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32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novative City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2012)

SSAPID:101-2035-8901-72
ISBN:978-7-5097-363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是政府工作人员、广大科研工作者以及社会公众了解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基本情况、特点与发展趋势的重要读物,也是专家学者、业界行家探讨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平台。本报告从多个角度展示了201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特征与亮点,在深入分析影响环境与因素的基础上,对201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进行预测与展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州蓝皮书
作 者: 李江涛 童晓频
编 辑:张丽丽;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Abstract

 法律声明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编辑部

 摘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BⅠ 总报告

  B.1 201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一 创新型城市概念

    (一)创新型城市内涵

    (二)创新型城市主要特征

   二 201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分析

    (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1.专利数量与质量显著提升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

    (二)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企业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三)产业创新推动结构升级

     1.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增长

     2.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3.高技术产业行业集中度较高

     4.政府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创新要素日趋集聚

     1.创新资金投入稳步增加

     2.创新人员稳步增长

   三 201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推进政策分析

    (一)制定并实施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二)以规划引领科技创新

    (三)支持企业创新,推动创新能力建设

     1.建设创新型企业

     2.扶持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3.推动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4.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吸引外部资源,推动产业创新

    (五)细化人才措施,吸引高端创新人才

    (六)建设技术创新型专业镇,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四 201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创新投入强度有待增强

    (二)人才集聚能力仍然偏弱

    (三)科技创新能力依然不强

    (四)企业创新动力仍显不足

    (五)新兴产业发展有待提速

   五 201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展望

    (一)外部因素分析

     1.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2.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地位明显上升,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3.广东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改善创新供给

    (二)内部条件分析

     1.经济平稳增长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2.两大增长极带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3.亚运效应有利于吸引高端人才

    (三)预测与判断

     1.科技创新

     2.企业创新

     3.产业创新

     4.创新环境

   六 加快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确立政府与市场“双擎”引导发展模式

    (二)通过技术变迁驱动产业创新升级

    (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产出水平

    (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

    (五)坚持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和产业发展集聚人才

    (六)营造良好的城市创新环境

 BⅡ 分析篇

  B.2 广州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一 前言

   二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工业创新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三)主成分分析法

   三 广州各区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四 广州市各工业部门创新活动分析

   五 广州市不同企业类型工业创新活动分析

   六 工业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分析

    (一)工业创新活动投入分析

    (二)工业创新活动产出分析

    (三)工业创新活动投入和产出关系分析

   七 结论

  B.3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及财政政策支持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拉动经济增长

    (二)坚持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新增就业大幅增加,就业压力得到缓解

   三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实证分析

    (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投入

     2.创新产出

    (二)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分析:2000~2008年

    (三)广州、深圳、上海、北京、杭州、天津、长沙7市创新绩效对比*

    (三)实证结论

   四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财政支持现状及对策

    (一)广州市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现状

     1.财政支持方面

     2.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

    (二)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支持的不足之处

     1.财政科技拨款规模和强度远远不够

     2.财政科技拨款结构不尽合理

     3.财政资金资助重点不突出,资助标准不尽合理

     4.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导致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增值税税负偏重

     5.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未收到预期效果,在优惠手段、对象和方式等方面存在功能缺失和不尽合理之处

   五 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财政支持建议

    (一)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二)确保基础研究投入的最低水平

    (三)继续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四)强化财政担保体系建设及贷款贴息手段

    (五)知识产权制度创新

    (六)出台产业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七)扶持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

   六 结论

  B.4 广州市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演进研究

   一 引言: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

   二 广州市产业经济总量演变与结构优化

   三 广州技术创新的演进与分析

    (一)广州技术创新的历史与现状

    (二)产业内部技术水平状况

     1.广州先进制造业发展加速,初步改变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产业结构;但制造业仍然处于国际加工制造业产业链的低端、终端,未形成自主切入国际流通领域的市场力

     2.服务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和质量得到改善;但整体上仍然处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低端水平,特别是营销服务业和金融业发展滞后

     3.广州技术创新仍处于较低水平

   四 广州技术创新演进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

   五 总结

 BⅢ 对策篇

  B.5 广州技术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一 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市场交易规模快速增长,在全省占重要地位

    (二)技术开发比重较高,技术市场为需求拉动型

    (三)企业成为最大的买卖方,是技术市场的主要交易主体

    (四)内资、外资与境外企业三足鼎立,技术市场的外向型特征明显

    (五)促进工业发展是技术交易的首要目标,电子信息领域技术成交最为活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效技术需求仍然不足

    (二)技术供给能力总体偏弱

    (三)技术交易不尽合理

    (四)科技中介服务相对滞后

    (五)交易环境远未成熟

   三 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加强法规建设,强化技术市场的宏观引导

     1.健全技术市场法规体系

     2.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统筹、组织、协调机制

     3.设立技术市场发展专项基金

     4.加强科技计划与技术市场衔接

    (二)加强对技术市场的监管,克服市场失灵

     1.实行市场准入制

     2.加快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3.建立市场声誉约束机制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三)激发创新动力,扩大技术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1.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

     2.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动力

     3.完善按要素分配的激励制度

    (四)推动技术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增强技术市场活力

     1.促进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相融合

     2.促进技术转移与人才流动相结合

    (五)打造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交易网络平台,提升技术市场整体水平

     1.搭建国内一流技术交易网络平台

     2.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技术平台

     3.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农业专业技术平台

    (六)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发展科技服务机构

     1.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3.支持组建技术市场行业协会

     4.积极扶持专业中介机构

     5.建立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队伍

    (七)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拓展技术市场发展空间

     1.推进珠三角技术市场深层次合作

     2.加强穗港技术市场全面合作

     3.推进技术市场国际化进程

  B.6 广州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

   一 广州软件产业发展的过程及现状

    (一)产业发展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地位稳步提升

     2.内部各行业普遍增长,计算机服务所占比重最大

    (二)企业发展

     1.重点企业平稳发展,行业创新显著推进

     2.天河区软件业发展一枝独秀,各区发展相对均衡

    (三)行业人力资源

     1.加强制度建设,强化人才引进培训工作

     2.人力资源丰富,高素质人才比重较大

    (四)园区发展

   二 广州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广州软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城市比较竞争力不足

     2.软件业出口规模小,国际化水平低

     3.龙头企业相对较少,产业带动力不强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自主品牌缺乏

     5.市场环境不够规范,产业有效需求刺激不足

    (二)广州软件产业的发展机遇

     1.通过部省合作共建获得国家的资源与支持

     2.借部省之力为产业发展创造宽松政策环境和发展空间

     3.广聚人才解决产业发展“短板”

     4.通过名城建设实施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5.摆脱小富即安的状态,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

   三 广州软件产业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一)广州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1.坚持市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发展软件业及产业集群

     2.支持软件业发展的科研导向与技术导向

     3.基于核心技术与高端人才的企业发展战略

     4.坚持园区带动的发展方向

     5.支持产业联盟和产学研用联盟建设

    (二)广州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社会资金向软件业集聚

     2.加强软件园区建设,增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

     3.培育软件龙头企业,促进中小企业联合发展

     4.集聚产业高端人才,培育青年人才

     5.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扩大产业发展需求

     6.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软件产业外向度

     7.建立领导负责、部门协调的产业促进机制

  B.7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三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四 绿色技术创新视角下珠三角地区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一)环境污染严重

    (二)土地利用粗放

    (三)生产成本上升

    (四)科技创新缓慢

   五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拥有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明显,有利于促进该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二)经济环境良好,有利于集聚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主的制造业

    (三)政策法规出台,有利于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

   六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环境监测,完善企业的环保工作机制

    (二)摆脱粗放增长,推广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式

    (三)加快产业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

    (四)鼓励企业创新,优化高新技术产业

 BⅣ 比较篇

  B.8 广州与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比较研究

   一 国内主要城市的创新政策与举措

    (一)北京

     1.打破瓶颈,推进股权激励试点

     2.探索建设场外股份交易市场,金融激励助推产业发展

     3.扩大中央级事业单位自主权,激活创新资源

     4.开展试点,降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门槛

     5.推进税收优惠试点,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

     6.建立部市会商机制,推进科研经费管理试点

    (二)上海

     1.政府以补贴方式,购买创业孵化公共服务

     2.建设创新驿站,建立创业导师队伍,鼓励创新创业

     3.采取后补助的方式,规范与鼓励企业创新

     4.大力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三)深圳

     1.加大科技奖励力度,推进科技创新

     2.实施“孔雀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3.成立专项资金,目标分解到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4.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出台条例与计划,改善创新环境

    (四)天津

     1.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明确创新目标

     2.大胆探索,推出一系列科技金融新举措

     3.大力推进高端人才集聚工程,创建“人才特区”

     4.率先设立培育资金,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五)苏州

     1.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创新型城市发展

     2.实施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计划,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3.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4.优化升级姑苏人才计划,实现“人才、平台、项目”有机结合

     5.修订专利促进条例,加大创新激励力度

   二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

     1.欧洲创新计分牌(EIS)指标体系

     2.华盛顿州创新与技术指标

     3.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3T”创新力指数

     4.杨华峰等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5.深圳创新型城市指标体系

     6.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组的创新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二)本报告建立的指标体系

     1.基本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方法

   三 广州与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比较

    (一)创新环境比较

     1.科技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2.创新氛围指数

     3.激励制度指数

     4.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所占比重

     5.每百人互联网用户数

    (二)科技创新比较

     1.国家重点实验室

     2.国家工程中心

     3.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

     4.每万从业人员R&D全时当量

     5.每十万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

    (三)企业创新比较

     1.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及试点企业数

     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比重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

    (四)产业创新比较

     1.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

   四 广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促进原始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更加重视基础研究

     2.完善促进原始创新的激励政策

    (二)加大制度激励,促进企业创新

     1.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2.鼓励企业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4.缓解企业创新的人才瓶颈

    (三)改善创新氛围,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1.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制度

     2.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3.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4.培养城市的宽容度

   附件:国内外有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B.9 香港科技创新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一 科技创新内涵

   二 香港科技创新基础及成效

    (一)创新基础

     1.资源禀赋

     2.经济发展

     3.文化环境

    (二)创新成效

     1.创新投入

     2.成果产出

     3.企业创新

     4.高技术产业

     5.创新效率

   三 创新制度

    (一)制度环境

    (二)各项具体制度

     1.产学研结合

     2.专利资助

     3.企业创新

     4.创新平台

   四 启示

    (一)培育创新主体

    (二)构建创新网络

    (三)完善创新环境

  B.10 韩国大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一 引言

   二 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

    (二)区域创新体系模式

     1.政府主导型

     2.企业主导型

     3.研发主导型

     4.市场主导型

   三 大田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一)大田概况

    (二)大田科技创新在韩国的表现

    (三)大田科技发展历程

     1.政府主导发展阶段(1973~1989年)

     2.政府引导发展阶段(1990~1997年)

     3.市场引导发展阶段(1998~2004年)

     4.市场主导发展阶段(2005年后)

    (四)大田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1.政府机构

     2.产业集群

     3.科研机构

     4.大学

     5.联系

   四 大田的区域创新体系对广州的启示

    (一)广州与韩国大田科技发展比较分析

    (二)几点启示

 BⅤ 附录

  B.11 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

   一 面临形势与建设基础

    (一)面临形势

    (二)建设基础

   二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

     2.价值创造

     3.开放合作

     4.引领示范

    (三)总体目标

     1.创新投入显著增加

     2.高端要素快速集聚

     3.创新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4.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

     5.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6.全社会科学素养显著提升

   三 主要任务

    (一)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2.增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3.推进多层次产学研合作

     4.构建全球合作创新网络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

     2.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3.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4.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三)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支撑城市创新发展

     1.加快信息化战略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2.加速信息化推进政府效能建设

     3.加速信息化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4.加速信息化推动社会事业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增加民生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2.促进能源环境发展等重大技术问题的解决

    (五)超前部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创新潜力

     1.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2.加强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3.提升创新中介机构服务能力

    (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1.推进发展观念转变

     2.营造创新文化环境

     3.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4.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七)强化辐射带动功能,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1.塑造辐射带动功能

     2.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四 重大工程

    (一)华南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1.集聚高层次人才

     2.完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

     3.构建开放融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4.推进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

     5.引导技术创新

     6.加快创新创业推进计划

    (二)信息广州建设工程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2.创新发展电子政务

     3.加快信息化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融合

     4.促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工程

     1.金融保险业

     2.商务会展业

     3.现代物流业

     4.文化创意产业

     5.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6.服务外包业

     7.工业设计业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生物与健康产业

     3.新材料产业

     4.节能环保产业

     5.新能源汽车产业

     6.新能源产业

    (五)先进制造业提升工程

     1.汽车产业

     2.船舶工业

     3.石化产业

     4.装备制造业

     5.钢铁产业

    (六)创新型园区发展示范工程

     1.加快建设高端创新型园区

     2.推进创新型园区集群发展

     3.强化园区创新创业示范功能

    (七)社会发展惠民工程

     1.食品与健康

     2.城市交通

     3.资源与环保

     4.公共安全与应急保障

     5.教育与体育

     6.城乡统筹发展

    (八)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工程

     1.塑造弘扬创新文化

     2.建设创新文化载体

     3.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五 保障措施

    (一)组织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机制

     2.成立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

    (二)资金支持

     1.确保财政科技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2.落实财政专项资金,为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3.设立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三)人才支撑

     1.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

     2.培养创新型人才

     3.加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力度

     4.加强激励人才创新和创业的机制建设

    (四)政策支持

     1.税收优惠

     2.政府采购

     3.金融支持

     4.科技招商

     5.知识产权保护

     6.先行先试

    (五)空间承载

     1.加强城市创新发展用地规划

     2.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B.12 广州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 形势与机遇

    (一)发展形势

     1.科技政策环境日臻完善

     2.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3.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4.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5.产业园区发展亮点纷呈

     6.科技企业发展日益壮大

     7.创新人才集聚成效显著

     8.科技引领发展作用凸显

    (二)发展机遇

     1.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

     2.科技全球化趋势全面提速

     3.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化

     4.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推进

   二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

     2.前瞻布局原则

     3.需求主导原则

     4.重点突破原则

     5.支撑发展原则

     6.开放合作原则

     7.绩效导向原则

    (三)总体目标

    (四)战略部署

   三 重要任务

    (一)先行先试,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1.创新体制机制

     2.发展科技服务重点

     3.优化创新环境

     4.推进科技合作

    (二)优化布局,打造科技创新集群

     1.优化中部科技聚集区

     2.建设北部科技拓展区

     3.打造东部科技增长带

     4.构筑南部科技增长带

    (三)高端引领,发展战略新兴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新材料产业

     3.生物产业

     4.新能源汽车产业

     5.新能源产业

     6.节能环保产业

    (四)支撑发展,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1.开展技术创新,做强优势产业

     2.推广信息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

     3.加强民生科技,建设幸福广州

    (五)前瞻部署,强化前沿技术

    (六)夯实基础,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1.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及团队

     2.建设完善科技设施与平台

   四 保障措施

    (一)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

     1.构建促进自主创新的法规体系

     2.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

    (二)加大社会创新投入力度

     1.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2.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3.引导企业研发投入

    (三)推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

    (四)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服务

    (五)强化上下联动统筹协调

     1.强化与国家和省级部门联动

     2.强化与珠三角地区协调配合

     3.强化市区镇(街)统筹协调

  B.13 广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一 发展现状

    (一)信息化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电子政务应用和资源整合不断深入

    (三)社会信息化助力“和谐广州”建设

    (四)城市现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高

    (五)“科技亚运”展现最先进科技技术创新应用

    (六)信息产业规模发展成效显著

    (七)全方位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八)信息化发展环境日益完善

   二 发展形势

    (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加速深化普及

    (二)信息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重构现代产业体系

    (三)宽带、泛在、融合的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演进

    (四)新型智能信息应用创造全新生活体验

    (五)智慧城市建设将助力城市智慧发展

    (六)网络和信息安全挑战日益严峻

   三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 经济领域智能发展

    (一)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

    (二)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带动经济内生、绿色增长

    (三)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区域服务体系,促进企业信息化推广应用

    (四)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助力都市农业科技产业化

   五 电子政府协同高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电子政务深度协同建设

    (二)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建设以公众为中心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三)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创新社会管理应用

   六 城市管理精细智能

    (一)大力推进城市运行管理智能化,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二)深入推进公共安全信息化,助力“平安广州”建设

    (三)推进智能环保和节能应用,实现城市生态全感知

   七 社会应用便民惠民

    (一)深入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显著加强服务能力

    (二)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医疗信息服务承载通行能力

    (三)构建生态型智慧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环境

    (四)创新完善社区信息化体系,提升街道社区服务水平

    (五)丰富文化信息服务资源和渠道,提升广州软实力

    (六)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让信息化成果惠及全民

   八 城市设施智能环保

    (一)加快智能交通体系建设,促进出行便捷有序

    (二)建设智能水、电、气网,实现资源科学管理、安全利用

   九 信息枢纽高速安全

    (一)抢占技术应用制高点,建设宽带融合的新一代信息网络

    (二)引入先进计算,丰富数据资源

    (三)建立安全可控的网络环境,构建可靠可信的信息空间

   十 信息产业高端集聚

    (一)顺应技术发展潮流,开拓电子制造业新领域

    (二)打造软件名城,助力智慧广州发展

    (三)加快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

   十一 保障措施

    (一)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

    (二)建立完善信息化制度保障和标准体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四)促进广泛交流与合作

    (五)加强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引力度

    (六)提高全民信息应用能力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八)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皮书数据库

《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12)》是由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主持编写的“广州蓝皮书”系列之一,是以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一本蓝皮书,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总报告。报告分析了2011年广州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态势及其推进政策,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2012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外部因素、内部条件,并对其态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提出了加快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对策。第二部分是分析篇。三篇报告从三个不同维度深入分析了广州市工业创新活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评价及财政政策支持、产业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演进,使我们观察到广州市创新领域的活动规律及内在联系。第三部分对策篇则从技术市场、软件产业、制造业的绿色技术等部门的视角研究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技术政策,并相应提出了政策建议和意见。第四部分是比较篇。通过与国内主要创新型城市和境外创新型地区进行比较研究,为广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借鉴。第五部分是附录。选取了2011~2012年广州市政府在城市创新领域发布的三个重要规划,以资参考。

①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② 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③ 代明:《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之路:从特区转型看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实践》,《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④ 韩江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创新》2008年第4期。

⑤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⑥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前线》2006年第2期。

⑦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⑧ 文晓灵:《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前线》2006年第2期。

⑨ 杨冬梅等:《创新型城市发展演进的规律研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① 吕拉昌:《中国大都市的空间创新》,科学出版社,2009。

② 赵国明、王兆雄、楼军:《浙江省工业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浙江统计》2008年第3期。

③ 韩东林:《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与绩效——基于2007年全国工业企业创新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11期。

④ 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统计研究》2004年第3期。

⑤ 杨昆:《河北省工业行业创新能力分析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

⑥ 卢艳红、刘晓娥、喻金田:《湖北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第2期。

① 张艳艳、赵海军:《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

② 丁宝军、朱桂龙:《基于知识结构的R&D投入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9期。

③ 宋艳、邵云飞:《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动态研究——以九洲电器集团公司创新实践为例》,《软科学》2009年第9期。

④ 纪国涛、金敏力:《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1期。

⑤ 方建国、谢小平:《主导产业激励: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以广州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学术研究》2008年第6期。

① 丁重、张耀辉:《制度倾斜、低技术锁定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期。

② Aghion,P. and Howitt,P.,“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Econometrica . 1992,60(2).

③ Becker,Gary S and Murphy,Kevin M.,“The 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MIT Press,1992,107(4).

④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⑤ Ngai,L.R.,Pissarides,C.A.,“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7,97.

⑥ Romer,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

⑦ Romer,Paul M.,“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 and Proceedings,1987,77.

⑧ Romer,Paul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

⑨ Schumpeter,Joseph A.,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hlung,Leipzig,Dunker und Humbolt. Translated by R. Opie,1934,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and the Business Cycle,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12.

① 北京市技术市场办公室:《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解读》,2009。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2010年6月9日。

③ 傅正红、王英红等:《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2期。

④ 李铭:《长春市技术市场管理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8。

⑤ 谭开明:《促进技术创新的中国技术市场发展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8。

⑥ 熊焰:《对技术交易的思考》,《技术创新》2009年第10期。

⑦ 课题组:《发达国家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和管理》,《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

⑧ 上海科技成就转化促进会课题调研组:《构建科技中介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华东科技》2008年第7期。

⑨ 周兆炎、韩益杰等:《广州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及对策》,《纵横论坛》2006年第1期。

⑩ 黄微、刘郡:《国内外技术市场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2期。

(11) 梅梅、白淑英:《哈尔滨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策研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12) 董正英:《技术交易、中介与中国技术市场发展》,复旦大学学位论文,2003。

(13) 高英红:《技术交易市场的功能与技术交易市场的观念创新》,《科技与管理》2008年第1期。

(14) 郑荣、姜毓锋:《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2期。

(15) 张丽蓉:《加快科技中介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广州实践为例》,《广东科技》2008年总第158期。

(16) 贾建军:《科技中介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17) 包迪鸿、李金林:《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25期。

(18) 谭开明、魏世红:《辽宁技术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与经济》2009年第22期。

(19) 张晋:《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产业特征》,《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年第19期。

(20) 李敦黎:《我国技术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与政府作用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3期。

(21) 汤亚非、邹纲明:《我国技术市场交易特点的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22) 王健、王树恩:《我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管理机制与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7期。

(23) 毕强、姜毓锋:《我国网上技术市场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9年第22期。

(24) 方林平:《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发展与思考》,《科技与创新》2009年第4期。

① 广东年鉴社:《广东年鉴》(2002~2010),2002~2010。

② 广州市软件行业协会:《广州软件动漫(2011)》,2011。

③ 《成都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首破1000亿元》,2011年4月22日《成都日报》。

④ 《深圳软件收入居全国第二》,2011年3月3日《深圳商报》。

⑤ 广州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当前制约广州软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07年:中国广州科技发展报告》,2007。

⑥ 《201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名单发布》,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http://www.miit.gov.cn。

⑦ 《2011年十五届软博会官方网站“深圳展团”深圳软件产业发展介绍》,http://wenku.baidu.com/view/d25d7c7fa26925c52cc5bfe0.html。

⑧ 《济南2010年软件业收入590亿元居全省首位》,2011年2月24日《济南时报》。

① Braun,Wield,“Regulation as a means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technology”,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4(3).

② Yousef Eiadat,Aidan Kelly,etal.,“Green and Competitive?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 in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 ion Strategy,”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8(4).

③ Chapple Karen,Kroll Cynthia,Lester T.William,“Innovation in the Green Economy:An Extension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Model,”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1 2011.

④ Yalabik Baris,Fairchild Richard J.,“Customer,Regulatory,and Competitive Pressure as Driver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2).

⑤ Nikolaou E.I,Ieraptritis D,Tsagarakisa K.P,“An Evaluation of the Prospects of Green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Using a SWOT Analy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11(1).

⑥ Danglelico Rosa Maria,Pujari Devashish,“Mainstreaming Green Product Innovation:Why and How Companies Integrat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1(3).

⑦ Davies Anna R,Mullin Sue J.“Greening the Economy:Interrogating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s Beyond the Mainstream.”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5).

⑧ 李海萍、向刚、高忠仕、付强:《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环境效益向企业经济效益转换的制度条件初探》,《科研管理》2005年第3期。

⑨ 童昕、陈天鸣:《全球环境管制与绿色创新扩散》,《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9期。

⑩ 朱永跃、马志强、陈永清:《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9期。

(11) 颜江:《基于绿色采购的家电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0第5期。

(12) 许景婷、张兵:《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9期。

(13) 许德友、梁琦:《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拉力”分析》,《特区经济》2011年第1期。

(14) 叶玉瑶、李小彬、张虹鸥:《珠江三角洲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极限研究》,《资源科学》2008年第5期。

(15) 李娟、郑平:《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第1期。

(16) 李江涛:《CEPA框架下内地与香港金融竞合对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产经评论》2010年第4期。

(17) 广东年鉴社:《广东年鉴2010》,广东年鉴社,2010。

(18) 倪梓桐:《环保产业视域下的经济发展形势和技术选择》,《环境保护》2011年第2期。

(19) 鞠晴江、王川红、方一平:《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战略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2期。

(20) 吕景春:《珠三角产业集聚:发展路向与战略选择》,《改革与战略》2006年第1期。

(21) 吴江、曾兰兰:《广东省与江西省制造业集聚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22) 胡彬、董波、赵鹏飞:《长三角与珠三角的制造业结构与区域竞争力比较》,《经济管理》2009年第2期。

① Archibugi,D,Denni,M,Filippetti,A.,The Global Innovation Scoreboard 2008.The Dynamics of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s of Countries .Pro Inno Europe:Inno Metrics,March,2009.

② Larkin,P.et al.,2008Index of the Massachusetts Innovation Economy. Massachusetts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2008.

③ OECD,M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icators(MSTI),2009/2 edition.

④ Poh Kam Wong,Yuen Ping Ho,Singh Annette,Singapore as an Innovative City in East Asia:an Explorative Study of the Perspectives of Innovative Industrie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Series 3568,The World Bank,2005.

⑤ 戴超群:《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在南京市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8年。

⑥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⑦ 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⑧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⑨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⑩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2008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内部资料。

(11) 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期。

(12) 杨华峰等:《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6期。

(13) 代明:《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之路:从特区转型看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实践》,《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14) 韩江波、蔡兵:《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创新》2008年第4期。

(15)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16)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前线》2006年第2期。

(17)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18) 文晓灵:《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前线》2006年第2期。

(19) 杨冬梅等:《创新型城市发展演进的规律研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① 戴超群:《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在南京市的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论文,2008。

②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③ 蒋年云等:《创新型城市—广州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④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⑤ 倪鹏飞等:《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⑥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2008年中国创新城市评价报告》(内部资料)。

⑦ 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第1期。

⑧ 杨华峰等:《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统计与决策》2007年第6期。

⑨ 代明:《创新型城市的探索之路:从特区转型看国内外创新型城市研究与实践》,《特区经济》2008年第3期。

⑩ 韩江波、蔡兵:《创新型城市:核心要素模型和国外案例研究》,《创新》2008年第4期。

(11) 胡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经验和途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12) 李英武:《国外构建创新型城市的实践与启示》,《前线》2006年第2期。

(13) 李永胜:《论创新型城市的涵义、特征及其实现途径》,《天府新论》2008年第1期。

(14) 文晓灵:《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前线》2006年第2期。

(15) 杨冬梅等:《创新型城市发展演进的规律研究》,2006年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06。

① David Doloreux,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ritical Review. Maastricht,MERIT,2004.

② Deog-Seong Oh,Byung-Joo Kang,“Creative Model of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Case study on Daedeok Innopolis”. The IC2 Institute WORKSHOP,AT &T Executive Education Center.May 2009.

③ Jong-in Choi,The Growth of Korean Daeduk Science Pa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30 Years. IAMOT.February 17,2004.

④ JH Jang,“Regional(Sub-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 and the Policy Practice-the Korea Case.”Sub-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and Technology Capacity Building Policies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 of SMEs. Nepal.2006.

⑤ M. Fischer,J.Diez,F. Snickars,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局,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译,《大都市创新体系:来自欧洲三个都市地区的理论和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⑥ OECD,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Korea.2009.

⑦ Taeyong Yang,Daedeok Innopolis(Korea)as an Innovation Cluster. KAIST,November,2008.

⑧ 廖杰等:《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12期。

⑨ 柳卸林:《区域创新体系成立的条件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期。

⑩ 涂成林:《国外区域创新体系不同模式的比较与借鉴》,《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11期。

(11) 谢富纪:《中国都市圈创新体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2) 祝东伟:《国外产学研合作典型模式的研究与启示》,《中国科技产业》2006年第12期。

(13) 中国科技部政策法规司:《韩国科技法规选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4) http://www.ddinnopolis.or.kr。

(15) http://www.daejeon.go.kr/language/chinese/。

简 介:本书紧紧围绕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这一主题,深入分析了2013年的主要特征、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系统探讨了2014年的发展环境、发展态势及主要对策;并从区域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等多个角度,开展了深度研究。

作者: 李江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7月

简 介:本书梳理了2012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政策环境,探讨了广州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了广州2013年创新型城市发展环境,在此基础上,对2013年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与预测。最后,提出了加快推进广州创新型城市发展的七大对策措施。

作者: 李江涛 张赛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