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61

政府竞争视角下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研究图书

A Study of M&A and Industry Integ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tra-governmental Competition

SSAPID:101-1936-1860-26
ISBN:978-7-5097-8860-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企业并购浪潮的存在性”“政府竞争下的并购发生机制”“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的微观绩效和宏观绩效”“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拓展研究”等方面对政府竞争视角下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这一主题做了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作 者: 王凤荣
编 辑: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索引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政府与地方政府

   二 政府竞争

   三 企业并购

   四 产业整合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四节 本书的创新与价值

   一 基于转型期政府竞争视角构建了企业并购的产业整合理论分析新框架,研究视角和框架新颖

   二 构建了引入政府行为的并购博弈模型,进行了研究方法创新

   三 推进或拓展了既有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一些新的观点

   四 基于大样本实证研究,度量政府产业政策的实施绩效,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第二章 政府竞争、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一般分析

  第一节 经济转型与政府竞争

   一 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行为

    (一)经济转型的内涵

    (二)中国经济转型的路径与特征

     (1)转型阶段性

     (2)区域差异性

     (3)政府主导性

    (三)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府角色

     1.管理者与所有者

     2.支持者与掠夺者

   二 经济转型期的政府竞争行为与度量

    (一)政府竞争的类型

     1.纵向竞争

     2.横向竞争

    (二)政府竞争的手段

     1.税收与补贴竞争

     2.规制竞争

     3.公共物品与服务竞争

    (三)政府竞争力的度量

     1.常规性指标

     2.创新性指标

  第二节 企业并购及其产业整合效应

   一 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与影响因素

    (一)并购的价值创造相关研究

     1.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

     2.采用会计研究法进行的研究

    (二)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产业效应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2.并购交易特征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产权制度因素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二 产业整合及其影响机制

    (一)产业整合的基础理论阐释

    (二)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不同分析视角

     1.产业周期理论视角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

     2.区域经济视角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

  第三节 基于政府竞争视角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一)企业并购浪潮的存在性:基于政府行为的考察

   (二)企业并购的发生机制: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三)地方政府竞争下的并购整合机理

   (四)政府竞争下的企业并购绩效度量

 第三章 中国企业并购浪潮的存在性

  第一节 我国企业并购浪潮的存在性与宏观动因

   一 我国企业并购浪潮的实证与描述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

    (二)数据来源与说明

    (三)实证检验

    (四)中国并购浪潮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五)周期测定

    (六)我国企业并购浪潮的描述性分析

   二 我国企业并购浪潮的动因分析

    (一)理论分析与假设

    (二)我国并购浪潮动因的实证

  第二节 地方国有企业民营化:基于政府控制权转移视角

   一 政府转移企业控制权的动因

    (一)政府转移企业控制权动因的相关研究

    (二)地区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分析

     1.地方政府有动因转移或放弃产权,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2.地方政府有动因放弃亏损的企业,降低财政补贴,提高财政收入

     3.地方政府出于国有企业的政治收益因素,通常会保留对规模较大、处于管制性行业企业的所有权,而且基于地区之间的政治博弈,倾向于同属并购

    (三)我国地方国企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的研究假说

   二 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实证研究

    (一)研究样本的获取及筛选过程

    (二)实证研究方法及数据描述性统计

    (三)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的实证检验

    (四)小结

  第三节 地方国有企业“对接”中央企业:地方政府竞争视角

   一 地方国企对接央企:演进与现状

   二 地方国企控制权向央企转让:博弈模型分析

    (一)模型假设

     1.基本假设

     2.地方政府的效用最大化问题

    (二)模型推导

    (三)地方国有企业控制权向央企转让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央企业的扩张意愿对控制权转让的影响

     2.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对控制权转让的影响

    (四)小结与讨论

   三 地方国企控制权向央企转让:地方政府竞争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样本

    (二)模型与变量

     1.因变量

     2.测试变量

     3.控制变量

    (二)描述性统计

    (三)回归分析

    (四)小结

  第四节 上市公司壳资源重组:基于地方政府干预的视角

   一 壳资源重组的现状

    (一)壳资源重组的背景条件

     1.经济背景

     2.制度条件

    (二)壳资源重组的特征

     1.年度数量分布特征

     2.产权性质分布特征

     3.区域分布特征

   二 转型期壳资源重组的动因分析

    (一)企业维度的动因

     1.借壳方

     2.让壳方

    (二)政府维度的动因

     1.保壳保配,实现政府官员的政绩目标

     2.转移负担,实现社会目标

     3.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三 政府干预与壳资源本地重组概率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2.变量设计与定义

     3.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描述性统计

     2.相关性分析

     3.实证结果

 第四章 政府竞争下的企业并购发生机制:模型与实证

  第一节 引入政府行为的并购博弈模型

   一 企业并购博弈的一般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博弈过程与结果

   二 并购的实物期权框架

   三 引入政府干预的企业并购模型

    (一)理论与模型的建立

    (二)模型分析

     1.区内并购

     2.跨地区并购

     3.小结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下的国有企业内生并购模型

   一 基本模型

    (一)基本假设

    (二)规模效应推动下的跨区域并购的实现

    (三)跨区域并购结果:寡头垄断

   二 模型改进Ⅰ:跨区域并购为何步履维艰?

    (一)模型改进说明

    (二)跨区域并购失败:控制权收益成为绊脚石

   三 模型改进Ⅱ:区域内并购何以盛极一时

    (一)模型改进说明

    (二)区域内并购盛行:行政力量打造大企业

    (四)小结

  第三节 地方政府税收竞争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

   一 税收竞争影响企业并购的理论分析

   二 税收竞争对企业并购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成本动因:节税效应与企业异地并购

     2.成长动因:环境效应与企业异地并购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来源

     2.税收竞争的度量

     3.区域环境得分模型构建

     4.样本特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企业异地并购:总样本分析

     2.税收竞争、区域环境与资本跨区流动:两种并购类型比较

     3.基于异地并购规模的资本跨区流动:税收竞争与区域环境的效应比较

     4.稳健性检验

    (四)结论及启示

  第四节 地方政府支出竞争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

   一 支出竞争对企业异地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 支出竞争影响企业异地并购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计量模型回归结果和分析

    (三)结论与启示

  第五节 地方政府规制竞争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机制

   一 环境规制对并购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二 环境规制对企业并购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附录

   附录4-1

   附录4-2

   附录4-3

 第五章 政府竞争下的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

  第一节 政府竞争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基于扩展的标尺竞争模型

   一 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二 政府间标尺竞争与竞争方式

    (一)扩展的标尺竞争与产业结构趋同

    (二)标尺竞争主要方式与产业结构趋同

   三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二)经济区范围界定

    (三)变量设计

     1.工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2.产业园区数量之比

     3.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和

     4.国有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5.外商投资企业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6.控制变量

    (四)多元回归模型设计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各经济区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多元回归结果及分析

     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2.分模型估计结果

   五 结论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一)地方政府的激励结构与竞争行为

    (二)地方政府竞争与地区专业化

   二 变量及数据

    (一)地区专业化水平的度量

    (二)地方政府吸引流动要素行为的衡量

    (三)地方保护主义的度量

    (四)其他变量与度量

   三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一)基本模型与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分地区的讨论

    (四)分时期的讨论

   四 结语与启示

  第三节 国有企业并购的产业路径:市场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

   一 问题的提出与既有研究述评

   二 理论模型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并购模式的界定

    (二)并购模式的路径选择

    (三)相关并购的产业选择及对市场结构的影响机理

    (四)非相关并购路径的选择:产业效应与产业创新

   三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二)经营绩效衡量指标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并购模式的绩效检验结果与分析

    (二)相关并购影响企业绩效与市场结构的实证检验与分析

     1.相关并购绩效在三大产业间的对比

     2.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并购对市场集中度的影响

    (三)非相关并购绩效的实证检验

     1.产业创新型并购与非产业创新型并购的产业效应比较

     2.产业创新型与非产业创新型的并购绩效比较

   五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四节 国有企业并购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为例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二 样本选取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二)变量设计及模型

     1.并购数据

     2.并购产业绩效指标

     3.模型设计

   三 制造业并购及其对行业绩效的影响:现状描述

    (一)制造业并购现状

     1.国有企业并购次数变化趋势

     2.国有企业并购金额变化趋势

    (二)并购产业绩效的衡量指标

     1.产业市场结构的变化

     2.产业绩效质量的变化

   四 制造业并购及其对行业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回归分析

     1.并购与产业集中度

     2.并购与赫芬达尔指数

     3.并购与净资产收益率

   五 结论与建议

    1.仍然要重视并购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2.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聚中参与的多样性

    3.要充分发挥政府调节资源的能力

 第六章 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微观绩效与宏观绩效研究

  第一节 相关并购绩效的一般研究方法

   一 相关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 微观绩效的研究方法

    (一)财务评价法

    (二)事件研究法

    (三)其他评价方法

     1.临床诊断研究法

     2.问卷调查研究法

   三 宏观绩效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相关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微观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维度

    (二)政府维度

    (三)其他影响因素

     1.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

     2.行业状况与并购绩效

     3.宏观环境与并购绩效

   二 宏观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传统影响因素

     1.外部性

     2.规模经济

    (二)政府因素

     1.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2.财政科技支出

  第三节 相关并购绩效与制度环境:市场化进程视角

   一 中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理论研究

    (一)中国市场化进程分析

     1.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演进与现状

     2.中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的原因探讨

    (二)市场化进程和企业并购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三)中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樊纲、王小鲁研究框架

   二 中国地区市场化进程对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实证考量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

     2.变量设计与研究模型

    (二)实证研究

     1.财务指标选取

     2.统计描述与分析

    (三)实证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1.实证结果和分析

     2.稳健性检验

   三 小结

  第四节 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一 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的微观绩效

    (一)样本与变量

     1.研究样本

     2.并购绩效的衡量

     3.政府竞争变量的衡量

    (二)并购绩效的统计分析

     1.税收竞争与相关并购绩效

     2.产业政策与相关并购绩效

    (三)并购绩效的多元回归分析

   二 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的宏观绩效

    (一)变量与度量

     1.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度量

     2.其他变量的度量

    (二)统计分析

    (三)模型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政府竞争与混合并购: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绩效拓展研究

  第一节 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府干预与并购绩效*

   一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二)政府干预和企业并购

     1.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负担

     2.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

   二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来源

    (二)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

    (三)政府干预程度的界定

    (四)样本特征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五)企业并购绩效得分模型构建

   三 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政府干预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单变量描述统计分析

    (二)政府干预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

    (三)稳健性检验

   四 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产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府干预与混合并购绩效

   一 混合并购及其动因与效应

    (一)企业混合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混合并购的产业动因

     1.产业效应

     2.进入壁垒

    (三)混合并购的结构效应

    (四)混合并购中的政府干预动因

   二 产业生命周期及其度量

    (一)产业与产业生命周期

    (二)我国产业周期阶段划分

     1.国内产业周期划分方式

     2.本节产业周期的扩展划分

   三 政府干预视角下的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并购

    (一)产业生命周期与企业并购

    (二)政府干预与并购绩效——不同产业生命周期下的研究假设

    (三)不同产业周期下并购绩效实证分析

     1.样本选择及来源

     2.并购绩效得分模型的构建

     3.回归模型与变量定义

     4.并购当年多元回归的检验结果及分析

  第三节 产业周期与混合并购绩效——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

     1.政策导向与政府干预

     2.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

    (二)内部环境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混合并购

   三 针对新兴产业的混合并购数量与绩效分析

    (一)混合并购数量分析

    (二)混合并购绩效分析

     1.研究方法

     2.样本的选取

     3.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本书的主要研究结论

   一 关于中国企业并购浪潮存在性与政府行为关系的结论

    (一)中国企业并购浪潮是由市场因素、经济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驱动生成的周期性经济现象

    (二)国有企业民营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控制权转移呈现二元动因,并出现由经济动因向政治动因过渡的趋势

     1.我国地方政府参与地方国企控制权转移的动因呈现二元性

     2.我国地方政府控制权转移动因呈现由经济动因向政治动因过渡的趋势

    (三)中央企业的规模扩张偏好与地方政府之间“为经济增长”而进行的竞争引发了地方国企“对接”央企热潮

     1.中央企业并购地方国有企业现象发生的前提是中央企业具有强烈的扩张意愿

     2.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是导致地方国有企业控制权被转移给央企的主要动因

     3.财政因素可能也构成地方政府转让地方国企的一个动因

    (四)地方政府干预与地方保护对不同产权性质壳资源重组行为的发生具有异质性影响

     1.国有壳资源发生本地重组的概率与地方政府干预程度正相关,与地方保护程度正相关

     2.非国有壳资源的本地重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自身资产规模与现金流质量的影响

   二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对企业并购发生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

   三 关于政府竞争对地区产业结构和专业化影响机制的研究结论

    (一)地方政府基于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驱动的标尺竞争引致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二)地方政府竞争对地区专业化和区域间的市场整合具有双刃剑效应

    (三)国有企业的相关并购凸显了市场结构效应与产业结构效应

   四 政府竞争与相关并购的微观绩效与宏观绩效研究结论

    (一)在政府竞争对微观绩效的影响因素中,产业政策竞争比税收竞争对相关并购微观绩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二)地区市场化进程作为重要的制度环境因素,与企业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

     1.市场化进程(MAR)和企业并购绩效显著正相关

     2.并购规模(DS)和企业并购绩效正相关

     3.同属管辖(PAR)和企业的并购绩效正相关

    (三)政府竞争对宏观绩效——高技术行业的产业地区集中度的作用效应呈现手段差异性

   五 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府竞争与并购绩效的拓展研究结论

    (一)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府干预与并购绩效研究

    (二)产业生命周期视角下的政府干预与混合并购绩效

   六 对产业振兴规划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

    (一)企业并购对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绩效质量的影响:基于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二)混合并购的存量资源配置绩效: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考察

  第二节 政府参与企业并购与产业整合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以并购为载体的资本自由流动

   (二)地方政府应优化竞争方式与路径,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干预应尊重生命周期规律,提升产业经济动态成长绩效

   (四)中央政府应改进标尺竞争考核方式,优化政府竞争秩序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展望

   一 本书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 进一步研究展望

    (一)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竞争(干预)的测度模型与方法

    (二)选取样本行业深入研究政府竞争范式下企业并购的产业整合机制与效应

    (三)对地方政府竞争影响资本流动机制及其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深化研究

 作者简介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1]P. Barros,“Endogenous Mergers and Size Asymmetry of Merger Participants,” Economic Letters 1(1990):113-119.

[2]Yoshio Kamijo,Yasuhiko Nakamura,“Stable Market Structures from Merger Activites in Mixed Oligopoly with Asymmetric Costs,” Economic Journal(1998):1-24.

[3]Julia Porter Liebeskind et al.,“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US Industry,”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4(1996):53-68.

[4]R. S. Khemani,D. M. Shapiro,“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anadian Merger Policy,”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1(1993):161-177.

[5]高峰等:《中国企业并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6]范从来等:《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7]刘毓:《国有上市公司横向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研究》,《证券市场报》2008年第5期。

[8]文海涛:《基于产业演进视角的企业并购绩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9]李善民:《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10]潘红波:《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11]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2]周业安等:《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13]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4]白重恩等:《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产业的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5]焦国华:《中国钢铁工业的规模偏好与逆集中化现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09年。

[16]王凤荣等:《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基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并购的经验证据》,《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17]Niskanen,W.A.,Bureau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Chicago:Aldine,Atherton,1971.

[18]Tiebout,Charles,“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4(1956):35-41.

[19]Breton,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0]Oates,W. E.,“An Essay on Fiscal Federalism,”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1999):37-45.

[21]何梦笔:《政府竞争:大国体制转型理论的分析范式》,《天则内部文稿系列》2001年第1期。

[2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3]Thomas Apolte,Die ?konomische Konstitution eines f?derativen Systems,Mohr Siebeck,Tübingen,1999.

[24]杨虎涛:《论政府补贴的有效性》,《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5]布雷耶尔、麦卡沃伊(Breyer,MacAvoy):《管制和放松管制》,《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6]《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王凤荣:《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企业成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8]吕拉昌:《关于产业整合的若干问题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8期。

[29]杨建文:《产业经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1]盛洪:《中国的过渡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3]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政治、市场和企业》,《比较》2002年第3期。

[4]Sacks,J,Wing Thye Woo,Xiao kai Yang,“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CID Working Paper 42(2000).

[5]雅诺什·科尔奈:《大转型》,《比较》(第17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

[6]徐睁、权衡:《中国转型经济及其政治经济学意义》,《学术月刊》2003年第3期。

[7]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8]张良:《经济转型理论研究综述》,《开放导报》2006年第6期。

[9]王曙光:《转型经济学的框架变迁与中国范式的全球价值——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

[10]赵旻:《论我国经济转轨发展的四个阶段》,《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3期。

[11]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加速转型期的若干发展问题研究(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6期。

[12]张慧君:《经济转型的阶段性及其路径演化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30年研究课题组:《论中国特色经济体制改革道路(上)》,《经济研究》2008年第9期。

[14]张建君:《中国经济转型道路:过程及特征》,《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15]王曙光:《转型经济学的框架变迁与中国范式的全球价值——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财经研究》2009年第5期。

[16]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对改革开放以来18个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兰州大学,2010年。

[17]赵元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18]梁克俭:《蓝星科技买壳上市方案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03年。

[19]孙亚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政府竞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大学,2011年。

[20]董富华:《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角色定位及制度创新》,《学术交流》2003年第9期。

[21]刘绍勇:《我国上市公司壳资源利用模式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22]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构建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秩序的理论和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23]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的三阶段论》,《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24]周业安:《中国制度变迁的演进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5期。

[25]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行政区经济》,《改革与战略》1996年期5期。

[26]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财经研究》2004年第1期。

[27]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分权竞争、政府治理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决定》,《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28]魏后凯:《从重复建设走向有序竞争:中国工业重复建设与跨地区资产重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9]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

[30]曹建海:《我国重复建设的形成机理及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

[31]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32]银温泉、才婉如:《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对策》,《经济研究》2001年第6期。

[33]王小龙、李斌:《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地方贸易保护》,《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3期。

[34]陆铭、陈钊、严冀:《收益递增、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的分割》,《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35]Albert Breton,Competitive Governments:An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Fina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6]彭爱杰:《地方政府竞争与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37]邓大才:《论政府市场》,《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38]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政治学研究》 2003年第4期。

[39]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40]孙宛永:《全球化时代的政府竞争》,《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2]唐丽萍:《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43]尹冬华:《从管理到治理:中国地方治理现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44]金太军、赵晖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5]何增科:《基层民主与地方治理创新》,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46]杨志勇:《财政竞争:呼唤约束和秩序》,《中国财经报》2005年2月1日。

[47]吴强:《税收竞争理论综述》,《经济评论》2009年第5期。

[48]Hoyt,W. H.,“Property Taxation,Nash Equilibrium,and Market Power,”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30(1991):123-131.

[49]Ihori,T. and Yang,C.C.,“Interregional Tax Competition and Intraregional Political Competition:The Optimal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Faculty of Economics[R],” University of Tokyo Working Paper,2008,No.553.

[50]Janeba,E.,“Corporate Income Tax Competition,Double Taxation Treaties,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6(1995):311-325.

[51]Matsumotoa,M.,“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ax Competi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4(2008):480-487.

[52]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3]唐丽萍:《我国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地方治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7年。

[54]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55]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6]王晓晔:《竞争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57]冯兴元:《论辖区政府间的制度竞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58]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9]Tiebout,Charles M.A,“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956):416-424.

[60]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下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

[6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郑秉文译,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

[62]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3]张雷宝:《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64]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65]王作成:《政府竞争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年版。

[66]李扬:《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竞争力——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研究课题简介》,《财贸经济》2001年第12期。

[67]闫大卫:《从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看地方政府竞争力的测算方法》,《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8期。

[68]刘超、胡伟:《地方政府竞争力的要素分析》,《前沿》2007年第2期。

[69]任维德:《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及其竞争力提升》,《内蒙古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0]Agrawal,Jaffe and Mandelker,“The Post-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Finance 7(1992):1605-1621.

[71]Dodd and Ruback,“Tender Offers and Stockholder Returns:All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1977).

[72]Dodd,“Merger Proposals,Management Discretion and Stockholder Weal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es 8(1980):105-138.

[73]Jensen,Ruback.,“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the Scientific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1983):5-50.

[74]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75]余光、杨荣:《企业购并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76]李善民、朱涛:《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长期绩效——基于证券市场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77]Healy,Palepu,Ruback.,“Does Corporate Performance Improve After Merger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1992):135-175.

[78]Parrino & Harris,“Takeovers,Mansgemcnt Replacement,and Post-acquisition Operating Performance:Some Evidence from the 1980s,”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11(1999):88-97.

[79]Ghosh,“Does Operating Performance Really Improve Following Corporate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7(2001).

[80]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81]李善民、朱涛:《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长期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82]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83]邢天才、贺铟璇:《并购特征与收购公司长期并购绩效研究》,《生产力研究》2011年第5期。

[84]Schmalensee,R.,“A Model of Advertising and Product Quality,”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485-503.

[85]李琼、游春:《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 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86]Singh H.,Montgomery C. A.,“Corporate Acquisition Strategie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8(1987):377-386.

[87]Gordon M. J.,Yagil J.,“Financial Gain from Conglomerate Mergers,” Research in Finance 3(1981):103-142.

[88]张维迎、栗树和:《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89]宋立刚、姚洋:《改制对提高企业赢利能力的作用》,《审计与理财》2005年第6期。

[90]科斯:《企业的性质》,《论生产的制度结构》,1994。

[91]迈克尔·简森(Michael Jensen):《美国金融学会年会的主席致辞》,1992。

[92]Klepper S.,Cohen W. M.,“The Tradeoff Between Firm Size and Diversity in the Pursui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1(1992):1-14.

[93]Pasqualotto F. F.,Sharma R. K.,Kobayashi H,et al.,“Oxidative Stress in Normospermic Men Undergoing Infertility Evaluation,” Journal of andrology 2(2001):316-322.

[94]Klepper S.,Simons K. L.,“Dominance by Birthright:Entry of Prior Radio Producers and Competitive Ramifications in the US Television Receiver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1(2000):997-1016.

[95]Anand J.,Singh H. “Asset Redeployment,Acquisition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 Declining Indust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1997):99-118.

[96]Maksimovic V.,G. Phillips,“The Industry Life Cycle,Acquisitions and Investment:Does Firm Organization Matter?” Journal of Finance 2(2008):673-708.

[97]黄娟、李青原:《基于产业生态周期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5期。

[98]向世聪:《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99]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00]波特:《竞争论》,刘宁、高登第、李明轩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01]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金祥荣、汪伟:《并购浪潮动因研究述评》,《 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徐静霞:《 我国企业三次并购浪潮的动因分析》,《商业时代》 2006年第2期。

[3]唐绍祥:《我国并购浪潮假说的实证检验》,《财贸经济》 2006年第9期。

[4]Town R. J.,“Merger Waves and the Structure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Time-Series,”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7(1992):S83-S100.

[5]Barkoulas J. T.,Baum C. F.,Chakraborty A.,“Waves and Persistence i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Activity,” Economics Letters 2(2001):237-243.

[6]G?rtner D.L.,Halbheer D.,“Are There Waves in Merger Activity After Al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7(2009):708-718.

[7]Shughart W F,Tollison R. D.,“The Random Character of Merger Activit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500-509.

[8]Golbe D. L.,White L. J.,“Catch a Wave:The Time Series Behavior of Merger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3):493-499.

[9]李善民、曾昭灶:《控制权转移的背景与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特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10]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1]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12]胡一帆、宋敏:《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13]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更的效率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1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民营化改革的背后》,《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1期。

[15]孙烨、罗党论:《政府竞争、资本配置与上市公司“壳资源”转让》,《管理科学》2011年第2期。

[16]赵勇、朱武祥:《上市公司兼并收购可预测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17]谭劲松、郑国坚、彭松:《地方政府公共治理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管理世界》2009年第10期。

[18]杨记军、逯东、杨丹:《国有企业的政府控制权转让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

[19]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0]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1]Li H.,Zhou L. A.,“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2005):1743-1762.

[22]Qian Y.,Roland 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1998:1143-1162.

[23]Cai H. and Treisman D.,“Does Competition for Capital Discipline Governments?Decentralization,Global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2005:817-830.

[24]张维迎:《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25]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26]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政府干预、GDP 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27]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金字塔结构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28]张洪辉、王宗军:《政府干预、政府目标与国有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南开管理评论》2010年第3期。

[29]王永钦、张晏、章元、陈钊、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30]乔宝云、范剑勇、冯兴元:《中国的财政分权与小学义务教育》,《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31]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32]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33]傅勇:《财政分权,政府治理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供给》,《经济研究》2010年第8期。

[34]周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35]王文剑、仉建涛、覃成林:《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36]张宇、黄静:《 引资竞争下的外资流入与政府收益》,《经济学家》2010年第3期。

[37]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38]朱恒鹏:《地区间竞争、财政自给率和公有制企业民营化》,《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9]韩朝华、戴慕珍:《中国民营化的财政动因》,《经济研究》2008年第2期。

[40]陆简:《地方政府“对接央企”热潮的成因——财政分权和金融集权背景下的三方博弈》,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年。

[41]肖泽忠、邹宏:《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股权融资偏好》,《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42]王凤翔、陈柳钦:《中国地方政府对本地竞争性企业财政补贴行为研究》,《学说连线》,2005,http:xslx.com/htm/jjlc/csjr/2005-09-12-l9l69。

[43]于良春、余东华:《中国地区性行政垄断程度的测度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44]吴联生:《国有股权、税收优惠与公司税负》,《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45]朱光华、陈国富:《民营企业融资的体制性障碍》,《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9期。

[46]蒋丽华:《对买壳上市相关问题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47]杜骏翀:《中国证券市场买壳上市的绩效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48]刘东、张秋月、陶瑞:《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干预行为比较研究》,《商业研究》2011年第6期。

[49]单福春:《关于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壳”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50]曾庆生、陈信元:《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1]梁晓路:《国有企业并购绩效与政府干预并购的动因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2]方军雄:《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管理世界(月刊)》2008年第9期。

[53]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54]王凤荣、任萌、张富森:《政府干预、治理环境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55]Martynova M,Renneboog L.,“A Century of Corporate Takeovers:What Have We Learned and Where do We Stand?”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2(2008):2148-2177.

[56]陈涛涛、马文祥:《壳公司的财务特征及其被并购的可预测性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0期。

[57]Allen F.,Qian J.,Qian M.,“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77(2005):57-116.

[58]黄孟复主编《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调查》,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年版。

[59]方军雄:《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害》,《财经研究》2009年第9期。

[1]Rubinstein A.,“Perfect Equilibrium in a Bargaining Model,” Econometrica 50(1982):97-109.

[2]Binmore K.,Rubinstein A,Wolinsky A.,“The Nash Bargaining Solution in Economic Modeling,”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176-188.

[3]王文举、周斌:《企业并购的博弈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

[4]肖振红、王喆:《基于定价权的目标企业博弈定价策略》,《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

[5]王义秋、王琳:《企业并购定价的博弈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6]秦喜杰、陈洪:《企业并购中的目标企业博弈行为研究》,《当代财经》2005年第1期。

[7]陈珠明:《随机市场下企业并购的时机与条件及在企业产权定价中的应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8]刘洪久、胡彦蓉、马卫民:《寡头垄断条件下的并购博弈研究》,《会计之友》2010年第26期。

[9]Motta M.,Ruta M.,“A Political Economy Model of Merger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Economica 79(2012):115-136.

[10]Nocke V.,Whinston M. D.,“Merger Policy with Merger Choic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2013):1006-1033.

[11]侯汉坡、邱菀华:《基于实物期权的并购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与应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年第14期。

[12]齐海滔:《从实物期权角度谈企业并购的价值评估》,《生产力研究》2002年第3期。

[13]齐安甜、张维、吴中元:《企业并购的期权特征分析与定价研究》,《预测》2003年第5期。

[14]齐安甜、张维:《企业并购投资的期权特征及经济评价》,《系统工程》2001年第5期。

[15]周焯华、李松、胡丽:《企业并购中利用市场信息的实物期权方法》,《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第7期。

[16]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1997年沪市资产重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17]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18]王红领、李稻葵、雷鼎鸣:《政府为什么会放弃国有企业的产权》,《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

[19]葛伟杰、张秋生、张自巧:《剩余资源,政府干预与企业并购》,《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20]Kamijo Y.,Nakamura Y.,“Stable Market Mtructures from Merger Activities in Mixed Oligopoly with Asymmetric Costs,” Journal of Economics 98(2009):1-24.

[21]潘红波、余明桂:《支持之手,掠夺之手与异地并购》,《经济研究》2011年第9期。

[22]张维迎、栗树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23]赵息、张西栓:《内部控制,高管权力与并购绩效——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南开管理评论》2013年第2期。

[24]于成永、施建军:《控制权私利下并购成功悖论形成机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9期。

[25]胡一帆、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26]Sean Dougherty,Richard Herd,“Fast-Falling Barriers and Growing Concentration:The Emergence of a Private Economy in China,” OECD Working Paper,2005.

[27]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28]李涛、黄纯纯、周业安:《税收,税收竞争与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11年第4期。

[29]沈坤荣、付文林:《税收竞争,地区博弈及其增长绩效》,《经济研究》2006年第 6期。

[30]李善民、李昶:《跨国并购还是绿地投资?——FDI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31]Tiebout C.M.,“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6):416-424.

[32] Oates W. E.,“Fiscal Federalism,”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33]Brueckner J K.,“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ith Distortionary Taxation:Tiebout vs. Tax Competition,”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1(2004):133-153.

[34]Matsumoto M.,“The Mix of Public Inputs Under Tax Competi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6(2004):389-396.

[35]Ladd H.F.,“Mimicking of Local Tax Burdens Among Neighboring Counties,” Public Finance Review 20(1992):450-467.

[36]Case A.C.,Rosen H.S.,Hines Jr J.R.,“Budget Spillovers and Fiscal Policy Interdependence:Evidence from the Stat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2(1993):285-307.

[37]Hettich W.,Winer S. L.,Democratic Choice and Taxation: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8]王守坤、任保平:《中国省级政府间财政竞争效应的识别与解析:1978—2006年》,《管理世界》2009年第11期。

[39]Wilson J.D.,“Tax Competition with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in Factor Endowment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1(1991):423-451.

[40]Wildasin D.E.,“Factor Mobility and Fiscal Policy in the EU:Policy Issues and Analytical Approaches,” Economic Policy 15(2000):337-378.

[41]Thomas J.,Worrall T.,“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Risk of Expropriation,”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1994):81-108.

[42]Bucovetsky S.,Haufler A.,“Tax Competition When Firms Choose Their Organizational Form:Should Tax Loopholes for Multinationals be Clos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74(2008):188-201.

[43]Qian Y.,Roland G.,“Federalism and the Soft Budget Constrai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1143-1162.

[44]Wilson J.D.,Gordon R.H.,“Expenditure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5(2003):399-417.

[45]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6]Auerbach A.J.,Reishus D.,The Effects of Taxation on the Merger Decision,Corporate Takeovers:Causes and Consequence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47]Lovett W.A.,“Tax Subsidies for Merger:Should Mergers be Made to Meet a Market Test for Efficiency,” Nyul Rev. 45(1970):844.

[48]Dertouzos J.N.,Trautman W.B.,“Economic Effects of Media Concentration:Estimates from a Model of the Newspaper Firm,”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9(1990):1-14.

[49]范丹妮:《企业并购税收优惠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50]张守文:《税权的定位与分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1]吴莉燕:《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52]徐德宽:《地区差异、税收竞争与企业所得税负担》,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53]许静:《公司并购之税法规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大学,2005年。

[54]王凤荣、董法民:《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55]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56]方军雄:《 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管理世界》2008年第9期。

[57]Dertouzos J.N.,Trautman W.B.,“Economic Effects of Media Concentration:Estimates from a Model of the Newspaper Firm,”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39(1990):1-14.

[58]Simkowitz M.,Monroe R.J.,“A Discriminant Analysis Function for Conglomerate Targets,” Southern Journal of Business 6(1971):1-15.

[59]Stevens D.L.,“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ged Firms:A Multivariate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8(1973):149-158.

[60]Dietrich J.K.,Sorensen E.,“An Application of Logit Analysis to Prediction of Merger Target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2(1984):393-402.

[61]陈仕华、姜广省、卢昌崇:《董事联结、目标公司选择与并购绩效——基于并购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研究视角》,《管理世界》2013年12期。

[62]Fishman A.,Rob R.,“Product Innovation by a Durable-good Monopol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00:237-252.

[63]Nixon R.D.,Hitt M.A.,Lee H.U.,et al.,“Market Reactions to Announcements of Corporate Downsizing Action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2004):1121-1129.

[64]Makino S.,Isobe T.,Chan C. M.,“Does Country Matter?”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2004):1027-1043.

[65]Das T.K.,Teng B.S.,“Resource and Risk Management in the Strategic Alliance Making Proces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4(1998):21-42.

[66] Miller D.,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1996):519-543.

[67]Heeley M.B.,King D.R.,Covin J.G.,“Effects of Firm R&D Investment and Environment on Acquisition Likelihood,”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3(2006):1513-1535.

[68]郭杰、李涛:《中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11期。

[69]付文林、耿强:《税收竞争、经济集聚与地区投资行为》,《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3期。

[70]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效益的影响:来自企业层面的证据》,《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71]Schaltegger C A,Zemp S.,“Spatial Spillovers in Metropolitan Areas:Evidence from Swiss Communes,” Center for Research in Economics,Management and the Arts,CREMA Working Paper(2003-6).

[72]Schwarz,P.,“Expenditure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University of Gottingen(2004).

[73]Borck R.,Caliendo M.,Steiner V.,“Fiscal Competi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Public Spending:Theory and Evidence,” FinanzArchiv:Public Finance Analysis 63(2007):264-277.

[74]Brennan G.,Buchanan J. M.,The power to tax:Analytic Foundations of a Fiscal Constitu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75]Barro R. 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1991):03-126.

[76]郭玉清、姜磊:《区域外部性视角下支出竞争的增长效应研究》,《南方经济》2013年第31期。

[77]孙晓华、郭旭:《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资本配置效率——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 2期。

[78]李涛、周业安:《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79]朱翠华、武力超:《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策略工具的选择:宏观税负还是公共支出》,《财贸经济》2013年第10期。

[80]Tao Zhang,Heng-fu Zou,“Fiscal Decentralization,Ppublic Spending,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7(1998):221-240.

[81]钟晓敏:《市场化改革中的地方财政竞争》《财经研究》2004年第1期。

[82]张恒龙、陈宪:《财政竞争对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影响——以中国的招商引资竞争为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6期。

[83]张晨峰、鲍曙明:《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的研究——中国 1997—2011年省级面板的实证》,《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84]李涛、周业安:《财政分权视角下的支出竞争和中国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8年第1期。

[85]周亚虹、宗庆庆、陈曦明:《财政分权体制下地市级政府教育支出的标尺竞争》,《经济研究》2013年第11期。

[86]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叶刚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7]姚梅镇:《比较外资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8]Beenstock M.,“Policies Towards 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A Neoclassical Reappraisal,” The Economic Journal(1977):533-542.

[89]Horn H.,Persson L.,“Endogenous Mergers in Concentrated Marke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19(2001):1213-1244.

[90]刘细良:《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与政府规制关系的实证研究》,《当代财经》2011年第10期。

[91]王耀中、李晶:《略论政府规制与外资并购——基于技术转移和市场结构的分析》,《经济问题》2008年第2期。

[92]陈思霞、卢洪友:《辖区间竞争与策略性环境公共支出》,《财贸研究》2014年第1期。

[1]杨林、白奉源:《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2]Young A.,“The Razor’s Edge: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4(2000):1091-1135.

[3]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11期。

[4]王燕武、王俊海:《地方政府行为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理论及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9年第4期。

[5]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6]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世界经济》2005年第12期。

[7]陈建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2期。

[8]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管理世界》2004年第11期。

[9]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学习与实践》2006年第10期。

[10]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11]胡向婷、张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2]陶然、陆曦、苏福兵、汪晖:《地区竞争格局演变下的中国转轨:财政激励和发展模式反思》,《经济研究》2009年第7期。

[13]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14]杨晓丽、许垒:《中国式分权下地方政府FDI税收竞争的策略性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15]周业安、章泉:《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和波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16]Blanchard O,Shleifer A.,“Federalism with and Without Political Centralization:China Versus Russia,” 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2000).

[17]王永钦、张晏、章元、陆铭:《中国的大国发展道路——论分权式改革的得失》,《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18]周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

[19]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20]蔡昉、王德文、王美艳:《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区专业化趋势》,《经济研究》2002年第9期。

[21]周业安、赵晓男:《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12期。

[22]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3期。

[23]冼国明、文东伟:《FDI,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管理世界》2006年第12期。

[24]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25]陈敏、桂琦寒、陆铭、陈钊:《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经济学》2008年第1期。

[26]王文剑、仉建涛、覃成林:《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27]傅勇、张晏:《中国式分权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为增长而竞争的代价》,《管理世界》2007年第3期。

[28]张宇、黄静:《引资竞争下的外资流入与政府收益》《经济学家》2010年第3期。

[29]王丹、刘洪生、徐静:《加入招商引资行为的税收竞争模型》,《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

[30]Poncet S.,“A Fragmented China:Measure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Domestic Market Disintegration,”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2005):409-430.

[31]黄玖立、李坤望:《对外贸易、地方保护和中国的产业布局》,《经济学(季刊)》2006年第3期。

[32]Redding S.,Venables A J.,“Economic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004):53-82.

[33]Poncet:《中国市场正在走向“非一体化”?——中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比较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02年第5期。

[34]马光荣、杨恩艳、周敏倩:《财政分权、地方保护与中国的地区专业化》,《南方经济》2010年第1期。

[35]Imbs J.,Wacziarg R.“Stages of Diversific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2003):63-86.

[36]Mueller,D.,The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Mergers: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chriften Des Wissenschaftszentrums Berlin,1980.

[37]Andrade,G.,Mitchell,M.,Stafford,E.,“New Evidence and Perspectives on Merger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5(2001):3-120.

[38]Djankov,S.,Murrel,“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5(2002):739-792.

[39]张维迎:《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经济研究》1998年第7期。

[40]宋立刚、姚洋:《改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41]郝大明:《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42]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43]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1期。

[44]方军雄:《政府干预、所有权性质与企业并购》,《管理世界》2009年第9期。

[45]李哲:《转型期中国国有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制度根源与实际绩效》,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6]李哲、何佳:《国有上市公司的上市模式、并购类型与绩效》,《世界经济》2007年第9期。

[47]刘毓:《国有上市公司横向并购的市场结构效应研究》,《证券市场导报》2008年第5期。

[48]Rumelt R.P.Strategy,Structure,Economics Perfor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9]Arrow J.K.,“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6(1975):173-183.

[50]Williamson Oliver,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51]Klein,Crawford and Alchian.,“Vertical integration,Appropriable Rents and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978):297-326.

[52]杜传忠:《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3]Mcgahan A.,Poter M.,“How much does Industry Matter,Reall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1998):15-30.

[54]Richard Caves,American Industrial:Structure,Conduct and Performance,Englewood Cliffs Press,1987.

[55]Schmalensee,R.,“Antitrust and the New Industri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2(1982):24-28.

[56]哈梅尔、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王振西译,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

[57]Chung,Kee H.,Stephen W.Pruitt,“A Simple Approximation of Tobin’s q,” Financial Management 23(1994):70-749.

[58]Howe,K. M. and S. Vogt,“On ‘q’,” Financial Review 5(1996):265-286.

[59]李琼、游春:《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60]陆国庆:《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产业效应分析——对1999年度沪市的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1年第1。

[61]Aiginger K.,Davies S. W.,“Industrial Specialisation and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Not For the European Union,” 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 2(2004):28-37.

[62]Marshall A.,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First Edition ed.,1890),London:Macmillan. Retrieved 2012.

[63]Helpman,E.,Krugman,P.,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London:MIT Press,1985.

[64]Krugman P. R.,Geography and Trade,MIT press,1991.

[65]Weber A.,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trans. by CJ Friedrich from Weber’s 1909 Book,1929.

[66]Porter M. E.,Clusters and Competition: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Governments,and Institution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67]Cooke P.,Morgan K.,“The Network Paradigm:New Departures in Corporate and Regional Develpment,”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11(1993):543-543.

[68]Jin D. J.,Gross C. A.,“Mapping and Sequencing of Mutations in the Escherichia Colirpo Bgene That Lead to Rifampicin Resistance,”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1(1988):45-58.

[69]Hawkins R. A.,Williamson D H,Krebs H A.,“Ketone-body Utilization by Adult and Suckling Rat Brain,” Biochem. J 1(1971):13-18.

[70]Williamson O. E.,The Economic Intstitutions of Capitalism,Simon and Schuster,1985.

[71]Grossman S. J.,Hart O. D.,“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986):691-719.

[1]冯根福、吴林江:《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2]田敏、高柳:《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06年第13期。

[3]赵息、周军:《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5期。

[4]原红旗、吴星宇:《资产重组对财务业绩影响的实证研究》,《上海证券报》1998年8月26日。

[5]孙铮、王跃堂:《我国证券市场资产重组绩效之比较分析》,《财经研究》1999年第7期。

[6]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7]陈信元、张田余:《资产重组的市场反应》,《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8]余光、杨荣:《企业购并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9]姬文龙:《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6年。

[10]吴世农:《中国证券市场的效率分析》,《经济研究》1996年第4期。

[11]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2]Jiangyong Lu,Zhigang Tao,“Trends and Determinants of China’s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65(2009):167-180.

[13]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经济研究》2007年第9期。

[14]翁媛媛、高汝熹、饶文军:《地区专业化与产业地理集中的比较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15]蒋金荷:《我国高技术产业同构性与集聚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16]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17]李善民、曾昭灶、王彩萍、朱滔、陈玉罡:《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世界经济》2004年第9期。

[18]李善民、朱滔:《管理者代理动机与并购绩效关系研究》,《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

[19]黄海燕、李月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来自矿产资源类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财会通讯》2009年第15期。

[20]李燕萍、孙红:《不同高管报酬方式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检验》,《经济管理》2008年第18期。

[21]宋耘:《论企业并购整合中的能力保护》,《广东发展导刊》2003年第6期。

[22]李安民:《危险的游戏:企业并购失败的文化深层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24]Musgrave,Richard A.,The Theory of Public Finance,New York:McGraw-Hill,1959.

[25]Stiglitz,Joseph E.,On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In A. Heertje,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State. Oxford:Blackwell,1989.

[26]Shleifer,Andrei and Robert Vishny,The Grabbing Hand: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7]Jensen,“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1986):323-329.

[28]Pieter T. Elgers,John J. Clark,“Merger Types and Shareholder Returns:Additional Evidence,” Finance Management 9(19800:66-72.

[29]Agrawal,JF Jaffe,GN Mandelker,“Merger Performance of Acquiring Firms:A Re-examination of an Anomaly,” The Journal of Finance 47(1992):1605-1621.

[30]吴江林:《我国企业购并市场中的问题及思考》,《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31]李琼、游春:《产业效应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和并购动机的影响》,《技术经济》2008年第5期。

[32]A.M. McGahan,M.E. Porter,“The Persistence of Shocks to Profitability,”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1(1999)81:143-153.

[33]Montgomery,“Diversification Strategy and Systematic Risk,”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19880:181-191.

[34]窦义粟、于丽英、刘磊:《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经济论坛》2007年第17期。

[35]周业安、宋紫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30年》,《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1期。

[36]王丹、刘洪生、徐静:《加入招商引资行为的税收竞争模型》,《世界经济》2005年第1期。

[37]樊刚、王小鲁、张立文、朱恒鹏:《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经济研究》2003年第3期。

[38]郝娟:《数据透视——中国区域市场化进程比较》,《统计与决策》2006年第8期。

[39]Ragnar Nurkse,Problems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3.

[40]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41]夏立军、陈信元:《市场化进程、国企改革策略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生决定——以中国地方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为例》,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武汉,2007年7月,第82—95页。

[42]房慧欣:《股权结构、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并购》,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3]张志宏、费贵贤:《控股权性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并购模式选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44]倪静、王成方:《最终控制人性质、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并购——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45]郝娟:《中国区域市场化进程的新特点——基于市场化指数的聚类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8期。

[46]曹书军、刘星、张婉君:《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世界经济》2009年第4期。

[47]Nathaniel Beck,Jonathan N.Katz,“What to Do(and Not To Do)with Time-series Cross-section Dat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9(1995):634-647.

[1]伊查克·爱迪思:《企业生命周期》,赵睿、陈甦、何燕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Black E. L.,“Life-cycle Impacts on the Incremental Value - relevance of Earnings and Cash Flow Measures,”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4(1998):40-56.

[3]陈佳贵等编著《企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Lin J. Y.,F. Cai and Z. Li,“Competition,Policy Burdens,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8(1998):422-427.

[5]Shleifer A. and R. W. Vishny,“Politicians and Firm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1994):995-1025.

[6]曾庆生、陈信元:《国家控股、超额雇员与劳动力成本》,《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7]唐雪松、周晓苏、马如静:《政府干预、GDP 增长与地方国企过度投资》,《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8]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9] Shleifer A,Vishny R W.,“Politicians and Firms,”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9(1994):995-1025.

[10]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11]李业:《企业生命周期的修正模型及思考》,《南方经济》2000年第2期。

[12]姚益龙、赵慧、王亮:《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类型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大管理研究》2009年第4期。

[13]王培林、靳云汇、贾昌杰:《从并购行为剖析中国上市公司代理成本问题》,《金融研究》2007年第4期。

[14]何怡萍:《产业生命周期与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05年。

[15]胡昌丽:《中国企业混合并购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16]威廉姆森、陈郁:《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制》,《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1996年。

[17]J 弗雷德·威斯通等:《兼并、重组与公司控制》,唐旭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8]Schmalensee R.,“Do Markets Differ Mu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1985):341-351.

[19]McGahan A. M.,“The Performance of US Corporations:1981–1994,” 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4(1999):373-398.

[20]哈梅尔、普拉哈拉德:《竞争大未来》,王振西译,昆仑出版社1998年版。

[21]张德亮:《企业并购及其效应研究——以上市公司为例》,浙江大学,2003年。

[22]胡立君、石军伟、傅太平:《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互动关系的实现机理研究》,《中国工业经济》 2005年第5。

[23]李晓洁:《企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时代经贸》2013年第6期。

[24]王凤荣、董法民:《地方政府竞争与中国的区域市场整合机制——中国式分权框架下的地区专业化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25]郭志军:《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产业绩效研究——以中国工业39个子行业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8年。

[26]Klepper S.,“Entry,Exit,Growth,and Innovation Over the Product Life Cycl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1996):562-583.

[27]J. Fred Weston,Kwang S.,Chung Juan A. Siu:《兼并、收购和公司重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8]Maksimovic V.,Phillips G.,“Do Conglomerate Firms Allocate Resources Inefficiently Across Indus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57(2002):721-767.

[29]范从来、袁静:《成长性、成熟性和衰退性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8期。

[30]黄娟、李青原:《基于产业生态周期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生态经济》2007年第5期。

[31]Shleifer A.,Vishny R. W.,The Grabbing Hand:Government Pathologies and Their Cure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2]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33]李增泉、余谦、王晓坤:《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34]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35]林毅夫、刘培林:《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2004年。

[36]平新乔:《政府保护的动机与效果——一个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4年第5期。

[37]牛立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演进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38]张忠寿、王世文:《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策略的探讨》,《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2期。

[39]易晖、陈德棉:《产业发展基于 Delphi 法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第5期。

[1]Shughart W. F.,Tollison R. D.,“The Random Character of Merger Activity,”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500-509.

[2]Golbe D. L.,White L. J.,“Catch a Wave:The Time Series Behavior of Mergers,”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3):493-499.

[3]徐现祥、王贤彬:《任命制下的官员经济增长行为》,《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4期。

[4]Maksimovic V.,Phillips G.,“Do Conglomerate Firms Allocate Resources Inefficiently Across Industries?”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Finance 57(2002):721-767.

[5]Tiebout,C.,“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956):416-424.

[6]Oates,W.,Fiscal Federalism[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2.

[7]Thomas,J.,T. Worrall.,“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Risk of Expropriation,”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1994):81-108.

[8]Wilson,J.,“Theories of Tax Competition,” National Tax Journal 3(1999):269-304.

[9]Fuest,C.,B.Huber,J. Mintz.,“Capital Mobility and Tax Competition,” Foundations and Trends in Microeconomics 1(2005):1-62.

[10]Wildasin,D.E.,“Fiscal Competition for Imperfectly-Mobile Labor and Capital:A Comparative Dynamic Analysi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1(2011):1312-1321.

[11]Bucovetsky,S.,A.Haufler.,“Tax Competition When Firms Choose Their Organizational Form:Should Tax Loopholes for Multinationals be Clos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2008):188-201.

[12]Butttnet,T.,M.Overesch,U. Schreiber,G. Wamser.,“Taxation and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German Multinationals,” Economic Letters 3(2009):309-311.

[13]Davies,R.B.,E. Carsten.,“Tax Competition for Heterogeneous Firms with Endogenous Entry,”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Economic Policy 1(2010):77-102.

[14]Devereux,M.P.,B. Lockwood,M. Redoano.,“Do Countries Compete Over Corporate Tax Rat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5(2008):1210-1235.

[15]Eklund,J. E.,Desai S.,“Ownership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Evidence from 44 Countries”,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3(2014):427-452.

[16]李青原、李江冰、江春、X. D.Huang Kevin:《金融发展与地区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来自省级工业行业数据的证据》,《 经济学》(季刊)2013年第2期。

[17]Wurgler,J.,“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2000):187-214.

[18]李治国、唐国兴:《资本形成路径与资本存量调整模型》,《经济研究》,2003年第2期。

[19]Werden,G. J.,“Horizontal Mergers:Com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1991):1002-1006.

[20]魏乐、张秋生、赵立彬:《我国产业重组与转移:基于跨区域并购复杂网络的分析》,《经济地理》2012年第2期。

[21]潘红波、余明桂:《目标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权性质与并购绩效》,《金融研究》2014年第7期。

[22]Wangerin,D.,“The Consequences of M&A Due Diligence for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Available at SSRN 2118836,2012.

[23]方明月:《资产专用性、融资能力与企业并购——来自中国 A 股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金融研究》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