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6

再造城民图书

Becoming Citizens: State and Individual in Inner City Renewal and Urban Social Movement

SSAPID:101-2057-0822-87
ISBN:978-7-5097-7451-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构成本书两个前后呼应的部分,既记录了平城全面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 “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

相关信息

丛书名: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
作 者: 施芸卿
编 辑:孙瑜;刘德顺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附录 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列表

 总序 推进中国社会学的新成长

 序一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文库编委会

 导论 社会转型中的国家与个人

  一 为何研究都市运动:社会转型的运动视角及独特进程

   (一)社会转型的运动视角:从国家—社会关系到国家—个人关系

   (二)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渐进式”改革下的双重失衡

    1.平衡:原有的包容合一

    2.失衡:因应机制的破坏

    3.回归:一个重塑的过程

  二 如何研究都市运动:公民的“中国式”生产

   (一)对权威的内化还是挑战:都市运动的“两难困境”

   (二)“主体性”的不同层次:公民的“中国式”生产

    1.行动者的主体性

    2.“主体性”的分析层次

    3.在顺应中推动转型

  三 案例及方法

   (一)案例概述

   (二)研究方法

  四 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形塑

 第一章 权利的抗争

  一 一个私有小院的前世今生

   (一)产权来源

   (二)遭遇拆迁

  二 从个人维权到区内动员

   (一)个人维权

    1.“告裁决”

    2.“告强拆”

   (二)区内动员

    1.集中外迁

    2.区内普法动员

    3.2号地集团行政诉讼

  三 从区内动员到跨区整合

   (一)跨区整合

   (二)万人诉讼

   (三)运动维续

  小结

 第二章 城市的政治

  一 建构住房公有制:国家整合个人

   (一)1949~1953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二)1953~1960年:公私合营*

   (三)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四)住房公有制下的国家与个人

    1.住房申请和调配制度:个人直面国家

    2.落实私房政策:个人之间通过国家博弈

  二 经营城市:国家释放市场

   (一)危改历程:房地产市场的诞生

   (二)危改推行:合一感的持续建构

    1.危改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以危改为龙头带动城市和经济建设

  三 城市奇迹与拆迁悖论:分化的两极

   (一)被活化的内城空间

    1.土地功能置换

    2.人口结构调整

    3.产业升级换代

   (二)被挤压的日常生活

    1.环境:“空间福利”的丧失

    2.营生:非正式经济的破碎

    3.精神:社会网络的解体

    4.产权:市民主体资格的灭失

   (三)拆迁悖论

  小结

 第三章 土地的奥秘

  一 中国式“造城”:以公有制为起点的土地商品化

   (一)土地公有制的确立

   (二)土地商品化的引入

  二 “开发带危改”: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土地经营

   (一)危改:获得土地

    1.否认主体、剥夺权利

    2.简化流程、扩大划拨

    3.代表国家、实施拆迁

   (二)开发:经营土地

    1.中心城区:战略合作 产业升级

     1)以地招商:燃眉之急

     2)产业升级:一劳永逸

    2.外迁小区:加快危改 拉动发展

     1)居住密度

     2)房屋质量

     3)居住环境

     4)房屋产权

  三 危改开发商:双重逻辑的载体

   (一)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二)不得不说的炒地皮

  小结

 第四章 国家的拆分

  一 国家—个人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一)“个人”的崛起:国家—个人关系的重建

   (二)“合一”还是“分化”:实践中的中央、地方与个人

  二 两套国家—个人关系写照:拆迁的两种界定

   (一)“拆迁”的官方话语:被吸纳的个体及服从的义务

   (二)“拆迁”的法律界定:独立主体之间财产关系的调整

  三 国家—个人关系双轨分化:将地方政府推出国家框架

   (一)程序遗漏

   (二)程序替换

   (三)次序颠倒

  小结

 第五章 公民的锻造

  一 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与国家—个人关系重塑

   (一)聚焦法律:拆分国家治理层级

    1.行政诉讼:平等型国家(地方政府)—个人关系的生产

    2.举报上书:吸纳型国家(中央政府)—个人关系的维续

   (二)聚焦土地:辨析抽象国家的双重身份

    1.国家作为土地使用权拥有者

    2.国家作为土地的所有者

   (三)聚焦开发商:剥离具体国家的双重职能

  二 公民的锻造:以权利理念固化自我边界

   (一)因法律而赋权

   (二)因行动而公民

   (三)再度回应国家

  小结

 第六章 社会的生产

  一 公民性的双重维度:公共性与契约性

   (一)中西语境下的“公”与个体的自我边界

   (二)法的实践含义:契约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1.学法、用法:法律作为动员机制

    2.讲法、守法:法律作为保护机制

    3.两种机制的交织互动

  二 社会的生产:横向联结与纵向呼应

   (一)独立边界的个体和“公民的联合”

   (二)对国家自下而上的呼应

  三 抗争空间:营造和被形塑

   (一)抗争空间的营造

    1.社会联结的形成

    2.抗争空间的开辟

   (二)制度对抗争空间的形塑

    1.诉求表达的路径

    2.诉求表达的形式

    3.诉求表达的时机

    4.间接反馈的解读

  小结

 结论 再造城与民

  一 面对转型的“过程”:一个分析框架

  二 在顺应中推动转型:一个“嵌套”式结构

   (一)再造旧城:增长的“道义悖论”

   (二)锻造公民: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

   (三)生产社会:抗争的“两难困境”

  三 从底层推动转型:“法”的全面运用

   (一)法的文本意义和象征意义

   (二)法的实践意义

  四 本书局限及今后研究

 后记

 序二

“旧城的再造”与“公民的生产”构成本书两个前后呼应的部分,既记录了平城全面城市化初期的两段重要历史,又展现出社会变迁中国家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形塑。其间,“城”与“民”的再造,体现出“中国式”的社会行动逻辑,也诠释了中国转型的独特进程。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美〕唐纳德·L.米勒编《刘易斯芒福德著作精萃》,宋俊岭、宋一然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费孝通:《个人、群体、社会:一生学术历程的思考》,《香港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春季卷,1994,第1~22页。

毕向阳,2006,《从“草民”到“公民”——当代B市都市运动调查报告》,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布洛维,麦克,2007,《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蔡金水,2010,《我经历的北京危房改造》,《当代北京研究》第1期。

陈鹏,2010,《当代中国城市业主的法权抗争——关于业主维权活动的一个分析框架》,《社会学研究》第1期。

陈映芳,2008,《城市开发的正当性危机与合理性空间》,《社会学研究》2第3期。

陈映芳,2012,《“转型”、“发展”与“现代化”:现实批判与理论反思》,《南京社会科学》第7期。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方可,2000,《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沟口雄三,1995,《中国的思想》,赵士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郭于华,2006,《转型社会学的新议题——孙立平“社会断裂三部曲”的社会学述评》,《社会学研究》第6期。

郭于华,沈原,2012,《居住的政治》,《开放时代》第2期。

哈维,大卫,2010,《巴黎城记》,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新民,2009,《为了不能失去的故乡:一个蓝眼睛北京人的十年胡同保卫战》,法律出版社。

北京建设委员会、北京国土资源局,2004,《北京房地产年鉴》,中国计量出版社

“北京危旧房改造的发展态势与政策选择”课题组,2002,《总报告:北京危旧房改造的发展态势与政策选择(摘要)》,载《北京经济杂志》8月刊。

姜赟,2014,《产权界定的权利实践》,载郭于华、沈原、陈鹏主编《居住的政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荣荣,2012,《美国的社会与个人:加州悠然城社会生活的民族志》,北京大学出版社。

林毓生,1999,《论台湾民主发展的形式、实质与前景》,载瞿海源、顾忠华、钱永祥主编《自由主义的发展及问题:殷海光基金会“自由、平等、社会正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桂冠图书公司。

刘子曦,2010,《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社会学研究》第5期。

刘泽华、张荣朋,2003,《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1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

米尔斯,赖特,2005,《社会学的想象力》,陈强、张永强译,北京:三联书店。

牛凤瑞,2005,《2005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潘家华、牛凤瑞等,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

裴宜理,2008a,《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上)》,余锎译,《国外理论动态》第2期。

裴宜理,2008b,《中国人的“权利”概念(下)》,余锎译,《国外理论动态》第3期。

裴宜理,2008c,《中国式的“权利”观念与社会稳定》,阎小骏译,《东南学术》第3期。

清华课题组,2012,《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转型陷阱?》,清华大学凯风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北京,2012年1月。

丘海雄、徐建牛,2004,《市场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角色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第4期。

丘延亮,2002,《导读:希望的主体——杜汉的社会性运动论诘与台湾社会性蜕变》,载亚兰·杜汉《行动者的归来》,舒诗伟译,麦田出版社。

渠敬东、周飞舟、应星,2009,《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沈原,2007,《市场、阶级与社会:转型社会学的关键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施芸卿,2007a,《机会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施芸卿,2007b,《抗争空间的营造——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施芸卿,2012,《自我边界的“选择性固化”:公民运动与转型期国家-个人关系的重塑——以B市被拆迁居民集团行政诉讼为例》,《社会学研究》第2期。

施芸卿,2013,《增长与道义:城市开发的双重逻辑——以B市C城区“开发带危改”阶段为例》,《社会学研究》第6期。

孙隆基,2011,《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孙立平,2003,《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立平,2004,《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立平,2005,《结构先于制度定型与改革逻辑的变化》,来源: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91372010003dg.html。

孙立平,2006,《博弈——断裂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孙秀林、周飞舟,2013,《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梯利,查尔斯,2008,《欧洲的抗争与民主(1650~2000)》,李辉、熊易寒译,格致出版社。

图海纳,阿兰,2008,《行动者的归来》,舒诗伟译,商务印书馆。

肖林,2009,《土地价值与社会约束:以北京市崇文区旧城改造为例》,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杨善华、苏红,2002,《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社会学研究》第1期。

杨宜音,张曙光,2008,《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杨宜音,2008,《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社会学研究》年第2期。

杨中芳,1991a,《试论中国人的“自己”:理论与研究方向》,载杨中芳,高尚仁,《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社会与人格篇》,远流出版公司。

杨中芳,1991b,《回顾港台“自我”研究:反省与展望》,载杨中芳,高尚仁,《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社会与人格篇》,远流出版公司。

应星、晋军,2000,《集体上访中的“问题化”过程——西南一个水电站的移民的故事》,载《清华社会学评论》第1辑,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鹭江出版社。

应星,2002,《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应星,2007,《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余英时,1993,《群己之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两个循环》,《明报月刊》,转引自金耀基《中国的现代转向》,牛津大学出版社。

阎云翔,2011,《导论:自相矛盾的个体形象,纷争不已的个体化进程》,载贺美德、鲁纳编著,许烨芳等译《“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译文出版社。

阎云翔,2012,《中国社会的个体化》,陆洋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泰苏,2009,《中国人在行政纠纷中为何偏好信访?》,《社会学研究》第3期。

赵鼎新,2005,《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第1期。

赵鼎新,2006,《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周飞舟,2006,《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庄文嘉,2011,《跨越国家赋予的权利?对广州市业主抗争的个案研究》,《社会》第3期。

邹谠,1994,《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

Burawoy,Michael,2000,“A sociology for the second great transformation?” Annual Review of Sociolgy 26:693-695.

Burawoy,Michael,2003,“For a Sociological Marxism:The Complementary Convergence of Antonio Gramsci and Karl Polanyi,” Politics and Society 31:193-261.

Burawoy,Michael,2006,“Sociology and Fate of Society,”Lecture in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Drury,John and Reicher,Steve,2009,“Collective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s a Model of Social Change:Researching Crowds and Power,”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65(4):707-725.

Goldman,Merle,2005,From Comrade to Citizen:The Struggle for Political Rights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o,Peter,2005,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Land Ownership,Property Rights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sing,You-tien,2010,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US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us,Hazel and Kitayama,Shinobu,1991a,“Culture and Self:Implication for Cognition,Emotion and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98:224-253.

Markus,Hazel and Kitayama,Shinobu,1991b,“Cultural Variation in the Self-Concept,”In The self: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edited by J.Strauss and G.R.Goethals,New York:Springer-Verlag.

Marshall,Thomas.H,1992,“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I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edited by T.H.Marshall and Tom Bottomore,London:Pluto Press.

McAdam,Doug,McCarthy,John D.and Zald,Mayer N.,eds 1996,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 Movements:Political Opportunities,Mobilizing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Fram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Brien,Kevin J.and Li,Lianjiang,2006,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icher,Steve,1984,“The St.Pauls Riot:An Explanation of the Limits of Crowd Action in Terms of a Social Identity Model,”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1-21.

Sampson,E.,1988,“The Debate on Individualism:Indigenous Psychologies of the Individual and Their Role in Personal and Societal Functioning,”in American Psychologists 43(1):15-22.

Swedberg,Richard,1999,“Civil Courage(Zivilcourage):The Case of Knut Wicksell,” Theory and Society 28(4):501-528.

Tilly,Charles,2004,“Contentious Choice,”in Theory and Society,Special Issue:Current Routes to the Study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and Social Change 33(3/4).

Yang,Y.Y.,Chen M.Q.,Chen W.Q.,Ying X.P.,Wang,B.,Wang,J.X. & Kolstad.A,2010,“Effects of Boundary-Permeated Self and Patriotism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the Beijing Olympic Games”,in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109-117.

安平,2004,《一个记者眼中的拆迁》,《新远见》3月30日。

方可,1998,《北京房价为何居高不下》,《人民日报》8月24日,第九版。

郭宇宽,2003,《首善之都的公民形象》,《南风窗》第24期(年终特刊:年度人物奖——为了公共利益年度榜)。

华新民,2012,《中国城市土地所有权的梳理和追问》,《东方早报》11月27日,C08版。

李舸,1999,《全国人大代表胡亚美向九届人大提交“特级举报信”》(摄),《人民日报》,1999年3月17日,“民主与法制”版。

刘刚、田卫华,1996,《关于房屋所有权和房屋使用权的有关法律问题》,《北京青年报》,6月16日。

刘润华、高炜,1999,《危改为城市发展让路》,《精品购物指南》7月23日。

吕京,1998,《北京114户私房主状告房管局:法院三年不受理是何道理》,《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6月18日。

吕晓晶,《历史遗留的个人私有房屋的土地使用权依法不应获得经济补偿》,《北京日报》11月4日,第5版。

孙文鹰,2002,《修典:还私有财产尊严》,《人民法院报》12月4日。

王小霞,2003a,《学者直言北京房地产业五大问题》,《中国经济时报》6月11日。

王小霞,2003b,《国家征收将被严格限制商业拆迁再难假公济私》,《中国经济时报》11月12日。

魏永刚、刘伟,1998,《百姓与学者对话(一):私房土地使用权该不该补偿》,《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6月18日。

魏永刚,1998,《百姓与学者对话(二):私房土地使用权该如何补偿》,《中国改革报·时代周刊》,具体时间不详,复印件由被访者提供。

吴狄,2009,《崇文区购房数千套用于危改安置》,《新京报》1月1日。

萧瀚,2003,《拆迁法治及公共行政伦理》,《21世纪经济报道》9月29日。

谢光飞,刘春,王小霞,2003,《问题多多积怨深深北京将全面停止危房改造工程》,《中国经济时报》4月23日。

谢光飞,2003a,《土地使用权之劫》,《中国经济时报》5月21日。

谢光飞,2003b,《拆迁官司催动城市土地使用权立法》,《中国经济时报》6月11日。

谢光飞,2003c,《1380亿哪里去了?专业人士计算土地批租黑洞》,《中国经济时报》10月15日。

颜志刚,1998,《地产投机不容忽视》,《经济日报》6月24日,第1版。

阴奋立、鲍玉慧、魏民峰、马宁鹏,2001,《拆迁同心曲系列报道之七——搬进新居乐事多》《北京日报》2月28日。

张捷、方进玉,1998,《老太太告房地产管理局,私人产权该怎样保护》,《南方周末》10月30日,第1版。

张静、郭少峰,2010,《两民间万言书拟今日建言征收条例》,《新京报》12月29日。

甄蓁,2002,《北京旧城改造利诱香港地产大鳄》,《北京青年报》4月29日。

鲍玉慧,2001,《以危改带动全区发展访崇文区区长》,《首都建设报》4月6日。

平文城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编,2001a,《平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前期调研报告汇编》(上),未刊稿。

平文区发展计划委员会编,2001b,《平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前期调研报告汇编》(下),未刊稿。

平文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2006,《平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前期调研报告汇编》,未刊稿。

中共平城平文区委宣传部、平城平文区新闻中心编,2006,《记录平文》,未刊稿。

平文区政府、平南区政府、市房管局,1999,《平文区政府、平南区政府、市房管局关于拆迁有关事宜的答复》,2月5日。

平文大街迁往平辛县红星供销社集贤四队宿舍楼的拆迁居民,1999,《上访信》。

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诉讼集团,2000,《致平城人大的公开信》。

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诉讼集团,2001,《土地批租中的腐败 平城拆迁无法无天——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大诉讼依法维权系列材料汇编》(以下简称《材料汇编》)。

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诉讼集团,2003,《违法土地批租暴力侵权跨世纪腐败大案——平城万人行政大诉讼和万人举报×××背景材料》。

平城被拆迁市民,1999,《特级举报信》,载《材料汇编》1~19页。

平城被拆迁市民10357人,1999,《申请书》,载《材料汇编》20~30页。

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诉讼集团,2000,《万人行政上诉状》,载《材料汇编》31~33页。

平城被拆迁居民万人行政诉讼集团,2000,《平城万人行政大诉讼背景材料》,载《材料汇编》34~30页。

平城被拆迁市民11008人,2000,《致平城人大常委会公开信:要求依法成立〈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解决平城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极大的两项重大问题》(第一次公开信),载《材料汇编》43~75页。

平城被拆迁市民11008人,2000,《致平城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第二次公开信》,载《材料汇编》76~80页。

平城被拆迁市民11008人,2001,《致平城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主席团的信》,载《材料汇编》83页。

平西城区广大被拆迁居民,1997,《1997年平城平西区被拆迁居民致全国人大常委会举报信》,载《材料汇编》84~92页。

平城5216名公民,2010a,《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的第一次意见》。

平城5216名公民,2010b,《关于立即废除〈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制定征收法的建议》。

平城城乡5479名公民,2010,《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的二次意见》。

平城各区房管局下达的《城市房屋拆迁纠纷裁决书》若干份

平城各区政府下达的《责令限期拆迁决定书》、《强制执行通知书》若干份

平城各级法院出具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若干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件一份

《平城城镇建设用地批准书》及附件一份

《平城城市房屋拆迁许可证申报审批表》一份

《房屋拆迁许可证》若干份

《平城城市房屋拆迁公告》若干份

《国有土地使用证》(上盖“平城房屋土地管理局临时土地使用证专用章”)一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集团行政诉讼万人签名册一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提交至平城各级人民法院的行政诉讼状、上诉状、申诉书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提交至平城各区各级房屋土地管理局的申请书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推举诉讼代表证明书》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保存的房屋房契地契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保存的房屋产权变更登记、产权证明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向各级纪检部门递送的举报材料若干份

平城被拆迁市民致中央和平城领导的反映信若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