central Banking”,in P.Newman,M.Milgate and J.Eatwell(eds.),
20.Goodhart,C.A.E.,
21.Goodhart,C.A.E.,“Are Central Banks Necessary?”,in F.Capie and G.E.Wood(eds.),
22.Goodhart,C.A.E. and D.Schoenmaker,
23.Goodhart,C.A.E.,
24.Goodhart,C.A.E.,“Myths about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25.Greenspan,A.,
26.Hayek.F.A.,
27.Heller,H.R.,“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Monetary Policy”,in P.Downes and R.Vaez-Zadeh(eds.),
28.Henckel,T.,A.Ize and A.Kovanen,
29.l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0.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2.Jao,Y.C.,
33.Jao,Y.C.,
34.Khatkhate,D.,“The Central Bank’s Role in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in P.Downes and R.Vaez-Zadeh(eds.),
35.Kopcke,R.W.,“The Practice of Central Banking in Othe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36.Liviatan,N.(ed.),
37.Martin.A.,“Reconciling Bagehot with the Fed’s Response to September 11”,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Working Paper,No.02-10,2002.
38.Mundell,R.A.,“The Sixth Lord Robbins Memorial Lecture: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in R.A. Mundell and P.J. Zak(eds.),
39.Ortiz,M.G.,“Comment”,in M.Feldstein(ed.),
40.Pao,J.W.,“Foreign Reserves Management:The Case of Macao”,
41.Saraiva,J.H.,
42.Schinasi,G.J.,
43.Schwartz,A.J.,“Currency Boards:Their Past,Present,and Possible Future Role”,
44.Smith,V. C.,
45.Summers,B.J.,“Clearing and Payment Systems:The Central Bank’s Role”,in P.Downes and R.Vaez-Zadeh(eds.),
46.Tuceille,J.,
47.Volcker,P.A.,“The Federal Reserve Position on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Responsibilities”,
48.Walshe,T.O.,“Managing a Central Bank:Goals,Strategies and the Techniques”,in P.Downes and R.Vaez-Zadeh(eds.),
49.Walters,A and S.H.Hanke,“Currency Boards”,in P.Newman,M.Milgate and J.Eatwell (eds.),
50.White,L. H.,“Free Banking and Currency Competition:A Bibliographical Note”,in P.Salin(ed.),
51.Wood,G.E.,“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Reconsidered”,
1.贺菊煌等:《消费函数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潘群儒编《宏观经济学基础》,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3.〔美〕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4.暴奉贤、陈宏立主编《经济预测与决策方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
1.刘思华主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开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四川省省委组织部课题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3.杨蓉主编《人力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1.王忠明、杨东龙主编《员工与组织创新》,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Raymond A.Noe:《员工训练与能力发展》,简贞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3.Ashok Chanda & Shilp Kabra:《人力资源策略》,李茂兴、林宜君译,台北,弘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
4.张炳申等:《产业组织、企业制度与支持系统——广东中小企业发展与支持系统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5.叶春生、张添来编著《跨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1。
6.陈守信主笔《澳门结构性失业问题与解决对策》,澳门,澳门经济学会,2003。
1.Bronfenbrenner,M.,
2.Cowell,F.A.,
3.Cowell,F.A.,
4.Cremer,R.D.,“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Macau”,in Jao,Y.C.,Mok,V. & S.L.Ho(eds.),
5.Cremer,R.D.,“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Con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Dependency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Cremer,R.D.(ed.)
6.Fei,J.C.H. & G.Ranis,
7.Feitor,R.,“Macau’s Modern Economy”,in Cremer,R.D.(ed.),
8.Gini,C.,“Measurement of the Inequality of Incomes”,
9.Kwan,F.,“Macau’s National Output:Concepts,Composition and Growth,1982-1999”,in Chan,B.(ed.),
10.Kuznets,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11.Sen,A.K,
12.Sit,V.F.S.,Cremer,R.D. & S.L.Wong,
13.Xu,K.,
14.关锋:《港澳经济发展收入所得分配》,载余振编《双城记——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1998。
15.关锋:《回归前后澳门经济发展与所得分配》,载余振、余永逸、邝锦钧编《双城记Ⅱ——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
16.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7.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香港与澳门》,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6。
18.《住户预算调查2002/2003》,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4。
19.吕汉光:《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7。
20.新闻局:《2002澳门年鉴》、《2006澳门年鉴》,澳门,政府印务局,2002,2006。
1.许宝强:《富裕中的贫乏》,香港,进一步多媒体有限公司,2003。
2.秦朔:《告别GDP崇拜——中国发展的一种解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澳门统计暨普查局,见http://www.dsec.gov.mo/。
1.《连接珠三角——珠江三角洲的桥梁》,香港,香港2022基金会,2003。
2.米高·思莱特(Michael J.Enright)等著《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互动》,牛津出版社,2003。
3.波特(Michael E.Porter)著《国家竞争优势》,邱如美、李明轩译,台北,台湾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
4.王缉慈等著《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杨小凯:《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王建:《到2030年中国空间结构问题研究》,载《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4。
7.《2002统计年鉴》,澳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2。
8.《对外贸易统计》,澳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2;《直接投资统计》,澳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1;《本地生产总值统计》,澳门,澳门统计暨普查局,2002等。
9.《广东经济统计年鉴》,多期。
1.C. Freemam,
2.R. Nelson,
3.OECD,
4.P.Cooke,“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al Dimensions,
5.Reid,“Methodologi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6.柳卸林:《区域创新系统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1月。
7.Northern Ireland Economic Council,Developing a Regional Strategy for Strategy for Northern Ireland,2001.
8.印务局,第1/98/M号法令,2006年1月16日。见印务局网页,http://www.imprensa,macau.gov.mo/bo/i/98/e1/declei01_cn.asp,2006年1月16日。
9.印务局,第77/2005号行政长官批示,2006年1月16日。见印务局网页,http://www.imprensa,macau,gov.mo/bo/i/2005/13/despce cn,asp#78,2006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