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变迁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China 's Foreign Policy Chang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SSAPID:101-2015-3057-52
ISBN:978-7-5201-011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有价值的学术争鸣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大争鸣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十一个议题展开,绝大多数与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因此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本书将中国的研究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称为“政主学从”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领域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丛书
作 者: 徐进 李巍
编 辑:赵怀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5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8 外交、国际关系

 后记

 序言

 引论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争鸣

  一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三十年学术争鸣

  二 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与外交政策制定

   (一)学术研究与政策制定之间存在脱节现象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学术研究:谁主谁从?

 第一章 关于时代主题的争鸣

  一 第一次争鸣

  二 格局转换期的思考与定调

  三 第二次争鸣

  四 总结与评论

 第二章 关于国际格局的争鸣

  一 冷战最后阶段的国际格局之争

  二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三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的国际格局之争

  四 总结与评论

 第三章 关于国际主要矛盾的争鸣

  一 “西西矛盾”论

  二 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矛盾

  三 “南北矛盾”论

  四 “无主要矛盾”论

  五 其他观点

  六 总结与评论

 第四章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的争鸣

  一 国家利益:有阶级性还是无阶级性

  二 国家利益研究中的其他一些问题和争论

  三 总结与评论

 第五章 关于中国实力与身份的争鸣

  一 综合国力衡量方法之争

   (一)丁峰峻的“综合国力论”*

   (二)于宏义、王佑棣的“综合国力测度法”*

   (三)黄硕风的“综合国力动态方程”*

   (四)王诵芬的“综合国力测算法”*

   (五)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国力评估法”*

   (六)阎学通的“实力等级衡量法”*

   (七)李少军的“构成要素+影响要素”衡量法

  二 软实力要素之争

  三 关于中国国际身份的争鸣

  四 总结与评论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外交目标的争鸣

  一 中国能否崛起?

  二 和平崛起还是和平发展

  三 总结与评论

 第七章 关于中国外交原则的争鸣

  一 韬光养晦:坚持、调整还是放弃?

  二 不结盟:坚守、放松还是放弃?

  三 绝不当头还是学习当头?

  四 中美关系与中邻关系:孰重孰轻?

  五 未来的中国:一极还是超级?

  六 总结与评价

 第八章 关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的争鸣

  一 关于国际秩序:融入与怀疑

  二 如何看待中国国际责任?

  三 总结与评论

 第九章 关于中国参与全球化的争鸣

  一 全球化源于何时?

  二 经济全球化还是综合性全球化

  三 全球化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四 全球化是西方化或美国化吗?

  五 全球化削弱了国家权力吗?

  六 全球化的利大还是弊大?

  七 评论与总结

 第十章 关于构建“中国学派”的争鸣

  一 呼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阶段

   (一)重要会议

   (二)重要人物

   (三)评价

  二 呼吁建立“中国学派”阶段

   (一)重要会议

   (二)重要人物

   (三)评价

  三 尝试理论创新阶段

   (一)秦亚青与“过程建构主义”

   (二)阎学通与“清华路径”

   (三)评价

  四 总结与评价

 第十一章 关于研究方法的争鸣

  一 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方法

  二 科学派的“破”与“立”

  三 传统派和后现代派对科学派的批评

  四 中间派的形成与方法论多元主义

  五 评论与总结

 结语 代际传承与学术演进

  一 第一代学者:重新审视世界

  二 第二代学者:学科发展奠基人

  三 第三代学者:多元方法、多种理论

  四 第四代学者:多元理论、多个问题

有价值的学术争鸣必不可少,争鸣可以成为沟通学术研究和政策制订的桥梁,同时也是启发思维、矫正错误的必要过程。回顾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于重大外交问题的争鸣,回顾学者们为什么话题而争,有什么争论结果,这些争论有什么贡献与不足,这对于理解中国对外政策研究的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关系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本书两位作者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大争鸣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十一个议题展开,绝大多数与中国重大外交政策的转型直接相关,而且学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内部的分歧,因此研究这些争鸣是外界观察中国外交政策和政学关系的一个窗口。本书将中国的研究界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模式称为“政主学从”模式,并分析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作者指出,虽然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自主性正在增强,但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还不能离开外交政策问题的引领和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