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38

社会信息论域下的社会真相图书

The Social Truth in the View of Social Information

SSAPID:101-1955-1155-67
ISBN:978-7-5097-4999-9
DOI:
ISSN:

[内容简介] 站在世纪之初的门槛,社会信息的创制、传播与实现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时代演化的重要尺度,于是,社会信息与社会真相的关联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涉及内容广泛,可以满足普通读者了解社会信息所具有的强大认知与实践功能,并可为相关理论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关信息

丛书名: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蔡东伟
编 辑:单远举;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内容提要

 前言

 总序

 后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视域的选择

   一 关于“真”的典型理论检视

   二 社会真相研究与“真”之符合论

   三 关于社会真相研究的进路

  第二节 “距离中的社会真相”与“社会真相中的距离”

  第三节 主要研究方法概述

   一 哲学的整体论方法

   二 演绎方法

   三 “质”的一般研究方法

 第二章 社会信息与社会真相

  第一节 社会真相概念的“社会信息论”厘定

   一 社会真相的范畴

   二 邬焜的“社会信息论”思想概述

   三 从社会信息到社会真相

  第二节 社会真相:从“两极对立”到“三元信息变项”

  第三节 社会真相的三元信息差异建构

   一 相互作用与差异

   二 社会真相信息结构中的传播中介

   三 社会信息真相变项中的主体

   四 作为社会信息体的客体世界

 第三章 社会真相:距离与中介

  第一节 中介与实践中介

   一 中介:主客体关系的理论缺环

   二 实践中介:马克思物质观的核心

  第二节 认识:阻隔的抑或连续

  第三节 距离:从物质世界到社会真相

   一 社会真相的距离逻辑

   二 时间与社会真相的文本

   三 社会真相的三阶距离信息结构分析

 第四章 网络“虚拟”中的社会真相

  第一节 网络“虚拟”时代的“现实”与社会真相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真相的网络“虚拟”创制

   一 是否有一种客观“虚拟社会”真相?

   二 “信息合力”与虚拟实践的“性征”

   三 网络“虚拟”与社会信息真相创制及其主体创新

  第三节 网络生态与社会信息真相传播*

   一 社会真相网络传播中的主体与“社会真相认同”

   二 网络生态中社会真相传播的距离逻辑

   三 强权与操纵:社会真相网络传播生态的冷思考

   四 求真与讲真话:当前社会真相的网络政治生态思考

 第五章 社会真相的自觉

  第一节 社会真相:主体与价值

   一 作为多级传播形态存在的社会真相

   二 社会真相的主体价值自觉

  第二节 作为虚拟理念的“绝对真理”的辩证“自觉”

   一 关于“绝对真理”的历史认识速描

   二 “绝对真理”:虚拟与辩证

  第三节 “澄明客体”

   一 社会真相的“一”、“多”与“分”、“合”

   二 “澄明客体”的两个维度

   三 客体澄明的时间距离逻辑“自觉”

  第四节 社会真相的“标准”的自觉

   一 从双重演化视角观照“逻辑标准”与虚拟实践

   二 自由的信息量度与“实践标准”的“自觉”标准

 第六章 交往关系中的社会真相

  第一节 社会交往关系概述

  第二节 交往关系中的社会事实及其真相

  第三节 交往关系中社会真相的确证

   一 社会真相确证的概念和功能

   二 社会真相确证中的效率与公正

   三 证据信息的属性

   四 社会真相确证的模糊性

   五 社会真相确证的确定性

  第四节 交往关系中的社会价值真相

   一 社会价值真相的概念及其界定

   二 对社会价值真相确证的反思

 第七章 社会真相:文化与发展观

  第一节 文化与发展

   一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模型的启示

   二 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

   三 文化传统认同与区域发展模式

   四 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真相的文化维度探索

  第二节 我国当代发展观创新

   一 发展观创新:除旧布新与取舍有度

   二 社会发展的真相:内涵与核心

   三 政府管理空间的限定与公众参与

 第八章 社会真相:共识与调查

  第一节 共识:穿越社会真相的距离

   一 社会共识问题的当代理解

   二 距离与社会真相的共识

   三 有真相才能有共识

   四 社会真相共识的现实条件与核心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危机与共识

   一 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与发展危机

   二 社会文明发展真相共识的生成与演变

   三 社会文明发展真相的生态文明共识范例

  第三节 作为方法的关于社会真相共识的社会信息调查

   一 什么是社会真相共识的社会信息调查?

   二 社会信息调查中的“距离”因素

   三 一种“跨距离”的调查方法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新的起点

   一 社会信息传播中介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社会信息传播中介研究的认识论意义

每天,人们都在“制造”基于“社会真相”名义的社会信息,把对所谓社会真相的描述的文字或其他社会信息转化成为可以用来消费的产品。社会真相,这个范畴似乎被归于了艺术的门类。站在世纪之初的门槛上,社会信息的创制、传播与实现的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时代演化的重要尺度。于是,社会信息与社会真相的关联研究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本书涉及内容广泛,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社会信息所具有的强大认知与实践功能,并可为相关理论工作者提供借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法〕帕斯卡尔:《思想录》,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5。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幻想的瘟疫》,胡雨谭、叶肖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苏〕帕尔纽克:《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和客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美〕A.皮克林:《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柯文、伊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S.P.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一),《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8期。

〔苏〕И.С.纳尔斯基:《相对真理的四个尺度和绝对真理的三种意义》,马积华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第1期。

〔英〕W.D.罗斯:《亚里士多德》,王路译,商务印书馆,1997。

〔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燕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美〕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对大自然的义务》,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美〕罗斯·道森:《网络中生存:超连接经济体系中的商务活动》,金马工作室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铬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姜义华、吴根梁、马学新:《港台及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中国的问题)》,重庆出版社,198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8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工具论》,李匡武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徐友渔:《“哥白尼式”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4。

《朱光潜全集》(第10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美〕詹姆斯:《实用主义》,商务印书馆,1981。

〔美〕威廉·詹姆士:《实用主义》,陈羽纶等译,商务印书馆,1979。

〔美〕米尔吉安·R.达马斯卡:《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吴宏耀、魏晓娜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选集》(形而上学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7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汪民安等:《后现代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汪信砚、肖新发:《科学真理的困惑与解读》,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邬焜:《信息化与西部发展多维互动模式探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邬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

〔美〕所罗门:《大问题》,张卜天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杨、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62。

〔德〕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商务印书馆,1981。

〔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商务印书馆,1976。

〔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

《辞海·语词分册》(上),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

《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6,第286页。

郭继海:《真理符合论的困难及其解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人民出版社,2001。

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我造物故我在》,大象出版社,2002。

〔美〕苏珊·哈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2003。

刘同舫:《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人民出版社,20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前言》,文物出版社,2007。

曹海军、张毅:《生态文明视野下政策分析的理论建构》,《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陈浩、沈蔚:《传播技术理论的现代历程及文化反思》,《东南传播》2008年第3期。

陈志良:《虚拟: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

崔自铎:《关于真理辩证法二题》,《理论探索》1996年第1期。

刁隆信:《试论黑格尔的真理观》,《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

丁素:《从生产方式到信息方式》,《哲学动态》2002年第2期。

董玉整、董莉:《论真理的实践形态》,《学术研究》2000年第8期。

董玉整:《网络与真理——网络时代的真理问题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2004,第30页。

方莉:《论实践真理的自由本性》,《世纪桥》2007年第7期。

封来贵:《论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的反思与重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

高家方:《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继承和发展》,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距离”在传播学中的概念及应用——关于大众传播中“距离”的讨论》,陈力丹主持,《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6期。

高清海:《突破真理论的传统狭隘视界》,《哲学研究》1995年第8期。

洪涛:《真理和真理论问题讨论综述》,《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黄楠森:《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的最终标准》,《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第5期。

贾玉树:《论科学活动中的真理与价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蒋涤非:《论证据与证据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以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危机为论证起点》,《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蒋庆春:《哲学界对“客观真理”的认识综述》,《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

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李校利:《“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和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19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

林源:《关于突破真理论视界的商榷》,《哲学研究》1996年第8期。

刘高岑:《超越“符合真理论”确立“实践真理论”》,《洛阳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刘军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质疑》,《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刘开会:《客观性还是一致性——谈罗蒂的真理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刘魁:《当代反真理符合论批判》,《哲学研究》1998年第10期。

刘现瑛:《建立网上信任感》,《学术月刊》2003年第7期。

龙小平、龙小根:《从符合论的观点看逻辑真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第3期。

卢风:《“诚”与“真”——论儒家之“诚”对当代真理论研究的启示》,《伦理学研究》2005年第5期。

雒新艳:《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虚假性坐标之逻辑呈现》,《唯实》2009年第8~9期。

钱时惕:《“本体实在”及其在不同认识层次的投影》,《哲学研究》1992年第11期。

阮新邦:《批判诠释与知识重建——哈贝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尚东涛:《论人的自由与人的中介》,《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3期。

尚东涛:《中介视域的真理观》,《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2期。

孙伟平:《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真理观》,《学术研究》2005年第11期。

孙晓春:《关于真理问题的道德反省》,《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5期。

孙正聿:《从两极到中介——现代哲学的革命》,《哲学研究》1988年第8期。

谭培文:《利益范畴的历史嬗变与现实解读》,《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涵解读》,《贺州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陶国富:《重视生态伦理建设》,《人民日报》2006年4月14日。

童世骏:《理性、真理和实践——科学哲学中的实证论、实在论和实用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8年第5期。

王路:《“是真的”与“真”——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王哲:《现象的三阶构成与认识的三道距离鸿沟》,《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王卓民:《自由与认识效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萧焜焘:《真理妄谈》,《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谢维营:《恩格斯和列宁论绝对真理》,《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谢维营:《绝对真理:一个应当摒弃的概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意义辨析》,《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

徐嘉嘉:《侦查学基本原理研究综述》,《法商论丛》2009年第1期。

薛志亮:《“客观真理说”应该被放弃吗?——与李校利同志商榷》,《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颜翔林:《真理批判》,《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3期。

袁祖社:《真理及其意义的人学解读:合理性的视界》,《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张桂权:《“真”能代替“真理”吗?》,《世界哲学》2003年第1期。

张奎良:《马克思的物质观新探》,《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11期。

赵凤平:《论真理的矛盾性》,《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周小兵:《真理的共识论与文化共识》,《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第2期。

周振声:《绝对真理是个矛盾》,《天府新论》1996年第6期。

王路:《论“真”与“真理”》,《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

俞吾金:《马克思物质观新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1期。

张书舟:《你发的帖子是怎么消失的》,2010-05-11,http://gcontent.nddaily.com/f/8a/f8a7e9f5efd72a91/Blog/54a/8edd71.html。

Fredric Jameson,“Imaginary and Symbolic in Lacan:Marxism,Psychoanalytic Criticism,and the Problem of the Subject,” Yale French Studies,No.55/56,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 The Question of Reading:Otherwise,1977,pp.338-385.

Manfred Frank,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Deleuze and Guatari’s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s Schizo-Analysis and Schizo-discourse,2003.

Baudrillard,Jean,The Consumer Society:Myths and Structures,London:SagePublications Ltd.,1998,p.31.

I.Hacking,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CUP,1983,p.262.

Kaplan,Mordecai M,Judaism as a Civilization:Toward a Reconstruction of American-Jewish Life,Skokie:Warda Books,2001,p.243.

Karen Bard,Posthumanist Performativity: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Matter Comes to Matter[EB/OL],http://www.nchsr.arts.unsw.edu.au/TwoCultures/Barad.pdf.

Karl Rogers,Modern Science and the Capriciousness of Nature,Palgrave,2006.

Paul M,Churchland and Clifford A.Hooker,Images of Seienc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R.N.Giere,“How Models Are Used To Represent Reality,” Philosophy of Science,2004,71(5).

Ronald N.Giere,Science Without Law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