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32

河南经济新常态的法治保障图书

SSAPID:101-2022-6975-06
ISBN:978-7-5097-9081-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河南省在经济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在法治领域所面临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展开讨论,为读者揭示依法治国、中原新常态的具体概念与相互关系,进而引导读者了解和探索依法治国是如何促进河南省向经济新常态的转变及依法治国又可为中原经济新常态提供怎样的保障的。书中还针对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生态保护以及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王锋
编 辑:陈凤玲;楚洋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一 法治的内涵

  二 依法治国的内涵

   (一)依法治国的法首先是良法

   (二)依法治国的方式必须是善治

 第二章 完善立法

  第一节 经济新常态催生地方立法完善

   一 经济新常态对地方立法的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对政绩评价机制提出的挑战

    (二)经济新常态对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

    (三)经济新常态对民生制度提出的要求

    (四)经济新常态对人口提出的挑战

    (五)新经济增长点对现有法律制度的挑战

   二 经济新常态有待地方立法的保障

  第二节 河南省地方立法现状及评析

   一 河南省地方立法取得的成就

    (一)立法程序开始走向科学

     1.推行了立法项目论证工作

     2.立法听证成为河南省立法的常态

     3.委托立法在河南省悄然兴起

    (二)注重地方特色的立法

     1.针对人口大省的特色进行地方立法

     2.针对历史文化遗产多的特点予以地方立法

     3.经济立法曾经在河南省地方立法中占主导地位

     4.环境保护立法成为近期河南省地方立法的主流

   二 河南省地方立法的现存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地方立法的缺失

    (二)缺乏立法项目论证机制

    (三)没有注意到分类立法

    (四)地方立法缺乏必要性

     1.地方立法缺乏地方性

     2.地方立法缺乏具体性

     3.地方立法操作性差

    (五)越权立法

    (六)法律规范冲突

     1.地方性法规与法律冲突

     2.地方性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冲突

     3.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

     4.多重复杂冲突

    (七)忽视地方立法的创新性

   三 地方立法现存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

    (一)不利于法的价值的实现

    (二)不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三)不利于法律作用的实现

    (四)导致法律适用无所适从

    (五)使地方保护主义合法化

    (六)大量立法资源被浪费

  第三节 地方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地方立法目的不当

   二 立法主体立法技术的欠缺

   三 地方立法主体观念滞后

   四 地方立法抄袭严重

   五 相应的国家机关怠于履行立法监督职责

  第四节 完善河南省地方性立法

   一 河南省地方立法应服务于中原经济新常态

    (一)通过地方立法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通过地方立法重新确定政绩评价机制

    (三)通过地方立法重构环境保护机制

    (四)通过地方立法落实土地保护机制

    (五)通过地方立法落实民生保障机制

    (六)通过地方立法发挥人才应有的作用

   二 服务于经济新常态需要“良”性的地方立法

    (一)地方立法的良法实体标准

     1.以人为本的标准

     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准

     3.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标准

     4.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标准

    (二)地方立法的形式良法标准

     1.执行性地方立法的良法标准*

     2.创新性地方立法的良法标准*

     3.自主性地方立法的特定良法标准*

   三 河南省地方立法良法的实现

    (一)端正立法目的,更新立法观念

    (二)强化地方立法专业性

    (三)明确地方立法依据

    (四)强化立法监督机关责任

    (五)建立地方立法“良法”标准

 第三章 严格执法

  第一节 严格执法的作用

   一 严格执法是法治发展的中心环节

   二 严格执法是良好市场秩序的重要保障

   三 严格执法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四 经济新常态对行政执法提出新要求

  第二节 河南省行政执法现状及评析

   一 河南省行政执法现状

   二 河南省行政执法的现存问题

    (一)执法体制不完善,执法主体过于庞杂和分散

     1.行政权力职能错位

     2.行政权配置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3.行政执法权责脱节

     4.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

    (三)保护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意识淡薄

    (四)以罚代刑现象大量存在

    (五)行政执法缺乏监督

    (六)行政执法权力与责任脱节

  第三节 促进严格执法的建议

   一 规范行政执法主体

    1.合理确定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的职能分工

    2.理顺行政的内部关系,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3.推进综合执法,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和内部综合执法

    4.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5.及时进行多头执法领域法律的立、改、废、释

   二 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1.行政公开制度

    2.行政回避制度

    3.听取相对人意见

    4.行政行为说明理由

   三 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

   四 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五 完善落实行政执法监督制度

    1.完善行政执法的外部监督机制

    2.完善行政执法的内部监督机制

    3.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

 第四章 司法管辖体制改革

  第一节 河南省司法管辖体制改革

   一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

    (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可行性

     1.在实践层面,从中央到地方,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积累起宝贵经验

     2.在理论层面,相关研究主要在管理学和法学两个研究领域展开

   二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与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关系

   三 省直管县以前司法管辖体制的基本情况

    (一)司法管辖体制的概念

    (二)司法管辖体制的主要内容

     1.司法机关设置

     2.司法管理

     3.司法管辖

  第二节 域外司法管辖体制的基本情况

   一 英美法系国家的司法管辖体制

    (一)英国的司法管辖体制

    (二)美国的司法管辖体制

   二 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管辖体制

    (一)德国的司法管辖体制

    (二)法国的司法管辖体制

   三 日本和俄罗斯的司法管辖体制

    (一)日本的司法管辖体制

    (二)俄罗斯的司法管辖体制

   四 域外司法管辖体制的特点与优势

  第三节 我国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 河南省行政诉讼案件实行异地管辖

   二 北京市设立第四中级人民法院

   三 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四 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

  第四节 河南省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现状与问题

   一 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对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二 河南省直管县以后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层面的问题

     1.与《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冲突

     2.与《法官法》《检察官法》的冲突

     3.与《刑事诉讼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的冲突

     4.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下简称《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矛盾

     5.与诉讼法理论的冲突

    (二)实践层面的问题

     1.司法管辖体制改革滞后导致的问题

     2.司法人员的提拔和交流受到限制

     3.增加诉讼成本的问题

  第五节 司法管辖体制改革路径与制度应对

   一 河南省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二 河南省直管县体制下司法管辖体制改革的制度应对

    (一)司法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应同步进行

    (二)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三)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四)在宪法框架内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

    (五)完善现有司法管辖制度的种类和内容

    (六)司法管辖体制改革应当突出以人为本

 第五章 河南法治建设实例(一)

  第一节 河南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作用

   一 贸易便利化的概念与源起

   二 贸易便利化建设助推中原经济发展

  第二节 贸易便利化建设可参照的国际规范

   一 WTO贸易便利化规范

   二 世界海关组织贸易便利化规范

    (一)《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

    (二)《关于简化及协调海关制度的国际公约》

   三 联合国贸易便利化规范

    (一)《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

    (二)《UN/CEFACT贸易便利化实施指南》

     1.贸易便利化的领域。指南将贸易便利化的领域区分为“业务领域”(Business Domains)与“路径和方法领域”(Approaches and Methodologies Domains)两块

     2.推荐路径(Suggested Itineraries)

     3.贸易便利化文献(Trade Facilitation Instruments)

     4.贸易便利化组织(Trade Facilitation Organizations)

   四 其他国际组织的贸易便利化规范

    (一)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贸易便利化规范

    (二)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贸易便利化规范

  第三节 贸易便利化建设可借鉴的经验

   一 贸易便利化建设可借鉴的国外经验

    (一)欧盟贸易便利化的经验

    (二)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贸易便利化经验

     1.直通程序和周报关制度

     2.海关审计核查便利化制度

     3.货物分类监管的便利化制度

     4.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制度

    (三)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贸易便利化经验

     1.标准

     2.货物流动

     3.电子商务

     4.商务人员流动

   二 贸易便利化建设可借鉴的国内经验

  第四节 河南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一 河南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优势

    (一)区位条件优越

    (二)陆空衔接高效

    (三)对外贸易发展势头良好

    (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为河南自贸区电子商务建设奠定基础

    (五)具有较好的体制创新和先行先试的经验基础

    (六)具有后发优势

   二 河南省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不足

  第五节 保障中原新常态的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制度构建

   一 宏观制度构建

    (一)确立贸易便利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

    (二)设立贸易便利化建设指导委员会

    (三)制定《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便利化建设条例》

   二 具体建设措施

    (一)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确立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二)借鉴上海经验成立并完善贸易便利化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建立贸易便利化的效率指标体系,规范贸易便利化工作流程

    (三)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交通网络

    (四)实现“区域整合、功能叠加”

    (五)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

    (六)搭建加工贸易发展平台,创新自贸区监管模式

    (七)根据国际标准构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共享的信息平台

    (八)完善相关立法,维护公平贸易环境

    (九)构建完善的涉外民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打造内陆地区国际民商事解决中心

    (十)创新人员出入境管理制度,便利工商企业人员的跨境流动

    (十一)加大贸易便利化建设所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第六章 河南法治建设实例(二)

  第一节 河南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的作用

   一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原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治建设——中原经济发展的制度保证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法治现状评析

   一 国家有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法律规范

   二 河南省有关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三 现行河南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缺陷

    (一)上位法的理念指引困境

     1.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2.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生态伦理观

    (二)相关制度安排的缺失

    (三)农村生态环境行政管制有待进一步提升

     1.环境管制手段以强制性的为主

     2.缺乏专门的农村环境监管机构和协调机构

     3.农村环保执法人员和经费不足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责机制不完善

     1.现有农村环境行政监督机制不到位

     2.农村环境管理责任追究不严格

     3.公众监督途径不畅,非政府组织发育不成熟

     4.司法监督和追究不力

    (五)农村环境文化制度欠缺

     1.农村基础教育不力

     2.农村环境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文化支出少

     3.农村环境文化管理不力

     4.农村环境宣传教育不足

  第三节 日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及其启示

   一 日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沿革

    (一)战后日本农村地方自治改革

    (二)通过农业产业调整促进农村发展

    (三)构建并发展循环型农业

   二 日本建设循环型农业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农业环境法律制度体系

    (二)规范农业生产技术规程

    (三)完善农产品认证和追溯管理

    (四)通过政策性金融等手段促进循环型农业发展

   三 日本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借鉴

    (一)确立循环型农业的理念

    (二)重视城乡的整体规划

    (三)有关法律政策相互配套协调

    (四)发挥农协的作用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第四节 保障中原经济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一 构建区域生态系统整体管理理念

   二 健全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制度体系

    (一)农村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体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经济制度体系

    (三)农村生态环境行政管制制度体系

    (四)农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制度体系

    (五)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问责制度体系

    (六)农村生态恢复与重建制度

   三 坚持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多元性和互动性

    (一)治理主体的多元和互动

    (二)治理手段的多元和互动

   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建设

    (一)将农民环境教育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起来

    (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培训机构,提高农民参与环境治理的文化素养和技能

    (三)加强农村环境文化教育培训

    (四)组织农民广泛参加环境治理

 第七章 河南法治建设实例(三)

  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作用

   一 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二 农村土地制度建设有利于农村发展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土地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 河南省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现状及评析

   二 河南省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现状及评析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宅基地使用权

    (三)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评析

  第三节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 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的建设原则

    (一)土地制度市场化

    (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价值

    (三)土地权利平等

    (四)产权明晰

    (五)以农村实际情况为制度设计基础

   二 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设计

    (二)建立农村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产权平等的制度

   三 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

    (二)重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制度

    (三)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1.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制度立法内容

     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立法完善形式

     4.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配套措施建设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3。

[2]人民日报社评论部编著《“四个全面”学习读本》,人民出版社,2015。

[3]李平、陈耀、郝寿义主编《中国区域经济学前沿(2010/2011):“十二五”区域规划与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4]刘树庆主编《农村环境保护》,金盾出版社,2010。

[5]赵旭阳等主编《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6]左玉辉等:《农村环境调控》,科学出版社,2008。

[7]吴舜泽等:《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8]秦虎、王菲编《国外的环境保护》,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9]朱坦主编《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10]吴东雷、陈声明等编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1]赵旭阳等主编《农村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2]张文驹主编《中国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7。

[13]李挚萍、陈春生等著《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4]董险峰、丛丽、张嘉伟等编著《环境与生态安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5]沈渭寿等:《区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6]任建雄:《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创新与协调机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17]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8]张树义主编《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研究:以行政裁决为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9]曲格平主编《环境保护知识读本》,红旗出版社,1999。

[20]卢云等撰稿《法学基础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21]孙国华主编《法律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22]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3]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4]张小平:《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框架》,法律出版社,2008。

[25]陈泉生等:《循环经济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6]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7]杨东平主编《中国环境的危机与转机(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黄霞、常纪文主编《环境法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编《给中国政府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建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0]应松年主编《行政法学新论》,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

[31]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2]姚慧琴、任宗哲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3]何怀宏主编《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34]傅华:《生态伦理学探究》,华夏出版社,2002。

[35]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6]梁慧星:《中国民法经济法诸问题》,法律出版社,1991。

[37]孙桂娟等编著《低碳经济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38]王蓉:《资源循环与共享的立法研究:以社会法视角和经济学方法》,法律出版社,2006。

[39]李耀芳:《国际环境法缘起》,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0]汪劲:《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1]付子堂:《法律功能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2]钭晓东:《论环境法功能之进化》,科学出版社,2008。

[43]常纪文、杨朝霞:《环境法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4]鄢斌:《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4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现代性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

[46]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4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编《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48]应松年主编《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49]李建明主编《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0]卞建林、刘玫:《外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1]龚刃韧:《现代日本司法透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52]程乐意主编《机构编制管理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

[53]陈泉生等:《循环经济法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54]李泊言编著《绿色政治:环境问题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55]吕忠梅主编《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法律出版社,2003。

[56]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财政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方财政研究中心:《2013中国地方财政发展研究报告: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路径优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7]金观涛:《系统的哲学》,新星出版社,2005。

[58]刘邵权:《农村聚落生态研究: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59]焦必方编《日本的农业、农民和农村——战后日本农业的发展与问题》,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60]陈冰波:《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1]朱达:《能源:环境的经济分析与政策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62]孟庆瑜、刘武朝:《自然资源法基本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63]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4]王利明:《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65]王卫国、王广华主编《中国土地权利的法制建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66]陈小君等:《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7]梁慧星、陈华彬编著《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

[68]唐代兴:《公正伦理与制度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

[69]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9。

[70]高鸿钧等:《法治: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71]杨少梅:《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河北省农村经济现状调查》,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72]黄小晶:《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农村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73]傅思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法制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74]姜明安主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5]〔日〕祖田修:《农学原论》,张玉林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6]〔日〕日本法哲学学会:《1995年法哲学年报》,日本有雯阁,1996。

[77]〔美〕波特内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李艳芳等译,三联书店,1993。

[78]〔英〕安东尼·吉登斯:《气候变化的政治》,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79]〔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吴英姿、孙淑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0]〔瑞典〕托马斯·思德纳:《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张蔚文、黄祖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1]〔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2]〔加〕布鲁斯·米切尔:《资源与环境管理》,蔡运龙等译,商务印书馆,2004。

[83]〔美〕约翰·H.帕金斯:《地缘政治与绿色革命:小麦、基金与冷战》,王兆飞、郭晓兵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84]〔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5]〔美〕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印书馆,2002。

[86]〔美〕詹姆斯·L.多蒂,德威特·R.李编著《市场经济:大师们的思考》,林季红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7]〔美〕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三联书店,1990。

[88]〔德〕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商务印书馆,2005。

[89]〔美〕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蒋兆康、林毅夫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90]〔美〕施里达斯·拉夫尔:《我们的家园:地球》,夏堃堡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9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

[92]〔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陈太先、眭茂译,商务印书馆,1994。

[93]〔美〕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4]〔美〕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梅俊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5]〔美〕保罗·R.伯特尼、罗伯特·N.史蒂文斯主编《环境保护的公共政策》(第2版),穆贤清、方志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6]〔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97]〔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98]〔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99]〔美〕哈罗德·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100]〔美〕戴维·L.韦默:《制度设计》,费方域等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1]〔德〕魏德士:《法理学》,丁晓春译,法律出版社,2005。

[102]〔日〕富井利安等:《环境法的新展开》,法律文化社,1995。

[103]〔美〕R.W.芬德利、D.A.法贝尔:《美国环境法简论》,程正康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6。

[104]J.R.Salter,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Law and Practice(Edinburgh:Butterworths,1992).

[105] Harold Demsetz,Ownership,Control and the Firm(Basil Blackwell Inc.,1988).

[1]周珂:《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

[3]王灿发:《论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途径》,《政法论坛》2003年第3期。

[4]严金明:《美国西部开发与土地利用保护的教训暨启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5]张术环:《从生态消费看日本的环保型农业政策》,《世界农业》2010年第4期。

[6]甘自敏:《协调发展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构想》,《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5期。

[7]周茂春:《不完全信息化条件下西部农村协调发展方略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8]温思美、孙良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若干政策问题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1991年第8期。

[9]阚丽萍:《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速制度创新》,《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0]张军驰、樊志民:《西部生态环境治理的路径选择——以生态文明为视角》,《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11]李旭萍:《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认识的误区——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12]曹明德:《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伦理观的转变——兼论道德共同体范围的扩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3]李远华、严家适:《新农村建设需要坚实的农村水利基础》,《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6期。

[14]陈颖、范传辉、孙瑞、文武:《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期。

[15]李怀岩、黄浩苑:《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铬渣之害何时消》,《半月谈》2011年第9期。

[16]黄莎:《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7]姜文来、王华东、李巍:《国有自然资产流失探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年第4期。

[18]蔡守秋、张百灵:《防治石漠化法制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时代法学》2010年第1期。

[19]秦道珠、徐明岗:《稻田可控释放肥料的生态环境效应与合理施用技术》,《磷肥与复肥》2002年第2期。

[20]陆新元、熊跃辉等:《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21]李挚萍:《社会转型中农民环境权益的保护——以广东农村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2]徐丽媛:《新农村建设与农民环境权的保护》,《农业考古》2006年第3期。

[23]于建嵘:《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冲突的主要特征及对策》,《世界环境》2008年第1期。

[24]张翠莲、玛喜:《土壤退化研究的进展与趋向》,《北方环境》2010年第3期。

[25]常健、饶常林:《试论我国实现法治的途径》,《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26]潘德勇:《美国水资源保护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时代法学》2009年第3期。

[27]凌先有:《丹麦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

[28]吴海峰:《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例》,《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3期。

[29]万斌、倪东:《法制概念的逻辑梳理》,《浙江学刊》2000年第2期。

[30]肖泽晟:《自然资源特别利用许可的规范与控制——来自美国莫诺湖案的几点启示》,《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

[31]王锋:《关于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的研究综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32]同春芬、张凌娟:《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制度成因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

[33]蒲俊丞:《通过民事合同的农村环保监管——约束条件下农村环保监管的实现方式》,《现代法学》2010年第3期。

[34]王春荣、杨艺:《农村环境的“和谐管理”与“社会资本”研究范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35]邵云、李斌、赵光明:《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年第10期。

[36]陆新元等:《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37]刘权政:《农民经济利益视角下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38]黄河:《论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构建》,《法律科学》2007年第1期。

[39]邢可霞、王青力:《德国农业生态补偿及其对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启示》,《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年第1期。

[40]龙明:《从价格支持到环保补贴——欧盟农业生态补贴政策启示》,《农村实用技术》2010年第5期。

[41]曹凤中、姬庆:《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现状及发展》,《环境经济》2009年第11期。

[42]方福前:《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的演进》,《当代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43]袁春湘:《浅谈我国环境司法中的几个问题》,《山东审判》2010年第5期。

[44]何立胜:《城乡二元结构模式转换与制度安排的公正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5]崔若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8期。

[46]何跃新:《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浙江城乡文化发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47]马力宏:《论政府管理中的条块关系》,《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4期。

[48]乌兰:《环境行政管理中政府职能的变革》,《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

[49]钟芳、徐苏刚:《试论我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行政论坛》2005年第5期。

[50]宁金成:《法律理念基本意义的一点思考》,《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51]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1期。

[52]许振成等:《全国环境功能区划的基本思路初探》,《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9期。

[53]鲁传一、周胜、陈星:《水能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测算方法与标准探讨》,《生态经济》2011年第3期。

[54]王晓俊:《基于生态保护的道路规划策略》,《生态环境学报》2011年第3期。

[55]张全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难点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第1期。

[56]曹学章等:《建立我国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第4期。

[57]刘重力、杨宏:《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最新进展及中国的策略选择》,《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

[58]阮李全、任杰:《节约型社会视野下自然资源行政许可制度研究》,《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

[59]王盛军:《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之缺陷及其原因分析——一种法经济学视角》,《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60]杨顺顺、栾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9年第3期。

[61]赵静、段志辉:《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失衡与平衡》,《行政与法》2011年第1期。

[62]周卫:《论我国环境监测制度的功能嬗变与立法完善》,《理论月刊》2010年第9期。

[63]刘俐:《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北方环境》2011年第9期。

[64]刘卫先:《我国现行环境监测体制述评》,《中国环境监测》2009年第3期。

[65]李洁:《我国农业污染特征及农村环境监测体系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9期。

[66]舒旻:《环境监测制度构建的重点与难点》,《环境保护》2011年第8期。

[67]韦丽云:《政府绩效管理:当前的实践与未来发展路径》,《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68]徐双敏:《政府绩效管理中的“第三方评估”模式及其完善》,《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期。

[69]向俊杰:《中央政府四项一票否决绩效考核制度的政治学分析》,《学术交流》2010年第9期。

[70]郑代良、杨吉兴:《反思与定位:建构中国特色的政府绩效管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71]孙洁琦:《有关“一票否决制”的法律思考》,《科学咨询》2011年第10期。

[72]关耀民:《赤峰市对“封育禁牧”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内蒙古林业》2006年第9期。

[73]李松:《环保还需要“一票否决”》,《环境保护》2011年第4期。

[74]尚虎平、李逸舒:《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救火行政”——“一票否决”指标的本质及其改进》,《行政论坛》2011年第5期。

[75]马雪松:《资源枯竭型城市规划的理论意义与基本特征》,《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第10期。

[76]陶蕾、张梓太:《我国环境民事诉讼的困境与出路》,《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77]奉晓政:《资源利用冲突解决机制研究》,《资源科学》2008年第4期。

[78]李金昌:《关于自然资源的几个问题》,《自然资源学报》1992年第3期。

[79]王利明:《法治:良法与善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80]张文显:《和谐精神的导入与中国法治的转型——从以法而治到良法善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81]《用法治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四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8日,第1版。

[82]叶初升、李慧:《增长质量是经济新常态的新向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83]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应解决十二大难题》,《理论导刊》2015年第1期。

[84]包庆德:《消费模式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2期。

[85]王爱声:《立法论证的基本方法》,《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86]汪全胜:《立法论证探讨》,《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3期。

[87]王斐弘:《地方立法特色论》,《人大研究》2005年第5期。

[88]崔卓兰等:《地方立法膨胀趋向的实证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5期。

[89]汪彤:《权力寻租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0]覃佐媛:《法治语境下的行政立法寻租问题探究》,《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91]蔡定剑:《法律冲突及其解决的途径》,《中国法学》1999年第3期。

[92]周伟:《论执行性地方立法良法标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93]周伟:《论创新性地方立法的良法标准》,《江汉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94]周伟:《论自主性地方立法的良法标准》,《学术论坛》2013年第12期。

[9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机建设的另一种思考》,《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96]韩雪:《新移民报告》,《中国民商》2014年第6期。

[97]杨海坤:《政府法治论是我国行政法学的理论基础》,《北京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

[98]冯洁:《治污,重典时代来临?污染环境罪司法解释出台内幕》,《南方周末》2013年7月4日。

[99]沈荣华:《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省直管县改革》,《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2期。

[100]陈国权、黄振威:《省管县改革中的党政领导干部管理问题》,《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1期。

[101]郝新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优化利用外资的路径探析——以宁波为例》,《企业经济》2015年第6期。

[102]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国际市场》2013年第4期。

[103]陈晖:《贸易便利化下国际海关立法的新特点及贡献》,《东方法学》2010年第4期。

[104]吴敏:《欧盟贸易便利化制度及其启示》,《人民论坛》2010年第5期。

[105]于志宏、李长海:《自贸区扩容升级:不能忘记的“责任清单”》,《WTO经济导刊》2015年第4期。

[106]刘重力、杨宏:《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最新进展及中国的策略选择》,《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

[107]杨钧:《河南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08]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央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43期。

[109]崔若峰:《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中国农村教育走向》,《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8期。

[110]何跃新:《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浙江城乡文化发展》,《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111]郑方辉、李燕:《经济发展、社会公正与环境保护:基于政府整体绩效的视野——以2008—2010年广东省为例》,《公共管理学报》2013年第1期。

[112]王爱琳:《集体所有权主体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113]张安毅:《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行使》,《法学杂志》2006年第5期。

[114]杜威漩:《村民自治中的监督制度:冲突、真空及耦合》,《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15]孟勤国:《物权法开禁宅基地交易之辩》,《法学评论》2005年第4期。

[116]程雪阳:《公法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土地产权制度——基于宪法第10条的分析》,载邓正来主编《重新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科学辑刊》第33期,2010年冬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17]笑蜀记录整理《给农民土地永佃权可不可行?——于建嵘、陈志武对话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南方周末》网站,http:/www.inFzm. com/content/trs/raw/36453,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8月29日。

[118]党国英:《土地制度对农民的剥夺》,《中国改革》2005年第7期。

[119]肖方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中外法学》1999年第4期。

[120]孟勤国:《物权法如何保护集体财产》,《法学》2006年第1期。

[121]王利明、周友军:《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中国法学》2012年第1期。

[122]刘金清、张丛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初探》,《陕西农业科学》2005年第5期。

[123]〔美〕张庭伟:《规划理论作为一种制度创新——论规划理论的多向性和理论发展轨迹的非线性》,《城市规划》2006年第8期。

[124]Harry W.Jones,“The Creative Power and Function of Law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Vanderbilt Law Review 17(1963).

[125]Andrew Grainger,“Trade Facilitation:A Conceptual Review,”Journal of World Trade 45(2011).

[126]Nirmal Sengupta & Moana Bhagabati,A Study of Trade Facilitation Measures:From WTO Perspective,Revised Interim Report,Madras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3.

[127]Carolin Eve Bolhofer,Trade Facilitation-WTO Law and Its Revision to Facilitate Global Trade in Goods,World Custom Journal 2(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