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3 !

参考文献

2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图书

Baseless Society of Acquaintance and Social Reconstruction

SSAPID:101-1968-7921-63
ISBN:978-7-5097-5791-8
DOI:
ISSN:
关键词:

农村社会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独创“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吴重庆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作者简介

 一 革命及其遗产

  中国革命中的阶级分析、底层收益与社会再造*

   一 中国革命发生的特殊性

   二 土地革命与阶级分析

   三 农民在革命中的即时收益

   四 再造一个新社会

   五 余论

  革命的底层动员*

   一 革命也是“绘画绣花”

   二 “翻身”的喜悦

   三 抓生产促革命

  集体经济再思考

  社会主义新传统问题*

  社会主义“大历史”的议题*

   一

   二

   三

  附 同享作为“大历史”的认识方式*

  底层社会*

 二 后革命时代的乡土变迁

  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组织关系的变迁*

   一 调查区域

    (一)调查区域的地理、人文状况

    (二)调查点的选择

     1.板头管理区(村)

     2.东瓜宇管理区(村)

   二 民间宗法系统中的权力(1949年前)

    (一)民间宗法系统中的主角

     1.地主

     2.望族

     3.族长

     4.特殊职业者

    (二)民间宗法系统的维系

     1.规章

     2.经济支持

     3.民间仪式

    (三)民间宗法系统中的经济活动

    (四)宗法背景下的国民政府权力系统

   三 民间宗法系统的瓦解与共产党基层政权的设置(1949年以后)

    (一)农民协会与土改工作队

    (二)一体化行政权威的形成

   四 村民对都市化的反应

   五 行政权力与经济控制权的整合

    (一)经济权力的增长

    (二)干部的腐败

   六 民间礼俗活动的经济化

    (一)祭祀活动的公开化

    (二)村俗活动的新形态

   七 南村目前的社会关系

   八 民间纠纷的主要类型

    (一)争占宅基地的纠纷

    (二)土客矛盾

   九 结论

   十 后记

  村治及其本土资源*

   一 村民自治的实质

   二 本土资源流失下的村民自治

   三 “新酒”是否需要“旧瓶”装

  村委会选举与乡村社会的自组织资源*

   一 “差序格局”说明了什么

   二 自组织资源流失下的村委会选举

    1.民间领袖缺席,吸纳能力低下

    2.利益意向模糊,动员成本高昂

    3.组织资源有限,小村选举艰难

    4.社会环境不利,家族声名狼藉

   三 再提家族

  农民为何有“利”不图*

   一 “农民真的好难搞”?

   二 是制度不完善还是基层权力腐败?

   三 余论:民间合作的空间

  搁浅于时光长河的乡土与人*

   一

   二

   三

   四

   五

 三 无主体熟人社会及社会重建

  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附 乡土中国的变迁*

   从“差序格局”说起

   “熟人社会”

   “无主体熟人社会”

  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儒学“下乡”*

   一 乡土儒学的百年浩劫

   二 空心化乡村

   三 乡土底色

   四 儒学“下乡”之可能

  乡土儒学资源的再生*

   一 引子:儒学还是一种活着的文明形态吗?

   二 乡土儒学资源的流失过程

   三 乡土儒学资源的现状

   四 乡土儒学资源再生的契机

   五 余言:我们的共业

  道德重建如何可能*

   一 为什么是“重建”而不是“复兴”

   二 “道德重建”取决于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重建

   三 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的培育刻不容缓

  从道德危机的范围和程度看道德重建*

   一 道德失范的程度与范围

    1.对“道德危机”的分析

    2.不良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不作为”

    3.“陌生人社会”里的道德失范

   二 道德建设的社会基础

    1.从“社会资本”角度的分析

    2.缔造以横向联系为特征的“熟人社会”

    3.推动民间社会的培育与发展,扩大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组织)的生存空间

    4.从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

  中国农村的社会建设*

   一 农村社会建设的内涵

   二 中国农村社会建设曾受多次冲击

   三 中国农村社会现状——无主体熟人社会

   四 农村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社会建设:离“池底”最近的一个缺口*

 附录

  农村研究与社会科学本土化*

   一 为什么要提社会科学本土化

   二 社会科学如何本土化

   三 如何树立“中国问题”意识

   四 农村研究的地位

 后记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独创“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方沂:《社会科学如何本土化》,《二十一世纪》2000年8月号。

贺雪峰:《大理论与中观理论》,《开放时代》2001年第9期。

简 介:本文以一个乡镇近十年来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与基层组织的策略主义应对作为分析对象,理解治理者与被治理者的行为逻辑、政治属性,进而理解基层政治的运作及性质。进而从国家、基层组织与农民的三层关系中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在此基础上,对国家政权建设这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回应和讨论。

作者: 陈锋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简 介:本书通过对农村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行动选择经验的分析,展现从“外出打工”逻辑转向“返乡创业”逻辑的历程,反思市场化过程中劳动生产与生活消费之间的“解构—分离—重塑”关系,以及其如何支配着农村外出打工者的经济行动选择,从而提出农村外出打工者“家庭本位”的经济行动逻辑,以及他们将返乡创业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方式,以此提出“...

作者: 陈文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6月

简 介:《双面人》写的乡村人生史故事是一个村庄的总体历史(并超出了村庄边界而涉及乡镇)。它从1949年一直到21世纪,跨度有六十多年,涉及各种人物,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宗族、宗教等全方位的问题。这一切,都使得这种“村庄史”尤其难写。而作者所做的,是借鉴太史公写《史记》的办法,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描述乡村的六十年。

作者: 谭同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