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技发展模式与经验图书
Korea’s Model & Experience of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From Introduction to Innovation
[内容简介] 经过40多年的努力,韩国已基本建立起了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得到迅速提升,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不断缩小。韩国的成功有许多机缘,但技术进步显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书以政府、企业、产业为分析单元,阐述了韩国通过有选择的技术学习来实现从引进到创新的技术进步过程及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了其科技发展政策和科技创新模式,为后发经济体技术创新战略的制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关信息
立足地方实践 高扬中国特色
承继浙学优秀传统 促进当代学术繁荣
编辑委员会名单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韩国的经济奇迹
第二节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创新——技术跨越的意义
第三节 韩国技术发展所揭示的引进与创新关系
第二章 韩国的科技发展与科技竞争力
第一节 韩国科技发展的基本过程
一 韩国技术引进的历史回顾
二 韩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加
(二)研究人员不断增加
(三)基础研究投入提高
(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三 韩国科技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科技竞争力排名快速上升
(二)科技产出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
(三)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四 韩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
(一)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的转变日益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速度不断加快
(二)高端领域创新成为韩国自主创新的主要目标
(三)政府的研发导向影响着民间的研发投资和生产设备投资
第二节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技术跨越路径分析
一 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努力提高国产化率
二 重视消化吸收,提高本国技术开发能力
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由追赶到跨越
四 通过技术贸易,不断增强经济实力
五 打造坚实的人才队伍
第三节 韩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国际比较
一 正确选择技术引进方式
二 政府在科技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三 始终把提高本国竞争力作为技术引进战略和科技政策的核心
四 推行“以大敌小”的外围专利战略
第三章 韩国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节 韩国的科技管理体制
一 韩国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
二 韩国的科技管理机构与职能
(一)科技管理机构的分类*
1.教育科学技术部
2.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3.国家科学技术咨询会议
4.研究会
(二)对政府资助研究机构的管理、评估和监督
三 政府科研项目和计划的管理
(一)确立国家R&D预算审核、运行监督和评价体系
(二)严格研究计划的落实和实施
(三)提高研究管理效率
(四)强化对研究计划和项目的评价及成果转化
第二节 韩国的科技创新政策
一 韩国科技政策的演变
(一)起步探索阶段:20世纪60年代
(二)不断推进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三)“技术立国”战略全面实施阶段:20世纪80年代
(四)提高创新能力阶段:20世纪90年代
二 21世纪:面向未来的韩国科技政策
(一)科技发展长期规划:韩国2025年的构想
(二)科学技术基本计划(2003~2007)
(三)“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案”及其政策导向
第三节 韩国科技创新政策的推进体系
一 实施科技发展趋势预测调查
(一)把技术预测作为制定科技政策的基础
(二)建立技术影响评价体系
(三)建立技术水平评价体系
二 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
(一)通过发行国债增加科技投入
(二)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建立需求导向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培养和管理体制
2.改革理工科教育体制
3.建立科学英才培养和支援体制
4.完善国家技术资格制度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完善技术金融体系
2.培育和支援大德研发特区
3.制定研发成果保护制度
4.完善新技术认证制度
三 建设共享型技术创新体系
(一)加强产学研结合
(二)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R&D评价制度
(三)设立国家科学技术综合信息中心
(四)促进研究设施设备的共享使用
第四章 韩国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节 韩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特征
一 韩国企业的主要特征
(一)以大企业为主导
(二)独具特色的“危机管理模式”
(三)符合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
(四)有些“霸气”的企业文化
二 韩国企业技术水平及创新能力
(一)企业R&D投入水平
1.企业R&D投入快速增长
2.政府与企业R&D经费投入比例的变化
3.企业的研究开发集中度较高
(二)企业R&D的投资方向
1.企业研究开发以开发研究为主
2.企业R&D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电子、机械及通信等产业
3.十分重视对新技术的研发
(三)企业研究机构状况
1.中小企业研究所数量增长快
2.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研究所规模差距大
3.企业研究所产业集中度高
4.大企业研究所研究人员学历水平高于中小企业研究所
(四)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
1.企业成为韩国专利申请的主体
2.技术出口增势明显
3.中小企业技术竞争力显著提升
第二节 韩国企业的创新网络
一 开放式创新与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的背景
二 韩国企业的创新网络及其特点
(一)技术创新来源全球化
(二)集成创新的多元化
1.通过并购,促进技术集成和市场整合
2.组合不同来源技术,实现集成创新
3.通过战略联盟,进行集成创新
(三)建立不同规模企业间的水平创新网络
(四)注重创新资源与商业模式的匹配
(五)形成不同规模企业的多种创新合作类型
第三节 韩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形成
一 韩国产学研合作政府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60年代:着眼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二)20世纪70年代:产学研合作酝酿期
(三)20世纪80年代:产学研合作启动期
(四)20世纪90年代: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期
(五)21世纪以来:产学研合作创新主导发展期
二 韩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与主要形式
(一)产学研合作在韩国研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产学研合作研究的规模
2.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投入情况
(二)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府推进政策
(三)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形式
三 韩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合作创新的动力及其能力不足
1.韩国大学竞争力水平偏低
2.大学难以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
(二)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能力薄弱
1.用于研究开发的投入不足
2.企业研究力量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企业单独进行研发创新的比重高
(三)产学合作推进制度及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1.缺乏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性激励机制
2.缺乏大学技术产业化机制
3.缺乏产学研合作的支持体系
(四)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推动力不强
第五章 韩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第一节 韩国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
一 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变
(一)韩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过程及主要特征
1.制造业比重高
2.制造业结构偏重于重化工业
3.贸易依存度高
(二)韩国主导产业的变迁
(三)韩国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
二 技术创新与产业竞争优势演变
(一)韩国产业技术创新的分布
1.产业技术研发投资的增长
2.产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重变化
(二)技术创新与贸易结构优化
第二节 韩国产业技术政策演变及趋势
一 产业技术政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一)20世纪60年代的产业技术政策
(二)20世纪70年代的产业技术政策
(三)20世纪80年代的产业技术政策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产业技术政策
二 产业技术政策的评价
(一)政府制定产业技术政策至关重要
(二)产业技术政策突出了本国特点和优势
(三)增加政府对研究开发的投入是引导企业增加投入的重要手段
第三节 韩国产业创新特性与竞争力水平
一 半导体产业
(一)半导体产业的技术能力积累模式
(二)韩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水平
1.韩国半导体产业技术优势
2.半导体产业主导技术变迁
(三)韩国半导体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1.韩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的地位
2.韩国半导体竞争力的变化趋势
3.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四)韩国半导体产业技术跨越的若干启示
1.韩国半导体产业的技术发展模式是学习研发主导型
2.与世界最先进的半导体技术中心保持密切联系
3.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实现技术跨越的关键因素
4.半导体高产业集中度决定了其竞争力
二 汽车产业
(一)韩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韩国汽车产业技术能力提高模式
1.通过合作或合资,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2.通过市场开放和竞争,形成技术学习的动力和压力
3.通过企业家精神的提升和企业家能力的提高,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技术学习网络,加快技术转移
(三)韩国现代汽车的发展
1.现代汽车的发展轨迹
2.现代汽车的技术跨越
3.现代汽车在中国的发展
第六章 韩国的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
第一节 韩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一 韩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形成过程
(一)知识产权制度形成时期(1960~1976年)
(二)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时期(1977~1986年)
(三)知识产权保护强化时期(1987~1993年)
(四)知识产权保护全球化时期(1993年至今)
二 韩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特点
三 韩国知识产权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韩国专利的申请量及拥有量*
1.企业是专利申请的主体
2.公共机构和大学的专利申请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3.不同行业的专利活动差异较大
4.国际专利增长速度快
(二)专利结构与专利产出率
(三)知识产权竞争力
第二节 韩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及实施
一 世界知识产权发展趋势
(一)世界各国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更加注重本国经济利益
(二)将知识产权保护直接与贸易保护挂钩
(三)各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趋向统一
(四)知识产权行政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向进攻性战略转变
二 世界主要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一)美国
(二)欧盟国家
(三)日本
(四)印度
三 韩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方向
(一)缩短专利审查和复审周期,提高审查和复审质量
(二)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合作,提升韩国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中的地位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支援
第三节 韩国知识产权管理与改革
一 韩国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和执法体系
(一)韩国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及编制
(二)韩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体系
(三)韩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 韩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系的改革
(一)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二)调整专利规费标准,实现费用负担的公平合理性
(三)鼓励国内专家进入国际标准化机构工作
(四)提供用户满意的政府服务
第七章 全球竞争时代韩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的变化
一 科学技术国际秩序的变化
二 科学技术创新政策的新动向
(一)美国科技政策的新动向
(二)英国科技政策的新动向
(三)德国科技政策的新动向
(四)日本科技政策的新动向
三 全球R&D投资与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一)世界主要国家R&D预算的增长趋势
(二)抢占全球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措施
1.美国未来战略技术选择方案
2.日本第三个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和“变革25”国家规划
3.欧盟的FP7
第二节 面向2012年的韩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一 韩国李明博政府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即“577战略”)制定的背景
二 “577战略”的主要内容、框架及目标
(一)大幅提高政府R&D投资
(二)重点培育7大R&D领域
(三)实现7大科研体系的先进化与效率化
1.加快世界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应用
2.振兴基础研究
3.支持中小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
4.促进战略性科学技术的国际化
5.增强区域技术创新力量
6.促进科学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共享
7.推广科学技术文化
(四)跻身7大科技强国之列
三 “577战略”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一)“577战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5%
(二)扩大基础研究是迈入发达国家之列的关键
(三)科技研发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韩国科学技术政策推进新动向
一 韩国中长期R&D投入及发展战略
(一)新一届政府的R&D投资基本方向
(二)政府R&D投入的重点推进项目
1.提高R&D投资规模
2.提高R&D投资效率
3.加强R&D主体力量
4.完善资源配置及成果扩散机制
5.建立需求导向的R&D管理制度
(三)政府的R&D重点投资领域
(四)扩大基础研究投资比重
1.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
2.建立以研究者为中心的基础研究支援体系
3.培养创新型人才
4.增强基础研究国际竞争力
5.强调基础研究的社会职能和国际影响
(五)促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灵活利用
二 增强研究主体的核心研究能力
(一)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
(二)发展地区性科学研究基地
(三)加强大学研究力量
1.增加大学的间接研究经费
2.支持大学重点研究所发展
(四)扶持科技领域的政府研究机构
1.完善PBS制度,加强研究机构及个人研究能力
2.调整和转变政府研究机构的职能
3.促进合作研究
4.改善机构评价制度,减轻研究人员的评价负担
5.实行研究人员年金制
三 创建开放型科技体制
(一)建立全球研究室
(二)加大对海外优秀研究机构支持力度
(三)加强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合作
(四)成立科学技术者联合会
(五)加强教育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
四 强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第八章 韩国科技发展经验对浙江的启示
第一节 浙江与韩国科技实力总体状况
一 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及强度
二 科技人力资源情况
三 专利水平
(一)专利规模及结构
(二)专利产出率
四 技术贸易
第二节 浙江与韩国科技发展模式和路径比较
一 技术引进模式
二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三 技术创新路径
四 科技政策及体制
第三节 韩国经验对浙江的启示
一 选择适合的自主创新战略
二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在技术创新中的关系
三 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法规及政策措施
四 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五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点和导向
1.〔韩〕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新华出版社,1998。
2.〔韩〕宋丙洛:《韩国经济的崛起》,商务印书馆,1994。
3.〔印度〕纳谢德·福布斯:《从追随者到领先者——管理新兴工业化经济的技术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美〕F.M.谢勒:《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新华出版社,2001。
5.〔美〕本·斯泰尔、戴维·维克托、理查德内尔森:《技术创新与经济绩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瑞典〕西格法德·哈里森:《日本的技术与创新管理——从寻求技术诀窍到寻求合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SHAHID YUSUF、M.ANJUM ALTAF、KAORU NABESHIMA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译《全球生产网络与东亚技术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8.世界银行:《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扩散》,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9.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第12期。
10.陈德智:《技术跨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1.纪宝成、赵彦云主编《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赵月华、李志英:《模式Ⅰ——美国、日本、韩国经济发展模式》,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张东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14.《创新与创业管理》第2辑自主创新专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6.孙文祥、彭纪生、仲为国:《从引进到创新:中国技术政策演进、协同与绩效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17.高梁:《跟踪模仿和自主创新》,《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8.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杨宏进、薛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9.陈劲:《走向自主——浙江产业与科技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0.柳卸林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21.柳卸林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2)》,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2.柳卸林:《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中国科技论坛》1997年第2期。
23.路风:《发展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汽车工业的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4.〔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译,华夏出版社,2002。
25.〔美〕迈克尔·波特:《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年第2期。
26.〔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1。
27.〔美〕迈克尔·波特:《未来的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28.肖洪钧、张薇:《技术引进创新和扩散的双向循环》,《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5期。
29.赵晓庆:《技术学习的模式》,《科研管理》2003年第3期。
30.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1.吴晓波:《全球化与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2.申东镇:《自主创新——韩国经济腾飞的翅膀》,《中外企业文化》2006年第12期。
33.张洪石、陈劲:《突破性创新:跨越式发展之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1期。
34.付玉秀、张洪石:《突破性创新:概念界定与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04年第3期。
35.谢伟:《技术学习和竞争优势:文献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
36.杨武、王玲:《知识产权保护下的技术创新者与技术模仿者竞争模型研究》,《科研管理》2005年第4期。
37.王红梅、邱成利:《技术创新过程中多主体合作的重要性分析及启示》,《中国软科学》2002年第3期。
38.王大洲:《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发展现状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39.董洁:《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协同发展》,《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4期。
40.陈德智:《从追赶到跨越的旋进模式研究》,《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8期。
41.陈德智、陈得堂:《技术跨越路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42.世界银行:《2009年世界银行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3.魏江:《技术能力论——技术创新的一个新视角》,科学出版社,2002。
44.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6—2007)》,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45.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46.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47.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编《浙江科技统计年鉴(2007)》,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8.李新男:《创新“产学研结合”组织模式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5期。
1.吉岡英美:[韓国半導体産業の技術発展——三星電子の要素技術開発の事例を通じて——],[アジア經濟]2006.3.
2.徐正解:[企業戦略と産業発展——韓国半導体産業のキャッチアップ·プロセス——],白桃書房1995.
3.[韓国半導体産業における技術蓄積と国際競争力],陳炳富·林倬史編[アジアの技術発展と技術移転],文眞堂1995.
4.元橋一之:[日米韓企業のIT経営に関する比較分析],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7-J-029.
5.元橋一之:[中小企業の産学連携と研究開発ネットワーク:変革期にある日本のイノベ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位置づけ],RIETI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05-J-002.
6.伊藤万里:[R&Dの多国籍化とナショナル·イノベーション·システム],経済産業ジャーナル2007年6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