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报告(2018)图书
Development Report on Changjiang Middle Reaches Megalopolis (2018)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区域报告三部分组成,总报告重点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极三区”建设概况,认为可以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绿色增长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示范;专题报告主要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城市综合实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军民融合、对外开放等专题研究;区域报告分别研究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各自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做法和成效,还对跨省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通平修次区域合作进行了专门研究。
法律声明
皮书数据库
Ⅰ 总报告
B.1 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研究
一 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及评价指标系统
(一)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特征
1.经济发展总体质量不断提高
2.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清晰
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4.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壮大
5.区域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6.开放型经济体系更加完善
7.绿色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综合评价指标系统
1.当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评价
2.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评价
(1)企业的税收负担
(2)金融服务
(3)电子政务服务水平
3.创新能力评价
(1)创新投入
(2)创新产出
(3)创新成效
4.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评价
(1)结构升级
(2)产业协调
(3)产业融合
5.城乡协调发展程度评价
(1)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度
(2)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度
(3)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度
6.开放型经济水平评价
(1)开放规模
(2)开放结构
(3)开放效益
7.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1)自然财富与生态服务供给
(2)经济的资源环境需求
(3)绿色转型驱动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方法与计算过程
1.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具体步骤
(1)指标两两相比构建判断矩阵
(2)计算标准化特征向量W(K)(指标权重)
(3)进行一致性检验
2.现代化经济体系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3.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评价结果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1.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水平较低
2.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能力较弱,市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
3.科技创新初现成效,但创新规模与产出仍亟待加强
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起步较晚,转型升级与协调发展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
5.开放型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存在
6.生态资源禀赋优越,资源利用效率与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仍须提高
7.城乡协调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还有发展空间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以城市群协同治理为重点,建立开放、统一的现代区域市场体系
(二)以技术创新与创新平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三)以工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四)以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为重点,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
(五)以两型发展模式为重点,提升绿色经济发展水平
(六)以打造万里茶道经济带为重点,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 湖北要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塑造引领型发展
(一)湖北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较低
2.创新能力还须进一步提升
3.产业结构与产业质量均存在问题
4.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待于提升
5.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
6.城乡协调发展还有拓展空间
(二)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引领型经济
1.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
2.着力发展消费型经济
3.着力发展枢纽型经济
4.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5.着力发展“两型”经济
Ⅱ 专题报告
B.2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年度报告及对策建议
一 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区域生态建设举措及成效
(一)共同开展保护大行动
1.湖北省以项目为支撑,推动生态省建设
2.湖南省以“气水土”三大环境治理为重点
3.江西省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二)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1.环境质量方面
2.生态建设方面
(三)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1.环境质量方面
2.生态建设方面
(四)江西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1.环境质量方面
2.生态建设方面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在全国中的位次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生态建设对策
(一)继续狠抓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资源高效集约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
(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五)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加强正面宣传,提高群众满意度
B.3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分析
一 引言与相关文献综述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区域范围及数据来源
(三)研究方法
1.改进熵值法
2.协调发展度模型
三 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测度分析
(一)城市群层面分析
(二)城市层面分析
四 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发展度分析
(一)城市群稳定在亚协调发展水平,江西范围的协调平均水平相对较低
(二)濒临失衡等级的城市居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普遍滞后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
(三)城市规模与协调发展度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规模越大协调水平越高
五 简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B.4 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础和思路分析
一 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1.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2.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3.军民融合发展的改革需要
4.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
(二)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面临的挑战
1.通用航空产业制造领域门槛高
2.通用航空产业市场化程度不够
3.通用航空产业全国性的区域竞争
二 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及最新进展
(一)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二)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的最新进展
三 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多维度分析
(一)通用航空产业区域分布结构分析
(二)区域主要制造研发企业分析
(三)长江中游地区主要通用航空企业成因分析
四 长江中游地区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分析
(一)摒弃单打独斗,推动协同作战
(二)激发创新活力,夯实发展根基
(三)加快外部嫁接,促进枝繁叶茂
(四)与其遍地开花,不如一处结果
(五)加快产业延伸,培育优质土壤
B.5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效率研究
一 引言
二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效率评价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评价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效率实证分析
(一)第一阶段DEA结果分析
(二)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
(三)第三阶段DEA结果分析
1.城镇化效率整体分析
(1)综合技术效率(TE)分析
(2)纯技术效率(PTE)分析
(3)规模效率(SE)分析
2.次级城市群(圈)城镇化效率对比分析
3.各地区效率值的分布演变——基于纯技术效率值(PTE)和规模效率值(SE)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与启示
(二)政策建议
1.区域内部实现联动,进而推动各地市城镇化水平协调发展
2.打破群内次级城市群间的行政壁垒,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3.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4.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城镇化高效发展
B.6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评价与协同发展研究
一 绪论
二 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相关理论分析
(一)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内涵
(二)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分析
1.范式理论
2.系统论
3.协同论
4.三螺旋理论
三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评价
(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构建创新发展评价模型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动态评价与结论分析
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综合评价
(1)传统的DEA分析2007~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
(2)2007~2016年十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分层研究
2.2007~2011年中三角创新发展研究
3.2012~2016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研究
4.两阶段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四 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与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政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1.政府层面
(1)推动产业、交通、环保、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创新共享
(2)搭建区域人才协作平台
2.企业层面
(1)推动企业跨省域兼并重组
(2)推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
3.中介机构层面
(1)建立创新联盟
(2)创建“大商会”合作机制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协同创新合作——具体案例分析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对比分析
1.京津冀城市群
(1)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发展方案更具体,合作载体建设更完备
(2)京津冀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大,区域内部技术合作更密切
(3)京津冀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起源更早,效果更显著
2.长三角城市群
(1)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基础更具优势
(2)长三角地区区域内部协同创新合作更密切
3.珠三角城市群
(1)区域协同创新发展资源要素更为完备
(2)珠三角地区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取得较大成果
五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发展尚未达到DEA有效
2.内部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3.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二)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1.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创新主体的对接、转化
2.推动城市群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打造区域战略发展要地
3.大力发展“中游智造”,为推动中国工业4.0提供支撑
Ⅲ 区域报告
B.7 湖北城市组团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
一 湖北城市组团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基础
1.规划引导体系初步形成
2.战略合作共建有序推进
3.区域协作试点逐步开展
4.区域开放合作成效显现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合发展亟待加强
2.生态约束更趋严紧
3.内联外融交通网络尚未形成
4.产业协同支撑不足
5.开放短板有待突破
6.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二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湖北城市地域功能测度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城市功能评价
三 基于空间引力模型的湖北城市地域功能测度
(一)城市联系评价
(二)城市联系评价
四 湖北城市组团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一)优化绿色生态格局,筑牢城市组团发展屏障
1.共筑生态安全格局
2.共推绿色低碳发展
3.共建生态保护制度
(二)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夯实城市组团发展支撑
1.打造沿江立体交通走廊
2.推进城市群交通一体化
3.建设对外开放通道
(三)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构建城市组团发展引擎
1.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四)注重历史文脉传承,提升城市组团发展品质
1.加强地域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
2.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协同
3.创新发展全域文化生态旅游
(五)探索多层多极协作,丰富城市组团发展模式
1.优化提升武汉城市圈
2.重点发展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群
3.加快发展沿江城市组团
(六)共建内陆开放高地,拓宽城市组团发展空间
1.强化“一主两副”开放合作示范
2.推进跨江合作城市组团
3.发展四大片区城市组团
4.加快省际口子镇组团
B.8 湖北“一主两副多极”区域发展新格局研究*
一 “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内涵及特征
(一)“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内涵
(二)“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的特征
1.系统性
2.层次性
3.连续性
4.长期性
5.规律性
二 湖北省区域新格局进展及评价
(一)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交通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5.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6.科教实力全国领先
(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内国内地位大幅度提升
1.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3.人均收入稳步增长
4.城市品质明显提高
(三)其他城市发展状况与分析
三 基于熵值法的13个市州综合实力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
(二)综合实力评价
(三)多极的选取
四 区域新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市不均衡不充分现象突出,整体结构不合理
2.“一主两副多极”独自发展,城市之间分工合作较少
3.武汉市“一城独大”现象明显,但主要功能并不完备
4.“两副”对周边辐射能力弱,缺乏平台支撑
5.“多极”发展的基础较弱,相对发展速度缓慢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政策支持力度不平衡,城市差距拉大
2.城市高端生产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城市发展层次低
3.城市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五 完善、优化区域新格局的路径
(一)正确处理好“一主两副”与“多极”的关系
1.进一步提升武汉中心城市的辐射引领功能
2.加强宜昌、襄阳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能力
3.重点强化“多极”在区域空间发展格局中的节点功能
(二)进一步补齐武汉城市功能“短板”
1.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
2.增强现代化高端服务功能
3.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4.构筑面向全球的内陆开放高地
(三)加强两个省域副中心辐射平台建设
1.发挥宜昌市在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引领作用
2.依托宜荆荆城市群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3.依托襄十随城市群打造产业联动发展带
4.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
(四)增强“多极”区域综合实力
1.支持黄石、荆门、十堰、荆州、孝感、黄冈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2.适当调整“多极”城市行政区划
3.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
4.通过省市联动搭建促进“多极发展”的各类平台
B.9 优化开发长江主轴 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 武汉中心城区长江沿岸优化开发基础
二 武汉长江主轴优化开发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长江左右两岸发展不平衡
2.沿江商务功能区产业定位特色不鲜明
3.由于在交通等方面的公共空间衔接不充分,南岸咀等空白段亟待开发
三 推进武汉长江主轴优化开发的对策建议
1.建议加强长江主轴各片区业态策划,突出主要功能
2.建议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各功能区协同发展
3.制定负面清单,加大金融服务业开放创新
4.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5.加强国际国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6.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中央智力区
7.加强南岸咀、龟山电视塔等重要节点的开发建设
B.10 武汉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一 武汉军民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武汉具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良好基础
1.武汉军工资源丰富
2.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产业基础好、实力强
(二)武汉军民融合格局初步形成
1.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2.形成了一系列引导支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措施
3.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参军”
4.以重组、投资控股等模式培育军民融合产业主体
(1)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重组武重机床
(2)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重组武船重工
5.军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走在全国前列
(三)武汉军民深度融合的瓶颈
1.目前军队管理体制与地方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导致军民融合领导管理体制不完善
2.“民参军”面临比较高的门槛和比较多的障碍
3.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
二 国内先进省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1.建立专门的地方性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和军地协调机构
2.形成军民融合推进机制
3.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
4.建设联合创新平台,促进军民协同创新
5.积极引导“军转民”“民参军”
6.加大对军民融合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7.加强军民融合成果的展示交流
三 促进武汉军民融合向纵深推进的对策建议
1.建立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
2.加强对军民融合的规划引导
3.加快光谷国防科技工业园及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设
4.建设军民协同创新平台
5.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
6.加强对军民融合的金融、财政支持
B.11 推进湘江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三 湘江流域绿色技术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绿色技术总体发展水平不高
(二)技术创新价值观念落后
(三)绿色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不顺
四 湘江流域发展绿色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搭建绿色技术创新平台
1.推进重大科研基地与基础平台建设
2.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
3.推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二)提升绿色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强化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
2.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体系
(三)强化绿色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1.强化绿色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建设
2.强化绿色人才激励机制建设
3.强化绿色人才评价机制建设
4.强化绿色人才服务优化机制建设
B.12 推动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升级研究
一 推动湖南高新区提质升级正当其时
(一)湖南高新区已迈入创新发展、提质升级的新阶段
1.1991~2001年:“1+3”奠定湖南高新区发展的坚实基础
2.2002~2013年:“5+7”提升湖南高新区发展的战略地位
3.2014年至今:“8+24”助推湖南高新区发展的换档升级
(二)高新区已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的强引擎
1.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2.高新产业迅速成长,高端集群优势突出
3.创新成果加快涌现,“长株潭现象”备受瞩目
4.平台载体日益丰富,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二 推动湖南高新区提质升级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强化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导向还不突出
(二)推动高新区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顺
1.高新区发展的顶层设计缺失
2.高新区行政主体地位不明
3.高新区管理人才活力不足
(三)指导高新区发展的政策红利释放还不足
1.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2.财税政策实施滞后
3.科技投入总量偏低
(四)支撑高新区发展的创新要素配置还不优
1.高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
2.融资渠道单一
3.土地利用两极分化
(五)驱动高新区发展的产业竞争力还不强
1.产业发展质量不高
2.企业协作生态链尚待形成
3.缺少接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 推动湖南高新区提质升级的政策建议
(一)实施针对高新区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创新符合高新区发展定位的管理体制机制
1.成立以省级领导为组长的高新区发展领导小组
2.明确高新区管委会的行政权力与管理职责
3.强化地方政府对高新区管委会的干部队伍建设
(三)建立健全符合高新区主体特征的政策支持体系
1.强化政策支持高新区发展的指导性和连续性
2.加大对高新区建设的财税支持力度
3.设立高新区创新发展基金
(四)提升高新区创新创业的配套服务和要素供给能力
1.加强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3.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4.着力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五)打造高新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1.规划实施重点产业支持工程
2.规划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工程
3.规划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B.13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省域比较与推进路径研究
一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1.产业引领经济发展
2.规模扩张快于全国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4.“双效合一”有力提升
5.文化需求较快增长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国有文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
2.文化产业主体发展不够足
3.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 湖南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省域比较
1.产业发展整体比较
2.文化企业发展比较
3.居民文化消费比较
三 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推进路径
(一)文化产业壮大工程
1.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2.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3.推进文化产业差异化发展
4.强化文化市场管理
(二)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1.制定出台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行动计划
2.加强文艺创作生产的引导和扶持
3.实施重点创作工程
(三)文化宣传交流工程
1.加强文化对外交流传播
2.推动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3.吸引优秀文化企业和项目入驻
(四)文化人才提振工程
1.大力实施文化人才战略
2.培养专业化高层次人才
3.健全文化人才培训体系
(五)文化体制改革工程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
2.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
3.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
(六)文化发展保障工程
1.加强组织领导
2.加大投入力度
3.完善政策法规
4.加快组织实施
B.14 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研究
一 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与意义
(一)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1.资源环境与要素成本约束趋紧已成为新常态下工业持续增长的瓶颈
2.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南昌市工业发展带来严峻的挑战
3.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兴起为南昌创新驱动工业升级带来了机遇
(二)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工业增长动力的转换
2.有利于提升工业的竞争优势
二 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状况分析
(一)创新成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优化工业结构的主要抓手
(三)改造传统产业成为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1.食品产业
2.纺织服装产业
3.材料制造产业
4.机电制造产业
三 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仍然较弱
(二)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滞后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足
(四)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程度不高
(五)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滞后
四 南昌市创新驱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科技创新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1.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推动工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军民技术融合成为核心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推进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型升级
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2.积极推动工业节能减排和低碳行动
3.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4.推进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
(三)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1.推动工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2.推动制造业向服务化拓展
(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1.鼓励大型企业发挥骨干作用组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2.加快构建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实施“互联网+”协同研发设计
B.15 以壮大集体经济为基础推动江西乡村振兴
一 壮大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1.引导“产业兴旺”的重要力量
2.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途径
3.建设“乡风文明”的物质基础
4.促进“治理有效”的根本保证
5.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
二 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有益模式
(一)产业带动“生血型”
(二)盘活资产“活血型”
(三)资源开发“造血型”
(四)服务创收“补血型”
三 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困难与障碍
(一)经营“能人”缺乏,无力量搞集体经济
(二)发展要素缺失,无基础搞集体经济
(三)村级债务沉重,无资金搞集体经济
(四)政策机制不活,无保障搞集体经济
四 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强化“能人”治村,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强化能力培训,提升村“两委”干部素质
(三)强化因村施策,探索村集体经济振兴模式
(四)强化支持保障,创新引领村集体经济政策体系
(五)强化机制创新,构建科学监督考核体系
Ⅳ 附录
B.16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
一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二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1.共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
2.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3.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推动水利工程共建
三 市场一体化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四 产业协同发展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1.携手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合作共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3.联合壮大优势农产品基地
4.协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
5.共同搭建产业合作平台
五 生态文明共建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1.共同构筑生态屏障
2.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
3.完善跨区域环保机制
六 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七 深化开放合作行动
(一)行动目标
(二)重大事项
1.共建开放大通道和大平台
2.合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3.加强国内国外区域合作
八 保障措施
1.进一步强化协调推进机制建设
2.强力推进新一轮合作行动计划的落实
3.搭建城市合作发展平台
4.完善城市合作的规划政策和法制保障
5.完善重点区域及毗邻城市合作机制
主要编撰者简介
基本子库
Abstract
摘要
中三角蓝皮书编委会
Contents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秦尊文:《现代化经济体系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湖北日报》2017年10月30日。
秦尊文:《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30日。
秦尊文:《主体功能区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4期。
秦尊文、李兵兵:《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与建设重点》,《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5期。
迟福林:《从三个维度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第12期。
简新华:《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几个关键问题》,《学术前沿》2018年第1期。
周波:《如何看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高质量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2期。
洪银兴:《新时代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张俊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经济纵横》2018年第2期。
叶学平主编《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
《2017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7湖北省环境状况公报》。
《2017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
《湖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湖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湖南省将打响“气水土”三大环境治理战役》,腾讯大湘网,2017年3月21日。
《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26日。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年)》。
翟羽佳:《河南省2011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测度与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5期。
庄子银、邹薇:《公共支出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分析》,《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匡贤明:《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分工成本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方茜:《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
杨颖、穆荣平:《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年第11期。
卢娟、李拓:《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基于升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西北人口》2016年第6期。
冉光和、张明玖、张金鑫:《公共服务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区域差异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1期。
段艳平、庞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3期。
丁菊红:《长三角地区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12年第4期。
胡月、韩增林:《我国省域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协调性评价》,《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年第8期。
马慧强、王清:《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性空间格局》,《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9期。
张宇、韩增林、彭飞:《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时空格局》,《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年第6期。
王俊霞、高菲、祝丹枫:《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于耦合与协调模型的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第7期。
迟瑶、王艳慧、房娜:《连片特困区贫困县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关系研究》,《地理研究》2016年第7期。
刘春涛、韩增林、宫远山等:《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评价》,《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第9期。
李刚、程砚秋、董霖哲等:《基尼系数客观赋权方法研究》,《管理评论》2014年第1期。
杨丽、孙之淳:《基于熵值法的西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测》,《经济问题》2015年第3期。
车冰清、朱传耿、孟召宜等:《江苏县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格局及对策研究》,《经济地理》2010年7月。
王毅、丁正山、余茂军等:《基于耦合模型的现代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关系量化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地理研究》2015年第1期。
R.J. Barro,“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S.Devarajan and V. Swaroop and H.F. Zou,“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S.Chatterjee and G.Sakoulis and S.J.Turnovsky,“Unilateral Capital Transfers,Public Investment,and Economic Growth”,
D. Romero-avila and R. Strauch,“Public Finances and Long-term Growth in Europe:Evidence from a Panel Data Analysis”,
T. Tamai,“Variety of Products,Public Capital,and Endogenous Growth”,
宗苏宁:《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实与思考》,航空工业出版社,2014。
耿建华、王霞等:《通用航空概论》,航空出版社,2007。
周睿全:《武汉通用航空产业前瞻性研究》,《当代经济》2017年第10期。
乔磊:《浅谈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科技资讯》2012年第9期。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第2期。
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刘卫东、陆大道:《我国城镇化及小城镇发展态势分析》,《今日国土》2005年第23期。
魏后凯、苏红键、韩镇宇:《中国城镇化效率评价分析——基于资源环境效率的视角》,《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吴敬琏:《城镇化效率问题探因》,《金融经济》2013年第11期。
万庆、吴传清、曾菊新:《中国城市群城市化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2期。
Fried H. O.,Schmidt S. S.,Yaisawarng S.,“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Fried H. O.,Lovell C. A. K.,Schmidt S. S.,et al.,“Accounting for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tatistical Noise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张满银、温世辉、韩大菊:《对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DEA分析》,《调研世界》2011年第6期。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9期。
危怀安、聂继凯:《协同创新的内涵及机制研究述评》,《中共贵州省党校学报》2013年第1期。
林枫:《关于区域创新效率研究的文件综述》,《商》2014年第2期。
李梦琦、胡树华、王利军:《基于DEA模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研究》,《软科学》2016年第30期。
褚敏、乔军华、杨朝军:《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3期。
龚迎春、顾羊羊、胡涛等:《地域功能视阈下的河南城市组团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年第12期。
秦敬云、王敏:《广西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组团发展研究》,《桂海论丛》2012年第5期。
安昊:《“TOD模式”和“分散紧凑型城市组团”》,《艺术与设计:理论》2007年第12期。
龙彬、朱竞:《基于“文化触媒”策略的城市组团总体设计研究》,《小城镇建设》2013年第2期。
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地理科学》2014年第6期。
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经济地理》2010年第12期。
秦尊文:《湖北“一主两副”战略》,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刘石:《长江新城谋划与建言》,武汉出版社,2017。
林永俊:《武汉长江主轴远景概念规划出炉,沿江交通走廊拟建四层》,《楚天都市报》2017年12月12日。
郭文杰、林永俊:《长江主轴左右岸大道示范段开工》,《楚天都市报》2017年12月21日。
《习近平谈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 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人民网,2017年1月23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实践》(党的教育版)2014年第1期。
蒋超良:《“统”“融”“新”“深”同步发力 努力开创湖北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人民论坛》2017年第27期。
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3期。
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4期。
游光荣、闫宏、赵旭:《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1期。
黄西川、张天一:《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来自江苏省5个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年第14期。
杜丹丽、康敏、杨栩:《军民融合发展中创新驱动系统构建研究》,《经济纵横》2017年第4期。
秦尊文:《为国家军民融合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人民论坛》2017年第18期。
《国防科工局 财政部关于推动军工重大实验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通知》(科工计〔2015〕1229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6年度)》(工信厅联军民〔2016〕167号),2016年11月。
国务院、中央军委:《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防科工局综合司:《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2017年度)》(工信厅联军民〔2017〕91号),2017年10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国防科工局《关于印发〈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工信部联装〔2016〕447号),2016年2月。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6》,国防工业出版社,2017。
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关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的通知》(鄂政办发〔2015〕57号)。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关于印发〈2016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2016年4月。
湖北省国防科工办:《印发〈湖北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鄂国军民〔2017〕41号),2017年6月。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2016年度湖南省环境质量状况》。
湖南省环境保护厅:《湖南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意见》(湘发〔2015〕19号)。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加快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2016~2018年)》(湘政办发〔2016〕52号)。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郭安:《2018年南昌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1月7日在南昌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南昌市统计局:《南昌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3月26日。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赣发〔2017〕19号),2017年9月1日。
《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赣发〔2018〕6号),2018年2月13日。
龙晓柏、龚建文:《英美乡村演变特征、政策及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
王世杰:《发展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塘约重走合作化道路的启示》,《理论与当代》2018年第4期。
陈美球、廖彩荣、刘桃菊:《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基于江西黄溪村的实践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张杨、程恩富:《壮大集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原则与路径——从邓小平“第二次飞跃”论到习近平“统”的思想》,《现代哲学》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