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58

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21)图书

REPORT ON REMOTE SENSING MONTORING OF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21)

SSAPID:101-1919-7500-05
ISBN:978-7-5201-9397-9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20)》是遥感监测绿皮书系列的第四本,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等单位策划出版。该报告依据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经济社会发展25项指标中7项建立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的评价指标,紧紧围绕中国的土地利用、植被状况、典型城市群区域、大气状况、粮食生产形势、水资源与水环境等热点问题展开论述。本书基于长期开展遥感应用、可持续发展监测和评估的丰富积累,由资深专家撰稿,以独到的视角给出全新的分析,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的各项指标,在土地利用、植被、水资源、农业、自然灾害、大气质量等热点领域展开讨论和深入分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关信息

丛书名:遥感监测绿皮书
编 辑:郑凤云;单远举;周永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01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K9 地理

 Abstract

 法律声明

 基本子库

 皮书

 摘要

 中国皮书网

 序二

 遥感监测绿皮书专家委员会

 前言

 Ⅰ 总报告

  G.1 城市扩展遥感监测

   引言:1972~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扩展及其占用土地特点

   1.1 城市扩展遥感监测

    1.1.1 城市选取及其概况

    1.1.2 城市扩展遥感监测内容与方法

    1.1.3 遥感信息源及监测时段

   1.2 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用地状况

   1.3 20世纪70年代至2020年中国主要城市扩展

    1.3.1 城市用地规模变化

    1.3.2 城市扩展基本情况

   1.4 中国主要城市扩展时空特征

    1.4.1 城市扩展阶段特征

    1.4.2 城市扩展区域特征

     1.八大区域城市的扩展

      (1)东北地区

      (2)华北地区

      (3)华中地区

      (4)华东地区

      (5)华南地区

      (6)西北地区

      (7)西南地区

      (8)港澳台地区

      (9)八大区域城市扩展特征

     2.四大地区城市的扩展

      (1)东部地区城市的扩展

      (2)中部地区城市的扩展

      (3)西部地区城市的扩展

     3.沿海与内陆城市扩展比较

    1.4.3 城市扩展过程的基本模式

    1.4.4 不同类型城市的扩展

     1.直辖市建成区扩展特征

     2.省会(首府)城市建成区扩展特征

     3.计划单列市建成区扩展特征

     4.其他城市建成区扩展特征

     5.沿海开放和经济特区城市建成区扩展特征

     6.人均城市用地面积变化

     7.不同类型城市扩展的一般特点

    1.4.5 不同规模城市的扩展

     1.不同规模城市扩展的过程

     2.五年计/规划期间的不同规模城市扩展

   1.5 中国主要城市扩展占用土地特点

    1.5.1 城市扩展占用耕地特点

     1.不同时期城市扩展对耕地的占用

     2.不同类型城市扩展占用耕地对比

     3.不同区域城市扩展占用耕地对比

    1.5.2 中国城市扩展对其他建设用地的影响

     1.不同时期城市扩展对其他建设用地的占用

     2.不同类型城市扩展对其他建设用地的影响

     3.不同区域城市扩展对其他建设用地的影响

    1.5.3 中国城市扩展对其他土地的影响

     1.不同时期城市扩展对其他类型土地的占用

     2.不同类型城市扩展占用的其他土地

     3.不同区域城市扩展占用的其他土地

   1.6 中国主要城市扩展的总体特点

 Ⅱ 专题报告

  G.2 中国植被遥感监测

   2.1 2020年中国植被状况

   2.2 2010~2020年中国分区域植被状况及变化

    2.2.1 东北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2 华北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3 华东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4 华中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5 华南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6 西南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2.2.7 西北地区植被状况及变化

   附表 分省份质量评价指数变化率占比统计

  G.3 中国水分收支遥感监测

   3.1 2020年中国水分收支概况

   3.2 2020年中国降水分布

   3.3 2020年中国蒸散分布

   3.4 2020年中国水分盈亏分布

  G.4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遥感监测

   4.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长势对比分析

    4.1.1 小麦长势对比分析

    4.1.2 水稻长势对比分析

    4.1.3 玉米长势对比分析

   4.2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对比分析

    4.2.1 小麦病虫害对比分析

     1.小麦条锈病

     2.小麦赤霉病

     3.小麦纹枯病

     4.小麦蚜虫

    4.2.2 水稻病虫害对比分析

     1.水稻稻飞虱

     2.水稻稻纵卷叶螟

     3.水稻病害

   4.3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对比分析

  G.5 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

   5.1 中国自然灾害2020年发生总体情况

   5.2 2020年度遥感监测重大自然灾害典型案例

    5.2.1 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森林火灾应急遥感监测

    5.2.2 2020年6月17日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山洪泥石流灾害应急遥感监测

    5.2.3 2020年7月8日江西上饶鄱阳县昌江溃堤应急遥感监测

    5.2.4 2020年7月8~14日江西省鄱阳湖地区洪水灾害应急遥感监测

    5.2.5 2020年8月17日甘肃陇南文县石鸡坝镇泥石流灾害应急遥感监测

  G.6 中国细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监测

   6.1 2019年中国细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监测

    6.1.1 2019年全国陆地上空细颗粒物浓度分布

    6.1.2 2019年重点城市群细颗粒物浓度分布

     6.1.2.1 中原城市群

     6.1.2.2 长江中游城市群

     6.1.2.3 哈长城市群

     6.1.2.4 成渝城市群

     6.1.2.5 关中城市群

     6.1.2.6 山东半岛城市群

   6.2 2020年中国细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监测

    6.2.1 2020年全国陆地上空细颗粒物浓度分布

    6.2.2 2020年重点城市群细颗粒物浓度分布

     6.2.2.1 中原城市群

     6.2.2.2 长江中游城市群

     6.2.2.3 哈长城市群

     6.2.2.4 成渝城市群

     6.2.2.5 关中城市群

     6.2.2.6 山东半岛城市群

   6.3 2016~2020年中国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

   6.4 2019~2020年中国细颗粒物浓度变化分析

  G.7 中国主要污染气体和秸秆焚烧遥感监测

   7.1 大气NO2遥感监测

    7.1.1 2016年和2020年中国NO2柱浓度监测

    7.1.2 2016年和2020年重点地区NO2柱浓度监测

   7.2 大气SO2遥感监测

    7.2.1 2016年和2020年中国SO2柱浓度监测

    7.2.2 2016年和2020年重点地区SO2柱浓度监测

   7.3 秸秆焚烧遥感监测

    7.3.1 2016年和2020年中国秸秆焚烧年度监测

    7.3.2 2016年和2020年东北地区秸秆焚烧年度监测

  G.8 中国温室气体遥感监测

   8.1 大气温室气体(甲烷与二氧化碳)遥感监测

   8.2 中国区遥感监测大气甲烷气体分布

   8.3 中国区遥感监测大气二氧化碳气体分布

 皮书数据库

 序一

 主要编撰者简介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2]Carlson T,Toby J,Benjamin S,et al.,“Satellite Estimation of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Moisture Availability and Thermal Inertia”.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1981,20 (1):67-87.

[3]Goward S.,“Thermal Behavior of Urban Landscapes and Urban Heat Island”. Physical Geography,1981,2 (1):19-33.

[4]Owen T.,Carlson T.,Gillies R.“An Assessment of Satellite Remotely-Sensed Land Cover Parameters in Quantitatively Describing the Climatic Effect of Urban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1998,19(9):1663-1681.

[5]Mcpherson E,Nowak D,Heisler G,et al. “Quantifying Urban Forest Structure,Function,and Value:The Chicago Urban Forest Climate Project”. Urban Ecosystems,1997,1(1):49-61.

[6]Rosenfeld A,Akbari H,Bretz S,et al. “Mitigation of Urban Heat Island:Materials,Utility Program,Update”. Energy & Buildings,1995,22:255-265.

[7]刘珍环、王仰麟、彭建:《不透水表面遥感监测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9期,第1143~1152页。

[8]顾朝林:《北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9年第4期,第300~312页。

[9]罗海江:《二十世纪上半叶北京和天津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对比研究》,《人文地理》2000年第4期,第34~37页。

[10]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城市规划》2001年第7期,第7~14页。

[11]Jensen J,Toll D. “Detecting Residential Land-Use Development at the Urban Fringe”.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1982,48(4):629-643.

[12]Goward S,Williams D. “Landsat and Earth Systems Science:Development of Terrestrial Monitoring”.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 Remote Sensing,1997,63(7):887-900.

[13]Masek J,Lindsay F,Goward S. “Dynamics of Urban Growth in the Washington DC Metropolitan Area,1973-1996,from Landsat Observ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0,21(18):3473-3486.

[14]López E,Bocco G,Mendoza M,et al. “Predicting Land-Cover and Land-Use Change in the Urban Fringe:A Case in Morelia City,Mexico”. Landscape & Urban Planning,2001,55(4):271-285.

[15]Yin Z,Stewart D,Bullard S,et al. “Changes in Urban Built-up Surface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during 1986-1999:A Case Study of Cairo,Egypt”. Computers Environment & Urban Systems,2005,29(5):595-616.

[16]Braimoh A,Onishi T. “Spatial Determinants of Urban Land Use Change in Lagos,Nigeria”. Land Use Policy,2007,24(2):502-515.

[17]Mundia C,Aniya M. “Analysis of Land Use/Cover Changes and Urban Expansion of Nairobi City Using Remote Sensing and G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5,26(13):2831-2849.

[18]戴昌达、唐伶俐:《卫星遥感监测城市扩展与环境变化的研究》,《环境遥感》1995年第1期,第1~8页。

[19]潘卫华:《遥感监测下的城市扩展分析——以泉州市为例》,《福建地理》2005年第1期,第16~19页。

[20]盛辉、廖明生、张路:《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城市扩展研究——以东营市为例》,《遥感信息》2005年第4期,第28~30页。

[21]万从容、徐兴良:《遥感影像融合技术在城市发展研究中的应用》,《测绘信息与工程》2001年第4期,第6~9页。

[22]黎夏、叶嘉安:《利用遥感监测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扩张过程——以东莞市为例》,《地理研究》1997年第4期,第57~63页。

[23]汪小钦、徐涵秋、陈崇成:《福清市城市时空扩展的遥感监测及其动力机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第2期,第111~115页。

[24]程效东、葛吉琦、李瑞华:《基于GIS的城市土地扩展研究——以安徽马鞍山市城区为例》,《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第3期,第23~24页。

[25]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地理研究》2003年第6期,第769~781页。

[26]陈素蜜:《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第1期,第33~36页。

[27]张增祥等:《中国城市扩展遥感监测》,星球地图出版社,2006。

[28]张增祥等:《中国城市扩展遥感监测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14。

[29]顾行发、李闽榕、徐东华:《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30]陈述彭、谢传节:《城市遥感与城市信息系统》,《测绘科学》2000年第1期,第1~8页。

[31]黄庆旭、何春阳、史培军等:《城市扩展多尺度驱动机制分析——以北京为例》,《经济地理》2009年第5期,第714~721页。

[32]刘曙华、沈玉芳:《上海城市扩展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经济地理》2006年第3期,第487~491页。

[33]孟祥林:《京津冀城市圈发展布局:差异化城市扩展进程的问题与对策探索》,《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3期,第6~15页。

[34]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 50280-9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5]刘晓勇:《华北地区县域城镇发展特征与规划对策研究——以河北省磁县为例》,《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

[1]钱栓、延昊、吴门新等:《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评价模型》,《生态学报》2020年第18期,第6573~6583页。

[2]生态环境保护部:《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1172-2021)。

[1]水利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10月国务院批复。

[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候公报(2020年)》,2021年。

[3]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委员会:《中国气候公报(2016年)》,2017年。

[4]https://data.chc.ucsb.edu/products/CHIRPS-2.0/.

[5]https://disc.gsfc.nasa.gov/datasets/GPM_3IMERGM_06/summary.

[6]Zheng,C.;Jia,L.;Hu,G. Global Land Surface 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 (2013-2014). National Tibetan Plateau Data Center,Beijing,China;2019,doi:10.11888/Hydro.tpdc.270298.

[7]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

[1]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20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2]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19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3]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4]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的《2016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5]民政部、国家减灾办发布的《2017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6]《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发改高技〔2015〕2429号)。

[1]Eggleston,H. S.,2019,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Chikyū Kankyō Senryaku Kenkyū Kikan (2006)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2]Richard P. Allan et.al.,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21.

[3]Inoue M,Morino I,Uchino O.,et al.,Bias Corrections of GOSAT SWIR XCO2 and XCH4 with TCCON Data and Their Evaluation Using Aircraft Measurement Data. 2016.

[4]Nisbet,E. G.,M. R. Manning,E. J. Dlugokencky,R. E. Fisher,D. Lowry,S. E. Michel,C. L. Myhre,S. M. Platt,G. Allen,and P. Bousquet,2019,Very Strong Atmospheric Methane Growth in the 4 Years 2014-2017:Implications for the Paris Agreement: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v. 33,p. 318-342.

[5]Saunois,M.,A. Stavert,B. Poulter,P. Bousquet,J. G. Canadell,R. B. Jackson,P. A. Raymond,E. J. Dlugokencky,S. Houweling,and P. K. Patra,2019,Overviews of the Last Release of the Global Methane Budget 2000-2017:What Have We Learnt about the Last 10 Years of Increasing Methane AGUFM,v. 2019,p. B23D-05.

[6]Sheng,J.,R. Tunnicliffe,R. G. Prinn,A. Ganesan,M. L. Rigby,T. Scarpelli,L. Shen,S. Song,Y. Zhang,and J. D. Maasakkers,2019,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in China Estimated from GOSAT Satellite Observations:AGUFM,v. 2019,p. B13O-2510.

[7]Yin,Y.,F. Chevallier,C. Frankenberg,P. Ciais,P. Bousquet,M. Saunois,B. Zheng,J. R. Worden,A. A. Bloom,and R. Parker,2019,Recent Acceleration of Methane Growth Rate:Leading Contributions from Tropical Wetlands and China:AGUFM,v. 2019,p. B13O-2497.

[8]Dr. Pieter Tans,NOAA/GML (gml.noaa.gov/ccgg/trends/) and Dr. Ralph Keeling,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scrippsco2.ucsd.edu/).