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村治研究2018年第1期 总第4期图书
Journal of Huazhong Rural Governance (2018, Vol.1 Issue 4)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业治理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总体观点是:中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只是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而必须是以小农经营为主的现代化。中国农业将长期保持小农经营格局。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回应小农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国家政策要回应农民的需要,解决小农经营中存在的小农户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中国农业提供可靠的保障,从而为中国整体的现代化提供可靠的农业与农村基础。
相关信息
为谁的农业现代化
第一篇 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概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基础
(一)集体土地所有制与家庭承包责任制
(二)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
1.城乡二元结构类型
2.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对于小农与小农经济的保障
(三)新型农村家庭结构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结构
(一)经营形式:“统分结合,双层经营”
(二)分工模式:“半工半耕”结构
(三)农业类型:“老人农业”与“家庭农场”
1.小规模的“老人农业”
2.中等规模的“家庭农场”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功能
(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
(二)发挥生产资料、社会保障与粮食安全功能
1.生产资料功能
2.社会保障功能
3.粮食安全功能
(三)具有“蓄水池”与“稳定期”功能
1. “蓄水池”的功能
2. “稳定器”功能
(四)保障大部分农民家庭分享农业增加值功能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的出路
(一)建立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和社会服务化体系,推动农民的互助合作,为小农经济提供组织保障
(二)鼓励农村土地自发流转与中等规模“家庭农场”经营
(三)警惕地方政府推动大规模土地流转与资本下乡经营农业
六 余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农经济研究的方法论
(一)唯物论
(二)整体论
(三)系统论
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
一 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是怪胎吗?
二 中国农地产权安排的逻辑
三 农地私有化之弊
四 农地集体所有制的优势
五 结论
小农经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一 社会主义道路的延续还是否定
二 集体经济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三 集体统一经营的实践形式及其经济效果
(一)资金整合与农业公共品供给
(二)地权整合与机械化发展
(三)土地集中与土地规模经营
(四)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及其经济效果
四 小农经济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一)农业现代化的第四条道路
(二)中国农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五 结语
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探索
一 问题提出
二 地方实践:联耕联种的探索与兴起
三 统筹组织:联耕联种的实践机制
(一)村级组织的统筹
1.变“一田多户”为“多户一田”,再造土地规模市场
2.关键环节的“统”,再造农业经营方式
3.协调组织,再造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
1.变指导为指挥,再造农技部门的治理责任
2.激活农技体系,再造技术下乡的通道
四 实现以小农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联耕联种的经济社会效益
(一)联耕联种达到了节省人工和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三)为老人农业提供了空间,延缓了其将土地流转出去和退出农业生产的时间
(四)联耕联种使村干部嵌入农业生产中,重塑和再造基层治理责任
五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联耕联种的性质和特征
(一)联耕联种是在不改变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生产力的提高
(二)联耕联种的本质在于农业生产环节中村级组织统筹功能的发挥
(三)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和老人农业的模式
(四)联耕联种经营模式不同于规模经营和合作社经营模式
国有农场对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 引论
二 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形成
三 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的特点
四 国有农场农业经营体制与农村农业经营体制的比较
五 农村经营体制可以从国有农场经营体制中学习什么
六 小结
论作为“稳定器”和“蓄水池”的日本农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村在城乡关系中功能的变迁:从致乱之源到 “稳定器”和“蓄水池”
三 农村成为稳定器和蓄水池的社会基础
(一)家制度
(二)“半所有权”
1. “总有论”与“割地制”
2.质地赎回惯行
四 反思当代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篇 农业转型与国家治理
地方治理便利化:规模农业发展的治理逻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地方治理便利化: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三 推力:新形势下小农农业的治理困境
(一)项目下乡带来了农业治理任务增加
(二)中间层的弱化削弱了农业治理渠道
四 拉力:规模农业的治理优势
(一)便于农业项目实施
(二)便于打造亮点
(三)便于管理和控制
五 农业治理策略及其后果
六 结论与讨论
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双重动员:地方政府主导农地规模流转
(一)地域概况与土地流转
(二)动员资本:集中财力、人力引资下乡
1.吸引资本下乡:集中财力配置资源
2.任务分解:运用科层体制进行招商总动员
(三)动员农民:恩威并施动员农民流转土地
1.限定地租最低价:保护农民权益
2.借用行政权威和乡土传统等正式资源
3.利用非正式资源:乡村“混混”的介入
三 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
(一)外生压力:代理者角色与目标任务
(二)内生动力:政治升迁与资源获取
1.县(市)级政府:追求与政绩挂钩的GDP增长
2.基层政府:争夺项目资源
四 农地规模流转的政治经济后果
(一)政府过度干预与市场失灵
(二)政权合法性困境
1.有投入无增长:政绩合法性困境
2.权力与暴力相结合:制度合法性困境
五 结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业经营主体变迁的两个阶段:皖南平镇个案
(一)诱致性变迁:土地自发流转与“中农”的兴起
(二)强制性变迁:政府推动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产业体系的“倒逼”
(一)农业经营主体的一元化:“挤出”中农与小农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反向驱动力:“倒逼”生产服务体系的变革
四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治理方式的“倒逼”
(一)基础设施成本的国家化:民间水利的崩解
(二)农技服务体系的“马太效应”:扶大不扶小,扶强不扶弱
(三)社会治理任务的激增:调解大户与小规模农户的矛盾
(四)惠农资源的歧视性分配:博弈集团的生成
五 结论与讨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反向驱动力
发达地区的农业变迁和政府干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本地农民家庭农场模式的兴起
(一)家庭农场模式的优先性
(二)家庭农场形成的政治经济分析
(三)小结
三 政府干预和“依附农”的形成
(一)土地再分配及经营者的选择
(二)农业资本更新及农业生产的标准化
(三)农业补贴及收益空间的确定
(四)小结
四 上海郊区农业经营体制的问题
(一)“依附农”体制的低效
(二)围绕农业经营形成的“分利秩序”
(三)发达地区的农地制度改革:苏州和上海的比较
五 结语和反思
国家干预与农业转型
一 问题与进路
二 宏观政治—经济体系:农业治理转型
(一)农业治理转型的经验内涵
(二)农业治理转型的三层机制分析
1.组织费用机制
2.交易费用机制
3.治理边界机制
(三)农业治理转型与农业结构变迁
三 国家层面的农业干预
(一)国家对农业干预的表现形式
(二)项目化动作类型
四 地方经验:湖南平晚县的农业转型
(一)地方情况简介
(二)粮食安全项目与家庭农场的兴起
1.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变化,政府要粮与农民要钱的矛盾
2.交易成本逻辑:大户是落实粮食项目的理想代理人
(三)农业产业化项目的运作与工商资本下乡
1.县政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原因
2.县政府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措施
3.政府扶持与龙头企业的资本积累
四 农业结构转型与农民分化
(一)平晚县农业转型概况
(二)非均衡的项目补贴与农民分化
(三)政府干预与农业项目补贴的中农瓦解效应
五 总结与讨论
第三篇 农业转型与阶层再造
论中坚农民
一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收入分化
二 当前农村社会的一般结构
三 中坚农民的再生产
四 中坚农民的功能
五 农业的资本化与中农的消失
“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
一 问题意识
二 土地流转与农村阶层重构
(一)土地流转的原因
1.人口流动
2.职业分殊
(二)土地流转类型
(三)农村阶层
1.精英阶层
2.中上阶层
3.中农阶层
4.中下阶层
5.贫弱阶层
三 乡村治理中的“中农”现象
(一)中农充任大部分村组公职,否则农村社会和乡村治理就会出现困境
(二)中农阶层扮演着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的中间人角色
(三)中农阶层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参与和建设主体而存在
(四)中农阶层在农村建设中的身影十分活跃
四 中农阶层的社会禀赋
(一)主要利益关系在土地上、主要社会关系在农村里
(二)经济收入属中等水平,生活较为悠闲,闲暇时间充分
(三)在村时间最长,熟悉农村事务和地方性规范
(四)拥有高质量的社区关系与超社区关系
(五)当前农村政策和土地制度安排的既得利益者
五 中农阶层的结构性位置:关系性的探讨
(一)与贫弱阶层的关系
(二)与中下阶层的关系
(三)与中上阶层的关系
(四)与精英阶层的关系
1.与富裕农户的关系
2.与政治精英的关系
3.与知识精英的关系
六 中农价值:农村社会的“中间价值”
(一)作为农村各阶层的润滑剂、缓冲器和整合力量的价值
1.中农阶层及时调处各阶层、各家庭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2.中农阶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
3.中农阶层是沟通农村下层与上层的桥梁
4.中农阶层的竞争规范使农村社会竞争保持在各阶层都能接受的程度
(二)作为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的阶层基础价值
(三)作为经营小农村社主体的价值
七 结论
中农经济的兴起:农业发展的去资本化及其机制
一 导言
二 中农经济的兴起
(一)农业商品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中农的兴起
(二)中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 家计生产、社区互惠与中农经济的去资本化机制
(一)家计生产与劳动力的自我开发
(二)社区互惠与中农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三)中农经济的去资本化
四 中农经济与农业发展的实现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扩大与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民合作组织与农业生产的再组织化
(三)农业经营主体的再造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可能
五 中农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可能影响
六 总结
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农地规模经营中的多元利益主体及其行动逻辑
(一)农地规模经营的典型案例
1.农地合作——反租倒包
2.企业经营——资本化运作
3.联耕联种——分阶段规模化
(二)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
1.农村能人
2.中坚农民
3.普通农户
4.地方政府
5.外来资本
三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
(一)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机制
1.谁拥有什么
2.谁从事什么
3.谁得到了什么
4.他们用获得物做了什么
(二)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的两种模式
1.农业生产领域规模经营模式
2.农业服务领域规模经营模式
四 结论与讨论
资本下乡:农业中的隐蔽雇佣关系与资本积累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龙头企业的土地经营策略调整:从横向一体化到纵向一体化
(一)横向一体化的土地经营策略
(二)纵向一体化的经营策略:公司+代管户+耕作户
(三)纵向一体化模式的调整:公司+“代管户”(兼“耕作户”)
三 农业中的资本积累: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上游和下游环节的盈利
四 农业资本连构“家庭农场”:隐蔽雇佣关系的形成
五 结论
〔美〕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开放时代》2014年第3期。
〔美〕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经济〉导言》,《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美〕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土地问题”课题组、张曙光:《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管理世界》2010年第7期。
陈义媛:《资本主义式家庭农场的兴起与农业经营主体分化的再思考——以水稻生产为例》,《开放时代》2013年第4期。
冯小:《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郭亮:《资本下乡与山林流转——来自湖北S镇的经验》,《社会》2011年第3期。
韩世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12期。
贺雪峰:《论农地经营的规模——以安徽繁昌调研为基础的讨论》,《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载于科斯等编《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5。
刘芬华:《农业“去过密化”态势中的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个制度解释》,《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刘拥华:《市场社会还是市场性社会?——基于对波兰尼和诺斯争辩的分析》,《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刘勇、庄小琴:《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求实》2013年第12期。
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华北B镇收粮的个案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2000。
孙新华:《强制商品化:“被流转”农户的市场化困境——基于五省六地的调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万宝瑞:《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与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4期。
王慧敏、龙文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发展形式和制度供给》,《中国农村金融》2014年第1期。
徐嘉鸿:《农村土地流转中的中农现象——基于赣北Z村实地调查》,《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开放时代》2012年第3期。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张谦:《终结的开始?——当代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阶层的分化》,载周晓虹编《中国研究》,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张忠根、黄祖辉:《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农业技术经济》1997年第5期。
朱启臻:《农业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