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48

走向近代化的思想轨迹图书

The Ideological Trajectory toward Modernization:Nine Celebrities·Masterpieces·Economic Thoughts

SSAPID:101-2009-9103-39
ISBN:978-7-5097-4245-7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中层出不穷的为中国的独立富强、繁荣昌盛的各代英雄志士,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的思想深邃隽永,其光芒划破黑暗长夜,照耀着后人前行之路。中国近代的经济思想是在求独立和发展的内部驱动和外在不利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共同压力作用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本书所选的是在近代经济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九位思想家:魏源、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张之洞、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从各位思想家的一部书入手对其经济思想中图强求变、师夷制夷的内容及价值进行评介,见微知著,以求展示那个时代中国人追赶近代化潮流的思想轨迹。并通过追古思今,以求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事业的继续深入推进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信息

丛书名: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济思想史系列
编 辑:林尧;许秀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1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序

 魏源《圣武记》经济思想研究

  一 “法无久不变”

  二 除弊兴利

   (一)漕运:南漕海运

   (二)盐政:改纲行票

  三 节用兴利

   (一)废除普免田租和普免逋负

   (二)裁减军饷

  四 塞患兴利

   (一)严禁鸦片

   (二)自主外贸

  五 开源兴利

   (一)缓本急标

   (二)开货源以兴利

    1.开矿以濬银之源

    2.更币以佐银之穷

   (三)屯垦以开食源

  六 结论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经济思想研究

  一 土地思想

   (一)土地国有

   (二)计口授田

   (三)小结

  二 产业思想

   (一)农业思想

   (二)手工业思想

   (三)商业思想

   (四)小结

  三 财政思想

   (一)理想:“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二)实践:“照旧交粮纳税”

   (三)小结

  四 结论

 洪仁玕《资政新篇》经济思想研究

  一 “因时制宜,审势而行”

   (一)受命于危难

   (二)审时度势

   (三)“因时制宜,度势行法”

  二 “内修国政”

   (一)“以有用之物为宝”

   (二)兴办新式工商等事业

    1.兴办新式工业

    2.兴办新式矿业

    3.兴办新式交通业

    4.兴办新式通信业和新闻业

    5.兴办新式金融业

    6.创办新式社会慈善事业

  三 “外示信义”

   (一)“柔远人之法”

   (二)“与番人并雄之法”

  四 评价

   (一)《资政新篇》具有强烈的资本主义色彩

   (二)《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方案

 郑观应《盛世危言》经济思想研究

  一 “非常之变局”下的“决胜于商战”

   (一)“非常之变局”

   (二)“兵战”与“商战”

   (三)“决胜于商战”的难度

  二 “立为商国”

   (一)“以商立国”

   (二)商战十大战役

   (三)“机器为先”

  三 “护商之良法”

   (一)设商部以达商情

   (二)定商律以除积弊

   (三)设商会以集商力

   (四)设银行以输商力

   (五)开学堂以启商智

  四 “减厘税以恤商艰”

   (一)整顿传统财政收入

    1.漕务:停漕折银

    2.盐课

    3.捐纳

   (二)厘金

    1.厘金的弊端

    2.改革建议

   (三)海关关税(以下简称关税)

    1.关税立法权自主

    2.关税行政管理权自主

    3.关税对等

    4.实行保护关税

   (四)国债

    1.内债

    2.外债

   (五)财政预算

  五 结论

 张之洞《劝学篇》经济思想研究

  一 经济改革指导思想

   (一)“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小结

  二 产业思想

   (一)“农本”-“重商”-“工本”的思想转变

   (二)产业结构思想

   (三)轻重工业并举的工业化战略

    1.以钢铁业为中心的重工业体系

    2.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体系

   (四)小结

  三 企业思想

   (一)“官督商办”-“官倡民办”-“官商合办”

   (二)“利权分离论”-“官商分权论”

   (三)小结

  四 外债思想

   (一)“自强之机”

   (二)芦汉模式:“权自我操,利不外溢”的落空

    1.芦汉模式的形成

    2.芦汉模式的负面影响

   (三)“挽救之方”的落空

    1.高价赎约

    2.“浦口条件”

   (四)“借债救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1.混淆洋股与洋债

    2.“借用某国之款,即订用某国总工程师代为营造”

    3.“以路作抵”与国家担保

    4.对外债的依赖

   (五)小结

  五 结论

 谭嗣同《仁学》经济思想研究

  一 经济观和“两通”理论

   (一)从“奋兴商务”到“人我通”和“中外通”

   (二)“人我通”——向新式工业投资要求的理论

   (三)对“黜奢崇俭”论和“机器夺民之利”论的批判

   (四)“中外通”,即主张对外自由贸易

   (五)大同理想

   (六)《仁学》中的人口观点

  二 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的发展观

  三 基本经济观点

  四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蓝图

  五 发展农业的“普鲁士道路”

  六 结论

 梁启超《变法通议》经济思想研究

  一 “变亦变,不变亦变”

   (一)变法的必要性

   (二)对不变法论调的驳斥

    1.对“成法不可变论”的驳斥

    2.对“迁地弗良论”的驳斥

    3.对“用夷变夏论”的驳斥

    4.对“无力变法论”的驳斥

  二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三 变法的哲学依据

   (一)简单的循环“变易”观念

   (二)三世之义

   (三)西方的民权、自由、进化思想

  四 结论

 康有为《大同书》经济思想研究

  一 西方经济的局限

   (一)竞争局限

   (二)资源浪费

   (三)贫富悬殊

   (四)社会动荡

   (五)小结

  二 大同的经济理想

   (一)“至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

    1.“免苦求乐”

    2.“至仁”的想象

    3.“尚工”

   (二)“至平”:全球民众平等共享物质文明

    1.公养

    2.公教

    3.公恤

   (三)“至公”:公有公营

   (四)小结

  三 大同经济理想的实现

   (一)“去私产”

   (二)“去国界”

   (三)小结

  四 志在大同,事在小康

   (一)乱世-小康-大同

   (二)小康之事

  五 结论

 孙中山《建国方略》经济思想研究

  一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背景与相关著作简介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的历史背景

   (二)反映孙中山经济思想的著作简介

  二 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特点

   (一)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二)以振兴中华、求富求强为最高目标

   (三)以民生主义为经济建设的总纲领

   (四)以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基本方针

   (五)以对资本主义扬“善”避“恶”为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设计

   (六)以科学规划,富有系统性为特征的经济建设方案

   (七)实事求是、尊重国情下的前瞻性和首创性

  三 孙中山的国民经济建设思想综述

   (一)经济主权独立下的开放主义为实现经济赶超战略的必由之路

   (二)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的非单一所有制的经济结构

   (三)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1.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为经济近代化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思想

    1.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2.教育与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四 孙中山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

   (一)“两个文明”概念的提出

   (二)物质文明是经济建设的重点

   (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是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四)“两个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协调发展

  五 孙中山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一)孙中山的“开放主义”

    1.“开放主义”的提出

    2.“开放主义”与维护主权的认识与实践

   (二)孙中山的利用外资思想

    1.利用外资的原则要求

    2.利用外资兴办实业的方式方法

  六 对孙中山经济思想的评价

   (一)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孙中山经济思想是一种现代转型发展理论

   (三)孙中山经济思想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1.以振兴中华为目标,其心终生不改,其志终生不曲,其执著精神和科学精神至今都有重要意义

    2.以民生主义为动力机制,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3.高度统筹、贫愚同治的经济社会一体化和谐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4.追求区内协调和区际协调的发展方案

    5.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全面开放发展道路

    6.以增量开发为主,注重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国家资本的带动作用

    7.结合国情,科学设计,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8.以经济学理论为基本工具,构建经济发展前提的生产三要素的和谐

    9.重视经济法律对经济发展的规范和促进作用,重视契约精神,坚持国际经济合作开发活动中的主权独立和平等互利

    10.重视有效管理对于经济计划落实的支持承接作用

    11.孙中山经济思想的相关主张和实践暗合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2.经济效益思想及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

    13.全球化思维与开放系统观

    14.计划先行,重视实践

    15.作为社会革命与经济建设战略规划者和实践家,孙中山为合格的社会经济管理者树立了一个极佳的榜样

  七 结论

晚清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和政局动荡迫使当时的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求变图强,催生了经济思想的解放,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本书选取在近代经济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九位思想家:魏源、洪秀全、洪仁玕、郑观应、张之洞、谭嗣同、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从各位思想家的一部书入手对其经济思想进行分析,见微知著,以探索上至鸦片战争前夜,中经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下至辛亥革命,几代先进中国人探求救国救民、富国富民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足迹或者说思想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追古思今,以求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事业的继续深入推进起到推动作用。

1.魏源:《圣武记(上下)》,中华书局,1984。

2.中华书局编辑部:《魏源集(上下)》,中华书局,1976。

3.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

4.许毅:《清代外债史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5.中国史学会:《鸦片战争(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齐思和、林树惠、寿纪瑜:《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7.魏源:《海国图志》咸丰二年刊本。

8.胡寄窗、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9.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

10.梁廷楠:《夷氛闻记》,中华书局,1959。

11.蒋湘南:《七经楼文钞》,西安铅印本,1920。

12.齐思和:《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中华书局,1959。

13.郑振铎:《晚清文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4.牟世安:《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

16.《雍正硃批谕旨》,乾隆间内府朱墨套印本。

17.嵇瑛:《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1936。

18.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9.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中华书局,1964。

20.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21.〔美〕费正清、刘广京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2.杨万铭:《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开拓者——魏源经济思想评价》,《社会科学研究》1999年第6期。

23.陈朝祥:《魏源经济思想述评》,《人民论坛》2010年第23期。

24.汤标中:《略论魏源“师夷制夷”的经济思想》,《财经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25.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26.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开明书店,1951。

27.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中华书局,1963。

28.向达:《太平天国》,神州国光社,1952。

29.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华书局,1961。

30.罗尔纲:《太平天国文物图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31.张远鹏:《太平天国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2.程美东:《中国现代化思想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3.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太平天国文书汇编》,中华书局,1979。

34.钟文典:《太平军在永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35.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近代史资料(总34号)》,中华书局,1975。

36.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编辑:《近代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5。

37.杨松、邓力群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38.《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

39.冯自由:《同盟会四大纲领及三民主义溯源》,《革命逸史》第三集。

40.施立业:《评〈天朝田亩制度〉》,《安徽史学》1989年第4期。

41.饶仁坤:《如何评议〈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主义》,《史学月刊》1985年第6期。

42.晁福林:《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江汉论坛》1980年第3期。

43.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44.詹索平、叶金茹:《试论洪秀全的农业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农业考古》2007年第3期。

45.罗尔纲:《再论〈天朝田亩制度〉》,《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46.戚其章:《〈天朝田亩制度〉新探》,《东岳论丛》1993年第6期。

47.陈贵宗:《对〈天朝田亩制度〉内容的新认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报》1996年第5期。

48.孙占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评议》,《江海学刊》1994年第6期。

49.王国平:《〈天朝田亩制度〉新议》,《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

50.《忠王李秀成自传校补本》,广西人民出版社,1961。

51.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立北京图书馆:《太平天国史料》,开明书店,1950。

52.容闳:《西学东渐记》,商务印书馆,1934。

53.钱远镕:《〈资政新篇〉版本问题探讨》,《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

54.王翔:《关于〈资政新篇〉几个问题的探讨》,《安徽史学》1988年第2期。

55.潘旭澜:《再论〈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

56.王明勋:《评〈资政新篇〉的若干经济思想》,《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第1期。

57.苑书义:《洪秀全与〈资政新篇〉》,《历史教学》1981年第9期。

58.张翼:《洪仁玕——中国近代化的首倡者和设计师》,《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

59.谭群玉、曹又文:《洪仁玕与马建忠的维新思想比较》,《历史档案》1998年第4期。

60.陈九如:《洪仁玕经济思想浅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61.宋科炳:《洪仁玕与〈资政新篇〉》,《文史天地》2002年第3期。

62.郑观应:《盛世危言》,华夏出版社,2002。

63.王尔敏:《近代经世小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4.冯桂芬:《校邠庐抗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65.中国史学会:《戊戌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66.孙翊刚:《中国财政问题源流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7.郑观应:《罗浮待鹤山人诗草》,上海著易堂,1909。

68.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人民出版社,1983。

69.周志初:《晚清财政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2。

70.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6。

7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1957。

7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人民出版社,1953。

73.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4.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中华书局,1962。

75.孙文学:《中国关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76.国家税务局编著《中国工商税收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77.黄天华:《WTO与中国关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78.《大清光绪新法令(第2册,铅印本)》,商务印书馆,1910。

79.胡钧:《中国财政史》,商务印书馆,1920。

80.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第63卷)》,商务印书馆,1955。

81.倪俊明:《郑观应研究综述》,《文史哲》2003年第1期。

82.邸彦莉:《略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现代财经》2005年第2期。

83.雷强:《郑观应商战论的历史启示》,《南方经济》2003年第9期。

84.卢文莹:《郑观应的国债思想》,《财贸研究》1994年第4期。

85.朱鸿翔:《试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期。

86.梁文生:《郑观应“道器”、“体用”论及其评价》,《北方论丛》2009年第6期。

87.黄群:《郑观应的近代市场观述评》,《求索》2009年第7期。

88.赵秀玲:《论郑观应的商战思想》,《文史哲》1999年第3期。

89.张之洞:《劝学篇》,华夏出版社,2002。

90.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1847~1949)》,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91.吴汝纶:《李文忠公全集》,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9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人民出版社,2008。

93.王尔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4.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

95.盛康:《皇朝经世文新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96.武汉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辛亥革命在湖北史料选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97.王树楠:《张文襄公全集》,北京文华斋刻本,1928。

98.苑书义:《张之洞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99.赵靖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0. 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61。

101.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科学出版社,1957。

102.凌耀伦、周永林:《卢作孚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3.〔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计秋枫、朱庆葆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04.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

105.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

106.曾鲲化:《中国铁路史》,燕京印书局,1924。

107.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1955。

108.《宣统政纪(石印本)》,辽海书社,1934。

109.许毅:《从百年屈辱到民族复兴(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0.盛宣怀:《愚斋存稿(第27卷)》,思补楼,1939。

111.顾廷龙、叶亚廉:《李鸿章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2.马陵合:《清末民初铁路外债观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13.〔英〕菲利浦·约瑟夫:《列强对华外交(1894~1900)——对华政治经济关系的研究 》,胡滨译,商务印书馆,1963。

114.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15.〔德〕恩格斯:《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2。

116.刘晴波:《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17.夏东元:《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18.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中华书局,1963。

119.王立新:《美国对华政策与中国民族主义运动(1904~192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20.袁德宣:《中国铁路史》,集益书社,1907。

121.陈钧、任放:《张之洞经济伦理思想探真》,《历史研究》1993年第4期。

122.罗肇前:《由官办向商办的转变——张之洞经济思想研究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

123.赵德馨、周秀鸾:《张之洞与湖北经济的崛起》,《江汉论坛》1998年第1期。

124.祝婷婷:《张之洞的〈劝学篇〉与晚清新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25.何晓明:《张之洞经济思想论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

126.李光泉:《张之洞经济思想实践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求索》2008年第1期。

127.董贵胜:《张之洞与中国经济近代化》,《齐鲁学刊》2009年第5期。

128.《谭嗣同全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

129.侯外庐:《中国近代经济学说史(下卷)》,重庆三友书店,1945。

130.赵靖、易梦虹主编《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下册)》,中华书局,1980。

1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83。

132.杨荣国:《谭嗣同的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57。

133.梁启超:《变法通议》,华夏出版社,2002。

134.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135.方浚颐:《二知轩文存》,光绪四年自刻本。

136.〔美〕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37.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138.赵树贵、曾丽雅:《陈炽集》,中华书局,1997。

139.刘锡鸿:《刘光禄遗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140.张朋园:《梁启超与清季革命》,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141.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台北:广文书局,1971。

142.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世界书局,1958。

143.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89。

144.梁启超:《梁启超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145.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46.郑匡民:《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47.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新星出版社,2006。

148.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

149.钟祥财:《中国近代研究经济思想史的方法论特点——以梁启超为例》,《财经研究》2010年第8期。

150.王延涛:《论梁启超的经济思想》,《辽宁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151.梁捷:《梁启超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152.夏国祥:《梁启超经济思想新论》,《财经研究》1998年第8期。

153.李炜光:《梁启超:中国公共财政的启蒙师与先行者》,《政法论坛》2011年第4期。

154.康有为:《大同书》,华夏出版社,2002。

155.〔美〕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6.汪荣祖:《康有为论》,中华书局,2006。

157.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

158.赵靖、易梦虹:《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

159.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58。

160.马洪林:《康有为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61.邝析林:《康有为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162.陈文亮:《康有为经济思想述评》,《理论学习月刊》1998年第11期。

163.魏义霞:《康有为对孟子思想的阐发和现代转换》,《学术探索》2012年第10期。

164.宁宁:《通向大同之路——康有为大同思想简述》,《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65.任军:《康有为大同思想的东方文化色彩》,《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

166.房德邻:《〈大同书〉起稿时间考——兼论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历史研究》1995年第3期。

167.钟祥财:《“大同”思想的历史维度》,《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4期。

168.操申斌:《对中国近代几种大同思想的评说》,《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169.李子文:《论康有为的大同思想》,《史学集刊》2001年第4期。

170.周桂细:《论大同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期。

171.王业兴:《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72.黄明同、卢昌健:《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前瞻者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3.孙中山:《建国方略》,华夏出版社,2002。

174.厉以宁:《转型发展理论》,同心出版社,1996。

175.赵晓雷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176.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7.陈国庆、陈勇主编《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

178.何炼成主编《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79.姚梅镇、余劲松主编《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80.陈安主编《国际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81.蒋自强等:《经济思想通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82.赵靖:《赵靖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3.黄明同:《孙中山建设哲学——中国现代系统思维的开启及运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84.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185.何炼成:《何炼成选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

186.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上、中、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87.张军民:《对接与冲突——三民主义在孙中山身后的流变(1925~1945)》,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188.周兴樑:《国民革命与统一建设:20世纪初孙中山及国共人物的奋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89.茅家琦等:《孙中山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0.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91.刘秉杨:《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

192.白永秀:《中国现代市场经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

193.〔美〕罗宾斯、库尔特:《管理学》,孙健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4.关海庭等主编《渐进式的超越——中俄两国转型模式的调整与深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5.叶蓬、李时权主编:《经济伦理学研究: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96.〔美〕V.奥斯特罗姆,D.菲尼,H.皮希特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王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

197.何炼成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198.何炼成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人民出版社,2010。

199.韦苇:《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的理论体系与历史演进》,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200.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孙中山全集(全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

201.张磊:《孙中山评传》,广州出版社,2000。

202.段云章:《孙中山对国内情势的审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3.李吉奎:《孙中山的生平及其事业》,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4.桑兵:《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5.王安功、林家有等:《孙中山与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6.周兴樑:《孙中山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7.林家有:《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觉醒》,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08.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09.韦杰廷:《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210.姜旭朝:《孙中山经济改革论》,团结出版社,1989。

211.〔美〕韦慕廷:《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杨慎之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6。

212.胡显中:《孙中山经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13.张磊:《孙中山思想研究》,中华书局,1981。

214.〔美〕史扶林:《孙中山:勉为其难的革命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215.〔日〕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花城出版社,1981。

216.孙中山研究学会:《孙中山和他的时代——孙中山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上、中、下册)》,中华书局,1989。

217.江苏省文史资料委员会、江苏省孙中山研究会:《孙中山与中国现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江苏省文史资料编辑部,1998。

218.林家有、〔日〕高桥强主编《理想?道德?大同:“孙中山与世界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19.韦杰廷:《孙中山与二十世纪的中国》,《求索》1998年第4期。

220.范征南:《孙中山教育改革思想初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221.吴传清:《论孙中山关于开发西北经济的战略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222.郭灿:《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再认识》,《广东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23.杨晓东:《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述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

224.唐宝富、程曦:《论孙中山的经济平等思想》,《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225.饶怀民、吴科达:《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26期。

226.何炼成:《试论孙中山的社会经济思想》,《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227.陈寒鸣:《儒家“大同”理想及其对近代中国人的影响》,《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28.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2002。

229.刘斯琴高娃:《和谐社会的本土化思想资源——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建设思想》,《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2期。

230.王金玉:《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31.宋炳刚:《孙中山的近代中国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思想》,《“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232.韩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实业计划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33.何炼成:《关于研究中国经济管理思想史的方法问题》,《中国经济问题》1989年第3期。

234.赵靖:《孙中山和中国发展之路》,《经济学家》1995年第2期。

235.江必达:《从孙中山的民生观到以人为本》,《福州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236.孙继红:《孙中山的民生观对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启迪》,《福州党校学报》2002年第1期。

237.蒋大椿:《孙中山民生史观析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38.孙继红:《从孙中山的民生观到“以人为本”》,《世纪桥》2005年第3期。

239.王业兴:《孙中山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构想》,《历史档案》1998年第2期。

240.孙克复、焦润明:《论孙中山的赶超战略思想》,《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241.刘世红:《从〈实业计划〉看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的特质》,《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242.刘学照:《“从同”和“超越”:孙中山近代化思想的特色》,《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5期。

243.云乃庆:《孙中山区域经济思想初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44.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ommercial Report:China,Irish University Press,1971,vol.9.

245.Marie-claire bergere,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Sun Yat-sen.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46.Frank H. H. King:The History of 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vol.2.

247.Hou,Chi-ming,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Cambridge,Mass,1965.

248.John K. F.,Bruner K. F.,Matheson E..M. The IG. In Peking,Cambridge,Mass,1975,vo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