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the Global Communicative Ecology (2018)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从传播生态学视角聚焦全球传播格局和世界传媒发展,在复杂的全球社会生态体系内透视人、媒介、社会各种力量的共息共生关系,为传播研究和媒介管理提供某种联动、系统化、战略化的思路。本书凝结传媒业界、传播学界和相关官方管理机构的智慧,从政策-理念、互动-效果、个案-市场、技术-热点四个维度,全面勾勒了2017年12月31日之前世界传媒发展和全球传播格局变迁状况,有些数据更新到2018年3月。
皮书数据库
主编简介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学术委员会
Ⅰ 总报告
B.1 2017年全球传播生态年度发展报告
一 亟须用全球生态视角来看待和处置国际传播问题
二 当今全球传播生态的八大特征
(一)用户迁徙:国际范围内受众人群结构新特征
1.数据交叉验证用户新的栖息地
(1)全球媒介用户齐聚互联网
(2)视频
(3)网络产业
2.用户对于内容消费渠道依赖发生结构性转型
(二)信任转移:民众将更多的信任从新闻机构转移到社交媒体
(三)双向发力:主流新闻业务与网络新媒体平台建设双向发力
1.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布局虚拟现实等新技术*
(1)《纽约时报》等推出VR内容产品
(2)CNN设立VR新闻部门“CNNVR”
2.美国有线电视巨头全部推出互联网电视服务
3.美国互联网巨头集体发力新闻业务
(四)结构转型:传统媒体正从用户、终端和广告等多头挣扎中升级和转型
1.国际传媒主渠道从传统媒体迁徙到新媒体,国外传统媒体“壳化”趋势加剧
2.屏幕位移:新一代观众的屏幕位移到移动终端
3.BBC呼喊危机,“BBC 3”频道转为网络播出
4.亚太IPTV用户超过付费卫星电视用户
5.解放双手:正视音频传播角色,播客复苏趋势值得关注
6.广告搬家:互联网广告面临极大挑战,用户对互联网广告抵触情绪不断增强
7.全球近4.2亿智能机用户使用广告屏蔽软件
8.更多新闻媒体站出来对广告拦截软件说“不”
(五)产业重组:在全球传媒“合纵连横”大格局变革中探索纵横捭阖之路
1.电信介入:老牌电信运营商努力影响世界传媒格局
(1)电信运营商已掌握全球19%的付费电视市场
(2)老牌移动通信商沃达丰进军电视业
(3)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收购美国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
2.“春秋战国”:新旧媒体大规模交叉收购,如何在全球传媒一盘棋的思路下,思考全球传播的合纵连横问题?
(1)特许通讯公司(Charter Communication)收购时代华纳有线成为美国第二大有线电视公司
(2)Netflix上演全球风
(3)Hulu与四大广播影视巨头结盟共抗Netflix,将终止视频免费模式
(4)亚马逊将制作原创电影
(六)技术创新:高度重视影响未来全球传播格局的生态级传播技术
1.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与应用,推动着传播技术的革命和传播形式的变迁
(1)VR与新技术的结合给影视娱乐业带来巨变
(2)VR将是新一代通信平台
(3)VR将成为大众消费品
(4)Hulu推出VR新应用
2.网络提速: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网速建设
(1)美国FCC频繁调整“宽带”标准
(2)英国在电信领域成功测试XG.fast技术
(3)英国新法规定家庭网速最低速率必须达到10M
(4)意大利政府拟投资40亿欧元扩建全国光纤网络
3.信息传播速度阈限临近突破,无远弗届的传播理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中国最新光传输技术实现一根光纤135亿人同时通话
(七)政策重构:安全关切和法律法规的发布迫使研判全球传媒资金投向与政策风险
1.安全第一:数据传播领域各国松紧各异
(1)欧盟制定统一的数据保护法
(2)欧盟在网络安全监管领域的立场日趋清晰
(3)日本设立网络安全战略本部
(4)英国加强互联网监控
(5)美国联邦政府发布《网络安全国家行动计划》(CNAP),旨在全面提升联邦政府、私营企业以及个人生活的网络安全水平
(6)俄罗斯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日趋国产化,强化对外来芯片、计算机系统的管理
2.文化保护:欧盟本土化保护主义抬头
(1)欧盟出台流媒体视频新规,扶持本土文化
(2)欧盟建设的“数字统一市场”初见成效
3.加强监管:通过立法释放生产力的同时管控传播影响
(1)欧盟将OTT通信业务纳入电信法规监管
(2)新加坡开启新媒体监管的新模式
(八)合纵连横:中外媒体互动呈现新趋势
1.中国微信的国际化传播
(1)福特拟将微信整合入旗下车型
(2)美国移动提倡学习微信模式
2.中国传媒与国外同行的创新性合作
(1)由电影引进到合作投资:电广传媒牵手美国狮门影业共同投资影片制作
(2)由软性节目输出到硬件搭载输出:中国网络电视台海量内容进驻三星智能电视,覆盖美国及东南亚地区
(3)由引进走向合作原创:华策影视与英国ITV签订合作协议
(4)由节目输入走向双向业务介入:“今日头条”全资收购北美短视频社交产品Musical.ly
3.海外传媒变换方式进入中国市场
(1)外企假道移动支付进入中国市场:苹果“Apple Pay”移动支付服务正式在中国上线
(2)外媒借道将节目推至中国受众:PPTV聚力与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开展合作
(3)国内优势社交媒体与海外媒体开展植入合作
(4)版权合作成为外媒扩大中国市场的新通道:东京电视台与中国多家视频网站展开版权合作
三 问题前瞻:从生态级影响力视角亟须思考的全球传播生态问题
(一)校准定位:当下该如何评判全球传播生态格局
1.从宏观层面来看,“西强东弱”的总体格局已有所变化,国际传播的总体格局开始向“于我向好”的局面转化,并在局部地区,如非洲开始出现“破局”
2.从中观层面来看,由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带动的媒体外交、文化外交,在国际传播效果开启“止损”基础上的“致效”模式
3.从微观层面来看,基于技术、资本、政策以及国际形势的新特点,世界传媒秩序和国际传播格局出现“再平衡”新元素、新动向、新博弈
(二)后真相时代,如何打造全球可信的信息生产机构
1.传播信用的再造
2.充分认识传播信用生态构成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
3.后真相时代期待全球性可信信息生产机构
4.新媒体催生着新信息以及新知识生产的新视野
(三)重点观察:全球传播生态技术领域前瞻
1.高度重视全球传播生态的变迁给各个领域带来的巨大的震动,这些震动被国外学者归纳为十个方面Digital Mosaic:Media,Power,and Identity in 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15,pp.3-4.">*
2.高度重视新闻生产标准的变迁,将摆脱中心化、权威化和自上而下的制定模式,基于社交媒体和新兴信息传播技术(ICTs)所建构的全民新闻查实的无形系统正在形成,后真相时代新闻生产困局正在破解
3.高度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结合,“信息贵金属时代”来临,亟待刷新对于信息的认知,正视信息领域资本介入带来的突变
4.人工智能填补着人—机交流/传播的盲区
(四)价值传播:在全球传媒生态剧变背景下,中国需要阐明什么样的网络治理价值观
(五)平衡传播:中国国际传播理论如何贡献于全球传媒生态完整性
B.2 全球传播新生态语境下CGTN融合传播发展报告
一 重新定义电视
二 重新定义内容
三 重新定义技术
四 重新定义受众
五 重新定义“中央厨房”
六 重新定义舆论场
B.3 新兴视频通讯社在全球传媒生态中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 背景概述
二 新兴国家媒体传播现状
(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日益走向国际舞台中心
(二)金砖国家媒体发展迅速,成为国际传播新力量
(三)视频时代:金砖国家视频通讯社蓬勃发展
三 新兴视频通讯社案例介绍
(一)俄罗斯RT旗下的国际视频通讯社——Ruptly
1.成立背景
2.业务结构
3.技术平台
(二)中国国际电视台旗下的国际视频通讯社——CCTV+
1.成立背景
2.业务结构
3.技术平台
(三)南非的新兴通讯社——ANA
1.成立背景
2.业务结构
3.技术平台
四 新兴视频通讯社在全球传媒生态中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五 世界三大通讯社视频业务转型对新兴视频通讯社发展的启示
(一)布局热点市场
(二)发力视频直播业务
(三)提升用户服务和体验
六 结论
Ⅱ 政策—理念篇
B.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视频价值观传播研究报告
一 价值观含义
二 中国微视频价值观国际传播现状
(一)中国主流媒体微视频价值观国际传播现状
(二)中国互联网企业微视频价值观传播现状
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微视频价值观传播分析
(一)视频的话题及其价值观内涵
(二)视频的中国话题及其价值观内涵
(三)叙事特征及其价值观内涵
1.故事人物
2.叙事视角
3.镜头的运用
4.叙事结构
四 结语
(一)“多样性和一致性统一”的思想
(二)“日行一善”的中国公益伦理思想
(三)中国人文主义精神
(四)中国理性主义
(五)中国平等思想
(六)中国整体性思维
B.5 美国国际传播政策和机构设置变迁发展报告*
一 宣传—传播:公共信息委员会时期(20世纪初至30年代)
二 国际传播:战时新闻署时期(20世纪40年代)
三 跨文化传播:美国新闻署时期(20世纪50~80年代)
四 公共外交:国务院—广播理事会时期(20世纪90年代)
五 全球传播—战略传播:全球传播办公室—国家安全委员会时期(21世纪初)
附录1 美国国际传播政策与机构变迁大事记(1917~2017)
B.6 英国从事国际传播的机构设置变迁和政策发展报告*
一 英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格局
(一)BBC主要国际传播机构布局及变迁情况
1.BBC全球电台
2.BBC环球新闻频道
3.BBC环球有限公司
(二)BBC国际传播的效果及影响
1.打造新闻品牌,影响国际舆论
2.塑造影视品牌,传播英国文化
二 英国广播电视国际传播机构变迁的特点
(一)由国家为主转向国家与商业力量交织
(二)由传统方式为主转向新媒体与传统方式并行
(三)管理部门的融合化趋势越发明显
三 英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如何应对数字化、移动化的传播趋势
(二)如何解决国际传播的经费来源问题
(三)未来发展趋势
B.7 中国国际传播政策和体制变迁发展报告*
一 中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变迁与发展
(一)1949~1965年:中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初创期
(二)1966~1976年:中国国际传播的挫折期
(三)1976~2012年:中国国际传播政策的改革与调整期
(四)2012年至今:中国国际传播政策的发展与繁荣期
二 中国国际传播体制的变迁与发展
三 “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政策和体制的变与不变
(一)大国传播
(二)融合传播
(三)精准传播
B.8 中外合作传播发展报告
一 新时代中外合作传播背景
(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二)互联网飞速发展
(三)传媒业深刻变革
二 中外合作传播现状与问题
(一)中外合作传播现状
1.合作理念更加成熟
2.合作主体更加多元
3.合作形式不断丰富
4.受众覆盖更加广泛
(二)中外合作传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机制
2.缺乏深度合作和常态化交流机制
3.缺乏新媒体运用能力
4.缺乏适应传媒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 中外合作传播模式与典型案例
(一)人员合作
1.交流访问
2.教育培训
(二)内容合作
(三)活动合作
1.交流研讨
2.专题采访
(四)产业合作
1.合办媒体
2.投资实业
四 中外合作传播发展建议
(一)扩大战略视野,统筹规划和协调
(二)拓展合作对象,推动深度合作和常态化合作
(三)增强互联网基因,加强大数据库建设
(四)培养适应传媒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五)推动实施本土化战略
B.9 中国学界有关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
一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国际传播“跨文化转向”
二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梦”
三 实现“大传播”格局,发力媒体渠道内容拓展
四 建构新型国际传播社区,推动语言文化传播
B.10 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理念创新与实践变革的挑战与机遇
一 国际传播的新形势
(一)国际政治影响日益显著
(二)国际媒体市场继续由西方大国占据优势地位
(三)新兴媒体加剧了国际传播竞争的不平衡
(四)跨国传媒资本运作更趋活跃
二 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
(一)国际传播理论要更注重吸纳和应用人际传播理论
(二)国际传播要加强与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融合
三 新形势下国际传播的实践变革
(一)深化国际传播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传播模式从本土化向球土化转变
(三)传播定位从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
(四)传播路径从定向向定点转变
四 结语
B.11 “后真相”语境下的全球传播格局与生态
一 “后真相”的理论溯源与研究进展
二 作为误导性信息的“后真相”
三 作为社会抗议的后真相
四 作为另类空间的“后真相”
五 作为社会动员的“后真相”
六 “后真相”的兴起与全球新闻传播生态的变革
(一)重拾事实核查
(二)关注底层民意
(三)警惕算法控制
Ⅲ 互动—效果篇
B.12 中国国际地位增强年
一 涉华报道特点
(一)对华报道量创十年来新高
(二)中国在全球最受媒体关注国家排名中位居第二
(三)外交领域受关注最大
(四)十九大、“一带一路”、经济数据是外媒报道高频词
(五)美、欧媒体和周边媒体对华关注度高
二 涉华报道热点
(一)党的十九大
(二)两大主场外交
(三)中国国际影响力
(四)经济形势
(五)中美关系
(六)中日、中韩关系
(七)中印洞朗对峙
(八)朝核危机
(九)科技创新
(十)社会治理
(十一)香港回归20周年
(十二)“中国威胁论”
三 2018年涉华报道前瞻
B.13 我国政府与媒体借助Twitter开展国际传播效果分析报告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发现
(一)我国政府开设Twitter账号近十年,但使用程度很低
(二)我国媒体Twitter账号较政府机构账号更活跃,但活跃度和传播力不均衡
(三)媒体Twitter账号热点话题折射出国家话语
四 结论和讨论
B.14 中美社交媒体生态发展比较研究报告*
一 生态:中美社交媒体发展的最大差异
二 社交媒体生态比较的五层框架
三 社交媒体生态比较——产业总体发展
四 社交媒体用户的变迁
五 社交媒体内容生产方面的新动向
(一)中国社交媒体在视频方面出现显著增长,知识分享成为一股潮流,而以刷屏为代表的传播现象越来越常态化
1.视频社交成为热点
2.视频直播进入转型期
3.知识付费社群经济
4.刷屏成为内容扩散的基本手段
(二)美国社交媒体的新动向
六 中美社交媒体面临的挑战:后真相、虚假消息、大数据霸权
七 社交媒体产业生态比较——四大支撑体系
(一)移动支付
(二)社会服务
(三)电商体系
(四)游戏娱乐
八 社交媒体产业生态外围——监管体系
(一)国家层面的监管重点
(二)平台层面的自律与监管
九 结语
B.15 外国驻华政务微博国际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09~2018)
一 外国驻华政务微博发展环境
(一)中国已走近世界中心
(二)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和市场引领全球
(三)微博构建了最完整的网络中国与华人网络社会生态系统
二 外国驻华政务微博人文地图
(一)外国驻华微博的总体发展概况
(二)地域及政区分布格局
(三)外国驻华政务微博主体的职能类型分布
(四)“一带一路”合作国家驻华政务微博发展概况
三 外国驻华政务微博发展的特点
(一)外国政要元首驻华官方微博活跃,成为线上公共外交与传播路径
1.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驻华“不动产”:@英国首相
2.充满对华祝福的首脑微博:@莫迪总理
(二)驻华政务微博是官方原声发布并有效弥合国际公共关系和国际舆论的“稳压器”
(三)无国界的网络舆论交锋致使国际关系风险因素提升
四 外国驻华政务微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驻华政务微博现“僵尸化”,亟待厘清定位,优化顶层设计
(二)传统官本位思维定式,媒介研究滞后于媒介应用,导致效果未达预期
(三)网络公共外交局限于对华宣传发布,应强化互动和服务意识
B.16 中国海外社交网络平台传播效果研究报告*
一 第一阶段:对8家中国主流媒体账号的抽样评估
(一)我国主流媒体账号的内容生产能力较强,其中,新华社在Twitter和Facebook平台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国际电视台在YouTube平台更显优势
(二)我国主流媒体海外社交网络平台账号的传播延展能力正在不断上升,但在三大海外社交网络平台上报道的吸引力和延展性仍然参差不齐,YouTube平台互动不足
(三)我国主流媒体海外社交网络平台议题设置能力显著提高,议题配比合理性也逐步增强,但仍有上升空间
二 第二阶段:对48家中外媒体账号的抽样评估
(一)Twitter平台评估发现
(二)Facebook平台评估发现
(三)YouTube平台评估发现
三 第三阶段:对热帖、热词和热门标签的抽样剖析
(一)涉华热帖及热门视频*
1.Facebook平台涉华热帖前五名
2.Twitter平台涉华热帖前五名
3.YouTube平台涉华热门前五名
(二)热词排行榜
(三)热门标签排行
四 结论与建议
Ⅳ 个案—市场篇
B.17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年度发展报告
一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年度发展现状
(一)全球广告市场总体规模
(二)全球广告市场区域发展状况
(三)全球广告市场国别发展状况
(四)全球广告市场广告主类别
(五)全球广告市场主要广告公司经营状况
(六)全球广告媒体广告投放及营销状况
二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年度发展主要特征
(一)全球广告区域市场发展严重不平衡
(二)广告公司集团化和集中趋势明显
(三)移动互联网为广告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三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年度发展成因分析
(一)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家分工
四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发展趋势分析
(一)全球广告市场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
(二)移动数字广告所占份额将持续增大
(三)企业摆脱广告公司自建内容中心
(四)全球广告创意更加注重交互参与、用户体验
1.交互参与
2.制造问题场景
3.制造极端话题
4.接受关联
5.重复
五 全球广告市场和传播发展政策建议
(一)对中国广告业发展的建议
1.培植一批大型跨国企业,形成世界性品牌
2.组建具有世界水平的广告传媒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3.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二)对世界广告业发展的建议
1.广告公司尽快寻找和适应新的角色定位
2.世界各国加强经贸合作,挖掘发展潜力
B.18 全球电视节目版式本土化改编发展报告*
一 引言
二 全球电视节目版式产业:崛起与普及
三 全球电视节目版式产业:崭露头角
四 全球电视节目版式产业:理论方法
五 全球电视节目版式本土化改编:以“The Voice”为例
(一)全球一致的节目模式
1.四位深受年轻人喜欢或在流行音乐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音乐导师
2.演播室的建设
3.学员的选择和视觉呈现
(二)本土的表现形式
1.赛制的改变
2.叙事侧重点的不同
六 结论
B.19 中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再造升级发展报告(2017)*
一 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传播量过亿的“爆款”新闻产品
二 PC网站建设基本成为标配
(一)主要的三大类型
(二)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三)整体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四)盈利模式单一,可持续性较差
三 “两微一端”官方号已经成为标配
四 新闻客户端建设取得进展
(一)新闻客户端数量多,有了一定的下载量
(二)新闻客户端类型很多
(三)新闻客户端整体发展水平低
五 “中央厨房”建设全面开花
(一)“中央厨房”的特点
(二)“中央厨房”的配套
六 根据用户需求重建话语体系
(一)把话语体系的重建作为一项复杂的重大工程来打造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平台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
七 搭建融媒中心实现全渠道传播
八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改变传媒生态
B.20 阿里巴巴集团构建“传媒帝国”全历程总结及发展研究报告*
一 阿里集团的媒体投资现状及特点
(一)阿里集团的媒体版图现状
1.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
2.阿里系控股媒体投资现状
(二)阿里集团的媒体投资特点分析
1.与时俱进:从垂直到矩阵到打造文娱产业生态圈
2.着眼全球:从直接投资到间接出海到做好预备
3.科技领先:从垂直到赋能到增长优势
二 阿里集团投资媒体目的分析
(一)发展逻辑
(二)资本逻辑
(三)市场逻辑
(四)技术逻辑
(五)传播逻辑
三 阿里集团投资媒体的影响探析
(一)媒体内容生产方式:从赋能到智能
(二)媒体运营模式:从全域营销到媒体生态圈
(三)媒介生态:从相互关系到共塑未来
B.21 四达时代在全球的传播布局与产业发展报告
一 国际环境
二 四达时代传媒版图
(一)业务领域持续转型升级
(二)经营地域持续扩展
(三)传输网络全球布局
(四)运营本地化落地
(五)文化“走出去”模式独特创新
(六)依靠国家力量,并以法律武器保护合法权益
Ⅴ 技术—热点篇
B.22 传播技术与全球传播生态关系发展报告
一 全球传播技术发展现状
(一)“成熟态”传播技术的现状
(二)“发展态”传播技术的现状
(三)“初生态”传播技术的现状
二 传播技术发展对全球传播生态的影响
(一)传播技术对全球传播形态的影响
1.传播内容的变化
2.传播形式的变化
3.传播模式的变化
(二)传播技术对全球传播生态的影响
1.去中心化趋势
2.再中心化趋势
(三)全球传播生态的技术反思
1.社交媒体上的虚假新闻
2.浸媒体技术之外的“回归叙事”之争
3.技术逻辑下的法律与伦理的思考
三 全球社会因素对传播技术发展的形塑
(一)经济因素对传播技术发展的形塑
(二)政治因素对传播技术发展的形塑
(三)文化因素对传播技术发展的形塑
四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传播生态的变化
(一)借助传播技术拓展全球传播布局
(二)推进新型传播技术的应用深度
(三)加强新型传播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五 结语
B.23 全球人工智能与传播生态发展报告*
一 全球视域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状况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
(二)人工智能的运作机制
(三)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四)中外发展状况的对比
二 传播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状况
(一)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的产业布局
(二)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图景
(三)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的产品形态
三 人工智能传播的桎梏及其超越
(一)人工智能的技术伦理与反思
(二)人工智能的传播应用及伦理
(三)人工智能传播的超越性发展
B.24 环境问题治理与全球环境传播生态研究报告*
一 环境问题的缘起
二 环境传播的领域
三 研究方法
四 源起欧洲的社会价值观:可持续原则
(一)瑞典:现代环境观念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二)德国:绿色政治和绿色政党的繁荣
(三)英国:边缘化的绿色政治
(四)意大利:环境治理的困境
(五)小结
五 美国环境传播:从环保运动到政治博弈
(一)气候变化议题持续升温
(二)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文化
(三)环保运动和反环保运动博弈
(四)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环境传播
六 中国环境传播:从政府主导走向多元主体
(一)中国环境保护行动的基本类型
(二)中国的环境传播研究概述
(三)中国环境传播主要研究问题
(四)群体性环境事件的研究成果
七 南美洲国家环境传播与环境教育的发展
八 综述与展望
B.25 短视频在主流媒体的应用发展报告
一 引言
二 短视频的发展背景
(一)短视频的概念界定
1.短视频的内容构成
2.短视频的平台类别
(二)短视频的发展历程
1.萌芽期:PC时代的UGC内容是短视频鼻祖
2.摸索期:以长视频为主的视频网站,短视频是内容的补充形式
3.成长期:移动互联网助力短视频产品逐渐流行
4.成熟期:短视频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三)短视频的产业链
1.内容生产方
2.内容分发平台
3.MCN(Multi-Channel Network)
4.广告商/电商平台
5.第三方服务商
(四)短视频的特性分析
1.内容生产相对容易
2.传播速度更快
3.社交属性强烈
三 短视频发展现状概览
(一)内容数量激增
(二)用户增长显著
(三)平台发展迅猛
(四)资本市场火热
四 2017年短视频在媒体应用中的发展特征
(一)内容生产:内容创业井喷式增长
1.传统媒体优秀人才投身短视频内容创业
2.平面媒体纷纷以短视频进入视频领域
3.内容类别不断丰富和垂直化
(二)MCN:发展势头强,内容平台加码扶持内容
1.MCN数量迅速增多,市场规模暴增
2.平台通过扶持内容生产渗透MCN业务
(三)分发平台:分类逐渐细化,尝试多元化变现
1.平台功能分类逐渐细化
2.商业变现多元化尝试
五 短视频现阶段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头部内容稀缺
(二)盈利模式还须探索
(三)内容监管面临挑战
六 结语
B.26 区块链技术对传媒行业的影响发展报告*
一 概念
二 特征
(一)去信任化
(二)去中心化
(三)去成本化
(四)系统稳定化
三 应用与发展
(一)区块链1.0,即数字货币
(二)区块链2.0,即智能合约
(三)区块链3.0,即可编程社会
四 区块链技术给传媒行业带来的变化
(一)信息脱媒
(二)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
(三)保护原创
(四)文娱产业计费更加精准
五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传媒生态圈的生动案例
(一)基本概念
(二)数字媒体市场的现状和不足
(三)基础区块链和其他创新技术的解决方案
1.代币奖励用户机制
2.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3.跨领域的传媒生态圈
4.智能数据分析
六 区块链技术在传媒行业发展将面临的挑战
(一)从监管层面来看
(二)从技术层面来看
(三)从文化传播层面来看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18)》课题组
王烈:《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发展报告》,http://www.iresearch.com.cn/report/3118.html,2017。
ClydeKluckhohn,“Values and Value-orientations in the Theory of Action:An Exploration in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in Tallcot Parsons & Edward Shils,(eds.),
Kress,G. and Van Leeuwen,T.,
Nichols,B.,
Mieke Bal,
Schwartz,S. H.,Lehmann,A.,and Roccas,S.,“Multimethod Probes of Basic Human Values”,in J. Adamopoulos and Y. Kashima,(eds.),Social Psychology and Culture Context:
Schuwartz,et al.,“Refining the Theory of Basic Individual Values”,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大会上的报告》,2017。
刘奇葆:《大力推进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新华网,2015。
徐体义等:《“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区域性国际合作传播能力建设探究》,人民出版社,2016。
钟新、王岚昕:《“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合作传播的模式分析》,《新闻战线》2016年第5期。
郑保卫、叶俊:《中外媒体交流与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9期。
刘滢:《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媒体国际传播“本土化”的问题与对策》,《对外传播》2013年第8期。
张楠:《从WeChat海外推广看新媒体时代国际传播战略选择》,《今传媒》2016年第6期。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报告,2014。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中国互联网新闻市场研究报告》,http://www.cnnic.net.cn,2017。
艾媒咨询:《2017年中国新媒体行业全景报告》,艾媒网,2017。
MaryMeeker,Internet Trends 2017,http://www.kpcb.com/internet-trends,2017.
匡文波、张蕊:《“微”时代的对外传播》,《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
钟新、陆佳怡、陈国韵:《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中外主流媒体应用国际社交媒体的现状分析为例》,《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11期。
李冰、汤嫣、张梓轩:《国际传播语境下新华社突发事件报道——以新华社Twitter为例》,《青年记者》2014年第32期。
史安斌、廖鲽尔:《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重构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10期。
韦路、丁方舟:《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全球传播图景:基于Twitter媒介机构账号的社会网络分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刘健、陈昌凤:《国际传播新路径:借船出海与公民参与》,《对外传播》2015年第2期。
程小玲:《从海外社交媒体开拓看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新闻战线》2016年第9期。
朱鸿军、刘向华:《“走出去”到“走进去”:对外传播新境界的新媒体作为》,《对外传播》2017年第9期。
徐翔:《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中国文化及其类型特征——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实证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周翔、韩为政:《利用图像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研究》,《中州学刊》2017年第3期。
吴小坤、李佳运:《微博拓张与社会化媒体的网络结构变革》,《新闻记者》2011年第10期。
相德宝:《国际自媒体涉藏舆情及舆论斗争的规律、特征及引导策略》,《情报杂志》2016年第5期。
杨元龙:《互联网自组织的组织结构及其传播演化过程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田颖:《境外社交媒体对外传播与海外读者兴趣点再发现》,《对外传播》201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