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图书
Report on National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in China (2019-2020)
[内容简介] 本书分析了2019~2020年我国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总报告基于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核心样本,对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服务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报告分别对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专题报告对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分别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皮书
致谢
摘要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Abstract
Ⅰ 总报告
B.1 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现状、趋势与服务需求
一 引言
二 调查方法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工具
1.中国心理健康量表
2.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3.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4.多维生活满意度问卷
三 国民心理健康现状与趋势
(一)2020年国民心理健康状况
1.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2.不同户口、学历、收入与职业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3.性别差异微小,而年龄差异显著
(二)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十年变迁
1.国民心理健康特征的跨年比较(2008年和2020年)
2.心理健康意识的跨年比较(2008年和2020年)
3.生活满意度特征的跨年比较(2008年和2020年)
(三)民众对心理健康状况变迁的主观感受和未来预期
1.十年变迁感知
2.一年变化感知
3.未来五年的预期
4.变化感知的地区与群体差异
四 国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
(一)国民心理健康需求特征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满足程度
1.便利性
2.满意度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变迁
1.调查结果的跨年比较(2008年与2020年)
2.百度搜索指数(2011~2020年)
五 对策与建议
Ⅱ 分报告
B.2 2019年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1.2009年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2.2017年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3.2019年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工具
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
2.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3.工作特征问卷
4.工作-家庭相互作用问卷
5.情绪调节量表
6.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7.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
三 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
(一)科技工作者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1.抑郁
2.焦虑
(二)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和工作特征年份比较
1.抑郁
2.焦虑
(三)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工作特征
2.生活压力
3.自我效能
4.情绪调节
5.心理健康素养
6.工作与家庭冲突
(四)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困难
1.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2.心理健康服务的困难与阻碍
四 对策建议
(一)完善心理健康筛查和检测机制
(二)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综合平台,增强服务资源供给
(三)加强心理健康素养知识和技能的普及
(四)缓解工作压力,加强团队支持
B.3 2020年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简版)
2.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简版)
3.职业情绪量表
4.工作倦怠量表
5.工作对家庭影响问卷
6.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三 研究结果
(一)医务工作者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1.医务工作者的抑郁与焦虑状况
2.医务工作者抑郁水平的群体内部差异
(二)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心理健康状况
1.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倦怠状况
2.医生与护士的职业情绪特征
3.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家庭冲突及其影响
(三)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
1.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知识状况
2.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技能状况
3.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意识状况
四 建议
B.4 2020年广东地区产业工人心理健康与生活满意度调查
一 引言
二 调查方法
(一)调查样本
(二)调查工具
三 调查结果
(一)心理健康状况
1.抑郁
2.焦虑
(二)生活满意度
(三)心理健康知识需求
四 分析与建议
B.5 2020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需求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2.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3.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4.心理健康服务与需求问卷
三 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状况
1.抑郁
(1)本科生的抑郁状况
(2)大专生的抑郁状况
2.焦虑
(1)本科生的焦虑状况
(2)大专生的焦虑状况
3.自评心理健康
4.自杀意念
5.睡眠
(二)心理健康素养状况
1.心理健康意识
2.心理健康技能
3.心理健康素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三)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状况
1.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状况
2.心理咨询服务需求的满足状况
(1)便利性
(2)使用率
(3)满意度
3.心理课程需求的满足状况
(1)便利性
(2)参与率
(3)满意度
四 分析与建议
Ⅲ 专题报告
B.6 2019年中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查报告*
一 引言
二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总体要求
(一)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
(二)2019年及2020年试点工作任务
三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进展调查
(一)试点地区基本情况
(二)试点地区工作进展
1.2019年工作任务总体完成情况
2.工作机制
(1)领导小组构成
(2)办事机构及工作机制
(3)工作思路
(4)试点地区政府官网相关信息情况
(5)纳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情况
3.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1)平台设置
(2)平台设施
(3)平台使用情况
(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
4.学校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1)教育系统的心理健康政策
(2)学校心理服务平台
(3)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5.员工心理健康服务
6.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
7.心理援助热线和危机干预队伍建设
8.心理服务网络平台
9.培育和支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
四 分析及建议
1.重点推动工作机制创新
2.准确把握各地实际需求
3.重视现有资源高效整合
4.充分调动各类心理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性
5.扶持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发展
6.开展效果评估
B.7 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
一 引言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调查工具
1.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简版)
2.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
3.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问卷
4.背景信息问卷
(三)数据处理
三 调查结果
(一)基本情况
1.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率
2.心理健康知识
3.心理健康技能
4.心理健康意识
5.专业心理求助态度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1.性别差异
2.学龄与年级差异
3.地区差异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家庭环境因素差异
1.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程度越高
2.父母关系越和睦,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越积极
3.家庭经济状况越好,青少年专业心理求助的态度越积极
(四)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因素
三 现状与建议
(一)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程度是制约心理健康素养达标的短板
(二)心理健康技能的学习与运用值得关注
(三)高年级青少年的专业心理求助态度需受到重视
(四)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的影响不容忽视
(五)心理健康素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农村地区的群体更需要关注
B.8 农村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一 引言
二 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二)调查工具
(三)调查程序与形式
三 调查结果
(一)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二)3~6周岁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三)小学一年级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四)小学四年级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五)初中一年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六)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B.9 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际演变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及演变趋势
(一)抑郁
1.抑郁检出率与十余年前相当
2.人群间差异和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与十余年前基本一致
(1)女生抑郁检出率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抑郁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
(2)抑郁检出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升高
(二)睡眠不足现象呈现日趋严重趋势
1.上学日睡眠不足8小时的比例升高1个百分点
2.上学日睡眠时长随年级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周末补觉现象呈现学段分化
四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越和谐,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生活习惯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个人心理素养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五 讨论与建议
(一)以吃好睡好运动好为目标,全面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相结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B.10 2009~2019年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一 引言
二 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测量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
2.大学生人格量表
3.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
4.心云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
三 研究结果
(一)近年来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变化趋势
1.A学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
(1)A学校使用UPI量表测量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
(2)A学校使用SCL-90量表测量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3)A学校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上新生分类比例的变化趋势
(4)A学校新生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上的总分的变化趋势
2.B学校新生历年UPI量表筛查比例变化趋势
3.C学校使用心云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心云系统)在2016~2019年筛查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
4.D学校新生在2016~2019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上各类比例的变化趋势
(二)近年来不同性别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三)近年来不同生源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
(四)不同性别、生源地在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上的交互作用
四 结论与建议
B.11 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流调中心抑郁量表
2.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
3.情绪调节策略问卷
4.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
5.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问卷
6.与导师关系问卷
7.研究生压力源问卷
三 研究生基本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
(一)研究生基本心理健康状况
1.抑郁
(1)抑郁总体情况
(2)抑郁的群体差异
2.焦虑
(1)焦虑的总体情况
(2)焦虑的群体差异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日常工作时间
2.情绪调节
3.心理健康素养
4.运动
5.与导师关系
6.压力
四 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一)研究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类型
(二)研究生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现状
(三)研究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阻碍
五 对策建议
1.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制度
2.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资源的开发
3.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4.加强针对导师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5.加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宣传
6.加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B.12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及干预建议
一 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二 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三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1.人脸量表
2.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
四 老年人的自尊状况
五 老人的社会支持状况
六 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1.心理健康与主观幸福感
2.心理健康与自尊、社会支持、抑郁的关系
3.抑郁和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
4.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支持、抑郁的关系
七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
2.提高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水平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0,《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打赢疫情防控心理站》,《光明日报》3月10日,第6版。
陈祉妍、刘正奎、祝卓宏等,2016,《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刊》第11期,第1198~1207页。
傅小兰、张侃主编,2019,《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12期,第1133~1136页。
秦漠、钱铭怡、陈红等,2008,《国内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心理科学》第5期,第1233~1237页。
Kroenke,K.,Spitzer,R.L.,Williams,J.B.,et al. 2007. “Anxiety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Prevalence,Impairment,Comorbidity,and Detection.”
Luo,Zhicheng Yuqian Li,Yitan Hou,et al. 2019. “Adaptation of the two-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2)to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A Valid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陈雪峰,201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3卷第3期,第308~317页。
陈雪峰、傅小兰,2020,《抗击疫情凸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5卷第3期,第256~263页。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 22卷第12期,第1133~1136页。
刘玉新、张建卫、张西超,2013,《新生代员工自杀意念的产生机理》,《心理科学进展》第21卷第7期,第1150~1161页。
王雅芯、郭菲、章婕、陈祉妍,2019,《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载傅小兰、张侃主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徐世勇、李钢,2005,《我国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状况的实证分析与启示》,《生产力研究》第1期,第127~128页。
Bloom,D. E. 2011. The Global Economic 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ttp://www. weforum.org/docs/WEF_Harvard_HE_GlobalEconomic Burden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_2011.pdf.
Bradley,L. 2015. June 16,2015-MHCC President Renews Call for Increased Spending on Mental Health,https://www.mentalhealthcommission.ca/English/article/74306/june-16-2015-mhcc-president-renews-call-increased-spending-mental-health.
Charlson,F. J.,Baxter,A. J.,Cheng,H. G.,Shidhaye,R.,& Whiteford,H. A. 2016. “The Burden of Mental,Neurological,and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in China and India: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wa,C. S.,Lesage,A.,Goering,P.,& Caveen,M. 2004. “Nature and Prevalence of Mental Illness in the Workplace.”
Demyttenaere,K.,Bruffaerts,R.,Posada-Villa,J.,Gasquet,I.,Kovess,V.,Lepine,J. P.,... & Polidori,G. 2004. “Prevalence,Severity,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Gross,J. J.,& John,O.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Johnson,J. V.,& Hall,E. M. 2088. “Job Strain,Work Place Social Support,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a Random Sample of the Swedish Working Population.”
Lerner,D.,Adler,D. A.,Chang,H.,Berndt,E. R.,Irish,J. T.,Lapitsky,L.,... & Rogers,W. H. 2004. “The Clinical and Occupational Correlates of Work Productivity Loss among Employed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Liu,L.,Chen,X. L.,Ni,C. P.,Yang,P.,Huang,Y. Q.,Liu,Z. R.,... & Yan,Y. P. 2018. “Survey on the U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nd Help-seeking Behaviors in a Community Populati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Schwartz,J.,Pieper,C.,& Karasek,R. A. 2088. “A Procedure for Linking Job Characteristics to Health Surveys.”
Scott,J.,& Dickey,B. 2003. “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on:the Intersection of Culture and Medic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1. “Estimating the True Global Burden of Mental Illnes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陈祖辉,2012,《广州市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流行病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方医科大学。
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8,《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载傅小兰、张侃主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第220~263页。
方必基、谢云天、刘彩霞,2017,《近十一年医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结果的Meta分析及常模确定》,《现代预防医学》第9期,第1642~1646页。
方燕玉、齐星亮、季爽、顾菲菲、邓慧华,2018,《新三元付出-回报失衡模型框架下护士的付出、回报和过度投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心理科学》第2期,第441~446页。
宫火良、张慧英,2006,《工作家庭冲突研究综述》,《心理科学》第1期。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12期,第1133-1136页。
黄丽素、张拥军、吴洁、王廉文、刘晓青,2011,《我国医生的心理状况meta分析》,《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第5期,第63~64页。
金国敏、罗献明、李丹,2019,《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经历与工作倦怠和自悯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0期,第795~797页。
李超平、时勘,2003,《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心理学报》第35卷第5期,第677~684页。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杨悦、李莉,2003,《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7期,第807~809页。
袁承杰、唐云翔,2015,《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5期,第690~695页。
袁媛、陈英、韩海宏、王强、吴建芳、陆燕、罗卫平、徐海峰、汤海英,2019,《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现状与工作强度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7期,第1059~1063页。
张纪豪、郭舒婕、李永鑫,2017,《工作不安全感对护士心理健康的影响:工作倦怠与组织支持的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第6期,第1152~1155页。
张纪豪、郭舒婕、李永鑫,2018,《护士带病工作在工作家庭冲突与心理症状、工作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6期,第515~520页。
Byron,Kristin. 2005. “Ameta-analytic Review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its Antecedents.”
Carlson,D.S.,K.M. Kacmar,L.J. Williams. 2000. “Construction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Work-Family Conflict.”
Afifi,T. O. Sareen,J.,Wang,J. L.,Afifi,T. O.,& Sareen,J. 2010.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Cross-sectional 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郭天蔚、张文悦、马文昊、梁佳、郭卓、杨昕婧、王思涵、孙岚、阿英格、马学红、图娅,2014,《男性产业工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10期,第928~930页。
黄国贤、刘锦华、刘新霞、李霞英,2014,《中小企业工人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第8期,第1035~1037页。
刘玉姣、刘剑、朱宝岩,2018,《2007—2014年中国煤矿井下工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第1期,第176~181页。
卢文玉、于鑫悦、姜文源、辛素飞,2020,《1993—2016年我国工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变迁》,《心理技术与应用》第2期,第84~94页。
吴辉、周文慧、谷桂珍、余善法,2016,《某热电厂工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环境与职业医学》第11期,第1059~1062页。
曾智、陈雯、石景容、凌莉,2017,《企业工人社会心理因素对心理健康影响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国职业医学》第2期,第188~192页。
张志花、李蓉华、李东芳,2018,《煤矿工人焦虑和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第11期,第860~863页。
郑开梅,2015,《男性外来务工人员抑郁焦虑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第6期,第873~876页。
毕剑,1997,《研究心理咨询发展历史 开展高校心理咨询》,《航海教育研究》第4期,第71~73页。
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8,《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第220~263页。
杜德馥,2006,《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综述》,《吉林医学》第10期,第1165~1166页。
方鸿志、潘思雨,2019,《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趋势》,《当代教育科学》第8期,第91~96页。
傅小兰、张侃主编,2019,《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12期,第1133~1136页。
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2007,《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心理科学》第1期,第2~5页。
刘建成、肖海英、邓军、柳勋、李玲,2010,《湖南高校心理咨询室的现状及改善对策》,《中国医药导报》第22期,第173~174页。
马建青,1992,《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现状与未来走向》,《中国青年研究》第5期,第25~27页。
孙昊哲、王红,2009,《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现状分析》,《中国学校卫生》第2期,第163~164页。
辛自强、张梅、何琳,2012,《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报》第44期,第664-679页。
张若熙,2019,《高校心理咨询发展的趋势》,《文化创新比较研究》第36期,第172~17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gov.cn/xinwen/2020-05/20/content_5513250.htm,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1月30日。
Luo,Zhicheng,Yuqian Li,Yitan Hou,et al. 2019. “Adaptation of the Two-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2)to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A Valid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Kroenke,K.,Spitzer,R.L.,Williams,J.B.,et al. 2007. “Anxiety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Prevalence,Impairment,Comorbidity,and Detection.”
陈雪峰,2018,《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3卷第3期,第308~317页。
陈雪峰、滕迪晴、陈晶、李岩梅,2020,《基础社会动机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心理科学进展》第28卷第1期,第13~21页。
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9,《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载傅小兰、张侃、陈雪峰、陈祉妍主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220~263页。
何津、陈祉妍、郭菲、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12期,第1133~1136页。
明志君、陈祉妍,2020,《心理健康素养:概念、评估、干预与作用》,《心理科学进展》第1期,第1~12页。
Jorm,A. F.,Korten,A. E.,Jacomb,P. A.,Christensen,H.,Rodgers,B.,& Pollitt,P. 2097. “‘Mental Health Literacy’:A Survey of the Public’s Ability to Recognise Mental Disorders and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Jorm,A. F. 2012. “Mental Health Literacy:Empowering the Community to Take Action for Better Mental Health.”
陈成滨、陈杰,2017,《中文版长处和困难问卷心理测量学特性研究综述》,《中国公共卫生》第4期,第685~688页。
国家统计局,2020,《201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4/t20200430_174272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2月10日。
民政部,2018,《2018年农村留守儿童数据》,http://www.mca.gov.cn/article/gk/tjtb/201809/20180900010882.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2月10日。
王争艳、刘迎泽、杨叶,2005,《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研究概述及探讨》,《心理科学进展》第5期,第629~639页。
Ainsworth,M. D. 2078. “The bowlby-ainsworth Attachment Theory.”
Bowlby,J. 2069.
Chen,M.,Sun,X.,Chen,Q.,& Chan,K. L. 2020. “Parental Migration,Children’s Safety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n Rural China:A Meta-analysis.”
Goodman,R. 2097. “The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A Research Note.”
Valtolina,G. G.,& Colombo,C. 2012. “Psychological Well-being,Family Relations,and Developmental Isues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Wang,L.,& Mesman,J. 2015. “Child Development in the Face of Rural-to-urban Migration in China:A Meta-analytic review.”
Zhou,C.,Sylvia,S.,Zhang,L.,Luo,R.,Yi,H.,Liu,C.,... Rozelle,S. 2015. “China’s Leftbehind Children:Im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Health,Nutrition,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调查课题组,2013,《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报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4.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United States,2013.”
Reavley,N.J.,& Jorm,A.F. 2011. “Recognition of Mental Disorder and Beliefs about Treatment and Outcome:Findings from an Australian National Survey of Mental Health Literacy and Stigma.”
Saghafian,F.,Malmir,H.,Saneei,P.,Milajerdi,A.,Larijani,B.,& Esmaillzadeh,A. 2018.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Depression:Accumulative Evidence from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2019.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https://www. 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adolescent-mental-health.
方晓义、袁晓娇、胡伟、邓林园、蔺秀云,2018,《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的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6卷第1期,111~118页。
李国强、高芳红,2013,《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展望》,《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第2期,第76~8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1342号(教育类168号)提案答复的函教提案〔2019〕第35号》,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szs/201912/t20191206_411117.html,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12月1日。
陈祉妍、明志君、王雅芯、刘亚男、翟婧雅,2020,《2019年临床心理学热点回眸》,《科技导报》第1期,第65~76页。
陈祉妍、王雅芯、郭菲、章婕、江兰,2019,《国民心理健康素养调查》,载傅小兰、张侃主编《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第22期,第1133~1136页。
Evans,T.M.,Bira,L.,Gastelum,J.B. et al. 2018.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Gross,James J. and John,Oliver P. 2003.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wo Emotion Regulation Processes:Implications for Affect,Relationships,and Well-Being.”
Kroenke,K.,Spitzer,R.L.,Williams,J.B.,Monahan,P.O.,L?we,B. 2007. “Anxiety Disorders in Primary Care:Prevalence,Impairment,Comorbidity,and Detection.”
Kong,F.L.,Hoshi,T.J.,Ai B. et al. 2014.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SES),Mental Health and Need for Long-Term Care(NLTC)-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the Japanese Elderly.”
Levecque,K.,Anseel,F.,De,B.A. et al. 2017. “Work Organ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phD Students.”
Luo,Zhicheng,Yuqian Li,Yitan Hou,et al. 2019. “Adaptation of the Two-Item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GAD-2)to Chinese Rural Population:A Validation Study and Meta-Analysis.”
Nature. 2019. “The Mental Health of phD Researchers Demands Urgent Attention.”
“The Mental Health of PhD Researchers Demands Urgent Attention.”
高东权、孙晓洁,2019,《参与体育比赛与推动成功老龄化的重要性探讨》,《社会体育学》2019年第9(2)期,第165~166页。
李玉静,201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理工大学。
全国老龄办,2007,《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中国妇运》第2期,第15~18页。
阮云龙、王凯珍、李晓天,2016,《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群体育参与和需求研究》,《体育文化导刊》第6期,第30~34页。
唐钧、刘蔚玮,2018,《中国老龄化发展的进程和认识误区》,《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4期,第8~18页。
武建楠,2015,《我国老龄化社会现状及政府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
肖水源,199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第2期,第98~100页。
郑春梅,2016,《健身行为对患有慢性病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