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6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4)图书

Annual Report o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etitiveness of Central China(2014)

SSAPID:101-2035-8957-75
ISBN:978-7-5097-6335-3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中国中部竞争力研究,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服务,为我国21世纪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社会公平和谐发展服务。书中以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为主题,对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和中部地区企业竞争力等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对剖析中部地区竞争优势、挖掘中部地区竞争潜力、提升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部竞争力蓝皮书
作 者: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编 辑:陈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前言

 中国皮书网

 BⅠ 总报告

  B.1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研究

   一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一)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部经济社会分项竞争力评价结果

     1.中部经济发展竞争力

      (1)整体状况

      (2)规模维度

      (3)速度维度

      (4)结构维度

      (5)省际差异

     2.中部资源环境竞争力

      (1)整体状况

      (2)资源维度

      (3)生态维度

      (4)环保维度

      (5)省际差异

     3.中部科教文化竞争力

      (1)整体状况

      (2)科技维度

      (3)教育维度

      (4)文化维度

      (5)省际差异

     4.中部民生保障竞争力

      (1)整体状况

      (2)民生维度

      (3)社保维度

      (4)安全维度

      (5)省际差异

    (三)中部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评价结果

     1.整体态势

     2.结构特征

     3.省际差异

   二 中部城市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部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1.评价方法与模型

     2.中部城市总体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3.中部城市竞争力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三)中部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

     1.中部城市总体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

     2.中部城市竞争力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三 中部产业竞争力研究

    (一)产业竞争力内涵

    (二)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1.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2.中部地区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3.中部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三)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对策建议

   四 中部企业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企业发展态势

     1.企业发展的增长性环境

     2.中部企业产业结构

     3.中部企业规模、产能与赢利能力

     4.企业研发能力

     5.企业就业与福利

    (二)中部企业排行榜

    (三)中部企业竞争力模型及评价

    (四)中部企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1.中部企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中部企业发展及竞争力提升政策建议

   五 中部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

    (一)改进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模型

    (二)中部六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BⅡ 综合评价篇*

  B.2 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

   (一)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数理评价模型

  B.3 中部经济社会分项竞争力评价

   一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整体态势

    (二)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规模维度

    (三)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速度维度

    (四)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结构维度

    (五)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竞争力——省际差异

   二 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整体态势

    (二)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资源维度

    (三)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生态维度

    (四)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环保维度

    (五)中部六省资源环境竞争力——省际差异

   三 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整体态势

    (二)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科技维度

    (三)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教育维度

    (四)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文化维度

    (五)中部六省科教文化竞争力——省际差异

   四 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整体态势

    (二)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民生维度

    (三)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社保维度

    (四)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安全维度

    (五)中部六省民生保障竞争力——省际差异

  B.4 中部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评价

   一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整体态势

   二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结构特征

    (一)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的分项结构特征

    (二)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维度构成特征

   三 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综合竞争力——省际差异

    (一)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省际差异

    (二)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各维度的省际差异

  B.5 提升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 山西

   二 安徽

   三 江西

   四 河南

   五 湖北

   六 湖南

 BⅢ 城市评价篇

  B.6 中部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二 中部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

  B.7 中部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 评价方法与模型

   二 城市总体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三 城市竞争力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一)城市整体规模与实力因子分析

    (二)城市居民福利因子分析

    (三)城市产业结构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四)中部地区城市外资吸引因子评价结果

    (五)城市发展绩效因子评价结果分析

  B.8 中部城市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

   一 城市总体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

   二 城市竞争力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一)城市整体规模与实力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二)城市居民福利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三)城市产业结构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四)城市发展效益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五)城市发展绩效因子空间分异特征

 BⅣ 产业评价篇

  B.9 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一 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地区粮食产业竞争力评价

     1.指标设计

      (1)指标分类

      (2)指标构成

     2.指标说明

      (1)市场竞争力指标(显性竞争力指标)

      (2)资源要素竞争力指标(潜在竞争力指标)

     3.评价模型的构建

      (1)指标权重的确定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4.评价模型

      (1)横向评价模型

      (2)纵向评价模型

     5.竞争力实证评价

      (1)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2)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1.指标体系的构建

      (1)市场竞争力指标

      (2)资源要素竞争力指标

      (3)环境竞争力指标

     2.畜牧业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1)指标权重的确定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

      (3)评价模型

     3.竞争力实证分析

     4.评价结果分析

      (1)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2)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二 中部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

    (一)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1.工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建立指标体系

    (二)基于纵向比较的中部工业竞争力评价

     1.纵向评价模型的构建

     2.中部地区工业竞争力纵向比较

     3.基于横向比较的中部产业竞争力评价

      (1)因子分析法

      (2)横向比较下的中部地区工业竞争力

   三 中部地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

    (一)中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1.中部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竞争力实证结果

     3.评价结果分析

      (1)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2)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二)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1.中部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和评价模型

     2.竞争力实证结果

     3.评价结果分析

      (1)横向评价结果分析

      (2)纵向评价结果分析

  B.10 提升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深化改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二)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产业集群

    1.优化产业布局

    2.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3.延伸完善产业链

    4.加强产业集群载体建设

   (三)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调整产业结构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四)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3.加大产业的科技投入

    4.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坚持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重

    2.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3.建立健全生态环保长效机制

    4.实施绿色低碳发展

 BⅤ 企业评价篇

  B.11 中部企业发展总态势

   一 中部企业的经济与产业属性

    (一)中部企业经济环境

    (二)中部企业产业结构

   二 中部企业规模、产能与赢利能力

    (一)企业数量与类别属性

    (二)企业投资

    (三)企业运营与赢利能力

    (四)企业研发能力

    (五)企业就业与福利

  B.12 中部企业排行榜

   一 中部各省百强企业

    (一)安徽省百强企业(2013)

    (二)河南省百强企业(2013)

    (三)湖北省百强企业(2013)

    (四)湖南省百强企业(2013)

    (五)江西省百强企业(2013)

    (六)山西省百强企业(2013)

   二 中部六省企业综合排名

    (一)企业出口百强榜

    (二)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中部企业排名

    (三)中国500强中部企业排行榜

   三 中部上市公司排行榜

    (一)中部上市公司资产排行榜

    (二)中部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排行榜

    (三)中部中小板企业营业收入排行榜

    (四)中部创业板上市公司排行榜

   四 企业排名分省排行榜

    (一)中国五百强企业数分省排名

    (二)中部上市公司数量排名

    (三)中部中小板公司数量排名

    (四)中部创业板公司数量排名

    (五)中部上市公司按总资产排名前100强入榜数

    (六)中部上市公司按总营业收入排名前100强入榜数

  B.13 中部企业竞争力模型及评价

   一 区域企业竞争力理论基础构建

   二 中部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中部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二)区域企业竞争力模型指标选择

     1.竞争环境

      (1)政府支持相关指数

      (2)市场环境相关指数

     2.竞争能力

      (1)企业获利能力指数

      (2)企业营运能力指数

     3.竞争潜力

      (1)企业发展规模指数

      (2)企业创新能力指数

     4.排名补充项

    (三)企业竞争力指标基准赋值

   三 企业竞争力比较

    (一)模型运算与指标处理

    (二)中部企业竞争力分析

  B.14 中部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与政策建议

   一 中部企业竞争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部企业发展环境相对较好,但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企业在全国的地位有待进一步地提升

    (二)中部地区的能源、粮食、生态、资源等优势并未真正转换成经济优势,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三)中部企业经营规范化和现代化建设成效不足

    (四)企业外向度低,“走出去,引进来”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中部六省企业发展和竞争力差距明显

    (六)相对于全国而言,中部地区中部企业竞争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开放程度、规范化程度、研发创新、机构优化以及企业面临的市场需求等方面,但各省各有所侧重

   二 中部企业发展及竞争力提升政策建议

    (一)认清中部发展的新形势,抓住中部崛起的新机遇,重新审视和确立新时期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定位

    (二)企业是新时期实现中部崛起的最根本推动力,只有中部企业实现了崛起才会有中部地区的全面崛起。为此,需进一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对中部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国有企业改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大扶持民营企业的大发展,通过促进和激励企业上市,实现企业经营的规范化和企业的现代化

    (四)加快资源型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企业的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产业高级化程度

    (五)加强企业在中部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企业“走出去”战略步伐

    (六)打造一批服务中部主体功能区职能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

 BⅥ 科技评价篇

  B.15 科技进步及其贡献率的内涵

   一 科技进步的内涵

   二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三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含义

  B.16 中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一 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现状

   二 模型构建

    (一)修平科技进步贡献率时间序列

    (二)打开科技进步黑箱

   三 变量定义与赋值

    (一)变量定义与取值方法

    (二)变量赋值

   四 参数估计

    (一)参数估计方法

    (二)参数估计结果

   五 中部六省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分解

  B.17 中部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比较分析

   一 科技活动投入比较分析

    (一)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二)科技活动经费投入

   二 科技活动产出比较分析

    (一)科技论文收录情况

    (二)专利授权情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数据库

 Abstract

 摘要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4)》编委会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4)》是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一部以“中部竞争力”为研究主题的皮书,由“总报告、综合评价篇、城市评价篇、产业评价篇、企业评价篇、科技评价篇”六大部分组成。总报告作为全书的总论,围绕中部竞争力问题,从宏观上揭示和解释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态势,并分别对中部地区城市、产业、企业的竞争力评价进行了概述。综合评价篇以中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资源承载和环境保护为支撑,科教文化创新为动力,民生保障为目标,构建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中部六省经济社会竞争力进行分项评价、综合评价及排序,揭示了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整体态势、结构特征、省际差异,并分别提出中部六省提升经济社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城市评价篇根据城市竞争力内涵,结合中部地区发展特点,构建了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中部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地区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应用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中部城市总体竞争力和分类的竞争力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变趋势。产业评价篇构建了不同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产业竞争力横向和纵向评价模型,运用线性加权、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对中部六省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与建议。企业评价篇根据区域企业竞争力的双重内涵和属性,在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以“环境—能力—潜力”为核心的“三大构件、六项指征”的“三维一体”的区域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中部六省区域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中部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科技评价篇界定了科技进步的概念,阐述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模型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创新性地提出科技进步新测算模型,对中部六省2001~2012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中部六省科技活动投入与产出进行了比较分析。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金碚:《竞争力经济学》,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陈柳钦:《区域竞争力内涵的多元化认知与辨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周绍森、胡德龙:《现代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论——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对经济贡献的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王圣云:《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空间经济联系与网络结构》,《经济地理》2013年第4期。

王圣云:《福祉地理学——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Paul C.Cheshire,Ian R. Gordon,Territorial Competition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Collective(In)A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6.

William F.Lever and Ivan Turok,Competitive Cities:Introduction to the Review. Urban Studies,1999.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译,华夏出版社,2002。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与基础设施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5期。

Singhal S,McGreal S,Berry J,An Evaluative Model for City Competitiveness:An application to UK Cites. Land Use Policy,2003.

徐康宁:《论城市竞争与城市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及中部六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连玉明:《中国城市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张金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盛见:《中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杨公朴、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金碚等:《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Krugman.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陈红儿、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

罗宾斯等著《管理学》[M],孙健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课题组:《“十二五”时期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庄世美、苏时鹏等:《中国省域农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年第20期。

陈晓红等:《中部崛起过程中的新型工业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游达明、陈国藩:《中部地区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姜睿清:《基于产业融合的江西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3。

陈文喆:《中部地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求实》2013年第10期。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2月。

《中国中部经济社会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3。

陈晓红、解海涛、常燕:《基于星形模型的中小企业区域竞争力研究——关于中部六省的实际测算》,《财经研究》2006年第10期。

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乐筱康:《企业竞争能量定量评价探讨》,《管理与效益》1990年第2期。

林本初等:《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理论综述》,《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3期。

林德教、殷纯永、林映侠等:《采用威布尔函数模型评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初探》,《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第6期。

刘满凤:《企业竞争力的DEA评价》,《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

贺琼、程希骏:《企业融资投资分析与决策》,科学出版社,2000。

杨杜:《企业成长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周广亮:《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级区域竞争力评价》,《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6期。

Porter M.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Basingstoke,Macmillan,1990,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Paris,1996.

Huovari Janne,Aki Kangasharju and AkuAlanen. Constructing an Index fo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Pellervo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Helsinki,2001,No.44.

周绍森、胡德龙:《现代经济内生动力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陈伟等:《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史清琪:《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宋卫国、李军:《“十五”规划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目标选择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0年第6期。

王志刚等:《地区间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78~2003)》,《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易纲、樊纲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周方:《“科技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期。

赵志耘等:《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6期。

张军等:《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