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292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图书

China Remuneration Development Report (2017)

SSAPID:101-2053-0823-38
ISBN:978-7-5201-1894-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6年及2017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在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成效和实践做法,并根据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深化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对策建议。全书分总报告、国有企业改革篇、企业人工成本篇、部分群体薪酬改革篇、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篇和实践篇等,体现了2017年我国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谭中和
编 辑:陈凤玲;李吉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Ⅰ 总报告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现状及改革发展趋势

   一 工资收入分配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二)“十二五”期间工资收入分配取得重大成效

     1.“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

     3.城镇单位职工工资保持较快增长

     4.农民工工资实现较快增长

     5.城乡、地区和行业工资差距不断缩小

    (三)2016年工资收入分配的主要特点

     1.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2.治理农民工工资拖欠取得显著成效

     3.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完善

     4.最低工资调整频率适当放缓、调整幅度合理控制

   二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工资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资分配格局的一些不合理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2.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不健全

     3.工资分配秩序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

     4.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手段不完备

    (二)工资收入分配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三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的改革发展趋势

    (一)“十三五”工资收入分配规划的主要目标

    (二)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和策略

   四 缩小工资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一)持续完善工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

    (二)不断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决定机制

    (三)进一步推进重点群体工薪收入增长

    (四)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工资管理制度改革

    (五)加强工资立法

   五 深化工资收入分配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Ⅱ 国有企业改革篇

  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报告:平衡企业效率与社会公平

   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一)1983~1992年,在“政企分开”改革背景下,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以克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导向、初步体现企业工资分配与经济效益挂钩为主线

    (二)1993~2002年,国企“产权改革”背景下,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尤其是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以进一步体现市场化分配机制为主线

    (三)2003~2012年,国企“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国企薪酬制度改革以工资分配与经济效益紧密挂钩、着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为主线

    (四)2013年以来,在国企“国资管理”体制改革背景下,在仍然强调企业效率的同时,国企薪酬制度改革更多突出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为主线

   二 “十二五”时期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成就

    (一)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内部自主分配机制趋于完善,薪酬分配的自主决定权得到了较好体现

    (二)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推进,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的目标初步实现

    (三)持续平衡企业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逻辑主线逐步确立

   三 当前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分配中的市场化导向仍须强化

    (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方式亟须改进和完善

    (三)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设亟须加快推进

    (四)提高国有企业效率与兼顾社会公平的“两难”挑战依然严峻

   四 深化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导向,健全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

    (二)结合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和分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方式

    (三)以“双轨制”推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促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四)以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为基础,实施差异化战略,应对国有企业效率与兼顾社会公平的“两难”挑战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报告

   一 为何要管控国有企业工资总额

    (一)法理依据

    (二)理论依据

     1.工资水平决定的微观机理

     2.工资市场分配机制存在缺陷

     3.新的分配理念的提出

   二 当前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的主要方法

    (一)工效挂钩办法

    (二)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三)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

    (四)其他工资总额管理办法

   三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存在问题

    (一)从管理体系上看,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政出多门”,人社部牵头作用发挥不到位,无法形成合力

    (二)从管理办法上看,工效挂钩办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从新探索的管理办法上看,国资委和各地试行的管理办法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四)从管理内容上看,工资总额、合理薪金等的定义不清晰

    (五)其他问题

     1.我国很多国有企业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

     2.国有企业内部二次分配不够规范

     3.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内外收入监管体系不健全

   四 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控的办法建议

    (一)理顺政府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责权限

    (二)科学界定管理范围和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定义

    (三)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分类改革进程

    (四)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五)尽快建立国有企业内外部收入监督机制

    (六)加强其他配套机制的建设

  我国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评估分析

   一 全面深化改革对企业工资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一)新要求

     1.处理好市场决定机制与政府工资调控的关系

     2.实现政府对企业工资分配的依法调控

     3.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

     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二)新任务

     1.合理界定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职能和权限

     2.健全企业工资分配法律法规

     3.理顺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组织体系

     4.丰富创新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手段

     5.改进和完善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机制

   二 政府工资调控体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互关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二)政府工资调控法治体系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三)工资调控制度体系和手段体系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四)工资调控组织体系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三 政府工资调控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最低工资标准调节机制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二)工资指导线调控机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三)对信息引导机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四)国有企业工资水平调控机制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2.原因分析

   四 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措施

    (一)基本思路

    (二)重点措施

     1.明确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职责和任务

     2.完善政府调控企业工资分配的法律体系

     3.完善城乡就业者工资和企业薪酬调查统计工作

     4.加紧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定和调整机制

     5.改进政府工资指导机制

     6.全面改革国有企业监管调控体制

     7.改进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监管调控机制

     8.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和与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

 Ⅲ 企业人工成本篇

  中国部分地区人工成本变动状况分析

   一 多数地区人工成本总水平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二 行业人工成本水平变动差别较大

   三 普通员工人工成本水平继续较快上升

   四 不同规模企业人工成本增速开始呈现梯度变化

   五 人工成本过快增长明显影响企业利润水平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

   一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已有观点

   二 当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估算

    (一)估算方法

     1.以工资总额估算劳动力成本

     2.对制造业就业人员数的估算

     3.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核算口径

     4.对制造业工时的估算

    (二)估算结果

   三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国际比较情况

    (一)制造业小时劳动力成本(Hourly compensation costs)

    (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

    (三)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Unit Labor Cost)

  基于工资收入分配的我国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分析

   一 社保费依据工资征缴,但工资性收入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个人的收入状况

    (一)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逐年下降,职工社保缴费紧盯工资为基数缺乏公平性

    (二)缴费基数依据城镇在岗职工社会平均工资为基准,掩盖了不同行业间和不同类型企业职工间的收入差距

    (三)社保费在企业总成本中占比并不高

    (四)允许部分人群适度兼职兼薪获得的合法收入是否纳入社保缴费基数

    (五)科技进步和新业态的崛起,对社保缴费公平性的影响

   二 我国部分行业社保缴费水平的简要分析

    (一)从建筑业看,劳动报酬即工资是主要人工成本,社保费占人工成本的比重大致保持在6%的水平

    (二)从建筑业社会保险费占总成本的比重看,社会保险缴费占企业总成本的比例也较低

    (三)一些媒体和社会把住房公积金等职工福利费用也记入社会保险费,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保险费用高的“假象”

    (四)建筑业人事费用率逐年降低,说明企业收入在增加

    (五)建筑业人工成本利润率逐年提高

    (六)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总体占比较低,拉低了社会保险缴费水平,并且低收入人群承担了较高的社会保险缴费

   三 政策建议

    1.做实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不盲目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2.精准施策,区别不同情况降低企业成本

    3.从国内外社会保险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看,越是在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困难甚至经济危机时期,越是应当加强社会保障,而不是降低或者削减社会保险费

 Ⅳ 部分群体工资薪酬改革篇

  公务员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一)公务员工资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决定或影响因素

    (三)公务员工资水平定位

   二 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决定

    (一)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平衡比较原则或理念

    (二)公务员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的相对定位

     1.较高工资水平

     2.相当于全社会中等偏上

     3.整体与社会平均工资基本持平或略低

    (三)工资管理和决策机制

    (四)总结与思考

     1.与企业进行工资水平对比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但具体方式选择要依据国情而定

     2.社会各界对于调查结果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相应对调查比较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定位需考虑多种因素

   三 现状与问题

    (一)机关单位工资水平现状

    (二)工资水平调整措施

    (三)工资水平决策机制

   四 转变公务员工资水平决定和增长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一)基本内涵

    (二)指导思想

     1.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

     2.要反映公务员的职业特点

     3.要契合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

     4.要促进深化工资管理体制改革

    (三)主要建议

     1.决策和调整依据

     2.决策机制

     3.配套改革和协同措施

  医疗机构人事薪酬问题研究

   一 基本情况

    (一)人事管理制度方面

    (二)薪酬制度方面

    (三)薪酬的确定机制及调整机制

   二 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公立医疗机构如何实现公益性,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二)严格的人员编制管理导致体制机制僵化,不适应医疗服务需要

    (三)薪酬的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不完善,薪酬结构欠科学

     1.基层医疗机构薪酬水平相对偏低

     2.医务人员的薪酬确定和调整机制缺失

     3.医务人员工资结构不合理

    (四)薪酬缺乏整体设计和安排,存在“碎片化”

    (五)绩效考核不到位

   三 国外做法与启示

    (一)国外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方面

    (二)国外医疗机构医生薪酬方面

   四 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主要目标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分步实施原则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稳步推进原则

     3.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效率优先原则

   五 影响因素及简要测算

    (一)医疗机构薪酬水平的影响因素

    (二)北京市医疗机构行业主要特点

    (三)薪酬水平的简单测算

     1.测算思路

     2.测算的主要指标因素

   六 改革方案设计及建议

    (一)大型医院逐步取消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医务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薪酬改革

    (三)同步改革公立医院业务布局设置

    (四)医疗机构薪酬改革

     1.关于薪酬水平

     2.医疗机构人员薪酬的确定和调节

     3.落实医院薪酬自主分配权

    (五)健全和完善医疗机构的薪酬调整机制

    (六)健全和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

    (八)完善医疗机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督

   七 配套改革政策和支撑条件

    (一)改革财政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方式

    (二)持续改革医保支付制度

    (三)深化以药补医和药品加成零差价改革

    (四)正确理解医疗机构的公益性

  农民工工资增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农民工工资增长总体状况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工资增长情况及阶段性特征

     1.总体概况

     2.与城镇单位、私营单位工资水平增速比较

     3.与城镇单位、私营单位平均工资相对水平比较

     4.与人均GDP增速相比较

    (二)不同地区和行业农民工工资增长情况

     1.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变动情况

     2.行业农民工工资水平增长情况

   二 农民工工资增长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促进因素

     1.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

     2.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影响

     3.农业和非农产业比较利益的影响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因素

     1.农民工流向重点地区和行业的求人倍率变动

     2.农民工就业增量占城镇就业增量比重的变动

    (三)农民工自身素质及生活需求的影响

     1.学历及年龄结构变动

     2.新一代农民工生活需求及生活成本变动

    (四)收入分配及宏观调控政策因素

     1.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收入政策导向的影响

     2.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影响

     3.促进同工同酬的影响

     4.加强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的影响

  中国图书出版行业薪酬问题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二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基本情况

    (一)我国出版社基本情况

    (二)图书出版社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

    (三)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薪酬制度改革历程

     1.1985年工资改革

     2.1993年工资改革

     3.2003年以后

   三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薪酬情况

    (一)图书出版社系统员工薪酬水平比较高

     1.行业薪酬水平情况

     2.图书出版社系统上市公司薪酬水平情况

     3.部分典型职位薪酬水平情况

    (二)图书出版社系统高管薪酬水平比较高

    (三)图书出版社系统职工薪酬保持较快增长

   四 我国图书出版社系统薪酬存在的问题

    (一)薪酬制度不完善

    (二)薪酬结构不合理

    (三)薪酬差距过大

    (四)薪酬总额管理不完善

    (五)薪酬缺乏正常增长机制

    (六)薪酬分配相关配套基础工作不扎实

   五 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薪酬制度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六 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对薪酬制度改革的推动力度及薪酬管理的调控力度

     1.出台指导图书出版社系统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2.加强对薪酬总额的调控和管理

     3.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薪酬的管理

     4.提高薪酬分配的透明度

    (二)积极推进出版企业内部薪酬制度改革

    (三)加快薪酬市场化步伐

    (四)打牢薪酬分配的基础工作

 Ⅴ 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

  经营困难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 困难企业经营、用工和劳动者权益状况

   二 困难企业集体协商中的问题与矛盾

   三 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总体工作思路

    (二)近期工作建议

     1.转变观念,重新认识集体协商功能

     2.从国情出发,坚持中国特色的工作方式

     3.进一步发挥行业区域协商优势,促进企业互助

     4.内容聚焦,提高协商针对性

     5.细化分类,加强政策支持与指导

     6.加大技术服务,提高方法的科学性

     7.创新工会与职工代表产生途径,提高代表性

    (三)健全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的建议

     1.继续推动工资集体协商立法

     2.推动主体建设,完善协商程序

     3.持续改进信息服务职能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研究

   一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内涵和内容

    (一)工资权益的内涵

    (二)工资权益保障的内容

     1.工资水平谈判权

     2.工资获取权

     3.工资支配自主权

     4.工资支付请求权

   二 低收入劳动者的辨析

    (一)低收入劳动者概念区分

     1.低收入与贫困人口的区别

     2.低收入劳动者与低收入群体的区别

    (二)低收入劳动者划分方法

     1.国外对低收入劳动者划分方法

     2.国内对低收入劳动者的界定

     3.低收入劳动者研究路径选择

   三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相关制度和法律

    (一)构建最低工资制度

    (二)集体协商制度

    (三)工资优先权制度

    (四)欠薪保证基金制度

    (五)对恶意拖欠工资的行为要予以法律制裁

   四 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被侵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低收入劳动者的现状分析

     1.低收入劳动者的分布

     2.低收入劳动者收入特征

     3.低收入劳动者的消费特征

     4.低收入劳动者的劳动特征

    (二)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1.劳动个体方面的问题

     2.劳动就业组织方面的原因

     3.政府方面

     4.工会方面

   五 对我国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建议和措施

    (一)我国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建议

     1.建立国家层面的工资支付保障立法

     2.健全工资支付保障信用评价制度

     3.加强企业工资支付信息方面的监控预警机制

     4.加强在工资支付保障的监管执法力度方面

     5.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二)我国低收入劳动者工资权益保障的具体措施

     1.制定倾向于低收入劳动者的减税、让利政策

     2.建立适合低收入劳动者的人工成本的调整机制

     3.切实维护低收入劳动者的加班权益

  中国集体协商中工会的代表性研究

   一 背景及意义

   二 工会代表性概述

   三 我国工会代表性的现状及问题

    (一)目标泛化,行动缺乏一致性

    (二)手段软弱,维权力量有限

    (三)诉求非对称,关系欠缺平等性

    (四)体系不健全,非公单位未建基层组织

    (五)制度有空缺,非企单位尚未进行协商

   四 增强我国工会代表性的措施建议

    (一)达成共识,明确工会职能目标

    (二)革新机制,增强工会维权力量

    (三)紧密联系,建立工会基金制度

    (四)完善体系,加强工会组织建设

    (五)健全制度,全面开展协商工作

 Ⅵ 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篇

  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情况

   一 经济新常态下最低工资情况分析

    (一)新常态对于最低工资“新”在哪里

    (二)新常态下最低工资“常”在何处

   二 新常态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建议

    (一)把握“兜底线、差别化、可持续”的总体调整思路

    (二)明确功能定位,坚持底线思维

    (三)规范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更加关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企业的影响

    (四)完善计算方法,健全协商程序,依法科学民主调整

    (五)建立健全事前针对性指导和事后备案评估相衔接的调整机制

 Ⅶ 实践篇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报告

   一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1.基本概念

    2.理论基础

   二 发展历程和推进现状

    1.发展历程

    2.推进现状

    3.相关制度政策规定

   三 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

    1.国际经验

    2.国内实践

   四 制度体系构建及建议

    (一)制度体系构建

    (二)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2.政策建议

  高温津贴标准实施情况分析

   一 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二 原因分析

   三 对策建议

  制造业高技能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一 发展与现状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技术等级企业考核和八级等级工资制

    (二)20世纪80年代,八级工演变为五等级,企业工资管理体制重大调整

    (三)20世纪90年代,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体制确立,企业分配自主权全面落实

    (四)新世纪以来,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全方位激励体系正在形成,少数优秀高技能人才待遇有所提高

   二 问题、原因与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会化评价鉴定质量不高,“证出多门”良莠不齐

     2.鉴定结果企业不认可,评价与激励挂钩不紧密

     3.存量人力资本开发不充分,影响发展后劲

     4.薪酬待遇的相对公平性较差,满意度不高

     5.发展空间受限制,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较低

   三 制度性原因分析

   四 新趋势、新挑战和国外有益经验

   五 改革思路及政策建议

    (一)总体思路

    (二)具体政策建议

     1.立规矩、转职能、严监管,提高评价质量和认可度

     2.修标准、业界评、重创新、重传承,进一步发挥企业自主性和行业、工会积极作用

     3.建通道、搭平台、定期审,激发存量人才活力

     4.政策支持、信息引导,促进企业提高稀缺优秀人才待遇

     5.破壁垒、多服务,解除人才发展的后顾之忧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一 现行界定及实践背景

   二 工资管理实践深刻变化及对工资界定的要求

   三 关于工资界定的建议

 Ⅷ 附录

  附录一 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论述(节选)

  附录二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论述

 前言

 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7)编委会

本书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2016年及2017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在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方面的成效和实践做法,并根据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深化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的对策建议。全书分总报告、国有企业改革篇、企业人工成本篇、部分群体薪酬改革篇、工资集体协商改革篇、最低工资调整机制篇和实践篇等,集理论性、政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较全面地体现了2017年我国劳动工资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内容和关键问题,具有丰富的信息量及较高的应用和学术价值。

[1] 贾理奇、廖辉:《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 刘俊茹、吴海云:《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3] 王红茹:《央企工资将被“双控” 助长垄断行业高收入、加剧行业收入差的“工效挂钩制”将寿终正寝》,《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2期。

[4] 田园、林玳玳、高毅蓉:《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进行工资调控的几个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7期。

[5] 邱健:《关于在煤炭企业内部实行工效挂钩的研究》,《现代物业》(中旬刊)2010年第9卷第3期。

[6] 李汝萍:《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改革路在何方》,《现代商业》2009年第4期。

[7] 朱琪、陈乐优:《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规制合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期。

[8] 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研组、李东明:《北京市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 亓长东:《大型企业集团分配控制和激励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7期。

[10] 曹秋丽:《构建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模式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9年6月。

[11] 唐伶:《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12] 王星丽:《国有企业如何建立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年第4期。

[13] 杨美成:《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及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8期。

[14] 聂淼:《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3期。

[15] 孙文斌:《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和解决方法》,《企业导报》2010年第5期。

[16] 丁志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4年第7期。

[17] 丁志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当代经济》2004年第7期。

[18] 黄跃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20卷第5期。

[19] 四川省国资委课题组、彭渝、梁志仓、骆筱虹:《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属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调查与思考》2009年第4期。

[20] 周连婷:《谈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时代经贸》(下旬刊)2007年第3期。

[21] 宋晶、刘明、任冰:《完善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几点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22] 宋宝福、曹健、徐龙臣:《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7期。

[23] 朱石磊:《河南能化集团调整优化薪酬结构》,《中国煤炭报》2017年第2期。

[24] 吴向军:《浅谈国资委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企业研究》2012年第22期。

[25] 王一农:《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第14期。

[26] 刘颖:《论央企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6期。

[27] 马小丽:《企业如何对工资总额进行有效管理》,《中国劳动》2016年第2期。

[28] 左宏:《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确定方法的改革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70期。

[29] 宋晶、孟德芳:《企业工资决定:因素、机制及完善对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30]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31] 刘俊茹、吴海云:《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32] 卢锋:《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6004),2006。

[33] 卢锋:《我国工资与劳动力成本变动及国际比较(1978~2004)》,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6008),2006。

[34] 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35] 曲玥、都阳:《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0期。

[36] 曲玥、蔡昉、张晓波:《“飞雁模式”发生了吗?——对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分析》,《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3期。

[37] 曲玥:《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第6期。

[38] 魏浩、郭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第8期。

[39] 魏浩、李翀:《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基本态势与应对策略》,《国际贸易》2014年第3期。

[40] 王燕武、李文博、李晓静:《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41] 姚先国、曾国华:《劳动力成本对地区劳动力生产率的影响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42] 罗来军、史蕊、陈衍泰、罗雨泽:《工资水平、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产业升级》,《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43] 金三林、朱贤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开放导报》2013年第1期。

[44] 曾国华、王跃梅:《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竞争力——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财经论丛》2011年第3期。

[45] 王万珺、沈坤荣、叶林祥:《工资、生产效率与企业出口——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分析》,《财经研究》2015年第7期。

[46] 张国庆、林玳玳:《劳动报酬的提高必然降低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吗——基于2002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数据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9期。

[1] 贾康主编《收入分配与政策优化、制度变革》,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 金碚、刘戒骄、刘吉超、卢文波:《中国国有企业发展道路》,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3] 林毅夫、蔡眆、李周:《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4] 苏海南等著《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5] 杨春学、杨新铭:《“十三五”时期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思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报送2004年企业绩效工资总额的通知》(劳社部函〔2004〕56号)。

[2]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资发分配〔2010〕72号)。

[3] 刘军胜:《反思工效挂钩》,《企业管理》2005年第6期。

[4] 贾理奇、廖辉:《国有企业工资总额调控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 刘俊茹、吴海云:《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6] 王红茹:《央企工资将被“双控”助长垄断行业高收入、加剧行业收入差的“工效挂钩制”将寿终正寝》,《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2期。

[7] 孙琛:《出资人视角下青岛市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

[8] 田园、林玳玳、高毅蓉:《对垄断性国有企业进行工资调控的几个视角》,《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7期。

[9] 朱琪、陈乐优:《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规制合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1期。

[10] 国有企业工资收入分配调研组、李东明:《北京市部分国有企业收入分配问题的调查与思考》,《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1] 亓长东:《大型企业集团分配控制和激励改革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17期。

[12] 曹秋丽:《构建具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模式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9年第6期。

[13] 盛志杰:《关于国有企业工资管理改革的几点思考》,《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7期。

[14] 唐伶:《国有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特区经济》2010年第6期。

[15] 杨美成:《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及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8期。

[16] 聂淼:《国有企业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23期。

[17] 孙文斌:《国有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和解决方法》,《企业导报》2010年第5期。

[18] 丁志强:《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2004年第7期。

[19] 黄跃明:《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探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5期。

[20] 马冬梅、于志强、张林萍:《浅论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科学的工资分配制度》,《科技创新导报》2007年第36期。

[21] 四川省国资委课题组:《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属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情况的调查与思考》,《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22] 吴向军:《浅谈国资委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企业研究》2012年第11期。

[23] 王一农:《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深化和拓展》,《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第7期。

[24] 刘颖:《论央企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人力资源管理》2016年第6期。

[25] 马小丽:《企业如何对工资总额进行有效管理》,《中国劳动》2016年第2期。

[26] 左宏:《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确定方法的改革思路》,《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12期。

[27] 宋晶、孟德芳:《企业工资决定:因素、机制及完善对策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第5期。

[28]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29] 刘俊茹、吴海云:《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改革探索》,《中国劳动》2005年第11期。

[1] 尹蔚民:《民生为本 人才优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十年发展(2002~2012)》,人民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 邱小平主编《工资收入分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 李唯一:《中国工资制度》,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4] 祝晏君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工资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1995。

[5] 刘杰三、练岑主编《中国工资体制改革和工资工作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6] 劳动部工资司:《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工资管理》,劳动人事出版社,1988。

[7] 苏海南等:《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8] 李连友:《经济主体收入分配格局与政府调控》,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

[1] 刘学民主编《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5)》,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2] 《2013年一季度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和《2014年一季度建筑工种人工成本信息》,https://wenku. baidu. com/view1193115e31b765ce050814ac. html;https://wenku. baidu. com/view/e95c2f99f76c661371af6. html。

[1] 卢锋:《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1978~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6004),2006。

[2] 卢锋:《我国工资与劳动力成本变动及国际比较(1978~2004)——人民币实际汇率长期走势研究之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 C2006008),2006。

[3] 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势——对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5期。

[4] 曲玥、都阳:《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研究》,《改革与战略》2014年第10期。

[5] 魏浩、郭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研究》,《统计研究》2013年第8期。

[6] 王燕武、李文博、李晓静:《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http://www. gov. cn/zxft/ft209/content_1748773. htm。

[2] 郑功成:《用共享发展理念指导社会保障》,《人民日报》2016年2月23日。

[3] 左娅、白天亮等:《用工成本,想降难降最纠结——对两省四市53家企业用工成本的调查》,《人民日报》2016年5月30日。

[4] 吕红桥:《企业负担报告:人力、土地等成本压力大》,央广网,2016年10月25日,http://finance. cnr. cn/txcj/20161025/t20161025_523219008. shtml。

[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降低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关键点和难点研究》,《经济纵横》2016年第4期。

[6] 辜胜阻、庄芹芹:《缓解实体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对策思考》,《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7] 张璐琴:《工资水平与社保缴费——有关调整社会保险缴费标准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9期。

[8] 郑功成:《人民要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日,http://theory. peple. com. cn/n1/2016/1101/40531-28823162. html。

[9] 辜胜阻:《巩固实体经济急需缓解小微企业困境》,《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2月28日。

[10] 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全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情况报告》,工商总局网站,2014年3月31日,http://www. saic. gov. cn/sj/tjsj/201403/t20140331_215168. html。

[11] 《201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1月15日。

[12] 付碧莲:《中国企业债命门》,《国际金融报》2014年6月30日。

[13] 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1. 68万亿》,人民网,2015年1月23日,http://finance. people. com. cn/bank/n/2015/0123/c202331-26440764. html。

[14] 沙勇:《我国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应对策略》,《江海学刊》2013年第3期。

[15] 巴曙松、游春:《我国小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问题研究》,《经济问题》2015年第1期。

[16] 黄汉权等:《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综合性意见》,2015。

[17]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2016年第4期。

[18] 国土资源部,2015年国土资源主要统计数据,2016年2月27日,中商情报网,http://www. askci. com/news/chanye/2016/02/27/165153dewm. shtml。

[19]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课题组:《贷款利率、不良贷款率和净息差的国际比较》,2014年9月17日,财新网,http://economy. caixin. com/2014-09-17/100729707. html。

[20] 杨青龙、刘启超:《综合成本上涨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江淮论坛》2015年第5期。

[21] 严言:《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国际金融报》2015年11月30日。

[1] 翁文先、李兵:《浅析我国公务员薪酬定价困境》,《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2] 张来春、姚勤华:《公务员工资的公平性困境及若干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第11期。

[3] 刘昕、董克用:《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我国政府的困境与对策》,《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期。

[4] 张馨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取向——基于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视角》,《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12期。

[5] 丁进:《公务员工资水平调查战略对策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5期。

[6] 张亚:《公务员薪酬标准确定的原则》,《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7] 白景明:《国外公务员工资制度对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启示》,《中国财政》2014年第9期。

[8] 新加坡大学东亚研究所课题组:《对改革中国公务员薪酬体系的一点思考》,《联合早报》2016年2月24日。

[9] 《公务员该不该涨工资》,郎咸平新浪博客: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4120db8b0102wdvt. html。

[10] 高文书、程杰:《健全知识、技术和管理由要素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中国人才》2015年第6期。

[11] 《解读各国公务员都有哪些待遇》,《半岛晨报》,2014年3月9日,http://In. sina. com. cn/newsshenghuo/2014-03-09/065483962. html?from=In_xgbd。

[12] 何宪:《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党政干部参考》2016年第11期。

[13] 沈瞿和:《浅析公务员工资的衡平及合理增长保障机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6期。

[14] 何宪:《公务员工资管理体制问题研究》,《行政管理改革》2016年第3期。

[15] 何宪:《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研究》,中国人事出版社,2015。

[1] 北京市卫计委:《北京市2015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公报》,2016年10月,http://www. bjchfp. gov. cn/。

[2] 《北京市2015年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市统计信息网,2016年2月15日,http://www. bjstats. gov. cn/sjfb/bssj/ndsj/。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新华网,2016年11月8日,http://www. xinhuanet. com/。

[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5] 方鹏骞、鲍勇、李士雪等:《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4月。

[6]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卫生发展绿皮书“医改专题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12月。

[7] 贡森、葛延风、王列军编《中国公立医院医生薪酬制度改革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8] 侯建林:《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的国际比较》,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3月。

[9] 朱恒鹏:《建立适合医疗行业的人事薪酬制度》,《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11月。

[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新华网,2015年5月8日,http://news. xinhuanet. com/2015-05/08/c_1115222631. htm。

[11] 《北京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6〕10号),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1] 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2]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农民工发展研究专题报告》,2011。

[3] 卢锋:《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4] 徐辉、甘晓燕:《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与收入的相关性研究》,《调研世界》2013年第2期。

[5] 徐水源:《东部地区农民工工资增长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实证研究》,《人口学刊》2016年第2期。

[6] 邓永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13期。

[7] 严于龙:《对农民工收入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中国统计》2006年第10期。

[8] 蔡昉、都阳:《工资增长、工资趋同与刘易斯转折点》,《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9] 丁守海:《农民工工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实证研究》,《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10] 蒋若凡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估算及预测》,《软科学》2013年第12期。

[11] 丁守海:《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与工资上涨——基于家庭分工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12] 李良:《惠民政策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第36期。

[13] 易露霞、黄蓉:《我国农民工工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7期。

[1] 柳斌杰:《“十三五”期间我国出版业的机遇与挑战》,《现代出版》2016年第1期。

[2] 王秋林:《出版经济学教程》,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3] 范军等编《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2014~2015)》,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4] 刘益:《我国出版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影响因素及其经营绩效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5] 杨玲:《出版企业动态能力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16)》,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7] 杨海平:《现代出版业经营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8] 沈东山、张小新:《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专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 北京印刷学院文化产业安全研究院:《中国出版传媒产业安全报告(2015~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0] 郝振省等编《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2012~2013)》,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11] 汪继祥等:《追梦之旅》,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

[12] 刘畅等:《我国出版集团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13] 范恒山主编《中国事业单位改革探索(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16。

[14] 韩玉:《2015~2016美国出版业薪资调查出炉——收入最高的老总已被东家炒鱿鱼》,http://www. bookdao. com/article/351867/。

[15] 赵晓丽:《出版企业薪酬设计因素和原则》,《编辑之友》2010年第4期。

[16] 高鹏:《关于出版社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现代出版》2015年第1期。

[17] 王四朋:《大学出版社薪酬管理创新研究》,《经营与管理》2011年第5期。

[18] 刘凯:《论宽带薪酬在出版社中的应用》,《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19] 雷永利:《转企改制后出版社薪酬与绩效分配体系构建探析——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为例》,《出版发行研究》2012年第11期。

[20] 吴曦:《出版业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与改进》,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13。

[1] 刘燕斌主编《国外集体谈判机制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2] 王霞:《工资集体协商与利益共享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谭浩:《集体谈判的相关理论综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 蔡彤:《工会与集体谈判理论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6期。

[5] 张胜辉:《希克斯工资谈判模型对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启示》,《职大学报》2009年第4期。

[6] 任小平、许晓军:《劳资博弈:工资合约中的制度救济与工会行为》,《学术研究》2009年第2期。

[7] 谭新华:《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工资集体协商探析》,《河北企业》2011年第11期。

[8] 杨冬梅:《加强工资集体协商立法的几点思考》,《中国工人》2011年第10期。

[9] 《河北省总工会关于困难工业企业及其职工状况的调研报告》,2015。

[1] Albin L. Goldman ,Robertol. Corrada,Labor Law in the USA ,Public at 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Third Revised Edition.

[2] Roger Blanpain,European Labour Law,Public at Wolters Kluwer Law and Business,Twelfth Revised Edition.

[3] Patrick J. Cihon,James Ottavio Castagnera,Employment and Labor Law,Public at South-Western College/West,2010.

[4] ILO Public General Survey on Protection of Wages (2003).

[5] 苏海南等:《合理调整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6] 张东升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13)》,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7] 李实等:《中国收入分配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刘军胜:《中国工资支付保障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

[9] 王霞:《工资集体协商与利益共享机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0] 林嘉主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1] 〔德〕W. 杜茨:《劳动法》,张国文译,法律出版社,2005。

[12] 李扬主编《2015年中国经济前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3] 黄任民:《劳动力市场与维护职工权益》,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14] 王宏:《中国弱势群体的劳动权益保障——基于农民工破产企业职工两大群体》,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15] 周贤日:《欠薪保障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16] 林燕玲主编《国际劳工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17] 中华全国总工会政策研究室、中国职工交流中心:《台港澳劳动法律法规选编》,中华全国总工会,1997。

[18]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编《外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中国劳动出版社,1999。

[19] 周贤日:《我国港台地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比较研究》,《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6期。

[20] 张学良:《国外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4期。

[21] 肖梦曌:《比较法视野下劳动者工资权的法律保障》,《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年第2期。

[22] 陈成文、汪晓宇:《我国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效果评价——以四类低收入群体为例》,《探索》2015年第4期。

[23] 刘扬、赵春雨:《我国城镇低收入群体动态变迁及微观致贫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的考察》,《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8期。

[24] 钱津:《关于低收入问题研究》,《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8期。

[25] 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一线职工收入课题组:《当前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调查》,《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5期。

[26] 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关于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的调研报告》。

[27]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低收入群体保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统计研究》2002年第12期。

[1] 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院:《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法规政策大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2] 刘燕斌主编《国外集体谈判机制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3] 沈琴琴、吴亚平主编《工会管理理论与实务》,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4] 谢建社等:《中国当代劳动关系研究——以广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与非公企业工会组建为例》,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

[5] 孙德强:《中国现代工会法律制度构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6]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一般原理与中国经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7] 沈伟、沈扬扬:《调整个人收入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8] 〔美〕哈里·C. 卡茨等:《集体谈判与产业关系概论》,李丽林、吴清军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9] 梁晓勇:《论组织与管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

[10] 戴文宪:《关于加强工会代表性建设的现实思考》,《工会博览》2013年第8期。

[11] 许晓军、曹荣:《论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独立性与代表性——基于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的若干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12] 陈乃新、楼建兵:《市场经济下中国工会代表性之法学分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13] 狄煌:《我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发展状况、立法建议及规范指引课题研究》(待发表)。

[14] 王霞:《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专项立法问题研究》(待发表)。

[15] 梁晓勇:《我国企业集体协商制度研究》,《探索与创新——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2014青年科研成果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16] 梁晓勇:《小微企业集体协商制度研究》,载刘学民主编《中国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1] Alan B. Krueger,The Effect of the Minimum Wage When it Really Bites: A Reexamination of the Evidence from Puerto Rico,NBER Working Paper,1994,No. 4757.

[2] Bell,Linda,The Impact of Minimum Wages in Mexico and Colombia,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Vol. 15,No. 3,Part 2.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1997,pp. S102-S135.

[3] David Neumark,The Employment Effects of Recent Minimum Wage Increase: Evidence from A Pre-specified Research Design,NBER Working Paper,1999,No. 7171.

[4] 蔡昉:《劳动力成本提高条件下如何保持竞争力》,《开放导报》2007年第1期。

[5] 蔡昉、万广华主编《中国转轨时期收入差距与贫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 傅康生:《实行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分析》,《江淮论坛》1995年第6期。

[7] 高培:《我国最低工资测算模型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7。

[8] 韩兆州等:《劳动工资与社会保障——广东最低工资调研的统计测算模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9] 韩兆洲、安宁宁:《最低工资、劳动力供给与失业——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0] 胡宗万:《中国的最低工资制度》,《中国人口年鉴2012》,2012。

[11] 胡宗万:《“十二五”最低工资标准增长目标的实现途径及其影响》,《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12] 胡宗万:《新常态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思考》,《中国劳动》2015年第12期。

[13] 胡宗万:《完善新常态下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中国劳动保障报》2016年1月16日。

[14] 贾东岚:《国外最低工资》,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4。

[15] 杰拉尔德:《最低工资——实践与问题国际述评》,马小丽译,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16] 李明甫:《国外最低工资的确定及调整机制》,《中国劳动科学》1999年第5期。

[17] 李萍、罗竖元:《最低工资制度与初次分配中的公正问题》,《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 李实、赵人伟:《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中国改革》2006年第7期。

[19] 林原、曹媞:《基于T型关联度分析的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影响因素研究》,《生产力研究》2010年第7期。

[20] 罗小兰:《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积极性:上海的经验分析》,《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1] 石娟:《我国最低工资标准的就业效应——基于全国和地区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第12期。

[22] 苏海南、王学力、刘秉泉、廖春阳:《最低工资制讨论中的几个热点问题》,《开放导报》2006年第6期。

[23] 王丽梅:《中国最低工资制度运行情况分析——以呼和浩特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

[24] 王梅:《最低工资制度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开放导报》2008年第2期。

[25] 魏章进、韩兆洲:《最低工资标准测算的一种新方法》,《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5期。

[26] 姚小清:《陕西省职工最低工资界限初探》,《中国物价》1993年第1期。

[27] 张五常:《最低工资种祸根》,《南方周末》2000年11月15日。

[28] 赵武:《厦门市最低工资标准适度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7。

[1] 迟福林:《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劳动力产权问题》,《改革》1995年第1期。

[2] 高闯:《员工持股制——确立职工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经济体制改革》1996年第3期。

[3] 黄群慧、余菁、王欣等:《新时期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4年第7期。

[4] 黄速建、余菁:《企业员工持股的制度性质及其中国实践》,《经济管理》2015年第4期。

[5] 蒋一苇:《职工主体论》,《中国劳动科学》1991年第5期。

[6] 剧锦文:《员工持股计划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7] 梁爱云:《美国职工持股制度评介》,《广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8] 刘金雄、寇纪淞、李敏强:《论职工持股制度的缺陷性——兼评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9] 宁向东、高文瑾:《内部职工持股:目的与结果》,《管理世界》2004年第1期。

[10] 王晋斌:《解析内部职工持股计划制度设计》,《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11] 杨欢亮:《西方员工持股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7期。

[12] 张仁德、王文创:《美日ESOP制度比较及其启示》,《经济学动态》2000年第12期。

[13] Ellerman D. P. ,Pitegoff P. ,“The Democratic Corporation: The New Worker Cooperative Statute in Massachusetts”. Review of Law and Social Change11(3),1983,pp441-472.

[14] Jensen M. C. ,Meckling W. H.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4),1976,pp305-360.

[15] MaCarthy D. ,Palcic D.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Employee Share Ownership Plans on Labour Productivity: The Case of Eircom”,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3(17),2012,pp3710-3724.

[16] Wright M. ,Pendleton A. ,Robbie K. ,“Employee Ownership in Enterprises in Africa and Asia”,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1(1),2000,pp90-111.

[1] 王忠、邾映映:《高温津贴的享受条件与利益衡量》,《中国社会保障》2012年第9期。

[2] 刘冉冉:《广东省高温津贴调查:吹空调有补贴晒太阳无人管》,人民网,2012年7月16日,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2012/0716/c70731-18525480-1. html。

[3] 桑羽希:《高温作业职工应享有高温津贴》,《工会信息》2013年第15期。

[4] 何爱华:《高温下的劳动保护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年第12期。

[1] 袁良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创新发展研究》,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 杨宜勇、杨河清:《回顾与展望:中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3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 莫荣主编《国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报告(2014)》,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14。

[4] 刘贯学:《八级工资制演变为平均主义大锅饭》,《劳动保障通讯》2003。

[5] 鲍伟岗、王南:《构建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第9期。

[6] 邓政丰:《构建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机制的实践》,《中国培训》2008年第8期。

[7] 马晶:《西方企业激励理论述评》,《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8] 闫永志、舒有珍等:《首钢高技能人才评价试点工作的新发展》,《中国培训》2012年第2期。

[9] 李亚军、罗钢:《高技能人才评价的创新探索——深圳高训基地实证研究》,《职教论坛》2009年第33期。

[10] 劳动工资研究所课题组:《提高技能人才待遇问题研究》,2016年10月。

[1] 刘军胜:《中国工资支付保障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

[2]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规全书》,法律出版社,2015。

[3] 刘军胜:《论工资的内涵和外延》,《中国劳动》2014年第9期。

[4] 中共中央党校分校工作办公室主编《理论学习与战略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5]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7〕第512号),http://www. chinatax. gov. cn/n810765/n812176/n812748/c1193046/content. html。

[6] 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1〕第600号),http://www. chinatax. gov. cn/n810341/n810765/n812156/n812479/c1186518/content. html。

简 介:进入新时代,中国职工队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职工状况发展变化趋势又将如何?《中国职工状况研究报告(2018)》从中国职工状况指数、职工收入分配、职工就业、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安全生产、职工职业卫生、职工集体劳动争议、职工话语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典型地区、典型群体、典型案例的深度调查研究,力求全面、准确、立体、生...

作者: 燕晓飞 信卫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