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12

统筹城乡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图书

SSAPID:101-2095-9823-83
ISBN:978-7-5097-6704-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深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在系统阐述城乡统筹、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产城互动等理论基础上,以江西省为例,从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入手,围绕阻滞江西城镇化建设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因素、基于城乡统筹的江西城镇化水平测度、城镇化发展阻滞性因素的消解机制和国内外典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四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黄新建
编 辑:颜林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上篇

  第一章 城镇化发展的理论综述

   第一节 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城镇化水平测度

    一 城镇化水平测度的方法

     (一)人口比重指标法

     (二)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

     (三)调整系数法

    二 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体系

    三 城镇化水平的计量方法及类型划分

    四 城镇化水平的预测

   第三节 城镇化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研究

    一 国外影响城镇化的基础性因素理论

    二 国内影响城镇化的基础性因素理论

     (一)城镇化制度供给研究

     (二)城镇化滞后的制度因素研究

     (三)城镇化制度变迁研究

     (四)城镇化制度创新研究

    三 城市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生性因素

     (二)外生性因素

   第四节 城镇化的发展规律

    一 产业支撑是根本

    二 市场化机制是前提

    三 政府宏观调控是关键

    四 人才是基石

   第五节 城镇化的一般模式

    一 大城市带动型

    二 工业带动型

     (一)外资带动型——珠江城镇化模式

     (二)民营带动型——温州城镇化模式

     (三)乡企带动型——苏南城镇化模式

     (四)集群带动型——吴江特色小城镇模式

    三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

    四 旅游带动型

    五 行政推动型

  第二章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历程概述

    一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

    二 城镇化震荡停滞阶段(1958~1977年)

    三 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1978~2000年)

    四 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第二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 城镇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

    三 城镇就业人数明显增加

    四 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五 城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城镇化水平落后于邻省及全国平均水平

    二 各设区市的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三 城镇化发展滞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

    四 城镇经济聚集和辐射功能发挥不充分

  第三章 阻滞江西省城镇化建设的因素探究

   第一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内生性阻滞因素

    一 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区位因素

     (一)与区域经济中心的区位关系

     (二)区域内方位的影响

     (三)运输条件的影响

     (四)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

      1.土地资源因素

      2.水资源因素

    二 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人口因素

     (一)人力资源因素

     (二)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三)人口的就业容量小

     (四)人口的流动性较差

    三 产业的限制

     (一)经济增长因素

     (二)农业生产因素

     (三)产业结构因素

     (四)乡镇企业因素

   第二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外生性阻滞因素

    一 政策与体制的约束

     (一)政策体制因素

     (二)专项制度因素

     (三)社会建设因素

     (四)农民素质因素

    二 城市规划的制约

    三 城市建设理念和若干行为的影响

     (一)小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1.城市建设选址忽视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2.城市规划忽视对自然地理因素的研究和运用

      3.城市功能设计缺乏对自然地理条件的深度分析运用

      4.城市的整体布局忽视自然地理条件

     (二)城市交通规划、布局和投入滞后

      1.城市交通建设没有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础

      2.城市发展往往忽视与外部联系出口的设计和建设

      3.城市交通建设投入滞后

     (三)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到位

      1.对城市如何发展工业的认识始终不到位

      2.小城市如何选择工业产业一直没有走出迷茫的状态

      3.小城市的产业布点存在随意现象

     (四)城市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差

      1.影响城市功能的优劣

      2.影响城市形态

      3.影响城市的发展潜力

    四 城市管理失范

     (一)城市管理缺乏规范

     (二)城市管理缺失

      1.观念问题

      2.城市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管理空位的不良现象

      3.城市管理投入普遍存在职责不清、投入匮乏的不良现象

      4.城市管理存在标准过低、内容单一的不良现象

      5.城市管理存在监督、控制无力的不良现象

      6.城市管理存在政策不到位、对相应城市主体没有赋予应有管理职责的不良现象

     (三)城市市民社会没有形成

  第四章 基于城乡统筹的江西省城镇化水平测度

   第一节 城镇化及城镇化发展质量内涵

   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一 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数据来源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三)数据标准化处理

    二 主要指标选取说明

     (一)经济发展质量指标

      1.人均GDP

      2.全员劳动生产率

      3.非农产业比重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市辖区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6.单位建成区面积实现的GDP

      7.万元GDP能耗

     (二)社会发展质量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指标)

      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2.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比重

      3.市辖区人均财政支出

      4.市辖区人均财政教育支出

      5.市辖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6.人均受教育年限

      7.市辖区社会保障覆盖率

     (三)基础设施指标

      1.市辖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

      2.市辖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3.人均居住面积

      4.互联网普及率

      5.自来水普及率和燃气普及率

      6.市辖区排水管道密度

     (四)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2.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3.空气质量达标率

      4.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5.单位GDP的SO2排放量

     (五)城乡一体化指标

      1.农村劳动力年度转移率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市辖区与全市社会保障覆盖率比值

      4.市辖区与全市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比值

      5.市辖区与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比值

      6.市辖区与全市人均财政支出比值

   第三节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

    一 江西省城镇化质量总体情况

    二 各设区市城镇化质量情况

     (一)南昌

     (二)景德镇

     (三)萍乡

     (四)九江

     (五)新余

     (六)鹰潭

     (七)赣州

     (八)吉安

     (九)宜春

     (十)抚州

     (十一)上饶

  第五章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阻滞性因素的消解机制

   第一节 消解江西省城镇化速度的阻滞因素

    一 夯实产业根基,消除经济阻滞

     (一)统筹三次产业发展,打造特色生态产业群

     (二)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

    二 培育生态城镇群,消除环境阻滞

     (一)鼓励企业主动融入生态环境建设

     (二)加强节能减排

     (三)加强鄱阳湖生态城镇群与周边城市群的联系

    三 实施分类发展,消除层级阻滞

     (一)实施发展水平分类

     (二)实施发展区域分类

     (三)实施发展区位分类

   第二节 消解江西省城镇化质量的阻滞因素

    一 进行系统创新,消除风险阻滞

     (一)推动城镇住房管理改革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二 正视弱势群体,消除体制阻滞

     (一)正视弱势群体的身份

     (二)正视弱势群体的需求

     (三)正视弱势群体的生活

    三 改革政府行为,消除政策阻滞

     (一)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二)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

     (三)建立城镇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第三节 综合性的阻滞因素消解机制

    一 建立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消除规划阻滞

    二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消除设施阻滞

    三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消除观念阻滞

  第六章 国内外典型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典型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 日本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增加向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

     (二)支持农业生产,保障农民收入

     (三)引导农村地区产业有序升级,就业人口平稳转移

     (四)普及农村地区的国民教育

     (五)全面覆盖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 美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政策扶持农业发展

     (二)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三)促进农村地区医疗、教育发展

     (四)有序引导市郊化发展

    三 韩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通过推进工业化促进城市化

     (二)推行新农村运动,促进农村发展

     (三)施行工业反哺农业,扶持农业发展

   第二节 国内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

    一 四川成都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化

     (二)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化

     (三)农业土地集中化

     (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二 湖南“长株潭”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通过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

     (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三)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三 广东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一)交通一体化发展

     (二)引导产业升级

     (三)促进农业发展

     (四)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和保障体系

   第三节 典型发展案例对江西省城镇化建设的启示

    一 积极发展城市群

    二 以产业发展支撑城镇化

    三 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 完善城镇管理机制

  第七章 提升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布局

    一 总体布局

     (一)北鄱

     (二)中带

     (三)南赣

     (四)区域联动

    二 层级布局

     (一)中心城市

     (二)城镇

     (三)农村

   第二节 城乡统筹下的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 主体路径:农民市民化

    二 实施路径一:“户地”联同改革

    三 实施路径二:城乡经济一体化

    四 实施路径三: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 实施路径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一体化

   第三节 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改革内容

    一 户籍制度改革

     (一)实行一元户籍制度

     (二)实施区域差别化的户籍开放

    二 宅基地使用权改革

    三 新型乡村社区改革

    四 社会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五 拓宽农民市民化的资金渠道

   第四节 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配套措施

    一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二 加大城市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

    三 出台城镇化监测考核制度

 下篇

  第八章 昌九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节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概述

    一 把区域一体化概念分解为多个新概念

    二 提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

   第二节 昌九区域发展现状分析

    一 总体概况

    二 取得的主要成绩

    三 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一 发展定位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核心区

     (二)全省发展升级的引领区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一极

     (四)全国“四化同步”先行先试区

    二 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二)远期目标

    三 战略布局

   第四节 昌九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 产业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

      1.航空制造产业

      2.锂电及电动汽车产业

      3.新能源产业

      4.节能环保产业

      5.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6.新材料产业

      7.生物医药产业

      8.先进装备制造业

      9.绿色食品产业

      10.文化及创意产业

     (二)优势传统产业

      1.钢铁产业

      2.石油化工产业

      3.纺织服装产业

     (三)生态农业

      1.绿色大米生产加工

      2.特色生态农业

      3.优质奶业

      4.畜禽养殖及肉制品加工业

      5.绿色水产品养殖业

    二 城镇发展

     (一)纵向小城镇群

     (二)横向小城镇群

    三 基础设施

     (一)交通设施

      1.公路建设

      2.铁路与轨道交通建设

      3.水运建设

      4.机场建设

      5.枢纽场站建设

     (二)能源设施

      1.智能电网

      2.清洁能源

      3.天然气设施改造

      4.成品油质量提升和管网建设

     (三)水利设施

      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2.城市排涝体系

      3.防洪体系

      4.农村水利基础设施

     (四)市政与信息设施

      1.昌九城市综合管沟建设

      2.智慧昌九信息设施建设

   第五节 加快昌九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 建立合理可行的利益协调机制

    二 加快昌九跨区域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

    三 构建推动昌九产业集群的综合平台

    四 加快昌九财政统一的路径

  第九章 推进“一圈两化”发展,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战略研究

   第一节 打造都市圈的理论基础

    一 区域一体化理论

    二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都市圈

    三 都市圈的基本内涵

    四 都市圈的发展模式相关理论

     (一)都市圈的主导推动力量与发展模式

     (二)都市圈内城市规模与发展模式

     (三)都市圈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

      1.集约型模式

      2.粗放型模式

   第二节 大南昌都市圈的发展现状

    一 大南昌都市圈的基本范围

    二 发展基础

     (一)区位优势

     (二)经济实力

     (三)生态人文

     (四)政策机会

     (五)共识基础

     (六)合作基础

    三 发展环境

    四 制约因素

     (一)资金制约

     (二)产业制约

     (三)人才制约

     (四)空间与土地制约

   第三节 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战略意义

    一 模型选取

    二 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

     (二)单位根检验

     (三)协整性检验

     (四)因果关系检验

     (五)模型构建

    三 结论及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发达都市圈的发展经验

    一 国外发达都市圈的发展经验

    二 长江三角洲都市群的发展经验

     (一)推进共同市场建设,统一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政策

     (二)推进长三角区域社会服务体系的共建共享

     (三)构建基础平台,实现区域信息共享和合作

     (四)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三 中部省域城市圈的发展经验

     (一)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1.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区位,打造交通枢纽

      2.错位发展促进产业一体化

      3.重视科教人才和创新优势

     (二)皖江城市带的建设

      1.经济基础较好,产业发展完善

      2.积极利用外资,对外开放程度高

      3.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体系完善

      4.人才资源丰富,创新能力较强

    四 对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启示

     (一)市场机制是都市圈发展演化的根本路径

     (二)中心城市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三)集约化增长是都市圈经济发展的主要道路

   第五节 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战略部署

    一 总体思路

     (一)集聚发展

     (二)融合发展

     (三)创新发展

     (四)联动发展

     (五)提升发展

    二 功能定位

     (一)引领中部区域发展的都市圈

     (二)引领全省发展的核心都市圈

     (三)引领生态文明的特色都市圈

    三 发展目标

     (一)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产业集聚效益增强

     (二)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功能合理分工

     (三)区域生态保护一体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区域社会服务一体化,公共事业融合发展

    四 重点领域

     (一)转变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

     (二)升级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市职能

     (四)改革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

   第六节 打造大南昌都市圈的战略模式及路径

    一 大南昌都市圈的发展模式

     (一)基本原则

      1.经济一体化原则

      2.人本主义原则

      3.现代化原则

      4.生态化原则

      5.文化性原则

     (二)基本发展模式

      1.产业一体化

      2.基础设施一体化

      3.公共服务一体化

     (三)政府管理模式

    二 大南昌都市圈建设的战略路径

     (一)主体路径:优化都市圈层次布局

      1.科学推进中心城市的升级

      2.积极推进周边中小县(市)城的发展壮大

     (二)辅助路径:适时调整行政区划

    三 实施阶段

   第七节 加快大南昌都市圈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 构建科学的“一圈”发展机制

     (一)升级都市圈经济结构,促进产城融合

     (二)优化都市圈发展环境,完善城市职能

     (三)改革都市圈体制机制,强化创新能力

    二 推进系统的“两化”发展进程

     (一)昌九一体化

     (二)昌抚一体化

      1.产业发展

      2.城镇发展

      3.基础设施

    三 形成有力的都市圈发展保障

     (一)加强都市圈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有序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1.前期准备阶段

      2.方案酝酿和宣传阶段

      3.方案报批阶段

      4.组织实施阶段

     (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都市圈建设的宣传力度

  第十章 南昌市新城区建设中产城融合的机理研究

   第一节 南昌市新城区的界定

    一 南昌城的变迁与发展

    二 南昌现有地理和行政规划

    三 新城区的概念界定

    四 南昌新城区的具体地理范围

   第二节 产城融合的理论及相关经验总结

    一 产业发展理论

     (一)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库兹涅茨法则

      3.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伸

     (二)区域分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

      2.新贸易理论

      3.产业集群理论

     (三)发展阶段理论

      1.H.钱纳里的“标准结构”理论

      2.霍夫曼定理

    二 城市发展理论

     (一)城市规模效益理论

      1.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

      2.城市规模与社会效益

      3.城市规模与环境效益

     (二)城市规模分布理论

     (三)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理论

      1.城市发展是自然演进过程

      2.城市发展的动力源自城市产业的发展

      3.产业聚集归属城市经济

    三 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

     (一)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的影响

      1.通过影响要素市场来影响城市化

      2.通过改变人力资本结构来影响城市化

      3.通过投资乘数效应来影响城市化

     (二)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1.城市化为产业结构演变提供要素供给上的支持

      2.城市化通过消费需求扩张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演替

      3.城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空间载体

     (三)基于传统优势产业布局的新城区建设

      1.旧城区改造与产业分布调整并举

      2.加强传统优势产业在新城区建设中的统筹和规划

    四 产城融合中的政府行为述评

     (一)政府职能和行为的基本理论概述

      1.调控者的职责

      2.公益者的职责

      3.管制者的职责

      4.仲裁者的职责

      5.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职责

     (二)产城融合发展中政府角色的定位分析

      1.新城区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2.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三)产城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及典型模式

      1.广东——放权型政府管理模式

      2.上海——规划布局型政府管理模式

      3.江苏——政府推动型管理模式

      4.浙江——自由放任同营造外部环境相结合的政府管理模式

    五 发达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经验总结

     (一)美国洛杉矶城区发展的经验总结

      1.由边陲小镇转变为地区性中心城市

      2.由地区性中心城市转变为全国性城市

      3.由全国性城市转变为世界级城市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发展的经验总结

      1.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2.以第三产业为动力推进城市化

      3.实施产业空间载体带动战略,培育增长极的核心功能

      4.坚持人才战略,不断增强智力支撑

      5.管理制度创新,改善投资软环境

   第三节 南昌市城市化发展评价研究

    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 南昌市城市化发展的评价研究

     (一)南昌市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建立城市化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2.指标体系的建立

     (二)对南昌市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分析

     (三)结论

    三 南昌市新城区“产城融合”的机理分析——以红谷滩新区建设为例

     (一)合理正确的布局规划

     (二)新型综合城区的打造

     (三)便捷发达的城区交通网络

     (四)提升公共服务职能

     (五)建立高水准的城区管理体制

   第四节 南昌新城区建设中“产城融合”的思路研究

    一 产业集群对南昌城镇化的效应分析

     (一)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城融合”

     (二)产业集群促进城市发展路径的改进

     (三)产业集群为南昌的城市化提供了物质支持

    二 以产兴城,推进新城区建设

     (一)南昌市总体产业集群布局

      1.半月形产业集聚带

      2.沿江产业拓展带

      3.昌九走廊产业增长带

      4.空港—河港枢纽型产业发展区

      5.环城旅游生态型产业新兴区

     (二)以产兴城的重大实践——“五大组团”

      1.乐化组团:打造空港示范新区

      2.瑶湖组团:打造创新城市标志性地区

      3.昌南组团:打造公园生态示范城

      4.九龙湖组团:打造都市圈的副中心

      5.梅岭组团:打造旅游集散基地

    三 以城促产加快产业集群升级

     (一)高新区内重点产业集群

      1.光伏产业

      2.光电(LED)产业

      3.航空及零部件产业

      4.电子信息产业

      5.服务外包产业

     (二)经济开发区内重点产业集群

      1.汽车产业集群

      2.家用电器产业集群

      3.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主导产业集群

      1.发展壮大生物医药支柱产业,打造“生物药谷”

      2.围绕医药产业招商选资,做大做强存量药企

     (四)红谷滩新区内重点产业集群

      1.商贸流通产业

      2.房地产业

      3.金融产业

      4.酒店餐饮业

   第五节 南昌新城区建设中“产城融合”的发展对策

    一 “产城融合”发展中产业的提升对策

     (一)坚持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生态和产业协同发展

     (二)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努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三)不断提升第二产业,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突破发展第三产业,致力建设现代服务业的区域中心

      1.建设现代区域商贸中心

      2.建设现代区域物流中心

      3.建设现代区域金融中心

      4.建设现代区域消费中心

    二 产城融合发展中新城区的建设对策

     (一)强化城区规划对新城区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注重对商业气氛的营造

     (三)关注交通对城区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重视教育、医疗设施和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 产城融合发展中政府职能的政策建议

     (一)产城融合的成长期中南昌市政府的政策

      1.改变传统的管制角色

      2.产城融合中的职能定位

     (二)产城融合发展的成熟期政府的淡出对策

      1.南昌市政府淡出应遵循的原则

      2.政府淡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十一章 南昌县推进城镇化建设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节 城郊地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性

    一 农村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一)集约高效

     (二)功能完善

     (三)社会和谐

     (四)环境友好

     (五)城乡一体

    二 南昌县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发达地区城郊县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 城市化进程中苏南模式的经验

    二 城市化进程中珠江模式的经验

    三 对南昌县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启示

   第三节 南昌县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 南昌县农村城市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基本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

     (二)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城镇化比例逐步提高

     (四)城镇化品位不断提升

     (五)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六)农村面貌改善明显

    二 南昌县农村城市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严重

     (二)就业和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三)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入

     (四)交通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标准差异明显

     (五)产业布局出现明显断层

     (六)土地制约,建设资金缺乏

   第四节 南昌县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途径分析

    一 南昌县农村城市化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积极推动居住社会化,建设新型城市附属社区

      1.高起点规划

      2.高水平建设

      3.高标准管理

     (二)积极推进就业非农化,促进农业转移就业

      1.打造政策平台扩大就业

      2.依托项目建设转移就业

      3.鼓励自主创业带动就业

      4.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就业

     (三)积极推进保障社会化,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1.建立养老保障机制

      2.建立医疗保障机制

      3.建立社会救助机制

     (四)积极推进受益多元化,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1.用足政策让农民受益

      2.拓宽资产让农民受益

      3.扩大务工让农民受益

      4.发展集体经济让农民受益

     (五)积极推进待遇市民化,加快农民身份转变

      1.政治待遇市民化

      2.经济待遇市民化

      3.社会待遇市民化

      4.文化待遇市民化

    二 南昌县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一)明确中心镇的带动地位,形成辐射周边特色镇的区域发展体系

     (二)凸显各镇的特色产品,实现镇与镇之间的联动性

     (三)组团式城市化群落发展,系统性争取有利政策和资金补贴

   第五节 南昌县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 完善国家相关制度改革

     (一)积极推进城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1.把握原则,创新体制,大力发展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

      2.抓好基础,完善政策,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3.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培训一批骨干队伍

      4.抓准时机,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

     (二)改革城郊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三)推进以取消二元户籍歧视为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

     (二)建立医疗、养老社会保障机制

     (三)建立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四)建立再就业创新机制

    三 完善农民社区治理

     (一)构建城郊失地农民社区的治理机制,理顺组织体系

      1.政府部门应准确定位社区治理中的职能

      2.居民委员会应发挥社区治理的核心作用

     (二)培育城郊失地农民社区居民的公民精神,促进公共参与

      1.提升城郊失地农民社区居民的市民化水平

      2.扶持和发展城郊失地农民社区中的非营利组织

     (三)重塑城郊失地农民社区的社会资本,夯实自治基础

      1.增强城郊失地农民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促进城郊失地农民社区中外来人口的社区融入

 附录1 南昌县城镇发展调研报告

  附录1 南昌县城镇发展调研报告

   一 蒋巷镇

    (一)城镇概况

     1.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二)发展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总体发展思路及布局

    (四)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稳固农业产业基础

     2.农业旅游休闲园同科技示范园相结合

     3.特色各异的城镇化道路

     4.推广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5.加强城镇环境整治

     6.政策保障措施

   二 塘南镇

    (一)城镇概况

     1.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3.社会经济条件

    (二)发展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总体思路及布局

    (四)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2.着力打造工业发展平台

     3.重点推进农业休闲旅游

     4.发展特色农产品集散区

     5.特色各异的城镇化道路

     6.推进民生建设

     7.政策保障措施

   三 三江镇

    (一)城镇概况

     1.区位条件

     2.自然条件

     3.人文特征

     4.社会经济

    (二)发展现状

     1.取得的主要成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总体发展思路

    (四)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1.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2.继续加快招商引资

     3.统筹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附录2 课题研究成果

  附录2 课题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名单

[1]A.R.,Villaraigosa:《美国城市从加州看美国城市议程》,《美国思想与生活》2003年第2期。

[2]Cannon T.Region,“Inequality and Spatial Policy in China,” In T.Cannon and A.Jenkines,eds.The Geography of Contemporary China,Routledge,1990.

[3]Lin,G.,“The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of Chinese Cities:A Contextual and Geographic Analysis,”Cities,2002.

[4]“Survey Results of the Cultivated Area of Vegetables to Be Pickled as Winter Kimchi in 2009,” http://kostat.go.kr/portal/english/news/1/8/index.board?bmode=read&aSeq=68939,2009.

[5]Weiskopf Thomas E.,“The Relevance of the Chinese Experience for Third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 and Society,1980.

[6]曹广忠、王纯洁:《我国东部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地理研究》2008年第6期。

[7]曹培慎、袁海:《城市化动力机制——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分析框架及其应用》,《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第1期。

[8]陈春:《城镇化内涵探讨》,《中国人口报》2009年第2期。

[9]陈利兵、张子龙:《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协整分析——以江西省为例》,《商业时代》2014年第1期。

[10]陈圻葳:《我国城镇化制度体系创新研究》,《中国集团经济》2008年第3期。

[11]陈忠:《城市制度:城市发展的核心构架》,《城市问题》2003年第4期。

[12]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1999年第3期。

[13]丁健:《现代城市经济》,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

[14]窦金波:《以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化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15]高芳英:《美国医疗保险体系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江海学刊》2006年第4期。

[16]高宜程、王茂军:《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

[17]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8]辜胜阻、李正友:《中国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19]郭熙、王华、卢贱生:《江西省农村土地城镇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0]郭志仪、丁刚:《城市化水平预测方法研究——以BP神经网络模型的应用为例》,《人口与经济》2006年第6期。

[21]郭志仪、丁刚:《基于PDL模型的我国省域城市化水平预测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3期。

[22]韩兆洲、孔丽娜:《城镇化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南方农村》2005年第1期。

[23]郝逸阳、顾佳慧:《美国医疗保险体系初探》,《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第6期。

[24]胡江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路径》,《领导科学》2014年第7期。

[25]胡霞:《关于日本山区半山区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考察与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6期。

[26]黄新建、朱越浦:《水权交易模式下江西流域生态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年第3期。

[27]霍叶青、何跃:《基于离差最大化和ward系统聚类的四川城镇化水平研究》,《软科学》2010年第6期。

[28]姬换英:《生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9]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价格理论研究所课题组:《江西城镇化发展历程、成效、问题及其对策》,《价格月刊》2013年第1期。

[30]姜爱林:《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8期。

[31]雷蕾:《天津蓟县城镇化的驱动机制与城镇化水平预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32]李保江:《中国城镇化的制度变迁模式及绩效分析》,《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33]李果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粮食补贴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粮食问题研究》2012年第5期。

[34]李林杰、石建涛:《日韩城乡统筹发展的经验借鉴》,《日本问题研究》2008年第4期。

[35]李勤、张元红、张军:《国外城乡统筹实践及其启示》,http://www.caein.com/index.asp?NewsID=48933&xAction=xReadNews,2009。

[36]梁永丰:《提高珠三角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第2期。

[37]林国先:《城镇化道路的制度分析》,《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8]刘敏、金春:《江西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协调性发展的研究与思考》,《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1期。

[39]刘平量、曾赛丰:《城市化:制度创新与道路选择》,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0]卢海燕:《试论我国城镇化的内涵》,《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41]卢宇、官爱兰:《江西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价格月刊》2007年第4期。

[42]鲁德银、王习春:《试论中国特色城镇化新道路——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变迁与城镇化政策》,《孝感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43]罗静:《浅论农村城市化的两种途径》,《经济问题》1996年第8期。

[44]骆江玲:《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及其启示——以江西省鄱阳县为例》,《世界农业》2012年第6期。

[45]马世骁、许萍:《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7期。

[46]马雪松、邓虹、张晓霞:《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农业考古》2013年第6期。

[47]马懿莉:《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8]〔美〕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北京人学出版社,2008。

[49]〔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0]秦宏、高强、李嘉晓:《通过制度变迁推动我国农户分化与农村非农化、城镇化进程》,《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3期。

[51]秦润新:《农村城镇化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52]邱晓平:《江西城镇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53]沈建芬、刘葆金:《农村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4]沈鑫、万敏:《区域发展格局影响下的江西省城镇空间架构研究》,《规划师》2013年第2期。

[55]宋慧琳、陈平:《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6期。

[56]宋慧琳:《江西省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7]唐相龙:《日本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制度及启示》,《小城镇建设》2011年第4期。

[58]王德成、张领先:《小城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模式研究》,载《2002年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59]王放:《我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60]王威、刘玲:《江西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61]王威:《生态文明视阈下江西省城镇化建设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2]王文博、蔡运龙:《北京耕保底线测算和“等效面积”耕保机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第8期。

[63]王学山、王成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质与量关系的辩证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第9期。

[64]王洋、方创琳:《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地理研究》2012年第7期。

[65]吴海、计宏伟、王龙锋:《对江西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企业经济》2006年第12期。

[66]吴敬学:《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中国改革》2005年第12期。

[67]吴雯:《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以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为例》,《宜春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68]吴志军、汪洋:《江西省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69]肖金成、黄征学:《中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与展望》,《区域经济评论》2014年第1期。

[70]肖细军:《江西省城镇化现状及空间战略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1]徐璇:《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制度因素分析》,《金融经济》2007第20期。

[72]杨英、潘晓华:《江西省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江西林业科技》2012年第4期。

[73]姚晓芳、沈道晴:《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比较评价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74]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

[75]张蕾:《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发展政策》,http://www.caein.com/index.asp?NewsID=31781&xAction=xReadNews,2008。

[76]章茹、蒋元勇、万金保:《城镇化过程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3期。

[77]赵金华、曹广忠:《我国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速度的类型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9期。

[78]仲盼、罗守贵:《中国城镇化水平测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方法》,《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5期。

[79]朱越浦、黄新建:《我国欠发达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求实》2014年第9期。

[80]张亚明、张心怡、唐朝生:《中外都市圈发展模式比较研究》,《城市问题》 2012年第2期。

[81]张祥建、黄建富:《我国现代都市圈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研究 》,《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82]杨勇:《都市圈发展机理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3]李博:《西安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4]李仁涵:《我国大都市交通圈发展模式的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5]郭建科、韩增林:《沈阳大都市圈模式的战略选择与实现途径》,载《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008。

[86]刘加顺:《都市圈的形成机理及协调发展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7]许爱霞:《济宁都市圈发展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88]张祥建、郭岚:《我国现代都市圈的发展模式、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载《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

[89]唐艺彬:《美国纽约大都市圈经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0]丁德良:《昌抚经济一体化中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91]徐建平、邹山高、李建光:《昌抚一体化:推进建设殷实文明和谐幸福抚州的强力引擎》,《价格月刊》2012年第1期。

[92]王晓春:《双核理论:区域发展的必然规律——关于“昌九一体化”战略的思考》,《当代江西》 2013年第8期。

[93]雷蕾:《大南昌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4]张岩:《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5]李慧:《“西咸一体化”与陕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

[96]张立勇:《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97]汪宇明、刘君德、戴均良:《上海大都市区行政区划体制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15期。

[98]曹福龙:《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第2期。

[99]陈波狲、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地理学报》2004年第6期。

[100]程艳:《中国区域经济整合:泛一体化视野的分析》,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1]窦宗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型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2]方创琳:《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及新趋向》,《地理科学》2011年第9期。

[103]冯俊新:《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城市化、经济聚集和地区差距》,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04]顾朝林:《城市群研究进展与展望》,《地理研究》2011年第5期。

[105]韩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06]何念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1979~2005)》,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07]胡彬:《区域城市化的严谨机制与组织模式》,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108]李瑞林:《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述评》,《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

[109]李玉举:《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动态:国外文献综述》,《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年第5期。

[110]刘国新:《中国特色城镇化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11]刘玉、冯健:《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及战略选择》,《地理研究》2008年第1期。

[112]罗蓉、罗雪中:《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演进机制及城市主导作用》,《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