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87

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8)图书

Report on the China's New Media Social Responsibility (2018)

SSAPID:101-2093-6987-63
ISBN:978-7-5201-393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18年新媒体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对国家级新闻网站、省级主流新闻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媒体微博、传媒类微信公号、综合类视频网站、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和移动短视频应用这8类典型新媒体平台网站进行了社会责任评价;对2018年新媒体行业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与重点人群进行了分析;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了争议性事件中的情感卷入、社交媒体个人数据安全、控烟运动的媒体策略、广告情绪唤醒的传播效果等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
编 辑:薛铭洁;周爱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基本子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Contents

 Ⅰ 总报告

  B.1 智能互联中的新媒体社会责任:现状回顾与框架调适(2015~2018)

   一 现状回顾:新媒体社会责任的整体状况(2015~2018)

   二 框架调适: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3.0)

    (一)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框架适用性分析

     1.指标框架适用性的数据分析

     2.指标框架适用性的专家评估

    (二)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框架3.0调适

   三 实证评价:新媒体社会责任考察(2018)

    (一)平台评价*

     ①国家级新闻网站

     ②省级主流新闻网站

     ③商业门户网站

     ④媒体微博

     ⑤传媒类微信公众号

     ⑥综合类视频网站

     ⑦移动视频直播平台

     ⑧移动短视频应用

    (二)专题讨论

     ①典型现象

     ②热点议题

     ③重点人群

    (三)案例分析

 Ⅱ 评价篇

  B.2 国家级新闻网站的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现状

    (一)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的内涵及特点

     1.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内涵

     2.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的特点

    (二)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

     1.体制与内容的双重困境

     2.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

    (三)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改善策略和现实路径

   二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观测周期

    (二)三级指标观测标准及实现路径

    (三)打分标准及得分情况

   三 研究发现

    (一)国家级新闻网站社会责任总体履行情况

    (二)信息生产方面,内容同质化程度高

    (三)社会监督方面,监督范围有局限

    (四)文化教育方面,传播形式较单一

    (五)协调关系方面,线上互动较欠缺

   四 对策与展望

    (一)打造个性内容,提升信息生产品质

    (二)扩大监督范围,强化社会监督功能

    (三)注重文化教育,创新文化传播形式

    (四)优化平台作用,实现协调关系功能

  B.3 省级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综述

    (一)省级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概念界定

    (二)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发展困境与策略研究

    (三)主流新闻门户网站的社会责任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选取

    (二)研究样本获取路径设计

    (三)研究类目构建与实现路径设计

    (四)研究方法及工具选择

   三 研究发现

    (一)社会责任履践整体总体良好,但具体构成存在差异

    (二)信息生产效果显著,但信息的深度和全面上有待提高

    (三)社会监督议题“硬化”,区域之间求同存异

    (四)文化教育成为短板,传播意识有待加强

    (五)协调关系受到重视,但渠道与效果不成正比

   四 对策与展望

    (一)坚守信息生产优势,凸显新媒体的整合能力

    (二)软硬兼施,提升网站社会监督的联动效应

    (三)推进文化与新闻的共振,增强网站教育功能

    (四)创新沟通方式,提升互动质量

  B.4 媒体微博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设计

    (一)媒体微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的选取

   二 媒体微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

    (一)媒体微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普遍较好

    (二)媒体微博四个责任维度的具体表现差异较大

    (三)媒体网站微博履行责任水平整体高于报纸微博

    (四)媒体微博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 媒体微博社会责任单维度评价

    (一)“信息生产”维度责任评估

    (二)“社会监督”维度责任评估

    (三)“文化教育”维度责任评估

    (四)“协调关系”维度责任评估

   四 对策与展望

    (一)优化内容结构,强化公共性、文化性和教育性

    (二)处理好“同频共振”与“差异竞争”的关系

    (三)利用主页警示与奖惩机制提升责任意识

  B.5 传媒类微信公众号社会责任对比分析及评价

   一 研究简况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发现

    (一)传媒类微信公众号信息质量明显普遍上升

    (二)社会监督指标中社会风险下降明显

    (三)文化教育及其二级指标塑造共识呈稳步上升趋势

    (四)中央级主流媒体在协调关系尤其是线上沟通提升显著

   四 结论与展望

    (一)党媒和传统媒体为依托的网站在信息生产上的示范效应明显

    (二)塑造共识成为传媒类微信公众号的普遍共识

    (三)传媒类微信公众号的社会监督职能呈差异化调整走向

    (四)线上沟通的优化以中央主流媒体为表率

  B.6 商业门户网站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综述

   二 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样本选择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采集

     2.末级指标评分规则与量化路径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总体情况:整体履责水平较高

    (二)门户网站信息生产社会责任评价

     1.信息质量:真实性客观性强原创水平不足

     2.流程控制:把关意识强整体表现优异

    (三)社会监督:范围力度均有限属薄弱环节

    (四)文化教育:侧重文化与娱乐共识塑造有待提高

    (五)门户网站“协调关系”社会责任评价

     1.线上沟通:注重公共服务与互动性用户体验水平存在差异

     2.线下活动:提供公益平台向现实空间延展

   四 结论与对策

    (一)平衡多元价值,提高原创内容深度与广度,以优质内容提升传播力

    (二)强化舆论监督功能,推动主流价值传播,以正确导向提升公信力

    (三)重视评论区管理,加强用户引导,搭建互动渠道以增强舆论引导力

    (四)顺应社交媒体时代的用户需求,联通社交媒体平台,以用户思维提升社交友好度

  B.7 2018年中国综合类视频网站社会责任评价

   一 研究综述

    (一)特定类型视频的社会责任研究

    (二)视频内容质量提升研究

    (三)视频网站侵权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二)评价指标体系及测量

   三 研究发现

    (一)样本描述

    (二)综合类视频网站社会责任总体评价

    (三)综合类视频网站“信息生产”责任评价

    (四)综合类视频网站“社会监督”责任评价

    (五)综合类视频网站“文化教育”责任评价

    (六)综合类视频网站“协调关系”责任评价

   四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综合类视频网站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1.信息生产功能履行有得有失

     2.社会监督功能缺失

     3.文化教育功能偏向娱乐信息生产

     4.协调关系局限于优化用户体验

    (二)原因分析

     1.功能定位决定责任履行的偏向

     2.市场化倾向影响责任履行的水平

     3.制度设计限制了责任履行的实现

   五 研究局限及展望

  B.8 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社会责任及其评价*

   一 研究现状

    (一)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社会责任基本要素研究

    (二)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社会责任缺失现状研究

    (三)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社会责任引导与平台治理策略研究

   二 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选取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搜集

   三 研究发现

    (一)移动视频直播平台社会责任总体评价

    (二)移动视频直播平台信息生产责任履行情况评价

    (三)移动视频直播平台文化教育责任履行情况评价

    (四)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协调关系责任履行情况评价

   四 对策与展望

    (一)政府:完善并细化法律规范体系,加强管理部门间的责权分工与沟通协作

    (二)直播平台:坚定正确方向,强化监管责任与优化自律体系相结合

    (三)直播用户:提升主播专业素质与用户媒介素养,自律与监督并举

  B.9 移动短视频应用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综述

    1.移动短视频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2.文献综述

   三 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及样本

    2.研究方法

   四 研究发现

    1.移动短视频应用履行社会责任总体情况

    2.信息生产责任

    3.社会监督责任

    4.文化教育责任

    5.协调关系责任

   五 问题及展望

    1.从内容方面来说,类型单一、优质内容比重小

    2.从用户方面来说,用户忠诚度低、参与度低

    3.从平台方面来说,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盈利模式尚未成熟

    4.从监管方面来说,内容信息量大,审核监管难度高

 Ⅲ 专题篇

  B.10 面向受众的新媒体社会责任感知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一 理论基础与文献分析

    1.社会责任理论

    2.媒体社会责任相关理论(社会功能论)

    3.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

   二 研究设计与分析方法

    1.量表设计

    2.样本选取与数据收集

    3.数据分析方法

   三 量表验证与研究结果

    1.信度分析和项目净化

    2.探索性因子分析

    3.信度和效度检验

    4.量表分析与讨论

    5.量表应用

   四 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与应用

    2.研究局限

  B.11 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的隐私政策与社会责任探讨*

   一 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的保护现状与研究问题

    (一)个人隐私的现状

    (二)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的自律型保护模式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二)隐私保护政策内容分析的类目

   三 研究发现

    (一)隐私保护政策的呈现方式

    (二)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管理的基本情况

     1.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种类

     2.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途径

     3.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目的

     4.企业对用户信息的使用和管理情况

    (三)隐私保护政策中关于用户信息共享与安全

   四 研究结论

    (一)企业逐渐具有保护用户隐私的意识,隐私保护政策内容日趋完善

    (二)多数移动App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用户信息安全

    (三)部分隐私保护政策查阅不便、更新缓慢

    (四)联系企业速度较慢,企业回复效率低

    (五)隐私保护政策的针对性不强,一家企业的多款移动App使用相同的政策

    (六)不平等条款依然存在

    (七)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不够到位

   五 对策与展望

    (一)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统一标准与规范,加强监管

    (二)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B.12 网络直播场域网络暴力的发生机制与规范治理

   一 引言

   二 研究现状

    (一)网络暴力与网络直播中的网络暴力

     1.网络暴力

     2.网络直播中的网络暴力

    (二)场域理论和网络直播的场域

     1.资本与社会资本

     2.惯习与社会规训

     3.场域自主化

    (三)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

   三 研究设计

    (一)基础理论与研究问题

     1.场域理论

     2.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

     2.研究思路

      (1)参与式观察

      (2)浸入式调查

      (3)深度访谈

   四 研究结果

    (一)网络暴力发生的环境

     1.参与式观察

     2.浸入式调查

     3.深度访谈

    (二)网络暴力的发生主体

     1.参与式观察

     2.浸入式调查

     3.深度访谈

    (三)网络暴力的呈现方式

     1.参与式观察

     2.浸入式调查

     3.深度访谈

    (四)网络暴力的后果及影响

     1.参与式观察

     2.浸入式调查

     3.深度访谈

   五 结论与讨论

  B.13 2018年中国社交视频的传播生态、影响与治理*

   一 社交视频时代的到来

   二 中国社交视频的传播生态

    (一)抖音

    (二)快手

    (三)美拍

    (四)陌陌

   三 社交视频的社会影响

    (一)创造了新的社会空间

    (二)生成了丰富的参与式文化

    (三)建构了新的营销场景

    (四)塑造了媒介文化奇观

   四 社交视频存在的问题

    (一)以算法代替人工把关,造成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二)对未成年人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亚文化泛滥挑战主流社会价值观

    (四)影像“谣言”更具迷惑性

   五 社交视频治理对策及建议

    (一)建设更加科学、规范的规制政策体系

    (二)推动主流社会机构开设社交视频账号

    (三)落实主播实名制和黑名单制

    (四)加强视频创作者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建设

  B.14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传播的策略与问题

   一 引言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二)研究的类目建构

    (三)案例选取与资料来源

   三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的传播策略

    (一)网络红人的形象策略

     1.基于内容优势的形象定位

     2.差异化的社交媒体形象设置

    (二)网络红人的内容策略

     1.选题巧用热点,贴近青年受众群

     2.追逐趣味性的表达方式

     3.短小精悍的呈现形式

    (三)网络红人的媒介策略

     1.综合性、垂直类社交平台传播

     2.多平台联动传播格局的形成

    (四)网络红人的受众策略

     1.受众多重利益需求导向策略

     2.受众互动式参与的培养策略

   四 网络红人的传播策略问题

    (一)形象策略方面的问题

    (二)内容策略方面的问题

    (三)媒介策略方面的问题

    (四)受众策略方面的问题

   五 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网红传播策略的优化建议

  B.15 微博平台中知识型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评价*

   一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1.整体情况

     2.研究主题

      (1)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征

      (2)知识分子的反思

      (3)知识分子的影响

      (4)知识分子的媒介关系

     3.研究述评

   二 研究设计

   三 研究发现

    (一)信息生产责任

    (二)社会监督责任

    (三)文化教育责任

    (四)协调关系责任

   四 对策展望

    (一)提升信息生产传播效能

    (二)积极参与社会监督

    (三)传承社会正能量

    (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

  B.16 网络文学社群的内容生产与社会责任分析*

   一 研究现状梳理

   二 政策措施分析与研究设计

    (一)政策措施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

     2.类目建构

   三 研究发现

    (一)三大平台VIP作品排行榜

    (二)热门主帖文本的内容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网络文学社群平台应采取措施激励网络文学作品走向现实

    (二)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学社群的正向激励作用

    (三)网络文学社群评论质量有待提高

    (四)鼓励文学研究者、网络文学评论家加入网络文学社群

    (五)进一步完善社群规范和相关体制

  B.17 检视在线语音直播的新媒体社会责任

   一 引言

   二 新媒体社会责任文献回顾

   三 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分析单位

    (二)类目建构

     1.主播性别

     2.直播主题

     3.媒介暴力

     4.信息生产

     5.社会监督

     6.文化教育

     7.协调关系

    (三)编码及信度检验

   四 数据统计分析

    (一)主播性别

    (二)直播主题

    (三)媒介暴力

    (四)社会责任指标考量

     1.信息生产与社会监督

     2.文化教育

     3.协调关系

    (五)新媒体社会责任与媒介暴力

   五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两平台直播间性别存在差异,但直播主题单一,皆滋生媒介暴力

     2.两平台新媒体社会责任履行均差

    (二)讨论

  B.18 利用国际化会议讲好中国故事

   一 研究流程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流程

    (二)类目建构

   二 整体数据概况

    (一)新闻报道量时间趋势

    (二)社交平台中国“两会”消息发布的前10位

    (三)焦点热词

   三 研究发现

    (一)关注重点领域及议题框架

     1.重点领域

     2.议题框架

     3.报道涉及地区

     4.报道涉及机构

    (二)态度分析

    (三)内容及传播主体分析

     1.两会传播主体分析

     2.内容分析

     3.消息来源

    (四)相关报道深度

     1.发布主体

     2.新闻内容涉及的主体数量

     3.新闻观点的佐证深度

     4.新闻级别

     5.报道力度

     6.报道涉及级别

     7.内容涉及主要会议形式

   结论与展望:利用中国“两会”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影响力的路径

    (一)中国“两会”已经成为传播形象的“新”名片

    (二)媒体战略:大力提升中国“两会”国际传播渗透力

     1.着眼世界、拓展渠道,采取更为主动的传播策略,进一步提高中国“两会”传播的国际化水平

     2.多元传播、打造口碑,制定更细致的针对性传播方式,提升传播效果

     3.立足本地、充分借力,充分发挥办会宣传部门和媒体的主场优势,大力提升定向传播和推广水平

    (三)品牌战略:借力中国“两会”传播国家形象

     1.高度重视中国“两会”对国家形象传播的辐射性和连续性品牌效应,制定专门的中国“两会”国际传播战略

     2.深入挖掘中国“两会”的文化表征资源,提升国际传播穿透力

  B.19 我国短视频发展乱象:表现、成因及治理*

   一 发展现状:短视频行业的多维分析

    (一)发展概况:短视频行业格局演变

    (二)传播生态:短视频传播特征分析

     1.内容发展趋势:领域垂直细分且PGC更具潜力

     2.用户特征:角色模糊,呈金字塔分布

     3.渠道:社交渠道成为争抢的重要阵地

     4.模式:信息循环裂变式

    (三)全面爆发:短视频相关研究趋热

   二 短视频发展乱象的表现

    1.信息内容低俗化,引发社会成员行为失范

    2.信息内容同质化和推荐重复性,造成用户审美疲劳

    3.信息内容缺乏真实性,影响用户认知

    4.信息内容泄露,道德法律问题频发

   三 短视频发展乱象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市场化倾向驱使内容单纯追逐眼球

    2.心理因素:用户的娱乐和窥视心理是内容低俗的动力源

    3.管理因素:制度设计限制内容的有效管控

   四 现阶段短视频治理现状及多元共治之道

    (一)现阶段短视频治理现状及困境

     1.多运动性治理,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

     2.多部门治理,平台自治弱

     3.多应激治理,缺乏长效的治理规范

    (二)多方共同监督,促进短视频平台多元共治

     1.管理层面:健全多元管理机制

     2.政策层面:建立长效的政策体系,完善法律规章

     3.行业层面:倡导行业自律,促进治理多元化

     4.传者层面:推进实名+黑名单制度,健全内容发布规则

    (三)受众层面:提升用户素养,以分权理念促进用户监督

 Ⅳ 案例篇

  B.20 自媒体公众号的情感卷入策略与责任问题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献综述

    (一)情感卷入的研究现状

    (二)媒体情感的动员研究

   三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及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样本选取

    (四)案例概述

     1.江歌被杀案

     2.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

   四 策略分析

    (一)划分集体边界

     1.“二元对立”的身份构建

     2.“影像式”的情境构建

    (二)构建集体认同感

     1.“情绪化”的标题

     2.关联故事的补充

     3.归因策略

   五 问题分析

   六 提出建议

  B.21 我获益还是我损失?你获益还是你损失?

   一 文献回顾

    (一)损益框架效果

    (二)损益框架与情绪

   二 研究假设与问题

   三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过程与设计

    (四)变量测量

    (五)统计分析方法

   四 结果

    (一)对情绪唤起水平的影响

    (二)假设检验

   五 讨论与解释

   六 对策展望与不足

  B.22 博弈论视角下中国控烟运动的媒体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

    1.控烟运动中的媒体角色

    2.媒体策略

    3.框架分析

    4.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三 研究设计

   四 研究结果分析

    1.新旧媒体互激模式的循环

    2.框架转换与话语博弈

    3.文化模因的复制与传播

    4.连结性力量

   五 讨论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

本报告是华中科技大学“新媒体社会责任”课题组2018年度分析报告,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同中国网络传播学会组织编撰。本报告以“新媒体社会责任”为主题,对2018年新媒体发展中的前沿问题、典型现象进行了分析,通过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对国内主要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全面考察。本次报告的整体研究重点是视听新媒体,视听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是互联网近年来出现的重要趋势,本报告中共有8篇论文(占比38%)涉及该热点领域,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视听新媒体发展现状及其社会责任问题。总报告首先对过去4年整个新媒体行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进行了动态比较分析;其次,基于近年来业界和学界发生的新趋势、新现象和新问题,对新媒体社会责任指标体系进行了调适与重建;最后,对2018年新媒体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整体考察。评价篇运用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对8类典型新媒体平台网站进行了社会责任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国家级新闻网站、省级主流新闻门户网站、商业门户网站、媒体微博、传媒类微信公号、综合类视频网站、移动视频直播平台和移动短视频应用,评价结果呈现了2018年国内典型新媒体平台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并针对评价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专题篇对2018年新媒体行业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与重点人群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包括:典型现象方面,如视听新媒体的传播生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视听新媒体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讨论主要从三个维度展开:在宏观上归纳视听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在中观上研究某一传播场域中的视听问题与现象;在微观上对某具体媒体平台社会责任情况进行文本分析。热点议题方面,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样提升国际传播力,是专题篇中关注的热点议题。重点人群方面,本报告共选择了四类新媒体中的典型社群进行分析,主要为:移动社交媒体中的网红群体、微博平台中的知识型意见领袖群体、网络文学爱好者社群和广义的新媒体受众群体。案例篇运用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框架分析等方法,对江歌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公益广告媒体策略、电梯劝烟猝死案等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争议性事件中的情感卷入、控烟运动的媒体策略、广告情绪唤醒的传播效果等问题。

〔古罗马〕西塞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商务印书馆,1998。

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英〕巴勒特著:《媒介社会学》,赵伯英、孟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华夏出版社,1989。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OS26000社会责任指南》,2010,第1版。

张玲丽:《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构建》,《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5期。

黄群慧、彭华岗、钟宏武、张蒽:《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状况评价》,《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0期。

彭华岗主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2.0)》,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第1版。

钟瑛、李秋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行业践行与现状考察》,《新闻大学》2017年第1期。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课题组、葛星:《“自说自话”的城市官微——基于四城市官微内容分析的“城市官微可沟通性”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8期。

周葆华、范佳秋、田宇:《新媒体社会责任表现的实证研究——以腾讯网为个案的量化评估》,《新闻大学》2017年第6期。

钟瑛主编《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钟瑛主编《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钟瑛主编《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童兵、樊亚平:《从信息提供者到问题求解者——转型时代传统媒体的角色转型》,《新闻记者》2014年第11期。

钟瑛:《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李卫东:《网络与新媒体应用模式——创新设计及运营战略视角》,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张梓轩、王海、徐丹:《“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的兴起及趋势》,《中国记者》2014年第2期。

张梓轩、汤嫣、王海:《动态社交语言对表意功能的革新——探析“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赋予新闻传播的新空间》,《中国编辑》2015年第77期。

白皓天:《“七秒营销”——浅谈短视频营销》,《新闻传播》2016年第3期。

王晓红、包圆圆、吕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中国编辑》2015年第3期。

严小芳:《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东南传播》2016年第2期。

陈艳芳:《浅论中国短视频社交软件——“美拍”走红的深层次原因》,《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4期。

吴佳妮:《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何以走红——以抖音App为例》,《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

刘逍潇:《短视频App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江西师范大学。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mobile short video applications.

http://www.cac.gov.cn/2018-01/31/c_1122346138.htm,《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孙婷慧、李丹:《还原Facebook史上最大数据外泄事件始末》,华尔街见闻,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256863。

Warren S,Brandeis L. The right to privacy[J],Harvard law review,1890,4(5):pp.193-220.

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法律出版社,2005。

张秀兰:《网络隐私权保护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6。

申琦:《我国网站隐私保护政策研究》,《新闻大学》2015年第4期。

TalkingData(北京腾云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移动观象台2018年3月Android和iOS用户使用手机App的活跃排行榜,http://mi.talkingdata.com/手机App-rank.html。

京东《京东隐私政策》,更新于2017年8月20日,摘录于2018年4月15日。

美团《隐私政策》,摘录于2018年4月15日。

陌陌《隐私权协议》,更新于2018年3月20日,摘录于2018年4月16日。

小米应用商店《隐私政策》,更新于2017年8月22日,摘录于2018年4月16日。

百度地图《隐私政策》,更新于2018年2月7日,摘录于2018年4月17日。

优酷《法律声明及隐私权政策》,更新于2017年12月30日,摘录于2018年4月17日。

爱奇艺《用户隐私保护声明》,摘录于2018年4月17日。

美团《隐私政策》,摘录于2018年4月17日。

手机淘宝《法律声明及隐私权政策》,更新于2017年8月21日,摘录于2018年4月15日。

应用宝《隐私政策》,摘录于2018年4月15日。

手机淘宝《法律声明及隐私权政策》,更新于2017年8月21日,摘录于2018年4月15日。

拼多多《隐私政策》,更新于2017年9月19日,摘录于2018年4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www.cac.gov.cn/2016-06/28/c_1119122192.htm。

赵付春:《大数据环境下用户隐私保护和信任构建》,《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12期。

郑甦:《传统媒体主持人如何应对网络主播的挑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年第4期。

姜方斌:《网络暴力的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陈代波:《从网络暴力事件参与者的不同层次看网络治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年第4期。

陈代波:《近年来我国网络暴力问题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2期。

徐才淇:《论网络暴力行为的刑法规制》,《法律适用》2016年第3期。

江跟源:《青少年网络暴力——一种网络社区与个体生活环境的互动建构行为》,《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陈秀丽:《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李英、刘白:《虚实结合与协同共治——政府治理网络暴力的路径选择》,《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刘晨:《网络暴力:多数人的暴政与言论自由的滥用》,《红旗文稿》2013年第9期。

陈奈磊:《网络暴民——虚拟世界的暴徒》,《网络财富》2009年第6期。

罗昕:《网络舆论暴力的形成机制探究》,《当代传播》2008年第4期。

张文君:《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泄愤与政府治理》,《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9期。

高宣扬:《布尔迪厄的社会理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张美川:《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及其反思效果》,《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宫留记:《布迪厄社会学理论的哲学特征》,《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李忠艳、黄刚:《论网络场域下的社会交往》,《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张豆豆:《场域理论视野下网络打赏的内在机制探析》,《东南传播》2017年第3期。

张斌:《场域理论与媒介研究——一个新研究范式的学术史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刘吉冬:《论网络场域下的信息崇拜及网络风险形态》,《求索》2017年第7期。

汪磊:《网络场域中的狂欢景观及其社会焦虑镜像——以标签化的“话语符号”为观察窗》,《天府新论》2013年第3期。

马旭:《“微传播”场域中的信息碎片化与误读——基于“罗尔事件”中一个细节的网络民族志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邵美玲:《网络场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国校外教育,2014。

江娟,王德余:《网络场域中的自我呈现——以天涯论坛一组犀利哥跟帖为个案》,《东南传播》2010年第8期。

同心:《场域理论视野下的健康教育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王铭铭:《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学术月刊》2015年第47期。

卜玉梅:《虚拟民族志:田野、方法与伦理》,《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6期。

胡雨濛:《“艾滋病”隐喻:入侵与污染——基于一个艾滋病论坛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邓子鹃:《高校教师的身份认同:一项网络民族志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年第4期。

秦朝森:《网络民族志的研究——以山东乡村的基督教传播实践为例》,《新闻大学》2017年第4期。

叶宏:《微信与民族志:田野、书写以及自媒体时代的人类学》,《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

张媛、王丽霞:《一种方法的反思: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民族志研究》,《民族论坛》2017年第4期。

许怡、刘亚:《母职初体验:基于自我民族志与网络民族志的城市女性哺乳实践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卢宏亮、张岩:《B2B品牌形象线索的探索性研究——基于网络评论及访谈的内容分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黄少华:《网络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与人际互动——以〈魔兽世界〉为例》,《兰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刘华芹:《网络人类学:网络空间与人类学的互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西部学刊》2016年第16期。

陈静、胡亚亚:《社会化媒体语境下网络直播平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探析——以一直播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8期。

曾一昕、何帆:《我国网络直播行业的特点分析与规范治理》,《图书馆学研究》2017年第6期。

喻国明:《从技术逻辑到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新形态的价值探讨》,《新闻与写作》2017年第2期。

张淑华、苗彩霞、杨吉儿,等:《网络直播受众的心理及行为研究》,《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8期。

严梦音:《虚拟与真实:青少年游戏玩家自我认同感的寄托——一项网络民族志的研究》,《科教文汇》2016年第7期。

孙祥飞:《新闻传播学热点专题80讲》,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李化来、沈玲玲:《网红现象的传播学解读》,《编辑之友》2017年第5期。

毋冰洁:《内容型网红经济商业模式及其发展研究》,《郑州大学》2017。

百度指数:http//index.baidu.com/。

清博指数:http//www.gsdata.cn/netred/index。

Cleanth Brooks,Robert Penn Warren:《Modern Rhetoric》,Harcourt Brace Jovanorich,197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

Rheingold,Howar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ttp://rheingold.com/vc/book/3.html.

李智娜:《在线品牌社群的互动关系及相关活动研究——以网页内容分析为视角》,《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范志国、柴海静:《在线品牌社群中顾客参与、顾客契合与品牌忠诚的关系研究——感知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财经论丛》2017年第7期。

李根强等:《基于有界信任模型的网络社群舆情观点演化研究》,《情报科学》2017年第6期。

潘芳等:《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微博网络社群突发舆情的预警监控》,《情报杂志》2014年第5期。

万旋傲、谢耘耕:《网络社群对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力研究》,《新闻记者》2015年第3期。

周璟瑜:《基于网络社群的科学传播模式》,《青年记者》2018年第3期。

雷惠玲:《网络小说社区“迷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葛涛:《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论文。

《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0日,第2版。

国家版权局:《关于规范网络转载版权秩序的通知》,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83/249606.html,2015年4月22日。

国家版权局:《关于规范网盘服务版权秩序的通知》,http://www.ncac.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83/266843.html,2015年10月20日。

国家版权局:《关于加强网络文学作品版权管理的通知》,http://www.ncac. gov.cn/chinacopyright/contents/483/308182.html,2016年11月11日。

艾瑞咨询:《2016年中国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白皮书》,http://www.199it.com/archives/581527.html,2017年4月12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的通知》,http://www.gapp.gov.cn/sapprft/contents/6588/338296.shtml,2017年6月14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36795.shtml,2015年1月5日。

黄琳:《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周“搅动”杭州》,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 2018/epaper/d6754/d3b/201805/87755.html,2018年5月22日。

王义桅:《表达中国融通世界》,《人民日报》2015年9月1日。

穆占劳:《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与文化自信》,http://www. wenmingcc.org/index.php/cms/item-view-id-13005.shtml,2017年1月5日。

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徐占忱:《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困难与破解之策》,《社会主义讲究》2014年第3期。

蔡名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对外传播》2013年第11期。

吴瑛、张洁海:《中国智库传播中国声音——基于国际媒体引用视角的评估》,《国际观察》2015年第3期。

刘彤、于宁:《从“大时代”到“微时代”看中国故事的群众表达》,《四川戏剧》2014年第7期。

张妍:《多策并举讲好中国故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2日。

周根红:《讲述中国故事与影视叙事的话语建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年第9期。

李宏策:《G20:讲好“中国故事”的契机》,《科技日报》2016年9月25日。

李子祥:《新形势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索》,《前沿》2014年第8期。

张岩:《习近平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国报道》2016年第5期。

郭尧:《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话语权——专访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胡正荣》,《国家治理》2015年第26期。

李德顺:《对其说“不”并非高明》,《人民论坛》2014年第4期。

孙敬鑫:《借“中国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对外传播》2016年第2期。

周鑫宇:《用“新”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27日。

房宁:《讲好中国故事的“舍”与“得”》,《光明日报》2015年11月14日。

陈雪飞:《讲中国故事要有受众意识》,《社会观察》2015年第6期。

高晓红、赵晨、赵希婧:《中国特色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对外传播》2015年第6期。

匡文波:《微信PK微博:谁更“凶猛”?》,《人民论坛》2013年第22期。

杨军:《论网络热点事件负面信息的“魔弹”效应——以“李刚门”事件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党明辉:《公共舆论中负面情绪化表达的框架效应——基于在线新闻跟帖评论的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年第4期。

徐益:《情感广告和理性广告:不同认识和情感卷入下的传播效果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金志成、周象贤:《受众卷入及其对广告传播效果的影响》,《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第1期。

易前良、孙淑萍,《共意性运动中的媒介动员:以“南京梧桐树事件”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5期。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第59页。

高春芽:《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孙玮:《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传播学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

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白淑英、肖本立:《新浪微博中网民的情感动员》,《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刊)》2011年第5期。

严利华、高英波:《从个案激情、话语互动到公共理性——基于突发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分析》,《当代传播》2015年第1期。

刘建明:《公众舆论的对峙、理性与话语暴力》,《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6期。

李红、董天策:《符号学分析:网络公共事件研究的新路径》,《新闻大学》2012年第1期。

孙玮:《“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省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邓建国:《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新闻大学》2008年第2期。

白羽、武文颖:《基于数据挖掘的网络新闻舆情分析——以新浪网“方寸之间,世纪之战”专题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4期。

李璐寰、童辉杰:《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进展》,《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

张维迎:《弈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詹姆斯·克里斯著,纳雪沙译,《社会控制》,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刘文楠:《近代中国不吸纸烟运动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邵培仁、王昀:《社会抗争在互联网情境中的联结性动力——以人民网、南方网、新浪微博三类网站为案例》,《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6卷第3期。

黄煜、曾繁旭:《从以邻为壑到政策倡导:中国媒体与社会抗争的互激模式》,《新闻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胡百精、黄彪文、冯雯婷:《大众媒体控烟传播对策探讨:媒体话语、意见领袖与控烟文化》,《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第28卷第12期。

靳雪征、宋军、胡百精、石琦、夏晶、肖瓅、李晓北、冯雯婷:《新媒体时代下的烟草控制传播效果评估与策略建议》,《中国健康教育》2013年第29卷第4期。

黄彪文:《履约背景下中国控烟的媒体报道图景:2012~2016》,中华传播年会2017年年会论文。

冯潇、夏彬:《都市类报纸烟草图景构建与控烟话语表达——以〈茶城晚刊〉为例》,《传播与版权》2016年第11期。

陈虹、郝希群:《恐惧诉求视角下看媒体的控烟报道——以〈人民日报〉控烟报道为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5卷第1期。

晋群、宋红霞:《媒体控烟报道的问题与突破——对云南控烟报道的观察与分析》,《中国记者》2011年第10期。

袁军、杨乐:《健康传播中的控烟议题研究——以〈人民日报〉控烟报道为例》,《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詹定宇、龚昶元、金海涛:《烟害相关新闻报道之内容分析:以台湾报纸为例》,《中华传播学刊》2016年第9期。

王鹏:《基于情感社会学视角的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天津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白红义:《以媒抗争:2009年南京老城南保护运动研究》,《国际新闻界》2017年第11期。

窦东徽、刘肖岑:《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网络迷因》,《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樊林洲:《模因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综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5年第32卷第2期。

英纳斯·默格尔、郑思斯、袁嘉祺等:《公共部门的社交媒体策略》,《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7期。

王启梁:《作为生存之道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曾繁旭:《环保NGO的议题建构与公共表达——以自然之友建构“保护藏羚羊”议题为个案》,《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

程曼丽:《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曾繁旭:《NGO媒体策略与空间拓展——以绿色和平建构“金光集团云南毁林”议题为个案》,《开放时代》2006年第6期。

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中国记者》2005年第10期。

周裕琼、杨云康:《中国社会抗争的媒介策略:基于环保与征地事件的综合比较分析》,《传播与社会学》2017年第40期。

兰斯·班尼特、亚历山卓:《塞格柏格》,《连结性行动的逻辑:数字媒体和个人化的抗争性政治》,史安斌,杨云康译,《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年第26期。(原文Bennett,W. L.,& Segerberg,A.(2012). 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 Society,15(5),739-768.)

王彦:《沉默的框架:框架理论六十年的时间脉络与空间想象》,《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7卷第6期。

刘强:《框架理论:概念、源流与方法探析——兼论我国框架理论研究的阙失》,《中国出版》2015年第8期。

孙彩芹:《框架理论发展35年文献综述——兼述内地框架理论发展11年的问题和建议》,《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2卷第9期。

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开放时代》2009年第2期。

Kang Namkoong,Seungahn Nah,Rachael A.Record & Stephanie K. Van Stee(2017)Communication,Reasoning,and Planned Behaviors:Unveiling the Effect of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 an Anti-Smoking Social Media Campaign,Health Communication,32:1,41-50,DOI:10.1080/10410236.2015.1099501

Romy A. M. van den Heerik,Charlotte M. J. van Hooijdonk,Christian Burgers & Gerard J. Steen (2016) “Smoking Is Sóóó... Sandals and White Socks”:Co-Creation of a Dutch Anti-Smoking Campaign to Change Social Norms,Health Communication,32:5,621-62.

Wang F,Zheng P,Yang D,Freeman B,Fu H,et al.(2014)Chinese Tobacco Industry Promotional Activity on the Microblog Weibo.PLOS ONE 9(6):e99336. doi:10.1371/journal.pone.0099336.

Shaohai Jiang & Christopher E. Beaudoin(2016)Smoking Prevention in China:A Content Analysis of an Anti-Smoking Social Media Campaign,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1:7,755-764,DOI:10.1080/10810730.2016.1157653.

简 介:本书总报告对2019年新媒体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整体呈现,首次运用“新媒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3.0”对7类典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社会责任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国家级新闻网站、省级主流新闻网站、新闻客户端、VR新闻频道、媒体微博、网络视频直播平台、移动短视频平台。专题篇对2019年新媒体行业中的典型现象、热点议题与重点人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