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0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图书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upport System of China's High-Tech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SAPID:101-1991-6869-52
ISBN:978-7-5201-4137-6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大量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成为国家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本书从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融资约束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成长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健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北京交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系列丛书
作 者: 韩丽娜 李孟刚
编 辑:王楠楠;许文文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2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架构

   一 本书的研究内容

   二 本书的研究架构

  第三节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背景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 全球经济呈现“分化发展,逆周期波动性”

   二 全球经济发展的模式转换

   三 全球产业转移的格局调整

   四 “逆全球化”挑战日益加大

   五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升级,贸易保护主义2.0问世

   六 地缘政治影响日益加深,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 “一带一路”的实施——全球发展格局的转变

   二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 我国产业升级战略的转变

   四 我国要素供给结构的转变

   五 我国国内外市场环境的转变

 第三章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新技术产业与融资约束关联

  第一节 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

   二 中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一 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范畴的界定

   一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特征

   二 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

  第四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界定标准

   一 企业的研发能力

   二 企业的研发强度

   三 企业的技术性收入

  第五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与其融资约束

   一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二 高新技术产业与其融资约束

 第四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融资约束的理论述评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理论述评

  第二节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约束理论述评

   一 国外融资理论及启示

   二 国内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理论

 第五章 金融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形成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传统企业主要融资渠道分析

   一 传统产业融资渠道及其分类

   二 内源融资

   三 外源融资

  第二节 金融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形成机制分析

   一 种子期:金融需求不大,但风险高

   二 初创期:资金需求大,易遇融资瓶颈制约

   三 成长期:资金需求增大,易获间接融资

   四 成熟期:融资风险低,易获资金支持

  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的内外机理分析

   一 财政税收投入的有限性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二 政府制度的制约机制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三 商业银行规避风险使得中小科技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四 风险投资的发展不能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需求

   五 资本市场对高新技术产业有诸多限制

   六 民间资本的法律欠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合理融资

 第六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考察

  第一节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

   二 美国政府对科技的研究开发投入、技术服务和政策性导向

   三 风险投资体系发展较为成熟

  第二节 英国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 日本科技产业的现状分析

   二 日本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经验

  第四节 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 德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直接融资

   二 以“职工参与决定制”为特征的企业治理结构

   三 比较完善的中小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体系

   四 银行的混业模式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得到了全能服务

  第五节 中国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 完备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二 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

   三 成熟的创业投资机制

   四 发达的资本市场

   五 全面的服务体系

  第六节 启示与借鉴

   一 政府的政策引导在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发挥指导作用

   二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三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四 积极引导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发展

 第七章 我国科技发展变迁及现阶段国际比较

  第一节 1949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成就

   一 1949年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变迁

   二 1949年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比较

   一 科技创新水平的国际比较

   二 科技投入——R&D经费总量的国际比较

   三 我国科技产出的分析

   四 “十三五”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第八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及金融支持体系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分析

   二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

   三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科技企业及高成长企业情况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一 政府的直接投入

   二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情况

   三 间接融资体系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

   四 直接融资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

   五 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第九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金融支持分析

  第一节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的比较

   一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分析

   二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从业人数分析

   三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析

   四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利润总额分析

   五 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交货值分析

  第二节 我国各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第三节 我国部分省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市场的经验

   一 上海市的实践与经验

   二 北京市的实践与经验

   三 广东省的实践与经验

   四 浙江省的实践与经验

  第四节 西部地区的实践与经验

   一 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概况

   二 四川省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实践与经验

 第十章 发挥金融推动力,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一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一 科技资源优势明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动力

   二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 政府的政策支持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 经济发展迅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五 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带来了外部机遇

  第二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二 内部环境因素

  第三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高新技术产业自身的融资缺陷

   二 金融体系不健全

   三 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

  第四节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组合

   一 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的扶持力度

   二 拓宽金融机构服务领域,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三 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扩充资金来源

   四 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信用担保机制

   五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

   六 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助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七 发展科技创新板,实现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改革、创新、开放”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三驾马车”。其中,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科技产业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大量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主体,而且成为国家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基本力量。本书从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融资约束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其成长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健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北京市发改委:《实效与高效——中小企业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深交所》2016年第2期。

蔡根女,鲁得银:《中小企业发展与政府扶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曹凤岐:《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陈德棉,蔡莉:《风险投资运行机制与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陈军:《中小企业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机制探讨》,《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8期。

陈开全,兰飞燕:《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乃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陈晓红:《论中小企业融资与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资创新与信用担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陈玉娟:《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研究》,《特区经济》2016年第6期。

程惠芳:《民营企业投融资与风险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程剑鸣,孙晓岭:《中小企业融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戴国庆:《构建我国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财政研究》2006年第3期。

戴淑庚:《美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模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邓可斌,曾海舰:《中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特征现象与成因检验》,《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房燕,邢秀芹,杨洋:《北京市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创新研究》,《宏观经济管理》2016年第10期。

付景远:《后金融危机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24期。

顾焕章,汪泉,吴建军:《信贷资金支持科技型企业的路径分析与江苏实践》,《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

郭继辉,王涛,李烨:《民营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创新研究》,《特区经济》2007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1992~2017),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2017。

何存:《中关村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投资》2010年第4期。

胡小平:《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黄汉权:《风险投资与创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金小娟,张卫民:《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与对策》,《中国高新区》2006年第4期。

科技部:《2015年中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中国科技统计网站,http://www.sts.org.cn/.

郎波,邓升军:《四川中小科技企业的金融支持设想》,《商场现代化》2005年第32期。

黎四龙:《论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李家军:《高新技术产业在并购战略执行中的金融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梁莱欲等:《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策略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林承亮,许为民:《技术外部性下创新补贴最优方式研究》,《科学研究》2012年第5期。

林伟光:《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林毅夫,李永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2。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刘降斌,李艳梅:《区域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研究——基于面板数据单位根和协整的分析》,《金融研究》2008年第20期。

刘瑞波,孙丽华:《王舜.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及融资方式创新》,《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10期。

刘瑞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缺陷及改进途径》,《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5期。

刘文丽,郝万禄,夏球:《我国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中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2期。

刘妍:《全球金融危机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研究》,《中国软科学》2016年第2期。

芦锋,韩尚容:《我国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模型的分析》,《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6期。

罗珊:《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马靖忠:《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挑战与对策》,《前沿》2010年第4期。

马军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马连杰:《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导刊》1999年第3期。

毛道维,毛有佳:《科技金融的逻辑》,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

彭伟明:《基于开发性金融的珠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钱海章:《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及融资策略》,《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秦汉锋,黄国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武汉金融》2005年第7期。

申敏,吴和成,华海岭:《技术创新产出弹性结构分析——基于面板数据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经济》2014年第1期。

孙礼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及对策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孙杨,许承明,夏锐:《研发资金投入渠道的差异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分析——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9年第9期。

谭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汤继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政策研究——基于政府的视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唐雯:《基于DEA模型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3期。

童星:《对Solow-Swan增长理论解释的修正》,《商业研究》2006年第8期。

王江琦,肖国华:《我国科技风险投资政策效果评估——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中国数据实证研究》,《情报杂志》2012年第6期。

王卫红,王颜悦:《广东推进科技、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举措、问题及对策》,《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0期。

王溢桓,王丽萍:《科技金融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研究——以湖北省为例》,《当代经济》2015年第3期。

王元,王伟中,梁桂:《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6)》,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

吴翌琳,谷彬:《创新支持政策能否改变高科技产业融资难问题》,《统计研究》2013年第2期。

谢爱林:《城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的策略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谢林林,廖颖杰:《论风险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作用》,《华东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

徐明亮:《中小高新技术产业融资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浙江金融》2007年第2期。

徐玉莲,王宏起:《科技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基于 Bootstrap 方法的实证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2期。

闫伟:《浅谈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0期。

严谷军:《竞争环境下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研究——兼论对我国的借鉴》,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杨川:《科创板的战略意义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网易财经。

杨茜:《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尹秀艳:《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金融》2004年第4期。

于国庆:《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于蔚,汪淼军,金祥荣:《政治关联和融资约束:信息效应与资源效应》,《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袁纯清:《金融共生理论与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商务印书馆,2002。

苑泽明,郭景先,侯雪莹:《我国科技金融政策评价研究: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第15期。

翟华云:《区域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与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效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张陆祥:《风险投资导论——高新技术产业创业与风险投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张陆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张明喜:《示范区科技金融试点政策跟踪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张倩男,赵玉林:《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第4期。

张圣平,徐涛:《内生障碍、关系融资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制改革》2003年第1期。

张蔚虹,兰军:《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之我见》,《财会月刊》2007年第5期。

张晓原编:《中国科技金融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张亚斌,曾铮:《有关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进步及R&D投资理论的述评》,《经济评论》2005年第6期。

张玉喜,赵丽丽:《中国科技金融投入对科技创新的作用效果——基于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2期。

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科学出版社,2009。

赵天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支持路径及体系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8期。

赵玉林、李晓霞:《国外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5期。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如何搭建“平台”——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贷款融资平台》,《深交所》2016年第2期。

郑江南、陈小平:《论我国风险投资公司的发展》,《金融经济》2006年第10期。

《中国创业板与主板上市条件对比》,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cngem/gemschool/20160331/17176048516.shtml。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学林出版社,2016。

周长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金融工具视角》,《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

周俊:《透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浙江金融》,2006年第7期。

朱平方,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Albertode,M.Julio Pindado,“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New Evidences from Spanish Panel Data”,,2011,Vol.7.

Apergis,N.,Lyroudi,K.,Vamvakidis,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Evidence from Transition Countries”,,2008,(15).

Arrow,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1962,Vol.29.

Aschauer,David Alan,“Fiscal Polocy and Aggregate Demand”,,1985,75.

Ayyagari,“Bankers on Boards:Monitoring,Conflicts of Interest,and Lender Liability”,,2007,Vol.62(3).

Barton,L.,Gordon,P.J.,“Corporate Strategy and Capital Structure”,,1988,Vol.9.

Baxter,N.D.,Cragg,J.G.,“Corporate Choice Among Long-term Financing Instruments”,,1970,Vol.52.

Berger,Udell,“The Valuation of Options for Alternative Stochastic Processes”,,1998,3(2).

Berger A.N.,Udell 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1998,Vol.22.

Blomstrom,M.,Persson,H.,“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iency in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Manufacturing Industry”,,1983,(11).

Bradley,M.,Jarrell,G.A.,Kim,E.H.,“On the Existence of an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Theory and Dvidence”,,1984,Vol.39.

Brander,J.A.,Lewis,T.R.,“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the Limited Liability Effete”,,1986,Vol.76.

“Chang Chun Capital Structures as Optimal Contract”,,1999,Vol.10.

Coccia Mario,“What is the Optimal Rate of R&D Investment to Maximize Productivity Growth”,,2009,(3).

Collins,J.M.,Sekely,W.,“The Relationship of Headquarters Country and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to Financial Structure”,,1983,Vol.3.

Cran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5.

De Angelo,H.,Masulis,R.,“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 in Corporate and Personal Taxation”,,1980,Vol.8.

Demirguc-Kunt,“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The Incorporation Decision”,,2007,Vol.30(11).

Errunza,V.R,“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tructure in the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1979,Vol.3.

Fama,E.,Jensen,M.C.,“Agency Problem and Residual Claims”,,1983,Vol.26.

Gilson,T.,“Transaction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s from Financially Distressed Firms”,,1997,Vol.52.

Gregory.,“Venture Capital and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 Markets:Banks Versus Stock Markets”,,1998,(47).

Haire M.,,New York:John Wiley,1959.

Hall,G.,Hutchinson,P.Michaelas,“Industry Effects on the Determinants of Unquoted SMEs’ Capital Structure”,,2010,Vol.7.

Harris,R.,Robinson,C.,“Productivity Impacts and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Ownership in the United Kingdom”,,2004,(187).

Jensen,M.,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 and Capital Structure”,,1976,Vol.l.

Jith Jayaratne,John Wolken,“How Important are Small Banks to Small Business Lending:New Evidence From a Survey of Small Firms”,,1999,Vol.23.

Jordan,J.,Lowe,J.,Taylor,P.,“Strategy and Fiancial Policy in UK Small Firms”,,1998,Vol.25.

Kane,A.,Marcus,A.J.,Mc Donald,R.L.,“How Big is the Tax Advantage to Debt”,,1984,Vol.39.

Kaplan,S.V.,Stromherg,P.,“Financial Contracting Theory Meets the Real-world: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Venture Capital Contracts”,,2003,70(2).

Karolina Ekholm,Johan Torstenson,“High-Technology Subsidies in General Equilibrium:A Sector-Specific Approach”,,1997,(30).

Kashyap.A.K.,Stein J.C.,“The Role of Banks in Monetary Policy:A Survey w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1995,Vol.9.

King,“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1993,Vol.32(3).

Kokko,A.Tansini,Zejan,M.,“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1996,(32).

Laurence H.Meyer.,“Capital Standards and Community Banks”,,2011,Vol.11.

Legal Obligation,“Non Compliance and Soft Budget Constraint”,in R.Newman,ed.,”,London:Mac Millan,1988.

Levine R.,“Bank-Based or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Which Is Better”,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meo,2000.

Long,M.,Maltiz,L.,“The Investment-Financing Nexus:Some Empirical Evidence”,,1985,Vol.3.

Marsh,P.,“The Choice Between Equity and Debt:An Empirical Study”,,1982,Vol.37.

Modigliani,F.,Miller,M.H.,“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1958,Vol.58.

Myers,S.,Majluf,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1984,Vol.13.

Myers,S.,“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1977,Vol.9.

Myers,S.,“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1984,Vol.39(3).

Neus W.,Walz U.,“Exit Timing of Venture Capitalist in the Course of An Initial Public Offering”,,2005,14(2).

Parisi Maria Laura,Schiantarelli Fabio,Sembenelli Alessandro,“Productivity,Innovation Creation and Absorption,and R&D:Micro Evidence for Italy”,,2002,(526).

Petersen M.A.,Rajan R.G.,“Does Distance Still Matte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2012,Vol.57.

Petersen M.A.,Rajan R.G.,“The Benefits of Lending Relationships Evidence from Small Business Data”,.1994,Vol.49.

Rajan R.G.,“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1992,47(4).

Scott,J.H.,“Bankruptcy,Seeured Debt and Optimal Capital Structure”,,1977,Vol.32.

Shleifer A.,Vishny R.W.,“Large Shareholders and Corporate Control”,,1986,94(3).

Solow Robert M.A.,“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1956,Vol.70.

Stiglitz Joseph,E.Andrew Weiss,“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1981,Vol.71.

Stiglitz J.E.,“Credit Markets and the Control of Capital”,,1985,(2).

Tadassee S.,“Financial Architectur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International Evid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0.

Tomas Hellmann,Manju Puri,“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duct Market and Financing Strategy:The Role of Venture Capital”,,19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