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2

藏地汉语小说视野中的阿来图书

The Significance of Alai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betan Chinese Novels

SSAPID:101-2025-0159-57
ISBN:978-7-5097-747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将阿来及其创作放置在当代藏地汉语小说创作的大格局当中,以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深入解读和细致研究。既分析了汉文化和藏文化对阿来小说的影响,揭示了深受汉藏文化影响的阿来小说的艺术特质和独特之处,也深入研究了“他观者”的想象与“自观者”的言说之间的相反相成,同时通过与扎西达娃、马原、马丽华、杨志军等其他从事藏地汉语小说创作作家的比较研究,对阿来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予以评判。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杨艳伶
编 辑:高启;;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中国文学

 序言 多维文化视野中的阿来小说

 Abstract

 后记

 绪论

  一 西藏:一个文化概念

  二 西藏当代汉语小说发展现状

  三 写作缘起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他观者”的想象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汉族作家藏地小说热

   一 马原

   二 马丽华

   三 杨志军

   四 范稳

  第二节 现代性/汉化的双重阻隔

  第三节 朝圣、追寻或反思的文化选择

 第二章 “自观者”的言说

  第一节 藏族作家的华丽转身

   一 扎西达娃

   二 央珍

   三 梅卓

   四 阿来

  第二节 聆听母族文化的足音

  第三节 现代性的多样化解读

 第三章 藏文化:阿来的创作之源

  第一节 雪域文化的呈现

   一 代代相传的民间传说

   二 形形色色的藏族社会阶层

  第二节 源远流长的早期宗教

   一 原始宗教的深远影响

   二 苯教宇宙观和生命观的重要启示

  第三节 无所不在的藏传佛教

   一 “众生平等、慈悲博爱”与命运的关注

   二 “心物合一、心色不二”与欲望的表达

   三 “业报因果、自作自受”与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

 第四章 汉文化:嘉绒之子的追寻与守望

  第一节 道家思想的渗透

   一 道家生死观的领悟

   二 大智若愚的“傻子”

   三 “弱者”的生存哲学

  第二节 汉族文学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一 “傻子”文化母题

   二 人的本质与价值的追问

   三 国民性问题的反思

   四 传统小说形式的过滤与接受

 第五章 汉藏文化交融中的深沉思索

  第一节 “天人合一”“缘起性空”观影响下的生态关怀

  第二节 “仁”“众生平等”与和谐人际关系

 第六章 阿来小说的独特性

  第一节 西藏不再遥远

   一 朝圣者马原的西藏想象

   二 扎西达娃寻根之旅中的西藏叙述

   三 阿来的名词化西藏

  第二节 传说就是现实

   一 《格萨尔王》——藏族英雄史诗的重述与演绎

   二 《伏藏》——人类精神信仰的拯救与传递

  第三节 别样的历史观

   一 马丽华:尘封历史中苦难主题的发掘

   二 阿来:宿命与历史演进的悖论发现

  第四节 魔幻化叙事

   一 马原:叙事圈套中的先锋实验

    1.挑战人们思维习惯的故事情节安排

    2.打破常规的叙事策略

    3.叙事的不确定性

   二 阿来:神秘奇异的魔幻化叙事

 结语

 摘要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阿来注定要穿行于汉藏两种异质文化之间,也注定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流浪,他可以用汉语进行会话和书写,但母语——藏语仍然是他的口头语言。本书将阿来及其创作放置在当代藏地汉语小说创作的大格局当中,以文化的视角切入对一个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的深入解读和细致研究。既分析了汉文化和藏文化对阿来小说的影响,揭示了深受汉藏文化影响的阿来小说的艺术特质和独特之处,也深入研究了“他观者”的想象与“自观者”的言说之间的相反相成,同时通过与扎西达娃、马原、马丽华、杨志军等其他从事藏地汉语小说创作作家的比较研究,对阿来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予以评判。尤其对汉文化的渗透、藏文化的浸润以及汉藏文化的融会贯通等问题进行了比较透彻与独到的分析,不乏新见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阿坝藏族自治州概况》,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连树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毕光明、姜岚:《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苏〕别列金娜:《别林斯基论文学》,梁真译,新文艺出版社,1958。

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

陈继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2002。

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程金城:《中国20世纪文学价值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程文超等:《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丹珠昂奔:《藏族文化发展史》,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单纯:《当代西方宗教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丁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樊星:《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付粉鸽:《自然与自由——老庄生命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傅佩荣:《儒家哲学新论》,中华书局,2010。

尕藏才旦:《史前社会与格萨尔时代》,甘肃民族出版社,2001。

尕藏加:《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葛红兵:《障碍与认同——当代中国文化问题》,学林出版社,2000。

哈迎飞:《半是儒家半释家——周作人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贺仲明:《中国心像:20世纪末作家文化心态考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洪修平:《中国儒佛道三教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黄永林:《中国民间文化与新时期小说》,人民出版社,2007。

霍巍:《古歌王国——西藏中世纪王朝的挽歌》,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贾梦玮:《河汉观星——十作家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贾明:《现代性语境中的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剧宗林:《藏传佛教因明史略》,中华书局,2006。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胡亚豳译,重庆出版社,2005。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李建中、高文强:《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李立:《寻找文化身份:一个嘉绒藏族村落的宗教民族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莲花生:《图解西藏生死书:认识生命轮回与解脱之道》,达赫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林继富:《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林继富:《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5。

刘志扬:《乡土西藏文化传统的选择与重构》,民族出版社,2006。

刘忠:《20世纪中国文学主题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鲁刚:《文化神话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洛桑杰嘉措:《图解西藏密宗:认识世界上最神秘宗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马广海:《文化人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马丽华:《风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马丽华:《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莫福山:《藏族文学》,巴蜀书社,2003。

牟仲鉴:《儒学价值的新探索》,齐鲁书社,2001。

南帆:《文学的维度》,上海三联书店,1998。

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民族出版社,2007。

蒲文成:《汉藏民族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

〔美〕赛义德:《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韩刚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石奕龙:《文化人类学导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瑞士〕泰勒:《发现西藏》,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

谭桂林、龚敏律:《当代中国文学与宗教文化》,岳麓书社,2005。

唐凯麟、曹刚:《重释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田灯燃编著:《图解佛教:读懂佛教之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汪树东:《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王德保:《神话的意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王齐彦:《儒家群己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词典》,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魏义霞:《儒家的和谐理念与建构》,人民出版社,2010。

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徐俊西:《世纪末的中国文坛——90年代最有影响的十位作家十部作品的审美评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许德存:《藏传佛教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东方出版中心,2006。

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于乃昌:《西藏审美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张伯存:《文化症候与文学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07。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张法:《跨文化的学与思》,重庆出版社,2006。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张晓明、金志国等:《百年西藏:20世纪的人和事》,华文出版社,2011。

张云飞:《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赵旭东:《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赵永红:《神奇的藏族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

赵永红:《文化雪域》,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周炜:《西藏文化的个性:关于藏族文学艺术的再思考》,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

周锡良、望潮:《藏族原始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周毓华、彭陟焱、王玉玲:《简明藏族史教程》,民族出版社,2005。

朱大可、吴炫、徐江、秦巴子等:《十作家批判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庄孔韶:《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阿来:《阿坝阿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阿来:《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阿来:《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阿来:《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阿来:《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阿来:《大地的阶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阿来:《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

阿来:《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1989。

阿来:《就这样日益丰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阿来:《空山——机村传说壹》,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阿来:《空山——机村传说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阿来:《梭磨河》,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阿来:《月光下的银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

阿来等:《瓦城上空的麦田》,知识出版社,2003。

范稳:《悲悯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范稳:《大地雅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范稳:《水乳大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江觉迟:《酥油》,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江洋才让:《康巴方式》,《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

马丽华:《苦难旅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马丽华:《如意高地》,《长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3期。

马丽华:《西藏之旅》,花城出版社,1998。

马丽华:《终极风景》,时代文艺出版社,1997。

马丽华:《走过西藏》,作家出版社,1994。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作家出版社,1987。

马原:《马原文集卷三·爱物》,作家出版社,1997。

马原:《马原文集卷四·百窘》,作家出版社,1997。

马原:《上下都很平坦》,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

马原:《喜马拉雅古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梅卓:《麝香之爱》,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

梅卓:《月亮营地》,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

尼玛潘多:《紫青稞》,《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4期。

宁肯:《天·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

央珍:《无性别的神》,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杨志军:《藏獒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杨志军:《藏獒3·终结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杨志军:《伏藏》,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杨志军:《远去的藏獒》,东方出版中心,2006。

扎西达娃:《骚动的香巴拉》,作家出版社,1993。

扎西达娃:《西藏隐秘岁月》,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阿来:《大地的语言》,《人民文学》2009年第1期。

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在渤海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的讲演》,《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阿来:《自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

曹鸿英:《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曹起:《独特的视角 睿智的思考——〈尘埃落定〉中傻子的内心对话解读》,《小说评论》2010年第6期。

陈了:《“诱惑”不再——谈马原小说的文本特征》,《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陈伍香:《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文艺评论》2006年第9期。

陈治桃:《儒家文化与当代和谐社会建构》,《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陈祖君:《飘散与存留——解读阿来新著〈随风飘散〉》,《南方文坛》2005年第3期。

程丰余:《阿来:我是天生要成为作家的人》,《中华儿女》2009年第7期。

丹珍措:《阿来作品文化心理透视》,《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道吉任钦:《新中国藏族文学发展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杜庆波:《马原小说中的时间》,《当代文坛》2002年第4期。

杜云南:《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历史变迁》,《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

方秀珍:《神秘主义:从祛魅到审美——扎西达娃小说论》,《小说评论》2005年第3期。

扶木:《顺行与颠覆——西藏新小说的思考》,《西藏文学》1995年第1期。

郭银星、辛晓征:《评论马原小说的两难设计》,《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何立伟:《马原这个人》,《文学自由谈》1995年第2期。

何学军:《论中国家族小说的文体特征》,《山花》2009年第2期。

贺绍俊、潘凯雄:《柔软的情节——马原小说近作中的叙述结构》,《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5期。

洪治纲、肖晓堃:《神与魔的对话——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南方文坛》2010年第2期。

胡河清:《论阿城、马原、张炜:道家文化智慧的沿革》,《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

胡河清:《马原论》,《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5期。

黄慧:《梅卓〈转世〉宿命内涵的分析》,《新西部》2007年18期。

黄曙光:《历史尘埃与个体隐痛——评阿来近作〈随风飘散〉》,《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

黄轶:《阿来的“及物”与“不及物”——读〈格萨尔王〉》,《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黄轶:《生命神性的演绎——论新世纪迟子建、阿来乡土书写的异同》,《文学评论》2007年第6期。

黄运亭:《论班吉和白傻子形象的相似性和个性差异》,《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嵇庄:《读解马丽华》,《西藏文学》1996年第6期。

江洋才让:《站在人类的高地——扎西达娃访谈录》,《青海湖》2004年第8期。

姜飞:《可持续崩溃与可持续写作——从〈尘埃落定〉到〈空山〉看阿来的历史意识》,《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蒋敏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简评马原、央珍、阿来的西藏题材小说》,《江淮论坛》2003年第5期。

康亮芳:《〈尘埃落定〉:母语文化与诗性语言》,《当代文坛》2007年第6期。

寇才军:《由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当今藏族文学的发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拉巴次仁:《藏族先民的原始信仰——略谈藏族苯教文化的形成及发展》,《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年第1期。

雷达:《雷达专栏·长篇小说笔记之二十范稳的〈水乳大地〉》,《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李国文:《意在言外——读马原小说》,《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4期。

李璐:《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李陀、李静:《漫说“纯文学”——李陀访谈录》,《上海文学》2001年第3期。

李玮:《最后的守望者——扎西达娃略“影”》,《西藏文学》2005年第5期。

李秀兰:《重读〈冈底斯的诱惑〉——论马原小说创作的后现代性》,《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第6期。

梁海:《神话重述在历史的终点——论阿来的〈格萨尔王〉》,《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廖一:《从马原到余华:叛逆与回归》,《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2期。

刘家思:《丑角的魅力——论白傻子的剧场性功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刘力、姚新勇:《宗教、文化与人——扎西达娃、阿来、范稳小说中的藏传佛教》,《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刘新慧:《中国20世纪80至90年代家族小说的历史情结》,《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第5期。

刘曾文:《终极的孤寂——对马原、余华、苏童创作的再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

刘中桥:《“飞来峰”的地质缘由——阿来小说中的“命运感”》,《当代文坛》2002年第6期。

马金录:《魅力独具的荒原背景——杨志军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二》,《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马丽华:《灵魂三叹——扎西达娃及其创作》,《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梅朝举:《〈虚构〉的意义——解读马原小说的后现代取向》,《美与时代》2004年第2期。

乔丽:《从扎西达娃作品辨析其文化身份》,《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冉云飞、阿来:《通往可能之路——与藏族作家阿来谈话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石万鹏:《父与子:中国现代性焦虑的语义场》,《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孙福轩:《马原的精神长旅》,《当代文坛》2002年第4期。

孙宜学:《马原:余生还将是小说家》,《文艺报》2000年11月28日。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天涯》1997年第5期。

王斌、赵晓鸣:《迷宫之门——马原小说论》,《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5期。

王春林:《悲悯与仁慈的人性证词——评杨志军长篇小说〈藏獒〉》,《晋中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王春林:《现代性视野中的格萨尔王——评阿来长篇小说〈格萨尔王〉》,《艺术广角》2010年第5期。

王飞:《一次危险而又刺激的精神旅行——探究马原和他的中篇小说〈虚构〉》,《文教资料》2007年第6期。

王慧:《小说死了!——与马原对话》,《三月风》2004年第6期。

王慧芳:《人性回归的文化寓言——论杨志军的长篇小说〈藏獒〉》,《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王慧灵:《马原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7期。

王琦:《阿来的秘密花——〈空山〉的超界信息解读》,《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1期。

王泉:《论张承志、张炜及阿来小说的诗意叙事》,《海南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王天玉:《藏族女性的角色与地位:文献回顾与研究展望》,《西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王寅:《马原:我希望写永恒的畅销书》,《南方周末》2004年10月28日。

王永茂:《单向度的人的寓言——阿来〈尘埃落定〉的寓意》,《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第4期。

韦济木:《文化相对主义视野与人道主义情怀——论马丽华走过西藏系列散文》,《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

韦器闳:《傻眼看世 幻语写史——评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年第2期。

翁礼明:《悖论中的隐喻——评阿来长篇小说〈天火〉》,《当代文坛》2005年第5期。

吴道毅:《民族·权力·生存——阿来〈尘埃落定〉多义主题解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吴健玲:《社会转型催动的文学转型——试析马丽华创作的三大跨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吴俊:《没有马原的风景》,《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吴亮:《马原的叙事圈套》,《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

夏榆:《多元文化就是相互不干预——阿来与特罗亚诺夫关于文明的对话》,《花城》2007年第2期。

晓华、汪政:《谈马原的小说操作》,《文学自由谈》1987年第5期。

徐其超:《从特殊走向普遍的跨族别写作抑或既重视写实又摆脱写实的创作状态——〈尘埃落定〉艺术创新探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徐琴:《西藏的魔幻现实主义——评扎西达娃及其小说创作》,《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许振强:《马原小说评析》,《文学评论》1987年第5期。

许祖华:《〈红楼梦〉的艺术资源与史传传统——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传统溯源》,《鄂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晏云:《身份问题对作家创作的影响——以阿来为个案》,《鸡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杨红:《文化身份间的游历:阅读马丽华》,《晋阳学刊》2004年第1期。

杨霞:《“阿来作品研讨会”综述》,《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杨玉梅:《民族视角:对阿来小说的一种解读》,《民族文学》2000年第9期。

姚达兑:《史诗重述及其现代命运——评阿来的〈格萨尔王〉》,《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叶砺华:《马原现象与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当代文坛》1989年第2期。

易文翔、阿来:《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

于宏:《从现实到魔幻——论扎西达娃小说风格的流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于敏:《一个人的史诗——读阿来〈格萨尔王〉》,《当代》2009年第5期。

扎西达娃:《扎西达娃的自我采访》,《中国西藏》1995年第3期。

张玞:《虚构的帝国——评马原小说》,《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5期。

张柠:《大师在哪里——兼谈一位叫马原的汉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张清华:《从这个人开始——追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

张庆圆《范稳访谈》,《滇池》2001年第4期。

张幄:《范稳:大地情歌》,《创造》2007年第5期。

张学昕:《孤独“机村”的存在维度——阿来〈空山〉论》,《当代文坛》2010年第2期。

张艳玲:《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傻子形象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张英:《熟悉的、陌生的马原》,《作家》2002年第3期。

张志勇:《浅析阿来小说作品中的宗教文化》,《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张志忠:《一个现代人讲的西藏故事》,《上海文学》1986年第4期。

赵建常:《战争书写中的人性真实》,《文艺评论》2006年第5期。

赵树勤、尤其林:《民族寓言 雪域精魂——论〈尘埃落定〉的神秘叙事》,《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赵树勤、张晓辉:《〈红楼梦〉与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湘潭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4期。

宗波:《当代乡村的别样书写:阿来新作〈空山〉评析》,《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年第4期。

丁增武:《“消解”与“建构”之间的二律背反——重评全球化语境中阿来与扎西达娃的“西藏想象”》,《民族文学研究》2009年第4期。

黄慧:《阿来文学作品和苯教关系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贾霄锋:《藏区土司制度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降边嘉措:《仲肯:〈格萨尔〉的传承者》,《中国民族报》2004年1月9日。

刘国娟:《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小说创作之比较》,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马烈:《阿来及其〈尘埃落定〉与藏族口传文学》,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王文婷:《梅卓小说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徐美恒:《论藏族作家的汉语文学》,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杨玉梅:《扎根:阿来的小说创作——以文学人类学的角度》,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袁丁:《从马原、扎西达娃和阿来的创作看西藏当代汉语小说》,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光明日报》2009年4月4日。

赵红杰:《史性的沉重与诗性的轻盈——扎西达娃、阿来小说创作比较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朱霞:《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浅论》,《民族文学》2010年第7期。

阿来:《〈空山〉是〈尘埃落定〉后又一场恋爱》,新浪网。读书,http://book.sina.com.cn/news/a/2005-05-08/1129184250.shtml,2005年5月8日。

程小晓:《浅析苏童小说中的三大意象群落及其中的宿命色彩》,新世纪青年网,http://xsjqn.lib.whu.edu.cn/xsjqn/no2/yyjd/02.html。

宋继庆:《浅谈中国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香港宝莲禅寺网,http://hk.plm.org.cn/gnews/2008424/200842494549.html。

杨春时:《五四文学: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还是启蒙主义》,中华论文网,http://www.zclw.net/article/sort024/sort028/info-107863.html,2008年8月6日。

袁良骏:《一句并非鲁迅的“名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6742160.html,2008年1月7日。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4/5552887.html,2007年4月2日。

张颐武:《文化批评:中国的国民性真的很丑陋吗?》,人民网,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9022833.html,2009年3月25日。

《扎西达娃及其〈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和〈骚动的香巴拉〉》,西藏文化网,http://www.tibetculture.net/xzmr/ddmr/200712/t20 071213_300751.htm,2005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