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87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图书

Multi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SAPID:101-2099-5565-96
ISBN:978-7-5097-1888-9
DOI:
ISSN:

[内容简介] 跨国企业经营实际上是跨国企业本土环境适应的过程。跨国企业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利用本土的优势和资源进行经营活动,是跨国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本书在系统梳理和总结发达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及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框架和内容进行了重新整理和阐述。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晓霞
编 辑:王玉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后记

 序二

 第1章 人力资源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经济增长之源泉——人力资源

   一 人力资本论与人力资源开发学说

   二 古典管理理论与诸学派学说

    (一)科学管理运动

    (二)福特公司生产体系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人性化”学者与观点

   一 “劳动人性化”的新命题

   二 行为科学的贡献与人际关系论

    1.人际关系论

    2.人性管理理论

   三 “劳动生活质量”学者与观点

   四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

   一 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性化”意义

   二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必然联系

 第2章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理论

   一 跨国公司的界定

   二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民族中心模式(Ethnocentrism)

    (二)多国中心模式(Polycentric)

    (三)全球中心模式(Geocentrism)

    (四)地区中心方式(Regiocentric)

  第二节 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及原因

   一 战后美日国家跨国公司发展

   二 战后西欧跨国公司发展特点

   三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

  第三节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体系

   一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体系

   二 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价值取向与企业责任

    (二)跨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伦理风气

  第四节 在华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 在华跨国企业战略调整

   二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现状

   三 中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特色

   四 在华跨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第3章 跨国企业决策与领导力

  第一节 领导决策与权威性理论

   一 领导素质与权威性

    (一)合格领导者的条件

    (二)决策者的“有限理性”

    (三)领导决策与博弈

   二 领导决策的权威性与发展趋势

    (一)权威的三种形态

    (二)领导实践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领导风格与管理决策比较研究

   一 组织领导风格与类型

    (一)领导类型调查研究

    (二)中国民营企业管理者领导风格

   二 管理决策与权利维度研究

    (一)影响管理决策的五个维度

    (二)美、德、日、韩文化维度比较

    (三)权力化程度与不确定规避的中日比较

    (四)中日企业管理决策差异

  第三节 跨国企业决策影响要素

   一 跨国企业战略决策影响要素关系

   二 伦理决策的过程模型

 第4章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

  第一节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特点

   一 人力资源规划的内涵

   二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一)确保跨国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

    (三)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有利于协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计划

    (五)使个人行为与组织目标相吻合

  第二节 跨国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一 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分析框架

    (一)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框架

   二 影响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导向因素

  第三节 人力资源规划与经营环境

   一 跨国企业所处环境分析

   二 人力资源规划的竞争优势

   三 E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5章 工作分析与工作设计

  第一节 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工作分析的发展

   (二)工作设计与工作效率

  第二节 工作设计的实施与操作

   一 工作设计的原则

    (一)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匹配

    (二)人(能)与岗位之间的匹配

    (三)人与人之间的匹配

    (四)岗位与报酬之间的匹配

    (五)以能为本是工作设计的最高理念

   二 工作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 工作分析中的新思路

    (一)工作再设计

    (二)员工工作生活的质量

     1.工作的扩大(Job enlargement reachment)

     2.工作的轮换(Job rotation)

     3.工作的丰富化(Job enrichment)

  第三节 跨国企业的工作分析与案例

   一 企业工作分析的方法

    (一)工作分析会谈

    (二)工作分析问卷

    (三)岗位分析问卷

    (四)工作实践法

    (五)工作日志法

    (六)功能性工作分析方法

    (七)关键事件法

   二 跨国企业工作分析方法

    (一)职能工作分析方法(FJA)

    (二)职能工作分析的框架

    (三)构建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胜任特征模型

   三 跨国企业工作分析发展的新趋势

    (一)战略性工作分析

    (二)工作分析方法多样化

    (三)弹性工作说明书

    (四)组织公民行为的渗透

    (五)组织层面工作分析的发展及变化趋势

    (六)岗位层面工作分析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七)工作分析与质量管理——惠普公司案例

 第6章 跨国企业的招聘与甄选

  第一节 跨国公司的招聘理念与特点

   一 跨国公司的招聘理念

   二 跨国公司招聘的突出特点

    (一)注重甄选过程

    (二)人力资源本地化聘用

    (三)跨国公司招聘营销手段

     1.越来越注重招聘的品牌效应

     2.企业宣传攻势

     3.网络招聘国际化趋势

   三 中国企业招聘现状及普遍问题

   四 日本、德国录用制度

    (一)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

    (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西德)的“学徒训练”与优秀技术工人培养

    (三)日本和西德企业经理人的条件

  第二节 跨国公司招聘流程战略思考

   一 跨国公司的招聘流程

    (一)制定招聘规划

    (二)简历筛选

    (三)电话预约或电话面试

    (四)面试与测评

     1.面试

     2.测评

   二 人员招聘与胜任能力

    (一)个体与岗位工作绩效的关系

    (二)胜任能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

    (三)构建基于公司战略核心竞争优势的胜任能力模型

  第三节 跨国公司招聘实例

   一 壳牌公司招聘流程的四个环节

   二 跨国IT公司招聘案例

    (一)微软公司的招聘目标

    (二)微软公司的招聘理念与招聘流程

 第7章 跨国企业员工培训

  第一节 职业培训发展及历史回顾

   一 美国大众化职业教育发展

   二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三 日本企业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四 中国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

    (一)知识的学习

    (二)技能的提高

    (三)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跨国企业员工培训的特点及内容

   一 跨国公司培训的理念与特点

   二 来自母国的管理人员的培训

   三 驻外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四 东道国管理人员的培训

    (一)培训目的

    (二)培训内容

    (三)培训形式

   五 跨国公司培训实例

    (一)通用公司的“三阶段、五层级”设计模式

    (二)西门子公司“五层级”设计模式

    (三)培训与岗位锻炼紧密结合

  第三节 案例研究——中国汽车制造业人才培养与引进

   一 中国汽车制造业高端人才的紧缺问题

   二 中国汽车制造业研发力量薄弱的问题所在

    (一)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低端之路

    (二)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问题

    (三)聘请国外高端人才的技术局限性

   三 汽车制造业的特殊性与人才培养途径

 第8章 跨国企业的绩效管理

  第一节 跨国企业绩效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一 跨国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

    (一)跨国企业绩效管理的体系

    (二)跨国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

   二 跨国企业绩效管理实践

    (一)绩效工资的实施

    (二)影响员工绩效的因素

  第二节 跨国公司绩效管理应用

   一 欧美企业绩效管理模式

    (一)目标管理法

    (二)平衡记分卡的应用

    (三)通用公司的绩效管理

   二 日本跨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模式

    (一)日本企业绩效管理模式概述

    (二)索尼公司的绩效管理

  第三节 大型跨国公司绩效管理特征与管理实践

   一 绩效管理实施过程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绩效理念

    (二)良好的绩效运行环境

   二 绩效管理实施过程的系统化和公平性

    (一)制定明确的考评标准

    (二)保证过程的公平性

    (三)积极进行反馈

    (四)考评的系统化操作

   三 跨国企业绩效管理实践——案例分析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与共同的价值观

    (二)设定绩效目标

    (三)收集信息与诊断

    (四)绩效管理以人为本

 第9章 跨国企业薪酬管理

  第一节 跨国企业薪酬设计的战略性与趋势

   一 薪酬设计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一)薪酬设计国外发展趋势

    (二)跨国公司薪酬战略全球化

   二 跨国企业薪酬战略与改革措施——IBM公司案例

    (一)IBM公司变革前的薪酬政策

    (二)IBM公司薪酬战略改革的目标

    (三)IBM公司薪酬战略的措施与效果

     1.员工的绩效得到改善

     2.研究开发的转变

  第二节 跨国企业驻外人员薪酬设计

   一 驻外人员的薪酬

   二 驻外人员的基本工资

    (一)驻外人员以本国为基础的方法

    (二)驻外人员以东道国为基础的方法

    (三)驻外人员以总部为基础的方法

  第三节 跨国企业驻外人员的激励薪酬

   一 驻外人员的激励性薪酬与边缘薪酬

    (一)激励性薪酬

    (二)边缘薪酬的标准福利

    (三)边缘薪酬的额外福利

     1.生活费用津贴

     2.住房津贴

     3.探亲津贴

     4.子女教育津贴

     5.搬家津贴

     6.税收

   二 母国人员和其他国人员之间的差距

   三 德国公司制企业薪酬制度解析

    (一)德国企业蓝领及白领薪酬制度

    (二)德国企业工资水平与政府的关系

  第四节 跨国公司的薪酬制度

   一 跨国公司的薪酬结构和薪酬水平

   二 跨国企业本土员工薪酬的发展趋势

   三 在华跨国企业工资水平

 第10章 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节 激励的功效与相关理论

   一 激励的非经济诱因效用

    (一)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

    (二)西方激励理论

    (三)激励的心理机制

   二 激励的类型与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第二节 现代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一 西方激励理论研究

    (一)隐性激励理论

    (二)新的激励机制——进入权

    (三)西方企业激励理论的启示

   二 激励的运行模式与基本程序

    (一)确立激励目标

    (二)目标与目标体系

  第三节 员工满意度的研究与调研

   一 员工满意度与离职愿望

   二 员工满意度与高敬业度

 第11章 跨国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第一节 跨国企业文化的多元化时代

   一 持有固有文化,接受外来文化

    (一)固有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混合文化与单一文化学说

    (三)企业文化与人际关系、激励等相互关系

   二 跨国企业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层次理论研究

    (二)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第二节 美、日、德企业文化特征

   一 美国掀起企业文化热潮

   二 跨国大型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

   三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因素

    (一)丰田生产模式

    (二)日本企业管理的新探索

   四 德国跨国公司企业本土化

    (一)在华德国跨国公司企业文化

    (二)在华德国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本土化特征

  第三节 跨文化沟通与管理

   一 欧美各国文化与沟通

   二 跨国经营文化沟通管理问题

    (一)语言沟通障碍

    (二)非言语沟通障碍

   三 跨国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沟通障碍

    (一)跨国企业内本土与外籍员工沟通障碍

    (二)影响跨文化沟通管理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文化认同,降低文化摩擦

 第1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本经济价值

  第一节 人力资本教育投资的有效性

   一 人力资本价值理论

   二 人力资本投资与效益分析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及特点

    (二)教育投资对个人收益效果的影响

    (三)教育与收入的直接关系

   三 教育投资与收益的有效性

  第二节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与价值测评

   一 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二 人力资本投资与人力资本价值测评

   三 人力资本储备与产权制度安排

    (一)新竞争环境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人力资本持有者与投资方产权合约分析

    (三)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安排面临新挑战

 序一

A.戴维·西尔弗:《企业家·美国的新英雄上海》,张新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艾里丝·瓦尔纳、琳达·比默、高增安:《跨文化沟通》,马永红、孔令翠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白静:《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薪酬体系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23日,第6~7页。

彼得·圣吉:《领导与领导力》,王小燕编译,《中外管理》2003年第2期。

Bartlett,A. C. & Ghoshal,S.,《无国界管理》,李宛蓉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0。

曹胜强、刘昌明:《科技革命:战后美国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25~27页。

曹夕多:《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2006,第61~69页。

陈凯凌:《跨国公司的绩效管理——对H公司绩效管理系统的解析》,《职业》2008年第4期,第30~31页。

陈磊、潘川红:《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9期,第7~12页。

陈琼:《走进中国》,《互联网周刊》2004年12月第300期,http://www.enet. com.cn/ciweekly/。

陈元荧:《跨国公司培训特点研究》,《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第8期。

池仁勇:《项目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第60~63页。

大谷刚、海崎修、松繁寿和:《仕事競争モデルと人的資本理論·シグナリング理論の現実妥当性に関する実証分析》,日本经济研究所,2003,第46页。

丹尼尔·高曼:《成功的领导风格》,魏海燕编译,《企业管理》2001年第8期。

丹尼尔·科勒兹:《麦肯锡决策》,乔迪译,海南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90~199页。

杜德斌:《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区位模式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杜军辉:《对霍夫斯泰德权力距离维度的几点思考》,《文化教育》2007年第3期,第77~79页。

杜艳艳:《基于跨文化管理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第26~27页。

付焘、孙遇春:《在华跨国公司培训活动的现状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8年第7期。

傅殷才:《经济学基本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86,第87~155页。

龚文:《中国企业招聘现状知多少》,《人力资源》2009年第8期(上),第36~39页。

顾琴轩、周彬:《人力资本投资债权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年第10期,第17~18页。

郭丹:《从人力资本产权视角论人力资本激励》,《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5~20页。

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第19页。

何元贵:《创新型产业领袖与产业成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第6期。

洪继中:《试论日本跨国公司发展的历史特征》,《日本研究》1992年第4期,第16~20页。

胡豪:《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127页。

胡月星:《现代领导心理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黄乾、李建民:《人力资本、企业性质与企业所有权安排》,《经济学家》2001年第6期,第90~97页。

黄文辉:《跨国企业薪酬体系设计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5~6页。

Herbert A. Simon:《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荆其诚、张厚粲译,科学出版社,1986。

Hofstede,G. H.,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Abridged ed.,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84.=(1984)萬成博·安藤文四郎監訳,『経営文化の国際比較:多国籍企業の中の国民性』,産業能率大学出版部,pp.76-79。

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吴雯芳、刘昕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460~468页。

江城:《中西合璧的绩效管理——以摩托罗拉为例》,《中国人才》2008年第12期,第58~60页。

姜宪利:《论变革时代的管理创新》,《经济论坛》2001年第4期,第11页。

李超平、时勘:《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26卷第1期

李翠娟、徐波:《跨国合资企业决策权的知识控制系统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6期。

李飞:《美国著名零售企业的薪酬制度》,《中国人才》2004年第5期,第70~71页。

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23~43页。

李卫国:《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经济扩张的特点和作用》,《国际问题研究》1984年第2期,第19~20页。

李旭旦、吴文艳:《员工招聘与甄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林平凡:《论自主创新能力与企业持续发展》,《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第47~52页。

林新奇:《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第254~256页。

刘宾:《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陕西财经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第37页。

刘继亮、孔克勤:《人格特质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1年第3期,第294~296页。

刘瑞晶:《跨国公司的招聘方略浅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6期,第64~65页。

刘松华:《人力资本出资制度在我国的崛起》,《现代企业》2006年第6期,第5~8页。

刘新梅、赵西萍、孙卫:《项目人力资源与沟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刘艳敏:《对企业工作设计问题的思考》,《企业活力》2005年第8期。

柳春青:《跨国公司的绩效考评范式》,《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4期,第62~63页。

陆惠琴:《日本、西德和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与分析》,《武汉工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第80~84页。

马斌、于炳江、马英:《领导风格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8期。

马晶:《西方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第53~57页。

麦迪:《有效激励——概念管理丛书》,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美〕安弗莎妮·纳哈蒂:《领导力》,王新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罗蒂:《混合文化中的哲学》,贺来、刘富胜译,《求是学刊》2006年第5期,第43~56页。

〔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第七版),孙建敏、李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美〕提默锡·巴特勒、詹姆斯·沃德鲁普:《工作设计——留住人才的艺术》,《国外财经》2000年第4期。

米卫兵:《建立企业有效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第28~32页。

苗雨君、崔振洪:《企业经营创新的设计与实践》,《企业活力》2003年第4期,第18~19页。

倪志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与文化整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第39页。

年志远:《也谈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财经科学》2002年第4期,第92~94页。

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第184~201页。

庞娟:《人力资本产权界定与企业激励机制的设计》,《企业活力》2007年第8期,第5~10页。

皮卫华:《基于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研究——以AC公司为例》,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乔纳森·斯迈兰基:《新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第22~28页。

切斯特·巴纳德:《经理人员的职能》,王永贵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秦一综:《跨国企业管理教程》,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秦志华、张建军:《PM——项目经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邱立成、刘文军:《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理论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4期。

〔瑞士〕马丁·希尔伯(Martin Hilb):《跨国人力资源管理》,李向红、徐卫卫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上山帮雄、盐地洋:《国际秩序新动向——日本汽车产业的去向》,日刊自动车新闻社出版,2005。

史健生:《西方企业领导有效性理论综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舒晓兵、张少文、陈雪玲:《IBM公司的薪酬管理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1期,第213~214页。

隋启炎:《日本跨国公司发展快的原因及特点》,《国际经济合作》1987年第3期,第20~21页。

孙海法:《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山大学出版社,第248~253页。

孙新华:《东道国共享性资源占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孙遇春、董力:《跨国公司战略决策影响要素研究》,《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孙元欣:《管理学——原理·方法·案例》,科学出版社,2006。

Sethi S.Prakash,《跨国企业行为准则创建指南》(Setting global standards:guidelines for creating codes of conduct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杜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陶筠:《上海40家跨国公司薪酬调查》,美世(中国)咨询公司公布了对上海40家跨国公司的最新薪酬调查,2003年9月,http://www.chinahrd.net/zhi_sk/。

童毅华:《西方管理激励理论述评》,《理论观察》2004年第4期。

Ulrich,D.,Brockbank,W.,Yeung,A. K. & Lake,D. G.,“Human Resource Competencies:An Empirical Assessm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1995,34(4):473-495.摘自林怡娴、林文政《人力资源管理角色量表之建立》,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2009。

王川:《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期,第59~61页。

王强、曾祥云:《招聘的创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第8期。

王伟:《管理创新原理与实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第45~76页。

王秀臣、于渤:《跨国企业薪酬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技术经济》2009年第1期,第126页。

威廉·沙门:《哈佛商学院MBA管理全集:人力资源管理卷薪酬设定与员工激励》,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武志鸿:《跨文化企业内的管理人员薪酬管理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25~36页。

Wright,R. & McManus,D.,《大潮流:目击全球现场》,李宛蓉译,天下文化,1993。

席酉民:《管理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第218~220页。

项锦:《构建基于工作分析的胜任特征模型》,全科论文中心,2009年6月。

萧鸣政、绕伟国:《基于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8期,第10~13页。

徐婷、吴绍琪:《引入新理论的企业工作设计改革新动向》,《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20期。

许小东:《现代工作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成功要点》,《企业经济》2001年第12期。

杨宏建:《企业人力资本的形成与特征探析》,《时代经贸》2007年第8期,第24~27页。

杨蓉:《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第284~290页。

应永胜:《德国公司制企业薪酬制度解析及启示》,《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15~16页。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6,第38~67页。

友野典男:《行为经济学》,光文社,2006。

于永刚:《成长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武汉威乐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演讲,2007年8月。

余凯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

袁道之:《跨国公司培训模式及对中国企业教育的启示》,《现代企业教育》2003年第10期。

袁玉兰:《中日企业决策方式比较》,《经营之道》2001年第12期。

袁媛:《工作分析发展动态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1期,第305页。

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第74页。

张惠忠:《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和问题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张明玉等:《管理学》,科学出版社,2005。

张培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出版社,2010。

张隋启炎:《试论当代西欧跨国公司的发展》,《世界经济》1984年第1期,第53~56页。

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第13~15页。

张文贤:《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探讨》,《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8期,第11~19页。

张显高:《战后西欧跨国公司的发展及其特点》,《世界经济》1981年第11期,第19~22页。

张岩松、李健:《人力资源管理案例精选精析》,经济管理出版社,第66页。

张卓元:《3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回顾与展望》,2008年4月,http://enterprise.dbw.cn/。

赵曙明等:《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98~99页。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赵永乐、姜农娟、凌巧:《人员招聘与甄选》,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2004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2004年4月。

周丽丽、王书宁:《民营企业领导风格调查研究》,《财经管理》2009年第2期。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第71~80页。

周帅平:《施工企业项目经理的激励与约束—委托代理理论及其应用》,《建筑经济》2005年第3期。

周箴、彭正龙等:《在华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华夏出版社,2005,第243页。

周治平、钟华、李金林:《汽车产业全球化的市场特征分析》,《中国物价》2006年第6期。

朱丹:《企业国际化经营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营与管理》2001年第3期,第57~63页。

朱勇国:《工作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Aderson,J.B.,“Compensating Your Executive,”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 1990,22(4):25-36.

Adler,N.J. & Bartholomew,S.,“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ties of Discourse:Generation Knowledge on Trans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2,(23):51-69.

Bass,B.M,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

Becker,G. S.,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2nd ed.,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Black,J.S.,“Coming Home:Relationship of Expatriate Expectations with Repatriation adjustment & Job Performance,” Human Relations,1992,45(2):177-129.

Black,J.S.,Gregersen,H.B.,Mendenhall,M.E. & Stroh,L.K.,Globalizing People through International Assignments,Reading,MA:Addison-Wesley Inc,1999.

Blondal,S.,S.Field and N.Girouard,“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rough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Elected Efficiency and Equity Aspects,”OECD Economic Department Working,2002.

Brislin,R.,Understanding Culture’s Influence,Fort Worth,TX: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2000.

Brown,H.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Jersey:PrenticeHall,1994.

Christopher A. Bartlett & Sumantra Ghoshal,“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Impact on the New Frontiers of Strategy Resear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Vol.12,Special Issue:Global Strategy (summer,1991).

Clark,Kim B. & Takahiro Fujimoto,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Strategy,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in the World Auto Industry. 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1.

Coleman,C.J.,Personnel:an Open System Approach,Winthrop Publishers,1979,pp.438-426.

Davis,L.E.,“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Develop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16,No.1,1977,July-August.pp.53-54.

Dessler,G.,Personnel Management,2nd ed.,Reston,1981,pp.518-520.

DuBrin,A.J.,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Van Nostrand,1981,pp.513-514.

Dunning John H.,“Towards an Electr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ome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80(2).

E.C.P. & Herman S.,“Leadership in the North American Environmental Sector:Values,Leadership Styles and Contexts of Environmental Leader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Vol.43.No.4,2000,pp.571-604.

F. Knight,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A.M.Kelly,1964.

French,W.L.,The Personnel Management Process,5th ed.,Houghton Mifflin,1982.pp.527-533.

Funagawa,Atushi,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in Many Kinds Cultures,Pearson Education Ltd,2001.

Furudta,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okyo:yuhikaku,2000.

Ginzberg,E.,The Human Economy,McGraw-Hill,1976.

Harry,I.,Communicating with Asia Understanding People and Customs.,Allen & Unwin LTD,1996.

Herrick,N.Q.,Maccoby,M.,“Humanizing Work:A Priority Goal of the 1970s’”,in Davis,L.E.,Cherns,A.C.,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Vol.1:Problems,Prospects and the State of the Art,New York:Free Press,1975.

Hicks S.Richard,Effectiveness of Transa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 Turbulent and Stable Conditions,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the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Education,1990.

Hofstede,G.H.,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Abridged ed.,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1980.

Ivancevich,J. M.,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6th ed.,Chicago:Irwin,1995,pp.4-5.

Jean de Givry,“The ILO and the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ternational Labour Review,Vol.117,No.3,May-June 1978,p.264.

Joel Wallach,Gale Metcalf,Working Whth Americans,McGraw-Hill Book Co,1995.

John P. Kotter.,“What Leaders Really Do,” Harvard Business Review,Dec.2001.

Koontz,H. & C. J. O’Donnell,Management:A Systems and Contingency Analysis of Managerial Functions,6th ed.,Book World Promotions,1976.

Koontz,H.,“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Vol.4,No.3.,1961,pp.174-188.

Louis O. Kelso,Mortimer J. Adler,The Capital Manifesto,New York:Rand House,1985,pp.45-120.

Lustig,M. & Koester,J.,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3.

Mayo,An Introduction to Democratic Theory,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0.

McClelland,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McGregor,D.,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25th Anniversary Printing,McGraw-Hill,1960.

Megginson,L.C.,Personnel: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Administration,R.D.Irwin,1967.

Megginson,L.C.,Personnel Management:A Human Resource Approach,4th ed.,R.D.Irwin,1981,p.260.

Milkovich,G.T.,“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 Benefits Review,1998,30(1):15-23.

Murayama,Motofusa,Multinationals Business Transfer,Books Sosei,1983.

Nancy J. Adler & Faribarz Ghadar,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A Global Perspective,Berlin:Walter de Gruyter & Co.,1990.

Paul Arveson,What is the Balanced Scorcar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stitute,1998.

Pillai,Ranjnandini,Meindl,James,R.,“Context and Charisma:A’Meso’Level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Organic Structure,Collectivism,and Crisis to Charismatic Leadership,” 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Vol.24,Issue 5,p.643.

P.M.Podsakoff,S.B.MacKenzie & R.Fetter,“Substitutes for Leadership and the Management of Professionals,” Leadership Quarterly,Spring 1993,pp.1-44.

Reynolds,C.,Cost-effective Compensation of Expatriates,Topics in Total Co.,1988,2(4):319-326.

Robbins,S. P.,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0.

Robert Kaplan & David Norton,Balanced ScoreCard-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Roethlisberger,Dickson,Counseling in an Organization:A Sequel to the Hawthorne Research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Roethlisberger,F.J.,“What is Adequate Personnel Management?” Management and Moral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1.

Rowden Robert W.,“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ismatic Leadership Behaviors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Leadership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Journal,Jan. 2000,Vol.21,Issue 1/2,p.30.

Schuler Randall S.,Dowling Perer J. & De Cieri Helen,“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of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Vol.19,1993,pp.419-459.

Schuler,R. & Jackson,S.,“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as Determina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Human Resource Planning,Vol.10,No.1. 1987.

Schuler,R.S.,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West Publishers,1981,p.461.

Stiglitz,J.,E.A.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Storey,J.,Developments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Oxford:Blackwell,1992,pp.24-28.

Taylor,F. W.,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W.W.Norton & Company,1911.

Werther,W.B. & Davis,K.,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Human Resources,McGraw-Hill,1981,p.79.

Yagil Dana,“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 Hierarchy:Attribution of Charisma to Close and Distant Leaders,” Leadership Quarterly,Summer 1998,Vol.9,Issue 2,p.161.

Zhao Xiaoxia,Analysis on the HR Management of the Chinese-Japanese Ventured Corporations in China,Hakutou Publishe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