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6

引证文献

8 !

参考文献

221

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图书

REPORT ON CHINESE INDUSTRIALIZATION(1995~2010)

SSAPID:101-1967-3365-55
ISBN:978-7-5097-3862-7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这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化进程。如何认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二本工业化蓝皮书,《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对1995-2010年全国、四大板块、七大区域、31个省区市的工业化水平、特征和问题进行了系统、连续的分析和评价。

相关信息

丛书名:工业化蓝皮书
编 辑:吴敏;任文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0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F4 工业经济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前言 不确定环境下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会出现曲折吗?

 BⅠ 第一篇 总论

  B.1 第一章 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一 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1.中国经济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

    2.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协调

    2.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三 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1.节能减排取得明显进展

    2.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3.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四 城镇化快速推进

   五 区域经济发展趋于协调

  B.2 第二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评价

   一 工业化水平评价方法说明

    1.工业化水平评价方法

    2.地区的划分标准

    3.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

   二 基于单项指标的工业化水平评价

    1.基于人均GDP的评价

    2.基于三次产业产值比的评价

    3.基于工业结构指标的评价

    4.基于城镇化率的评价

    5.基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的评价

   三 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四 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分析

    1.工业化速度的变化

    2.不同阶段的工业化水平变化

    3.工业化各阶段的地区分布

    4.工业化的推动因素

    5.工业化各指标的发展不均衡

  B.3 第三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展望

   一 中国工业化的外部环境变化

    1.长期低速增长与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

    2.发达国家重新认识并提出振兴实体经济

    3.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共识和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 中国工业化的制约因素

    1.资源约束

    2.环境约束

    3.人口红利期终结

    4.成本持续上涨

    5.内需不振

    6.贫富差距过大

   三 中国工业化前景展望与工业化进程预测

    1.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

    2.不同情境下的工业化进程预测

   四 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选择

    1.实现三大转变

    2.处理好六大关系

 BⅡ 第二篇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

  B.4 第四章 长三角地区

   一 “十一五”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五年一个台阶,领跑其他六大区域

    2.工业化速度放缓,领先优势有所减弱

    3.人均GDP指标的贡献大,成为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

   四 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统筹城乡,高质量推进城市化进程

    2.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3.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引领全国制造业提档升级

    4.重点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突出长三角新优势

    5.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B.5 第五章 上海市

   一 “十一五”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上海市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上海市后工业化阶段发展的特征

    1.人均GDP持续增长,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继续扩大

    2.制造业占比进一步提高

    3.城镇化率趋于稳定

   四 进一步深化上海市后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1.加速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2.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以新城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统筹水平

  B.6 第六章 江苏省

   一 “十一五”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江苏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在全国和东部处于前列,在长三角地区中落后于上海

    2.工业化速度开始放缓,仍然高于东部和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

    3.工业化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和东部的平均水平,人均GDP和产业就业比等指标优势明显

    4.人均GDP和城镇化率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

   四 进一步推进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促进创新驱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2.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高技术产业做强做大

    3.建设现代服务业高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4.形成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保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5.大力促进就业,调整优化分配制度

  B.7 第七章 浙江省

   一 “十一五”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浙江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超越珠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接近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速度开始放缓,但快于东部和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

    3.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优势缩小,领先东部平均水平的优势扩大

    4.工业结构指标的贡献度最大,人均GDP和产业产值比指标的贡献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 进一步推进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增长质量

    2.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3.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提高城镇化率

    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BⅢ 第三篇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

  B.8 第八章 珠三角地区

   一 “十一五”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位居全国第二,大多数指标在全国排名居前

    2.工业化进程放缓,与其他地区相比的先发优势开始减弱

    3.人均GDP增长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有很大调整空间

   四 进一步推进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2.进一步加快劳动力和产业转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B.9 第九章 广东省

   一 “十一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广东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在全国依然处于领先地位

    2.广东省率先发展的优势开始减弱

    3.工业化速度放慢

    4.人均GDP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

   四 进一步推进广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2.开拓国内消费市场,提高经济增长的抗风险能力

    3.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

    4.加强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合作,促进粤东西北区域协调发展

  B.10 第十章 海南省

   一 “十一五”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海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相对落后,多数指标在全国处于末位

    2.工业化速度相对平稳,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差距仍在扩大

    3.人均GDP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城镇化率指标与工业化进程不匹配

   四 进一步推进海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劳动力转移

    2.推动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加快新型工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集约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化进程

  B.11 第十一章 福建省

   一 “十一五”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福建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居于全国前列,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缩小

    2.工业化速度相对较快,“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加速度保持稳定

    3.工业结构成为工业化进程的最大贡献指标

   四 进一步推进福建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

    2.加快高技术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

    3.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提高城镇化率

 BⅣ 第四篇 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

  B.12 第十二章 环渤海地区

   一 “十一五”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环渤海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的前半阶段

    2.工业化发展速度出现放缓趋势

    3.人均GDP和工业结构指标的变化是推动工业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是工业化的“短腿”

    4.工业化进程呈梯度分布,两省两市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了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升

   四 进一步推进环渤海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完善合作机制,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3.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

  B.13 第十三章 北京市

   一 “十一五”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北京市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北京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在全国领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2.各项指标并不是同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是有先有后

   四 推动北京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1.深度推进产业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2.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区域分工合作,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提高经济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B.14 第十四章 天津市

   一 “十一五”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天津市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天津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在全国领先,进入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

    2.工业化速度趋缓,相对于全国工业化平均水平的领先优势缩小

    3.人均GDP指标是推动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的贡献度不显著

   四 进一步推动天津市工业化发展的建议

    1.着力调整结构,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2.主动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实现一体化进程

    3.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B.15 第十五章 河北省

   一 “十一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河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

    2.工业化速度加快,但增速在全国的排名稍有下降

    3.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的贡献度最大,工业化的推动因素趋向多元

   四 进一步推进河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2.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

    3.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

    4.推进自主创新,为加速推进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B.16 第十六章 山东省

   一 “十一五”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山东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指数领先全国平均水平的幅度有所扩大

    2.工业化速度波动较大,在全国的排名大起大落

    3.人均GDP提高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产业动态优化升级的新机制

    2.加速人口转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3.加快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拓展发展空间

 BⅤ 第五篇 中部六省工业化进程

  B.17 第十七章 中部六省

   一 “十一五”中部六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中部六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中部六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

    2.工业化处于加速发展过程,是全国工业化水平提升最快的地区

    3.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更为突出

   四 进一步推进中部六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提升产业发展层级,激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

    4.促进资源型城市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5.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B.18 第十八章 安徽省

   一 “十一五”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安徽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较快提升,全国排名有所提升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追赶潜力较强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发展更为协调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2.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3.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4.优化所有制结构

  B.19 第十九章 江西省

   一 “十一五”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江西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在全国的排名持续提升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追赶速度全国领先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江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加快推进城镇化

    3.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4.培育特色产业基地

  B.20 第二十章 山西省

   一 “十一五”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山西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提升缓慢,全国排名明显下降

    2.工业化速度较慢

    3.工业化各项指标发展仍不均衡

    4.人均GDP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工业结构指标的贡献为负

   四 进一步推进山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加快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

    3.加快城镇化建设

  B.21 第二十一章 河南省

   一 “十一五”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河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在全国排名逐步提升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追赶能力较强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发展更加均衡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河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发展先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发挥技术进步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促进作用

    4.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B.22 第二十二章 湖北省

   一 “十一五”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湖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有所提升,中部工业大省地位稳固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追赶速度较快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得分结构进一步优化

    4.人均GDP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城镇化率指标的贡献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湖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着力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

    2.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4.大力推进城镇化

  B.23 第二十三章 湖南省

   一 “十一五”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湖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显著提升,在全国的排名提升较快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追赶能力增强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得分结构有所改善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湖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提升壮大优势传统产业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BⅥ 第六篇 大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

  B.24 第二十四章 大西南地区

   一 “十一五”大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大西南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大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落后,多数指标在全国垫底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开始缩小

    3.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增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仍有很大的提升潜力

   四 进一步推进大西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依靠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带动工业化发展

    2.培育和发展地区工业文明

    3.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B.25 第二十五章 重庆市

   一 “十一五”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重庆市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和大西南地区保持领先

    2.工业化进程加速,进入全国工业化先进行列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发展有所优化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重庆市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深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高速增长

    3.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推动都市产业发展

    4.继续推动军企改制和国企改革

  B.26 第二十六章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一 “十一五”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整体落后,但与西部和大西南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

    2.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3.人均GDP和工业结构指标的贡献较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高速发展

    2.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深化向海发展战略

    3.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B.27 第二十七章 四川省

   一 “十一五”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四川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入中期后半阶段,与西部和大西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同步

    2.工业化进程排名有所提高,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

    3.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较低

   四 进一步推进四川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继续保持较高的工业化速度,深入推进工业强省战略

    2.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3.加快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布局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B.28 第二十八章 贵州省

   一 “十一五”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贵州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落后于西部、大西南地区的平均水平

    2.工业化速度有所加快,但仍落后于西部和大西南地区的平均水平

    3.人均GDP和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较大

   四 进一步推进贵州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工业化发展速度

    2.提高基础设施水平,重点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3.加快推进城市化,加大贫困地区发展力度

    4.实现主导产业的突破式发展

  B.29 第二十九章 云南省

   一 “十一五”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云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云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速度较慢,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呈下降趋势

    2.工业结构调整和就业转移缓慢是“十一五”时期工业化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

    3.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贡献最大,城镇化率和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较小

   四 进一步推进云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做大经济总量,尽快提高人均GDP水平

    2.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3.转型升级优势产业,构建特色化的产业体系

  B.30 第三十章 西藏自治区

   一 “十一五”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西藏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推进西藏自治区工业化发展的基本对策

 BⅦ 第七篇 大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

  B.31 第三十一章 大西北地区

   一 “十一五”大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大西北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大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但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开始缩小

    3.人均GDP和产业产值比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增大,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就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很大

   四 推进大西北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延伸资源产业链,做优做强资源深加工业

    2.支持重点区域率先发展,扶持老、少、边、穷等特殊问题区域走出发展困境

    3.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B.32 第三十二章 陕西省

   一 “十一五”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陕西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西部地区同步,但领先于大西北地区

    2.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化水平上升的潜力仍然很大

    3.工业化各项指标发展水平显著改善

    4.人均GDP和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较大

   四 进一步推进陕西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调整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

    2.做强做精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升级

    3.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4.发挥西安作为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推进关中城市群开发开放

  B.33 第三十三章 甘肃省

   一 “十一五”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甘肃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甘肃省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工业化的整体进程

    2.工业化进程加快,但基础仍然不牢固

    3.工业化各项指标的得分结构不断优化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最大,产业产值比指标的贡献度最低

   四 进一步推进甘肃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加快重点区域发展,使之尽快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2.坚持以工业为主导,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加大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提高城镇化质量

  B.34 第三十四章 青海省

   一 “十一五”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青海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青海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与西部处于相同发展阶段

    2.工业化处于加速推进阶段,呈现跨越发展的态势

    3.工业化水平与全国、东部的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较明显,但呈现缩小趋势

    4.工业结构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指标的贡献度最小

   四 进一步推进青海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推动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2.把握高原自然发展规律,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3.实施就业富民工程,鼓励各族群众就业创业

    4.建立藏区内生发展机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B.35 第三十五章 宁夏回族自治区

   一 “十一五”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阶段与西部保持同步,领先大西北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2.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3.工业化指标的得分结构不断改善,工业化综合指数与全国、东部的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

    4.工业结构指标的贡献度最大,城镇化率指标的贡献度最小

   四 进一步推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进一步强化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2.推动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3.推进沿黄城市带集聚开发

    4.实施生态移民和提升城镇化水平相结合

  B.36 第三十六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一 “十一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工业化水平提高乏力

    2.工业化进程放缓,滞后态势更趋严重

    3.各项指标的得分提高有限,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差距没有缩小

    4.工业结构指标的贡献度最大,产业产值比指标的贡献度最小

   四 进一步推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对策

    1.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资源产业发展

    2.壮大特色优势轻纺工业

    3.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B.37 第三十七章 内蒙古自治区

   一 “十一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跨越发展,工业化水平领先于大西北地区

    2.工业化进程呈现步伐加速的态势

    3.各项指标的得分都有改善,工业化质量明显提高

    4.人均GDP指标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度最大,产业就业比指标的贡献度最小

   四 进一步推进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推动传统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2.继续推进城镇化进程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BⅧ 第八篇 东北三省工业化进程

  B.38 第三十八章 东北三省

   一 “十一五”东北三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东北三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东北三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相同阶段

    2.工业化进程呈现加速态势,工业化加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均GDP增长、工业结构变化和城镇化率提高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因素

   四 进一步推进东北三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深化综合改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2.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3.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4.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B.39 第三十九章 辽宁省

   一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辽宁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辽宁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处于后期的前半阶段

    2.工业化进程提速,工业化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均GDP增长、产业产值比改善和工业结构优化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四 进一步推进辽宁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推进体制经济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4.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国际经济对接平台

  B.40 第四十章 吉林省

   一 “十一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吉林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2.人均GDP、城镇化率指标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产业产值比和产业就业比指标拖累了工业化进程

    3.工业化速度高于全国和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

    4.工业结构升级、人均GDP增长和产业产值比改善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驱动因素

   四 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深化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3.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

  B.41 第四十一章 黑龙江省

   一 “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 黑龙江省工业化水平评价

   三 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1.工业化进程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东北三省的平均水平

    2.除城镇化率指标外,人均GDP、产业产值比、工业结构、产业就业比指标的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工业化速度相对较慢

    4.人均GDP增长、产业产值比改善及城镇化率提高是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因素

   四 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的建议

    1.培育新的制造业增长点

    2.推动传统工业转型

    3.提升资源型城市发展能级

    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BⅨ 附录

  B.42 附录1 中国地区工业化原始数据表

  B.43 附录2 中国地区工业化水平评价结果

  B.44 附录3 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B.45 参考文献

  B.46 后记

 皮书数据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快速推进,这是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经济体的快速工业化,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现代化进程。如何认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作为第二本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本书对1995~2010年全国、四大板块、七大区域、31个省区市的工业化水平、特征和问题进行了系统、连续的分析和评价。本书评价结果表明,经过“九五”、“十五”和“十一五”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中期阶段,进入“十二五”之后将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这对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将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在当今高度不确定的国际环境下,未来中国工业化进程会出现曲折吗?在未来的10~20年,中国能够一帆风顺地走过工业化后期阶段、步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吗?本书给出了权威的分析。

[1]ADB,Inclusive Growth toward a Prosperous Asia:Policy Implications,July,2007.

[2]Ajay Goel,Nazgol Moussavi,and Vats N.Srivatsan:《重新审视离岸运营的时候到了吗?》,http://china.mckinseyquarterly.com。

[3]BCG,Made in America,Again:Why Manufacturing Will Return to the U.S.,August,2011.

[4]Gary P.Pisano and Willy C.Shih,“Restoring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Harvard Business Review,July-August,2009.

[5]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WEO):Growth Resuming,Dangers Remain,April,2012.

[6]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April2010.

[7]IPCC,Cli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8]Nick Leiber,“Made in USA Gives Small Business an Edge,”Bloombergy Business Week,March24,2011.

[9]“The China Price,”Business Week,December 6,2004.

[10]The Economist,A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Apr21st,2012.

[11]World Bank,East Asia and Pacific Economic Update-Emerging Stronger from the Crisis,April,2010.

[12]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2009:Commodities at the Crossroads,2009.

[13]World Bank,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Uncertainties and Vulnerabilities,January,2012.

[14]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5]包叙定:《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推动重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求是》2000年第13期。

[16]曹华:《西部大开发中西南区域内经济联动发展战略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17]陈辞、刘建文:《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比较与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2期。

[18]蔡昉:《劳动力供给与中国制造业的新竞争力来源》,《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2专号。

[19]蔡昉:《农民工市民化与新消费者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5期。

[20]蔡昉:《人口红利终将成往事》,《中国社会保障》2006年第3期。

[21]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人口研究》2004年第2期。

[22]蔡昉:《未富先老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国际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

[23]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24]陈海波、朱华丽、刘洁:《江苏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协整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2年第2期。

[25]陈佳贵、黄群慧等:《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6]陈佳贵、黄群慧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05年中国省级区域工业化水平评价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7]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8]陈志平:《湖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第33期。

[29]迟树功:《积极推进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2期。

[30]崔如波:《构建内陆开放经济产业结构新格局——重庆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探索》2008年第6期。

[31]达捷、董春:《“工业强省”加速四川工业化进程》,《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4期。

[32]邓艾、孔庆斌:《西藏地区优势工业经济发展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20期。

[33]董春、达捷:《四川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6期。

[34]范恒山:《“十二五”时期促进中部崛起若干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35]樊丽雅:《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情况及转型升级对策建议》,《当代经济》2012年第8期。

[36]福建省社科院课题组:《福建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亚太经济》2012年第2期。

[37]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38]高启杰、赵竹村:《推进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纵横》2007年第7期。

[39]高丽峰等:《辽宁“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的战略思考——基于产业竞争力的视角》,《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0]郜若素、宋立刚、胡永泰主编《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地缘政治和环境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1]郭先登:《关于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水平思考》,《山东经济》2011年第1期。

[4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城市化与需求创造解评》,国研网《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2011年2月25日。

[43]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9期。

[44]郭郁彬:《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践的新探索与思考》,《经济师》2012年第1期。

[45]胡春林:《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研究》,《当代经济》2011年第19期。

[46]胡鞍钢:《人口与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47]霍蕾、李克克:《湖北省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知识经济》2010年第15期。

[48]黄群慧:《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

[49]黄小勇、尹继东:《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

[50]黄小勇、尹继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6期。

[51]蒋姮:《美国碳关税的现状、前景及对策》,《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3期。

[52]黄勇:《新型工业化时期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特区经济》2012年第6期。

[53]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研究课题组:《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与战略研究》,《税务与经济》2010年第3期。

[54]兰建平:《浙江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及对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55]雷鸣、李恒:《天津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未来与发展》2011年第9期。

[56]李鸿阶:《福建经济发展差距与跨越发展战略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2期。

[57]李辉:《东北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的特殊性分析》,《人口学刊》2008年第2期。

[58]李明扬:《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4期。

[59]李文强、陈宪:《新型工业化理论研究的发展》,《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60]李旭东:《贵州省工业化、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影响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0年第6期。

[61]李跃群:《地方政府负债率过高:警惕坏账潮爆发》,中国新闻网,2011年9月16日。

[62]李佐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主要成因及协调推进对策》,《太湖前沿》2008年第1期。

[63]联合调研组:《传统农业大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益探索》,《求是》2009年第4期。

[64]梁妍妍:《基于比较优势下的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7期。

[65]刘殿臣、闫彩红:《协调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对策探讨》,《特区经济》2007年第1期。

[66]刘慧、胡雪:《西南经济加快转型步伐》,《中国经济时报》2012年4月27日。

[67]刘会荪、刘奇洪:《重庆能成为西南经济中心吗》,《中国改革》2005年第3期。

[68]刘戒骄:《再工业化和美国经济战略》,《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年第1期。

[69]刘世锦:《增长速度下台阶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5期。

[70]刘世锦等:《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和战略选择》,中信出版社,2011。

[71]刘松竹、梁婷:《广西工业化水平问题研究》,《广西经济》2011年第4期。

[72]刘薇:《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研究》,《特区经济》2008年第2期。

[73]刘小琳、罗秀豪:《广东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对策建议》,《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74]刘义圣、王春丽:《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维探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75]刘镇、黄晗:《江西省工业化进程三十年:战略思路的演进与发展对策的探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76]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77]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1期。

[78]龙敏:《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贵州工业经济发展》,《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1期。

[79]龙智焘、张潺:《四川在震后重建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分析》,《传承》2010年第24期。

[80]课题组:《加快福建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7期。

[81]那丹丹:《黑龙江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对外经贸》2011年第11期。

[82]牛桂敏:《基于低碳经济的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年第4期。

[83]潘辉:《美国碳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的视角》,《亚太经济》2011年第3期。

[84]潘家华等:《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聚焦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85]彭文生:《“中国消费”进场》,《财经》2012年第13期。

[86]漆明亮:《近年来重庆产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4期。

[87]任飞:《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分析》,《商业经济》2011年第2期。

[88]邵劼、郭世英:《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主导产业的选择》,《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第8期。

[89]沈开艳、陈建华:《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90]世界银行:《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中信出版社,2008。

[91]世界银行:《全球发展地平线2011——多极化:新的全球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92]世界银行增长与发展委员会:《增长报告——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发展的战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93]覃逢:《把握广西产业结构特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4期。

[94]唐艳萍、甘益凤、谢贤:《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演变分析》,《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

[95]王昊:《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路》,《新视野》2008年第6期。

[96]王海乾、苗运涛:《加快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研究》,《城市规划》2011年第9期。

[97]王洁娟、郭文炯、张燕杰:《山西省工业化水平与问题分析》,《经济师》2005年第9期。

[98]王敏正:《特色产业——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99]王树华:《江苏省工业化进程的评估》,《江苏商论》2008年第7期。

[100]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101]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发展陷阱》,中信出版社,2012。

[102]王晓玲:《长三角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性研究》,《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103]王延中:《环渤海地区工业化水平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104]汪玉奇:《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5]王兆春、赵青:《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山东工业“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科学与管理》2011年第1期。

[106]王忠宏、张曼茵:《关于促进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12年第2期。

[107]魏后凯:《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决策咨询通讯》2002年第2期。

[108]魏后凯等:《中国区域政策——评价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109]辛诚:《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措施研究》,《特区经济》2012年第4期。

[110]项安波:《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矿产资源战略选择》,国研网,2010年7月14日。

[111]徐滇庆、李昕:《看懂中国贫富差距》,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112]徐怀好:《西藏工业经济发展初探》,《西藏发展论坛》2011年第2期。

[113]颜节礼:《海南特区的优势分析和发展探讨》,《特区经济》2011年第2期。

[114]阎金明、牛桂敏:《增强天津经济发展活力的思考》,《天津经济》2011年第7期。

[115]鄢军、曾华:《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本质与特征》,《江苏商论》2009年第2期。

[116]严文杰:《四川工业化和城镇化现状分析》,《中国国情国力》2012年第3期。

[117]杨建慧:《山西“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第1期。

[118]杨玲、田代贵:《西三角经济区研究》,《西部论坛》2010年第1期。

[119]杨柳、沈维凤、李坤:《试论湖南省的工业化阶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第32期。

[120]杨宁芳、颜家兵:《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挑战及策略研究》,《特区经济》2011年第11期。

[121]杨银学、付丽娜:《湖北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思路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第4期。

[122]姚战琪:《生产率增长与要素再配置效应:中国的经验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11期。

[123]尹晓宇:《民富还有多远》,《人民日报》2011年3月17日。

[124]于明言、王禹童:《天津与北京、上海、深圳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天津经济》2011年第12期。

[125]岳芳敏:《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学术研究》2012年第2期。

[126]曾培炎:《西部大开发决策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127]张宏艳:《新农村建设中北京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128]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129]张琳:《国外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海南发展的启示》,《改革与战略》2011年第2期。

[130]张明莉、杜超、马艳芳:《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开发研究》2009年第4期。

[131]张婷、田忠:《工业强省战略下贵州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分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2期。

[132]张卫国:《关于加快山东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考》,《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0年第4期。

[133]赵逖、张宏成:《重庆构建内陆工业开放高地的对策研究》,《中国外资》2011年第18期。

[134]赵弘、张静华:《北京人均GDP 9000美元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及对策》,《北京科学发展论坛》2009年第3期。

[135]赵玲玲:《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136]赵孟孟、董平、陆玉麒:《长三角工业化转型的空间分异研究》,《热带地理》2011年第1期。

[137]赵晓华:《云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分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38]郑翰君、白续辉:《试析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前沿》2011年第22期。

[139]支树槐:《河北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领导之友》2011年第8期。

[140]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科学出版社,2009。

[14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工业的反应》,《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4期。

[14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内部报告,2011。

[143]周毅:《低碳:从技术、经济到国际政治》,《城市问题》2010年第8期。

[144]祝尔娟:《试析天津“十二五”发展阶段与趋势特征》,《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45]朱孔来、马宗国、孟宪霞:《加快山东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5期。

[146]《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47]《2012年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148]《黑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2012年1月。

[149]《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50]《2012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151]《沈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十二五”规划》,2012。

[152]《辽宁省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十二五”规划》,2012。

[15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9月。

[154]《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2011。

[155]《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2012。

[156]《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规划》,2010。

[157]《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58]《2012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

[159]《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

[160]《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

[16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1。

[162]《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2012。

[163]《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

[164]《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65]《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

[166]《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67]《201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

[168]《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69]《2011年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170]《2010年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71]《2011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

[172]《2010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73]《2011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2月。

[174]《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175]《西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76]《2011年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

[177]《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78]《2011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79]《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80]《2011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81]《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82]《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

[183]《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84]《2011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

[185]《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86]《2011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87]《2011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88]《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89]《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2011。

[190]《2011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91]《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92]《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

[193]《201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94]《河南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195]《河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196]《河南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2011。

[197]《2011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198]《2010年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199]《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00]《2011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201]《2010年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202]《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03]《2011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204]《2011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

[205]《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06]《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

[207]《安徽省“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11。

[208]《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0。

[209]《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0]《河北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2009。

[211]《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2]《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3]《2011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214]《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5]《2011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216]《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7]《2011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2011。

[2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19]《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220]《2011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

[221]《上海市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十二五”规划》,2011。

简 介:待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简 介:本书沿袭了第一本工业化蓝皮书所构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综合指数,针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利用该指数对2019年中国四大区域、九大经济板块、31个省区市差异巨大的工业化水平进行了定量度量。但与前几本不同的是,2020年作为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时间节点,越来越多的省份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表现引发了研究团队对“去工业...

作者: 黄群慧 李芳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0年12月

简 介:本书以中国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农地转用制度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体现“中国特色”的农地转用决策模型,分析了现行转用制度对效率和公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改革的框架性设计。本书现实意义较强,对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 陈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2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组织撰写的关键领域改革总体方案,涵盖八大重点领域: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重大任务研究、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研究、转向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保体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及实施的基本框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包括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在内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作者: 李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3月

简 介:本书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探讨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开展村庄整治需要哪些条件;二是村庄整治已经产生了哪些积极效果和问题;三是村庄整治对未来农村发展、农村治理、农民生计保障等方面有哪些影响。

作者: 崔红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6月

简 介:本书是第五本工业化蓝皮书,阐述了新发展阶段应当如何理解中国工业化发展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新四化”标准,对第一本工业化蓝皮书所构建的工业化进程评价体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尤其深入探讨了迈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去工业化趋势、实体和虚拟经济关系、居民消费、人口结构、就业、产业融合、制造业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企业转型...

作者: 黄群慧 李芳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简 介: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提出“绿色经济”的概念。他著者从社会及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并提出将有害环境和耗竭资源的活动戴家纳入国家经济平衡表。2011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迈向绿色经济》报告欧腌,提出应将全球2%的GDP用于绿化10个核心经济部门,并预测绿色投资相比...

作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0月

简 介:本书是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写的工资薪酬年度报告,包括总报告和四个专题篇,以权威、翔实、丰富的统计数据资料和系统的实地调查数据信息为依据,阐述了我国工资收入分配的总体情况、面临的形势和改革愿景。内容涵盖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工资宏观调控政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国有企业工资改革,最低工资制度,企...

作者: 谭中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